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精選26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1
光陰似箭,轉眼一個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已經結束了,回顧這一學期以來教學改進方面的提高,現將具體工作總結如下: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程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注意新課導入新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導入新課,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于一種輕松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學語文。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有時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有時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采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有時讓學生質疑,你想了解些什么?……這些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二)、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我常常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
二、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復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中的語言文字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升華認識,填補空白。
三、激勵性的評價,讓學生自信起來。
二期課改理念要求我們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灌輸者轉換為學習的引導者。在課堂上,我盡量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多給學生一些激勵性的評價,給學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愉悅感,使他們學習更加投入,思維更加活躍;對能力差的學生,我更注意給予一定的關心與鼓勵,為他們前進加油,給他們前進以動力和信心。
本學期我雖然針對自己的教學中的弱點,努力地改進自己教學中的不足,順利完成了教學工作任務,但我在教學中還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今后我將繼續加倍地努力工作,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努力奮斗!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2
《觀潮》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記敘文。作者經過對農歷八月十八錢塘江大潮的描述,寓情于景,贊美了這一“天下奇觀”,表達了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將教學重點放在朗讀訓練和語言積累運用上。
一、讓“讀”占“鰲頭”
語文教學大多是經過讀,讓學生經過自己的理解體會,把潮水的聲勢浩大讀出來。但我們班上讀得好的學生很少,多數學生朗讀不夠到位,這是我今后教學中要加強的。我覺得在語文課上,學生應當“讀”占鰲頭,以讀為主,以讀為本。讀是培養語感的主要方法,是培養閱讀本事的基礎,要讀字當頭,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學生具有必須的朗讀本事,教師應當為學生創設出良好的情境,讓學生的朗讀訓練落到實處。
1、加強指導:
教給學生一些普通話朗讀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頓、語速等。如“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一句,為了突出錢江潮的壯觀氣勢,應當讀得稍快,強調出“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顫動”等詞語。
2、充分感悟:
僅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資料,并將文本內化為自己的個人感受的基礎上,學生才能將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讀出真情實感。這篇課文的朗讀訓練應在學生理解了課文的資料,體會到了錢江潮的雄偉氣勢后進行。
3、保護學生自尊心:
學生朗讀后,教師不能以簡單的好與不好來評判,要引導學生一齊討論該生朗讀的優缺點,不僅僅注重橫向的比較,更要注重縱向的比較,對有提高的學生要給以鼓勵,保護他們的自尊心,調動他們的進取性。
4、激發競爭心理:
開展朗讀比賽,教師給學生誠懇的評價,并給學生以期盼的目光,使外在的激勵變成學生內在的競爭動力。
5、激發興趣: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有興趣才有學習的動力,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能夠為學生創設一些朗讀的情境,如表演讀、配樂朗讀等。讓學生在這些訓練過程中感受到語言的'魅力,朗讀的樂趣,視朗讀為一件樂事。也能喜歡這些句子。這樣處理朗讀,學生就會讀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加有興趣。改變了以往那種不管學生有無興趣,都必須按照教師所提的要求進行朗讀的被動局面。還比如學習新詞,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天經地義。可是設計中我們讓學生當教師,教師當學生。學生既然都會讀,并且都愿意領讀,那為何不能讓他們當教師,教師來作學生呢這種主角的轉換,所得到的效果可能遠遠勝過學生被動跟讀的常規做法。
二、注重積累和運用,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如果學生上完《觀潮》只了解了錢塘江潮是怎樣回事,那么這堂課就成了地理課。語文課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應當只是讓學生理解課文資料,應當借助課文資料,設計各種語言訓練的情境,千方百計地讓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我們比較注重課文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比如課文語言的積累,我們經過各種形式的很多的朗讀,讓學生熟讀成誦,從而使學生在讀懂理解的基礎上,比較簡便地到達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
對課文中的新詞,我們改變了以往一開始先集中教新詞語的做法,而是滲透在讀課文的過程中,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有機地讓學生進行理解。在讀完課文后再讓學生根據意思說出詞語,然后經過朗讀讓學生加深記憶。這樣教學詞語不僅僅節儉時間,也十分有利于學生對詞語的積累。
詞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運用,所以教師教學詞義時就要有這種意識,盡可能研究如何讓學生學會運用。這堂課中“人聲鼎沸”和“悶雷滾動”兩個詞語的教學設計就力求體現出讓學生會“運用”的思想。教師先在課堂中創設出具體情境,然后讓學生根據情境運用課文中的詞語來概括。這樣教學詞語,無疑為學生以后運用這些詞語搭了一級臺階。不僅僅解決了意思理解的問題,更為學生以后的獨立運用作好了準備。
從學習語言的心理過程看,積累和運用是兩個不一樣層次的學習水平級。如果能創設新的情境,將學過的詞語、句子用一用,給學生有語言實踐的機會,這樣對學生內化課文的語言,對學生語言的發展極有意義。這堂課的最終一個環節,就是結合課文資料,設計了一個綜合運用本堂課學過的部分詞語、句子的練習。由于不是課文資料的簡單重復,而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靈活運用學到的詞句,各種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這個練習設計是比較成功的。
三、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采用了錄像手段,第一次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第二次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背誦,既幫忙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教師還多次使用了實物投影,打出了學生喜歡的句號指導朗讀,打出學生書面練習的結果加以評點,對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了實實在在的作用。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3
《燕子》這是一篇散文。課文描寫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燕子活潑可愛的外形特點、追趕春天的`候鳥習性、輕快靈活的飛行姿態、文靜優雅的休息場面,都一一躍然紙上,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春天和燕子的喜愛之情。
作者用詞準確傳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內涵的滋味。我主要要抓住重點詞語,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品味、欣賞,直至背誦,促進學生語言的積累和內化。這堂課氣氛較活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我從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入手,激發學生閱讀動機,再到組織學生自讀交流,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平等參與者,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同時我適當點撥,為學生的思維起著“搭橋引路”的作用。然后我又巧妙的創設說話情境,讓學生們運用寫作方法學以致用,舉一反三,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投入聽說訓練中,從而學得更扎實,更靈活,鍛煉了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了寫作水平。
這篇課文文字優美,內容生動形象,感情色彩濃厚。教學時要不斷地指導朗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此基礎上背誦課文,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4
《白鵝》是小學四年級的一篇課文,作者對白鵝的特點描寫得惟妙惟肖,字里行間也洋溢著作者對白鵝的疼愛。我認為到了中年段,理解詞語和句子仍然是中年段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目標,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低年級所習得一些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方法。加強學習方法的遷移,這節課我就做到了這一點。
第一、能善于運用多媒體課件理解詞語,比如:凈角京劇中的一個人物造型,地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通過多媒體把這些抽象的和學生生活距離比較遠的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就達到了一個直觀,形象的`效果。
第二、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句子的意思。聯系上下文理解了關鍵的詞句,一定程度上也達到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比如:“三眼一板”即白鵝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這是白鵝吃飯時的一規矩,任何時候都不變的規矩叫“三眼一板”,這都要聯系上下文才能理解。
當然,生活在現代城市的孩子,生活經驗非常有限他們從來沒有見過白鵝,所能見到的是動物園里池塘中戲水的天鵝,它們的叫聲,動作,樣子和生活習性與課文中的家鵝形象很難進行比照。要體會作者運用語言文字的準確性和生動性,有一定的難度,再者作者是典型的中國古典文人,課文的寫作時間是上個世紀的中葉,現在的孩子生活在現代工業社會和作者生活的時代差距很遠,文中表現出來的那種文人心態以及成人化的審美情趣,對孩子來說缺少親切感,課堂上,不管我怎么引導,學生都讀不出“味”。
《白公鵝》一課重在與《白鵝》一課比較。在導入時,我就有意識引導學生對比兩只鵝的形象;在體會白公鵝的特點時,我也抓住兩篇課文對鵝的步態的描寫進行比較;最后也把重點落在比較兩篇課文的寫作方法上。
這堂課我較大的收獲:一是課文插圖的利用。這堂課我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這是這堂課中激起的一點火花;二是對寫作方法的教學的體會。在《貓》和《白公鵝》兩課中,我都教寫作方法。兩次都是先讓學生找,但兩次都發現學生很難找到,最后都是我自己說了出來。經過這次課,我感覺到如果利用課件出示相關的句子,再讓學生進行體會,這樣沒有那么抽象,從而可以降低難度。
在教學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難以調動課堂氣氛,學生回答問題不是很積極,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課文的難度高;二是學生預習不充分;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教學語言、表情不夠豐富,并且我太著急了,在一兩個學生的回答達不到要求時,我會自己說出答案,這也可能與學生發言不積極,我問不下去有關。其他老師建議我對于某些不難的問題,可以對學生多引導;對于某些較難的問題老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但仍要引導學生去體會。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5
聽劉老師的課,宛若坐在小舟中順流而下,沒有驚濤駭浪,卻在知識的涓涓細流中完成了整堂課的旅行,小學語文聽課反思。以下可能條理性差一些,但確是我感觸到的一些:
1.課堂上的每一句話,每個眼神都滲透著老師對學生的關愛與鼓勵。“同學們真會學習!”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表揚了學生的學習方法、正面鼓勵了學習態度,我相信孩子會非常愿意跟著老師繼續往下學習。反觀自己的課堂,正面鼓勵、側面表揚、競賽激勵是經常用的,而且效果明顯。課后自己也會經常告誡自己課堂上要多用一些激勵技巧去正面引導,而非負面,這樣孩子會樂于接受,越來越好。
雖然坐的離劉老師課堂遠一些,但能在模糊的視線中揣摩到老師與學生眼神的交流。老師要學會用眼睛說話,“傳情達意”。這是我現在在努力做的,努力用眼神把自己的心表達出來,使自己的心與學生走得更近,去共同感受知識帶給我們的快樂,共同探索知識更廣闊的'空間。
2.課堂上的一動一靜,都是優秀課堂常規的展現。回答問題時踴躍而不亂序,思考問題時積極而不躁動,朗讀課文時認真而不怠慢,這種種的種種都強烈地沖擊著我。反觀自己課堂,課堂常規著實需要進一步加強完善,上課10分鐘之后就有孩子坐不住了,我只能用小組競賽、個人競賽等方式去規整坐姿,注意力。但有幾個個別孩子坐姿、注意力持續時間不是很久,一堂課中我要經常去鼓勵。聽師傅的課,現在師傅很少費口舌去規整課堂,孩子表現的都很好。疑惑是:我的課堂正常嗎?自己給的答案是:有些不正常。這學期的課堂常規有時候覺得還沒有上學期好。原因:自己在課堂常規要求上有些放松。這學期過于關注知識的傳授與鞏固,在習慣和常規上有些疏忽,殊不知,習慣和常規是正常傳授與鞏固知識的前提。這一階段我在盡最大努力去彌補過失,希望能幫助孩子們養成較好的學習習慣。
3.一位學生回答問題的方式,牢記在心。“請大家跟我一起看第一段,(讀第一段)我畫的詞語是‘裝飾’,因為…….”清晰、簡明、大氣。這種方式是學生之間的互相引領,而非是僅僅站起來回答老師的問題。我覺得我應該有意識地把這種回答問題的方式引入我的課堂。
4.教學過程安排合理。初讀課文---詞語和生字---再讀課文,深入理解感悟。反觀自己的課堂,大體環節設計上基本上沒有問題,把握不太好的主要還是最后一個環節理解感悟。問題出現要依靠自己去解決,自己要深入研究文本,理解透徹,把握準確重點難點才能慢慢提高自己在這一方面的講授能力。多涉獵各方面知識,視野開闊,從更佳的角度去理解、審視文本。
5.使淳樸的鄉下人家與古詩對話、融合、提升。在劉老師課堂的尾聲,學生齊背了孟浩然的《過故人莊》,陸游的《游山西村》,一起欣賞了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王建的《雨過山村》,王維的《山居秋暝》,最后,劉老師又推薦了戴望舒的美文《天晴了的時候》。理解課文內容后,老師帶著孩子們去廣闊世界里尋覓更甜蜜的知識,不僅一起尋覓咀嚼,還推薦放手,告訴孩子們課外還有更多的只是等待他們去尋覓。鼓勵孩子跳出課文,去生活中找尋知識的源泉。我想這些都會成為孩子厚重的文化積淀。我覺得我越發重視晨讀中的古詩教學了,在不間斷的背誦和初步感悟中,孩子們的文化底蘊會越來越厚實的。········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6
為了讓學生感悟課文中介紹的頤和園的景點的形象美,讓學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學習,在做課前準備時,我搜集了許多頤和園圖片,制作了精美的幻燈片,從而讓學生更直觀形象地感受頤和園的美。制作課件時我考慮到課文介紹的.景物較多,如果讓學生圍繞著一個問題“你最想在哪里攝影留念?”來學習的話,課件的出示就不好掌握,經過再三考慮,我最終決定按照作者的游覽順序,一個景點一個景點地來學習。從教學的效果來看,這樣的方法雖然使得教學流程清晰,但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
教師是活動的積極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以讀為基礎,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遷移運用。課文語言優美,應引導學生多讀,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感受頤和園的美。文章段落中長廊的美、長;站在萬壽山腳下看到了佛香閣、排云殿的壯觀和美;登上萬壽山頂看到昆明湖的靜、美。我指導學生抓住了重點語句讀,做到了整體感知到局部的重點朗讀。
根據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教學組織要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獲取基本的語文素養,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語文素養與人文素養的教育融為一體。在教學中我不失時機地,點播這美麗畫卷的創造者,使學生感受到勞動人們的偉大,受到情感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7
【描述】
這篇課文通過一件關于燈光的往事的回憶,歌頌了革命先烈的獻身精神,說明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激勵我們要學好本領,建設好前輩用鮮血和生命開創的新中國。
全文一頭一尾是寫現在,中間絕大部分寫往事。
開頭寫由天安門廣場的燈光勾起往事的回憶,結尾照應開頭,從“我”在璀璨的華燈下回憶犧牲的戰友,可以體會“我”對美好生活的贊美和不忘過去,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中間部分先寫郝副營長在戰斗開始前,借著火柴的亮光看一本破書,書上的插圖是一個孩子在電燈下讀書的`情景。接著寫在戰斗中,郝副營長為了使后續部隊找到突破口,點燃了那本書,高高舉起,為后續部隊照亮了前進的道路,保證了戰斗的勝利。他自己則因為被火光所暴露,英勇地犧牲。從作者對往事的回憶中,體會郝副營長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為美好生活而獻身的精神,是教學上的重點。
【分析】
這是一篇回憶往事的課文。教學時先讓學生借助工具書用較快的速度閱讀,知道講的是一件什么事,大致了解內容。再提示學生以“多好啊”或“燈光”的描寫為線索抓住課文重點探究,先獨立閱讀,再在小組里交流。檢查閱讀效果時,老師要就重點部分加以指導,幫助學生從中體會郝副營長的獻身精神,體會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從“多好啊”為線索深入理解課文。在學生快讀課文,大致了解內容的基礎上,要求再次快讀課文,想想“多好啊!”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幾次,各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把有關語句畫出來,再深入想想,他們在說這句話時,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什么,先獨立思考,再把自己的見解和同學交流。
在學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讓學生再深入往下想,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戰斗中郝副營長怎么做,畫出有關語句體會郝副營長的犧牲精神。
【規劃】
教學時可以“燈光”為線索,深入理解課文。在學生快讀課文,大致了解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再次快讀課文,畫出有關描寫燈光的詞句,先獨立思考,再把自己的見解和同學交流。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8
《窗外》是長春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五冊第四主題單元美麗的鄉村的一篇課文。本文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作者通過對從前窗外四季美景的追憶,表達了對古樸美麗的鄉村和大自然的愛戀之情。全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方式,首尾照應,細致有序的觀察,準確生動的刻畫、細膩真摯的感情是本文的表達技巧。這節課我能夠從教學目標出發,吃透教材,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達到了課堂的有效。主要采用讀中感悟的方法,抓住重點詞句段來感悟體驗,激發學生的興趣,采用自由讀、指名讀、配樂讀等多種讀來讓學生感受窗外四季的美景,讓學生體會到語言準確、生動的妙處,采用先自學,再合作交流的`方法,讓學生抓住段落讀讀,交流,體會,這種這種學習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激發了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用心閱讀,用心感悟”的習慣。
具體來說:
1、能夠采讓學生根據季節的順序采取抓景物、找特點、讀出情感的學習方法,在第二自然段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然后第三自然段讓學生自學,四五自然段讓學生合作探究學習,這樣做到了先扶后放,讓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2、這節課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生能夠積極發言,有很多亮點,很多孩子的回答都很令我很滿意。
3、這節課思路清晰,我的教態也親切自然,語調柔和,學生很喜歡。
4、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抓住一個線索去讓學生讀中體會,而且也讓學生品讀了課文,體會到作者對過去鄉村的喜愛之情。也有幾點不足,就是學生讀的還是時間少了些,學生的情感調動還需要加強,還要多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還要加強語言的訓練。
總之,課堂是個生成的課堂,需要我們更加充分的預設,還要靈活駕馭課堂,把生成的精華變成亮點,讓課堂上的更扎實、有效。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9
反思《畫》這篇課文的設計與實踐,總的來看非常務實:務實的思想、務實的設計、務實的過程,使學生真正在情境中學習,體現了語文教與學的理性回歸。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本課識字寫字,知道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畫。課堂上,以讀為主,始終讓“讀”貫穿學習。采用不同方式朗讀,學生邊讀詩句邊認生字,讓孩子既在文中識記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應用。老師在其中少范讀、帶讀,把充分讀詩的機會交給學生,而老師在其中借機點撥對重點詞的理解,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賞圖、讀詩、識字是輕松的,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成為學習的'主人。
2.在學生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能夠從學生學習習慣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點出發,充分發揮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組織、協調作用,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一、語文課堂的問題意識--學生沒問題,教師有問題。
學生沒有問題,教師就有問題;學生提出問題,教師不積極理睬,教師有問題;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有問題。有效的問題:有一定的思維價值,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位置,用適宜的方式提出。讀應是語文教學的主干,想象,思維,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都是附著在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課堂是要放手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并順著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系,而不應囿于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么什么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于思考的頭腦。最后,教師要盡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的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么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么辦了。
二、怎樣激活我們的語文課堂
1、自主的教學模式
在語文課上,教師真正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把教學視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語文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開展課堂討論。語文課堂組織形式本身也是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的。教師和學生圍坐在一起共同參與討論是很常見的,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也是無拘無束的。教師應如何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的心理氛圍,而不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居高臨下的權威者。因此,語文課堂氣氛往往輕松活躍,學生的參與意識很強。
以下是課堂實錄的片段:師:通過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大榕樹是那么生機昂然,鳥兒是那么生機勃勃,如果請同學們再這兩者之間選擇其一的話,你會選擇“樹”還是“鳥”?
請你作出決定。
(生選擇XX)
師:選擇“樹”學請齊讀7、8自然段)
師:選鳥的同學請齊讀第12、13自然段。
(生齊讀)
師:其實你們不知不覺的已經進行了第一次較量。覺得過癮嗎?待會兒要進行第2回合的較量,看看大榕樹和鳥兒誰更有魅力,喜歡“樹”和“鳥“的界限要分明一點:”鳥“往那邊去,”樹“朝這邊來。
(交換位置集中)
師:現在請“樹“和”鳥“仔細品味一下描寫自己的段落,找出形容自己的詞語,分別寫到黑板上。
(生朗讀,交流后,爭先恐后的上臺寫詞語)
師:現在“樹“和”鳥兒們“把寫自己特點的詞都寫在黑板上了。你們有沒有發現,這里面有些詞不太合適,不合適的要修改,重復的要刪去。
(生思考交流后上臺修改)
師:剛才我們只是各管各的,把自己認為合適的詞語寫上去,現在我們能不能把這些詞語組織起來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介紹一下自己?
(生準備,小組討論交流)
師:請“樹”先來,可以嗎?
生:大榕樹枝葉繁茂,顏色明亮,有數不清的枝椏,沒有大榕樹,小鳥不能生存。
師:如果這樣介紹可能會更好一點:“我們枝葉…….”(師把“我們”念成重音,暗示學生角色變化)。
生:我是一棵南國的大榕樹,我有數不清的枝椏,枝葉是那樣的繁茂。我顏色明亮,每一片樹葉都在閃耀,好象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我生命力特強,沒有我,我們可愛的朋友——小鳥就不能生存。
師:鳥兒們。你們上來吧!
兩女生:(甲)我聰明伶俐,(乙)我活潑可愛。(合)我們羽毛美麗。沒有我們可愛的小鳥,榕樹就沒有這么旺盛的生命力。
兩男生:我們是南國的小鳥,我們的羽毛色澤明亮,我們的歌聲婉轉動聽,我們聰明伶俐,我們活潑可愛,沒有我們的身影,大家就不會去看榕樹。
師:我聽出來了,大家去看大榕樹,是沖著他們去的。(面向“樹“組同學)你們同意嗎?
眾“樹“:不同意;
兩女生:我們是南國之樹-----榕樹,我們枝葉繁茂,能讓鳥兒筑窩棲息;我們枝葉繁茂,能為鳥兒擋風遮雨。我們是鳥兒生存的基礎,如果沒有我們大榕樹,小鳥就不能生存,我們就是鳥的天堂。
師:多有詩意的表述!榕樹就是充滿詩意地生活在這個空間里。老師想請教一下,你們是怎樣想的?
生:剛才鳥兒說,沒有他們可愛的身影,人們就不會去看我們,您也說人們去看我們是沖著“鳥“去的,我認為這是不對的,因為我們本生也是很美麗的,是充滿藝術感的。
換位整合
師:請你們考慮一下,在這篇文章中樹和鳥是什么關系?
生;我認為樹和鳥應該和睦相處,就像花和綠葉一樣,有了綠葉陪村,花才顯得更美。
生:我贊成剛才著位同學的話。我認為榕樹和鳥是朋友關系,而且關系非常密切。
生:大榕樹是鳥兒生存的基礎,鳥兒在大榕樹上棲息為大榕樹增色添彩,使他富有生命力。我認為鳥和榕樹是相互依賴的。
師:你不但善于傾聽,而且善于思考。
生:我認為鳥和樹是形影不離的,就一定會有鳥窩,一定有鳥兒,如果沒有鳥兒的話,樹就沒有生命力。
生:樹和鳥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沒有鳥,樹很快就會衰老;如果沒有大榕樹,鳥兒也唱不出動聽的歌。
師:可以說樹因鳥而年輕,鳥因樹而可愛!
生:如果說大榕樹是一幅美麗的畫,那么有了小鳥,這畫才更完美。
生:我覺得要是把大榕樹比做一個人的軀體話,那么鳥兒就是這個人的靈魂。
師:樹和鳥都真心地感謝你,你給了我們太多的驚喜。同學們。樹和鳥密不可分,還留著這條線干嗎?(師將黑板上劃分樹和鳥的線擦去)我們應該互相欣賞。
師:有了這個認識,“樹“讀寫鳥的部分,感覺可能會更好;同樣,”鳥“讀寫”樹的部分,也會更有新意。
(“樹”齊讀寫鳥的自然段,“鳥”讀寫樹的自然段)
師:你們有什么感受?
生:我覺得鳥兒的確非常活潑可愛,歌聲也那么清脆動聽。我認為有了鳥兒,大樹才會更有情趣。
生:我認為大榕樹枝葉繁茂,給我們鳥兒帶來了生存的空間。大榕樹養育著我們呵護著我們,我們應該感謝大榕樹。
生:我認為這些鳥兒的確是羽毛美麗,歌生動聽,活潑可愛,聰明伶俐。我想,如果它們是在為榕樹塑造靈魂的話,塑造的應該是活潑的天真浪漫的.孩子靈魂。
生:讀了這段話,我仿佛來到一棵十分美麗、茂盛的大榕樹下面。聽鳥兒歡唱,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生:鳥兒可愛,大榕樹美麗。宛如一幅漂亮的風景畫。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去看看,讓這幅美景永遠留在我的心里。
生:但愿我也有這個眼福。
生:我不是很喜歡寫景的文章,一開始沒在意這棵大榕樹,現在覺得這大榕樹就是我們鳥兒真正的家園,我們不能沒有大榕樹!
師:“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而剛才,你們已經識得廬山真面目了,真不錯!互相欣賞本生就是一種和諧的美!!
2、有趣的作業形式
五花八門的教學內容和名目繁多的作業任務也兼顧到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動的方式進行。為了解決自己熱衷的問題,學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圖書館搜集資料、到社會上做調查、寫出報告等等。由于這些活動多是學生自己選擇的,所以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也帶給學生由衷的快樂。對問題的答案教師并不做統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觀點。學生可以探索,可以懷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標新立異。也許正是這種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創新的火花,也使語文對學生產生了巨大吸引力。
3、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面向生活的教學內容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美國語文教學的內容多向社會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選文以“時文”為主,報紙、雜志及各種單行本都可以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料,甚至路標、圖表、時間表、新聞欄目等也被選入教材中來。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了解生活、認識生活、學會生活成為語文教學內容選擇的基本準則。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維生素;新的語文教學應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新的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并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觀潮》一課是小學語文四年級第一組的一篇課文,課文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向讀者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文章語言生動逼真,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是一篇進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教育,也是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習慣的好教材。
在《觀潮》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學生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然后采用讀和想相結合的教學法,引導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去站在作者的角度想象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整個學習過程按照學生自讀、小組合作探究、班上展示學習收獲,最后指導學生練習遷移進行。
一、理清課文的順序。對于游覽類寫景的文章,我認為首先要讓學生弄清作者寫作的順序,這樣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也可以讓學生從中學到作者的一些寫作方法。因此,在教學時,我提示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雷雨〉的描寫順序,這樣學生讀書后很快就能夠說出作者是按照潮來之前、潮來時、潮過后的順序來寫大潮的壯情景的。接著再來進行讀書感悟。
二、以讀促想。語文教學大多是通過讀,尤其是對于描寫優美景物的文章,只有讓學生通過反復的讀去自己理解體會。例如:學習潮來時,我讓學生自由讀書后,說說作者寫潮來時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這樣學生就能夠說出是先寫聲音后寫的形狀。接下來就是要引導學生怎么把把潮水的聲勢浩大讀出來。在教學時,我按以下幾點進行;
1、教師指導讀。主要教給學生一些朗讀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頓、語速等。如“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一句,為了突出錢江潮的壯觀氣勢,應該讀得稍快,強調出“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顫動”等詞語。
2、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想象感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內容,并將文本內化為自己的個人感受的基礎上,學生才能將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讀出真情實感。因此教學時,我告訴學生,這個時候你把自己當做作者,走進作者的心去回味當時的情景,這樣學生朗讀時就會忘了自己是在學課文,而是在回憶曾經看到過的錢塘江大潮,他們朗讀時才會放開嗓子大膽的讀。
三、注重積累和運用,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學生學了《觀潮》后,為了讓學生能夠把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留在腦海,在學生已經誦讀成背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把作者筆下的大潮改寫成導游詞,讓他們一導游的身份去進行表演,這樣不僅可以加強對課文的記憶,還可以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水平,同時也積累了優美的詞語。
總之,對于寫景類的文章,在教學時,采用讀和想象結合的方法,能夠讓學生學的輕松自如。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近年來,小學語文教學在《語文課程標準》精神的引導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現象,正在向“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協作者、組織者的新型教學關系轉變。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走向語文教學的前臺。
在教學《找駱駝》一課時,我注重學生的讀。
在教學第一小段時,請學生輕聲讀,并想一想你能從中讀懂什么?有什么不懂的要問大家?讀后交流。
生1:我讀懂了商人丟了駱駝。
生2:我讀懂了它心里很著急。
師: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生2:找了好多地方看出來的。
生3:還可以從著急、趕上去問可以看出來。
師:你們看得真仔細,那誰能讀出商人的著急呢?(指名讀,自己讀,齊讀)
而在教學第2——9自然段時,分角色朗讀,有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指名讀等。
更有趣的是教學第十自然段時,學生學用不緊不慢的語氣讀老人話時,學生的那副少年老成的樣子,真是讓人佩服學生們的創造力和模仿力。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新一輪課程改革,使小學語文教學充滿了新的活力。這當然是件大好事。同時,也應當看到,由于大家對新課程尚處于探索階段,到底怎樣去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眾說紛紜,使人有種無所適叢的感覺。許多觀點雖然很獨到,很新穎,但操作起來,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透過聽一些課,隱隱覺得我們此刻的語文教學開始走向新的極端:一味的課堂對話,一味的強調讀和感悟。這,是不是必須就是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的正確方式呢?像這樣教學,能否到達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我認為,像這樣去教語文,如果用辨證法來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竊以為,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千萬不能忽視教育教學規律,千萬不能忽視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如果離開了實事求是,離開了全面地看問題,離開了變化發展地看問題,把什么都來個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需要與時俱進,但絕不可拋棄!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們所揭示的教育教學規律。
因此,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盡力使學生具備以下基本素質是十分重要的:
1、習慣好。即具有各種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習慣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語文教學,務必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無論是人格上的,學習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視,努力從多方面去用心引導,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去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尤其要指出的是,培養習慣,正面引導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習慣養成教育,有時還務必帶有強制性。這樣一說,好象同”以人為本“的理念相悖。其實則不然。筆者認為,真正的”以人為本“,并不完全是課堂上的熱熱鬧鬧,一味的順從和遷就學生,必要時,還需要有教師意志的左右。因為,我們要為孩子的未來著想。那,才是”以人為本“最本質的含義。
對于小學生來說,以下八個方面的習慣首當其沖:一、主動學習,刻苦學習的習慣;二、細心認真、一絲不茍的習慣。三、勤于動手、動筆、動腦的習慣;四、大膽、大方、大聲說話,說普通話習慣;五、愛惜書本文具的習慣;六、好問的習慣;七、在合作學習中用心參與的習慣;八、規范、整潔寫字的習慣。
培養習慣,要悉心引導,嚴格要求,點點滴滴到位。舉例來說,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要讓學生寫一筆好字,就務必要求有必須速度,務必規范、整潔地寫字。務必經常主動習字。習慣是具有遷移性的`。還是以寫字習慣培養為例來說,在歷時數年的”土家族聚居區農村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養成教育實驗“中,筆者發現,良好的寫字習慣就具有極強的遷移性。學生把規范整潔地、有必須速度地寫字的良好習慣養成了,其他習慣:如愛惜書本文具,學習細心認真,一絲不茍,學習講效率,講質量、求速度等等也跟著上來了。
2、熱情高。即具有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學習語言文字的激情。筆者認為,某種好處上說,語文是一種活態的,有生命的現象。更贊同一種觀點,語文課堂要成為生命成長的課堂。因此,離開了學生的感情——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感情,語文課是無法上的,至少是無法上好的。尤其在學習語文過程中,需要學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這樣才有利于語文課程目標三個維度的落實。也就是說。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務必進入“主角”,我們常說的:不動感情不讀書;拒絕偽讀等等,其實就是講的這個道理。這方面,需要引導,需要熏陶,需要結合習慣養成教育來培養。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讓孩子同語言文字傷了感情。這一點并非危言聳聽,這種可能隨時都可能發生,如:學生對教師教學方法的反感;機械重復的抄寫;教師對學困生的歧視等等,都可能導致這種后果。很好理解,試想,如果學生看了課表,某節課是語文,眉頭都是皺的,語文課還怎樣上?筆者在長期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學生對語文的情,來自于趣,要讓學生對語言文字有興趣,對完美生活充滿熱愛和向往。一旦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感情自然也就產生了。并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動性強了,對老師的嚴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師的要求去做。教學效果自然好。最關鍵的一點,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愛,對語文學習的激情,都來源于教師對學生的愛。有種提法,筆者很贊成:用讓大愛溫暖課堂!
3、會讀書,即具有各種基本的讀書技能。一、學生要會朗讀,要動情地讀書;二、學生要會默讀,要能做到默讀中注意力集中,不動指、不動唇、不回視,抓住主要資料等;三、學生要學會快速讀和略讀、瀏覽。四、學生要學會在讀中思考、質疑、解疑,學會在讀中圈點、批畫。會讀書,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必須數量的字詞。還有課外閱讀量的到達。(課外閱讀量,課程標準有個“不少于”的界定。應當說,這只是個保底的要求。)這些,就應當說是個死任務了。當然,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從更廣的視覺看,會讀書,說到底是會學習。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訓練方法。學生要經歷超多的語文實踐活動,才可能學好語文。新課程不再提語言文字訓練,但訓練肯定還是要的。是必需的。語文實踐活動,總得以訓來年為基礎。某種好處說,實踐何嘗又不是一種訓練?因此,要從聽、說、讀、寫;從字詞句段篇的學習上,從合作學習上,從收集資料,處理信息上,透過指導,讓學生習得一些好的學習方法,并主動去運用,構成習慣,學生將受益無窮,有的將是終身受益。
尤其是要在讀書中,逐步使學生構成較敏銳的語感。即基本的感悟語言的潛力。學生只有具備了必須的語感,才可能學好語文,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語感的培養,當然首先靠讀,但教師的引導,進行一些有意思的訓練也是必要的。筆者在平時,常用講幽默、笑話、俏皮話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語感,來觀察學生的感悟語言的潛力。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語感訓練方式。誠然,光靠這種方法來訓練,遠遠不夠。還要采用其他多種多樣的方法,如讀議古詩和課文的重點段落,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展開聯想,想象等,總之,要多方式、多層次。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上了《尊嚴》這一課,這篇課文講的是美國石油大王哈默年輕時,以自己的言行維護了個人尊嚴,贏得了別人的尊重,從而改變了自己命運的故事。這篇課文的教學我以學生自讀和小組合作交流為主,加上老師巧妙的指導,學生較好地讀懂了課文,體會到了年輕人自尊的品格,從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在整體感知了課文主要內容后我組織學生緊緊圍繞年輕人神態、動作、語言的語句展開討論學習,談自己的感受,體會年輕人自尊的人格。給學生印象最深的`是哈默和杰克遜大叔的那段對話。學生首先談對這段話的體會。在學生談體會時,我發現學生僅僅停留在體會這幾句話上,這時我適時和學生展開了對話:“看來哈默這時并不是很餓。”一石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學生紛紛從前后找到一些語句來反駁我:如前面的“臉色蒼白、骨瘦如柴”后面的“狼吞虎咽”等。這種巧妙的引導讓學生能聯系全文來讀書,思考,加深了對哈默自尊的體會。這時,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走近哈默,體會他在這個過程中的心理變化過程。再讓學生讀書,學生也都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把聲音讀得堅定了,而是努力把自己當作哈默,讀出自己的體會,聲調不再像剛才那么高昂,低沉的語氣反而更顯自然,哈默的自尊不需要故意用堅定的語氣表達,而是用自己的心去體會。
學完課文后,我又請同學列舉了我們學校,我們這個城市有關尊嚴的真實故事。同學聽了之后,都很受感動。最后我讓學生互相交流自己找的有關尊嚴的名言,豐富了本課的資源,豐富了學生對尊嚴的
體會。這樣的課堂就不僅僅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以一篇課文為依托,把學生引到廣闊的語文世界中,讓學生讀更多的文章,在多讀中,在交流中開闊視野,增強積淀。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15
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小詩,描寫的風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整天在山野間游戲,使得樹葉顫動,林木點頭,河水起波,詩歌想象力豐富,將孩子們經常看到的景物描寫得如詩如畫。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情境教學是依據兒童的心理特征,認識規律,把從生動,直觀的形象思維入手創設情境作為教學過程的啟動契機,從而帶動語言的訓練,促進智力的發展和審美情趣的培養。因此,我從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開始,謎語激趣,導入新課。
2、以讀為主,重視讀的實踐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有些詩文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教學中,以形式多樣的朗讀,逐步引導學生由讀通,再到有感情的朗讀,背誦。重視讀的實踐過程,使閱讀真正成為學生主動的個性化的`行為。在朗朗的讀書聲中,讓學生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激發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向往,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3、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接受學習之外,學會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精神和合作精神。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讓學生發現,鼓勵他們進行探究性學習。
4、擴展思維,激發想象。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積極挖掘教材,因此我抓住教學重點,難點,聯系學生生活經驗,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風,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創新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16
上個星期我們五年級的語文老師就《清貧》這篇課文進行了教學比武。比武前我是滿懷信心,可是在教學時卻不盡人意,最后很多環節都省掉了。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有如下體會:
這堂課我設計了如下環節:
1、初讀課文,初步感知方。志敏的清貧。
2、再讀課文,深入體會方。志敏的“清”與“貧”。
3、學習作者的通過側面描寫襯托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
4、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教育學生應如何正確的看待清貧。我覺得我的設計還行,可是課堂上卻并非如此。
第一、二環節學生完成的還好,可是第三環節就糟糕了,在教學這一段時,我主要抓住了國民黨的兩個士兵的內容來學,讓學生先找出描寫他們的動作、神態、語言的句子,然后談體會,學生都可以體會到國民黨士兵的貪婪,最后讓學生練習讀,學生讀不出國民黨士兵的貪婪,在指導后還是不是很好,從這我深深地意識到我們的學生只會學一些皮毛,不會深入揣摩,這有待老師加強指導。
學習完國民黨士兵的,再讓學生找找描寫方。志敏的,學生只能找到一點,課堂上還有一個學生說,課本上就寫這么一點,我趁機抓住了這話,問學生“知道為什么只寫這么一點嗎”,大多數學生說不知道,聰明的學生說出來了,這是側面描寫。
緊接著我簡單介紹了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區別,然后出示了幾個練習題。學生很茫然。由于這一環節花了很多時間,導致這節課沒完成教學任務。
從這節課,我覺得我們一堂課并不要上一篇完整的課文,只要一個知識點達到了自己預訂的目標就行了。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17
今天上午進行青年教師展示課比賽。我是一號授課老師。我授課的內容是三年級第八單元第二篇課文《掌聲》。
本次比賽以無聲授課的形式進行。通過比賽,展現了我的能力,同時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篇文章講述的是因身體殘疾而內心憂郁、自卑的小孩子英子,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不得不上臺講故事。她本以為會被無情的.嘲笑,想不到同學們給了他鼓勵和掌聲。從此她變得開朗自信,以微笑面對生活。
教學要突破的知識點有:
一、學會默讀課文,感知文意。做到不指讀,不出聲。
二、通過神態、動作描寫感受到英子前后的變化。
三、練習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本次無聲授課,我設計了掌字的教學。通過文章的題目來認生字,把生字放到課題中學習。通過老師的配樂朗讀,畫出描寫英子神態/動作的詞語,進行小組合作討論,感受兩次掌聲給英子帶來的變化。最后作業布置中進行課文復述的練習,把英子的故事講給父母聽。同時進行情感遷移拓展,生活中不僅掌聲可以鼓勵幫助人,早上的一句問候,上下樓梯的禮讓都是最美的行為。我們珍惜別人的掌聲,更要把愛和溫暖傳遞給身邊的人,做文明的接班人。
不足之處:在課堂上要注意表情和態勢語,說話要自信有力,情緒飽滿。同時在對學生的評價上評語多樣化,充分展示到位。把握好課堂上的臺風。在內容設計上太多,流程進行的太快,沒有鋪展講開。區分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重視生字教學,增加識字方法和識字的趣味性。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18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堂上。我們為了“緊扣教材”,為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問題往往是“通過……你讀懂了什么?”“還讀懂了什么?”學生回答這些問題無須思考或懶于思考。課堂上的閱讀成為一種被動的閱讀,學生并沒有真正的對課文進行感悟,他們所讀懂的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于語文與生活的聯系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在課堂結束時,老師問還有沒有問題時,自然沒有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誤區呢?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獨立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并順著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們從小種下探索的種子。記得在講《海豚》一課時,突然有一位學生問:“老師,海豚吃什么呢?怎樣分辨公母呢?”我愣了一下,心想:真是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又一想:不能扼殺孩子愛提問題的.天性。于是,我說:“你所想的問題很有研究價值,這個問題留給我們以后專門探究。這位同學善于思考,大家都要向他學習。”在這個開放的環境下,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不局限于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拋棄“這不是語文要解決的問題”的觀念,打破學科分解,學生們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所提的問題不一定當堂澄清,重要的是給學生一個善于思考的頭腦。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19
《檢閱》一課講述波蘭一所學校的兒童隊員,在國慶節來臨之際,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國慶游行檢閱時,讓拄拐的博萊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時他們的檢閱隊伍獲得了大家一致的喝彩。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閱讀中體會任務心理變化,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對于“檢閱”三年級的孩子了解的并不多,為此在上本課之前,楊老師讓學生看了“50周年國慶的大閱兵”的視頻,讓學生對檢閱有了非常直觀的感受,而且很巧妙地引入本課的'學習。楊老師的重點是檢閱前,但她的思路卻有點亂,可能是因為出現了太多的思考問題。
成老師把大多數時間花在了教學詞語上,注重詞語的音形義,學得很扎實。我認為讓學生把詞語讀出感情來這個環節很好,但是學生讀的效果不太好,我覺得問題出現在教師的范讀詞語上,如果教師范讀得好,學生也會模仿得好,而不是這個環節的要求太高。在教學到“為什么說這個小伙子真棒”時,就讓學生讀12自然段,說說博萊克棒在哪里?有的同學說:“他雖然拄著拐杖,可還是走得非常認真,和全隊保持一致,很勇敢。”成老師馬上讓這位學生讀出博萊克的勇敢,他讀出了自己的理解。另外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博萊克的堅強與勇敢,成老師還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看著博萊克此時精神的樣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學生的思路一下子開闊了:“博萊克平時走樓梯都很困難,但他還是堅持練習”;“他摔倒了,但還是堅強地爬起來”;“他不能和其他人一樣出去踢球”……通過這樣的理解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博萊克的堅強與自信,體會到他真的很棒。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20
在我對公開教學《墨梅》作了第一次反思之后,有幸得到了學校教師-們的指點,才發現自己課堂出現的問題還不僅僅是第一篇反思中所提到的那些,真是太慚愧了。經過整理,我對自己的教學作了二次反思。
總結如下:
一、整個教學過程偏離了自己預設的主旨。課前設計中,我的整堂古詩教學課是圍繞“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設計的,這個出發點得到了宋校長的'肯定。可是,在我的教學過程中,卻嚴重偏離自己預設的“軌道”。詩人背景沒有介紹清楚,讓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古詩的內涵;該抓的字眼沒有抓住,上完課之后還有很多學生一知半解。特別是對古詩詩意的理解也出現了嚴重的偏差:《墨梅》是一首題畫詩,詩中描寫的是畫中的梅花,在詩意的解釋中,我卻沒有交待清楚,讓學生疑惑重重,誤認為是現實生活中的梅花,這是一個嚴重的失誤。
二、沒有抓信課文的中心句:“只留清氣滿乾坤。”《墨梅》的靈魂就在“清氣”二字上。清氣指的是清高純潔的氣節。該名可理解為:“只希望把它清高純潔的氣節永遠留傳人間,”也可理解為“只希望留下它清高純潔的氣節充滿天地人間。”只有抓住這句,古詩的意境才能得到升華。
最后,老師們還教了一套如何領會古詩詩意的方法--擴、補、調、換、連。擴指的是單音節擴為雙音節;補即為補充省略的詞語;調是調移、顛倒順序;換是古語換新詞;連就是將詩意連貫起來理解。
有了這次經驗,我相信今后的古詩教學一定會比這次好。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21
在教學中,我從以下幾點如手:首先,語言奠基,想象基奠。在教學前,我在黑板上抄寫了很多名人寫得有關錢塘潮的名詩句,有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杜甫的“天地黯慘忽異色,波濤萬頃堆琉璃。”李白的《橫江詞》、孟浩然的《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毛澤東的《七絕·觀潮》等。在孩子們各種方式的讀后,我說:“你們必須明白這些詩句是描述什么的'。”他們點了頭,我讓他們說出來。隨機板出——錢塘江潮。生活在海邊,對潮漲潮落不陌生。其次,以讀貫穿,想象感悟。讀始終是語文課堂的主角!
語文課程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進取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礎后,我就讓孩子們去閱讀文本,你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偉壯觀。劃出有關句子,朗讀交流。孩子們對潮來時的描述異常感興趣,因為它那么直觀,那么生動。讓他們讀后,就讓他們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雖然沒去過,雖然不能現場感受,可是能結合詞句那么想象一回,也是生動的。我想在孩子們的腦中,至少已經有好多個版本的“錢塘江大潮”了。在很多的讀、說,體味、想象后,錢塘江潮水在孩子們的鬧中留下深深的印象。這時,我說:“站在觀潮臺,應對如此的潮水,你想說什么?”將它寫下來。孩子們寫后(幾句話),進行了交流。說的就是感受、感嘆、神往……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22
為了上好這節課,我鉆研教材、設計教案、制作課件等化了好幾天的時間,原本以為教材鉆研的挺透徹的,設想也挺周全的,成功地上下來應該沒有問題。可是到了真正進入課堂,我才發現自己是錯的,我把這節課的要求拔高了,致使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課堂氣氛不活躍,問題的提出使學生難以接受(脫離學生的實際:年齡小、生活經驗不足、接受能力不強等)。具體到教學環節中,主要問題在于重點段的處理。教學時,我為了讓學生讀懂理解這段話,我采用了朗讀比較、實物展示的教學手段。
理解“更”,進行朗讀比較。
田里的禾苗,因為有了陽光,綠了。
田里的禾苗,因為有了陽光,更綠了。
山上的小樹,因為有了陽光,高了。
山上的小樹,因為有了陽光,更高了。
我想通過句子的朗讀比較出兩個句子的不同,從而理解“更”的意思,結果大部分學生很茫然,體會不了,也讀不出味道。
教學手段形象化一些,比如,采用畫簡筆畫的方法。沒有陽光的禾苗是什么樣的,有了陽光的禾苗又是什么樣的,讓學生說,老師畫,通過形象的.簡筆畫,學生可以很輕松的理解“更”的含義。再如,理解“錦緞”,可以讓學生看圖上的小河,有陽光照射的小河是怎么樣的,學生會觀察出來,波光粼粼,金光閃爍等,錦緞也是這樣的,所以說小河就像長長的錦緞。
語文教學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只有和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才能使學生喜歡聽,樂意學。
作為一名一年級的老師,我還應該多了解學生,貼近學生的生活,只有了解學生,才能更好的把握教學的中國與高度。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23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通過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和反思兩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經驗,我總結了以下四個“語文課堂”:
一、給孩子一個“對話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一個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師生對話”。
二、給孩子一個“情感的課堂”
通過多種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小學語文課堂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所以要陪伴學生度過每一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三、給孩子一個“開放的課堂”
引領學生去讀書,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在實踐中鞏固、提高所學知識,每日利用午讀時間讓學生讀課外書。
四、給孩子一個“感悟”的課堂
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桿上的支點,對人生的發展來說,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決定著今后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如學習《故鄉的河》,讓學生體驗作者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而后,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美麗家鄉介紹給大家,也飽含著對家鄉無比熱愛之情。
祝愿在新課標的理念指引下,我們的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學生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24
我在本課教學中,進行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嘗試。有迷茫,有感悟。
一、創設平等的學習氛圍,使合作學習成為可能。
小組合作學習需要平等、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需要教師、同學合作交流的機會。首先,我從建立師生之間平等關系入手,為合作學習做精神準備。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更應該與學生共同參與合作,與學生一起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因此,我總是以一名學習者的身份參與到課堂中。發表自己的意見,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在教學《索溪峪的野》之前,我帶領學生進行了關于搜集張家界資料的小組合作。在合作中,作為一名合作的參與者,我和學生們一起進行資料的收集。和同學們一起上網瀏覽;和他們一道做資料整理等。通過這樣的交流與合作,使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同學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愿意與我一起討論與解決,也敢于對我的看法提出質疑,師生間進行合作與交流成為了可能。
其次,引導學生相互尊重,形成平等氛圍。
在小組合作中,組員之間的平等與尊重是他們合作能否成功的關鍵。因此,我在班級中引導學生平等互助、相互尊重,以構建良好的班級氛圍。以往成績好的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常常獨領風騷。成績較差的同學存在著自卑心理,往往是一言不發。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從平時出發,讓這些差生多表現自己的優點,使他們自己樹立信心,讓那些優生發現他們的長處。
本課時采取適當的評價方法,使合作學習充滿活力。
不足之處是:老師扶得太多了些,還有本節課的反饋和評價不夠,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學習合作積極性不高。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25
近幾年,我在教學中也積累了部分經驗,但卻沒有能積極記載,使得寶貴的教學體驗隨著記憶的消磨而流失了。現在,我終于鼓足勇氣,坐在電腦前,飛快地擊打著鍵盤,為的是記錄下教學中的點滴,為自己今后的教學提供有力的支持。
新課程的改革如浪潮一樣涌來,于是有人困惑,有人迷茫,有人幸喜。其實,我認為最重要的應該是教師的觀念轉變問題。教師是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者,沒有教師的參與,科課程改革也就成了空中樓閣,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然而,當前最要緊的就是部分教師用老方法教新課程,方法還是那樣的方法,將學生視為知識的容器,肢解文本,嚼碎后喂給學生,學生得到的是無味的知識殘渣。一些老師從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胸無丘壑,目中無人。學生被動的接受,于是語文課堂,變成了對課文的講解,沒有了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與體驗。學生成為老師和課本的奴隸,成為課堂的配角。像這樣的'課堂,今天還在繼續上演著這樣的悲劇。倘若這樣實在是新課改的悲哀。
新課程標準最核心的理念是“自主、探究、合作”。每一個教師,必須充分認識這一點,把握課程的基本實質。其實,我們不是要課課精彩,但必須課課精心。要始終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指導自己的語文教學,讓學生充分的感悟文本,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課堂上,學生能說的,讓學生說,學生能問的,讓學生問,學生能寫的,讓學生寫。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深刻得體悟課文。讓每一節語文課,都成為學生的課堂,成為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課堂。我想如果這樣,新課改就有希望了。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26
不知不覺中,我在教育教學的路上,已走到了15個年頭,回顧這15年的時光,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欣慰的是無論是在個人的教育教學經驗,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是教育教學的效果,都比剛參加工作時成熟了許多,進不了許多。
波斯納曾提出過一個教師成長的簡要公式:經驗+反思=成長,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發展將大受限制。可見,經驗和反思對教師的成長有著非常大的意義。
記得有這么一句話“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學會停下來。”這句話是說在跑步中我們要學會停下來,這樣可以對自身做全面徹底地調整,也可以積累更多的體力、技巧和方法,以更高的速度沖刺。跑步是這樣,我們的.教學工作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試著在教學中多反思,使自身獲得的經驗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那么,我們的專業技能將得到更大的發展。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只有運用頭腦真正地反思,才會有我們教師自身的發展,才會有學生的發展。
通過我的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反思,使我真正地體會到,反思,對一個教師的成長,真的很重要。我想,只有堅持不懈做著反思教育的老師,才是真正能在教育教學中有所收獲的人。一個擁有積極態度的人,總是能在各種逆境中尋找到堅持下去的理由。由此想到我們平時教學中的反思也是一樣,只有首先抱有積極反思的態度,才能真正做到反思,做好反思。堅持到底就是勝利。所以,老師們:想要真正反思成功,先有堅持積極的態度吧。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08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04-14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04-14
教學小學語文的反思04-18
小學語文假如教學反思04-15
小學語文《掌聲》教學反思10-05
小學語文《雷雨》教學反思04-14
小學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