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六下《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蘇教版六下《螳螂捕蟬》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教版六下《螳螂捕蟬》教學反思1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不知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顧不到身后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后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課文可分三段。第一段寫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固執得不聽勸阻。第二段寫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講述“螳螂捕蟬”,巧妙地勸說吳王。第三段寫吳王終于明白過來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課文的重點,也是課文最能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的是課文的第二段——“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教學時,我把重點也放在了這部分。為了讓學生能夠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少年的聰明和智慧,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了課文中的一些細節描寫,去引導學生充分的讀,充分地理解,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細節(一)當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時,大臣們勸阻的理由是“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國家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但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讀這句話,指導學生讀出吳王的“固執”,讀出吳王的王權。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吳王為什么如此固執?他說出了這樣的話,還有誰敢冒死凡諫呢?通過朗讀,討論使學生明白,吳王之所以執迷不悟,是因為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他只覺得勝券在握。因此下了死命令,這樣當然就不再有人敢冒死相諫了。
而這正是故事的起因。弄明白了這一點,有助于進一步理解故事的經過。
細節(二)“第二天清晨,他拿著一只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在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指名讀這段話,然后提醒學生注意,朗讀這段話,要注意讀好那些詞語?為什么?引導學生抓住“轉來轉去”、“毫不在意”、“三個”等詞語反復朗讀,從這些細節描寫中,你讀懂了什么?從而使學生明白,少年在王宮花園里,不是為了打鳥,而是為了引起吳王的注意。那么,為什么要讓吳王注意他呢?一此問題為契機,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有利于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閱讀、理解課文內容。
細節(三)“少年終于被吳王發現了。吳王問道:‘你早晨跑到花園里來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濕啦!’”
讀這一段話的時候,引導學生注意“終于”這個詞語,通過與句子“吳王終于發現了少年。”進行比較,進一步感知,少年在皇宮花園里的轉來轉去的目的,就是為了引起吳王的注意。在讀吳王的問話時,通過引導正確學生朗讀,體會吳王當時的好奇心理――這為少年用故事說服吳王,奠定了基礎。
細節(四)少年繪聲繪色的講述的那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通過反復的,不同形式的朗讀,指導學生讀出“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既虎視眈眈,又緊張刺激的氣氛,然后引導學生理解少年的良苦用心——他只是在講故事給吳王聽嗎?他的真正用心是什么呢?在討論的基礎上導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感悟這里的“它們”不就是吳王嗎?
通過這一細節描寫的反復品讀,同學們不但理解了吳王攻打楚國與“螳螂捕蟬”的故事之間的關系,同時也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從心地里佩服少年的機智勇敢。
蘇教版六下《螳螂捕蟬》教學反思2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發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警戒人們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是危險的。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少年勸阻之“妙”,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從而深入感受課文內容。
一、引起疑趣,發現其“妙”
教學時,我抓住課文的“因”與“果”,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看看吳王想攻打楚國,開始態度如何?最后怎么樣了?在此基礎上,我再加以引導。這里,通過對比,讓學生發現疑點以引起注意,從而激發了學生探究事物的興趣。
二、轉換角色,感受其“妙”
在激起學生探究少年勸阻“妙在何處”時,我再讓學生讀課文,感到少年講的故事很妙,并啟發學生通過生生朗讀、師生朗讀、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表現出來。學生以演促讀,以讀促理解,創設了一個自主學習、互相協作的氛圍。從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樣一個人,以至后來理解寓言的寓意,層層深入。
三、復述故事,表現其“妙”
閱讀教學以讀為本,通過朗讀內化“理解”,通過復述表現“感受”。我在作業部分就布置了這樣一題,讓學生通過內化吸收,進行行動的復述,把少年勸的妙處表現出來了,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也是一種“運動”。既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可以內化文中的語言文字,提高學生的綜合的言語表達能力。
【蘇教版六下《螳螂捕蟬》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