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集錦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
《小蝌蚪找媽媽》課文以小蝌蚪找媽媽為線索介紹了青蛙的生長過程。我用了兩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第一課時以識字為主,我想低年級孩子掌握的字有限,要他們學懂課文內容很難,于是,先學會生字,理解字詞的意思,然后再學習課文也許要容易些。識字是關鍵,學文是重點。
我重點講講我是怎樣指導孩子們學習課文的:開學時我就布置了學生養幾只小蝌蚪,注意觀察它們地變化情況,并記錄下來。這為學習本課做了鋪墊。
在學習本課時,我具體用了如下方法:
1、從課題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圖片讓孩子們說說小蝌蚪是什么樣子的。再結合課文內容知道小蝌蚪的樣子。在學文過程中,使學生了解到,通過鯉魚媽媽和烏龜媽媽的幫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媽媽的特征,并讓學生一步步地說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2、我注意了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是主體的事實,我在引導孩子們學習了第一二自然段后,引導他們小結出學習方法,然后讓他們自主學習,學習中,讓他們小組合作完成,這樣又培養了他們團結協作的能力。
3、上課前,我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大青蛙。通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我在課堂上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松自如,毫不吃力。為了加深印象,我拿出己打亂順序的青蛙各個生活階段的照片、卡片或圖片依次排列,小聲說小蝌蚪怎樣變成青蛙的,讓他們排出小蝌蚪變成青蛙的正確變化順序。
4、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等三個詞語及所處句子的意思。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和想象、表達能力。我課前準備了幾種動物的頭像,我讓孩子們戴上頭像來表演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
5、學文填空,加深印象。
由于我的教學水平有限在課堂上留下了很多遺憾,還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2
這次美術活動與其他繪畫形式不同,是故事連環畫,要求幼兒學習畫故事連環畫,并在畫面上寫數字以表示閱讀的順序,與同伴分工,確定自己表現的故事情節,在畫面中表現出故事中主角和主要情節,感受故事畫與其他繪畫形式的不同風格效果。
由于在語言課上已教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了,所以幼兒對故事內容比較熟悉了,首先我在每組放了倆本幼兒用書,讓孩子們參考幼兒用書來畫,并且規定孩子們選擇我翻到的那頁進行繪畫,其次,我重點教了青蛙的繪畫方法,但是繪畫下來效果卻是差強人意。大部分孩子畫了鴨媽媽,龜媽媽,只有幾個孩子愿意畫青蛙,魚,通過觀察,我發現幼兒用書上的圖畫是比較復雜,導致孩子們都不愿意嘗試。
在第二教時時,我就吸取了教訓,首先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你要畫哪幅,有的組讓小組長幫忙分配,然后請幼兒自己說說要畫哪浮,其次在青蛙,鵝的師范圖上都相對簡單了,最后,簡單的從整體布局和均勻涂色這2方面上對幼兒的作品上進行了評價,并把較優秀的作品布置在了主題墻,其余幼兒作品合訂在一起,變成一本新《小蝌蚪找媽媽》的連環故事書,放在了圖書角,供幼兒閱讀。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3
今天上午我給小朋友進行科學《小蝌蚪找媽媽》教學活動。在圖片的幫助下,孩子們的把小蝌蚪觀察的清清楚楚,教學活動的要求只是讓孩子們了解蝌蚪的生長過程以及基本形態。而在活動中孩子們對小蝌蚪在水里游來游去的故事情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及時抓住孩子們的興趣點,讓孩子們來扮演小蝌蚪,用自己扭動的身體來演示,活動從靜態的觀察演變到動態的身體演示,孩子們更加有興趣的了解小蝌蚪的一舉一動。(教師要有及時發現孩子們的興趣點和調整教學過程的能力)
說到小蝌蚪長大后能變成青蛙,孩子們對青蛙這個小動物是比較熟悉的,我們討論了青蛙的外形特征、喜歡吃什么、有什么本領等。孩子們躍躍欲試地想跳一跳,我就調整了今天的戶外活動內容,讓孩子們到戶外進行青蛙跳,孩子們體驗到青蛙抓害蟲是多么的辛苦。同時也激發幼兒熱愛青蛙、保護青蛙的情感。
在活動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孩子們的興趣點,并進行適當、適量的引導。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4
《小蝌蚪找媽媽》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并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這篇課文情節生動有趣,語言優美,以對話為主,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材料。但針對低年級以識字教學為重難點的特點,我選擇了第一課時進行教學。在課后,反思自己的教學,雖然有成功的地方,但也還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
成功的地方主要體現在: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做到了條理清楚,重難點突出。整個教學活動圍繞識字認字寫字展開。在學習的過程中重視自主發現、自主學習,還注重了方法的介紹,小組自學活動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開展得較為成功,還采用了多種游戲形式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并進行鞏固。
有待提高的地方:
第一,教學目標的達成度不夠。
在本節課,我設置的教學目標有三個:
1.認識“灰、迎、阿、姨、追、頂、披、鼓”8個生字,會寫“什、么、變”3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培養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感受合作學習的快樂。
第1、2個目標的實施還是順利,但由于沒有控制好時間,第3個教學目標只實施了一半,沒有完成原設的教學目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自讀課文這一環節,我給學生安排了讀準字音、圈出生字、標出自然段三個任務。事實上,這些任務的完成我們都可以把它安排在課前先學的預習中完成,為課堂教學節省時間,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也就是做到蔡老師提到的“注重課前先學”。其次,在展示學習方法這一環節,我花了過多的時間去問學生有哪些解決識字困難的方法。其實這些方法在以前的教學中我們一直在滲透,學生很多都已經知道了,在這里如果我只是稍加提醒后把方法展示出來,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如何運用這些方法解決問題效果可能會更好。
第二,沒有及時抓住教學生成資源。
在“我演你猜”的游戲環節中,一個學生抽到的是“披”字,但他卻做出一個劈柴的動作,把“披”和“劈”這兩個同音字混淆了。我當時的處理只是讓另外的學生上臺,做出正確的表示“披”這個動作的演示,讓學生選擇。現在回想一下,其實我當時可以把“劈”和“披”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從觀察字形入手理解其字意間的區別。“劈柴”要用刀,所以下面是一個“刀”,“披衣服”要用手,所以是提手旁的“披”。在這一環節還出現了一個我當時忽略了的問題,就是很多學生在演示“鼓”字時,做出了打鼓的動作。這時候,學生其實是把名詞的“鼓”當成動詞的“鼓”了,但我卻沒有留意到,沒有及時抓住這一生成性的教學資源。課后,經過蔡老師的指點,我發現如果我像蔡老師說的那樣,把這幾個生字以課文中出現的詞語的形式表示出來,如“鼓”改為“鼓起來”,“披”改為“披著”,那么上述問題就不會出現了。這時,我更加體會到蔡老師所說的“抓住課堂生成資源”的重要性。課堂是生成的,教師真的要有善用課堂生成資源的意識。
第三,對學生的關注度還不夠。
這節課我采用了多種的教學形式與策略,有課件演示、小組合作學習,游戲鞏固等。大部分學生都學得十分投入,但還是有個別學生注意力還不集中,沒有把心思放在課堂上。課堂上,我對這一小部分學生忽略了,沒有做到面向“全部的學生”。這是我對學生關注不夠的一個表現。另一個表現就是課堂激勵性評價語言的匱乏。
以上這些方面,都是我以后要努力的地方。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5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情節生動有趣,以對話為主,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材料。在課后,反思自己的教學,當然還存在著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覺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點,以讀為本,課堂上充滿了朗朗書聲。
一、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根據低年級孩子特有的年齡特點及他們愛思考,樂于探索新鮮事物的特點。我在讀課文前首先給他們一個有趣的問題或者是讓他們自己讀題質疑。讓他們在讀書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教學本課時,出示課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問學生看了題目有什么感想。孩子們爭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順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為什么要找媽媽?他們是怎么找媽媽的?他們找到媽媽了嗎?你們提出的問題能不能在課文里找到答案呢?我們趕緊來讀讀課文吧!”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以興趣為前提,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讀書,去預習,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再輔助提一些讀書的具體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顯。孩子們通過自已的朗讀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都會興奮不已,這種自我激勵的效用是無限的。在獲得成功發現的同時,孩子們往往又會發現新的問題,培養了他們的探索與創新精神。
二、以讀悟情。
讀出感情是朗讀要求中的難點,而要讀出“情”必須先悟出情,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講解代替。”在朗讀指導中,我不拿自已的標準去要求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體會讀。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有許多對話,如:當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了媽媽時,烏龜笑著說了這樣一段話:“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孩子,將來我們老了,不在了,你靠誰呢?你也應該學會生活的本領,做一只真正的獅子!”孩子們在讀時出現了不同的爭議。有的孩子認為應讀得慢一點,因為他認為烏龜是個慢性子,說話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認為烏龜是一種溫和的動物,說話時親切一些,語氣要和藹一些,溫柔可親一些。有的孩子認為這兒烏龜是笑著說的,他覺得小蝌蚪居然會把自己當成了他們的媽媽,有點好笑,但烏龜也肯定沒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為烏龜知道小蝌蚪的媽媽工作很忙,沒有時間帶孩子,小蝌蚪連自己的媽媽都沒有見過呢!不認識也是正常的,所以烏龜就笑著告訴小蝌蚪關于他們媽媽的信息。這些體驗都反映了孩子們對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么比獨特的情感體驗更寶貴的呢!
三、為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讓學生自豪地說“我會讀”。
1、用激勵性的評價在學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臺。
新課標提出:“朗讀評價應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以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朗讀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要切實針對孩子朗讀的情況,正視孩子們水平的差異,采取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多一些欣賞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責。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我運用了許多不同的評價語言“你讀得真不錯,讓我們覺得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聽了你的朗讀,我們真的感覺到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著急。”“讀得真不錯,如果再稍稍響亮一些,就更完美了。”——這樣的評價語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揚,而是表揚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朗讀熱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2、多種形式的朗讀,為學生搭建朗讀展示的舞臺。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為學生創設朗讀的機會,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愉悅。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讓學生進行個別讀,分角色朗讀,還提出讓學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讀好課文是前提,而讀好課文必須是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之上完成。這樣一來,讀中感悟、悟中激情,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都會令孩子興致盎然。
總之,教師只有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憑借教材的優勢,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才能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相信,只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用心去引導,孩子們一定會喜歡閱讀,喜歡語文的。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6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情節生動有趣,以對話為主,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資料。在課后,反思自身的教學,當然還存在著很多缺乏的地方,但自身感覺也有勝利的地方,就上我能充沛利用教材特點,以讀為本,課堂上充溢了朗朗書聲。
一、激發同學讀書的興趣。
根據低年級小朋友特有的年齡特點和他們愛考慮,樂于探索新鮮事物的特點。我在讀課文前首先給他們一個有趣的問題或者是讓他們自身讀題質疑。讓他們在讀書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教學本課時,出示課題,引發同學的好奇心,問同學看了題目有什么感想。小朋友們爭先恐后表達之后,我順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為什么要找媽媽?他們是怎么找媽媽的?他們找到媽媽了嗎?你們提出的問題能不能在課文里找到答案呢?我們趕緊來讀讀課文吧!”小朋友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以興趣為前提,讓同學主動積極地去讀書,去預習,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再輔助提一些讀書的具體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顯。小朋友們通過自已的朗讀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都會興奮不已,這種自我激勵的效用是無限的。在獲得勝利發現的同時,小朋友們往往又會發現新的問題,培養了他們的探索與創新精神。
二、以讀悟情。
讀出感情是朗讀要求中的難點,而要讀出“情”必需先悟出情,語文課程規范中指出:“閱讀是同學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講解代替。”在朗讀指導中,我不拿自已的規范去要求同學,而是讓同學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體會讀。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有許多對話,如:當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了媽媽時,烏龜笑著說了這樣一段話:“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小朋友,將來我們老了,不在了,你靠誰呢?你也應該學會生活的身手,做一只真正的獅子!”小朋友們在讀時出現了不同的爭議。有的小朋友認為應讀得慢一點,因為他認為烏龜是個慢性子,說話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小朋友認為烏龜是一種溫和的動物,說話時親切一些,語氣要和藹一些,溫柔可親一些。有的小朋友認為這兒烏龜是笑著說的,他覺得小蝌蚪居然會把自身當成了他們的媽媽,有點好笑,但烏龜也肯定沒有訕笑小蝌蚪的意思,因為烏龜知道小蝌蚪的媽媽工作很忙,沒有時間帶小朋友,小蝌蚪連自身的媽媽都沒有見過呢!不認識也是正常的,所以烏龜就笑著告訴小蝌蚪關于他們媽媽的信息。這些體驗都反映了小朋友們對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么比獨特的情感體驗更珍貴的呢!
三、為同學搭建展示的舞臺,讓同學自豪地說“我會讀”。
1、用激勵性的評價在同學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臺。
新課標提出:“朗讀評價應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以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同學的個體差別,促進每個同學的健康發展。”朗讀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同學朗讀水平的提高,要切實針對小朋友朗讀的情況,正視小朋友們水平的差別,采取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多一些欣賞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責。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我運用了許多不同的評價語言“你讀得真不錯,讓我們覺得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聽了你的朗讀,我們真的感覺到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著急。”“讀得真不錯,假如再稍稍響亮一些,就更完美了。”------這樣的評價語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褒揚,而是褒揚中指出缺乏,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發了同學的朗讀熱情,使小朋友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同學的朗讀水平。
2、多種形式的朗讀,為同學搭建朗讀展示的舞臺。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為同學創設朗讀的機會,讓他們享受勝利的愉悅。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讓同學進行個別讀,分角色朗讀,還提出讓同學扮演,要想扮演好,讀好課文是前提,而讀好課文必需是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之上完成。這樣一來,讀中感悟、悟中激情,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都會令小朋友興致盎然。
總之,教師只有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憑借教材的優勢,發明性地進行教學,才干為同學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相信,只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用心去引導,小朋友們一定會喜歡閱讀,喜歡語文的。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7
隨著課程《小蝌蚪樂趣多》的開展,孩子們在前期已經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長變化,也熟悉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情節。追隨孩子的興趣,發現他們對《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非常喜歡。我們就和孩子一起討論:你喜歡哪個小動物?你最喜歡扮演誰?孩子們各抒己見,于是就有了表演的沖動,為了滿足孩子們內心的需求,就一起決定表演《小蝌蚪找媽媽》。
由于孩子們早已熟悉了故事的情節,然后根據情節的需要,讓孩子們學習了小蝌蚪與小動物的對話。根據故事內容,共同討論出四句對話的`念白:(如:你好,你好,你是我的媽媽嗎?我不是,我不是,你的媽媽XXX(寬嘴巴、四條腿、白肚皮),然后按故事情節分角色進行游戲。
在第一次試教中,我先讓孩子回應故事情節,再遷移已有經驗,創編小蝌蚪各種游的動作,并能隨音樂較輕快的做小碎步,做到動作協調。然后討論: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時候,四個小動物應該做什么動作?最后尊重孩子的意愿,誰想做小蝌蚪,誰想做鴨媽媽、烏龜媽媽等小動物?幼兒自主選角色進行游戲多遍。
通過第一次試教,發現整個活動組織下來偏向語言活動,可能活動導入講的太多,幼兒演繹的樂趣沒有表現出來,孩子們不會傾聽音樂,不知道音樂什么地方做什么動作。于是,準備把活動的重點放在感知音樂、完整游戲。
在第二次試教中遷移已有游戲經驗,開始隨樂玩小蝌蚪找媽媽的游戲。我先介紹各個場景,帶領幼兒隨樂玩游戲。在游戲中,我重點評價孩子表演的動作,如:鴨媽媽你覺得表演的怎樣?鴨媽媽呢?烏龜媽媽呢?然后,交換角色,幼兒隨樂玩游戲。最后通過創編游戲情節,比如一起討論:小蝌蚪一路上還會遇到誰?隨樂玩小蝌蚪找媽媽的游戲。
通過兩次活動的試教,孩子們已經在熟悉音樂的基礎上,能動作協調的進行完整游戲了,還會按故事情節創編并自主分角色進行游戲,游戲中還初步知道尋找空地方游,不能碰撞,體驗了與同伴、老師分角色游戲的快樂。通過本次活動的學習,我一直在思考:孩子們演繹的語言、動作、表情都很棒,也有著愉悅的心情去參加游戲,而且在游戲中很投入,真正體現了自主、自發、創造、愉悅的理念。解讀活動名稱,游戲活動:小蝌蚪找媽媽,老師們一起討論:游戲要體現孩子的創造空間,而整個活動還處于根據故事情節表演故事內容,真正表演中體現創造的成分很少,只是停留在故事情節內容表演上,沒有游戲創作的空間。所以,建議活動名稱調整為故事表演:小蝌蚪找媽媽,與目標相符合,更貼近孩子。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8
《小蝌蚪找媽媽》是人教版語文第二冊第34課,它是一篇脫離拼音的看圖學文。課文以小蝌蚪找媽媽為線索介紹了青蛙的生長過程。課文配有六幅圖,分別與六個自然段的內容相對應。本課分2個課時完成,本課為第一課時。授課完畢,反思自己的教學,感覺這堂課有成功之處。
一、運用多種有效手段使學生準確了解青蛙的成長過程。
課文第一課時的難點在于讓學生認識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而且一年級學生對動物的了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識性的內容。這就需要教師精心策劃,我主要利用三個有效手段使整堂課的教學中一條線貫穿到底,從檢查環節來看,效果是明顯的,即使是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準確無誤地說出青蛙的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
手段一:抓明線引暗線,條理清晰
從課題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圖片,并提問:小蝌蚪是什么樣子的?這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學生的主動觀察,使小蝌蚪的樣子給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著再問,小蝌蚪的媽媽會是誰呢?它是怎么找的?結果怎樣?在學文過程中,使學生了解到,通過鯉魚媽媽和烏龜媽媽的幫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媽媽的特征,并讓學生一步步地說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在初學文本時,我又問了設置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當學生通過第一次瀏覽課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媽媽后,我出示青蛙圖片,讓其觀察兩者外形差別。學生紛紛說兩者不像,于是我拋出問題:小蝌蚪要變成青蛙要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換言之,小蝌蚪在找媽媽過程中要發生哪些變化?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線,這一暗線就是文章的重點。
如此明暗線結合,通過多種途徑使學生對文本了解得到了加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從而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手段二:據文貼畫,貼中取樂
上課前,我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大青蛙。通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我在課堂上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松自如,毫不吃力。
手段三:學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媽媽后,學生通過暗線也知道了青蛙一生的變化過程。此時,我趁熱打鐵,出示如下填空題:小蝌蚪先長出兩條xx,過了幾天,長出兩條xx,再過幾天,xx變短了,漸漸地,xx已經不見了,小蝌蚪長成了xx。這個填空題有效鞏固知識,并加深印象。
二、把朗讀和看圖及隨課文識字結合起來
課文中有不少對話,利用課件,將本課中的圖與文對照起來展示給學生,學生讀起來興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借助圖來理解,如“迎”和“追”字,圖上鯉魚和蝌蚪面對面,這就是迎上去,烏龜和蝌蚪是一個在前一個在后,這就是追過去。對文中這兩個生字學生一目了然了。有了圖文對照,再加以多種形式的朗讀,課文的主要內容就很快掌握了。如教學小蝌蚪迎問鯉魚、追問烏龜的段落時,結合課件展示,讓學生主動來發現小蝌蚪前后的變化,采取表演的形式,在情境中對話,請同桌或一大組同學分別扮鯉魚媽媽和小蝌蚪的對話以及烏龜媽媽和小蝌蚪的對話,學生們很快進入各自的角色,把小蝌蚪著急而有禮貌、鯉魚親切熱情,烏龜好笑認真的語氣模仿得惟妙惟肖。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也有許多遺憾。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應該多多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評的自由還給學生。
總之由于我的教學水平有限在課堂上留下了很多遺憾,還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9
此活動故事內容,蘊含多領域的教育價值,故事中不僅有科學領域的“認識青蛙的特征,了解蝌蚪與青蛙的關系”,還有語言領域領域“感知故事結構,理解故事內容,初步學講故事”,鑒于上面,我制定了教學重點為“理解故事內容,了解青蛙的特征,學習觀察并比較”。幫助孩子理解故事內容,理清故事展開的順序,這是開展活動的基礎,也是這個活動的重點。
為了突破重點,可以改進的是:制作特有的圖片。圖片采用以“特征”和“代表動物”為重點的圖片設計。圖片設計成為兩排,上面一排是以“特征”為重點的圖片,主要是“寬又大的嘴巴”“四條腿”“白肚皮”“綠衣裳”,上面一排,橫著看主要通過一幅幅圖片串聯起來,幫助孩子理清青蛙的特征,這也是其中的一個活動目標,通過觀看具體形象的圖片及傾聽生動有趣的故事達到目標;對應上面一排圖片的下面一排圖片則是上面每個圖片特征對應的動物圖片,如“寬又大的嘴巴”對應的是“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嘴巴寬又大的大魚”;“四條腿”對應的是“有四條腿的烏龜”;“白肚皮”對應的是“大白鵝”;“綠衣裳”對應的是“青蛙”,這些按順序擺放的圖片上下結合單幅看,主要幫助孩子了解故事中小動物的特點,上下對應連貫的看,則是幫助孩子理清故事講解的順序,理清故事的內容,為理解、講述故事奠定基礎。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0
本節課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認讀生字。
2、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3、書寫五個生字。
三個目標,僅完成第一個。原因是識字環節耗時太多。
課堂節奏要把握好,把重點內容講完,留給學生足夠的書寫時間,保證質量。特別是現在不留書面作業,更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握生字的書寫。
今天通過檢查學生的預習作業,發現部分學生沒有按要求預習,看來要求還是不夠明確,明天直接把預習完成規范的學生的課本在展示臺上展示,讓其他學生模仿補充。
二年級的教學和管理要精細要求,考慮周全。布置一個任務后,思考學生可能會遇到什么困難,出現什么問題,需要哪些幫助,這些都需要考慮。沉下心來,試著站在學生視角看待問題,理解問題。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1
在《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教學中,我特別重視一個知識點的訓練:復述。
在語文教學中,復述課文,是理解能力的訓練,也是寫作能力的訓練,是讀寫結合的一種較好的形式。復述訓練的內容一方面是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它經過專家精心挑選、整理、編輯,文質兼美,富于兒童情趣,最適合相應年齡段小學生學習,是進行復述訓練最好的素材。
而本課其中一個知識目標是:了解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所以用復述的方法來訓練,可以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但在教學設計時,我又遇到兩個需要考慮的問題:
問題一:一年級復述難不難?怎樣的難度才適合我們班的學生?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專門查閱了網上關于一年級語文教學中“復述”的教學文章,知道了復述訓練中有四種:1.背誦性復述;2.提示性復述。3.創造性復述。4.表演式復述。其中,提示性復述既有需要一定的思維組織,又降低了難度,特別適合一年級小朋友。可以根據課文插圖小蝌蚪變化的特點,讓學生邊觀察邊復述,還可以提示關聯詞“小蝌蚪先是長出……,接著……,然后……,最后……”。
問題二:這個環節出現得早,好不好?這就要看學生課前的預習和復述前得讀書充不充分了。實際教學證明了,學生課前預習好了,復述前的讀書就提出明確的讀書要求和目標,如讀書前布置思考任務“想知道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嗎?請讀故事,邊讀邊把關鍵詞找出來”。這樣,學生即使在老師沒有開始講解課文內容,只要學生能夠對課文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學生的復述效果都很好。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2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傳統課文,因其內容生動、有趣而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學生上課被動和機械訓練的弊端。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尋人啟事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所表現出來的喜愛的情緒。課堂中,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有無,直接影響著課的質量。上課伊始,老師神秘地告訴學生,剛才在校門口看到了一張尋人啟事,想看看嗎?在同學們詫異聲中,教師用幻燈打出《尋人啟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在哪里?聽說一(1)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同學們恍然大悟,不一會兒小臉上個個綻出燦爛的笑容,原來是可愛的小蝌蚪找他們幫忙來了。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愿意幫這個忙嗎?”孩子們一邊齊聲響亮地喊愿意,一邊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讀課文。沒有大費周折的導入語,也沒有頗費時間的練習題,學生就這么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角色。
二、讀、說、貼、討論學文,豐富語言的積累
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
(1)初讀。教師有趣導入課文以后,隨即拋出問題。
a、課件播放全文,學生思考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
b、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從文中找出它媽媽的特征。學生在讀中了解內容梗概,獲得整體感知。帶著問題讀,使讀不再是漫無目的,提高了讀的質量。
(2)精讀。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教師精心導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處理如下:
a、讀這兩小節,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xx,又碰到了xx。
b、比較句子。(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見烏龜在水里游,就追上去。
c、朗讀指導。重點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
d、分角色朗讀并表演。
2、說――以讀促說,說中理解
(1)說順序。要求學生用上先、再、接著、最后,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通過學生的說來完成填空題。
(2)說內容。在學生知道青蛙的樣子以后,要求他們在尋人啟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學到的內容及時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3、貼――據文貼畫,貼中取樂
教師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小青蛙。通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教師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松自如,毫不吃力。
4、討論――形式多樣,深入引導
新基礎教育理論認為:“任何學校教育活動都會對人的身心產生多方面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所以,每一項學校教育活動都應顧及學生多方面的發展。”課堂教學尤需如此。鯉魚媽媽說蝌蚪媽媽四條腿,寬嘴巴,烏龜卻說蝌蚪媽媽長著大眼睛,披著綠衣裳,到底蝌蚪媽媽長什么樣昵?他們倆誰說的對呢?問題一拋出,立即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積極討論,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變被動為主動。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說出蝌蚪媽媽的樣子,并加以引申。通過學生課前資料的尋找以及課上資料的交流,學生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并且開動腦筋說出了許多保護的措施。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出育人的本質和實現育人的功能。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的不及時、不明確。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評的自由還給學生。通過感悟、聯想兩個支點,盡可能讓全體學生參與,人人動腦、動口、動手,全員活動,全程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3
在《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教學中,我特別重視一個知識點的訓練:復述。
在語文教學中,復述課文,是理解能力的訓練,也是寫作能力的訓練,是讀寫結合的一種較好的形式。復述訓練的內容一方面是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它經過專家精心挑選、整理、編輯,文質兼美,富于兒童情趣,最適合相應年齡段小學生學習,是進行復述訓練最好的素材。
而本課其中一個知識目標是:了解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所以用復述的方法來訓練,可以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但在教學設計時,我又遇到兩個需要考慮的問題:
問題一:一年級復述難不難?怎樣的難度才適合我們班的學生?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專門查閱了網上關于一年級語文教學中“復述”的教學文章,知道了復述訓練中有四種:1。背誦性復述;2。提示性復述。3。創造性復述。4。表演式復述。其中,提示性復述既有需要一定的思維組織,又降低了難度,特別適合一年級小朋友。可以根據課文插圖小蝌蚪變化的特點,讓學生邊觀察邊復述,還可以提示關聯詞“小蝌蚪先是長出……,接著……,然后……,最后……”。
問題二:這個環節出現得早,好不好?這就要看學生課前的預習和復述前得讀書充不充分了。實際教學證明了,學生課前預習好了,復述前的讀書就提出明確的讀書要求和目標,如讀書前布置思考任務“想知道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嗎?請讀故事,邊讀邊把關鍵詞找出來”。這樣,學生即使在老師沒有開始講解課文內容,只要學生能夠對課文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學生的復述效果都很好。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4
本文是一篇科普小童話,以小蝌蚪找媽媽為線索,介紹了蝌蚪長成青蛙的成長過程,增長學生科普知識的同時,還可以訓練了學生分角色朗讀的能力。
授課過程中,本節課的優點有:
1、識字教學完成得非常理想,采用多種途徑識字,達成人人都會讀、人人都會認。
2、授課過程中我設置了有趣的猜謎,同時也準備了許多圖片,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在觀察的過程中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寫字教學完成得很好,本課共10個生字,根據結構把他們分組,強調筆畫筆順偏旁,再讓學生數空,然后觀察,尋找關鍵筆,最后描紅練寫。
缺點:
1、再課文的學習中,過于對內容進行深化解讀,從而在讀的方面缺少更多的練習。
2、學生的課堂氣氛不良,及個別同學仍沉浸在玩的境界里。
改進措施:
1、在以后的教學中盡可能多的去讀,在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從而深化他們的理解。
2、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加注重教學的設計,讓所有同學都融入到語文課中。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5
《小蝌蚪找媽媽》這個故事孩子們已經聽過N遍了,有的小朋友甚至能繪聲繪色地講。但我并沒有馬馬虎虎地上,因為對于其中的語言文字,孩子們并不理解。
就比如說第一自然段,孩子們就抓住了“一群”、“甩”、“快活”這幾個詞語,體會到了小蝌蚪的快樂、自由。更從這里感受到了小蝌蚪的外形特點:大大的腦袋,灰黑色的身子,長長的尾巴。
接著我出示了小蝌蚪和鯉魚媽媽對話的圖片,馬上有孩子叫了起來:小蝌蚪長出兩條后腿來了。
“是嗎?它一下子就長出了兩條后腿?”
“不是的,是‘過了幾天’。”
“從鯉魚媽媽的回答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小蝌蚪的媽媽有四條腿,寬嘴巴。”
“小蝌蚪見到鯉魚媽媽是‘迎’上去問的。”
“從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蝌蚪很著急,它很想快點找到自己的媽媽。”
然后自讀第三節,交流:
“你讀懂了什么?”
“我知道小蝌蚪把烏龜當成了自己的媽媽。”
“小蝌蚪為什么會錯把烏龜當媽媽呢?”
“因為鯉魚媽媽告訴他們,他們的媽媽有四條腿,寬嘴巴,正好烏龜也有四條腿,寬嘴巴。”
“那他們的媽媽應該是怎樣的?你從烏龜的話里知道。”
“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裳。”
“在這里為什么是‘追’呢?”
“小蝌蚪見到烏龜是連忙追上去的。看出他很著急,也很興奮。”(理解地非常精彩。)
接著請小朋友們自己讀一讀第四、第五節,看看你能收獲些什么。
“小蝌蚪又長大一點了,他的尾巴變短了,而且他們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媽媽——青蛙!”
“我知道了小蝌蚪的媽媽就是青蛙,她披著碧綠的衣裳,露出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我知道小蝌蚪已經長成青蛙了。”
“我知道他們是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荷葉上的。”
……
自讀最后一小節。
“小青蛙的尾巴不見了。”
“小青蛙跟著媽媽去捉害蟲,他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要愛護他。”
通俗易懂地一篇課文,卻讓孩子們抓出了很多要點、亮點,也更是激勵我吃透教材。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的不及時、不明確。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評的自由還給學生。通過感悟、聯想兩個支點,盡可能讓全體學生參與,人人動腦、動口、動手,全員活動,全程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集錦15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