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比分配》的教學反思(通用18篇)
在辦理事務和工作生活中,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反思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按比分配》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按比分配》的教學反思 1
本節課始終以《數學課程標準》為指導,本著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注重教學目標的多元化。在使學生掌握“雙基”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中,增強應用意識、成果意識,并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我合理地、創造性地把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創設學生熟悉的問題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使學生深入理解解題方法與按比分配的合理性。這一教學過程始終讓學生在開放、寬松、和諧的氛圍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第二部分: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充分體現了《課標》倡導的新理念。具體做法如下:
按比分配是一種分配思想,在生活、生產中是很常見的,已學過的平均分其實是按比分配的一種特例。教學中要通過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讓學生了解在生活、生產中常常要把一個數量按照數量的'多少來分配,感悟“按比分配”存在的價值。在設計時“把84棵樹分給五、六兩個年級,該怎么分?”
讓學生思考,由于學生面臨的是自己生活中的問題,學習材料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于是激發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興趣,主動地參與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理解按比分配方案的合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能體會到數學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學源自生活。
《按比分配》的教學反思 2
一、故事導入,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調動學習的興趣
本課內容由于是解決問題,難免有些枯燥。故事是最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所以我根據教學內容,選取小動物們開運動會的情境導入新課。讓學生展開聯想的翅膀,盡量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在問題的情境中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尋求打開通道的“鑰匙”,激發學生的興趣,散發學生的思維。如課的一開始,通過我對故事的口述和畫面情境圖的出示,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二、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在教學中,要以問題為主線,通過創設問題情景來調動學生思維的參與,激發其內驅力,使學生真正“卷入”學習活動中,達到發展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在本堂課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白兔和灰兔得到的蘿卜的比是3:2,這句話你是怎么理解的?這樣就給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學生經過自己的理解積極發言,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還使學生對這句話加深了理解。對于學生的做法,我在給予肯定的同時,又讓學生說說你是怎么想的,既增強了學生的信心,還使學生們明白了每一步的含義。
《按比分配》的教學反思 3
一、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按比分配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分數乘法應用題、比的知識基礎上學習的,而且學生在平時也有一定的體驗。所以在新知形成的過程中,首先讓學生根據原有的知識嘗試解決問題,變被動接受學習為主動研究性學習,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并充分展示學生的思考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同一問題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于學生多向思維的發展,凸現學生個性化的學習。
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教學中要更多地關注生活實際,創設一個個的新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本節課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學習,無論在知識上、能力上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上都有所得,全面地實現了教學目標。但本節課也存在著不足:
1、課前導入沒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如:當學生說按平均分時,沒有讓學生自己思考這樣分行不行,老師急著代學生回答。
2、探究解題思路時,學生匯報過程太過倉促,沒有充分的給學生思考、匯報的時間。
3、課上應變能力有待提高,題的改變要有科學性,不能隨意。如:氧和氫的比不能隨意改變。
《按比分配》的教學反思 4
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是小學六年級的一個教學內容。學生在學習此內容前已經學習了分數乘法應用題、比的知識,這些知識是學生解決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的基礎。小學生年齡小,平時接觸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但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學生平時肯定也有一些體驗,而生活中的體驗也是學生解決問題的基礎。所以本課采用了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經過對課的實際探索,我對數學的課堂教學有了新的感悟和體會。
一、學生自主探索為主,注重知識的發生過程。
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所以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注意啟發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獨立地尋求解決新問題的各種途徑。同時注意對一個問題從多方面考慮,對一個對象從多種角度觀察,這樣有利于培養和訓練學生數學思維的獨創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本課中學生能用五種方法解題,思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二、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在教學中,要以問題為主線,通過創設問題情景來調動學生思維的參與,激發其內驅力,使學生真正“卷入”學習活動中,達到發展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在本堂課中,我在問題情景的創設中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創設問題情景的生活化。
《標準》指出:“使學生感受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例出發”。目的是讓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會教學的魅力。本節課提供現實背影、挖掘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參與教學材料的提供,使教學內容成為更易于課堂教學表達,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索。通過創設具有濃厚生活氣息,貼近學生知識水平的問題情景,把問題情景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生活情景中的問題,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產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使其智力活動達到最佳激活狀態;另一方面可以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聯系,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習數學,發展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例如:把按比例分配實心球、按比例計算兒童的頭高、零花錢的分配等,這樣生活氣息濃厚、學生感興趣,活生生的題目引入課堂,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在討論分配籃球時,學生從自己理解的`角度出發分,有的認為男生多分,女生少分,有的認為女生多分,男生少分,還有的說一樣多,同學們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觀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我告訴學生這樣分籃球隊的同學感到不公平,給學生制造學習的矛盾沖突,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這樣的設計我是想讓學生在學習時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身邊到處有數學,其次以問題調動學生思考。
2、創設開放性的問題情景。
從數學教育哲學上講,決定一個公民數學修養的高低,最為重要的標志是看他們如何看待數學,如何理解數學,以及能否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現象,去解決現象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為此,在教學實際中,我們應積極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數學現實”,理解情景,發現數學,引導學生把現實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生活化,打破封閉式的教學過程,構建“問題—探究—應用—新問題—再探究”的開放式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數學學習方式,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則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讓學生擁有自主學習,學會探索,學會創新等終身受益的東西。如在教學中出示:學校買圖書的分配問題可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解答。
三、注重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
新課標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通過籃球的分配問題的問題,讓有關系列問題動態生成,通過學生的猜測、觀察、思考、交流的方式來經歷數學,獲得感性經驗,進而理解所學知識,完成知識創造過程,并以積極的方式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同時也為學生多彩的思維、創設良好的平臺,由于學生的經歷不同,認識問題的角度不同,促使他們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多樣化,使生生、師生評價在價值觀上都得到了發展。通過對比性的練習,學生能抓住按比例分配的題目的主要特征,注意和分數乘法應用題的區別,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中,有利于知識的建構。
四、鼓勵獨立思考,倡導交流合作。
整節課以思考、交流貫穿全過程,讓學生在觀察、對比、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獲取新知,尤其是特別注重為學生創設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間。教學中,無論是學生觀察、發現或是“探索創新”或是“鞏固深化”或是“聯系實際”都是讓學生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合作或再組織討論交流,這樣才能使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有話能說,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學習的效率。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體驗中發現知識、掌握知識、應用知識。
總之,在本課中進行的教學方面的實踐,使我有了一定的收獲。今后還應不斷反思,加以總結和改進,以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按比分配》的教學反思 5
按比例分配應用題是一類比較好理解的應用題類型。但是,也有一些題目比較容易出錯。比如:用一根80厘米長的鐵絲圍一個長方體框架,長、寬和高的比是4:3:3,這個長方體的長、寬和高各是多少厘米?最初做這個題目的`時候,絕大部分同學都是用80÷(4+3+3)=8厘米,然后長是4×8=32厘米,寬和高都是3×8=24厘米。幾乎沒有同學會回顧與反思一下這幾個數據是不是符合題意。這也是學生學習習慣也就是檢查習慣以及方法沒有培養好的原因,以后這方面還要多下功夫。再者可能是對于80厘米只知道按比例分配先求出一份是多少,但是并不清楚這一份表示的具體意義。也就是說學生只知道把80按4:3:3分配,算出的是32、24和24,其實32是4條長,24分別是4條高和4條寬,還要分別得除以4,才是一條長、寬和高。從這個角度理解這個問題,我覺得并不是很好理解。
所以,我覺得應該先用80÷4=20厘米,這個20厘米表示一條長、寬和高的和,這樣才把20按4:3:3分配比較好理解。
還有一個習題出錯率也挺高,原題是:周長為24厘米的長方形,長和寬的比是2:1,那么長和寬各是多少厘米?這個題目也容易犯剛才那個題的毛病,直接用24÷(2+1)=8厘米,然后8×2=16厘米,8×1=8厘米。如果這樣做就錯了。因為24厘米是周長,也就是兩條長和兩條寬的和,所以算出的16是兩條長,8是兩條寬,所以還要分別除以2才對。或者先24÷2=12厘米,先算術一條長和一條寬的和,然后再按2:1分配就不會錯了。
總之,每類題目有題目的特點,也就是它特有的解決這類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所以要會歸類總結方法,并且還要比較方法的優缺點,做到用自己比較好理解不易出錯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按比分配》的教學反思 6
按比例分配是生產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課始,我從修一段路著手,引出按比例分配。課后,我思前想后,覺得有點不妥。眾所周知,按比例分配是平均分配的發展,而數學總來源于生活。
故我又重改教案,從學生春游男女生分水果入手:六甲班帶去10.2千克水果,分給男女生,怎樣分較為公平(男女生人數不同),使學生體會到分東西的步驟:分什么?有多少?怎樣分?這樣就地取材,以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引進,親切自然,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就在人們的周圍。
甚至有同學提出讓老師也參加分水果的'隊伍中來,因為我班男生25人,女生26人,有同學提出了我參加男生隊伍,這樣人數一樣可以平均分了!雖然與我的教學預設不同,但我也感到一種溫馨,難得可貴啊!而后,通過分,啟發學生設計不同的方案,從而使學生產生矛盾:有的情況下平均分配是不合理的。然后引出有時應按比例分配。
在學生探究時,讓學生自己操作、觀察、思考、討論、匯報、評價,自己提問質疑,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解放”出來。
《按比分配》的教學反思 7
這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其實還是比較簡單的,檢查預習的時候,我就知道有很多孩子基本能“依葫蘆畫瓢”地解決類似的問題了。
但我覺得孩子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至少說對所謂的按比例分配的說法不甚理解。
于是我沒有按課本的步驟出示例題,沒有立足于讓孩子說說如何解題,而是像聊天似的談著分配的問題,從生活中的分配問題見公平性——平均分配顯然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按需分配明顯還不可能,于是,在分配的問題上,現在大家能普遍接受的是按勞分配。
于是,我讓孩子們舉例說說生活中表現按勞分配的事件,孩子說到兩個工人的勞動總量不同報酬也應該不同,所以就此導入新知的學習,孩子對分配的問題理解得還是不錯的。解釋得也很好。
然后,從現實的分配問題再到相似的其他按比例分配的.問題,出示書上的學習內容,不僅鞏固了新知,也拓展了分配的內涵,就是把一個量按一定的比例分成兩個或三個甚至更多部分。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孩子們自己總結的。
在練習中,把一條線段按1:5分成兩部分孩子還是沒有大困難的,但在把一個三角形按1:3分成兩個小三角形時效率明顯打折了,但通過小組交流討論,集思廣益,還是很快得出了方法。
生活問題、數學問題,本來就是相通的。
《按比分配》的教學反思 8
按比例分配是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學生在此前已經學習了平均分、分數乘法應用題、比的知識,這些知識是學生解決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的基礎。小學生年齡小,平時接觸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所以在教學時我從平均分問題入手,然后導入到按比例分配。這樣導入,既體現了按比例分配的根源,課堂內容還由易到難,過渡比較自然,學生容易接受。本節課主要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一、故事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課內容是解決問題,學生學起來有些枯燥。新課伊始,我選取小動物們開運動會的情境導入新課,通過我對故事的口述和畫面情境圖的出示,讓學生展開聯想的翅膀,盡量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在問題的情境中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尋求打開通道的“鑰匙”,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在教學中,應創設問題情境來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激發其內驅力,達到發展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在本節課中,我先提出了問題:。白兔和灰兔得到的蘿卜的比是3:2,這句話怎么理解?這樣就給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學生經過自己的理解積極發言,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還為學生掃清了知識理解上的障礙。接著安排學生自主思考,解決問題。交流時,對于學生的不同做法,我在給予肯定的同時,又讓學生說說每一步的想法,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三、及時反思總結,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例題時,我讓學生及時反思解決問題的步驟,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最后引導概括得出按比例分配應用題基本特征:已知總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的量。解題方法是:先求總份數,再求各部分占總量的幾分之幾,最后,用總量乘各部分占總數的幾分之幾,求出各部分量。解題關健:把比轉化成各部分量占總數量的幾分之幾。教學中,不僅僅滿足于例題會解決,更注重的是學生的解題方法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
四、變式訓練,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的知識得到很好的鞏固,我安排了有梯度的練習。練習設計做到由易到難,層層深入。例如,挑戰題: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和頂角度數之比是2:1,求頂角是多少度?讓學生學會審題,找到三個角的度數之比,并能靈活運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題。這樣安排,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加深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按比分配》的教學反思 9
一、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的復習部分:通過交流日常生活中某些物體或某些商品組成的部分的比,和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聯系的題目為學習新知識創設情境,從而提出課題。學習新課部分中,例題的教學由扶到放,先讓學生分交流討論,之后獨立完成,最后說說怎么想的,從而掌握解題關鍵。鞏固反饋部分由易到難,逐步提高。計算長方形的長和寬,是學生很容易錯的一道題,所以采用了判斷的方法,指出易錯的地方,引起學生注意。
本節課采用小組協作學習的教學方法,課堂氣氛活躍,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反思
整個教學是成功的,具體表現在:學生始終以積極的態度對問題進行主動探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討論、辯論,對“按比例分配”有了具體了解,并且了解了日常生活中比的應用。最終使學生認識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和解題思路,能正確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
反思這一教學過程,具體分析如下:
1、創設了生活情境,激發了探究欲望。我用生活中學生司空見慣的例子切入話題,展開討論,將生活常識與數學科學知識“超鏈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知識點得以輕松展開并為學生所接受,在體驗中建構新的概念體系。整個課堂教學中,我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在教學設計上,我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習材料,使學生充分運用生活經驗體驗和感悟數學是行之有效的。
2、在談話中為如何解決問題做好了潛移默化的鋪墊,這一個環節的設計是為了深化學生對“按比例分配”的認識,整個過程始終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創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了解數學,運用數學。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并且整個過程中我注意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意見,讓學生體驗到了數學的快樂。
3、這節課,我改變以往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強調學科本位,而是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讓每個學生都積極投入到學習的探究過程,開展自學互學、小組交流、自由匯報等形式,使他們成了真正的“主角”,把時間和空間都留給學生進行思考。如本節課中,“你能根據農藥的使用說明書,幫王老漢分析其中的原因嗎?小組討論一下,莊稼為什么枯黃?”和“看圖編一道按比例分配應用題”這兩個環節的教學時,通過小組討論,發表每個個體的意見,形成小組意見,又通過組際間的交流,得出綜合完整較理想的結論,讓同學們感到合作的`力量,得到成功體驗的機會。通過讓學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發現,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感受合作中恍然有得的快感。
教學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構成的統一的活動,它是一個人際互動的過程,是一個情感交流的過程。本節課,我通過創設各項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班級學習的群體效應,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并通過師生、生生的互相啟發和幫助,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促進了學生的發展。讓學生在輕松、歡快的氛圍中學習、交流,體驗成功的愉悅。
《按比分配》的教學反思 10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比的應用”一課是按比例分配應用題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通過從生活實際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計算,并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了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一、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興趣。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在揭示課題,出示目標之后,我讓學生根據根據自學指導自學,思考如何解決溶液配比的問題,這種貼近學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戰性的實際問題,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且這種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問題中,能使學生真正體會數學不是枯燥無味的,數學就在身邊。
二、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要改變學生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充分調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已經初步感悟到了按比例分配的兩種方法,即份數的方法和分數意義的方法,在嘗試做題的過程中,交流、糾錯,對這類應用題建立起了模型,討論、交流、真正實現了學習方式的轉變。每一個問題的提出,教師都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親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觀察比較,最后得出結論。整個過程,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三、嘗試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達到學以致用。
讓學生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但又不是簡單的解題訓練。在練習的設計上,采用多種形式步步提高,通過有層次和有坡度的一組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多角度分析問題,提高能力
應用題解答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法,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讓學生充分實踐體驗,在探究中加深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為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按比分配》的教學反思 11
一、挖掘教材的趣味性、現實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 也就是說,當數學和兒童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發兒童學習數學的興趣。“我班的保潔區面積如何分配”這種貼近學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戰性的實際例題,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這種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繹的問題情境,能使他們真正體驗到數學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測的,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是實實在在的。
二、挖掘教材的開放性、挑戰性,激勵學生創新
現行教材是課程改革過程中的過渡性教材,其中絕大部分的數學問題都是必要條件的.問題,探索性、思考性和現實性的數學教材顯得比較薄弱,教學中,需要教師補充一些具有開放性、挑戰性的學習材料,適當讓學生接觸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開放性學習材料,除了引進有多余條件或條件不充分的問題,還要逐步引進在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上以及答案上開放的問題,留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和選擇余地,激勵學生去發現、去創新,來彌補教材不足。
“按“3 :2分配”你讀懂了什么?”這種開放的問題情境,給學生創造了自由發展的更大空間,滿足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能使他們真正體驗到數學不是枯燥空洞的。再次驗證了只有學生積極投入的課堂,才是真正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課堂。
三、挖掘教材的問題性、情境性,培養學生多角度、個性化解決問題
教材呈現的方式是教材內容的表現形式,也是課堂教學教與學的載體,而同樣的教學內容,如果用不同的呈現方式,就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為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我們教師在呈現教材時,為學生創設一種良好的思維情境。一個好的問題情境,會使學生產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從而使學生自覺、興奮地投入到加深練習中,學習和探求新知識的教學活動中。同樣是5:2的條件變換另一個條件,就能解決更多不同的問題,“還能怎樣變換呢?”的懸念,這種誘惑力,激發了學生探求和解決問題的濃厚興趣,將學生自然地帶進了新知的探究中。這個例子再次告訴我們: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為教材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的引導下,積極主動探索和追求,來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情感,從而讓我們的“教材”成為我們學生真正喜歡的“學材”。
《按比分配》的教學反思 12
這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其實還是比較簡單的,檢查預習的時候,我就知道有很多孩子基本能“依葫蘆畫瓢”地解決類似的問題了。
但我覺得孩子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至少說對所謂的'按比例分配的說法不甚理解。
于是我沒有按課本的步驟出示例題,沒有立足于讓孩子說說如何解題,而是像聊天似的談著分配的問題,從生活中的分配問題見公平性——平均分配顯然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按需分配明顯還不可能,于是,在分配的問題上,現在大家能普遍接受的是按勞分配。
于是,我讓孩子們舉例說說生活中表現按勞分配的事件,孩子說到兩個工人的勞動總量不同報酬也應該不同,所以就此導入新知的學習,孩子對分配的問題理解得還是不錯的。解釋得也很好。
然后,從現實的分配問題再到相似的其他按比例分配的問題,出示書上的學習內容,不僅鞏固了新知,也拓展了分配的內涵,就是把一個量按一定的比例分成兩個或三個甚至更多部分。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孩子們自己總結的。
在練習中,把一條線段按1:5分成兩部分孩子還是沒有大困難的,但在把一個三角形按1:3分成兩個小三角形時效率明顯打折了,但通過小組交流討論,集思廣益,還是很快得出了方法。
生活問題、數學問題,本來就是相通的。
《按比分配》的教學反思 13
這節課我覺得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成功的地方有以下三點:
1、引入的內容生活化
《新課標》指出: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例出發。為此我創設了學生熟悉的植樹活動,春天是植樹的最佳時間,學校分配我們六年級1班和2班的植樹任務是54棵,六(1)班和六(2)班的人數的比是5:4,你認為這54棵樹,可以怎么分?的問題引入新課,教學內容貼近生活,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更投入。通過適時點撥:平均分不夠合理,那該怎么分呢?學生很快說出了最好按各班的人數來分。這樣的引入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且能應用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2、注重了學生知識的構建
新課標積極倡導學生 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節課我使學生通過思考、交流的方式來經歷數學,完成知識創造過程。由于學生的經歷不同,認識問題的角度不同,促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同,我就為學生多彩的.思維創設了良好的平臺,使生生、師生評價在價值觀上都得到了發展。
3、能有效地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交流合作上獲得發展
整節課以思考、交流貫穿全過程,讓學生在觀察、對比、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獲取新知,尤其是特別注重為學生創設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間。教學中,無論是學生 探索創新或是鞏固深化我都是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不足的地方是:
(1)還存在老師說得多學生說得少的問題。學生大部分是在老師的提問下一步一步的學習,沒給學生自己提問的時間和學生自己回答同伴的問題的時間。
(2)學生的發言范圍還不是太廣。課上老師沒能顧及到全體學生,特別是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在這方面加強改進。
《按比分配》的教學反思 14
按比例分配問題是比的一種應用,即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是“平均分”問題的發展,在實際生活工作中有廣泛的應用。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與分數的聯系,已掌握簡單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數量關系的基礎上,把比的知識應用于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的一個課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題方法,不僅能有效地解決生活、工作中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問題,也為以后學習“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礎。對于按比例分配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生活過程中曾經遇到過,甚至解決過,每個學生都有一定體悟和經驗,但是對于這種分配方法沒有總結和比較過,沒有一個系統的思維方式。通過今天的學習,將學生的無序思維有序化、數學化、系統化,總結并內化成學生的一個鞏固的規范的分配方法。我認為這節課的關鍵在于把比轉化成份數或分數,使題目轉化為歸一應用題或分數應用題。根據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我是這樣設計本節課的
1、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會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按比例分配是一種分配思想,在生活、生產中是很常見的,已學過的平均分其實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種特例。教學中要通過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讓學生了解在生活、生產常常要把一個量按照數量的多少來分配,感悟“按比例分配”存在的價值。但教材中的例題是人體內的水分和其他物質,這個信息對小學生來說,比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在設計時換成了“把28個足球分給男、女兩組同學,該怎么分?”,讓學生初步感知,由于學生面臨的是自己生活中的問題,學習材料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于是激發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心向,主動地參與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首先出示男生和女生都是30人,學生立刻就能想到平均分的問題,引導平均分是按1:1進行分配的,再出示男生40人女生30人的情況,學生就能夠理解按人數4:3進行分配。而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能體會到數學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學源自生活。
2、鼓勵動手操作,操作于思維相結合
對小學學生來說,加強感知,通過操作,思維和語言的密切結合,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調動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而且增長了智慧,提高了素質。因此,作為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盡可能給他們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只有讓他們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發現,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識內在、本質的聯系。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我首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理解4:3的,接著讓他們自己動手畫線段圖,邊畫邊思考。通過畫線段圖不僅是學生更深入理解4:3的含義,也讓他們理解了這道題中的數量關系。
3、尊重學生起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獨立思考,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在新知形成的過程中,首先讓學生根據原有的知識嘗試解決問題,變被動接受學習為主動研究性學習,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并充分展示學生的思考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同一問題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于學生多向思維的發展,凸現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整節課以思考、交流貫穿全過程,讓學生在觀察、對比、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獲取新知,尤其是特別注重為學生創設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間。教學中,無論是學生觀察、發現或是“探索創新”或是“鞏固深化”都是讓學生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合作或再組織討論交流,這樣才能使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有話能說,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學習的效率。
4、學會傾聽,并質疑問難
課堂上的傾聽主要產生于兩個層面:一是師生間的,二是生生間的。首先學生要認真聽取教師的要求,以明確學習的目的和任務,帶著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獨立思考或小組討論;教師也要認真聽取孩子們的發言,以便適時進行引導,使問題不斷的深入,并對學生的發言適時作出評價,取到及時激勵的作用。其次,孩子們也要養成認真傾聽他人(或其他小組)發言的習慣,因為他人(或其他小組)的做法自己(或自己小組)未必嘗試過,還可對他人(或其他小組)的做法提出不同的見解,使思維在碰撞中產生智慧的火花。例如,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解題時,要求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在學生展示解題過程時,要求學生傾聽同學的解題方法,并思考他的思路和自己的有什么不同,學生帶著任務去傾聽,不僅提高了傾聽的效率,也能夠找到質疑的問題。 本節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對學生的鼓勵評價太少。學生說出自己的解題思路和總結方法時,沒有足夠的放手。教學語言上也有欠缺。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吸取這次的教訓,改正自己的不足。謝謝大家!
《按比分配》的教學反思 15
《按比例分配》是小學六年級的一個教學內容。學生在學習此內容前已經學習了分數乘法應用題、比的知識,這些知識都是學生解決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的基礎。學生平時接觸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平均分其實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種特例。對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學生平時也有一些體驗,而生活中的體驗也是學生解決問題的基礎。教學后我對這節課有些感想和疑惑。
一、讓情境創設包容更多內涵。
我覺得情境創設不該只起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的作用,它應該包容更多內涵,所以我在設計時注意靈活處理教材,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在設計時把例題“種水稻、棉花”改為“哥哥、弟弟搬磚”,其一、能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其二、“通過如果你是哥哥你會怎樣分配”在教學中有機的滲透了幫助弱小的思想品德。其三、通過學生的回答,讓學生參與了學習材料的提供,這樣,在下面探索新知的教學環節中,學生面臨自己提供的學習材料,不但能體會到數學在他們周圍,而且更能激發他們產生解決問題的意識,主動地參與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二、讓所學知識真正運用到生活。
在鞏固深化練習中,我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感性的生活化材料。如學校買書、給校園除草、計算長方形面積等讓學生挑戰問題,探索創新,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實現知識的遷移,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
三、讓課堂氛圍保持和諧輕松。
課中,我通過創設各項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而我則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當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我不說應該怎樣做,而是建議怎樣做,盡管只是一詞之差,卻能讓學生感到朋友般善意的提醒,感受到平等、尊重、信任,讓學習、交流,體驗始終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進行。
但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提出的“我一個人來搬”這種分配方案,是指把120塊磚分成1份,哥哥搬1份,弟弟搬0份,也應屬于分配中的特例,但在寫成1:0時卻違反了“比的后項不能為0”。我疑惑:是否“我一個人來搬”這種方案中,已不存在比,進而也不再屬于按比例分配的問題了呢?
《按比分配》的教學反思 16
按比例分配是生產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課始,我從修一段路著手,引出按比例分配。課后,我思前想后,覺得有點不妥。眾所周知,按比例分配是平均分配的發展,而數學總來源于生活。
故我又重改教案,從學生春游男女生分水果入手:六甲班帶去10.2千克水果,分給男女生,怎樣分較為公平(男女生人數不同),使學生體會到分東西的步驟:分什么?有多少?怎樣分?這樣就地取材,以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引進,親切自然,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就在人們的周圍。
甚至有同學提出讓老師也參加分水果的隊伍中來,因為我班男生25人,女生26人,有同學提出了我參加男生隊伍,這樣人數一樣可以平均分了!雖然與我的教學預設不同,但我也感到一種溫馨,難得可貴啊!而后,通過分,啟發學生設計不同的方案,從而使學生產生矛盾:有的情況下平均分配是不合理的`。然后引出有時應按比例分配。
在學生探究時,讓學生自己操作、觀察、思考、討論、匯報、評價,自己提問質疑,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解放”出來。
《按比分配》的教學反思 17
一、結合生活中的素材,為自主探究形成氛圍。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本課教學設計時,我考慮到教材中例題講的事例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難以理解,并有一定的困難。為了創設讓學生自主探索的情境,本課設計從學生調查生活實例發現,并發現產生問題引出與例題相類似的問題。課前布置預習,組織學生到生活中調查某些事物各組成部分的比,思考可以從中得出哪些有用的信息,并說一說是怎樣獲取這些信息的,在此,教師成功轉換了自己在課堂中教學的角色,能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組織和展開教學活動,充分發揮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按比分配的計算來源于自己的生活實際,感受到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
二、結合生活中的素材,增強教學的開放性。
開放性的教學是培養學生創造才能的有效途徑。本課教學中試圖在呈現方式和解題策略兩方面有所轉變。一方面所選取的學習內容是從學生課前調查研究中得到的,從學生獲取的信息中提出問題,學生感到有真切感。另一方面,為學生創設了解題策略開放的機會,讓學生從自己提供的素材中,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尋求數學信息;討論解題和檢驗方法,這都不是教師去講解,而是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所得的解題方法,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學習空間。在學習活動中,學生思考了、經歷了、交流了,想出了多種解決方案。整個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解決了實際問題,教師既開放了課堂空間又開放了學生思維。
三、結合個人實際引導反思,為展現個性創設平臺。
《課標》強調: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本課引導學生歸納按比分配應用題的一般解題規律和學生匯報了多種解題方法后,引導學生交流不同解答方法的解題思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個體實際,反思在不同情境下選擇哪種方法更合適,在回顧反思中理清思路,形成不斷超越的意識。
四、靈活處理練習,讓學生走進生活。
由于課本相應練習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一定的距離,且練習量比較少,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巧妙設計練習,使練習內容走進學生,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提高學生練習的興趣,促進全面發展。在練習中,我根據學生在本節課已有的認知基礎和解題經驗,設計了一個有關環保教育內容的練習,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另一個開放性的練習:體育課上,吳老師要把16個籃球分給六(1)班的男、女同學進行練習,可以怎么分呢?讓學生爭論、判斷,讓學生理解在此情況下,按人數的比來分配比較合理。布置課后作業,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向家人說一說按比分配的例子,互相交流。這樣的練習和作業設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和反思的積極性,體會成功的喜悅。
《按比分配》的教學反思 18
按比分配是小學六年級第一學期的教學內容。學生在此前已經學習了分數乘法應用題、比的知識,這些知識是學生解決按比分配應用題的基礎。小學生年齡小,平時接觸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所以在教學時我從平均分問題入手,然后導入到按比例分配。這樣導入,既體現了按比分配的根源,課堂內容還由簡到難,過渡比較自然,學生容易接受。
一、故事導入,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調動學習的興趣
本課內容由于是解決問題,難免有些枯燥。故事是最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所以我根據教學內容,選取小動物們開運動會的情境導入新課。讓學生展開聯想的翅膀,盡量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在問題的情境中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尋求打開通道的“鑰匙”,激發學生的興趣,散發學生的思維。課一開始,通過我對故事的口述和畫面情境圖的出示,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把“按比分配”的問題轉化成“歸一問題”,滲透轉化的思想,幫助學生建立用“整數乘除法解答按比分配問題”的'模型;把“按比分配”的問題轉化成“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滲透轉化的思想,幫助學生建立用“分數乘法解答按比分配問題”的模型;滲透方程思想,為今后的學習做鋪墊;引導學生學會完整的檢驗方法,并養成及時檢驗的好習慣。
二、巧設習題,讓學生“走進”生活
創設問題情境,從基本練習到綜合性較強的問題,再到沒有直接給出比、連比的題目,層層深入,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和價值,不僅培養了學生獨立解題的能力,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在實踐的探索中驗證、品嘗自己的學習成果,再次感受成功帶來的樂趣。
當然,這節課的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之處:
1、還存在老師講得稍顯多了,學生說得少。學生都在老師的提問下一步一步的學習,沒給學生自己提問的時間和學生自己回答同伴的問題的時間。
2、課堂的節奏把握得不是太好。比如引入時應該要快,新授時稍微要慢一些,但新授內容一定要在20分鐘內完成。練習要前慢后快。我上完例2時已超過20分鐘。這樣一來就擠占了練習的時間,稍顯倉促,學生所學的知識沒能得到更好的鞏固。
3、學生的發言面還不是太廣。課上沒能顧及到每一個學生,特別是需要幫助的學生。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好的教學總有它不足的地方,總有須待進一步改進、進一步優化的地方。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遺憾”。只有不斷反思,不斷總結,在反思中成長,在總結中完善。
【《按比分配》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按比分配教學反思06-16
《按比例分配》教學反思06-16
按比分配教學反思06-16
《按比例分配》教學反思06-16
《按比分配》教學反思06-01
《按比分配》教學反思(精選16篇)10-21
按比分配教學反思(通用20篇)10-02
《按比例分配》教學設計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