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精選12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篇1
《楊氏之子》選自《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楊氏之子》一文,講述了梁國姓楊的一戶九歲男孩機智聰慧地應對別人的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令人拍案叫絕。 這篇文章是孩子們在小學階段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這樣編排,目的有三:一是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學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
學習本文首先應重點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特別要注意停頓的恰當。其次,文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這是故事中的重點部分。孔君平看到楊梅,聯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楊,它叫楊梅,你們本是一家嘛!這信手拈來的玩笑話,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應聲答道:“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要通過反復地朗讀,引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來理解: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沒有生硬地直接說“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果”這個意思,使孔君平無言以對。因為他要承認孔雀是他家的鳥,他說的話才立得住腳。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篇2
這堂《楊氏之子》是人教版第10冊教材中第三單元的課文,這個單元是“語言的藝術”專題。這組課文最大的特點是在人物語言上見功力。備課時鄢老師仔細閱讀了五年級下冊的教材說明,了解了教材的結構、特點、目標以和各單元的編排情況,對“語言的藝術”這個單元更是進行了深鉆,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作好了充沛準備才開始寫教學設計,修改了許多次后終于定下了今天這個教學設計。我認為這堂課上下來有這幾個方面做得好:
一、注重了學習方法的指導
《楊氏之子》選自《世說新語》。這是小學階段第一篇文言文,鄢老師不但認真分析教材,而且也考慮到了同學的學情。在這堂課上進行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指導。這是小朋友們第一次學習文言文,所以能夠讀懂文言文是一個重點,這里指小朋友能用文言文翻譯文言文,是第一層次的理解。但是小朋友們有學習古詩的基礎,他們知道怎樣翻譯古詩,所以雖然是第一次學習文言文,但是我在設計的時候還是放手給同學,讓同學自身試著理解,一些難懂的地方才給予點撥和指導。同學在交流自身的理解的過程中,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兩個基本方法,“看注釋”和“聯系上下文”,這樣進行學法指導顯得很自然,讓同學感覺到這個方法是大家在實踐中得出來的,小朋友掌握起來就更容易一些。
二、充沛尊重同學,發揮同學的主體性
在我們平常的教學中,發現小朋友特別喜歡合作學習,喜歡和同學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啟發。放手讓同學學習,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學習興趣會大大提高。例如,我在本課中有三次合作學習,一次同桌合作,兩次四人小組合作。在用文言文翻譯古文的環節采用同桌合作,在合作中一起解決了一些疑問。在體會楊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先是自身獨立考慮,然后在四人小組里交流自身的見解,我走進小組聽他們的交流,每一個同學都有自身的考慮和體會,小組交流的氛圍很好,雖然很多小朋友的想法沒有在全班交流,但是他們在小組里都發表了看法。在交流收集的資料的時候,小朋友們的交流更加熱烈,因為他們的收集基本都不一樣,有了這樣的合作交流,小朋友獲得信息就增加了許多,課堂的容量就增加了。合作學習的前提是自主獨立學習,合作學習是為獨立學習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整個學習尊重同學的自主學習,注重學習的過程,當同學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的時候,他才會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三、優秀教案條理清晰、層層深入緊扣單元主題
讓小朋友就文中的兩句對話就體會語言的藝術的確很難。為了把這個主題深入下去,我在開課的時候就出示了羅斯福的故事,讓小朋友感知語言的藝術。在拓展環節,我設計了小朋友收集體現語言藝術的生活中的語言,離小朋友的生活很近。有了這開課的鋪墊,課后的拓展,小朋友對于語言的藝術就領悟得比較深切了。而課文中楊氏之子的回答則抓住了楊家小兒的反映敏捷,迅速聽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義,并馬上聯想到孔君平的姓與孔雀一樣,于是用孔雀來回答,但有沒有正面否定孔君平的回答,也是話中有話,言盡而意無窮,這就是妙之所在。小朋友在體會的時候先是有些不大明白,但隨著深入學習,細細品味,最終恍然大悟,這也是學習這篇課文的有趣之處。
四、老師的過渡語言精妙
在我設計過渡語言的時候,也考慮到這是一篇文言文,我想老師的語言是不是也應該引用一些古文,這樣既和課文相得益彰,又能用這樣的語言來刺激小朋友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進入第二個環節“讀”的時候,我引用了名句“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同學重視語文的讀;在進入體會的環節,我引用了朱熹的讀書八法之一“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讓小朋友學會靜靜考慮,品詞品句;在結束語中,我引用了成語“口吐金蘭”“針鋒相對”“妙筆生花”“舌戰群雄”,這些成語的意思都于語言的藝術有關。希望這些語言能夠感染同學,浸潤同學。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篇3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楊氏之子》一文,講述了梁國姓楊的一戶九歲男孩機智聰慧地應對別人的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 這篇文章是孩子們在小學階段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這樣編排,目的有三:一是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學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把重點放在讀通文章,理解句意上,我先范讀,讓學生感知讀古文的語感,畫出停頓,然后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熟讀成誦。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楊氏之子的聰慧?引導學生去文中感受楊氏之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楊氏之子沒有生硬地直接說“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難道楊梅是我家的果”這個意思,使孔君平無言以對。
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一些做得不夠好的地方:
1、調控學生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學生在借助注釋理解課文的時候,遇到了困難,沒能及時給學生提供方法方面的引導。還有每次的課堂教學似乎都只屬于一部分人,還有少數學生一直游離于課堂之外,無法讓他們專心聽講。
2、課堂上,我還設計了拓展內容《世說新語》中的《徐孺子篇》作補充材料。但是由于前面的課文內容花去了大量的時間,準備的拓展內容沒有來得及給學生練習。
3、在語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課文中楊氏子的回答話中有話,言盡而意無窮,這是妙之所在。孩子在體會的時候先是有些不大明白,但隨著深入學習,細細品味,最終恍然大悟,這也是學習這篇課文的有趣之處。但是學生明白了,卻不會表達,不擅表達。
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繼續努力。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篇4
《楊氏之子》一課,是一篇文言文。這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古文。由于學生沒有閱讀文言文的基礎,故教學中,除了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以外,還應把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傳授給學生,為學生以后學習文言文積累初步的學習方法。
此文出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主要講述了梁國姓楊的一家中九歲男孩風趣幽默、機智巧妙地應答他人的故事。課文不足百字,行文簡潔,但語言風趣幽默。因此,教授此文不僅讓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而且讓學生在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初步把握學習古文的方法。
一是初讀,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抑揚頓挫。初讀的首要任務就是讀準、讀通。我從學生的初讀中發現,有的學生個別音讀不準確,有的學生的節奏不準確。針對這些情況,先正其音,例如,“詣其父”的“詣”正確讀音為“yì”,多音字“為設果”的“為”讀作“wèi”,多音字“應聲答曰”的“應”讀為“yìnɡ”。在學生讀準音的基礎上,我再著重強調節奏的準確性,不然意思就有可能理解有誤,例如,“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大多學生讀為“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其實正確讀法應為“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當然,我要為學生講清楚為什么這樣讀: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現在的“家禽”,這里的“家”和“禽”各自獨立表達意思,因此其間要停頓。就這樣學生逐漸讀得字音準確,節奏頓挫得當。
二是細讀,讀懂大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內容,。作為這個階段的學生,要讓他們理解文章的大意,把握文章的內容,應該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因此,我要求學生借助注釋弄懂課文的大意。對于難以把握準確的字義,我在巡視中隨機點撥,如,“設”是“擺放,擺設”的意思,“夫子”是舊時對學者或老師的尊稱,“禽”是“鳥”之意。這樣學生就很快讀懂文章的大意。而后,把握文章的內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是熟讀,深入理解,鑒賞領悟,達到熟讀成誦。這一環節的法寶,對于我來說,就是讓學生“熟讀”繼而“成誦”。古人說得好:“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老師的灌輸式的講解,不如學生自己“以讀促悟”。舉個例子來說,文中“為設果,果有楊梅”一句,“為設果”是省略成分的句子,若不能熟讀理解大意,學生很難弄懂“誰為誰設果”。學生在熟讀弄懂大意的基礎上,很容易明白是“楊氏之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這樣再去品賞人物的語言,領悟楊氏之子“語言幽默,風趣機智”的特點也就不難了。最后,達到熟讀成誦。
總之,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文言文要掌握基本的方法。方法對了,學習起來也就容易多了。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篇5
《楊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組第一篇課文。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文章篇幅短小,內容淺顯,語言幽默,主要講述了梁國姓楊的人家里的九歲男孩的故事。這是一篇文言文,這也是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風格。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掌握生字,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流利,讀通句子,理解文意,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圍繞這個目標,我確定“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理解楊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處”定為教學重難點,教學時我從這幾方面入手:
一、激發興趣,消除畏難情緒
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古文,他們的.心理充滿了好奇,結合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導入時,我由羅斯福的故事入手,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孩子感知語言的藝術。在解題時,我又讓學生對比今天的課文與平時所學的課文有何不同,從而引出文言文,讓學生感到了一種新奇和親近。
二、以讀促悟,體會語言魅力
學習古文,讀是最難的,又是最重要的,說它難是因為不好讀,說它重要是因為只有讀,才能讓學生懂,才能體會到古文的魅力。因此在課文的感知環節中,我讓學生按照讀通課文——讀好課文——理解課文的程序好好的讀書。進入第二個環節“讀”的時候,我引用了名句“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重視語文的讀;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反復誦讀,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在學生讀通順的基礎上,我告訴孩子們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文時,要注意停頓,讀出節奏。并由教師范讀,并重點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兒曰”和第五句“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兩個難讀地方進行指導朗讀,然后引導學生自己劃分文章的節奏,學生一邊讀,一邊劃,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之中。這樣學生讀得有點韻味了。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后,再讓學生帶著理解讀,我感覺學生讀得越來越好了。
三、抓住談話,突破難點
本單元的主題是“語言的魅力”,體會楊氏之子語言的巧妙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讓學生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在學生讀懂故事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來體會楊氏之子回答的巧妙。這個問題有點難度,學生不會馬上理解。因此在這我設計了兩個問題:一是孔君平為什么指著楊梅對楊氏之子說此是君家果?二是楊氏之子為什么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在這兩個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馬上體會到了楊家孩子回答的妙處: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當然,還有一個巧妙的地方,學生一下子歸納不出來,于是我把“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進行了對比,學生也較快地體會出了楊氏之子語言的婉轉,表現出了應有的禮貌。此時,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我設置了一個語言練習:楊氏之子的回答可以用一個什么詞形容?我稍微提示,學生馬上說出了無懈可擊、天衣無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更讓我沒有想到的是有的同學還說出了順水推舟,以牙還牙這些詞語。學生的回答讓我驚喜,更說明他們讀懂了文意,理解了文章。接著我又設計了一個語言練習:孔君平聽完楊氏子的話會怎么說呢?學生的回答不乏有贊美之聲,謙虛之詞。我想,這就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吧!。
四、深挖教材,拓展延伸
看教材,參照教參,確定了本課的重難點是理解文意,體會故事中楊家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但是我在細讀課文發現,本課體現的不僅僅孩子回答的巧妙,字里行間無處不在表現著教養、禮貌。因此在學生體會了楊氏之子語言的機智巧妙之后,我又設計了問題:楊家孩子不僅聰明,還是個有教養、有禮貌的孩子,課文什么地方能體現出來呢?我又引導學生,你家里來了客人,你怎么做呢?學生馬上找到了四個地方:
1、“為設果”,客人來了,趕緊拿出水果招待,懂得待客之道,有禮貌;
2、“果有楊梅”,端出的水果還不止一種,很熱情。
3、把孔君平尊稱為“夫子”,有禮貌;
4、在“孔雀是夫子家禽”前加上“未聞”兩字,語氣婉轉而又不失教養。學生體會得快而且非常準確。本單元的主題是“語言的魅力”,為了把這個主題深入下去,在拓展時,我設計了讓學生改改草坪的提示語,體現語言的藝術的環節,因為這個離孩子的生活很近,孩子充滿興趣。回答或幽默風趣,或善意提醒,或充滿人文關懷和對生命的尊重。我想此時學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
五、教給方法,學以致用
《楊氏之子》是小學階段第一篇文言文,這也是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所以能夠讀懂文言文是一個重點,我先讓學生自己試著理解,一些難懂的地方才給予點撥和指導。學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過程中,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一個基本方法:“看注釋”,而孩子們又有學習古詩的基礎,因此我又引導學生復習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看注釋、聯系上下文、查找資料書、看插圖、多讀)。然后告訴孩子們學習古文的方法跟學習古詩的方法大同小異,也可以用上這些方法。后面幾句的理解,我就讓同桌合作,用上學習古詩的方法,自主學習,最后學生都能把整句話的意思說出來,即達到了學以致用,學生也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發了學習其他古文的興趣。
教完本課,我覺得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1、由于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古文,我在教學時,對放開的度沒有把握得很好,有些該放手的地方沒放手,控制課堂意識較強。
2、由于時間關系,有些環節也做了調整和放棄,如講故事,另外沒有注重到學生的發散思維,如果讓學生用文言文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孩子們對文言文的學習也許會更感興趣。
2、在語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對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學生語言的評價,我的反饋還不夠全面到位及時,評價語言不夠豐富,其實,這也是教師個人文學修養的欠缺所致。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對于優點我會繼續發揮,對于不足,我會積極地改正。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篇6
《楊氏之子》是一篇行文簡潔,不足百字的古文,情節簡單到只三兩句話就能把“故事”講完,是典型的“微型小說”。因為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對于老師該怎樣教和學生該如何學,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所以,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
1、會讀“為設果”、“應聲答曰”等難讀的詞語,會寫“惠”、“禽”等生字。
2、讀通句子,理解意思,會有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初步掌握文言文學習的方法。
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每句話的意思。培養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上,將“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預設為教學難點。
首先,我認為應當弄清古文與現代文的不同。所以在正式教學前,我先出示一些出自文言文的句子,有的是學生以前在“日積月累”里學過的,有的則是課外積累的,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古文與現代文有什么區別。學生說了難理解,語言比較精煉、簡潔。有了這樣的鋪墊,激發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其次,我認為應當給學生充分閱讀的時間,把古文讀通、讀順,在讀中體會句子的意思。因此,我按照“讀通——讀懂——讀美”三個環節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自由讀,同桌對讀,男女生合作讀,師生合作讀,指名讀,齊讀,回讀等。還要學生在古文的語境中讀出語感來。這可有點難,不像現代文的有感情朗讀。于是我進行范讀,讓他們仔細聽,引出古文朗讀應注意停頓,這樣節奏感才好。
在理解文章意思時,我先引導學生從學習古詩詞中尋找方法,然后依法開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力求通過自讀及合作交流達到目標,放手讓孩子自學,又不懂的地方請教同桌或小組同伴。孩子們大多能借助注釋學習,并運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來理解文章。
緊接著我抓住“聰惠”一詞進行教學,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我先問學生“讀了課文之后,楊氏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從哪里看出來的?”學生回答了“聰明,隨機應變,能言善辯”等,緊接著,我就讓他們到課文中去找能體現楊氏子聰明的關鍵語句。引出這篇古文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就是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楊氏子聰惠在:一是會聽——能聽出孔君平的“話中話”,孔是拿他的姓開玩笑的。孔君平的言外之意是:你姓楊,“楊梅”也“姓”楊,看來楊梅就是你家的水果嘍!二是反應快——對方話音未落,他就反應過來,“應聲答曰”,予以“回敬”。三是“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您用我的姓開玩笑,我也用您的姓做文章——“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說話練習“如果來的是‘梅先生’‘柳先生’‘黃先生’,楊氏之子又會怎樣回答呢?”將教學推向高潮,使學生對“聰慧”的認識更加深入。
微視頻“選用恰當的句式增強表達效果”的運用,既是對教學難點的進一步說明,又是課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的結合,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全文只有55個字,卻包含了這么豐富的內容,因此我要求學生把它背下來。
小練筆“孔君平聽了楊氏子的回答后,他會想什么?神情、動作又是怎樣的?還會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聯系課文內容展開想象,寫下來。可以用現代文,也可以嘗試著用文言文。”本篇課文的學習有了一定的提升。
最后,在學生興趣黯然時,拓展《世說新語》中另兩個聰慧之語《謝太傅篇》與《徐孺子篇》。鼓勵感興趣的孩子去閱讀《世說新語》并且搜集一些精妙的語言。
教完此文,我發現原來教古文也可以這么有意思,自己更喜歡讀古文了。課堂時間的把控比以往準確許多,個別學生的精彩發言為課堂增色添彩。遺憾的是在教學中有些細節的教學沒有到位。比如:布置學生句子意思時,說:“試著用上學習古詩詞的方法讀懂課文。”走下去之后發現學生又在讀文,猛然醒悟,自己的表達不夠準確,應該說:“用上學習古詩詞的方法,說說每句話的意思。”其次,因為設備故障,聲音放不出來,微視頻和配樂朗讀沒有出來效果,遙控器不能用,自己總得在電腦旁邊按鼠標,走近學生的時間少了許多。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篇7
一、由淺入深,授之以漁
《楊氏之子》是小學生初次接觸到文言文,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免晦澀難懂,又不好讀,所以在自主性課堂模式中如何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消除學生學習的畏難情緒,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保持著學習興趣,學得主動,學得投入就需要老師巧妙的引導與點撥。
因為是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所以能夠讀懂文言文是一個教學重點。
學生有學習古詩的基礎,他們知道怎樣翻譯古詩,由此,在課的導入中,我從學生們最長遇到地文言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潛移默化的告訴學生,古文就在我們身邊,就存在我們的“語文園地”。在課堂上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試著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難懂的地方才給予點撥和指導。學生在交流自己理解的過程中,又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兩個基本方法:“看注釋”和“聯系上下文”,這樣進行學法指導顯得很自然,讓學生感覺到這個方法是大家在實踐中得出來的,孩子掌握起來就更容易一些。
要想讀懂文言文,首先要讀通、讀順文言文。所以,我在學習完本課生字后,并沒有馬上進入理解課文的教學中。而是順著生字回文,讓學生們自主的“讀準字音,讀順句子。”通過學生一遍又一遍的大聲朗讀中,結合自悟與小組交流,加之適時引導。學生們慢慢喜歡上了這個讀不太懂的小古文。
二、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幫助學生背誦階段,因為觀看了于永正老師講授這一課的視頻,最近一直在看他的書,感悟頗多!我仿照于老師的方法,我先背會課文,并加上動作和表情,此舉看似隨意,卻營造了一個古文的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背的欲望。有了“興趣”這個最好的老師,在接下來的“理解文意”階段,學生們學的更帶勁了。而且,在“理解文意”之后的“熟讀成誦”這一環節,我又精心設計了《楊氏之子》一個“演一演”這個環節學生興趣高昂!對于大多數學生,到了“熟讀成誦”這一環節,應該是可以把這篇文言文背下來了。
課上我的的評價方式,也富有濃厚的文言文味兒,如:“翟氏之子,甚聰惠!”“誰與楊氏之子一樣聰惠?”等,都能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營造了靈動的課堂氛圍。
三、拓展寫話
文言文的語言精煉,孩子們已經發現這個顯著特點,本課55個字。卻刻畫一個思維敏捷、語言機智、熱情大方、彬彬有禮的楊氏子!為了讓學生更好理解本課“語言的妙處”我特意設置了一項作業。
楊氏之子故事新編,并進行了詳細的指導。讓我拭目以待孩子們精彩的文字吧!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篇8
作為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我設計本課的初衷是想為我們的課題研究提供一個范例,做一個教材二次開發的嘗試。上完這節課,自我感覺還是不錯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誦讀是走進文本的最佳途徑。
《楊氏之子》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初次學習古文,學生普遍感到很新鮮。但如何使學生對文言文產生好的“第一印象”?該讓他們學到些什么呢?我首先在備課上下了一番功夫。我查閱了許多資料,如原版的《世說新語》《古代漢語》,并結合本班學生的特點,編寫了一份具體詳細的教學預案。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讓同學們讀古文,一遍遍地讀,一遍遍地指導;各種形式地讀,各種形式地評,讓學生自己去找讀古文的感覺。只要文言語感有了,至于停頓呀、節奏呀這些外在的技巧性的東西就不言自明了。
二、教方法比教知識更重要。
小學高年級學習少量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鋪開了一條通道,讓他們穿越時空隧道,走近歷史先賢,在閱讀與思考中汲取古代優秀文化的精髓。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在這堂課上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創編故事、拓展閱讀等環節都加大了難度,各個環節都很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目的就是不僅要教他們讀懂課文,更是要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興趣。
三、用好教材,合理開發教材。
從使用教材的角度來看,本節課對教材的使用還是比較合理和充分的。從課文、注釋、插圖到課后習題,都很好地助力了課堂教學,也為孩子們打開了學習古文的一扇窗。創編故事環節,雖算不上是對教學的二次開發,但卻用活、用實了教材,既是對課文閱讀的有效補充,也落實了課標中要求的“讀寫結合、以讀促寫”。節選自《世說新語》中的其他兩篇小故事是拓展延伸的教育環節,目的就是讓孩子們用策略、用方法,激發閱讀的興趣,開啟閱讀經典的大門,是對教材的有力補充。
回想著課堂上孩子們興奮的笑臉,爭先恐后舉起的小手,妙語連珠的回答……這一刻,我明白了:其實借助本篇教材為孩子們學習文言文做一個好的示范和引領,讓孩子們愛上閱讀古代經典不就是我的目的嗎?
不過,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一些做得不夠好的地方:
1.學生的參與率還有待提高。每次的課堂教學似乎都只屬于一部分人,還有少數學生一直游離于課堂之外,無法讓他們專心聽講,這真是老師心中永遠的痛。
2.在創編故事的時候,留給學生的時間較緊。一看學生靜默的時間有點長,就下意識地去催促。表面上看,好像是擔心學生寫作有困難,實質上是對自己把控課堂能力的不自信。
當我們心中只有純粹的教學,眼里只有學生的發展時,教材就會用活,課堂就會生花。正如曹培英說的:只要學生真正在讀、在想、在寫、在活動,又怎么會耽誤教學時間呢?
教學即是研究,研究更是為了教學。化用《禮記》中的一句話來說:“教研相長也。”其此之謂乎?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篇9
教學了《楊氏之子》后,思潮澎湃,久久難以平靜。作為一篇小學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得想方設法上好。
首先,我帶領學生到多媒體教室,播放了《楊氏之子》視頻。不用說,作為小學生能跨越時空傾聽于老師上課,是莫大的榮幸。既有三維目標的達成,又有身臨其境的緊扣單元主題“語言的藝術”之熏陶,也有“化文字為表情、動作”的啟示,更有演講、表演才藝的啟迪。
我讓學生充分各抒己見,展示學了《楊氏之子》后的收獲,也可以提出不懂之處與同學交流。同時,在此過程中,有機調動學生多種感覺器官參與學習,且讀且背,且演且舞。有學生的獨立展示,有師生互動的場景,也有學生眾說紛紜的情景。如一位學生認為孔君平是趁著楊氏之子的父親不在時去為難的,至于事實如何我們暫且不談及,關鍵是學生提出了問題,這比解決無數個別人設計好的問題重要得多,因為這個問題至少開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理應視為創新思維的端倪,可謂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奇葩。
我認為要在古文的語境中讀出語感來。這可有點難,不像現代文的有感情朗讀。古文要讀好,首先當然要理解意思,這是孩子通過自讀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達到的。那么這可以放手讓孩子操作。在此基礎上,學習適時停頓朗讀。此時,學生沒有讀出古文味,讀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讀,學生練讀,就這樣整整讀了半節課,孩子還饒有興趣。雖然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我明顯地感受到讀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這絕對不是簡單的模仿,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夠了,我拋出本文的中心問題:讀了文章,楊氏之子應答如何?沒想到孩子們都讀出了一妙所在:楊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
然而二妙“未聞”之語氣婉轉卻鮮為人知。我想: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再讀,可惜還是沒有答案。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較句子的方法。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這樣讀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語境中。我們先讀了這似乎相同的兩句,解釋了意思,然后我讓他們演一演,學生當楊氏之子,我當孔君平,對讀,再換著讀,從讀中發覺有人已意會。我不挑明,也不讓他把答案說了,因為還有許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著我讓那似乎意會之人演楊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語境中對讀,果然許多孩子明白了“未聞”之妙用。我沒有及時揭穿,而是讓他們小組內再讀讀楊氏之子的應答。不一會我沒講明他們已然意會,情感朗讀亦水到渠成。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篇10
品味對話,領會“聰慧”。
課文主要表現楊氏之子的“聰惠”。教學時,我讓學生從文中找出體現楊氏子聰明的關鍵語句,重點品讀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然后匯報討論楊氏聰惠之處:一是能聽出孔君平的“話中話”,孔是拿他的姓開玩笑的。二是反應快,對方話音未落,他就反應過來,“應聲答曰”,予以“回敬”。三是“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您用我的姓開玩笑,我也用您的姓做文章。四是有禮有節。我出示“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進行了對比,體會楊氏之子語言的婉轉,有禮貌。此時,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我設置了一個語言練習:楊氏之子的回答可以用一個什么詞形容?學生馬上說出了“無懈可擊、天衣無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楊氏之子的“聰慧”,躍然紙上。
狠抓朗讀,讀出韻味。
這篇小古文,字數不多,教學中,我狠抓朗讀,讓學生讀出韻味。我先讓學生端正朗讀態度,我引用了名句“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重視讀的重要性;接著讓學生按照“讀通課文——讀好課文——理解課文”的程序自讀自悟,讀準字音,讀順句子。然后總結出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文時,要注意停頓,讀出節奏。并由教師范讀,并重點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兒曰”和第五句“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兩個難讀地方進行指導朗讀,然后引導學生自己劃分文章的節奏,學生一邊讀,一邊劃,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之中。這樣學生讀得有點韻味了。
不足之處
反思整個課堂,還有一些遺憾:
在教會學生體會楊氏之子語言的機智巧妙之后,學生從課文找出相關語句分別是:“為設果” “果有楊梅” “夫子”。此時我沒有加以拓展,設計讓學生改改草坪的提示語,體現語言的藝術的環節,這樣的話題離學生生活很近,孩子會充滿興趣。
改進措施
在以后的教學中,學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過程中,要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一個基本方法:看注釋、聯系上下文、查找資料書、看插圖、多讀,然后告訴孩子們學習古文的方法跟學習古詩的方法大同小異,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篇11
《楊氏之子》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在上這一課之前,我一直在研究教參,查閱了資料,思考該如何上好這一課,畢竟這是孩子們初次學習古文,他們普遍感到很新鮮,如果我能上好這一課,這有助于孩子們日后學習古文能有一個較好的心態。但如何使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一種好的“第一印象”?該讓他們學到些什么呢?有幸的是,在3月22日參加“名師大課堂”聽了于永正老師上了一次這一課,讓我有了一個大致的概念:主抓兩個方面,1、學生的朗讀,必須讀出古文的韻味,在讀當中解決不懂的字句;2、根據自己的理解編故事,在編故事的過程中體會語言的趣味性及文章的教育性。抓住這兩個方面軍,我重新組織了一下自己的教案。
為了降低難度,我讓孩子們學習之前做好預習工作,指導孩子們先弄清古文與現代文最大的一個不同點——文言文是單音節詞為主,現代文是以雙音節詞。為此,我給舉了一個例子:我們平時說“祖父”就是爺爺,是一個人,在古時候是指爺爺和父親兩個人。還有“妻子”一詞,現在是指一個人,但在古時候就是指夫人和孩子。而在這篇古文中,也有許多這種詞語,如“未”、“聞”、“示”等。
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給孩子們范讀,讓孩子們在聽的過程中,找出老師讀古文時與讀現代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在第二次范讀時,我配以動作,讓孩子們邊看我做的動作聽我的范讀,邊想象發生了一件什么事。聽完后讓孩子們學著我讀的方法,把文章讀出來,領悟讀古文與讀現代文的不同。然后進行第三次范讀,讓孩子們明確我在讀古文時在語句中停頓的位置,并讓孩子們在文中劃出來。再讓孩子們去讀,邊讀邊解決文中的單音詞的含義。然后讓孩子們出來與我一起進行文章的演譯,或讓孩子們自己進行演譯,孩子們學習的興致高漲,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文章所描寫的故事情節。
接下來我通過讓孩子們重回當時情境,把這天在楊家所發生的故事記錄在稿紙上,孩子們一邊寫,我一邊把孩子們寫得好的句子讀出來,讓大家一起來品味、評價與學習,以此來引導孩子們深入理解課文,挖掘“楊氏之子”這個人物特點。
教完這篇課文后,我找到了一些教學文言文的方法。在這一次的學習與運用當中,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于老師狀似簡單的教學方法,運用起來真的不容易,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自己做得最不好的就是在引導學生感悟與深入理解的過程中,難以把握那個度,深度不夠,孩子們難以理解,深度太過,孩子們收獲不大也浪費時間,教學這門藝術,真是學之不盡,更重要的是運用、反思再運用。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篇12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這是小學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如何讓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讀懂文言文呢?我采取了以下步驟幫助學生理解短文的意思:
1、讀通短文 為了讓學生讀通短文,首先,我讓學生自由讀文,然后根據學生讀文的情況示范讀文,并告訴同學們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文時,要注意適當停頓,語速要慢。可讓學生嘗試了讀第一遍后,發現學生是一字一停地讀,沒有古文的韻味。于是我又范讀了一遍,再采取領讀、學生練讀的方法,反反復復讀了好幾遍,總算學生在把短文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了。
2、讀懂故事 為了整體感知故事的內容,我出示了這樣的思考提示:你對楊氏之子了解了多少?故事中除了楊氏之子還有誰?他們談了些什么?你從哪句中知道的?在感知故事大概內容的基礎上,我再通過小組討論分三步落實每一句話的意思。
(1)將注釋中重點詞語的解釋批注在文中。
(2)針對不理解的字詞提出問題。
(3)說說每個句子的意思。
3、體會語言 為了讓學生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我讓學生討論說說這個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為什么?生活中還有沒有這樣說話的例子,說一說。
學完此文,雖然這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古文,但學了這篇課文后我發覺他們對學古文的興趣變濃了,而且也確實學到了一些讀古文的方法。 故課后我又推薦孩子們《世說新語》中另幾個聰慧之語《謝太傅篇》與《徐孺子篇》,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03-29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01-23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06-19
《楊氏之子》的教學反思11-25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01-04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10-16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09-11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09-15
楊氏之子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1-08
《楊氏之子》教案及教學反思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