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學反思(通用17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搭石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搭石教學反思 篇1
《搭石》這一課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著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兩個人面對面過小溪,招手禮讓,閑話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負過溪……
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采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教學中我主要以下方面展開教學:
發現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見的具體的“美”,也有看不見的心靈的“美”:
急著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為他人著想,
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致,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和諧美、自然美;
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閑話家常;——謙讓美
要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負過溪;——尊老美
心靈美、友善美、自然美、團結美、善良美、奉獻美……
美是永恒的主題,教學時采用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暢所欲言的教學思路。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通過指導朗讀讓學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在教學中,盡管我課前精心備課,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課上了下來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
1、細節上有些地方不注意,比如上課鈴聲響起,我著急開始上課,開頭的話混雜著鈴聲,學生聽不清楚。
2、在指導朗讀課題時,自己沒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第一遍齊讀課題和第二遍美美的讀課題,效果一樣,沒有讀出美來。
3、新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學中,我總是一味地牽著學生學習,大膽放手讓學生學習方面做得很不夠。
4、板書設計也有所欠缺。設計板書時只注重了簡潔,對“家鄉的一道風景”之后的感嘆號沒有在板書中凸顯出來。如果能將這一點表現出來,會更好地突破重難點。
5、在教師評價語方面,自己有要適時運用的意識,但是有時候用的不十分恰當和準確,自己以后要注意。
6、本課教學中忽視了寫作方法的指導,沒有為“學生寫生活中的美”做好鋪墊。
其實,教學中暴露出得問題還有很多很多。這些都充分說明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技巧、教學機智、把握教材處理教材、組織教學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后教學中,我要更加努力學習,總結與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
搭石教學反思 篇2
《搭石》這篇文章就是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結合。文中詩一般流暢的語言,鄉親們水一般清澄的心靈,都給學生一種美的熏陶。在上課初始,我就想把學生帶進文中那個詩情畫意的氛圍,所以我用了作者另外一首描繪家鄉美景的小詩《湖光》導入,在我的配樂朗讀中,帶著學生進入一個與他們平常所接觸的城市完全不同”世外桃源“。從學生們的表情上,雖似懂非懂,”小溪“、”水庫“、”漁船“等意象已經使他們感受到了一種美。這樣也激發了他們接下來學習的積極性。
《搭石》這一課,并進行了認真的備課。當我捧讀課文,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著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兩個人面對面過溪,招手禮讓,閑話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負過溪……
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里行間洋溢著鄉村的生活氣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種看得見的美和看不見的美在文本中和諧共生。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采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這一主題,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升華。把 ”美“這條主線,貫穿于課堂始終。
讓學生通過這些畫面的體會,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時,學習最后一段,并通過背景介紹,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搭石默默無聞的美,情感又進一步得到升華。
教學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在詞句教學時,我不光引導學生了解意思,還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聯系上下文理解,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在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基本功綜合訓練的同時,要注重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比如在朗讀中潛移默化,在過渡語、小結語、激情語中滲透。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勤勞是美、助人是美、謙讓是美、和諧是美、美就在我們的心里,只要我們奉獻了愛,我們的生活就充滿了美。英語教學反思案例歷史教學反思《搭石》(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搭石教學反思 篇3
《搭石》是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我們本周剛剛學習完。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鄉村生活氣息,體現了鄉親們淳樸的愛。學習本篇課文一是讓學生從鄉親們擺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體會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學習作者從不起眼的事物中發現美、感受美。
一、識字教學,點面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對于識字教學,我先讓整體認識本課要求會寫和會認的字詞,以及多音字的正確讀音。再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想象畫面理解,聯系生活體驗理解,也有教學生通過查字典理解等。比如在初讀課文后認讀生字詞時,不但要求學生讀準,部分詞語還進行了拓展,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是ABCC形式的詞語,借此機會讓學生說出自己積累的這種形式的詞語,拓展了學生的詞匯量。在教學“協調有序”一詞,學生對“協調有序”的理解一直是抽象的,我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又通過學生體驗走搭石的節奏加以理解。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默契,那么有序,這樣的動作就叫——“協調有序”。在學習“清波漾漾、人影綽綽”這兩個詞語,相機學習生字“綽”,課件出示字典的三種解釋,學生聯系上下文知道應該是姿態柔美,然后讓學生通過想象畫面和圖片來理解,并通過朗讀體會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的畫面美,達到了感性理解和個性思維的統一,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二、文本教學,品讀文美
抓住“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這一中心句,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悟老人擺搭石,擺出了助人美;一行人走在搭石上,走出了音樂美,畫面美;兩個人面對面地走搭石含著的謙讓美;“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所體現的敬老美,同樣都是家鄉的一道風景。讓學生在感知美、體會美、欣賞美、感受美、發現美的過程中,感悟到風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人景合一的和諧之美,感悟到樸實的為人之美。
如上了年紀的人擺搭石的場面,通過學生想象老人發現不平穩的石頭到放平穩,再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才離開這個過程,他會想什么,做什么,體會他認真負責,為他人著想的美好品質。又如年輕人背老人過河,通過理解“理所當然”,引導學生想象“假如還有哪些人來走搭石,家鄉人會怎樣做的”,進行語言文字訓練,來體現出他們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讓學生通過這些畫面的體會,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時,學習最后一段,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搭石默默無聞的美,以及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美,情感又進一步得到升華。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感覺自己在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學總結的語言過多,隨機處理問題的靈活性不夠。
2、在課堂上,個別地方沒有落實,如:批注感受的時候,學生只畫了相關語句但沒有寫出感受,在講“謙讓美”這部分時,學生在表演走搭石時,動作不規范,沒有引導學生明白走搭石的方法。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揚長避短,不斷努力,不斷反思,爭取進步。
搭石教學反思 篇4
《搭石》全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無聞中凸現。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而學生閱讀能力只有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才能得到鍛煉與提高。”結合本課教材特點,我在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沛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升華。倡導個性閱讀,珍視獨特體驗。以“美”作為這篇課文的主線,貫穿課堂始終。
(一)以“尋覓美”統領全文
這篇課文文字并不艱深,但其間傳遞的情感卻是豐富的。這正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提供了想象的空間。“請細細地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體會,文中的那些詞句讓你感受到美呢?”這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透過文字直抵內心的引子。學生潛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個性的閱讀體驗。學生帶著任務讀課文,讀書目的性自然體現,又增加了語言的積累。以“美”為切入點,帶著學生走進了小村莊,開始感受“搭石”,欣賞“搭石”,尋覓美的畫面。學生每尋到一處美,教師就用不同顏色的筆在黑板的石頭上寫上一個“美”字。
(二)、以“欣賞美”感知全文
學生在體驗訴說這些美的畫面時,腦際其實已經生成了豐富的人物形象,此時,老師適時地指導朗讀,力求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強化這種細膩的情感體驗。
讀書是師生,尤其是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過程。在學生對“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進行不同層次的讀書活動,使其感悟體會“搭石”的美,欣賞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從而實現教師、學生與課本對話的目的。
心靈美、友善美、自然美、團結美、善良美、奉獻美......
美是永恒的主題,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覓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發現美”延伸課文
美無處不在,就連搭石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在我們身邊發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使學生的情感又進一步得到升華。
搭石教學反思 篇5
今天早上第一節課我用了十分鐘把前面的作業做了一個總結,接著我就講《搭石》,昨天晚上已經在國家課程平臺資源里面學習了名師講的《搭石》。
然后簡單記錄了一些部分教學過程,參考了名師在教學過程注重基礎鞏固與情感提高,反思學習。重點學習2—5自然段。
1、搭石構成了怎樣的風景?讓我們一起走進文中去感受吧。
2、品讀第2自然段。
(1)自由朗讀第2自然段,把描寫老人擺搭石的動詞圈出來。(放、找、搭、踏)
(2)老人來回踏搭石的時候,他的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我得試試這塊搭石穩不穩,不然別人走的時候就可能掉進水里了。)
(3)從老人擺搭石的一系列動作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為他人著想)
(4)結合自己的理解,再次朗讀這一自然段。
3、品讀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讀第3自然段,畫出描寫人們走搭石時的情景的句子。
(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嗒嗒的聲音,像輕快地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2)文中的“協調有序”是什么意思?怎樣的動作才是協調有序呢?
(“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沒有人踩腳,沒有人跌入水中,也沒有人指揮,一行人走得既輕快又整齊,那么默契,那么有序,那么和諧。)
(3)讓我們再次朗讀這一段,感受這如詩如畫一般的美景。
4、品讀第4自然段。
(1)自由朗讀第4自然段,你從這段話中感受到了什么?
(人們走搭石時互相禮讓、尊老愛老。)
(2)如果人們都不互相禮讓,可能會發生什么情況呢?
(可能會出現爭吵、甚至有人掉進水中。)
(3)你們平時生活中有出現過互相禮讓的情況嗎?
(4)年輕人是怎樣背老人過河的呢?(俯下身子)這說明了這兒的人們對老人非常尊敬。
(5)老人過河后,可能會對年輕人說些什么呢?年輕人又會怎樣回答呢?
(老人可能會對年輕人說:謝謝你,小伙子。年輕人可能會回答:不用客氣,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6)試想一下,如果有小孩子來過河,這里的年輕人會怎么做?
(彎下腰來把小孩子抱在懷里過河。)
(7)你認為背老人過河是理所當然的事嗎?生活中我們做什么事屬于理所當然的事呢?
(8)一塊塊普通的搭石,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美好的畫面,讓我們再次大聲地朗讀第2~4自然段,感受這一個個美好的瞬間。
(二)品讀第5自然段。
1.自由朗讀第5自然段,如何理解搭石“聯結著故鄉的小路,也聯結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這句話。
2.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3.總結:一排排搭石,象征著鄉親們一顆顆淳樸、善良的心,是傳遞鄉親們情感的紐帶,更是鄉親們無私奉獻精神的寫照。
教學反思:
在上午第一堂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第二堂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細讀文本,通過朗讀和想象畫面,體會到其中的人性美,感受鄉親們淳樸、美好的情感,體會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愛帶來的溫暖和快樂。
不足之處在于,對于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的方法指導不到位,導致部分學生一味追求速度,卻忽略了對內容的理解。
搭石教學反思 篇6
暑假,終于有空翻開高年級的部編教材細細品讀,《搭石》一課是五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在之前人教版教材也有,老課文如何新教呢?
在部編教材中,《搭石》是閱讀策略單元的一篇課文,所以這一課在講解的時候就要緊扣閱讀方法的指導,而小學階段的閱讀策略單元訓練的方法指向都有什么呢?我把整套書的閱讀策略單元梳理在了一起,分別有,三上預測單元;四上提問題;五上,提高閱讀速度;六上,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擇恰當閱讀方法。整套書,12冊教材在閱讀上的訓練點的設計上,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那本課在設計上就應該有所提現。
本單元的單元篇章頁是這樣安排的,人文主題——閱讀要有一定的速度,語文要素——
1、學習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
2、結合具體事例寫出人物的特點。本課的課前導讀語,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讀的時候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讀,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記下所用的時間,完成課后練習。課后又設置了這樣的問題,
1、本文共600余字,我的閱讀時間約____分鐘。
2、說說課文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畫面是什么,從哪些語句中可以體會到鄉親們的美好情感。
所以在第一課時的設計應該抓住提高閱讀速度這一重點進行設計,而對于生字詞要講,要放在用較快速度閱讀完講解,第一課時安排了這樣的內容,
1、用較快速度默讀課文,記下時間。這一環節,一定要有秒表,讓孩子自己對閱讀時間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孩子記錄完成后,要根據要求,及時給予指導,五年級孩子,默讀要有一定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300字時間一分鐘左右,600字的話要實現2分鐘左右才是最好,對于那些閱讀速度慢的同學要指出問題,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2、才是生字詞的掌握,也就是對于閱讀策略單元要有所轉變,不可一成不變,要懂得變通。
而第二課時則會主要講解,描繪的畫面以及留下深刻印象的語句。
部編教材的特殊單元,重在強調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的滲透相應方法才行!
搭石教學反思 篇7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學“要注重情感體驗,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搭石》是人教版語文第七冊的一篇精讀課文。人教版語文《課標》教材編排的特點之一,就是以主題組織單元。本組教材的主題是──讓學生感受“人間真情”。
《搭石》描寫的是一幅幅生動的畫面: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平整方正的石頭擺放在小溪中;急著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課文語言質樸,景中有人、景中有情。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與文本對話,使得學生的情感在對話中流動,我在教學時緊緊抓住“風景”這個詞,深入學習課文。
整堂課,我主要是通過三種途徑來讓學生學習體驗。學生對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體悟是深刻的而非膚淺的,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并達到既走進文本,又跳出文本,和作者“同命運、共呼吸”的境界。
一、結合問題,學習課文,感悟和諧美
風景1: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初讀句子后,教師語言過渡:這是一幅美麗的畫,出示填空:
從這段話中,我感受到了的美,我是從這個詞知道的;我還感受到的美,我是從這個詞知道的,我還感受到了的美,我是從這個詞知道的。
這一變化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是一種教材“隱性資源”的開發,讓學生體會到語言中的“詩”味。操作時,教師再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學生對一行人走搭石的“協調有序”有了更加形象的體會,從而感受到鄉親們的和諧美。
二、咬文嚼字,挖掘助人美
風景2:上了點年歲的人,無論怎樣急著趕路,只要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再在上邊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體會句子時,我緊緊圍繞老人放搭石時的心情,引導學生進入課文角色,感悟課文。
師:大爺您好,你這么匆匆忙忙地,要去哪兒啊?你為什么放下東西,在這里搭石?
生:……
師:大媽您好,你在找什么呢?我幫你找好嗎?為什么還要在上面走幾個來回啊?
生:……
師:哦,你想得真周到。
……
這一環節的處理,表面上看機械重復地圍繞“如果你是老人,你為什么這么做?”稍顯啰嗦。但細細想來,學生與文本是有一定距離的,這樣咬文嚼字的研究,看教師有效地挖掘了文字背后的情感,利用文本的情感調動學生的情感,并以教師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情感,達到文章情、教師情與學生情三情合一,讓情感共鳴于課堂。
三、拓展訓練,升華心靈美
風景4: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師:“理所當然”是什么意思?
生:理當這樣做的。
生:從道理上說應該這樣做的?
師:什么道理?
生:尊敬老人。
師:鄉親們把尊敬老人,伏下身子背老人過搭石看成了理所當然的事?那么文中的哪些事也成了理所當然的事了?
生:……
師:我們生活中有哪些理所當然的事?
……
搭石為作者家鄉構成了一道風景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像鄉親們一樣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搭石”,你發現了嗎?
說話訓練:我身邊也有這樣的搭石:。
正是這些搭石,為我們的生活構成了無數道風景。
圍繞“理所當然”的訓練巧妙地整合了文章中所有的人情美,既深化了課文,又進行了人文教育,可謂一舉兩得。拓展寫話的訓練,進一步地開拓了學生的思路,這就很容易地在學生心中產生具體的形象、引發對文本內容進行再加工,進行新一輪的情感升華。
雖然在預設時考慮周全,但在實施過程中未必能達到預期效果。一堂課下來,靜心思索,感覺課堂教學中存在以下不足:
其一,因為是一堂研究課,所以在設計時,我想盡可能展示得全面些,給老師們提供一個盡可能全面些的研究案例。正因為這樣,課堂容量顯得稍大,時間有些緊。
其二,作為一名工作才一年的新老師,如何既保證預定目標的達成,又恰當處理好動態生成的教學資源;如何巧妙地引導學生……這是值得我認真思索的話題。
我的指導老師以及校領導對我本次課堂教學的指導與幫助很大,從她們身上我也學到了許多,也是收獲啊。
搭石教學反思 篇8
《搭石》是人教課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語言質樸,意境幽美,感情真摯,作者攝取了農村生活中幾個平凡的鏡頭,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又一幅美麗而感人的畫卷。全文以小見大,平中見奇,是借普普通通的搭石來贊揚淳樸的鄉親人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性美。我執教的是《搭石》的第二課時,重點學習課文3—5自然段,主要是引領學生品味由“搭石”引發的感人的場景來感受鄉親人們無私奉獻、一心為他人著想的人性美和讓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平凡的事物來讓我們感受到美的,并讓學生學習這種從不起眼的事物中發現美、感受美的寫法,學以致用,課后嘗試著去尋找平凡事物中的“美”,寫寫平凡事物中的“美”。
對于本節課,我自己比較滿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思路清晰、環環相扣,重點突出。
唐老師曾經說過“語文教學中要處理好點、線、面、體的關系”,在本節課的教學上,我能比較好地踩好“點”,緊緊抓住“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這個中心點展開教學,每個部分分別體現的“和諧美”、“謙讓美”、“敬老美”又連成一條“線”,而且這條“線”又緊扣“點”,在感受每個場景所體現的“美”時都點出這種“美”也“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一行人走搭石”、“兩個人面對面走搭石”和“年輕人和老人走搭石”的情景形成了文章的“面”,向我們展現了三幅美麗感人的畫面。然而語文教學講究一個整體感,把每一個部分分割開來理解就缺失了一種整體美,那樣語文教學就缺乏了一種語文味,所以說在教學當中要形成一個“體”。在本課教學中,我把這“點”、“線”、“面”結合起來,讓它們形成“體”,即由“搭石”引發的感人的場景來體會“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來感受鄉親人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性美。在教學中,我重點放在第三自然段“一行人走搭石”這一部分,這一部分又通過重點品味語句“每當上工、下工……給人畫一般的美感”來感受走搭石畫面的美。
二.抓字、詞、句品析文章,體悟感情。
語文學習離不開語言文字的訓練,離不開對字詞句的品味,因此在教學中抓住字、詞、句、段來領略、感悟、鑒賞文章非常的重要和必要,這樣可以讓學生了解課文相關的內容、相關的文化,從而體悟到文章所傳達的思想感情。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學當中,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協調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這三個詞語來品味,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還有邊讀邊想象的方法來感受畫面美。在品析“協調有序”這個詞時,我先讓學生從字面上來理解,讓引導學生找出相關的語句,聯系上下文來理解,并通過師生合作演讀“走搭石”的情景(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來深刻體會到“協調有序”的意思,更體會到一種“和諧美”。在體會“清波漾漾”和“人影綽綽”這兩個詞語時,我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畫面,再描述出自己所想象到的畫面,通過這種方式來理解詞語意思,并感受到一種畫面美。而在體會“敬老美”時,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了“伏”字來體會,在教學中我用圖片向學生展示了“伏”字從甲骨文到楷書的字理變化過程,簡介了“伏”字的文化背景,還通過學生演示“伏”的動作,師生合作表演年輕人俯身背老人的動作的方式來讓學生更體會到鄉親人們敬老的淳樸民風。
三.注重讀寫的結合。
在語文教學中要有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會語言的美、語文的美。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采取了多種方式的閱讀,有默讀、齊讀、個別讀、引讀、合作讀等,其中在品味語句“每當上工、下工……給人畫一般的美感”時,除了齊讀、個別讀之外,我還進行了引讀、合作讀,并把這句改為小詩讓學生朗讀,推薦學生美讀,從而感受語言美、畫面美。在課堂上,我還設計了小練筆的環節“假如遇上_______來走搭石,__________________,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先說說還會遇到什么樣的人來走搭石,再來寫寫假如遇到這些人來走搭石,人們會怎么做;課后還安排了小作文:尋找平凡事物中的“美”,寫寫平凡事物中的“美”,這樣既能訓練學生的思維,又能加深學生對文本情感的體悟。
對于本節課,我做得不足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幾點:
一.作為一位新老師,經驗不足,第一次上公開課,心情有點緊張,導致有時思路混亂,時間把握不準,越到后半節課,我不停地看表,老擔心自己這節課的教學任務無法完成,后面的小練筆和體會文章最后一段、點寫法這兩個環節就進行得有些匆促了,結果教學任務完成了還差三四分鐘才下課,只有讓學生讀課文,顯得有些狼狽,這點是我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注意的。還有就是我的教學機智不夠靈活,在課堂上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回答有時會超出老師的設想,這時學生的問題有時會讓我不知道該怎么樣去解釋和引導,對他們所回答的“不合心意”時不懂如何把他們引回來,對于學生的回答,我也不大會評價,評價語顯得比較呆板。
二.在課堂上對學生的關注還不夠,沒有給機會讓學生自己調整、自己提高。例如在本課教學,在讓學生體會“清波漾漾”和“人影綽綽”這兩個詞語時,我讓他們想象畫面并描述出來,但有些學生表述不出來,或表述得不夠準確,這就說明學生還沒完全理解這兩個詞語的意思,沒體會到那種情感,也就想象不出那種畫面。當時,我見學生表達不出,我就直接說出了我的理解,沒有引導學生再來好好體會這兩個詞語,并讓他們讀上幾遍。還有就是在把語句“每當上工、下工……給人畫一般的美感”換成小詩時,我先讓學生自由讀,之后讓學生推薦一位朗誦比較好的同學來朗讀,最后沒有讓全班一起來齊讀,也沒給時間學生自己讀,這樣沒有讓學生進行自己調整、自己提高。以后在教學中,我要注意“課堂要給學生自己調整、自己提高的機會”。
三.在體悟文章中心思想時,學生感受不深刻。學生對課文最后一句話“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著故鄉的小路,聯結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的理解還不到位,這句話含義深刻,在教學設計時,我考慮到四年級的孩子理解這句話比較難,我就采取了老師直接說出文章主旨的方法“借普普通通的搭石來贊揚淳樸的鄉親人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性美”而一句帶過,沒有讓學生結合全文來體會這句話的含義,結果導致他們對中心思想體會不深。
四.朗讀指導需要加強。作為老師要指導好學生的朗讀,自己必須能朗讀能力強,如果老師的朗讀得好,可以帶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更能體會到文章的情感,而我在這點最為欠缺,以后我在朗讀、朗誦方面需要多下苦功。
總之,作為新老師,我還必須不斷地向優秀的老師學習,積累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把語文課上好。
搭石教學反思 篇9
《搭石》是一篇鄉土氣息濃厚的文章。課文通過質樸感性的筆觸把我們帶入了鄉間人們秋涼擺搭石、路人修搭石、人們協調有序走搭石、相互謙讓走搭石、年輕人背老人過搭石的一幕幕如畫的風景圖,體現了人們純樸、勤懇、老幼相敬的可貴品質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美好感情,表達了作者對家鄉人、家鄉事無限而深刻的懷念之情。《搭石》所在單元是讓學生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選編本課的意圖,一是讓學生從鄉親們擺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體會到其中的人性美,培養孩子們從小要有謙讓,友善,助人為樂的道德品質;二是學習作者從不起眼的事物中發現美、感受美,做一個心靈美的孩子。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1、教學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在詞句教學時注重引導學生品味、咀嚼詞句,努力創設情境,把抽象的文字還原成生動的畫面。我不光引導學生了解意思,還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聯系上下文理解,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在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基本功綜合訓練的同時,要注重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比如在朗讀中潛移默化,在過渡語、小結語、激情語中滲透。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勤勞是美、助人是美、謙讓是美、和諧是美、美就在我們的心里,只要我們奉獻了愛,我們的生活就充滿了美
2、重視朗讀。在教學中。通過讓學生自由閱讀、邊讀邊批注、指導讀、師配樂范讀、指名讀、齊讀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觸文本語言。力求讓朗讀活起來,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
3、以“欣賞美”理解文本。學生在體驗訴說這些美的畫面時,腦際其實已經生成了豐富的人物形象,此時,老師適時地指導朗讀,力求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強化這種細膩的情感體驗。讀書是師生,尤其是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過程。在學生對“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進行不同層次的讀書活動,使其感悟體會“搭石”的美,欣賞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從而實現教師、學生與課本對話的目的。在教學中,我就根據不同內涵的美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詮釋,以達到學生與文字的心靈對話。如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致,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這種和諧之美,我就采用自由練讀、指名讀、齊讀的方式,不僅讓學生在體驗了行人走搭石的和諧,更使學生親身感受朗讀中的和諧之美;再如體驗“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背負過溪。”的敬老之美時,我通過和學生模擬情境對話,讓學生有了身臨其境之感,并深刻感受家鄉人的心靈美和淳樸的鄉風、民風。
4、以“發現美”延伸課文在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綜合訓練的同時,我注重了對學生關愛他人的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領。比如在朗讀中潛移默化,在過渡語、小結語、激情語中不斷滲透。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也贊頌了家鄉人的淳樸,無私奉獻、敬老愛幼的美好情感。這樣的美也在你我身邊,就蘊含在那一件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中,通過充分的說,讓學生深切感受到要以美的心去對待他人,以美的言語去溫暖他人,以美的行為去付諸行動,我們的世界會更加美妙,生活會更加幸福。
在這堂課中,存在一些問題,如老師語言還可更清晰,更標準;某些詞語的理解還可滲透些,如“人影綽綽”中“綽綽”的理解;在學習每一段時,也還給學生更多一些的自主學習的時間。
搭石教學反思 篇10
《搭石》一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平整方正的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著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致,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閑話家常;若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負過溪……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美德也正是“搭石”默默無聞中凸現出的精神。
在教學本課時,我的成功之處在于:
一、以讀帶講,讀中感悟。
因為本文文質兼美,字里行間流露出了作者對家鄉人們的人性美的贊美,所以我在教學中是這樣來設計“讀”這一環節的。
1.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個性朗讀,同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如初讀課文時,我的問題是:“你明白了什么是搭石嗎用課文的句子來說說。”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理解,在讀中找出“進入秋天,天氣變涼,家鄉的人們會根據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里橫著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頭踏過,這就是搭石。”
2.再讀課文時,我的問題是:“如果沒有搭石,家鄉的人們怎樣過小溪呢在書上找一找。”經過學生的理解朗讀,很快就能體會到如果沒有搭石,家鄉的人們過小溪時很麻煩,從而明白了“脫鞋挽褲”的含義,明白到了秋天,天氣變涼,家鄉的人們就必須靠什么過小溪。
3.品讀課文時,我的問題是:“讀了課文,搭石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們會自然而然地體會到搭石的美,就好像走進了作者的心里。
4.抓住重點段落,經過朗讀升華情感。例如文中第三段描述一行人走搭石的語句很優美,學生們在朗讀時感受到了畫面美、音樂美——它像一首清新的小詩。
二、讀練結合。
讓學生當堂消化文章的寫作特點。這一目的我是經過仿寫來完成的.。
本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經過不顯眼的、平凡事物的美贊美具有這樣的品質的人。我首先引導學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然后看作者是怎樣圍繞著這一句話來表達的。作者描述的這些都是因為他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經過細心的觀察發現生活中的美。作者在寫的時候充分利用了自我的想象力。所以在這時我就勢引導學生運用這種方法展開自我的想象說一段話。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于: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對于課堂的調控本事我還是有欠缺的。在本節課的最終,因為學生的進取性太高,每個孩子都強烈地想表現自我,所以一度有點失控。
課堂調控本事是一個合格教師必備的素質之一,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搭石教學反思 篇11
我最近的講課在“讀”和“聽”的方面有了一些新的嘗試。
《搭石》這片課文的語言樸素而秀美,內容非常貼近實際生活,所以在上課時兩個班的課堂氣氛都比較活躍。但兩個班的特點不一樣,一班的同學管不住自己,熱愛表現,朗讀方面要加強練習;二班的同學沉不住氣,不夠自覺,無論在讀和聽方面都的加強練習。
讀的方式有多種的,先是默讀找出生字詞,解決生字詞的讀音后,自讀課文,為督促會偷懶得學生一定得親自巡視。然后自讀讀通順,再齊讀,分小組賽讀,抓錯字的字音。選擇喜歡的句子反復讀一讀,每次的要求都不同。而我在一旁調動氣氛,一節課下來,大家都頗有興致的。
而且,我最大的收獲是學會捕捉即使生成的教學機遇,抓住生成的教育資源,點燃學生的表現熱情,使課堂真正成為我和學生共同創作的舞臺。在課堂上,我即興讓學生把幾個走搭石的場景都演了一遍,加深了印象,感受也深刻多了,有時想想:備課太詳細了,反而局限了自己,有時拋開教案的束縛,自由的發揮還會有一想不到的收獲。
搭石教學反思 篇12
上完特級教師的指導課《搭石》,加上劉宏教師一針見血的點評,我收獲頗多。現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處
1、課堂語言優美,情感體會到位。
2、條理清晰,環節流暢,重點把握恰當。
3、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景做啟發,引導不緊不慢,逐層推進,真正做到讓學生有所得。
4、在理解“應對面怎樣過搭石”一環節時,采用師生合作表演的形式,直觀簡潔易懂,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進取性。
5、課文最終升華階段,教師先自我有感而發,寫幾句詩,讓學生和著音樂吟頌,緊之后說話訓練(此時此刻,你想對搭石說些什么?)水到渠成,學生有例可仿,有話可講。
二、不足之處
1、導入不夠明確,讓人誤以為是上第一課時。其實能夠先直接回顧上節課所學,“什么是搭石?”后再一齊去看看作者劉章的家鄉(欣賞家鄉風光圖,說感受),之后引出作者心中的那一道獨特的風景——“搭石”。這樣就不會有疑問了。
2、整堂課的時間分配稍有偏前,后面略顯倉促。應當要很清楚每一部分的重難點:全文5段,第1段弄懂“為什么搭石?什么是搭石?”(第1課時)。第2段清楚“誰,怎樣擺搭石?”第3段明白“怎樣走搭石?”第4段理解“遇到特殊情景怎樣過搭石?”第5段“贊搭石”。其中“擺和走搭石”中都蘊涵著鄉親們完美的情感,應作重點把握。實際上課時各環節銜接如能再緊湊些,時間安排上也會更寬裕。
3、對個別詞句的理解和把握不夠明確。
“輕快的音樂”應當是有很明顯的節奏感的,速度可慢可快,只要協調就能夠,而不是必須要快的。“踏踏”的聲音,是腳踩搭石發出的響聲,教師在引導體會時不應當直接發“踏”的音,而是做好師生接讀訓練。教師說“前面的抬起腳來”,學生接“后面的緊跟上去”……重復幾次,速度可由慢到快。讓學生體會“前面的慢,后面必須慢,前面的快了,后面必須得快。”從而明白什么是“協調有序”,什么是“像輕快的音樂”。
另外體會“畫一般的美感”時,必須要點一下,能夠結合前面看過的秀美家鄉風光圖片,也要牢牢抓住那里的“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去體會。這樣學生才會真正感受到“畫一般的美”。
三、談“再教設計”
1、教學形式多樣化
能夠在教學第4段時,再設計一個說話寫話訓練。“在過搭石的時候,還有哪些特殊情景?”比如碰到小孩、孕婦、殘疾人,外村的人、外地人、來那里旅游的人,該怎樣說?怎樣做?
2、豐富結尾,升華主題。
明白僅有遇到每年的汛期才需要“搭石”,村民的生活離不開“搭石”,搭石不僅僅聯結著故鄉的小路,也聯結著鄉親們完美的情感,更是村民通向山外、走向城市、面向世界的紐帶。還能夠讓學生結合開發當地旅游資源,提高自我的認識,談談各自的想法。
搭石教學反思 篇13
1、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這句中心句,讓學生重點體會三幅感人畫面,去層層深入地閱讀文本,進行感悟。以“美”作為主線,貫串課堂始終,從看得見的景美、物美,到看不見的人性美、情感美,讓學生從文中去尋找、發現美,感悟、體會美,抒發、表達美,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引起了學生的共鳴。
2、我注重朗讀、速讀。通過一次次地朗讀、速讀練習,讓同學們品味感人的場景;感受鄉親們純樸、美好的情感,體會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愛帶來的溫暖和快樂,體會人間的真情,感受人性的美。
教學永遠不會十全十美,這次教學中存在著幾點遺憾:
1、對于上了點年歲的人是如何搭石的,學生的想象還不夠豐富,體會得還不夠深刻。
2、調控和組織課堂的能力還有待于提高。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通過多種方式引發學生的想象,同時,還要努力提高自己對課堂的組織調控能力。
搭石教學反思 篇14
《搭石》是一篇閱讀課文,文章語言樸實。全文語言質樸,意境優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鄉親們無私奉獻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美德。本文通過截取了農村生活中的幾個非常平凡的鏡頭,但是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樸素中閃爍著美好的思想。
在設計教學時,我抓住“家鄉的一道風景”這個中心,重點放在“美”當中,有情景的“美”,有心靈的“美”,有能想象的到的“畫面美”,有需要我們自己去感悟的“心靈美”,通過尋找“美”,感受家鄉人民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美德。
總體上說,本節課基本達到了預想的效果,完成了教學目標,起到了培養學生語感,發展學生思維,訓練學生語言,激勵學生發現美的目的。課堂上,師生能共創一個民主,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我認為自己在本課的教學中有幾點成功之處:
1、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本課我緊緊圍繞“文中哪些詞句能讓你感受到美”這一問題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學生充分感知的情況下,點面結合引導學生理解擺搭石的鄉親們都是一心為別人著想,老人只是舉的一個例子。想象一行人過搭石時動作的美、聲音的美、畫面的美。想象兩個人和年輕人背老人過搭石時的情景,讓學生說說,把自己的思維過程展示出來。
2、通過想像,感受美.在品讀感悟的教學環節中,引導孩子們通過對搭石人神態、心理活動、動作的想象,以及來走搭石人的假設,將擺搭石、走搭石的過程搬上了課堂,使人物形象更豐滿,學生更好地體會鄉親們的美好品德。尤其是假設句的訓練。我設計了“假如總要 ”這一課文中的句式說身邊的美,進行說寫練習。這不僅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語言內化與表達,還使小空間瞬間變成了鄉村大世界,各色各樣的特殊人群都來了:膽小的孩子,第一次走搭石的外鄉人,抱著孩子的婦女,手拄拐杖的老伯……孩子們通過想象,想盡各種方法去幫助那些過搭石需要幫助的人。這樣的設計,引領著孩子們在課堂里暢談,感受著人間溫情。
3、抓住“延伸點”,書寫平凡小事的美,拓寬學生的語文學習.《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因此要讓學生開闊視野,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教學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在拓展這一環節,我讓四人小組交流課前收集的美的小事,并作匯報。孩子們爭先恐后地簡述了身邊美的小事,并暢談自己的感受。學生更廣、更深地體會身邊的美事,感受人間的真情。
4、孩子的學習熱情高,小組交流、匯報有序,合作學習有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討論交流,互相啟發、補充,加深理解與感受。在合作性的學習過程中對語言文字的學習與感悟落在實處,實現與文本的對話。
教學,永遠是一項充滿遺憾的藝術。雖然在預設時考慮周全,但在實施過程中未必能達到預期效果。一堂課下來,靜心思索,感覺課堂教學中存在以下不足:
1、在課堂上,個別地方有點走過場,如:對詞語“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協調有序”等詞語的理解引導不到位。學生體會不到“和諧美”而體會出“謙讓美”。
2、生本課堂中,學生應讀中感悟,感悟中讀。學語文的重點應放在讀中,但是教學中朗讀的時間太少。課文語言質樸,意境優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若能通過多層次、多角度地讀,學生能更充分地接觸文本,在閱讀中感悟美、欣賞美,更好地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
3、板書有點亂。讓學生板書,老師應作一個適時的指導。
搭石教學反思 篇15
《搭石》教學反思《搭石》是一篇老課文,學生在四年級的時候已經學過。可就是這樣一篇老課文,又重新選入了新教材,然而教法卻不能和過去一樣,重點也應有所差別。所謂“老瓶裝新酒”,說得就是教師要在教學這類老課文時有所創新,體現新理念、新思路。《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而學生閱讀能力只有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才能得到鍛煉與提高。”因此,四年級時講《搭石》,我主要結合本課教材特點,以“美”作為主線,貫穿始終,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通過尋找美、欣賞美、發現美的學習活動,去體會鄉親們美好的心靈,就如“搭石”一般,默默無聞、無私奉獻,還有他們身上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美德,都是“美”的體現。同時,要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都有美,只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就能從搭石一樣平凡的事物或小事中發現美。然后練習生活實際進行交流、舉例,學生的情感又進一步得到升華。可五年級開始使用統編版教材之后,我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備課時,我認真鉆研課標,深入研讀、剖析教材,緊扣單元主題、閱讀要素(學習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課前導語中的提示,以及課后習題來設計這節課的教學。由于學生之前學過這篇文章,雖然學習訓練的重點有不同,但備課時還是要充分考慮這一點,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來安排學習活動。
第一點要突出的就是“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記下所用的時間”,老師必須要讓學生明確的是,這里的快速默讀并不是目光掃過文字的詩句,而是讀懂課文的時間。第二點要提醒學生的就是閱讀方法了,要想提高閱讀速度和質量,讀的時候必須要百分之百地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地方(個別詞語或句子等)不要停下來,也不要回讀。因為個別詞語不理解,并不影響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因此可以不必在此花費時間,繼續往下讀;而不回讀也是為了節省時間,提高閱讀速度,同時這也對閱讀質量和認真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點就是緊扣課后題中的問題“說說課文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畫面是什么,從哪些語句中可以體會到鄉親們美好的情感”,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之后,就可以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的形式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也說明了一點,提高閱讀速度,并不是一味求快,也不是略讀、瀏覽、跳讀之類的粗讀,還應該包括對文章重點內容、精彩段落的精讀和反復品味。第四點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借物喻人”的寫法,并模仿練筆,在實際運用中將方法內化于心。對于統編教材的教學,我還在繼續探索之中,但淺淺的嘗試已讓我感受到其雙線結構的好處,以及編者的全新視角、深刻思考和大語文觀。我自覺需要學習、思考和挖掘之處還有很多,我會在以后的實踐中繼續努力,不斷提升自我,用好新教材。
搭石教學反思 篇16
《搭石》是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文章,這一單元是教學策略單元,要教給學生一些快速閱讀的方法,要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
第一課時中,主要是提供方法,訓練速度。
這一課落實的主要方法是“不回讀”,學生在閱讀得過程中做到不理解的詞語、不懂的地方等,不能停下來,也不要回過頭去重新讀,而是繼續往前走,可以跳過不懂的地方。同時,在讀的時候,要注意力集中,不僅要提高速度,還要知道課文的主要內容。
在教學中,我明確提出了不回讀的要求,并且通過希沃給學生提供計時器,讓他們讀完后,在題目旁邊記下所用的時間。
所有學生讀完之后,進行檢測。我提了兩個問題,一是“讀完后,你知道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嗎?”這是針對課文內容的檢測;二是“什么是緊走搭石慢過橋?”這是針對課文中語句的檢測,主要是檢測學生閱讀時對局部的關注。通過檢測,大部分學生對課文內容以及課文中的一些細節是了解的。這說明,快速閱讀是有一定的質量的。
在方法指導這一環節,有一個特別明顯的不足,那就是沒有組織學生交流自己是怎樣提高閱讀速度的。默讀結束后應該找組織學生交流自己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將大家的方法梳理總結提煉,這樣同學們可以學到更多的方法。然后再對課文內容進行檢測和交流。
第二課時主要是深入學習課文,通過“搭石”體會鄉親們美好的品質和情感
在第一課時,已經給課文劃分好了部分,第二課時聚焦第二部分(2——4自然段),通過“擺搭石”、“走搭石”、“互相禮讓和幫助”這三個畫面的交流,體會鄉親們之間的情感和他們的美好品質。以四人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進行,最后展示匯報。匯報的兩個小組,只注重交流人物品質和他們之間的情感,并沒有交流自己看到的畫面,而且一些同學并不能抓住關鍵語句來說自己的體會,只會讀課文或者個號課文換一種說法。所以,在學生的表達、規范表達這方面還要常抓常練。
最后,我們理解了課文中的兩句話“搭石,構成了家鄉得一道風景。”“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著故鄉的小路,也聯結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同樣,孩子們的分享并沒有達到我的預期效果,因為一些孩子還是跟第二部分的學習一樣,停留在在局部抓關鍵詞表達看到的階段,很片面,并沒有全盤考慮、統考全文。這不能怪孩子們,是老師的設計、組織、提問除了問題。
應該在學習第二部分之前,就將這兩句話就拎出來,提出問題,然后帶著問題學習;在最后的交流時,應該明確要求學生聯系全文。今后,聯系全文,概括總結的能力也要加強訓練。
總的來說,大多數孩子還是進步了的,這一點令人欣慰。
這節課自己犯了一個不該犯的錯誤,那就是大聲斥責了一些孩子,他們不認真聽講不積極思考,更可氣的是不知道做筆記,我每節課都告訴他們,要一邊聽講一邊做筆記,尤其是交流環節,自己沒有找出的句子沒有圈出的關鍵詞,在其他人交流時或者老師補充時,自己也要在書上補充……可是,整篇課文學完了,一些孩子的書上一片空白,跟上課前沒有什么兩樣,我氣,不斷克制,最后還是爆發,怒其不爭。現在反思,終究還是自己不對,對于一些學生不好的學習習慣,作為老師該耐心引導,要想方設法讓他們改正,一味地斥責只會將孩子越推越遠,他們可能更不會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親其師則信其道”,嚴慈相濟,微笑以待,真誠坦率,尊重孩子,將課上得風趣幽默有意思,把他們所有人的心牢牢抓住,何愁他們改不掉壞習慣呢!
搭石教學反思 篇17
《搭石》全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本文描述了農村生活中十分不起眼的事物搭石及農村生活中的平凡鏡頭,經過細節描述讓讀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樸素中閃爍著的完美思想。
教學過程中,我從課文的整體入手,以美作為這篇課文的主線,貫穿課堂始終。按照發現美感受美體現美-表達美的閱讀思路,我以風景一詞切入,將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全部融合在風景中,緊緊圍繞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主線展開教學,經過對重點詞的理解,朗讀指導,想象畫面,適時的語言渲染等語文訓練手段,引導學生去發現這道特殊的風景,感悟濃濃的家情之美。
(一)以風景為主線
這篇課文文字并不艱深,但其間傳遞的情感卻是豐富的。這正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供給了想象的空間。新課伊始,由課題引入什么是搭石?讓學生從圖文中領略出搭石的美,領略到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并領悟到鄉親們擺搭石是為別人著想,是心靈美。然后,我請學生帶著你從哪幅畫面感受到了什么美,靜靜地默讀課文,抓住一群人走搭石,兩個人應對面走搭石和老人與年輕人走搭石三個板塊,勾勒成三幅畫面,很自然地引導學生理解搭石在作者眼里為什么是一道風景。
(二)、以欣賞為前提
讀書是師生,尤其是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過程。讀什么是搭石那一段,我經過引讀脫鞋綰褲讓學生讀出搭石為人們帶來的方便。讀一群人走搭石那段話,我經過引導學生對協調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的理解,引導學生誦讀,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有著濃濃鄉情的搭石旁邊,引領學生用朗讀將這完美的畫面呈此刻了大家面前。而兩個人應對面走搭石和老人與年輕人走搭石主要讓學生抓住文本的空白點進行想象。
(三)、以想象美拓展課文
知識拓展是本節課又一亮點,是啊,美無處不在,就連搭石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還有那些人會來走搭石,人們又是怎樣做的,并把它看作是理所當然的事?
學生思考后各抒己見:
假如是殘疾人來走搭石,必須會有人扶他過河。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假如是背著重重的行李的人來走搭石,村里人必須會幫他背行李過河。人們把它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回顧這短短的四十分鐘,雖然有如此多驚喜,但也留下遺憾,如讀的時間還不夠充分,讀的形式還能夠更靈活。我想我會咀嚼著這份缺憾,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努力地去創造一個又一個教學的藝術。
【搭石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搭石的教學反思01-23
《搭石》教學反思06-21
搭石的教學與反思02-20
搭石教學反思05-24
《搭石》教學反思11-04
《搭石》教學反思06-30
《搭石》教學反思精選08-29
搭石教學反思01-03
《搭石》教學反思11-27
《搭石》教學反思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