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教學反思(通用7篇)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么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等腰三角形》教學反思(通用7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等腰三角形》教學反思1
本節課中,性質的引入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學生合作學習,課堂上,學生充分猜想、驗證,用實驗方法得出各種不同的結論,借助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使學生的思維充分展開,在課堂上通過討論,點評了兩種方法,其余給學生課后驗證,拓展了課堂的空間。從“折疊等腰三角形”這一實踐中,通過“小組內交流→小組間交流→小組內歸納”這一過程,總結出等腰三角形的各種性質(現象),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對知識的探究也深入了,印象也比較深刻,明顯比教師講解有更強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教師有深厚的學科功底,對教材的理解非常深刻,是在“用課本教”而不是在“教課本”。
在本節課中還應處理好以下幾點:
⑴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定理的強調,尤其是書寫。因為它需要兩個條件,推出兩個結論,學生第一次碰到,比較困難。
⑵加強證題前的分析,引導學生從已知條件出發,探究解題思路,此時可能有多種途徑選擇,最好結合所要求證的結論一起考慮,按需擇取。
⑶加強學生的書寫能力的培養。本節課學生書寫板演基本沒有,比較欠缺,可能學生能說不會寫,或者寫不好。
《等腰三角形》教學反思2
本節課是九年級第一輪復習中為鞏固學生對等腰三角形知識的靈活運用而精心設計的一堂幾何復習課,結合本節課談幾點感悟:
1 、起點的教學設計,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全面參與,符合讓學生發展為本的課改理念,今后應多在課堂教學中使用。
2、學習數學離不開解題,但如果陷入茫茫的題海中,解題千萬道,解后拋九霄,是難以達到提高解題能力、發展思維的目的的。初三學生單純的做、練激不起求知的欲望,在學生掌握課本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前提下,對先前習題進行適當的挖掘、拓展、整合,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較好掌握課本知識與技能的重要方法。既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較有新意,又能提高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這才是高層次的復習課。
3、復習課既不像新授課那樣有新鮮感,又不像練習課那樣有成功感。如何上好一節行之有效的復習課,一直是我關注的教學問題,在教學中要將已學過的知識一一再現在學生面前,同時還要做到在更深的層面系統的處理前后知識的關聯,我決定大膽嘗試,不按以往傳統復習法一章一章的復習,而是以一類問題的解決方法探索來涵蓋我要復習的知識點。
4、這堂課涉及的幾何基礎知識非常廣泛,它既能充分的考察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的熟練程度,又能較好的考察學生的觀察,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及發散思維能力。
在本節復習課教學中我注意到避開以下問題:
(1)以教師思維代替學生思維,忽視學生學習的能動性;
(2)重習題的機械**練,輕認知策略的教學;
(3)復習方法呆板,缺少生動性和趣味性;
(4)為追求應試效果、強化訓練和解題技巧指導過多,學生獨立自主的探究知識學習太少。
《等腰三角形》教學反思3
等腰三角形第一節課,要讓學生通過動手翻折等腰三角形紙片得出等腰三角形"兩個底角相等"、"三線合一"的性質。設計理念是讓學生通過感官認識、折紙、猜想、驗證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然后運用全等三角的知識加以論證。使學生思維由形象直觀過渡到抽象的邏輯演繹,層層展開,步步深入,從而實現教學目的。授課過程分為4個環節:
(1)感受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在學習等腰三角形之前,多數學生早已認識了等腰三角形。所以在課前,我收集了一些輪廓為等腰三角形的圖片,通過讓學生欣賞圖片,引導學生感受等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優美存在,進一步引導學生尋找"你身邊的等腰三角形"。課堂上學生反應熱烈,舉出了如:三角板、自行車、房頂、松樹等例子。就連原來數學基礎不是很好的學生,也可以舉出身邊的等腰三角形。學生們興趣盎然地走進了《等腰三角形》的知識世界。
(2)形象認識等腰三角形性質特點。設計"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兩邊長分別為5和2,求周長",我的目的是檢查學生對"三角形兩邊和大于第三邊"知識的掌握情況及"等腰三角形有兩條相等的邊"的理解,課堂上學生能夠直接回答,并且有一個學生的回答時指出:"等腰三角形兩腰相等"。由于等腰三角形的腰、底邊、頂角和底角多數學生已提前掌握,因此本環節學習學生感覺很輕松。通過圖形變異,學生認清了頂角是兩腰的夾角而非上面的角,底角是腰與底邊的夾角而非是下面的角。課堂上學生表現出極強的參與意識,指認變異圖形的腰、底邊、頂角和底角時,相當一部分后進生紛紛舉手,而且回答準確率極高。由于收獲了成功的喜悅,同學們對于下面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探究躍躍欲試。
(3)通過折紙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課堂上,當我介紹完操作規則后,學生迫不及待地拿出他們課前準備好的三角形紙片,仔細地翻折。可以看到同桌兩個同學在小聲的討論。等腰三角形"等邊對等角"、"三線合一"都是由其具有軸對稱性質引出的,學生得出"兩個底角相等"較為容易。因為擔心"三線合一"學生會感到困難,我特意介紹了三角形中的角平分線、高和中線,并為學生設計出對應表格,讓學生填出"三線合一"的性質。這樣做好處是降低了"三線合一"性質得出的難度,學生較易了解,但由于設定表格,學生就被牽著鼻子走,限制了他們在實踐過程的發現,學生的填表僅是印證了課本上的說明,如果讓學生自主發揮,時間多費些,課堂上不確定因素也多了點,但學習效果應該會好一點。
(4)運用"等邊對等角"解決實際問題。本節課的另一知識重點是學會應用"等邊對等角"解決實際問題。課堂上,完成了一些角度計算的填空后,我側重于讓學生書寫解題過程。新課標教材中對學生解題步驟書寫要求比較放松,但我認為學生若養成嚴謹的書寫習慣對于培養思維的嚴謹性有幫助,經過近一個學年的嚴格要求,多數學生能較順利進行解題步驟的書寫,但也還有部分學生對此感到困難。為進一步讓學生鞏固"等邊對等角"性質的運用,我補充了"圣誕樹輪廓為等腰三角形"這一道生活題,請同學們根據底角計算樹頂兩條斜線的夾角,本題與例題解法相同,同學們基本上都可以完成。課后反思,這個練習補充得不是很好。雖然可以讓學生鞏固書寫格式,但在時間較緊的情況下,這樣重復訓練顯然沒有必要。
生命化教學實踐中,提倡數學教學應更關注學生的認知特點,盡量讓全體學生學有所獲。本節課從總體上看,學生基本掌握了等腰三角形"等邊對等角"及"三線合一"的性質,學會了"等邊對等角"的運用,較好的完成了教學目的。但我總覺得,這樣上課,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不能滿足,會有吃不飽的感覺。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嘗試分組練習,整體效果可能會好些。
這是我對《等腰三角形》課后的幾點認識,希望同行給予指教,以期在生命化教學實踐中能真正做到:師生創建平等、合諧的氛圍,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形成師生互動的學習環境,使我們的課堂走向精彩。
《等腰三角形》教學反思4
本節課重點要讓學生通過實踐、交流、猜想、論證,得出等腰三角形"兩個底角相等"、"三線合一"的性質。
“等腰三角形”是學生小學學過的、生活中常見的一類平面圖形,今天講的.一定要是有別于以往的、又對舊知識做一個補充和印證的。因此我給它定位是“軸對稱圖形”的典型代表。從這點出發結合“探究1”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等腰三角形,繼而復習它的相關概念,由“探究2”讓學生自主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實踐、交流、歸納出等腰三角形的2點性質:"兩個底角相等"、"三線合一"。要論證猜想的正確性,除了小學里的等腰三角形翻折的直觀印證外,就要用到之前的“證明三角形全等”這一常見方法了。在此,將猜想的命題轉化成符號語言是一個初步的訓練。而此命題證明的關鍵是“添加輔助線”,有前面兩個“探究”,如何添加輔助線也就水到渠成了。這條輔助線就是圖形的對稱軸。結合課本76頁證明過程,進一步提出:將“作底邊BC的中線AD”改為“過A作底邊BC的高線AD”或者“作∠BAC的平分線AD交BC于D”性質1、2是不是同樣得到證明?證明過程中有什么異同?在此要給學生強調:性質2實際上包含了三個命題,需要一一證明。這點在輔助線的添加處加以說明:作中線,證高線,證平分線;作高線,證中線,證平分線或作角平分線,證高線,證中線。
性質2不容易引起學生的重視,但它的應用十分廣泛,所以我在此補充了例題讓學生加以鞏固。
等腰三角形的2條性質對今后證明線段相等或角相等方面有很多的應用,限于課堂時間有限,沒有加以補充,今后具體問題時再予總結。
《等腰三角形》教學反思5
本節課的活動是從回顧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入手。因為等腰三角形是一種特殊的三角形,而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為此,教材把本節內容安排在了軸對稱之后。我利用舊知的復習喚起學生對等腰三角形的記憶。然后通過讓學生預習,折紙、剪紙、猜想、驗證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并運用全等三角的知識加以論證。使學生思維由形象直觀過渡到抽象的邏輯演繹,層層展開,步步深入,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中探究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從而實現教學目的。
在教學設計上,我把重點放在了學生交流展示和解疑點評上,由個別形象到一般抽象,體現出了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知識發生發展的認知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對解題思路和方法進行總結,滲透化歸思想與分類討論數學思想;注重培養學生形成積極探索、主動學習的態度,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和體驗,充分體現數學教學主要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注重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意識與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小組合作意識。
存在的問題:
1、本課主要放在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上,因此對等腰三角形性質的應用及知識的拓展方面較薄弱,顯得深度不夠。還需要在習題的設計上來補充體現。
2、課堂氣氛雖熱烈,學生對“三線合一”這一新名詞很感興趣,但還是難免一些同學只是湊熱鬧,并非真正學得真知的缺陷。要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和體會幾何語言的的魅力。
《等腰三角形》教學反思6
本課內容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起著比較重要的作用,它是對三角形的性質的呈現也是特殊的三角形一種。通過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反映在一個三角形中等邊對等角,等角對等邊的邊角關系,并且對軸對稱圖形性質的直觀反映(三線合一)。并且在以后直角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中等腰三角形的性質也占有一席之地。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1、2、3,使學生會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進行證明或計算,逐步滲透幾何證題的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綜合法,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而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是本課的重點,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的運用是本課的難點
首先,我用生活中的圖片引入等腰三角形的基本圖形,聯系生活,創設問題情境,把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本章的開始已經學習了三角形的分類,并且認識了等腰三角形,為了更好地學好本節課,讓學生畫一個等腰三角形,指出其各部分的名稱,然后讓學生猜測等腰三角形除了兩腰相等以外它還具有哪些性質?猜想形成不成熟的結論∠B=∠C,那么,我們如何來證明呢?
為學生提供可探索性的問題,合理的設計實驗過程,創造出良好的問題情境,不斷地引導學生觀察、實驗、思考、探索,使學生感到自己就像數學家那樣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去發現規律,證實結論。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科學的研究方法、實事求是的態度,通過引導,學生容易想到可添加輔助線構造全等三角形來加以證明。通過這樣一個過程既培養了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也使本節課的難點得以突破,最后師生共同完成證明過程,定理得證。從而由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性質得出后再引導學生觀察。既然△ABC≌△ACD,那么∠BAD、∠CAD,BD與CD、AD與BC有什么關系呢?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聯想,能充分地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得到兩個定理的內容,可以使他們比較好的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達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等腰三角形》教學反思7
在新課標中十分強調“過程”這一詞,既要重視學生的參與過程,又要重視知識的再現過程。有了學生的參與,課堂教學才顯得生機勃勃,學生才會變成課堂學習的主人。知識的再現過程有助于讓學生了解所學知識從何而來,解決何種問題,在有限的時間內探究知識,主動獲取知識。
本節課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折紙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兩底角相等”及“三線合一”的性質。設計理念是讓學生通過折紙、猜想、驗證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然后運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識加以論證。使學生思維由形象直觀過渡到抽象的邏輯演繹,層層展開,步步深入,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授課過程分為4個環節:
⑴ 感受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早已認識了等腰三角形,所以在上課前引導學生尋找“身邊的等腰三角形”,帶領學生走進《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的知識世界。
⑵ 形象認識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由于等腰三角形的腰、底邊、頂角和底角多數學生已提前掌握,因此對于本環節的學習學生感覺很輕松,積極參與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⑶ 通過折紙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等腰三角形的“等邊對等角”、“三線合一”的性質都是由其具有軸對稱性質引出的,學生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兩底角相等”較為容易。由于擔心“三線合一”的性質學生會感到困難,我特意介紹了三角形中的角平分線、高線和中線,并且為學生們設計出對應表格,讓學生填出“三線合一”的性質。這樣做降低了“三線合一”的性質得出的難度,學生較易理解。但是我想如果讓學生自主發揮,時間雖然多浪費一些,課堂上不確定因素雖然多了一些,但是學習效果應該會好得多!
⑷ 運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解決實際問題。本節課的另一個重點是學會應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解決實際問題。課堂上,完成了一些角度計算的填空后,側重于讓學生書寫解題過程。我感覺到新課標教材中對學生解題步驟書寫的規范程度要求比較放松,但是我總是認為如果讓學生養成嚴謹的書寫習慣對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有很大的幫助,因此經過近一個學期的嚴格要求和訓練,我們班雖然還有一部分學生對此感到困難,但是大多數學生都能夠比較順利地進行解題步驟的書寫。
教學實踐中,提倡數學教學應更關注學生的認知特點,盡量讓全體學生學有所獲。本節課從總體上看,學生基本上掌握了等腰三角形的“等邊對等角”及“三線合一”的性質,學會了等腰三角形性質的運用,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我總還是覺得,這樣上課,不能滿足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他們會有吃不飽的感覺。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嘗試分組練習,整體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
【《等腰三角形》教學反思(通用7篇)】相關文章:
《陀螺》教學反思(通用6篇)12-23
寒號鳥教學反思(通用5篇)12-21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通用12篇)12-13
簡短教學反思(通用20篇)12-13
《松鼠》教學反思通用15篇12-21
《匆匆》教學反思通用15篇12-18
教師教學反思通用15篇12-10
寒號鳥教學反思(通用8篇)12-02
音樂教學反思(通用15篇)11-29
《離騷》教學反思(通用5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