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四年級期末教學反思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意為自我反省。我們該怎么去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語文四年級期末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四年級期末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可真長,內容可真多,這是我對這篇課文的最初印象,事實證明,這的確是一篇比較棘手的課文,上下來的感覺不是很好,學生學習氣氛很是沉悶,他們居然對它不感興趣!
第一課時,幾乎把所有的時間放在了字詞的教學上,全文生詞、二類詞以及四字詞組多達六十多個,整篇課文幾乎由四字詞組構成的。這么多的詞語,顯然是學習課文的最大障礙!好不容易學完了這些詞語,發現學生還是不能夠很好地讀通課文內容,因此,對課文中一些難讀的句子又進行了梳理,經過訓練以后,基本上讀通了課文。發現就要下課了,但學生對整篇課文的脈絡層次還是不夠清晰,整體感知還需要訓練!這倒并不難,緊緊抓住課文第3節這一句過渡句,以前也曾經進行過關于過渡句的訓練,因此很快的課文層次也就迎刃而解一清二楚了!
第一課時上得比較吃力,第二課時也并不輕松!主要原因還是課文內容太多,無法很好地提綱挈領,化繁為簡。應該說如何體會感受兵馬俑“規模宏大”的特點還是比較順手,僅僅舉“坑內有兵馬俑近7000個”這一句為例:我問學生,我們學校有學生多少人?然后,我又問,假如現在我們學校近2000個學生全部是兵馬俑,全部坐到室外去,那么,一個學校這么多學生夠嗎?再放一個學校的學生夠嗎?學生笑了,又一次搖了搖頭。我又問,那么放3個學校的學生夠嗎?學生都笑了起來,他們說還不夠呀,得再放。在說說笑笑中,學生形象地感受到了兵馬俑的“規模宏大”這一特點!因此,這一段學得還可以,學生也比較感興趣!
但,接下來,如何感悟“個性鮮明”呢?問題就來了!首先,課文介紹了“類型眾多”的兵馬俑,內容這么多,又都是緊密聯系無法分割的,因此很難確定教學重點,無法采用省時省力的“由扶到放”重點講一節其他段落自學的教學方法!個性鮮明在哪里?段落之間每種傭需要對照起來講解,就遇到了矛盾,要么每個段落蜻蜓點水一帶而過,要么所有段落仔仔細細串講一遍!這個問題我沒有處理好,最后,我只好抓住“一看就知道”、“好象”、“隨時準備”等詞語讓學生感悟兵馬俑“鮮活”的個性,從而理解什么是“惟妙惟肖”,最后再回到“絕無僅有”這一中心上!
印象中課文最后第二小節有一個小小的生成性的亮點,課文介紹了兵馬俑“神態各異”的特點時舉了四種例子,我請學生以組為單位逐一朗讀,但學生朗讀時每組的感覺都是一樣的平平淡淡,沒有“各異”“鮮明”的感覺。于是,我引導學生仔細品味每一小句兵馬俑的不同特點,讀出不同的感受,如“誓為秦國統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我問學生:“你們準備好了嗎?”學生回答得很輕,我又一次大聲問他們:“你們準備好了嗎?”這時顯然有大多數學生領悟了,他們大聲地回應我:“準備好了!”但語氣上還不夠堅決,于是我緊接著又一次問他們:“你們準備好了嗎?”這時,他們的情緒開始高昂起來,精神振奮起來了!于是,在這樣的情境創設下,他們這一句讀得很精彩,讀出了士兵們發誓保衛祖國的豪情壯志。課文在這里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高潮!總算給了我一點點小小的安慰!
可是,總體來說,今天的課,覺得上得太吃力了,真有點力不從心啊!
小學語文四年級期末教學反思2
《搭石》全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無聞中凸現。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而學生閱讀能力只有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才能得到鍛煉與提高。”結合本課教材特點,我在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升華。倡導個性閱讀,珍視獨特體驗。以“美”作為這篇課文的主線,貫穿課堂始終。
(一)以“尋找美”統領全文
這篇課文文字并不艱深,但其間傳遞的情感卻是豐富的。這正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提供了想象的空間。“請細細地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體會,文中的那些詞句讓你感受到美呢?”這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透過文字直抵內心的引子。學生潛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個性的閱讀體驗。學生帶著任務讀課文,讀書目的性自然體現,又增加了語言的積累。以“美”為切入點,帶著學生走進了小村莊,開始感受“搭石”,欣賞“搭石”,尋找美的畫面。學生每尋到一處美,教師就用不同顏色的筆在黑板的石頭上寫上一個“美”字。
(二)、以“欣賞美”感知全文
學生在體驗訴說這些美的畫面時,腦際其實已經生成了豐富的人物形象,此時,老師適時地指導朗讀,力求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強化這種細膩的情感體驗。
讀書是師生,尤其是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過程。在學生對“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進行不同層次的讀書活動,使其感悟體會“搭石”的美,欣賞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從而實現教師、學生與課本對話的目的。
心靈美、友善美、自然美、團結美、善良美、奉獻美......
美是永恒的主題,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發現美”延伸課文
美無處不在,就連搭石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在我們身邊發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使學生的情感又進一步得到升華。
四年級上冊語文《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愛是人間永恒的主題,是人間最美好的感情,今天,我教了頌揚人間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文章主要講述這樣一個童話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 , 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 , 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 , 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
課文先后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床上 , 躺著生命垂危的小錢 , 他在靜靜地期待著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 , 李 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險中抽取臺灣青年的骨髓 . 他們冒著生命危險 , 做著一次又一次的努力 , 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 . 所有的這一切 , 為的是挽救海峽彼岸一個年僅 18 歲的生命 . 兩岸同胞相距雖遠 , 心卻是緊緊相連的 . 反思這節課,存在著許多的不足與遺憾。
首先,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不到位,例如: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余震,使針頭從肌膚里脫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重點是要學生體會到當時情況很緊急,很危險,朗讀時要要讀出這樣的感情來。雖然我叫了好幾個學生來讀來感受,但是學生讀的仍舊不夠到位。感覺完全是為了讀而讀,朗讀時聲音也不夠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沒有到位,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當時,老師能夠給予恰當的范讀,從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在課文講授中,忽視了對關鍵詞語的感悟。比如“輾轉”“突如其來”學生都很難理解,雖然我放在課文中最突如其來進行了簡單的解釋,但是沒有去深入挖掘,突如其來我還可以設計這樣的一個環節,這里為什么要用這個詞,用這個詞,你有什么感受?這樣對課文的內容和就挖的更深了,學生也學會了怎樣來運用了。這才是語文教學的目的所在。
課文的主題是頌揚海峽兩岸的骨肉親情,但是對于這個主題的點撥和深化還不夠。語文課堂跟思想教育應該是合二為一的,語文教學不能脫離了思想教育而只進行文本,這樣的語文課僅僅是工具,忽視了其人文性。
通過講授這一課,還暴露出自身應變的能力的不強。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對課堂上出現的種.種情況沒能進行很好的處理,特別是出現了很多口誤,把臺灣青年說成小錢而把小錢說成臺灣青年,說明自己準備的還不夠充分,也反映出自身應變能力不強,沒能很好地處理自己意料之外的情形,還需在教學中多多鍛煉。
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加踏踏實實地把課文中的最基本的、最優秀的東西,教給學生。
小學語文四年級期末教學反思3
今天聽了張丹君老師的《泉城》一課,想法頗多。張老師能根據教材特點,注重朗讀訓練,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感受泉城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語感,但在朗讀指導的過程中,缺乏有效的控制,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充分的發揮。
1、恰當發揮范讀的作用。小學生模仿力很強,教師的范讀對于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十分有效。范讀時機的選擇也要恰當,不是學生初次接觸文本就范讀,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對文本的感知能力,在什么時候范讀依具體情況而定,可在學生遇到困難不能解決時范讀,在學生要求范讀時再范讀,教師要做到語言準確,富有激情,表情到位,感情到位,真正為學生起到示范作用。范讀的內容:依具體情況而定,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內容可范讀全文,為解決難點可范讀一些重點句段,范讀那些與中心思想關系密切、語言鮮明生動的段落。范讀時可以由教師范讀,也可以找領悟快、朗讀能力強的'學生范讀。
2、朗讀要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參與熱情。朗讀作為閱讀教學的一部分,不是少數學生的表演、展示,要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除了要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朗讀以外,教師一定要當好朗讀活動的組織者、調控員,多抓學生閃光點,多鼓勵學生,讓每個學生的朗讀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朗讀要與培養學生語感,積累語言有機結合起來。葉圣陶指出: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呂叔湘先生也認為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感。也就是說,學習語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對語言直接感受積累。朗讀就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讀的多了,文章的語言、節奏、句式、格調等自然而然地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轉化成了自己的語言,古人所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
4、要處理好朗讀與理解、感悟課文內容的關系。朗讀與理解、感悟課文內容都屬于閱讀教學的范疇,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緊密相連的,朗讀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感悟課文內容,而理解了課文內容才能進行感情朗讀,它們不能孤立地進行,也無法孤立地進行。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充分地讀”,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已經悟出了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我們還能說學生對課文不理解嗎?沒有自己的感悟嗎?通過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朗讀,學生一定能理解、感悟課文內容。
總之,朗讀是一種最常見的學習活動,教師要多一些思考,精心設計,使朗讀成為培養語感,學習語言,陶冶情操的藝術創造,藝術享受,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瑯瑯的讀書聲。
小學語文四年級期末教學反思4
這篇課文故事性非常強,我認為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完全掌握和理解課文所有傳達的思想感情,因此開課時我和學生一起學習完生字詞后,就讓學生標段后,把課文分成幾個大部分方便學習,學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務。接下來的課堂其實是很隨意的,讓學生自己讀課文,也可以同桌、四人小組讀書,學習任務是通過讀書可以了解文中的三個故事,并且可以提出自己的問題或明白文章所傳達的感情。
學生自主讀書的過程中,他們有的自己讀、有的和伙伴分角色讀,有的還把對話和一些故事片段表演了出來,在活動結束后,我再組織學生全班一起學習課文時,已經從孩子們的朗讀聲中和他們的發言中感受到了他們對課文已經有所感悟。
通過這節課,我感受到了,對于學生讀課文,放手也是一種好方法。
【小學語文四年級期末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學期末教學反思12-18
期末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2-18
小學語文《風》教學反思06-22
小學語文《觀潮》教學反思12-28
期末語文作文反思10-13
四年級語文第一學期期末教學反思12-18
小學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2-22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反思12-15
小學語文《半截蠟燭》教學反思12-17
《觀潮》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