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第一冊課文《畫》的第一課時教學。我將本課教學目標定位在指導孩子看圖初步了解課文,重點指導學生利用前面學習過的識字方法識記生字。雖然,在課前我對于教材和教案都爛熟于胸,自認為胸有成竹,但是,在課堂上自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課堂常規都出現了一些想不到的問題。
一、在課堂教學方面,對學生的學情估計不足。
1、在前面的學習中,孩子們就已經對看圖理解課文不陌生了,但這節課上,我認為:學生看到圖就能想象的到遠遠看去山是有顏色的,而水是聽不見聲音的。當我提出:“從高高的山上流下來的水有聲音嗎?”孩子們說:“有,有聲音。”而且也很肯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一時讓我措手不及。
2、對于課文中的生字的處理,我僅限于邊讀詩句邊讀生字,讓孩子在文中去識記生字,忽略了生字的應用,學生在識記了生字后,沒有及時地進行口頭組詞的訓練。課后,領導和老師們在評課時及時地給我提出來了。我認真地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不清楚,不明白。這讓我想起語文新課標中強調的:“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教學要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我在自己的備課過程中,由于過于注重教學環節的設計,而忽略了學生的學情。
二、在課堂組織教學方面
講課過程中,看到孩子們在有老師聽課的情況下,還是有孩子在不斷的動,有的坐不住,有的不舉手就發言,我站在講臺上,還要隨時提醒他們,真是感覺有些力不從心,很是擔心亂了課堂紀律,完不成教學任務,但在擔心之余,我也在分析其原因。
1、課堂上對孩子的即時性評價,僅僅停留在口頭上的鼓勵和表揚,實效性不強。如果在課堂上對守紀律的孩子我及時給予一個實物蘋果圖片或一朵漂亮的花朵,對舉手發言的孩子給予“文明守紀標兵”的牌子,可以想象是怎樣的課堂情景。試想,沒有良好的課堂秩序作保障,怎樣來完成教學目標呢?
2、課堂常規體現在細微的地方。比如,拿書、拿筆、拿本子時,不應當有聲音;寫字時,課桌椅不出聲,這些都是教學過程中非常細微的問題。在課上,聽到孩子們放書噼里啪啦,課桌椅丁冬丁冬的聲音,我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在深入地反思后,我想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應該重視這些細節。不管你的課設計的再好,學生出現這樣的常規問題,導致學生的學習狀態顯得特別浮躁,也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總之,對于低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我還要多學習、多討論、多反思,虛心學習,在實踐中不斷錘煉、提高。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的內容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生自然就樂意去學,即使不教他去學習,他也會自覺去學,主動去學。在這次“三課”活動中,我們全組教師參與上、聽、評課,共同探討教法,總結經驗。我們發現各位老師在課堂識字教學中都注重激發學生識字興趣,引導學生主動識字。教學實踐中,老師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來調動學生興趣。
1、充分利用教材優勢,營造輕松愉快的識字氛圍。新教材的選文非常富有兒童情趣,為老師的教學創造了很好的 條件。張愛玲老師執教的《一去二三里》一課 ,以兒童喜聞樂見的兒歌形式出現,內容通俗易懂,語調朗朗上口。張老師正確認識到了兒歌作為識字載體的作用,教學中充分利用了兒歌來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輕 松識字。
2、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將識字和生活、識字和認識事物相結合。如我在教學《在家里》一課時,先讓學生讀“沙發、報紙、電視、臺燈”等詞,再讓學生觀察本課插圖并把詞語貼在圖中對應的事物的旁邊,這一形式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鞏固了生字。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在上《升國旗》時,我帶著飽滿的情緒,步履輕松地走進了教室。因為今天我要和小朋友一起學習《升國旗》了。畢竟升國旗不是學生很陌生的事情,經常都在進行著,所以,學生在觀察圖畫的基礎上表達得也盡如人意,課堂教學如我所預設的步驟進行著。在讀好課文這一個環節中,我想努力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入課堂,于是問:“同學們,想想看,平時我們學校升國旗的時候,大家都是怎么做的呀?”“我們都排好了隊站在操場上”一個學生說:“不過,老師,我們都看不到國旗在什么地方?”“是的,我也聽不清國歌的聲音。”“老師,我還看到站在前面的老師都在講話!”……
教室里頓時炸開了鍋。我頓時有點兒愣。是呀,童言無忌。他們說的都是我們學校確確實實存在著的現象。心里真有點慌啊,可是,課還得上啊,于是我自覺很牽強的引導著:“對,大家有一雙會觀察的眼睛,能把平時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記下來。那么大家說,你們喜歡看到的這個樣子嗎?”“不——喜——歡——”幾乎異口同聲。“對呀,那么你們覺得,升國旗的時候,怎樣做才是對的呢?”“我們要立正,眼睛看著國旗。”又是第一個提問的學生反應最快。“對!”我趁勢引導:“你們看,現在國旗就在我們面前。”我指著黑板上方的五星紅旗說:“那么就讓我們一邊讀讀課文中的話,一邊用自己正確的行動表達出來,好嗎?”同學們一聽,馬上精神抖擻地站起來,個個站得筆直,聲音響亮,充滿感情地讀完了這篇課文。課堂教學似乎又回到了應該走的軌道。
下課鈴聲響了,我走出教室,可是心里卻很不是滋味,課堂上的那份尷尬又摻入了更多的慚愧。每天的升旗儀式應該是播種愛國思想的有利時機,但是,模糊的國歌聲,被建筑物擋住了的國旗使學生站在那里不知干什么。前面老師的談笑自如更令孩子們不知什么才是對國旗的尊敬,什么才叫對祖國的熱愛。那么,這些現象我們的孩子已經發現了,而且直言不諱地說了出來,而我這個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老師呢?為什么沒有發現?或者說發現了也不屑于說,不屑于做呢?作為教師,應該明白言傳身教,在一定意義上,身教勝于言教。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看菊花》這篇課文記敘了一家人在假日去公園看菊花的情景,贊美了菊花不畏嚴寒,競相開放的高潔品質。我是這樣展開我的教學的:
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請學生觀察課文第一幅插圖,說說圖意,再讀第一自然段,這樣,學生明白了第一自然段向我們交代了看菊花的時間、地點、人物。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抓住“公園里的菊花好看極了。”這句話了解菊花的美。“黃的、白的、淡綠的、紫紅的”,我出示相應的菊花圖感受菊花顏色的美。在這基礎上,請學生想象菊花還有哪些顏色呢?很多學生根據書上的表達方式進行了補充說話:“紫的、藍的、粉紅的、深綠的……”,接著,我也給學生補充了兩組關于顏色的詞語:綠油油、金燦燦、黃彤彤、紅通通、紫瑩瑩、藍盈盈……粉紅粉紅、碧綠碧綠、雪白雪白、金黃金黃……讀著這些美麗的詞語,學生好像置身于絢麗而繽紛無限的菊花園里,充分感受到了菊花顏色的美。再讓他們進行朗讀,都讀出了感覺。學習“一朵朵,一叢叢,一片片”時,我通過課件演示分別出示“一朵、一朵朵,一叢、一叢叢,一片、一片片”的菊花,感受菊花開放的多。因為有了親自看到過一大片的菊花,有過被菊花簇擁的感受,讀到“一朵朵,一叢叢,一片片”這三個詞時就自然地揚起了聲調,突出了菊花的多。接著,抓住“菊花正迎著深秋的寒風開放”和爸爸的一番話感受菊花不怕冷的品質。
課堂的最后,我教育學生向菊花學習,做一個美麗的人,更做一個心靈高尚、品質優良的好孩子。課堂達到了高潮。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語文教學經過多年的改革,已經出現了可喜的局面,但是,以整體而言,語文教學效率偏低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面對學生不懂文體,不會謀篇,詞不達意,表達不清,錯別字連篇等諸多語文能力的缺漏,人們在思考,語文教學怎樣才能走出頹靡的困境?怎樣才能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以適應四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與需要?
首先,應擺脫操作上的簡單化。
國家教育部門為方便教師查找備課資料,編寫了教學參考書,其目的主要是讓教師在備課時,參考使用一些資料,因此在表達形式上并不那么深入淺出和有條理性、邏輯性。而有些教師則不加思考的地將教參上的內容照搬到課堂上,不結合本地區,本班的學生情況,這樣的傳授知識,學生如何能接受?于是就形成了“千節一面”的情況,甚至包括有些優質課、觀摩課也是如出一轍,缺少新意。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就只能成為一種良好的愿望。
其次,升學考試導致了語文教學中的短期行為,誘使教學中的簡單化。
多年來,各級教育部門的領導,學生家長及至教師本人已經習慣和認同了成績就是效果,考分就是質量。于是教師為考而考,學生為考而學,領導以考視人。把繁紛復雜的、豐富厚實的語文世界收縮于考試說明之中,排斥了除考試說明之外的其它內容。教師將豐富多彩、優秀生動的課文,分解成支離破碎的骷髏,難怪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本來貼近學生生活,感情豐富,吸引學生的文章,學生會覺得學起來枯燥乏味。我們看到不少教師,為了應付考試,把語文課上成了應考訓練課,題型分析,應考技巧,大量的時間被消耗了,這無疑大大限制了教師教學的創造性和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積極性,如果不擺脫為應試而采取的簡單的短期行為,那么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路子會越走越窄。
第三,要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還應遵循語文學科自身的教學規律。
語文教學中的簡單化,還表現為排斥與不重視語文學習中的直覺,領悟等非理性現象的存在。近年來,不少地方把語文教學量化了,甚至把理科教學中的某些做法引進了語文教學領域。語文學習不像數、理、化那樣容易操作。認識若干生字、背誦一篇課文可以在一定時間完成,而要理解、體味一段或一篇文章則不一定能在一定時間完成或取得滿意效果。中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因此自覺與感知對于他們學習語文來說是十分可貴的潛能。所以我們的前人十分重視學生讀的功能,把入學學習稱之為“讀書”。“讀”是我們教學中的優秀傳統。可我們現在大多數教師卻忽略了學生的讀,而特別重視學生的寫與對文章的分析。漢語言較之其他語言而言,更有許多不確定性,如果把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譯成白話,就會索然寡味。葉圣陶先生說:“課文無非幾個例子”如果不加強對語文教學規律的研究,不能把學習“例子”轉換成技能,則學生只能得到死的知識,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問題則無從談起。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一、巧用教材塊狀編排,激發學生學習情趣整堂課下來,老師教得得心應手,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這得益于老師理念的轉變。教學過程展現的是一種平等對話的過程,是師生雙方共同發生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是真理的化身,而每個學生和老師都有被理解的權利。所以,老師以一個參加者的身份與學生一起開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對話和活動,變知識的單向傳授為師生互動學習,讓課堂學習成為有趣的游戲和活動,老師和同學成為學習上的親密伙伴。如何轉變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寓教于樂呢?
我想到了一個新的點子──塊狀編排。塊狀編排的靈感來自于語文園地的“我會讀”,“我會認”,“我會連”,“我會說”……這些充滿了自信的標題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愿望,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充分的空間。不難看出,“我會讀”──“我的發現”──“我會想”──“我會寫”,這四個學習塊是一個有層次有梯度的學習鏈接。從把文本讀正確,讓學生走進文本與其進行對話,凸現一年級識字為重點的學習目標定位,到構建學生學習古詩的知識系統,引發學生以更高的學習激情投入到古詩誦讀活動中去。把課上得有情趣必然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情感是在認識過程產生的,認識越深刻,情感體驗也越強烈、越深厚。真正的學習興趣是在知道一點、會一點的時候產生的,是在越來越明白、越來越會的過程中鞏固、加強的。所以,在教學中,千方百計地讓每位學生取得他們他們能夠取得的成功,讓每個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這比知識更重要!關注學情,緊密聯系學生的認識實際,想辦法激勵他們的學習熱情,保護他們的學習興趣,為他們產生學習創造的愿望提供一個寬松的環境。
二、重視課外誦讀積淀,培養學生學習的志趣古詩,像一條靜靜流淌的小河,沿著時光綿延,把悠長歲月中天靈物華沉淀的點點精粹送到孩子們身邊。古詩更是一種心靈的溝通。為了讓詩歌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讓孩子浸潤傳統文化的精神甘露,我們班啟動了中華古詩文經典的基本熏陶和修養的活動。三個月來,孩子們已經誦讀了三十多篇。現在,教室里最多見的就是孩子們圍在一起搖頭晃腦地吟誦,老師的個人主頁上,畫紙上,留下了孩子們自己心底煥發出的詩情畫意。可以說,古詩教學在我們班已經不再是一種負擔,學生在課外汲取的詩歌營養經過老師在“誦讀和導讀課”的展示,經過“小詩人”的評選,經過“古詩大點兵”等一系列活動情境的驅動,讓孩子們盡情地讀起來、動起來,把學生的生命力量引出來。這“動”,決不是表面的熱鬧,而是視界的敞亮,精神的漫游,思想的翱翔,心靈的舒展,理性的頓悟,智慧的迸發。
總之,是個體生命的全面發展和成長。當每個孩子都深深地卷入經典詩文的時候,你還擔心他們在課堂上不“親臨現場”,你還擔心他們不“對話交流”,你還擔心他們不“動態生成”……如此,生命才能活潑地舒展開來,學習才能成為有意義的生活。語文課程是一個情感的世界,是一個詩意的世界,是一個豐富的生命世界。從教材、尤其是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尋找出一個連接著課程內容和學生生活的“知識儲存庫”,并以此為中國,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就能使教學成為一條融匯知識、能力、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主線,就能夠激活學生對文本的通靈感悟,與文本發生“內在的對話”,這樣,文本所蘊涵的智慧的光芒、思想的火花就會把學生生命的靈氣燃燒起來,由此豐富學生的生命體驗,催發學生生長和發展。作業展現出來的創造力更讓我堅信了這一點。
新課堂應關注“人”的發展,應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獨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關照生命的整體性,發掘生命的創造性,讓孩子們的興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創造都在生機勃勃的課堂環境中煥發出來,飛揚起來。追求生命的成長,讓老師和孩子們的潛能如花綻放,讓師生之間的情感親密交融。在快樂中學習,讓老師和學生的熱情如涌泉長流,讓師生之間的情思互動碰撞,盡情張揚成長的快樂!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新課程也十分注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音認形環節先看圖,練習發音,師由熟悉的字音“雞”帶出聲母“j”的發音,形象生動帖近生活,學生易于接受,再半扶半放學習“q、x”。小組合作觀察圖畫,編兒歌,認形,交流,匯報,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充分調動了學的欲望,使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生自讀自悟,將學生推向了學習的主體位置。
拼讀環節中,先讓學生認讀“雞、七、西”三個字,再給“qī、xī、jī”找朋友,學生很感興趣,學習興致高,適時練習拼讀,使拼讀不再枯燥無味。再玩找伙伴拼讀的游戲,進一步鞏固了“j、q、x”與韻母的拼讀。學生在玩樂中嘗試自己學有所用,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能讓每一個學生生動活潑、積極
主動地發展。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一、揭題激趣,感受美。
新課一開始,我從課題引入江南是一個魚米之鄉,學習了“江南”二字,然后憑借多媒體課件出示采蓮圖給學生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趣,讓他們做好閱讀學習課文的準備。
二、巧妙講解,滲透詩意。
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后,將畫面轉換為第一句詩的景色:“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這句詩中的“何田田”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沒有單獨講解字詞的意思,而是將其融入對整句詩的'描述之中。“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湖的蓮葉,你想說些什么?”“蓮葉真多呀!”“蓮葉真美呀!”“蓮葉又大又綠!”“滿湖的蓮葉又大又綠,綠油油的,像一把把大傘,你挨著我,我挨著你。”在學生交流后,引導朗讀,鼓勵學生站起來,配上動作讀。學生入情入境的神情,陶醉的眼神,稚純的語音,舒緩的動作告訴我,“何田田”一詞在學生的腦海中已形象可感,他們已經悟出了文字間蘊含的美。
當然課堂中也有需要改進的不足之處:
一、對識字的處理不夠全面,課堂中出示了田字格,但沒有和學生分析字形及占格位置。
二、將理解難點“何田田”放入整句詩的敘述之中,有的孩子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課后問“蓮葉何田田”是什么意思,個別孩子不能說出“蓮葉很多很綠。”這說明課堂上的處理還不夠,需在第二課時進行強化。
三、不能很好的處理課堂突發事件,因為多媒體器材的突然故障,對課堂的控制有些吃力,以致于沒有完成預期的教學內容。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這篇識字課文是由12個象形字及12幅小圖組成的,12個生字又分成了四類,人體的器官、動物、天體和物像。每個字都用了圖文結合的方法展示了漢字演變的大致過程,以便學生理解字義,認識字形,初步了解漢字的造字規律。
教學時為了增加趣味,一開始我就和小朋友說,今天這節語文課我們邊畫畫邊認字,小朋友聽到語文課還能和畫畫有關,一時都來了興趣。首先在黑板上畫了簡筆畫的嘴,有的小朋友說是嘴巴,有的說是口。我又在黑板上寫了古時候的口字,告訴大家,古時候的人不會寫我們現在這樣的字,他們是把物體的形狀畫出來,這些圖就是最早的文字。最后把口寫在黑板上,學生說,口就像一張嘴巴。還有的小朋友就想到了這個字是象形字。
從這個小環節的安排想到的:
學生在上語文課的時候,如果老師說我們來用數學知識學語文,或者是說來畫畫、唱首歌等,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就會被吸引過來,表現出很大的興趣。課程和課程之間,并不是截然分開的,而語文這門課程又是和生活緊密聯系的,有很多內容都是可以和別的課程相聯系。比如在認識一到十的數字時,在鞏固的時候我就做一個數學小游戲,讓學生加一加、減一減,把得數找出來,這樣,學生的興趣就比開火車或者指名讀好多了。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雪孩子》是人教版第一冊19課,是本冊第一篇沒有拼音輔助的課文。這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是一次重大的挑戰,這將直接影響到他們能否熟練地朗讀和理解課文內容。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冬天的圖景和雪景,讓孩子們感受。觀察后,根據圖片,讓學生用一兩句話說說圖片的內容,這為學生下面看圖學文打下鋪墊。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占主要位置,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之一,學生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來理解課文中的詞、句、段。如雪景圖,讓孩子們用自己貯存的詞語來描述自己所見到的情景。然后利用講故事的形式導入到第二節,我是這樣講的:這天呀,兔媽媽要出去找食物了,可能要出去很久,兔媽媽看著外面厚厚的大雪,就犯愁了:兔寶寶不能跟著一塊出去,他一個人在家可該怎么呢?這時,兔媽媽靈機一動,一個絕妙的辦法就想出來了,是什么辦法呢?孩子們,你們知道嗎?孩子們一下子就七嘴八舌地說了出來。然后順勢轉到第二節,并出示小白兔和雪孩子玩耍圖,讓學生觀察,然后把自己觀察到的說出來。我只是引導他們把話說完整,根據他們匯報適時提一些問,如你們是從哪里看出他們玩得高興呢?孩子們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在這此起彼伏的回答聲中,孩子們理解了“快樂、又蹦又跳、開心”等詞語的意思。再讓孩子帶著開心的情感朗讀這一節內容。從而理解“雪孩子給小白兔帶來歡樂”這一內涵。
在后文的授課中,我都是帶孩子在“看圖中學文”,必要時做一些故事的補充,把孩子帶入到課文的情景中去。與此同時,再回歸文本,孩子們在朗讀時就顯得得心應手多了,情感也就有了。也可以讓孩子領略到了語文的音、韻、美,更好地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本課的設計中,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他們有充分嘗試的機會和自主選擇的權利,在選擇中主動體驗學習,在生生互動中,相互啟發,拓展思路,分享學習之樂。同時以識字為基點,引導學生發現詞與事物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在感受識字之樂的同時,觀察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全面和諧發展。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這個學期我擔任一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很快的,一個學期將要過去,回首過去的日子,反思一學期的教學經歷,也有一些收獲和問題。一年級教材編寫的意圖在于注重人的發展,用生活的情景呈現學習內容,讓學生感受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體會學知識的目的在于用知識解決問題,這就對以往沒用的內容進行刪除,所學的全是對以后步入社會有所幫助的,教材中的生活場景自然就很多,內容看似簡單,實施起來卻很難。
在教學方面,我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現行教學的總體思路,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了語文教學的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反復研讀《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很大的收獲。
1、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在新課程中的是角色的變化,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在新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傳統的接受學習向探究學習轉變,而教師的工作就在于幫助孩子們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定和協調達到目標的途徑;知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策略和發展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
2、結合多元智能更好理解文本。智力作為一個整體,是認識活動的綜合能力。通常人們的認識活動并非一種而是幾種智力在相互作用。學生的學習也是各種智力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因此,不能只用認識智力去衡量學生的能力,而要切切實實地去培養和開發學生的多元智力,使教育教學真正地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3、把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融合起來。《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標準》中明確地指出:提倡跨學科教學,與其他課程相融合。這是因為要培養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生僅靠語文教材內容和傳統教學方法,已遠遠不夠。而需要各學科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思維方式、知識背景等方面相互滲透,再通過有創新地教學才能達到培養目標。如把作文教學與各學科融合起來。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這堂課沒有完成預先設計的教學內容,但是這并不影響學生的整體發展,在課堂教學中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的素質。這堂課根據學生的學習熱情、思考、靈感,我臨時改變了原先的教學設計,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課堂教學不應該是一個封閉的系統,教師也不應拘泥于預先設定的程式。開放課堂,尊重學生的學習需要和熱情,讓我們用一顆寬容的心允許學生打破我們的預設,讓我們在師生互動中多一些即興的創造,使我們的課堂更充滿生命力!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畫》這篇課文由一幅經過裝裱的山水畫和一首五言謎語詩組成。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鳥語花香、山水相稱的美感。課文扣住“畫”這個謎底,抓住畫的形象特征展開描述,圖文對應。我抓住學生好動、好奇、愛表現的最大特點,利用他們感興趣的謎語引出課題,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的心,激發了孩子們學習課文的熱情,為教學成功地展開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先是請同學們互猜謎語,在大家興致勃勃之時我用眼神環視著全班同學,繼而神秘又有聲有色地背誦課文的五言謎語詩,然后請大家猜,相機板書課題,并用簡練過度語更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這首謎語詩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在教學中,我堅持以讀為本,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課堂的“讀者”,通過自由讀、分組讀、男女生比賽讀、教師配樂引讀等多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圖文對照,感悟詩句的內容和表達的感情。并且邊讀邊配上動作進行朗讀表演。如,讀到近聽水無聲時,做出側耳聽的動作;讀到人來鳥不驚時,做出擺手的樣子。學生的表演欲望一下子被點燃,躍躍欲試。我想,只要學生的朗讀興趣濃厚,在老師的有效指導下,學生的朗讀水平一定會在不同的程度上有很大的提高的。本課文中句子的節奏感很強,朗讀時我十分注意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味,在讀中感悟、體會詩的讀法,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在指導朗讀的同時,我還巧妙地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評價他人,讓他們從一年級第一學期起就進行積極有效的評價活動,從而培養他們正確的評價態度和良好的評價能力。
詩中有幾對意思相反的詞,我指導學生通過比較了解它們的意思。如,我舉例使學生明白“遠”和“近”意思相反是比較而言的;“來”和“去”則請學生們通過做動作來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識字教學中是很枯燥的,我在教學識字時,巧妙地誘發孩子們識字的欲望,并善于總結學生在生活學習中的識字積累,給他們創造發展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機會,同時還適當的滲透一些識字的知識和方法,采取活潑有趣的方式反復再現生字,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記字形,使識字得以鞏固。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優點之處:
一堂課下來,學生的紀律良好,能積極地老師配合,能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同時,我注重讀的訓練,俗話說“讀書萬遍,其義自見”。在學習本文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分節讀、分組讀、齊讀、同桌讀、男女生讀、加動作讀、拍手讀等。多種形式地讀,讓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產生樂趣。特別是課文最后的打拍子背一背,在朗讀的基礎上,同桌一起打拍子,不僅押韻上口,更增加了學生學習的樂趣,使整個教學氛圍輕松而活躍。
不足之處:
在說話練習方面,除了一些詞語的訓練之外,還應當增加一些句子的說話訓練,讓學生說一句完整的話,并注重句子的優美程度。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能為學生今后的寫話、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在教學中,我應多給學生一些鼓勵性的話語,讓學生有信心、有動力地進行學習,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
改進措施:
注意多鍛煉孩子的句子完整性,比如回答問題時,提示孩子說完整的話,利用一節課的時間,進行本課字——詞——句的訓練。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一年級上冊語文《畫》教學反思12-23
一年級上冊語文《陽光》教學反思12-16
一年級上冊語文《借生日》教學反思12-16
蘇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看菊花》教學反思12-16
高一年級語文上冊《雨巷》教學反思范文10-03
一年級上冊語文《小小的船》教學反思范文12-14
一年級語文上冊《登鸛雀樓》教學反思范文10-09
一年級上冊《比尾巴》教學反思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