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十五從軍征》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7單元《戰爭》中課文《古詩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戰多年回到家鄉,看到家中一片凄涼的情景。反映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控訴及對和平的向往。參考教師教學用書,本首詩我預設用一課時完成如下教學目標:
1、看注釋和插圖,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詩句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3、邊讀邊想象詩所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通過本節課教學,我發現自己以下幾個方面做的比較成功。
1、學生課前的預習,資料查閱做的較好
2、學生能夠切實地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
主要表現在:
①初讀詩歌后讓學生用學過的方法自己解決字音問題。
②理解詞義時先讓學生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然后嘗試著自己解決,最后記下自己解決不了的師生共同解決。
③為學生創設了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大膽地進行想象。如:讓學生想象老人征戰幾十年的戎馬生涯,體會服役時間久。讓學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個村子的凄涼。讓學生想象老人一邊做飯,一邊會想些什么,體會老人此時絕望的心情。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等等。這樣的機會就為學生插上了思維的翅膀。
3、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理解了詩的意思,能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能達到此預設效果的原因是:首先朗讀是我教學本首詩貫穿始終的方法,使學生很自然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其次我的朗讀訓練設計有梯度:初讀,正確、流利;再讀,理解詞義;又讀,明白詩意;反復讀,體會情感。最后是運用了多種指導朗讀的方法:①教師范讀。②重讀重點字詞。③邊讀邊想象畫面。④根據內容變化語氣、語速、語調。⑤最主要的是教師充滿激情的渲染很快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述的氛圍中。
教學中所顯出的最大的不足就是我與學生沒有完全融在一起,交流不是很默契。根據班上孩子的特點我不斷地在修改自己的教案、課件,但仍然對學生已有知識水平,思維習慣掌握的不透,使有些課堂預設效果不佳。這時,我切身地理解了我們在教學中為什么要備學生,所有的借鑒都要與自己的學生實際結合起來,適合自己學生的才是最好的。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永久的悔》是一篇現代記敘文。文章以樸素自然的語言回憶了過去的家庭生活,通過平凡小事來表達對母親深深的思念,表達了因為再也無法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根據現代學生嬌驕并重,不懂生活的艱難,不理解父母苦心、缺乏愛心以及聾生閱讀量少,結合本文的特點,我通過引、讀、思、品、寫六個環節來完成教學任務。感覺成功之處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本文運用了許多的成語,在教學過程中,我結合字典和課文的內容,引導學生理解并能熟練運用這些成語,使其提高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
2、本文的表達極其樸實自然,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使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領悟到了本文之所以感人是因為情而不在文,懂得了自然流露的感情才是真實的,只有真實的感情流露的表達才是好文章。
3、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內容,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時刻注意要“以情感人”,從而讓學生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父母的苦心,健全人格,懂得盡孝,懂得關愛他人。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學反思
在執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時,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設計教學:
1、重視誦讀,誦讀是詩歌學習的基礎,通過對詩歌的反復誦讀與指導,可以使學生直觀地體會到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2、把對詩句、詞語的揣摩分析作為教學的中心環節。要分析詩篇字里行間的情感張力,揣摩準確到位的詞語,并通過詩人對詞語的選用的分析,排比、對比手法與細節鋪敘的寫法的分析,更好的把握詩情詩意,提高學生對詩歌的鑒賞和把握能力。
從課堂實效來說,比較成功的方面有:
1、朗讀指導有效,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讀技巧,在課堂上朗讀投入,有感染力為品味理解奠定了基礎。
2、學生對詩歌語言賞析與人物形象的感知理解準確,這也是由于教學過程中充分信任學生,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同時比較重視賞析詩歌方法的指導。
3、對于長詩的教學,教師選中了教學切入點,突出重點,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4、教師評價及時到位,尤其能及時糾正學生回答問題時出現的失誤,及表達不準確的現象。
但在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失誤,留下了遺憾。如:在整體感知環節設計的問題,“大堰河是一個的人,大堰河是一位的母親”為學生設了個坎,如果合為一個問題就比較容易了。在品讀環節,感知大堰河的形象時,很突然的出現了對詩歌9——11節所表達的特殊的感情的理解,這樣破壞了教學的連續性,讓學生感到一時思維轉不過來。還有如果有時間把拓展延伸練習放在當堂處理,效果會更好。
總之,教學就是一種遺憾的藝術過程,我們只有爭取下次更好。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多數語文老師感到很棘手的問題,要上好這堂課,教師的準備工作要相當充分,有時還要事先讓學生準備,等上這節課時,可能還要用到多媒體輔助教學,于是乎,多數老師只是應付一下,草草了事,以一篇作文告罄。而我恰恰相反,喜歡上綜合性學習課程,其實學生對綜合性學習的積極性更大。
由于學校教學工作的需要,本學期我執教另一個班的語文,八年級(8)班,以前是一個50歲的老語文教師執教,他語文功底深厚,教學方法靈活,精力充沛,但是對電腦不太熟悉,沒有運用過多媒體上課,然而該班的語文及格率卻在年級里名列前茅。而他因為接手4班班主任工作,便于教學,執教3班、4班的語文(之前我執教3、4班語文,非班主任),所以我們更換了授課班級。8班的學生沒有上過語文多媒體課,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個是前面說的老語文教師不太懂電腦,另一個是該班沒有安裝多媒體(原先我執教的3班安裝了多媒體),而學校綜合樓的多媒體教室跟班級里的多媒體一樣,是等離子電視的那種,屏幕小,效果不如在班里,而且應用多媒體教室要事先預定,很麻煩,因此許多老師采用傳統的常態教學。當然我也多數采用這種教學,只是有些課需要多媒體輔助,就為學生開設了。第二單元的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是《尋覓春天的蹤跡》,有三個分主題,要求老師選擇一兩個教學就可以了。根據實際條件和我的喜好與優勢,我選擇“創作一幅詩畫”的教學內容,用一個晚上時間制作了課件,從收集資料到課件完成花了五個小時。第二天我就到校長那兒借來移動式投影儀,帶上筆記本電腦,為8班的學生上了第一堂多媒體語文綜合性學習課,可把學生樂開了花。
當我把背包帶入教室,聰明的學生猜出我帶筆記本電腦進課堂,高興的熱烈鼓掌,都期待著好像看一部電影大片一樣能給他們精彩的一課。其實我上課也蹩腳,只是有點激情而已,如果有老師聽我的課,定會失望。我制作的課件很簡單,總共13個幻燈片,除頭和尾,內容才11張。這節課的重點處理為“給畫配詩”,而并非文本上說的“創作詩畫”,我的觀點是,語文課不是美術課,但兩者有點聯系。因為學生沒有經過這方面的訓練,直接為畫配詩過于唐突。于是進入課堂的第一個環節是“詩畫導入”。
我從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入題,“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出示一組畫面,當然是后人根據蘇軾的這首詩配的圖,并非宋朝和尚惠崇的畫作《春江晚景》,讓學生比較詩與畫的聯系,理解詩畫內容,從詩歌中初步感受畫的魅力,從畫中初步品析詩歌的韻味。
第二個環節,“現身說法”。我把以前為江蘇網友、著名畫家狄夕明的畫配了幾句拙詩,出示給學生賞析,幻燈片上一半是畫,一半是詩,對比著,比較直觀。我選取了三首,其中一首是《賞梅》:
“孤叟扶杖看花早,寒梅三枝雪初消。莫道東風歸來遲,淺草有意報春曉。”學生看過畫與詩,吟誦一遍直呼“好”。隨后我又吟詠為學校創作的小詩《詠新馬中一首》,把初稿和修改稿一同展現——
“包山東麓現曙光,朱公渠水萬年長;今日古鎮群賢至,儒風又綠西錢江。”(初稿)
“包山東麓沐曙光,紫陽問渠活水長;且看今日群賢至,儒風漫拂西錢江。”(修改稿)
另外,去年到紹興沈園游玩時即興創作的一首詞也展示出來:
“素壁情牽,沈園遺恨,青梅懷秋,盡是斷腸緣。紅顏知己,墨淚蕩秋千。唐陸離別,錯過煙柳灑江邊。
今朝無酒,泣珠一樽殘月,只剩兩三點。明日何從,曉風極目楚天,錦書玉箋無歸雁。”
我的目的不是在學生面前賣弄我自己,而是現身說法讓學生領會為畫配詩和作詩的方法,學一點作詩的技巧。這個環節耗時大約10分鐘,不知在其他老師看來是否有點“黃婆賣瓜”之嫌,這個我不管,因為我的課堂我做主。
第三個環節,“牛刀小試”。在幻燈片上提供一幅春天美景的畫面,讓學生認真讀畫,明確畫面呈現的幾種事物,色彩如何,事物間有何聯系,有沒有人物,心情狀態如何,用怎么的語言表達畫面,寫成詩句,反映“春天”的主題等等。學生看畫寫詩是這節課的重點,安排時間20分鐘,要求學生至少寫出兩句詩,多多益善。一開始,學生苦思冥想,不知如何下筆。我一邊巡視,一邊點撥啟發,幾分鐘后有學生舉手,示意有詩句。我拿來看,他只寫了兩句,14字,“春風暖樹陽光照,群燕飛上柳樹梢。”讀出來很俗,缺少詩意,但也押韻,有點像詩的樣子,我當即表揚了他:“八8班的第一位詩人誕生,了不起!”課堂上響起了一片掌聲。隨后有三句的、四句的、六句八句的,陸續完成。我一一朗誦學生們的處女詩與大家共享,也一一為他們點評。當讀到程珂同學的《頌春》——
“情燕雙飛欲上梢,孤柳拂絮弄風騷;賢者馭馬沐春色,萬花亂眼舞春朝。”
朱婧菲同學的《吟春》——
“春風姍姍拂柳唇,飛燕翩翩共戲春;百人馭馬赴春宴,一朝你我同吟春。”的“精妙”詩句時,課堂上掌聲四起,紛紛叫好。
最后一個環節,“吟詩作畫”,是布置學生課后完成的作業。我提供四句詩歌,分別是“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讓學生挑選一句,根據詩意創作“詩畫”。我設計該環節的目的是給有美術天賦和愛好書畫的學生一展風采,也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時間定為兩天后上交,當場點評,同時我還承諾,優秀的作品將發表在學校網站上。
【感言】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中最精彩的內容,也是學生最喜歡的上的課型,它可以鍛煉學生多種語文技能,培養語文學習興趣,體驗生活,感悟人生。但是,目前農村學校開設綜合性學習課程形同虛設,即便有,也不過是一個學期來一次象征性的。從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來看,這些課程往往是最重要的,從我上的兩次綜合性學習課(第一次是以自編小報的形式完成“母愛”主題的“獻給母親的歌”,還評獎,獲獎作品已經發表在學校的網站上)的效果來看,絕大部分學生都積極參與并體驗到成功學習的快樂,一些平時不愛學習的學生,也能從綜合性學習中找到一些學習的樂趣,雖然他們完成作業的質量不高,但畢竟也是一種進步,從這一點而言,學校和語文教師應該重視綜合性學習課程的開展。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活動過程:
(一)活動準備
1.廣泛收集科學家的故事,相關圖片等資料。
2.組成四人合作小組,每人一個檔案袋,準備自評、互評。
3.教師準備科學小品、科學童話,以便引導學生仿寫。
4.學生推舉出3~5人,組成班級評價小組。
(二)操作過程
分三個階段:
1.將科學家如何迷上科學的故事;
2.談自己第一次迷上科學的事情;
3.交流、展示仿寫作文。
第一階段:
小組內交流科學家的故事,以激發每個學生的興趣。
每小組推薦1~2篇,班級交流,以便資源共享。
(這一階段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
第二階段:
小組內自由暢談第一次迷上科學的故事,以便相互啟發。也可以談第一次迷上科學是如何受到挫折的。
這一步驟,旨在促使學生回憶自己從童年到少年時代如何第一次與科學結緣,從而重新喚醒和提高對科學的興趣。要注意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讓學生自由暢談。
(這一階段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要提出口語表達的要求)
第三階段:
教師提供科學小品、科學童話等例文。學生范讀、聽讀。
根據自己迷上科學的故事和同學的啟發,思考自然之謎,仿寫一篇探究科學的作文。
考慮課堂時間的有限,可在課下提前將教師及學生準備的仿寫的例文,發到每一小組。例文以四、五篇為宜。不限制仿寫的例文,可從中間經小組決定任選其一。要求每位學生都要完成一篇仿寫作文。
1.學生范讀一兩篇例文,其他學生聽讀。
2.小組內交流自己仿寫的作文。自評、互評。
3.每一小組推薦一篇優秀作文在班級交流,讀給全體學生欣賞。學生及教師給予評價。
4.課后選擇優秀作文在班級黑板報中展示。
[活動反思:]
通過“科海泛舟”的綜合性學習,激發了學生熱愛學生的興趣,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對科學的全面認識。
在活動過程中,學生有自主情感的體驗,有合作討論的收獲。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有機的結合,閱讀、口語交際、寫作有機的結合,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語文素養。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本學期我擔任八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以往教學相比,八年級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八年級是一個分化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基礎仍然要重視,尤其是字詞積累;閱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局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寫作方面應該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同時向中考靠近。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在摸索中前進,反思。
一、鉆研教材、了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后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么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后及時反思、小結,在后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么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后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
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里,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只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能沖破以往教學模式,突破新天地。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經過幾周的教學工作體驗,感到有一條原則較重要,即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能夠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愛學語文。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
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問題,敢于質疑。這樣,就為學生的用心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簡單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愿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靠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期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靠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饑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就應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期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三、閱讀教學,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于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讓學生發展自我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
四、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體現自我
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學生在作文中的個性和創造性已消失殆盡。作文中總是干干巴巴的幾段空話,套話、假話連篇,文章脫離了自我真實內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和色彩。這種狀況下,教師鼓勵學生寫隨筆,觀察日記,讀后感,觀后感、周。這類作文往往有學生真實情感的流露,鮮明個性的跳躍、獨特詞語的運用,許多優秀之作常常涌現,時光久了,學生就能發現自我的寫作個性。
教師能夠允許學生有不一樣層次的發展,并抓住學生作文中的`優點,加以鼓勵:如好的句子,使用準確的詞語,好的開頭或結尾等,喚起學生寫作的熱情和自信。作文評語以鼓勵為主,當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還需用委婉的、學生能夠理解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學生會更主動熱情,并能更好的展現或表現自我了。以賞識的方式改變學生作文中的一些缺點,效果明顯,并能很快提高寫作水平。
這是我最近教學過程中的一點點思考,現作以上總結,供大家參考、指點。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第一課時,了解寫作背景和文學常識,學生借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內容;對有難度的字、詞、句多角度辨析、練習;指導學生熟讀成誦。第二課時,學習抓住特點有層次的寫景方法;能夠用書中的語言和自己的語言概括富春江山水的特點;能夠正確對待文中所流露的消極情緒;能夠進行求疵閱讀和比較閱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既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又不失時機的點拔和指導,使學生既有對課文深度的透徹領悟,又有廣度的拓寬拓展,能夠新舊聯系,滲透遷移。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大雁歸來》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文章,本單元所選的課文,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與思考。學習本單元,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熟悉科學文藝作品的同時,樹立環保意識。認真閱讀課文后,我發現,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聲情并茂,躍然紙上。從內容上講,課文既介紹了有關大雁的知識,更用大量的筆墨抒發了自己的情懷。而細致研讀后就會發現,作者的側重點不在介紹知識而在抒發情懷,所以教學的重點,也應著重把握作者的情懷。但是如何設計教學過程呢?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結合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大特色,是否可以從此入手?仔細斟酌后,決定以探究“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為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內容,以“趣味導入(謎語導入)—感知知識性—品味形象性—感受抒情性—把握主旨”為教學思路進行教學,實現了教學目標。
一、有準備的課才上得有滋味。這是一篇閱讀課文,課前,我布置學生進行了自學,學生得知要上公開課,也預習得特別認真,對課文熟悉到了一定程度,避免了老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不知所云、無所適從,同時,也保證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二、教學重點的解讀不留痕跡。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把握作者的情懷。首先,在品味形象性的過程中,通過大量的生動形象的擬人句的分析與感悟,讓學生體會了作者對大大雁的喜愛之情,這為把握作者的情懷打下了基礎。其次,通過分析“對比”寫法,領會作者在分析對比中突出大雁的特征,從而表達喜愛之情。再次,通過設計一系列問題,并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在質疑探究中體會感情,把握主旨。最后,通過對目前世界及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的形勢的相關資料的閱讀,學生意識到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環境形勢嚴峻,總結出本文作者在告訴我們:我們應敬畏生命,關愛自然,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教學設計:
第三課時的教學設計重在進行閱讀與寫作的結合。尤其設計“探究”環節的多元理解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樣寫父愛的文章為什么《背影》卻經久不衰呢?探究這個問題,就是見仁見智,可以眾說紛紜!學生可以進入深思的氛圍,這是課堂設計中老師的預想。可是,學生未必能探究出所以然來。
因此,本課時對以“動情點”為題目為線索,緊扣“精彩的瞬間”來細加描繪(聚焦特寫),最后水到渠成地揭示中心-------主要采用點撥、誘導的方式并由老師講清講透,讓學生有一個幡然的“頓悟”。在適宜的場合老師總結(1):“新奇留意”是本文的經典之一。
本文質樸的特點也是得到大家公認的,有人說,沒有《背影》的細膩描摹、沒有質樸的語言就沒有背影的全部風采。因此,老師指導大家再次走進文本,感受本文質樸的特點。(重點從語言上突破)。老師再次總結(2):“質樸傳情”是本文的經典之二。當然,學生可能還會從其他方面來品評《背影》的魅力。只要言之成理就要加以肯定。接下來,老師再次以情感激發同學的熱情,增加感染點。
賞讀父親寫給孩子的一句話,體會深沉的父愛。“情感奪人”是本節課的又一重點。親身體驗、感受獨特的個性化的父愛,在次基礎上完成以“父愛”為話題的作文。
反思:
本課時的教學基本上實現了教學設計中的重點,實現了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結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產生了的頓悟并在課堂中能收到真實的父愛體驗。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本人休完產假,自中段考之后,接手初二年級的十二、十四兩個班,中途接手的班級的確很棘手,壓力也比較大。總體來說,本學期本人能夠有比較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和自我發展觀,切實做好本身的教學工作。本學期的教學反思如下: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就是使全體學生都能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一個要點是面向全體,落實到人人;一個要點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凸現出來。
語文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其特點是綜合性和實踐性。它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語文素養不僅表現為有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而且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一句話,語文素養是整合的、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語文素質,今后很有必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人文內涵十分豐富,它對一個人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和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價值觀的導向作用,要既學語文,又學做人。還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在文學、情感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發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這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個性、激活創造力的需要。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這種能力必須在豐富的語文實踐中培養。以往我們有一種失之偏頗的認識,認為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統的講授語文知識,要靠在嚴整體系指導下的一步一步的語文訓練。我們忽略了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這一基本事實,忽略了母語教育的諸多特點。母語教育與外語教育有本質的不同。母語教育有基礎,有語境,有資源,這些是母語教育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學習母語應有別于學習外語,主要不是靠傳授知識、揭示規律,而是靠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感悟、習得,逐漸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語文實踐,一要采取多種多樣的形式,給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實踐的機會;二要不斷開發、充分利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語文教育資源,使學生憑借豐富的資源和大量的實踐,在學語文、用語文中漸漸習得語文學習規律,不斷提高整體把握的能力。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還體現在遵循漢字、漢語的自身規律上。如,利用漢字感情色彩強烈的優勢,重視語感的培養,加強感悟和情感體驗;又如,利用漢語言文化沉淀豐厚的優勢,豐富語言積累,增加文化儲備。總之,語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熏陶,在反復實踐中,不斷提高綜合運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質。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改變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
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是“教學之本”。要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越學越愛學。
合作、探究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培養了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特別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學習專題的提出,到學習過程的安排、學習方法的確定,乃至學習成果的呈現,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實踐的機會,有更大的創造空間。學生會全身心地投入,使他們的主動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發揮。語文綜合學習,看重的主要不是學習成果的呈現方式,不是結果,而是學生學習、探究、實踐的過程,是在一次次的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和創造性以及責任感、合作精神等等。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語文素養,又是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的主導作用絕對不應該因為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而削弱。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師要盡可能多地尊重學生,盡可能多地要求學生。一方面教師要實行教學民主,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使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伙伴的權利;一方面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有力的指導、引導、輔導,使學生的學習成為有效的學習、高效的學習。其重點,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平臺,二是精心組織學習活動。提供平臺,也就是創造氛圍、空間,提供學習、實踐的機會,使語文教學有一個民主、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時時、人人有提問、發表、交流、展示的機會。精心組織學習活動,要點有:組織好自學,核心是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組織好合作學習,既做到在互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個別輔導;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調控,以全面實現教學目標。總之,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學習活動,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使學生不斷進行自我組織、自我建構,在這種組織、建構中,逐漸提高語文素質,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語文的方法。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教育要有時代氣息,世界胸懷,超前意識,無論從觀念、內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時代的需要,成為名副其實的21世紀的語文課程。在課程內容上,不僅語文教科書增加選學、選讀、選做的內容,教科書給地方、學校留有補充鄉土教材的空間,而且鼓勵教師開發、利用取之不盡的語文教育資源。在課程實施上,既要不斷改進課堂教學,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學走進自然、走向社會,探索形式多樣的、與自然社會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教學形式。可以說,建構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課程體系,已成為深化語文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維生素;新的語文教學應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新的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并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海燕》是高爾基所寫的一首散文詩,作品猶如春天的旋律,時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書,是無產階級文學的開山之作。自問世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青睞。上課伊始,檢查學生預習情況,首先是“高爾基知多少”,接著簡介作品背景。在范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齊讀,借此領會作品激情洋溢音韻鏗鏘的特點。
這篇文章按照暴風雨漸次逼近這一線索,學生很容易找出“醞釀--逼近--即將來臨”這三個場面,而海燕的性格隨著情節的發展逐步鮮明,海燕的形象也隨著暴風雨的漸次逼近而逐步完善。因此讓學生找出描寫海燕的語句加以分析,從而領會作為勇猛堅強樂觀自信富有獻身精神的無產階級先驅者的形象,因為之前已經學過《雷電頌》,學生對象征手法的運用已經掌握,所以對于海燕的象征意義也就很好理解。有學生問“先驅者”是什么意思,在讓學生知道含義的前提下,讓學生換一個字來理解,“先行者”或“先鋒者”。
與之相對應還描寫了哪些動物呢?請在文中劃出最能表現它們性格的詞語,從而讓學生明確海鷗海鴨企鵝面對暴風雨所表現出來的恐懼心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聯系《雷電頌》說出它們的象征意義。與其同時,順便帶出狂風烏云和大海的象征意義。這時我讓學生思考文章第二段中,為什么說“烏云聽出了歡樂”?難道海燕的叫喊與飛翔,烏云喜歡不成?!學生一時不解,干脆讓學生互動研討。在暴風雨逼近與即將來臨這兩個場景下,敵我雙方展開了一場殊死決戰。狂風的“抱和甩”,與大海的“抓住和熄滅”形成鮮明的對比。最后海燕以預言家的姿態高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表達了對暴風雨的強烈渴望。
修辭手法的運用,極大地增強了《海燕》的藝術性,學生對比喻和擬人很熟悉,但對反復卻缺乏了解,因此讓學生找出并解析,重在解析反復修辭的作用。此外還設計了一個環節,對于海鷗海鴨企鵝的表現,假如你就是海燕,你會對它們說什么?會對它們采取什么策略呢?此目的一是考察學生想像與聯想的能力,二是考察學生的社會洞察力與政治素養。
最后讓學生反思:從海燕身上,我們學到了什么?如果面對人生的“暴風雨”,你會怎么辦?此問題的設計在于對學生進行人文熏陶。這時學生的回答很精彩,有自己的思考,有轉引名人的詩句,比如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臧克家的《有的人》、冰心的小詩、魯迅的“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等,還有引用“超女”口號,這里就不一一枚舉了。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一、朗讀中感知:朗讀訓練是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和重要手段,我在教學《石榴》這課時,沒有用繁瑣的串問讓學生被動地去回答,而是通過精當的提問,實物的演示等方法引導學生多讀書,在有層次、有形式、一遍一遍的朗讀過程中感悟文章所描述的事物的特征。
首先,我讓學生默讀全文,設計了幾個簡短、精當的提問,幫助學生理清課文思路:1、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寫了哪幾個季節?石榴有什么特點?同時相機板書:春天,葉;夏天:花;秋天:果;接著又設計三個層次的讀,第一次是學生的自瀆,邊讀邊想石榴葉、花、果的樣子,有什么特點,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字讀、自悟;第二次是讓學生邊聽同學讀,邊看插圖,視聽結合,使學生對石榴的樣子有形象、直觀的感受;第三次是通過實物的演示,教師引談,師生互動的方法,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了解。
二、表達中領悟:在學生通過多讀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表達,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領悟,如課文中寫花時有這么一段話花越開越密,越開越盛。不久便掛滿枝頭。走近看,仿佛是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正鼓著勁兒在吹呢。在教學這部分時,老師不急著告訴學生這是一句打比方的句子,而是讓學生讀中領悟,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什么?一雙雙小手如林般樹起,有的同學說:小喇叭寫出了花的形狀。有的同學說:正鼓著勁在吹呢。講花開得多,開得旺。這時,我趁熱打鐵,讓同學們邊讀邊表演,同學用手做出了喇叭的形狀,漲紅了臉,搖擺著頭,多么像一朵朵美麗的石榴花,學生對這樣形式的表達、領悟非常感興趣,同時也讓老師感受到孩子們在課堂上有一顆靈動的心。
《石榴》一文是蘇教版語文第五冊的第十一篇課文,在教學這一文時,正好是十月初石榴成熟上市的日子。考慮到三年級學生年齡比較小,加上本班學生大部分長在城市,對石榴的感性認識還不足,如果一味地照本宣讀,空洞講讀,學生的印象肯定不深。因此,課前我就布置學生觀察石榴,并讓他們有可能的話把石榴帶到教室里來。那天上課時,我調查了一下,說觀察過石榴的有二十九個同學(全班五十人),還有五個學生把石榴帶來了。我讓這五個學生把帶來的石榴放到講桌上。
五個石榴一字兒排開放在講桌上,有的是青綠色的,有的是青中帶黃,黃中帶紅的,有的一半紅一半黃學生熱情高漲,坐在位置上議論紛紛。于是我就因勢利導,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觀察,說說你看到的石榴的顏色。我看到的石榴是黃里有點帶紅的。我看到的石榴是有點青有點紅的。我看到的石榴是紅色的,還有一個大口子哪!看到學生學得那么開心,我的心里也充滿了喜悅:那么,再請同學們想像一下,那么多的石榴長在樹上時是怎么樣的?它們像一個個胖娃娃擠在一起。它們有的笑歪了嘴,有的笑破了肚皮。同學們說得都挺好,下面我們來讀讀作者是怎樣寫的。由于學生有較深的感性認識和體會,因此,很容易就和作者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很好地把握了第三小節朗讀時喜悅的基調。外形講完,該說石榴的子兒了。我用刀打開最大的一個石榴,淡紅的汁水立刻流了出來,學生忍不住叫出聲來。我舉起手中的兩半石榴:誰說說石榴子兒的顏色和樣子?我覺得石榴子兒是淡紅的。我覺得石榴子兒是透明的,而且挨得緊緊的為了鼓勵同學們,也為了讓每個同學都體驗一下石榴的滋味,我給每位學生都發了兩顆石榴子兒,讓他們都親口嘗一嘗,甜甜的,有點酸的,滑滑的,有股香味的到此,再講石榴的滋味,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1、本文我上了兩次。第一次我以朗誦入題,學生沒有被感染,這樣,在情境創設不夠的情況下,學生難以理解一個離異的媽媽對孩子的那種牽腸掛肚,欲哭無淚的悲情。所以朗讀時讀不出母親的悲哀與痛苦。而第二節課我在導語設置上注意創設情境,用了一個故事來導入,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課堂的氛圍就遠遠超越第一節課。
2、課堂是教師、學生和文本三者之間的交流,一味地注重討論分析,往往會使課堂表面熱熱鬧鬧實際上卻收獲甚微。因為學生的交流失去了導向,出現了漫無節制的空談散講。我想學生的討論應該在情感的體驗中自然完成,讓文章的情打動他們進入作者的心靈。
3、備課不僅要備文本更要備學生,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與體驗應該建立在他們的品讀與感悟的基礎之上,只有讓學生把文本讀深讀透,才能讓他們的心扉與讀者的心靈相通,課堂的高潮在這個時候才會水到渠成的出現。為了完成教學環節而脫離學生的教學設計是一定要失敗的。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一、期中考試情景分析:
這一次期中考試的試題資料總體來說比較適中,大部分是基礎知識題和基本技能題,所以學生中的得高分的學生的學生還能夠且不及格率及低分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經過對學生的試卷分析以及學生在自我反思中的有關情景,我發此刻這次考試中反映出的主要問題還有:
1.知識理解不夠透徹,概念不清,例如:考卷中選擇第15題“不等式組無解,求M的取值范圍”,學生不理解所以失分率較高。
2.探索規律及實際應用性試題得分率不高,學生閱讀理解本事、合情推理本事、知識變通遷移的本事還比較薄弱。例如:考卷中第9題和第16題。
3.學生缺乏良好的解題習慣,在審題上不夠細心,解題時書寫不夠規范,且研究不全面所以導致好多能夠得滿分的學生失分例如試卷最終一題;
二、自身情景分析:
1.在平時的教學中,比教關注學習困難,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對1班的尖子生還不夠關注,所以班里的優秀率不是太高。
2.課堂教學中,思維拓展的例題還太少,即使有也只是就題論題,許多學生看見沒做過的題目就束手無策,閱讀理解本事、合情推理本事、知識變通遷移的本事還比較薄弱。
三、改善措施
對于以上的問題,我必須要爭取盡快解決。對此,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切實做到以下幾點:
1.認真學習新課標,鉆研新教材。日常教學要進一步體現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關注薄弱班級和學困生的數學學習,有效利用補課時間,針對問題和不足,強化知識講解和技能訓練,讓這部分學生真正聽懂、學會、練熟,爭取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對好班學生要高要求,嚴要求,提高優秀率。
2.切實加強例題的教學。新教材的特點鮮明,它所呈現的素材對改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教材上供給的例題相對不足,很多問題沒有給出解答,根據教學需要,我適時補充例題,加強教學規范性。
3.加強考試研究。要注意收集這方面的信息,利用機會提早滲透,對學生進行有關訓練,使學生能應對陌生情境,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冷靜的去分析、確定和解決問題,從而有效得分
4.加強團體備課,努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他們在學習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使他們能自主學習。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雷電頌》是郭沫若的浪漫主義歷史劇《屈原》的第五幕第二場,是全劇的高潮部分。這段著名的長篇抒情獨白用風雷電與黑暗的撞擊,表達了屈原與舊世界決絕的心聲,充滿了對光明的謳歌與向往。反思本課教學活動,我感受很多。
一、成功之處
(1)緊扣語言展開教學
本文之美莫過于節奏分明,鏗鏘有力的語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放錄音與學生齊讀,讓學生鮮明感受到語言的神奇魅力,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而象征手法和句子修辭手法的探究,則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悟作品主人公急風驟雨般的愛憎情感,在氣勢磅礴、酣暢淋漓的情境中,與主人公產生共鳴,從而激發起學生忠于祖國、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也讓學生潛移默化中掌握抒情的技能。
(2)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在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中,我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每個小組中好、中、差三類學生都得到學習的機會,都能獲得自己滿意的成就感。
二、不足之處
(1)教學設計不夠優化
指導學生分析完幾個句子的深層含義后,我接著讓學生找出一些句子具體說說課文使用了那些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結果前后句子多有重合,因為表達效果大同小異,所以這兩個教學環節有重復之感,這是我教學之前所沒有想到的,這可能是本節課最大的敗筆了。
(2)沒有注重生成
當一位學生展示“本文既是雷電頌,那么‘光明呀,我敬仰你’一節是否多余?”這一問題時,學生說:“多余。”再問原因,答曰:“與主題無關。”我說了一句:“言之有理。”就讓學生坐下了。現在想想,我浪費了多么寶貴的生成資源啊,如果我能啟發學生光明是風雷電的最高形式,贊美風雷電就是歌頌光明,那么他對課文的理解一定會更進一步。
三、今后教學策略
(1)備課要更加仔細,考慮問題要周全。
(2)一切從學生出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能鼠目寸光。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認真學習教育理論,努力提高教學技能。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八年級語文《愛蓮說》教學反思12-16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0-09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0-28
語文《觀潮》教學反思03-06
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海燕》教學反思12-16
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石榴》教學反思12-16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雪》教學反思12-16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5篇12-26
八年級下冊語文《己亥雜詩》教學反思12-16
八年級語文下冊《端午的鴨蛋》教學反思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