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精選19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 篇1
《世界多美呀》是一篇童話性質的科普知識短文。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把生物學知識融進生動有趣的故事中,使學生在閱讀時,既獲得小雞出生過程的完整知識,又能從中充分體驗到童趣和自然美。課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小雞孵化過程中的變化,另一條是小雞對周圍世界認識的變化。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讓學生通過角色體驗和抓重點詞的方法進行教學。
在學文過程中逐步滲透小雞的孵化過程,由“睡,醒,啄,撐,叫,站”,讓學生通過板書,了解科普常識。讓學生通過“啄”這一環節的細讀,抓住關鍵詞語,“用小尖嘴”“啄呀啄呀”“啄了很久”“小小的”來體會小雞的堅持不懈,勇敢,有韌勁;“小雞出殼”這一環節十分有意思,我讓學生通過朗讀表演,理解“撐”(雙手用力張開)。“叫”(小雞的特有語言,表達內心的喜悅與自豪),“站”(雖然小雞迫不及待地要出殼,但因為剛出生,嫩生生的很吃力。)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感興趣的是通過自己的表演,將小雞出殼的欣喜表現出來。學生繪聲繪色地將自己心中那只可愛的小雞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我覺得還應該多一點“歡快”(可以詢問學生“你這只小雞,嘰嘰嘰嘰地在說啥呢”“聽,這嘰嘰嘰嘰的叫聲多歡快呀,這只小雞多自豪呀!”)讓學生盡情地享受這份自在,這份放松,真正進入情境。
文中較多地出現了描寫顏色的ABB式的疊詞,如“藍湛湛”、“綠茵茵”、“碧澄澄”等,生動地描繪了小雞眼中的世界的美,學生讀來朗朗上口。我首先利用課件,把課文所描繪的景物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美,激發起誦讀的欲望。然后讓學生結合文中語境體會“藍湛湛、綠茵茵、碧澄澄”的色彩美,先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美美地讀詞語。如:藍湛湛:藍得像洗過一樣,藍得多美呀。碧澄澄:小河的水可清啦,清得可以看見——(生接:河里的小魚,河里的水草……)通過淺顯生動的語言,引導孩子理解朗讀,自然潤澤。進行拓展,積累類似的詞語也是本課的重點。課文最后分別出示了草地圖、油菜圖、太陽圖,幫助學生積累詞語“綠油油”“金燦燦”“紅通通”,然后再仿照課文中的句子“它看見是的”,在運用中讓學生加深印象,讓學生感受“世界多美呀!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 篇2
一直都很欣賞蘇軾。喜歡他那猶如東北大漢敲鐵板的豪邁詞風,更喜歡他豁達超然的初事態度。愛讀他《赤壁懷古》中那句“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似乎見到一個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來。
《但愿人長久》這篇課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的創作經過。文章情節生動,語言通俗。故事是詞意的具體展現,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體會作者既思念親人,篤于情誼,又通情達理,熱愛生活,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抒發誠摯祝愿的情懷。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語言精練,意蘊深遠。
課前預習時,我布置學生回去查找蘇軾的有關資料和抄錄《水調歌頭》。 教學時,我首先以《九月九憶山東兄弟》開課,引出“每逢佳節倍思親”,回憶佳節中的度過的情景,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由此引入“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蘇軾,介紹蘇軾以及其家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學生讀課文,而后,默讀中找到蘇軾情感變化的詞:心緒不寧----埋怨-----寬慰,想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然后欣賞配樂的《水調歌頭》全詞,指導朗讀。
一節課上下來,我也有一些遺憾:
一、對“心緒不寧”體會還不深。
體會蘇軾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個重點,我雖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家是如何過中秋的,談談自己和親人的分別感受,以這些比較來凸顯蘇軾的惆悵和傷感,但是對蘇軾的內心還探尋的不夠。原來教案上有一個環節,讓學生想象,蘇軾會回憶起什么?結果自己在上課時疏忽了,課后我想,如果在此基礎上,再想象蘇軾會在心里默默地對遠方的弟弟說什么?這樣就把蘇軾那復雜紛亂的內心世界變得可感可知了。
二、對詩句的吟詠運用還比較粗略。
對于這篇課文來說,要多讓學生反復吟誦詩句,在吟誦中體味情感,積累名句。這一點,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在最后如果再細膩一些,效果會更好。我設想可以聯系生活讓學生想想,再過幾天就是中秋佳節了,你有沒有遠在他鄉的親人朋友?你想把“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美好的祝福送給他(她)嗎?然后再讓學生一個一個反復深情誦讀“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一句,把這美好的祝福送給自己遠方的親人。然后我再說:“讓我們把這美好的祝福送給全天下所有離別的人們吧!”把語文和生活聯系起來,我相信,一定會有孩子在中秋節對親人送上這美好的祝福的!
就像蘇軾所說:這世上哪會有十全十美呢!課堂,是時間的藝術,也是遺憾的藝術。這堂課還有其他的不足,有的我心了了,但是有的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過,只要思考,就會更好。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 篇3
今天將日記兩則結束,課堂伊始,以自己做過的夢來進入這一課。孩子們的興致還是很高的,今天我們接著來學習日記兩則。學生讀全文說說自已的體會及問題。讀第一篇日記時,主要引導學生體會夢中的美,同時注意了語言文字的訓練,但是讓學生說話練得太多,時間沒把握好。如:羨慕、迫不及待等并通過一些重點的詞句進行指導朗讀。
現實中對媽媽做法的不理解,所以認為媽媽很小氣,在這里我先引著學生順著小作者的思路讀,體會小作者從高興——生氣——不高興的心情。先不以自已的認識去分析,當學生把第一篇日記讀得十分符合人物時,我問:小作者對自已媽媽這樣做很不理解,那你的認為呢?你認為他的媽媽到底小氣嗎?再默讀課文思考。
結果學生就開始了分析,有認為她媽媽舍得買那么多書給她,并也買了裙子給她,只是和她要的不一樣罷了,說明她媽媽還是很關心她的等等,學生的意見也還真多。
后一則日記,主要解決剛才的問題:阿英是誰?她在哪里?媽媽為什么要給她也買一份禮物?最后這個小女孩為什么又不要那條白紗裙了呢?經過讀思結合學生理解得算是透的了,于是在理解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反復讀,并結合理解讀出不同的語氣。小作者的心情也高興了。
至于日記的格式強調的還是不夠詳細。這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沒能把握好,研究教材還不夠透徹。板書過于簡單,沒能突出主題,重點詞的板書不夠到位,應該注重簡潔明了,并且一些重點詞應該及時地寫在黑板上。
其實應該在課尾組織學生說說自己心中的想法。聯系生活說自已的決心和做法,說自已也要怎樣節省來幫助阿英及像阿英一樣的小孩。我應該順之將其引入現實,那就是節省錢,來資助濟源山區的一些貧困學生。 可是時間不夠了。整堂課時間安排有些前松后緊。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 篇4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名為秋雨,實際上在寫秋天。課文的內容豐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豐收的景象,還有深秋中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全文語句優美,情感濃烈,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連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課前,我讓學生觀察身邊秋天的景物,收集秋天的圖畫,增加對秋天的感性認識。課中主要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為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感悟秋天的美好,我將收集到的資料(黃黃的銀杏樹、火紅的楓葉、金黃的田野)展示在學生面前,點燃學生學習的興趣火花,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一種“樂之者”的美好學習境界,再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細細品位。
我認為這節課,較成功之處一是復習導入比較巧妙。如鞏固生字詞我出示三組詞一組表示顏色,一組是疊詞,一組是動詞。讓學生在讀中找到規律,并指導顏色可以讀出自己的喜好,疊詞、動詞要根據意思讀(輕輕地就應該讀得輕一些)。這樣做既鞏固了生字詞,又為課堂的朗讀品悟奠定了基礎。復習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
秋天的雨,藏著非常好聞的氣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曲豐收的歌,
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歡樂的歌。
引導學生讀正確,讀得有感情。同時老師告訴學生這五句話連起來就是一首小詩,一首贊美秋天的小詩。然后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這些句子,學生發現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開頭,老師告訴學生課文每段都是圍繞這幾句話來寫的。初步讓學生了解總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跡。
當然這堂課還有不少遺憾:一是在引導學生學習第三段時完全可以更放手一些,讓學生自學,例如:在教“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和“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啊飄啊,郵來了秋天的涼爽。”我先請一位學生讀一讀,進行評價。沒有抓住“扇哪扇哪”讓學生體會它的妙用,從而更加體會句子的優美。備課時,我曾想過,能不能讓學生也來模仿說說類似的句式呢?實際上這是對學生語言能力創造的一個舉措,但后來沒有拓展開。
總之,備課時總覺得已考慮全面,課后卻總是留下諸多遺憾, 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放開手來,相信學生能行,這樣的課堂才是活的。只能有待于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地完善。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 篇5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材料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有了興趣,就會讓智力開足馬力,讓才能閃出光輝,自覺主動地學習。因此,《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各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帶來了教育觀念、教學方式的轉變,也帶來了教材的巨大變化。我們低年級以識字教學為重。突出表現在教學中提倡多認少寫的識字方法,要求會寫的字很少,也很簡單,但是識字任務卻很重,主要是識字量大。
上《自選商場》這一課之前,我讓學生搜集一些各種各樣的商品包裝盒、包裝紙。這在課堂中的便把識字教學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課堂上不斷給學生展示在生活中識字的機會,學生識字的興趣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識字。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實物、圖片等識字。教室里也有很多現成的實物,如門、窗、課桌、椅子、講臺、黑板、幻燈機、錄音機,學生說,我相機出示相應的詞語卡片,讓學生看到什么就認表示該實物的字。
小學生識字的主渠道是“基于教材識字”,如果教師能夠充分利用教材,切實提高課堂識字教學效率,學生能夠認識所有教材中的認讀字,就已經很好地完成了新課程在識字教學方面所設定的戰略性目標——大量識字。但往往學生忘得也很快,這就有必要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鞏固”字,在大量閱讀中去“熟悉”字。
新課程倡導讓學生養成到生活中、在大量課外閱讀中識字的意識和習慣,我們老師要充分發掘語文學習的資源。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 篇6
我們一(3)班的學生表現能力強、朗讀很有特色,因此在一年級家長開放活動中,我挑選了這篇有趣的童話故事《小壁虎借尾巴》。
課文通過小壁虎向小魚、黃牛、燕子借尾巴的經過,講了小壁虎的尾巴斷了可以再生的特點和小魚、黃牛、燕子尾巴的用處。課文較為簡單、易懂,在教學中我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等,使學生在較輕松的課堂氣氛中理解了課文內容。
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我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機會,采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文、小組讀文、朗讀、齊讀等,不求形式統一,只求學生真正投入,讓他們了解文章的內容,知道魚、牛、燕子尾巴的功能。學生通過充分地、饒有興趣地讀文,理解了課文,培養了語感。
另外識字教學也是本堂課的特色。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已經具備了自學生字的能力。課堂中,他們一個個登臺亮相,做小老師,聲音響亮,語句連貫,滿是自信,家長們紛紛向孩子翹起了大拇指。
課堂的不足:由于識字教學用時過多,導致后面的內容明顯縮水,沒有時間進行寫字指導,看來如何提高新教材的課堂效率,還得繼續研究。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 篇7
這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就該課的課程資源來說,應該很好地利用課文來理解古詩,深入體會思想感情。我教學這一篇課文后作以下幾點反思。
一、品讀激情,情感共鳴
《每逢佳節倍思親》一文蘊含著濃濃的思鄉之情,我們只有通過品詞、品句和品讀才能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共鳴。因此在教學時我作以下朗讀指導:
(一)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緊扣“兩年”一詞,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現實生活事例進行對比,結合學生平時離家時間幾天就覺得很想家人了,跟作者離家“兩年”對比。通過對比,學生理解了“兩年”確實很長,作者也更想家鄉和親人。進而指導學生品讀“兩年”的語氣,以突出作者離家之久,思家之切。
(二)學習第一、二自然段后,讓學生相應找出作者用來表達這兩自然段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時,設計了邏輯引讀: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到了,王維獨自一人在他鄉作客,很想念家鄉的親人,于是便這樣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年又一年,重陽節又到了,王維還是獨自一人在他鄉作客,他更家想念家鄉的親人,于是再這樣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兩年過去了,年復一年,年年如此,佳節如期而至,思鄉肝腸寸斷,他依然這樣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通過層梯式的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這“一年一度”這個平談的數字感覺到作者思鄉的內心世界,思鄉之情隨之升騰。此時多作任何的分析都是多余,惟有這朗朗的書聲才能表情達意。我想這就以讀代講的魅力吧。
二、講寫結合,訓練表達
由于是由文入詩,文中的意思與詩中的大概一致,在學生理解課文中與之相對的詩句后,相機安排了一個講寫結合的訓練。先讓學生結合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話來說說每一句詩的意思。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動筆寫寫每句詩的意思。這一說一寫,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符合語言訓練的規律。著名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曾說:要帶領學生在語文課堂里走一個來回。來就是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回就是從思想內容再到語言文字。前面部分是學習短文引出思鄉之情;后面講寫結合則是由思鄉之情回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即是思鄉之情是通過哪能些語言文字來表達的。
三、課外延伸,增加積累
學習這一課文,體會思想感情之后,設計了向課外延伸這一環節。思鄉之人何止王維?我國從古至今有許多漂泊在外的游子時刻思念家鄉和親人。請聽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宋代詩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聽聽他們傾訴思念家鄉、親人之苦。先讓學生自由朗讀,找出思鄉的句子,體會作者思鄉之情,最后齊讀,達到情感共鳴。以一思鄉主題,引出一組思鄉古詩,讓學生在學習一文時,認識更多的同類古詩,最后還安排學生搜集其他思鄉之情的各種文體的文章,在班上交流。使閱讀量的積累達到質的變化。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讓“經典”詩文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拉近。學生可以直接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中感受古詩的規律和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逐漸對古詩學習產生興趣。用詩文誦讀等形式讓學生增加自己的積累,豐富學生的知識,促進學生的發展。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 篇8
新的學期剛開始,我又迎接了新的挑戰。本來就已經覺得二年級的孩子讓我頭疼,沒想到接到新一年級學生的時候,我才發現,原先一年級的這場“暴風雨”來的更加猛烈。
記得在招生的時候,我就已經見識到了他們的厲害了,在老師問他們一些問題的時候,有的抱著媽媽的腿不放開,有的哼哼唧唧害羞的不敢說話,有的卻大喊大叫的回答老師的問題,有的拿著薯片大把大把的往嘴里塞,我當時就想,哦!我必須完了,這樣的孩子們我要怎樣“降得住”。為了讓他們得到更好的學習,從不懂事的小孩子轉變為一名合格的小學生,那么好的教學方法就尤其重要,所以根據近期的學習我總結出了一些一年級語文教學的好方法。
一、加強拼音教學。
一年級語文上冊的教學重點是拼音教學,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拼音的學習上,雖然孩子們都在學前教育中學習過,但還仍然有好多學生依然不能完整掌握,所以要加強拼音的教學。拼音教學要讓學生發準音,認清形,能正確書寫。讓學生以各種方式練習發音,體會發音要領。
二、加強學生的識字、寫字教學。
在學生學會拼音的基礎上,教會他們自己借助拼音識字。能夠進行形式多樣的識字比賽。引導學生去認識身邊的一些學過的字,如:廣告、標語等。同時,還要加強學生的寫字,讓學生經常聽寫,不斷提高學生的識字、寫字潛力。
三、加強學生的朗讀練習。
朗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識字潛力,要讓學生借助拼音自己讀通課文。我們在教師領讀之后,要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要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讀通課文、熟讀課文,提高學生的朗讀潛力。
四、加強學生用字組詞、說話、寫話的潛力。
對于剛入校的一年級學生來說,他們的詞匯較少,語言表達潛力較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加強學生的組詞、說話、寫話練習。在學生學會生字的基礎上,讓他們用生字練習組詞,鼓勵學生用一個字組多個詞,同時,挑選出自己喜歡的詞語練習說一句話,并寫下來。這樣做能夠豐富學生的詞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潛力,為提高學生的寫作潛力奠定基礎。
總之,教學有法,但不定法。作為一名新教師,要不斷地去探索新教法,精益求精,爭取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 篇9
如何營造一個師生互動的課堂,使教師和學生成為學習的伙伴,是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們教師研究的一個問題。今天,在這個教學片斷里,我發現了您思考的答案。您能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上,向孩子暢開心扉說歉意,這既是新課程理念的實踐化,又體現了您對孩子的愛心和承認錯誤的勇氣。在您的真誠愧疚后,學生也情不自禁地暢談自己的不足,并且還談了自己的改進想法,這是觸動他們靈魂的一堂課。謝謝!
〖充分利用插圖〗
隨便拿起一本新課程的語文課本翻翻,你會發現,課本越來越精美了。不是嗎,幾乎每一課都有一兩幅細致傳神的插圖。這無疑更符合時代特征,也是教學新理念的一種體現。那么,教師應如何利用這一寶貴的教學資源,充分發揮插圖的作用呢?
《清澈的湖水》這篇課文延續的是第7單元“保護環境”的教學主題,文章中我們跟隨著小潔的目光,能欣賞到寫藍天白云,碧水青山,跳躍的“青蛙”、展翅的“雄鷹”、賽跑的“龜兔“等句子,這些句子把公園的景色描寫得栩栩如生,美不勝收。景色美與行為美的和諧是本文的主題,但也正因為如此,這些寫景的句子被分散在課文的各個段落中,穿插于小潔和小男孩的行為中,要學生把它們找出來并不容易。
如果能把這些句子找出來好好體會,則能和后面小孩扔香蕉皮后的景色有一個明顯的對比,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體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我在教學時利用課文中的插圖契領,引導學生仔細看圖,首先用自己的話說說在圖上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色,再請學生自讀課文的1~3自然段,到課文中找到描寫圖上美景的句子。
學生看了圖后,有的找到了“一只游船在湖面上行駛……長長的波紋。”有的找到了“湖水像一面鏡子,……變幻的山巒。”還有的找到了“看,那邊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正在賽跑呢!”在插圖的幫助下,1~3自然段中寫景的句子都被孩子們一一找了出來。
圖文結合,圍繞著圖,學生再來品析這些句子,內容相對集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特別是其中的一句比喻句,我聯系圖再讓學生到圖中找找哪一塊石頭像青蛙,哪一塊石頭像雄鷹,學生熱情高漲,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不用多指導,學生自己體會到了比喻句的作用。
由于結合圖賞析了這些寫景的句子,第二課時中再讓學生體會香蕉皮扔下去后環境變得不美,學生的感受也就格外分明。再如《秋天的圖畫》一課,語句優美,我們也可以結合插圖來展開教學,通過看圖更容易體會文中比喻的精妙。
總之,課文插圖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不容小視。合理地利用這些美麗的圖畫會讓語文課堂變得更加美麗。
《要好好學字》講述了毛主席教育兩位小八路要好學習寫字這樣一件普普通通而又平凡的小事,但其蘊含的意義卻是深遠了,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年輕一代的關心。
本課的難點就是理解:“參加革命了,要好好學字啊!”在理解這句話時,我讓學生自己提問題,有的說:參加革命為什么要好好學字啊?有的說:他們打仗哪有時間寫字啊!這時我不急著讓學生回答這些問題。而是問:你覺得這2個小八路會寫字嗎?聯系課文第一段想一想。從而理解第一層含義,參加革命給窮苦的孩子提供了學習的機會。
接著我讓學生說一說認識字的好處有哪些?聯系自己,再想一想小八路識字又有哪些用處呢?從而理解認識字,學好文化可以更好地參加革命。這樣理解使學生體會到毛主席對小八路的關心。最后聯系現在,毛主席不僅對兩個小八路提出了希望,對全國的少年兒童也提出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殷切希望。進一步進行思想教育。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 篇10
一篇課文的容量畢竟是有限的,光憑課堂上的時間、教材上的內容是無法滿足我們對知識的渴求的。在課前我就布置學生去閱讀課外書中對火星的介紹,在學習完這篇課文之后,我就讓學生在課堂上交流自己對火星的認識。學生們準備得還是比較充分的,有的介紹了火星上的山脈——比珠穆朗瑪峰高三倍的奧林匹斯山脈,有的介紹了火星上的氣溫——和“火星”這個名字給人的感覺正好相反,火星上的溫度極低,最低達到零下123攝氏度……
通過相互交流介紹,我讓學生明白,經過課外閱讀能夠了解到好多平時不知道的知識,如果只看語文書,而不看課外書,那我們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閱讀課外書,同樣是學習語文,就如我們語文書開頭的“習慣篇”中所講的那樣——多種渠道學語文。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衡量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是否科學,是否合理的標準:
1、是否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有沒有反思過去的文章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在教學中是否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五年級數學教學隨筆(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
3、是否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4、是否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系,即正確處理基礎性與創造性的關系;
5、是否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即要遵循發展性原理,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識字、寫字、學漢語拼音、理解字、詞、句、段的意思,和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進行綜合性學習。我認為閱讀教學應注意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掌握語文工具的知識和學會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并重點培養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因此我覺得現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注意語文教學反思以下幾點:
閱讀課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閱讀課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接受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做一個個可以裝許多知識的瓶子,通過反復操練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形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說形成末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能力。
閱讀教學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例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這一課時,嘗試采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十個小組,每個小組四個成員組成: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兩個成績一般的學生和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桌椅也跟著進行調整。在小組討論中我提出了各小組要解決的四個問題:(1、“野”在中指什么意思?2、是從幾方面來寫這種“野”的?3、是怎樣寫出這種“野”的?4、把你覺得寫得好的內容多讀一讀,并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大家踴躍加入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積極地進行討論,各抒已見,合作解決問題。我也加入到他們的討論中,并適當的點拔,引導他們所討論的問題。當學生討論結束后,我讓各小組派代表來向老師匯報自學的情況,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已的意見和看法。并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適時進行指點、幫助。在討論匯報中,有的還提出了學習中不明白的問題,也有的對問題的不同看法進行激烈的爭論,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及學會團體協作的能力。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沉悶,被動的了。而樂于去學,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因此我覺得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方式來達到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教學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語文論文庫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里學習語文,增長才干,學會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謎》這一課時,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設備,組織學生上網去查閱有關天文知識,讓學生通過上網了解自己感興趣內容,和解決課文中的疑惑。再讓學生在班上把上網后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匯報,各小組互相交流討論。學生不但掌握了課文的內容,同時也大大激發對天文知識的濃厚興趣,課外我還讓學生組織一個天文興趣小組,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再上網或到圖書室借閱課外書及觀測天體,進一步讓學生去認識、探索宇宙的奧秘。
注意閱讀教學中人文內涵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于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游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后,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后的感受?并說說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說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已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我聽了后,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并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學長大以后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養育我們的艱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在學習中領會了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內涵,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學法指導
1、互動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組織互動學習的方式,改變過去班級授課中“傳遞——接小學一年級教學反思受”式的師生單向交流的局面,我建立了以學習小組為主要形式的教學組織形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個性。
2、交還自主權,提供學生創新的時空
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學習為本,為學生的學習服務,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時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3、轉換角色,挖掘學生創新的潛質
(1)轉換師生之間的角色
這種方法往往是教師創設某種疑問,讓學生幫助解決的方法。這樣做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生在“幫助”老師弄清疑問的過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角色轉換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某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很好,教師就可以讓他當小老師去教其他的同學學習;如果誰的課文朗讀得好,就可以請他范讀;如果誰理解得深刻,就請他來表演。這樣在學習中角色不斷地轉換,能夠喚起學生積極上進的心理,調動學生內在的動因,不斷探索知識,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挖掘創新的潛質。
(3)學生與學習內容中的角色轉換
語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著作家的靈感、激情和思想,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為學生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教學中可以分角色朗讀、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讓他們與這些角色同喜同悲,這樣,學生內在的情感與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鳴,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學生的再創造中得到延伸,學生學習語文的時空得到了拓展,學生創新的潛質也可以發揮了。
我覺得語文閱讀教學除了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還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崇高的理想和思想道德修養。才能真正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 篇11
《一面》是一篇閱讀課文,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
上課之前我認真讀了教師用書。教師用書中這樣幫我們解讀課文“課文對魯迅的外貌描寫,由遠及近,從粗到細,由整體到局部,緊緊扣住一個字──“瘦”。全文共六次寫“瘦”:一次整體寫,兩次寫手,三次寫臉。從情節發展上,每到一個轉折處,便出現一次對魯迅先生“瘦”的描寫。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激活想象,感悟魯迅置健康于不顧,把整個生命獻給革命事業的崇高品質和頑強意志。”
上課前,我讓孩子們討論:這篇課文學些什么?孩子們認為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是個什么樣的人是學習課文的重點。教學中,我決定尊重孩子們。就從這兩個方面去展開教學,并不從外貌描寫的句子去展開教學。
魯迅先生是個什么樣的人是課文的教學重點,孩子們交流的時候并不踴躍,我想主要原因是孩子們對當時的社會背景了解得太少,對魯迅先生也了解得太少。雖然在前兩課學習了相關的內容,但是并沒有對孩子們產生深遠的影響和深刻的認識。學習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學生實在是無法領悟文字里所蘊涵的那種凝重的感情。
因為是閱讀課文,我在教學中也沒有過多的追究孩子們,也沒有給他們提出更多的要求,更沒有把教師用書上的內容灌輸給孩子們。文字的理解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能領悟的東西,不能強求孩子們也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理解的。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 篇12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一首饒有趣味的兒歌。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形象生動地講述了蒲公英、蒼耳、豌豆三位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法,很受學生們的喜歡。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石萍老師在課前大膽地嘗試讓學生去收集觀察長有種子的各種植物,觀察它們的特點。教學中,她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交流已經了解的各種知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她緊緊圍繞“植物媽媽有哪些傳播種子的辦法”時時處處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引導他們進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去讀課文,去思考,去交流,盡量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展示的平臺,在學生需要的時候,她適當點撥一下,巧妙引導。整個教學活動,她重視對學生語感的培養,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去感悟。
在第三小節課文的教學中,實物起到了重要作用。文中“鎧甲”一詞,二年級孩子很難理解,而由于學生聯想到電視中曾經看到的鎧甲和手中蒼耳種子那堅硬的外殼,他們對“鎧甲”一詞,有了正確理解,還使他們掌握了聯系生活實際和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理解詞語的方法。她通過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及動手操作,使學生對蒼耳的種子是如何掛住小動物皮毛的有了真實體驗。本小節的重點、難點迎刃而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沒有感到枯燥乏味。蒼耳雖小,價值高,它的使用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所強調的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理念。我們身邊不起眼的小東西都可以為我們傳授知識,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過去,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常常過于煩瑣地分析課文。現在呢?教師的講少了很多,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可這又使許多語文課淡化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弱化了對表達方法的領悟。而石老師既強調了學生主體精神的發揮,又抓住了詞語訓練,抓住了對語言文字的領悟,讓學生逐漸懂得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 篇13
通過一堂課的教學,我完成了預定教學目標,學生在課堂中讀詩、背詩積極性非常高,效果良好。
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有兩點做得尤為好:1、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加強朗讀訓練。由于詩歌語言簡潔且凝練,反復朗讀可能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加上學生年齡較小,愛玩好動。我在朗讀訓練中,多次采用音樂、錄音、錄像等多種輔助手段,刺激學生感官,激發他們興趣。運用畫面,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意境;運用媒體,展現萬里長城和大運河的壯麗景象、雄偉氣勢,幫助學生讀出語氣;運用音樂,烘托、渲染氣氛,使學生的配樂朗讀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好地表達詩意。學生們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活躍輕松,孩子們讀詩熱情高漲。2、在重視朗讀訓練的同時,我也十分注重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詩歌教學難度大,常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雖說通過反復讀,能使學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詩歌抽象表達的特點會給學生留下無限想象的空間。因此,我在指導朗讀過程中,多次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將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內容轉化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了雄偉的萬里長城和壯觀的京杭大運河。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進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所以,學完了課文,學生就完全能做到帶著自豪感,有感情地誦讀詩歌了。
通過教學,我感到這堂課既有收獲,也有不足。在重視詩歌朗讀的同時,對字詞教學有些忽視,尤其是關鍵詞語的理解不夠重視。詩歌中字詞深奧,學生不容易理解,教師又不能采用以詞解詞這種簡單的方法。因此,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如何將深奧的詞語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讓教學更完美。這是我想在以后的詩歌教學重點研究的問題。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 篇14
《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針鋒相對,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尊嚴的事。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三個小故事的記敘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寫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寫楚王只好認輸。
在教學這節課之后,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由于本篇課文故事性強,讀來使人很受感染,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
為了使本節課發揮最大效益,課前我鼓勵學生練習排課本劇,把枯燥的說教與乏味的朗讀轉化為生活場景,這樣我想更易于被學生所理解、所接納。加之表演又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為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設計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動作。在今天的課堂上,我選取有利時機鼓勵學生展示自己,同學們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在合作過程中,同學們能開動腦筋,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這是我始料未及的。當時我真感覺自己是課堂上最幸福的人,同時我又有一個念頭從腦海中閃過:讓課本劇成為了語文教學的延伸。
同時,課本劇的展示,會很自然地幫助學生接受課文中所蘊含的教育意義。從而達到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目的。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再者,這對于表演的學生來說,既是對文本深度理解和接受的過程,又是他們思維發展、交際能力提升的過程,更是他們感受語言魅力的過程。而對于觀看的學生來說,他們雖然不敢直接參與表演,但在觀看時他們肯定也會受到感染,產生一些新的思考:“這個環節如果讓我來演,我會……”而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一個讓文本意蘊躍進的過程。以上這些,在本節課中我和學生一起成長,做到了,所以我很欣慰!
二、開放學生的學習空間。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學生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著不少的不足:
第一、引導學生讀書不夠,沒有通過讀書,感受晏子的智慧。只有當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才能真正感受晏子語言的妙處。
第二、在同學們表演課本劇的過程當中,對學生的點評不夠。
第三、由于時間緊,學生們小組活動的時間太少,沒有讓學生們放開手腳,如果讓每個學生先在小組內展示一下,再評選出優秀向全班展示匯報,這樣會更體現出教學中的民主,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注意這點。
第四,由于課堂時控觀念不強(這是自己以往教學中的“老病”),因而對于課文中的一些寫作方法,如首尾呼應,晏子語言的嚴密推理等;寫作順序,如事情發展的順序寫指導不夠,這是最遺憾的地方。
總之,反思這節課,今后我應該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1、不斷學習,積累、總結經驗,讓自己的課堂更豐滿;
2、優化教學目標,將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力求做到:讓學生一課一得;
3、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情感,形成語感,積累語言,并將積累的語言運用到習作中。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 篇15
小學階段是學生處于啟蒙教育階段,也是學生開始接受學習系統的科學知識的主要性階段。在小學中語文教學主要是識字教學,然而小學階段中識字是為了小學生閱讀做起點和基點的,并且識字教學階段也是全部語文能力的根基。然而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等諸因素的存在,小學語文教學,應體現“以教為主”的原則,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引導小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知識,并通過反復訓練使學生達到獲取知識能力和培養能力的目的。在小學中年級中尤其應該注意對學生方法的引導,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逐步提高學生的獨立性。
一、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
在教學中我一直覺得學生的學習方法不夠好,通過自己的不斷反思發現,好的學習方法是引導學生入門的向導。一些學生每天勤苦讀書而收效卻很甚微,主要原因就是學習的方法不得當。著名的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就非常重視對方法作用的'引導,他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教師就應該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語文的方法,讓學生知道該什么、怎么去學。學習語文的方法多種多樣,因文而異,因人而異,無論何種方法的學習都應該努力做到眼看(眼到)、腦思(心到)、手寫(手到)。譬如“比較法”和“重點突破法”。
比較是思維過程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通過作比較,可以區別對象之間的相同點和相不同點,本質特征和非本質特征,以達到正確的認識事物的目的。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去作比較。如多音字進行分析字義比較法。了解其正確讀音和字義。比較體會句子怎樣用詞準確、生動形象。
學習重點的突破法。對課文里存在的含義深奧且不易理解的詞句,常常會使學生記憶卡殼。這就要讓教師采用有效的方法去引導學生熟讀精思,花些時間和力氣去弄懂,并反復體會不理解的詞句促進記憶。如《爬山虎》等一些課文要背誦的美文佳句往往需要這種方法。對學生理解和背誦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抓好手中的教材去學習
在教學課后中我不斷去研究教材、發現教材并在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練成閱二、輔以基本知識。”中明白要想真正讓學生學好教材就必須從教材抓起。
在班里為數不少的學生都對學習語文學習缺乏信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原先的語文的“基本功”太差,所學的知識猶如過眼煙云。針對這樣一中情況來說,要想讓學生系統地學生就必須抓好、掌握基礎知識。如何抓好并掌握基礎知識呢?
1.拼音文字過關,積累大量詞匯;
2.詞句理解過關,準確表情達意;
3. 朗讀背誦過關,發展記憶能力;
4.基本寫作過關,掌握寫作要領。
只有這樣對所學的基本知識抓牢并過關,學生才能“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才能長久地保持學習的動力和信心。如發現“學困生”完成得較好時,一定要及時給予鼓勵,以此來達到增強其自信心效果,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堅持以閱讀為本
我發現要想學好學問也要多抓學生的閱讀,尤其是課文中的閱讀尤為重要,那如何抓住閱讀內容就需要以教材為主要:
1、重“句段”貫“全文”。根據單元的知識要點,確立自己的教學目標。在分析課文時,要把精力放在體現知識要點的幾個段落學習的基礎上。整體去感受課文內容,針對課文中的語言去品味及感悟。如第一單元的教學,知識點確定為“感受自然之美”,講授時就圍繞自然之美來寫的,分析其寫法,就是引導學生可以推薦一個自己認為好的地方給大家,能說明自己的理由感受到大自然之美。
2、重“講讀”促“自讀”。對于不同類型課文的學習,多采用以講讀促自讀的教法。在學生熟讀的情況下對課文進行講讀,而講讀的課文則從課文各個方面對重點段落進行剖析,讓學生學會方法且能把講讀中的知識遷移到自讀課文當中來、這是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訓練課,對所學“知識點”的鞏固,也是培養學生閱讀的能力。
四、加強學習強化基礎訓練
課后反思中我得到一定啟示就是不僅抓好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習還要對學生基礎訓練也是很重要的要想抓住學生練習首先要“從訓練學生學習一定方法突破”的原則,強化了練習。教材課文后的習題為基礎練習題;其次一個單元冊后的多項練習、綜合閱讀練習也要強化訓練。這樣有效的訓練及相互聯系又可以讓學生起到螺旋上升的效果。其中每篇課文中的課文后題可作為一項作業,根據不同類型課文對學生進行強化練習。其中講讀例文的練習以記憶性練習為主;鞏固例文的練習以理解性、鞏固性練習為主;自學例文的練習以運用性練習為主,滲透創造性練習內容。
通過自己不斷總結與反思我相信這對學生系統的指導學生能很快并有效的掌握牢固語文知識并能幫助學生有效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力。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 篇16
童話以其優美的語言,動人的故事情節深受同學們的喜愛,也正是因為同學對童話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如何讓學生在感受到童話帶來快樂的同時能更深入地理解童話以及其中蘊涵的道理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堪稱英國作家王爾德的“完美之做”,揭示了快樂應該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深刻道理。
本文以巨人砌墻與拆墻后花園情景的對比,巨人砌墻與拆墻后態度的對比為主軸展開故事情節。在教學本課時我從美麗又神奇的巨人的花園入手,讓學生從中感受花園的美麗,為之后花園發生的一系列變化做好伏筆。在引導學生找出主線“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后進入課文的主導部分,引導學生找出“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以及“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的句子。學生通過對比,反復的朗讀,邊讀邊想象畫面,使學生感受到巨人的花園冬天時的寒冷與冷清,巨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孤獨,以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孩子加入花園后的春景。然后以“原來四季交替正常、景色美麗的花園,為什么巨人的加入會使花園產生如此大的變化”提問學生,引導學生找出巨人的所作所為。通過想象巨人發火時的神態動作引導學生從“生氣、訓斥、叱責”的意思中感受巨人這三次發火是一浪高過一浪,指導讀出語氣,加深理解。再引導學生說出這是一個怎樣的巨人,最后揭示巨人終于明白的道理,讓同學隨著孩子們的歡笑聲一起進入這美麗的花園。
在揭示課文的道理之后再回過頭來引導學生發現童話語言上的特點,讓同學體會到童話可以帶領我們去到現實不可能去的地方,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在童話中也可以通過奇妙的語言展現在大家面前,從中進一步感受童話帶來的無窮魅力。
課堂教學是動態的,生成的,由于教學經驗的不足,在教學的過程中并不能得心應手。對于讀的部分讀得不是很透徹,尤其是描寫有孩子與沒孩子時花園的情景變化的內容,由于在時間分配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讀得不夠透,不夠深刻。另外內容的銜接也不夠緊湊,在請同學說出這是一個怎樣的巨人與接下來揭示寓意這一環節連接不夠緊。此外,教育機智發揮不到位,對于學生的問題處理得不太妥當,這些都是急需要改進的地方。當然促使課堂教學進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斷虛心地向師傅或有經驗的老師指點迷經,借鑒好的教學經驗,再通過自身的努力與實踐,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實踐與反思中不斷成長。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 篇17
《學會查無字詞典》是一篇教學生語文學習方法的文章,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但關系到本單元學習成績的好壞,更影響到今后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方法的掌握,回此,我在課前更仔細地思索了本文的教法。
在讓學生對課文作整體感知的前提下,我又引導學生精讀理解了課文的一至八自然段,在教學課文的第九自然段時,需要理解爸爸意味深長說的“有字詞典”和“無字詞典”的意思,明白它們分別指什么?教學到這,我沒有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而是提醒學生聯系上文仔細想想,它們是什么意思?不一會兒,有個學生站起來說:“有字詞典是指《現代漢語詞典》”,無字詞典是指看到和聽到的一切。又有學生說:“有字詞典是指用來查找的工具書,無字詞典是指現實生活”。另一名生說:“無字詞典的解釋比有字詞典的解釋更能給以真切、準確的感受。”聽了孩子們的發言,我表揚學生說得好,并且告訴學生,我們理解詞意,目的就是要弄清楚這個詞語表達的現實生活的某一種狀況,查無字詞典可以直接感受到,因此,比查有字詞典顯得更為重要。課文中,爸爸引導“我”查無字詞典理解“驕陽似火”與理解“驚濤拍岸”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學生答到:“理解‘驕陽似火’,先提出詞語,后在生活中找出解釋”,理解‘驚濤拍岸’先感受生活中的現象,再與詞語對照。”我接著說:“很正確,這兩種方法都是查無字詞典的有效方法。現在,我們按照第一種方法,看看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可以解釋“驕陽似火”?學生聽了,興趣盎然,有的說:“夏天的中午,烈日當空,馬路上的瀝青柏油都融化了,有的說:“小狗熱得受不了,在樹腳下伸舌頭散熱這種現象可以解釋”,看到孩子們真正理解了詞意,我又讓同學們回頭看眼前的黑板報,說說看到黑板報,你的腦海中會浮現哪些詞語,孩子們有的說“五彩繽紛”,有的說“豐富多彩”,真正地學會了第二種使用“無字詞典”的方法。
在教學最后一段爸爸的話時,讓學生聯系上文,回憶“我”理解‘驕陽似火’和‘驚濤拍岸’的方法,讓學生先進一步區別“有字詞典和無字詞典”,理解查“無字詞典”的重要作用,然后總結歸納查‘無字詞典’的兩種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培養了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并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為學生將來對詞語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礎。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 篇18
課文的第2—5自然段是重點部分,要指導學生理解狐貍三次對話及烏鴉說的話及烏鴉三次聽后的表現,懂得烏鴉是如何一步一步放松警惕,最后受騙上當的。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我采用了扶放結合的手法來處理。這個方法的效果很不錯,但遺憾的是在處理的時候做得不夠到位,放的還不夠多,沒有充分體現出學生的自主學習!
學生的朗讀與感悟是相輔相成的,感悟可以提高朗讀,朗讀可以加深感悟。在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孩子們在悟中讀,在讀中悟。
悟中讀。在講狐貍和烏鴉的三次對話是,當學到狐貍的三次語言和動作時,我都讓學生學一學,就把自己當作是狐貍來體會感悟,我還通過抓住關鍵詞來引導學生,使學生能很好地投入情感,把課文朗讀好。在教學烏鴉的三次表現是,我都讓學生試著把自己當作烏鴉,想想自己會有什么反應,把自己置身于情境中,深刻體會到了愛聽好話容易上當受騙的道理。邊悟邊讀,學生完全沉浸在角色中,達到“語語悟其神”的境界。
讀中悟。朗讀是感悟的一種表現,同時也是加深感悟的一種方法。孩子在投入的朗讀中,其實已經進行了一種角色互換,自己顯然已成了故事中的狐貍,故事中的烏鴉。他們在繪聲繪色的演讀中,又一次加深了對文中角色的認識。
在鍛煉學生語言能力時,我設計了一個短語練習。學生通過訓練,都對“讒得直流口水”這一短語有了較深的認識。但是在指導學生訓練時我指導的不夠到位,不夠清晰,同時練習設計還不夠好,今后在這方面還需多下工夫。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 篇19
《北大荒的秋天》是蘇教版三年級上第2單元中的一篇寫景課文。課文以獨特的視角,展示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令人遐想。全文筆法細膩,色彩絢麗多
首先運用課件,展示北大荒,激發學生的興趣。兒童天生喜愛色彩鮮艷、生動有趣的事物,抓住了兒童的注意力,也就抓住了調動兒童積極行的契機。因此在我們級部共同討論這堂課時,上過這堂課的戴老師和丁老師都強調了北大荒圖片的重要。是呀說到北大荒,連我自己都感到十分遙遠,印象中的北大荒是一個窮得不能再窮的地方,更不用提學生了,但是課文中的北大荒描寫的卻是那么美麗富饒,和我想象得太不一樣了,那么如何讓把一個自己一直認為貧窮落后的地方,講得讓學生感到美麗富饒,確實讓學生親眼見一到一碧如洗的天空,五彩斑斕的流云,清澈見底的小河,學生們在看到后個個都張大了嘴巴,還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來,在具體可感的畫面面前,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了北大荒的美麗,喜歡上這美麗的北大荒,其實我已經看過無數次這些圖片了,可是當在課上再次看到還是禁不住和學生們一樣為此驚嘆,豐富學生對北大荒的感性認識,進一步超越文本,發揮想象,相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其次,加強朗讀的在課堂上的時間。《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為我們描繪了北大荒令人心醉的景色,展示了北大荒的勞動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勾勒了一幅獨具魅力的北大荒秋景圖,是一篇很適合用來訓練朗讀的材料,其實我自己非常想利用這篇文章讓學生練習朗讀,但是總是沒有能夠給學生留充分的朗讀時間,在備課中我也設計了朗讀的環節,但連自己也覺得讀得太少,形式太單一。在級部教研中,大家不僅提出了這個問題,也幫我想出許多好辦法。可以自由讀、范讀、指名讀、配樂讀。比如在教學小河時,因此小河的凈靜兩個特點,采用讓學生先靜靜地讀。然后知名再讀,讓學生遭朗讀中進一步體會小河平靜的特點 。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目的,通過多形式的讀讓學生體會問中所描繪的景色和表達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還有課文最后的拓展也是課文的一個高潮和主題的深化。我在課的最后,出示“現在的北大荒景色優美,物產豐富,可是你知道以前的北大荒是什么樣子的呢?”這個問題,接著,我展示了幾幅昔日北大荒的圖片,學生們大吃一驚。然后,告訴他們,當年有十萬大軍奔赴北大荒修水利,開荒地,艱苦奮斗,才有了如今這四季如歌的北大荒。這一部分的教學,我想通過北 大荒今昔的對比反差,是學生更能產生對祖國的熱愛,孩子們應該能理解人與環境的關系,從而把握文章的內涵。
在這堂課中讓我覺得最受益匪淺的是和級部老師的備課的過程,在備課過程中我感受到了丁老師、王老師這樣的老教師的豐厚教學經驗。在備課開始時,我對北大荒都感到十分遙遠,印象中的北大荒是一個窮得不能再窮的地方,課文中的北大荒描寫的卻是那么美麗富饒,和我想象得太不不一樣,怎樣把一個自己一直認為貧窮落后的地方,講得讓學生感到美麗富饒呢?在于丁老師的討論中,他向我提到了一點,就是如今的北大荒有一個新名字叫北大倉,倉庫的倉。使我對北大荒產生了不一樣的看法,也對講這節課有信心,通過回去大量的查閱資料和圖片是自己更加了解北大荒
當然也感受到像戴老師這樣教學骨干老師扎實的教學功底,備課中戴老師提到北大荒生長什么農作物和植物,本以為自己對北大荒的資料已經很了解了,可這樣一個小問題卻忽視了,也許在教課中這個小問題不會用,但是對教學的細心、深入研究值得我學習
在教研小河這一段時,不僅僅這是看出小河的清澈,也能從“靜靜”這樣詞語看出小河的平靜,因此在朗讀中避免齊讀,靜靜的朗讀,真的是從讀中悟,在悟中讀。在級部研中,我真正知道了,也看到了什么叫深入鉆研教材,吃透教材。
這節課我的問題有很多,但是能從中有所收獲也是值得的。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12-28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10-09
小學語文《燕子》課后教學反思06-10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精選5篇)06-10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15篇10-14
小學語文《黃山奇石》課后教學反思11-29
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范文07-01
小學語文拼音課后教學反思(通用6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