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語文教學反思五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一語文教學反思五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五篇1
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說:“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系著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那么,新課程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我覺得首先應該給學生的是一堂充滿“激情”的課。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在整堂課中我一直以充滿激情的狀態進行教學,除了讓文本中的情來感染學生,更易我的激情來渲染、熏陶學生。
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童年的朋友》這篇課文時,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小熊的可愛之處了!我提出:“你們讀讀課文,覺得文中的小熊是一只怎樣的玩具,你從哪里感受到的,你能通過朗讀體現出來嗎?”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于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在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我竟然要拿曾經給過我快樂的小熊來練拳時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我就創設了一個語境,學生真正領悟了作者的自責、內疚、慚愧,那種情很自然的溢于言表。
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讓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么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孩子的說話練習一直以來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但是,在教《童年的朋友》時,我逐步引導讓孩子們自己思考,你曾經和你的玩具有什么形影不離的情景,學生的想象竟超出了老師想象的空間,“當我乘涼時,我把小熊抱在懷里,和我一起欣賞月亮里的嫦娥”。當我踢足球時我也讓他坐在旁邊,他舉著雙手好似在為我鼓勁加油……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最后,我覺得應該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把人家的情感如何變成自己的情感。我在教學課文的第三小節時,我就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體會文中的作者與玩具小熊之間的那種真摯的感情,朗讀時孩子們充滿著激情,飽含著對玩具小熊無比的喜愛之情……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如何把文中的語言加以積累,我設計了一個說話練習,把文本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維生素;
新的語文教學應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新的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并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五篇2
興趣,乃喜好之情緒也。它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一種“能源”,是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先決條件和首要問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獲得成功的關鍵。及時發現和培養,正確誘導,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適應教改的需要。
初中學生正處在一個新的迅速發展時期,心理特征和生理特點都發生了變化,但還學有完全脫離小學生的特點 喜怒哀樂易于表現,并支配他們的行動。意志活動很大程度上依靠外部的影響才能完成,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及時發現他們的興趣所在,創造一個良好的培養興趣環境,選擇適合的方式,通過各種途徑完成他們的學習。其過程為新奇 → 有趣 → 學與專 → 掌握知識。我在從事初一語文教學時,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希望能通過興趣教學發展學生智力,循序漸進增強吸收知識的能力。
(一)興趣來源之一:課前三分鐘演講
葉圣陶先生曾指出:學習語文要聽、說、讀、寫四者并生,培養學生學習說話能力就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與環節,初一學生年齡小,知識面窄,口關鍛煉機會少,然而求知欲強烈,又喜歡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希望引起別人注意。因此,為鍛煉學生的說話能力,滿足學生心理要求,培養獨立性,適應勇和培養的`需要,我在教學中試著開展了課前三分鐘演講。試講一個學期以來效果顯著,達到了預期目的,學生們出表現及濃厚的興趣。
我曾在一個學期中,由淺入深地進行兩個階段的訓練,第一階段內容簡單,只要求把話說清楚,能使別人聽懂就可以,以培養其膽量。為了讓學生有內容可講,通常前一天布置第二天的演講內容,如我的家庭成員,包括我的爸爸、我的媽媽、自我介紹,我的童年等,不僅使學生得到鍛煉,而且加深入了同學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第一階段的成功給第二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生有了第一次經驗,鼓足了信心,自學地嚴格要求自己。第二階段的內賓是講故事,這次提高了要求,不僅要把故事講清楚、明白,而且要充滿感情,要有表情,學生們選出自己最拿手的故事,做好充分階段的準備講給同學聽。內容有童話故事、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科幻故事、好人好事等,第二次演講時學生們就顯得比較老練,鎮定,有聲有色、層次較為清晰,以各自的特色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力,至此,課前三分鐘演講成了語文課必不可少的內容。
三分鐘演講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能力訓練,深得學生們歡迎,現在已經成為學生盼望上語文課的一個重要因素,事實證明,這種融趣味性、知識性、思想性、科學性于一爐的做法,舉例學生興趣特點,適應能力培養的要求,形式活潑的練口活動,能務有效提高學生說話能力,同時對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幫助。
(二)興趣來源之二:美的欣賞
愛美之習人皆有之,“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的精神正直、心地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初一學生雖然不會全面地、有深度、有廣度地鑒賞美,卻會用自己樸素的感受,獨自的方式欣賞美,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期基所說:“孩子們憑形狀、色彩、聲音和一般感覺而思考事物”。從中可以看出,我們可以從直觀的具體形象入手,引導學生欣賞美,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愉悅。
洪氏教材中,有 許多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這些自然景物的描寫都融進了作者的感情,表達了他們的美學理想,通過形狀、色彩、聲音等方面對自然景物進行分析,對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提高學習興趣有著重要意義。例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關于百草園夏秋景色的描寫,從總體描寫“不必說……也不必說……”到具體分述:“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無論是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還是擺弄果實,都是學生們所熟悉所喜愛的,再加之作者妙筆生筆生花,安排得聲情并茂,色彩鮮艷,動靜相宜,高低參差,錯落有致,因此這美好的景物,無限趣味正符合學生們的年齡特點。我便在教學中投期所好,在趣味中教學,給予美的享受,不僅得到聽課老師的好評,也使學生記深刻。又如朱自清的《春》,清新秀麗,如詩如畫。“春天的腳步近了”以春的恬情調動了學生的聽覺感受,轉入視覺中把學生引一個夢一般的境界:暢游在繁花嫩草,柔柔的輕風,綿綿的細雨之中,使人感到親切,作者對新的美好生活的渴望深深地印在學生們的心中。通過美的欣賞,情感的交流,牢固地掌握知識,永久難忘。新材中類似的文章還有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中冬天濟南的不同美景;陸定一的《老山界》中半夜被凍醒進的感受和周圍景色描寫;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美麗街市的描繪等都以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美感染學生。都德的《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愛國主義形象,冰心的《小橘燈》中小姑娘純潔、鎮定、勇敢、樂觀的美好心靈等。
(三)興趣來源之三,朗讀
初一學生的抽象思維和創造能力比較差,但形象思維和模仿能力卻很強。他們對課文內容、寫作技巧的學習興趣不大,卻很熱衷于朗讀。他們模仿磁帶的語調,模仿老師的表情,也極力模仿播音員的標準播音。洪氏教材所選課文均易上口,易朗讀。因此,我在朗讀教學中也極力推崇這種學習方法,以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能力。
在朗讀教學中,為加強不同朗讀方法的學習和適應學生心理要求,也進行了兩階段的訓練:一學習鍛煉,二表演錄音。學齡前習鍛煉階段著眼于不同文體朗讀知識的傳授和技巧的學習,通過范讀→講解→練習→掌握的過程,聲情并茂的節奏,和諧婉轉的韻律,很好地再現了作品的神韻美、聲音美,用范讀的魅力抓住學生的心,激發學生的情、點燃學生的趣,促進學生的練,借助于不同形式,齊讀、單讀、一個接一個讀、賽讀等,在普遍提高的基礎上進行個別指導,以好帶差。兩個月后較入學時朗讀均有明顯提高。表演錄音階段是對前一階段的考查、鞏固,也是為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他們總想聽聽自己讀的聲音是什么樣,朗讀水平如何,于是利用下午自心課時間進行朗讀錄音,每個學生準備自己最拿手的段落,經過充分的準備(課下反復朗讀)站在錄音機前錄下自己的聲音,然后再播放。對于這種新的嘗試,學生們表現出空前的熱情。放音時,老家里異常安靜,每個人都屏住呼吸,辨別著同學的聲音。聽出是誰的聲音是一陣歡呼,強烈地要求再聽第二遍。朗讀興趣培養為教材內容的掌握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另外。興趣的不源還有以唱代講情感交流,辦班報、想象聯想及各種競賽等。
一個學年的興趣的培養,確實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們在學習中綻于了笑臉。“語文課真好玩!我愛上語文課”,道出了孩子們的心聲。效果也是顯著的,開學初按成績分班,期中、期末兩次考試中,所教授的一年級四班四次在同軌班中名列第一,證明了興趣培養的初步成功,體現了教材扎實、活潑、有序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學中將進一步研究、探討,以便更好地適應洪氏教材對激發學習興趣達到培養學生能力的要求。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五篇3
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業即將結束,在這一學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對于我來說,無論是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的形成與接受,還是教學方法和教學能力的積累和提高都有了較高的提高。“反思才能進步,溫故方可知新”,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的得失情況進行總結如下:
一、教學思想先進,教學理念與時俱進。
經過一個學期自我努力和其他優秀教師的指導,使我掌握了素質教育的思想;新課程改革又讓我的教育理念與時代同步。因而,我在教學工作過程中充分顯示出“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的思想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新模式。
二、摒棄舊的教學觀念,建立全新的教學理念。
我在教學中,改變了自己在以往在課堂教學中的主角角色;將要講述的內容為自己編好“劇本”,然后自己在講壇上盡情演繹,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充當主角,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演繹,自主、合作、輕松地獲取知識。
三、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我認為教師如果都不能把課文研究得透徹,那又怎么能希望學生理解透徹教材呢!開學之初,我備課時,一般都是參考教學參考書,自己思考的部分很少,實施了一段時間后,我發現這個方法行不通。第一、上課的氣氛太沉悶了,我發現我成了一個沒有思想的播音員,上課就只是播送參考書上的講解,學生成了一群無精打采,昏昏欲睡的聽眾。第二、經過測試,學習的效果很不理想,有的問題盡管我強調多遍,但學生還是會錯。以上的一些問題,使我陷入了困惑中,我也切身到領悟到“教,然后知困”這句話。發現了問題,我就開始尋找出現問題的根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努力思考并向老師請教,終于找到了。在以后上課時,我認真備課,不再是完全依賴教參,而是自己先真正思考,然后在挖掘參考資料的閃光點,并加以運用。上課時,不再是一味地我講,而是讓學生自己討論思考,然后再由學生講。經過一段時間的實施,我發現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的氣氛熱烈了,有的知識點只要我稍微點撥,他們就牢牢掌握了。
四、讓朗讀永駐語文教學課堂。
我發現七年級的學生喜歡語文課文的閱讀。因此為了讓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我就選擇了第二單元所選的課文,都是表現愛國主義的作品。一樣的感情,不一樣的表達,但是要讓學生能領悟其中的深意,那就需要指導學生反復朗讀了。在學習了《黃河頌》和聽了都德的《最后一課》后,
結合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感覺有聲朗讀能喚醒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聲朗讀更能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如《黃河頌》,這是一首頌詩,一首向著黃河母親唱出的豪邁的頌歌。在教學時,著手指導朗讀:一要把握好朗讀的節奏,二是把握好朗讀的語氣和語調,三是要讀出雄壯豪邁的氣勢及滿腔的自豪與熱愛。“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這幾句以讓學生帶入了一個波瀾壯觀的境界。尤其三個“啊,黃河”、“文化的搖籃”、“鐵的臂膀”、“英雄的體魄”、“民族的屏障”??學生的內心的豪邁之情被激發了,與詩人達成了共鳴。課堂上書聲瑯瑯,爭著要表演自己的朗讀。不知不覺一節課過去了,學生還意猶未盡。這樣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入情、入境、會心,感受詩歌的意蘊、情感。今后我會給學生更多的朗讀的機會,與學生一起在朗讀中走進作者的心靈,與他們一起同歌同悲,同喜同怒,讓朗讀永駐語文課堂。
五、合理運用教學媒體,巧妙整合內容并及時反思。
七年級下冊語文《觀舞記》寫的是有關印度舞蹈家舞蹈的魅力,非常適合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舞蹈《千手觀音》,以此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中注重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點燃學生的求知熱情,喚醒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真正動起來,課堂真正活起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強,有強烈的參與意識,能把自己融進學習的環境中,善于表現自己,樂于表現自己。但遺憾的是由于時間關系,課堂上容量很大,但無形中也產生了腳步匆匆地感覺,像拓展延伸部分,假如時間允許,練習面完全可以再廣一些。還有,這篇文章的語言很有特色,運用大量的比喻、排比來表現卡拉瑪姐妹舞蹈的魅力,可以讓學生充分討論,體會語言特色。學生審美能力很差,缺乏深厚積淀。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千手觀音》這個舞蹈時,出現無法用準確的語言進行描繪的現象,究其原因,一是對舞蹈藝術缺乏了解,二是學生語言比較蒼白。這也是今后教學應該努力的方向。教學設計與學生的表現相距仍有一段距離,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難以出現,這說明教師自身應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己
六、在總結收獲,發現不足
1、在處理已有的知識與傳授的知識的時候,不能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
2、對部分教材內容把握不全面、有時只求形式,忽視了內容實質。
3、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有時教學難重點處理的有偏差。
4、在教學中提問學生的問題不夠精辟。
總結經驗可以充實自我,反思不足可以提高自我。相信在反復的總結和反思中,我會不斷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的。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五篇4
語文在各門學科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中,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后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于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中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于考試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于上課聽講,課后完成老師布置的書面作業,滿足于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我安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于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盡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于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著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范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并想象失敗后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回之后,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初中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中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著“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后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著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系。近幾年來,為有利于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中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中考已經沒有作用,于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復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圣陶先生語),中考試題與教材的關系是“流”與“源”的關系,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
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初中,產生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考試復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余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于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云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為學生的主體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初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為憑著以前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筆者曾在學生中搞過一個試驗,讓學生分析、提煉、積累課本中的作文素材。把班級分成6個組。一個小組負責一單元課文和讀本的內容。每個小組指定一個組長。組長負責把本單元里的重要課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資料,并加工處理,如修改、裝訂等。準備工作做好后,班上組織交流。最后教師收齊,裝訂成冊,作為一個學生課題來處置。這樣,原來不夠重視課本的人,懂得了課本的價值;原來感到作文無料可寫的人,也大有收獲。因而,他們再也不小看課本,這以后,有一些學生還自覺梳理所有課本里的知識材料。他們再也不認為課本無用了。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俗話說,“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自信心而導致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自信心對于初中學生更為重要。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為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著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學生學語文,最怕的有作文、現代文閱讀和詩歌鑒賞。在開始進入詩歌鑒賞復習階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學:了解詩歌的常識——鑒賞詩歌的形象——灌輸詩歌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訓練答題步驟——品味詩歌語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關于談詩歌鑒賞技巧的小論文。經過幾周的訓練,學生覺得“詩歌鑒賞也就這么回事情嘛,沒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個普遍現象值得重視——他們的閱讀量有限,他們的鑒賞水平太低,必須強調他們多做練習。否則,理論并不能很好地指導他們的實踐——準確鑒賞詩歌,這才是真正的難點。但無論怎樣,我通過做這樣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這一點,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獲感、成就感,嘗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五篇5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主題表現深刻,藝術手法生動,我很喜歡。可從教近10年,這篇課文教了幾遍,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這一次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和引導下,重新接觸這篇課文,終于找到問題所在: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造成滿堂灌,吃力不討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進行教學設計和創新了。這一次參賽,我特地選了《最后一課》,并且決定在平時較“靜”的七⑴班上,就是想對過去的教法做個修正,給自己一個挑戰。
考慮到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課前我把課文翻來覆去讀了好多遍,對上課內容做了大膽處理:
第一,去除旁雜,突出重點:這是學生上中學以來第一次接觸到小說這種文學體裁,所以我決定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整節課僅圍繞著小弗朗士作小說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深入共感,激發共鳴:初一學生與小弗郎士年齡相仿,班上不少同學就像最后一
課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樣:天真幼稚不懂事,學習不認真自覺,甚至有厭學情緒,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已經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課》的故事情節,或許你與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樣,也有過厭學的時候。討厭學校,討厭課本,害怕被老師提問,現在老師問你:假如有一天,外敵入侵,家園淪喪,不再允許你學祖國的語言,也不再允許你說母語,那么,你將如何面對?
第三,全面參與,動腦動筆:中學語文考試主要考查學生閱讀理解和作文能力,可是,通過一個多學期的了解,我發現現在的這批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相當差,不少同學沒辦法用恰當得體的書面語言把心中想說的話描述出來,鑒于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熱鬧,設計了為課文做旁批,發揮想象力,對課文進行創造性續寫這些既動腦又動筆的環節。
第四,水到渠成,暢談感想:中國自古講究“文以載道”,所以,當學生通過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最后一課,不僅使小弗郎士變懂事了,更喚醒了他的愛國熱情。那么,你從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東西?沒有生硬的說教,學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美好東西”,“熱愛祖國,就要熱愛祖國的語言,學好祖國的語言”等體會。
就這樣,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課上完之后,我覺得根據小說故事情節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領會理解課文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等教學目標基本實現了。
可是,遺憾依然存在,這一次備教材備得較充分,但沒真正備好學生,課堂氣氛沒有原來想象的那么熱烈。而且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更加體會到學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為課文作旁批之后,不會將相關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告訴大家;在談小弗郎士內心變化的時候,對老師的態度變化只想到由于老師變得溫和而產生的親切感,未能注意到韓麥爾先生由一個普通教師變成一個愛國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學當中還須對學生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五篇】相關文章: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02-25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02-25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02-25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02-25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最新5篇02-08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02-08
初一語文上冊《河中石獸》教學反思09-01
初一歷史教學反思01-25
初一歷史教學反思01-26
語文《觀潮》教學反思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