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學反思合集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草原》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草原》教學反思1
《草原上》是三年級上冊第二課的一首歌曲,一首蒙古族民歌,歌曲的音樂語言十分簡練,基本素材只有一個包含兩個樂句的8小節樂段。其節奏舒展,旋律優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風和日麗、綠草如茵的草原風光,使人置身于一望無邊的遼闊草原情景之中。歌曲刻畫了他們爽朗豪放的性格,傾吐了牧民對家鄉無比的熱愛和贊美的情感。
首先,發聲練習非常重要,直接影響到孩子接下來演唱的效果,發聲練習一定要提醒孩子輕聲演唱,把音連貫在一起,自己聽辨什么是美的聲音。
其次,帶領孩子們復習“×”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時值,再次感受這兩個音符的長短,把“—”歐帶進節奏,讀一讀,知道了這些時值的長短,開始讓學生看歌詞中的節奏型,試著讀一讀。這首歌曲的歌詞很簡單,孩子們只要多注意就能夠正確的讀出來,但是這個環節忽略了“×———”全音符的時值,可能會有部分學生讀不正確,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留意并糾正這個地方,再次提醒孩子們這是個全音符“×———”注意有幾拍,不要少拍。歌詞按照節奏讀下來以后,我試著先讓學生認識“356”三個音,從一年級到現在孩子們對音準應該有了初步的認識,引導大家學習樂譜,主要問題在高音“1”上,沒有大概的高低音概念,就沒辦法完整演唱樂譜。
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在備課的時候要考慮到這一點,不能把他們想像的完全一樣,設計的課程應該是有變化的,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定教學方案是很有必要的,慢慢摸索,繼續學習!
《草原》教學反思2
《草原小姐妹》是一堂綜合性的音樂課。我的課程是這樣安排的:一、導入。在導入這個部分中我安排了綠動和節奏訓練。一開始利用視覺圖像把學生“帶入”草原,了解內蒙古的風土人情,然后在歌曲伴奏背景下學習擠奶、硬件等動作,熟悉旋律,為教唱作鋪墊。蒙古族被稱作是“馬背上的民族”引出學生模仿馬蹄聲做節奏訓練;二、聽賞歌曲。聽了第一段一部分,讓學生感受這一部分的主題內容了解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通過這一部分的欣賞,了解什么是協奏曲;三、歌曲教唱。學唱小姐妹心中的贊歌,采用整體聽唱法學唱歌曲,體驗歌曲自豪的情感。
這堂課在教學上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1、教學組織語言、連接語言不是很巧妙,不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學生說的少,老師說的多;2、節奏時間過多,乃至于演唱歌曲時間不夠,學生基本學會歌曲就已經下課,沒有達到教學目標表中的“能用樸素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體驗歌曲自豪的情感”;因為時間關系歌曲中襯詞部分還有同學旋律上還有錯誤,沒有全部糾正。
《草原》教學反思3
草原這一課是一直以來的經典之作,無數名師都講過,能出彩的都在第一自然段,可是我們組內要求都講第二課時。自己一個人在備課時就覺得沒有出彩之處,找不到突破口,所以就按照常規的講法來備,沒有什么新意。星期二第一節在五(1)班試講,讓組長劉潔瓊老師來試聽了,經過劉老師的指導,幫我解決了備課時的一大難題。
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一自然段,寫了草原的風景美。第二至五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寫了草原人民的人情美。可是在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還在介紹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美麗風景。當時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2—5段,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草原人民的特點,你想用什么?學生很容易說出:熱情好客。然后過渡:我們想要見到熱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之前,先要隨老舍一起欣賞一下初入草原的美景,之后再進入感悟熱情好客,當時我也覺得有些反復、不流暢。在劉老師的指導下,將先后順序顛倒一下,由復習第一段的風景美直接出示寫景的語段,品讀完之后,再要求學生“自由讀課文剩余部分,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草原人民的特點,你想用什么?”這樣處理既自然流暢,又讓后面的內容緊密連成一體。(DX)
《草原》教學反思4
寒假熟悉新教材的時候,我再一次被《草原》這篇課文吸引住了。它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課文用優美、清新的語言將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初次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我安排的是兩課時,按照作者旅游的順序學習課文。但是,真正學習時,我花了三課時,對原有教學設計也作了一定的修改,從風景、蒙古人兩方面來感受草原的美,感覺較為理想。
一、我班的孩子沒見過草原,因此教學時,我采用多媒體導入。通過用多媒體播放七幅草原風景圖,再配上一首樂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樂美中,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二、新課程標準提倡閱讀教學要加強朗讀、默讀的指導,所以在學習第一自然段時我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在“讀、思、議、想”的過程中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草原上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一碧千里”,“綠油油的草原上飄動著白色花朵”等景色十分迷人。在讀的過程中,采取了自由讀、小組讀、品讀……最后我又為學生范讀,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草原的美景,收到語言美的熏陶。
三、感受蒙古人們的熱情好客時,我先讓學生找找從哪幾方面可以看出來,引導學生提煉:迎接、相見、款待、聯歡、話別;然后課件出示:激情、盛情、盡情、深情、熱情,讓學生加到適合的詞語前。學生在完成詞語搭配的時候,進一步感受到了“熱情好客”,因而在學習小組學習時,重點把握較準確,還能從教材想開去。
學完全文后,我覺得有一點還不夠到位,那就是學生的個別朗讀,情感流露未得到充分體現。
《草原》教學反思5
馬克思說過:“對于不懂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這說明,如果學生缺乏必要的音樂欣賞能力,那么,音樂的美感就不能為學生所感受,音樂本身也會黯然失色。因此,要全面完成小學音樂教育的任務,小學音樂課就不能不重視音樂欣賞這一環節。筆者認為音樂欣賞至少有四個方面的益處。
一、享受音樂,美化人生。
二、通過音樂欣賞,可以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能力、記憶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例如在欣賞《草原放牧》時,我看到很多學生和著那歡快、活潑的音樂旋律,隨心所欲地搖晃著腦袋,扭動著身體,一副活潑、神氣的樣子,自己仿佛就是音樂中的小主人,到草原上放牧,高興得蹦來跳去。我不禁為學生的音樂感受力所激動,更為音樂欣賞的魅力而折服。
三、通過欣賞我國民族音樂作品,有助于弘揚民族音樂藝術,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欣賞琵琶名曲,《十面埋伏》逼真地描繪了氣勢磅礴的大戰場面;《彝族舞曲》是以優美抒情的旋律和粗擴強悍的節奏,描繪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青年人舞蹈歡樂的場面。我給學生做示范,學生欣賞。琵琶是我國民樂中的瑰寶,學生通過欣賞,可以引起自己對民族音樂的興趣。通過欣賞,學生既增長了知識,又激發了他們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熱愛偉大祖國、建設偉大祖國的豪情壯志。
四、通過音樂欣賞,使學生接觸古今中外,風格各異的經典之作。
許許多多的音樂作品是經過錘煉、考驗的藝術生命力較強的精品。例如在欣賞柳琴、阮、三弦、箏、揚琴等等。學生欣賞后,可以開擴音樂視野,提高他們的鑒賞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草原》教學反思6
《草原》是一篇文質兼美,情工作室上傳的:憑借教材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感濃郁的文章。老舍先生第一次來到草原,為那里的美麗風光所陶醉,被熱情的蒙古人民感動。不但描繪了草原的風景如畫,而且抒發了自己對草原的熱愛之情。
教學中我注意了憑借教材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
一、引導學生進入情景,激發表達欲望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感情熏陶,獲得思想啟迪。課上,我首先以一首《敕勒歌》引入,學生在吟誦古詩中,激起了解草原的興趣。接著,我范讀了全篇課文,在范讀中學生認真傾聽,有了自己的感受,各個急于表達,并不由自主地也讀起了課文。從而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為深入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二、多種形式朗讀,大膽想象,樂于表達
課文是學生學習的版本,它應該屬于作者的感受,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貼近作者的感受,應該進行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給學生創造草原意境的氣氛。我設計了個人讀、小組讀、默讀、集體讀等等讀書形式,讓學生在讀中走進課文,從而真正理解課文。再選一名同學朗讀,大家閉目傾聽,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頭腦中形成一副副畫面后,他們爭先恐后地述說自己的想象,樂于表達的閘門一打開,猶如奔騰的河水,學生的想象力令我折服與欣喜。
三、培養語感,準確表達
語文教學就是讓學生學習用詞的準確、精練、貼切。因此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具體情景理解詞義、句意。如,我出示簡易的草原圖與中國畫后,學生輕松地理解了“渲染”和“墨線勾勒”;聯系生活經驗感悟“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并從中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生活,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適時仿照作者的比喻手法,進行仿寫練習。學生既領悟了草原羊群的美,又練習了準確、生動的表達。
四、尊重主體,自由表達
通過小組交流、全班討論,學生對草原的認識逐漸清晰深刻后,我鼓勵學生盡可能的發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別人的看法,從而使思維更廣闊,認識更深刻,學生之間的互議和交流使學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時也促進了全員參與,提高表達能力。如“你來到草原后會干寫什么?”學生興奮之情溢于笑臉之上“我要痛痛快快的跑幾圈”“我要無拘無束地縱情高歌”“我要騎上駿馬自由奔馳”……
五、回歸現實、創意表達
當學生真正領略了草原的美麗后,我以向蒙古小朋友介紹自己家鄉的方式來練習表達。靜靜地想一二分鐘后,小手高高地舉起來,自豪之情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其中不乏精彩的語句,更多的是流露出對家鄉的喜愛。
我欣慰,學生的表達能力有了提高;我驚喜,他們筆下也會生花;我慚愧,他們的潛力以前挖掘得不夠,給予他們表達的機會不夠。
本課不足之處:
如果課上以錄音配樂朗讀,會更使學生入情入境;如果以課件真實地再現內蒙古草原的風光,會讓學生有更切身的深刻感受,激起對草原的渴望與熱愛之情。
課上有的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還不到位,個別學生顯得膽量不足,需要為其增加鍛煉的機會,并糾正表達時有語病的學生。
《草原》教學反思7
也許是因為我很喜歡大草原,一直都很向往大草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在設計這課教學時比較投入,花了比較多的心思去備課,設計教案,錫林郭勒大草原教學反思。課堂上我首先一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讓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想象美麗的大草原的景色和生活。在聽覺的刺激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把他們帶進課文學習。
在教學中,我首先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掛圖展現草原的美麗,再通過深入閱讀理解找出草原的特點,使學生切實感受草原的廣闊、美麗與歡騰,激發學生對草原的熱愛之情。在理解感受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背誦進行表達,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創新能力。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學習野草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們通過抓住“滿眼綠色”想到草很多,我問:“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此時我們已來到美麗的大草原上,草就在我們的腳下,我們興奮地向前奔跑著,向前,向前,再向前。你的眼前是什么?”讓學生體會到草原的廣闊。而在教“最深的地方可以沒過十來歲的孩子”這句話時,我讓學生站起來,用手比一比,想象一下,草原上的草到底有多高,在里面捉迷藏是不是很有趣。指導學生讀出對草原的喜愛之情。
在學習湖水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是難點。學生通過讀句子了解了湖水的清透干凈,湖水很多,但并沒有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教學反思《錫林郭勒大草原教學反思》。于是,我引導學生想象那清亮的湖水還能映出什么呢?學生們說:“映出了圓圓的蒙古包”、“映出了青青的野草”、“映出了五顏六色的野花”……這樣的設計不僅讓學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麗,又突破了難點,發展了學生的語言。
靜下心來慢慢回顧這一堂課,感覺到整堂課很成功,課堂氣氛活躍而井然有序,充滿著探究的意境,尤其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到草原是個歡騰的世界,我讓學生先找到描寫人和動物動作的詞,并問孩子們,你們從這些動詞中體會到了什么。接著,我再讓學生全體起立,在一曲《賽馬》中讓學生都跟這感受草原上騎馬的快樂,然后一邊背誦第四自然段一邊把人和動物的動作表演出來,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體現了“學生本位”。在充分感受到草原的廣闊、美麗與歡騰后,我問學生:“我們即將要離開草原了,你想用什么方式表達你對草原的喜愛之情?”學生說到:“我想用《敕勒歌》這首詩表達我對草原的喜愛之情。”“我想把這美麗的景色畫下來。”“我想用照相機把這美麗的景色照下來。”……句句發自肺腑的語言道出了孩子們對草原美景的真摯感受,這樣的方法讓他們如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了錫林郭勒大草原不僅是美麗、廣闊的,更是充滿生機的。
通過這次的教學實踐,我認為自己具有一定的教學實踐經驗,對課文內容、重難點的把握得比較到位。但在教學中學生的回答有些出乎我的意料,這讓我對我的教學環節的設計陷入了思考,比如:我在引導學生通過想像感受草原的廣闊時,我問:“此時我們已來到美麗的大草原上,草就在我們的腳下,我們興奮地向前奔跑著,向前,向前,再向前。你的眼前是什么?”很多學生都回答看到了野花、牧民、百靈鳥等,并沒有感覺到草原的廣闊,之后,我只有再啟發學生,那你們在草原上跑著,看到了草原的邊嗎?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草原的'無邊無際。現在再來回顧這一教學環節,我覺得,我是不是換一種方式來啟發學生更好。
當然,課堂上學生的回答作為老師并不能事先一一預設好,一切都要以學生為本,但我真的很期待有機會的話再給學生們上這一堂課,通過課堂來驗證我的想法。
另外,在閱讀教學中我滲透了寫作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找出做橋梁作用的過渡段,認識過渡段的作用,這一步做得很成功.
《草原》教學反思8
《草原的早晨》這篇課文描寫了牧民早晨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現了草原繁榮興旺的新氣象。本課意在讓學生感受草原的美麗風光和牧民們的勤勞、歡樂的心情。文章條理清楚,語句流暢,文字優美,是學生在朗讀中初步感受語言優美、獲得閱讀快樂的好課例。考慮到孩子們的年齡特征和低段語文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本節課我主要在以下兩方面進行探索。
一、充分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多感官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再加上草原對于我們江南水鄉的孩子們來說還是很陌生的,這使學習本課有了一定難度。因此,教學中,我借助多媒體適時創設情境,使文本更加生動、豐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如課始就播放一段有關草原的視頻,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們的眼球,對草原有了直觀的了解;再如理解“黎明、寧靜、新綠、回蕩”等詞語是難點,課件的視覺沖擊加上老師語言的描述,使這些教學上的難點迎刃而解。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依托觀察、思考及想象,全身心地感悟草原風光美麗,體會牧民生活的歡樂,激發學生對閱讀的喜愛之情,從而讓學生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二、多種方法隨文識字,引導學生主動識字。
xiaoxue.xuekeedu.com
識字教學時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本節課我以文本為載體,依托文本引導學生隨文識字。教學中我采用多樣化的識字形式讓識字與閱讀有機結合,在多樣性、趣味性的語境中,引導學生快樂識字,感受漢字的魅力。在對學生的認知有了充分的估計上,對每個生字各有側重,有的字音是重點,有的字形是重點,有的字義是重點。如:遍順口溜記“原”(草原是個大工廠,里面出產白小羊);演示象形字“羊”的文字變遷;利用古文字記憶“牧”的字形、字義;從而引出“民”的組詞,記憶“民”的筆順等。這樣做優化了學生主動識字的過程,提高了教學效率。
《草原》教學反思9
《草原》是一篇精讀課文。老舍先生記敘了自己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表現了大草原的美麗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在這次教學中,學生讀出草原的美及對草原的情是我的教學目標之一,將要進入朗讀訓練時,我是這樣處理的: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羊群走在哪里都象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教師在《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的音樂課件伴奏中,隨著課件展示的草原美景,聲情并貌地向學生描繪著草原的美麗景色。從學生們的臉上能看出他們對草原美景的迷戀,從他們的眼中能看出他們對草原生活的向往。我想,這時我的教學目的已經達到了,我要運用視覺、聽覺的沖擊及音樂感染的多種方法,去挖掘學生發自肺腑的感情。讓他們一次到位的愛上草原,只有愛上草原,才能對草原有情,只有對草原有情,才能真正讀出草原的美,及對草原的情。圖片展示完之后,孩子們的眼睛一直盯在最后一張圖片上,久久不愿離開,《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還在耳邊飄著……這時,我輕輕的問著:“你有什么感受?”孩子們這時才回過神來,將眼睛游到了我的臉上。“草原太美了!我一定要到草原那里去看一看!”“草原真是美極了,感覺像走進入了人間仙境。”“啊!老師,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我仿佛已經聞到了草兒的清香,花的芬芳了!美!太美了!”
孩子們高興的交流著,好象真正的游了一次草原。這時,我給學生配上音樂,讓學生們讀一讀課文,體會文章中的美,學生們忘情地讀著,讀書聲在優美的旋律中飛揚。
反思:
如果在處理這一部分時,一上課就讓學生干巴巴的讀,那種感受只能是生硬的,只觸及到文字層面的感受。而一旦創造出與課文境界相和諧的課堂教學意境,就一下子觸及到文字的內在意蘊——作者、課文及草原的“心靈”。這里,用課件展示出草原的風光,加上老師在音樂伴奏下的范讀,巧妙地實現了學生與草原的“心靈”相會。有了這心靈碰撞,就會擦出學生與草原間愛的火花,孩子們既然愛上了草原,那么讀出草原美及對草原愛的問題就迎刃而解。
《草原》教學反思10
踏上草原一直是我和孩子們的夢想,遺憾的是久未成行;這堂《草原》,經過課前的精心準備,深入挖掘教材,與學生融洽配合,終于實現了一場心靈的旅行。 首先培養學生在識字寫字中滲透語文味結合課標中提出的“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這一目標求在教學生字環節,我重點抓了“貌”字的字源進行呈現和講解,通過漢字的演變,激發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培養了主動識字的習慣。學習渲染和勾勒,除了認讀準確,更要理解詞語的含義。我通過圖片的方式給學生呈現,用與之前學過的《魚游到了紙上》中出現的工筆細描和揮筆速寫進行對照,幫助學生理解詞義,同時又引出之后要學到的“白描”“細描”寫作手法,為下文埋下了伏筆。
教學本節課時要教育學生在閱讀中挖掘語文味首先,課堂的開始用兒童詩導入,既輕松自然,又充滿詩情畫意,給學生提供了從另一種角度欣賞草原的視角。其次,在文本的解讀時,側重了語言概括能力的培養,比如通過瀏覽課文,分別用一個詞語概括景和人的特點;突出了閱讀批注能力的訓練,比如,讓學生畫出感覺優美的句子,并想一想為什么覺得美;側重了文本寫作思路和技巧的挖掘,最用心設計的就是通過第一自然段的分析,從比喻、擬人、反復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中體會細描手法的精妙,通過二至五段“握手再握手”這樣白描語句的朗讀和體會,發現另外一種文字的魅力,體會不同寫作目標可以選擇不同寫作手法的道理。同時,將第一自然段轉換成小詩的形式,師生共同朗讀演繹,也是從另一個角度,讓學生欣賞文字的美。當然,這堂課也有一些不夠成熟之處,一是教師自身的教態不夠熱情大方,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還有待加強;二是課堂后半部分處理有些倉促,白描手法的引導和挖掘不夠深入,學生掌握起來還有一定難度;最后,學生在小組合作 學習中仍存在參與不夠積極,部分學生不主動的問題,這些都應該今后的教學中繼續提高。
《草原》教學反思11
本次教學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首先,我考慮的是如何讓幼兒用水粉畫在濕紙巾上畫小草和花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為幼兒提供了一個作畫的空間和時間。其次,在材料的提供上也作了認真的準備,如:顏料和油畫筆的擺放和材料的提供是否合理有效,幼兒便于作畫。最后,本人認為中班的幼兒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握筆姿勢和大膽選擇顏色作畫的基本能力,在引導幼兒繪畫的同時,讓幼兒嘗試進行想象作畫,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此,我在提供給幼兒每人一張濕紙巾的背景紙中,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范圍中作畫,并利用兒歌的形式,幫助幼兒規范作畫常規和技能技巧。例如:拿筆蘸顏料說:筆寶寶,手中拿,XX顏料里洗個澡,伸出腦袋擦身體,再在紙上跳個舞。教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提示,讓幼兒從中感受到作畫的快樂,特別是每次活動后,幼兒都覺得自己仿佛好像真的是在與筆寶寶一起做游戲。所以,幼兒的每一張繪畫作品都很有特色富有童趣。
總之,我一直覺得“孩子只有在自身豐富的體驗表達時,才會有真正屬于孩子自己的繪畫”。通過本次的繪畫活動,使我感到對于中班的幼兒來說,讓幼兒畫草和花已不是教學的重難點,而是幼兒對花的位置和形狀的掌握才是需要突破的重難點,在形狀的把握上我利用兒歌讓幼兒學習。如:從下往上長出一棵草,再長一棵草,長出一片草,然后開出各種各樣漂亮的小花。就這樣,教師一邊示范一邊用語言提示,大大地增強了幼兒的作畫興趣和積極性。在整個教學活動的學習中,教師只是起著一個引導的作用,更多的是讓幼兒的自我感受、自我表現,以及幼兒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不是老師說教式的灌輸,而是幼兒自我體驗后的感悟作畫,從而實現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草原》教學反思12
《草原》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富有特色的語言,向人們生動展示了草原上如詩,如畫的美麗風光和內蒙古人民的能歌善舞,熱情好客。這篇文章結構清晰,語言流暢,對場面描寫富有激情,細膩傳神,并且將民族真情融入其中,讓人身臨其境,回味無窮。
成功之處:
一.借助媒體,進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體化理性為感性,化靜止抽象為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風情”——草原上的精華景點場面呈現在學生面前,由于農村的孩子絕大多數沒見過草原,因此教學時,我采用多媒體教學。導入時,通過用多媒體播放草原風景圖,再配上一首樂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學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樂美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關注學生獨特的感悟與體會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堅持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開放性閱讀理解,而不是想著怎樣將學生的認識以及對文本的理解統一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之中。整節課的教學,我始終把學生與自己擺在平等的位置上,堅持與學生共同探討新知,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關注學生自己的感悟與理解,特別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自己則扮演一位聆聽者、鼓勵者、指導者、參與者,把學習、感悟、想象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地、大膽地說自己的話,說自己想說的話,力求將自己與學生擺在民主平等的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學生想象的內容豐富了,語言表達也更切合內心實際了。
三、啟發想象,聯想美的畫面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再啟發學生根據積累語言文字想象的畫面,喚起學生的直觀表象,教學“小丘”“一碧千里”這是一個從語言到表象的體驗過程,因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語言美和自然美融為一體。
存在的不足:
1、對課文中詞語的理解過細,以致教學中時間比較倉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覺。比如對重點語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時間用得過多。
2、面對學生出色的表現,我不能及時地找出更為合適的評價用語,有時候,明明知道學生表現很好,但卻急于找不到合適的話語進行評價。那些用慣了的“你真棒”“好極了”等,在我看來一遍足以,如果反復使用則會變的枯燥無味,失去了表揚的意義。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發現即使學生和老師是多么喜歡這篇課文,多么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師生從多種形式的感情朗讀中、從文章字里行間中能感受到草原的美麗和蒙古人民的熱情好客,但是始終未能親身到遼闊而又美麗的大草原中感受,目睹這一美麗的自然風光,深感遺憾。正如古人所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確如此,我個人認為,假如學生和老師都能到蒙古草原中走一趟,置身其中,相信體會絕對比現在看圖片、看書、看錄像、讀書深刻得多。
《草原》教學反思13
《草原》這篇課文記敘了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表現了大草原的美麗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厚情誼,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疆的熱愛以及對民族友誼的歌頌。本課重點一是讓學生通過文章優美的語句,體會作者對草原美景及人民熱愛的情感;二是在閱讀課文中學習、體會作者是如何準確運用詞語表情達意的,從而提高表達能力。課后“思考練習”題,也是圍繞“學語言、用語言”這一特點編排的。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力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
一、采訪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受地域所限,大部分學生對大草原的了解不多,單純的指名讀從網上了解到的草原風情,又略顯枯燥乏味。因此,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有去過草原的嗎?正巧,我班的劉正升同學去過草原,但是只有他一名同學去過,其他同學頓時對他投來羨慕的目光,為調動氣氛,我隨機走到他身邊,現場對他進行了采訪,我是這樣說的:“好,老師現在就采訪一下劉正升同學,草原給你的印象是怎樣的?(一望無際,空氣清新)你在那里玩兒得愉快嗎?騎馬了嗎?(沒有,怕從馬上摔下來。)吃了些什么?(借機介紹奶茶、手抓羊肉)說得真好!老師也有幸在去年暑假去過一次草原,和劉正升同學的感受是一樣的。可惜大家沒有去過草原,但是沒有關系,這節課就讓我們跟隨老舍先生一起領略草原美麗、迷人的風光,感受那里的民族風情。
這個環節的設計我認為是成功的,當我走到劉正升同學面前采訪的時候,所有同學的目光都隨之投來,我發現每一個同學都在認真傾聽,采訪中劉正升同學的表現也很輕松,消除了緊張感,此時的氣氛十分融洽,確實激發了學生學習文本的興趣。
二、以讀為本,讀中悟情
古人把學習稱為“讀書”“念書”,實在是抓住了學習語文的關鍵,只有“熟讀”才能“精思”。“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都是古人讀書的經驗之談,至今仍有一定的意義。
過去在閱讀教學中,長期存在煩瑣的內容分析和千篇1律的教學程式。使語文教學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墜失了……《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學本課我始終把朗讀放在了第一位。
本篇課文第一自然段主要描寫了草原美景。教學中,我采用了小組學習的方式,討論:本自然段寫了草原的景色有哪些特點?從哪些語句中能夠體會出?學生們邊讀邊畫,討論非常激烈。匯報中,同學們各抒已見,能夠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找出草原景色的特點:大、綠、美。重點有五句話: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匯報中,學生能夠抓住“更”、“那么”理解出草原的天與別處的不一樣,說明這里空氣的清鮮,天空的明朗是不一般的。學生匯報后,我是這樣過渡的:同學們說得特別好,是草原上的青草凈化了空氣,泛著青草的芳香。老舍先生遠離喧鬧的城市,初入草原,頓覺神清氣爽。
在這樣美麗遼闊的境界里,老舍先生的切身感受是什么?生:猶如置身于仙境。因此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我緊接著說:你能不能把老舍先生的這種感覺用你有感情地朗讀讀出來?學生舉手踴躍,能夠將重點詞“更”、“那么”加重語氣,并把老舍初次見到草原高興愉悅的心情讀出來。接下來的四句話“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去際。”更是將草原的“大、綠、美”描寫得淋漓盡致。
同學們邊匯報,我邊借機指導朗讀,同學們朗讀的熱情越來越高,后進生“劉梁”等幾個同學也被這種氣氛調動起來,積極舉手參與朗讀。最后,我采用配樂朗讀的形式將課堂推向高潮,隨著音樂的響起,我們仿佛置身于草原,沉浸于音樂所營造的氛圍之中。
的確,語文課不能沒有瑯瑯的書聲。很多課文學生可以通過讀,讀出我們想要講的東西。學生們能夠在反復朗讀、細細品讀、深情誦讀中品評感悟及體味領會語言文字之美,用心靈和作者直接對話,從而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三、豐富語言積累
語文課標中將“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這既是學習語文、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強的針對性。兒童語言貧乏,他們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不斷積累語言的過程。頭腦里的語言材料增多,語言水平自然提高。這是社會交際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認識、發展智力所必需的。說話時“妙語連珠、出口成章”,習作時“文思泉涌、妙筆生花”都在于一個人具有深厚的語言積淀。本課書語言優美,用詞豐富準確,并運用了恰當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將草原美景和人們的熱情好客的場面展現在讀者面前。在第一自然段的學習中,學生們能夠抓住重點詞句品味草原美景,體會出作者是如何準確運用詞語表情達意的。在理解“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去際。”這句話時,學生們能夠找出本體和喻體,但是對“渲染、勾勒”兩個詞并不十分理解,字典上的解釋也很抽象。因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誰能將這兩個詞用國畫的畫法表示出來?
我在黑板上貼了一張宣紙,請我班“小畫家”張悅來現場作畫,用了這兩種畫法把小丘的樣子畫下來,非常直觀,學生當即理解,并對這句話中作者為什么把小丘比作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體會出了作者用詞用句的準確。
課后,學生們將本節課所學到的好詞佳句按以往貫例都積累到了語言積累本上。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果每節語文課,我們老師都能注重這方面的訓練,相信學生將終身受益。
四、不足
1、本課教學重點之二就是要求學生在閱讀課文中學習、體會作者是如何準確運用詞語表情達意的,從而提高表達能力。課后“思考練習”題,也是圍繞“學語言、用語言”這一特點編排的。教學設計中,我也是圍繞這一重點設計的,但是在講解“那么……那么……”、“既……又……既……又……”這兩個詞時,只留于表面,沒有深入進行講解,應該告之學生:兩個“那么”連用,是寫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既……又……既……又……”之間是并列的關系。然后啟發學生用這個詞造句加深理解就更好了。因課上的失誤,作業中學生在對這兩個詞進行造句時錯誤率較高。
2、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和工作方式。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比,信息技術教學有其明顯的優點:直觀、形象,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本課書的教學完全可以利用大量從網上搜集的草原風光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寫得十分優美的、需要重點理解的句子。雖然學生們能夠在朗讀中體會,想像課文所描繪的畫面,而且書中也有相應的圖片,但是如果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出來,會更加直觀、形象,會更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本節課由于準備倉促,多媒體課件沒有利用上,也帶來不少遺憾。今后教學中,我將會充分利用這一教學手段使我的語文課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草原》教學反思14
《草原的早晨》是一篇文字優美、內容新穎的散文。寫的是早晨,草原從夢中醒來,牧民們趕著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現了草原一片繁榮興旺的新氣象。但是,對于我們江南水鄉這邊的孩子來說,草原是相當陌生的。孩子們基本上沒有看到過草原、牛、羊,要理解、要體會、要感受草原的美麗風光等相當困難。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技術,圍繞《語文新課程標準》,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努力做到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情境,豐富學生表象
《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學習注重文本與文本之間的聯系,要求教師能夠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引導學生在情景中體悟,在體悟中學習。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努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利用多媒體圖象及聲音效果,拉進學生與“草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學習。我運用多媒體圖片來展現大草原的美麗,給學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圖景,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彌補了因地域差異、經驗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學生想象的缺憾,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感受意境。
我利用圖片和音樂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比較抽象的詞語,體會人物的心情與精神。比如,我用一張春天茂密的草原圖來解釋“鋪滿新綠”——先課件出示“鋪滿新綠的草原圖”,然后問“草原上的草長得怎樣?”(嫩綠嫩綠的;很多,到處都是。)接著老師說“春天來了,草原上的小草都冒出了新的嫩芽,而且到處都是,像給草原鋪上了一層綠絨絨的地毯。這就是課文中哪個詞語的意思?”學生找出了“鋪滿新綠”,最后知道學生讀好詞語和帶有這個詞語的句子。
總之,通過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我成功地創設了情境,讓學生理解了一些難懂的詞語,深刻地感受到了草原早晨的美麗風光。
二、積極渲染,激發學生想象
我播放“啪!啪!”的鞭聲,響亮、震撼,通過形象的畫面、聲音,幫助學生感受草原的“寧靜”,體會“草原醒來了”的情景。
在教學第三自然段“牧羊人在遠處放羊的情景”時,我用飽蘸著感情,極富感染力的語言去描繪草原,讓學生在老師的配樂朗讀中無拘無束地想象草原景象,為學生提供了自由廣闊的想象空間,讓學生通過傾聽老師的誦讀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每個學生都可以產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經驗之上的獨特感受。
再如我讓學生聽聽牧羊人的歌聲,欣賞草原的風景圖片,從而能更好地理解“回蕩”一詞的含義,并讓孩子們從歡快的歌聲中感受牧民們辛勤勞作時喜悅的心情。
三、緊扣關鍵,引導學生品味
俄羅斯作家托爾斯泰指出:在藝術語言中,最重要的是動詞,因為一切生活都是運動著的。我從教材中提煉出“醒”這個動詞,結合之前學過的《春筍》《雨點》《小池塘》等課文中的擬人句來理解,注重了知識的復現與整合,并引導學生初步體會“擬人”這種方法的有趣、生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感受和表達,避免了枯燥抽象的講解。引導學生暢談看到的、聽到的,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已學知識,進一步揭示了“醒”的內涵,加深了對“醒”一詞的理解,更讓學生覺得貼近可感,收到因方借巧,即勢會奇的效果,悟解得更加深切了。
再如,“涌”字生動地再現了很多羊兒歡快地出圈門的景象,我通過引導學生想象、語言描述,讓學生感受到一幅鮮活、跳動的畫面。在此基礎上,教師又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假設自己就是那一只只歡樂的羊群,體會草原的快樂、自由,再讀課文,學生自然就能把羊兒的多、羊兒的歡樂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抓住機會,鼓勵學生表達
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學生能夠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是我們教學的目標之一。每學完一個自然段,我都會引導學生談談:你感受到了這是一個“( )的草原”?捕捉了這一點,并將學生發言時運用的準確優美的語言一一寫在黑板上,書寫時還加上了簡潔而又富有激勵性的話語。這樣做,將學生的語言當作了課堂評價的資源,一方面使發言者得到充分肯定而深受鼓舞,一方面又激起了其他學生的競爭熱情。全班學生發言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同時,板書的語言也是一種示范,能更充分地發揮師生交流的作用,又避免了小學生發言易重復的問題。于是,一個個獨特的詞語從學生的口中迸發出來。
當然,本堂課也并非盡善盡美。比如,有些小地方有高估學生的能力問題,訓練難度偏高了點,而一些比較簡單的能力點訓練被我忽略掉,可能會造成中下等學生的學習困擾。
《草原》教學反思15
《草原》這篇課文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句。 在教學本課時,首先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描繪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主客聯歡圖,通過這些畫面,表現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煉的詩句總結全文,感受蒙漢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 文章篇幅較長,課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民族之間的團結友好。
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課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關景物的描寫則放在了第一課時中,這樣整節課學生學習、交流的時間較充裕,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 新課程標準提倡閱讀教學要加強朗讀、默讀的指導。所以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通過引導讓學生在“讀、思、議、想”的過程中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草原上空氣新鮮,天空明朗”,“綠得無邊無際”,“綠油油的草原上飄動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讀的過程中,采取了自由讀 小組讀 個人讀 品讀 最后我又為學生范讀,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草原的美景。 在第二課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交流討論),找風俗民情。理解了“騎馬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還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鄂溫克姑娘們戴著尖尖的帽子,大方又稍羞澀地給客人們唱民歌”、“小伙子表演套馬、摔跤”等都是草原人民招待尊貴客人的禮節,也就知道了內蒙古人民對“我們”非常熱情,非常友好,為理解文章中心“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作了厚實的鋪墊。
除此之外,還讓學生把文章與插圖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加直觀地感受草原景美人更美。 課下,我又為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項作業:上網查閱你想知道的有關草原的知識。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拓展課外知識。 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讓學生從風俗人情這一角度著手進行閱讀,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掃除了閱讀理解上的障礙,又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會更加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感受草原的景美人更美的。所以我要加強自己在電教技能上的業務學習。
【《草原》教學反思合集15篇】相關文章:
《草原》教學反思04-06
《草原》教學反思15篇04-06
草原教學反思15篇04-05
蘇教版六上《草原》教學反思12-16
《草原》教學反思匯編15篇04-06
《草原》教學反思(集錦15篇)04-06
《草原的早晨》的教學反思【精選】03-24
《草原》教學資料07-28
草原的教學課件06-25
《貓》教學反思合集15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