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之旅》教學反思4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登月之旅》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登月之旅》教學反思1
新課程“要求學生與教師在‘互動’、‘對話’中對知識進行‘創生’、‘創造’”,進而實現“動態生成”。因而教學過程關鍵在于課堂情境的創設。學生對未知領域比較感興趣,對宇宙空間充滿了好奇心,我抓住這一特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本課遵循人類認識月球的歷程,通過多媒體輔助手段引導學生沿著人類探索月球奧秘的足跡自主探究月球的特點。教師多方搜集篩選關于月球的圖片、錄像和文字資料,使學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讓學生體會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產生探索宇宙的意識和興趣。
這節課我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探究月球上環形上的形成成因。本課是六年級科學上冊《探索宇宙》單元的第一課,本課的重點使學生理解并能解釋環形山的形成。這節課我注重以下五個方面的有效教學。
1、讓學生有了思維碰撞的平臺。怎樣讓學生在科學課中的探究閃爍著智慧的火花、撞擊出科學的真諦、震撼著學生的靈魂?教師就必須要為學生提供一個思維展示、交流、碰撞的平臺。這個平臺應該是通過必要的現代化的交流媒體、手段,出示足夠的信息、圖片等資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本節課出示了大量的月球的圖片,播放視頻,讓學生了解月球,產生探究月球的欲望。
2、讓學生真正“做科學”。探究既是小學科學學習要達到的目標,又是小學生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了解月球的環形山,通過模擬實驗來進行解釋。是本節課的重點。所以這節課我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探究月球上環形上的形成成因。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并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本質。
3、以學生真正成為主人。一開始為學生創設探究的情景,既而由學生自己產生問題,自己作出猜想,自己想辦法驗證猜想,想清楚操作方法和操作過程,進而進行實驗,得出結論。在本課教學中我將選擇權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他們用自己出色的表現證明了他們是有能力的。正如一為哲人說過的:“對我們而言,這個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們并不要求人人都達到某種目標,關鍵在于他“經歷一次典型意義的探究經歷,并能在經歷中有所得。
4、改變了“用教材教”。本節課在不違背科學課的基本理念的條件下,本著有利于學生科學知識的建構,有利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有利于學生能力的發展,有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對教材進行了重構:我在教學中將把教材的第一部分“古往今來人類對月球的探索”和第三部分“近現代人類對月球的探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因為這兩部分知識具有一定的關聯性。
5、發揮了課前準備的作用。課前,讓學生收集有關月球的相關資料和信息,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布置時,應該有明確的目的,也要圍繞某些重點來收集。否則,交流時要么不知所云、不著邊際,要么內容重復、長篇累牘,沒有一個重點。如果讓學生圍繞不同的重點和內容分組進行收集,效果會更好。
《登月之旅》教學反思2
看到《登月之旅》這個課題給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難。在上這節課之前,我細細研讀了教學參考書,針對重難點內容進行了設計。活動導入環節通過欣賞視屏,不僅使學生在音樂和美圖的欣賞中獲得美感和對月亮的親切感,同時也使學生從多角度感知人類對月亮的感情。這一環節是建筑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第二環節通過資料的閱讀讓學生自主學習,了解人類認識月球的歷史。遠近不同距離拍攝的月球圖片給學生帶來了認知的方便,視覺的直接沖擊使學生迅速感受到了天文望遠鏡的威力和科學的偉大。第三環節,通過設問引發學生思考環形山形成的原因,繼而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在活動中學生的假設和猜想還是很大膽的。
在學生設計實驗的`環節中,教師的引導和細節點上的指導顯得尤為重要。實驗其實真的很簡單。因為這樣,所以我調整了教材的使用策略。這樣做,使學生有更多自己的思考,可以自己參與設計實驗,自己明確實驗的要點和目標、注意事項,自己思考并總結出模擬環形山的方法。從而了解月球環形山為什么會是大小不一、深淺不同且近似圓形的原因。這樣的延伸要求看似輕描淡寫、可有可無,但對學生科學興趣的培養和科學探究方向的引導卻起著非常積極的影響。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對“看得更清楚”的理解上存在偏差。部分學生認為比較光亮就是清楚。所以教師的陳述還要再斟酌。
本節課給了我很大思考:在科學活動中,一個老師如何在課堂上做學生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課堂中一些細節的處理如何把握?實驗的設計如何更加科學嚴謹?
《登月之旅》教學反思3
教學背景:
《登月之旅》是《探索宇宙》單元的第一課,月亮是地球的近鄰,是太空中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千百年來,人類一直向往能插上翅膀,飛出地球,探索宇宙的奧秘。在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話表達了人們飛向月球的美好愿望。本課的內容編排,遵循人類認識月球的歷程,一步步在學生面前展現月球的特點和人類探索月球奧秘的足跡。
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教學,給我們三點啟示:
其一,教師的備課要由以教材為主線轉變為以學生為主線上來;要為學生創設探究的情景和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用有結構的材料對相關的科學素養進行“簡約復現”,課堂上真正“流汗”的應該是學生而不是教師。
其二,課堂教學應由一切都順著教師事先設計好的線路穩步推進(一個學生回答,全班都懂;一個學生會做,全班都會。這種由個別學生表演向前推進的課堂進程,是與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理念相悖的)的模式,轉變為按學生探究學習的掌握程度或學生研究問題、提出問題思路進行教學,真正體現了課堂教學以學生學習需要為主體的教學。
其三,教師的教學要變面面俱到為創設學習氛圍,放手讓學生主動學習的模式。教師的角色要由“搬運工”變為“引航員”或“交通警”,真正體現教師是學生探究活動中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
《登月之旅》教學反思4
今天,在社區學校執教了一節六年級科學課《登月之旅》,反思如下:
1、能按預想的方案做實驗,并仔細觀察,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從不同高度扔下同一石子,從同一高度扔下不同石子,孩子們在交流研討中,不僅學習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產生了一種喜悅感和成就感,同時感受到與他人討論、探究的樂趣,滲透科學研究成果與他人共享的思想,培養了他們的科學志趣。
2、老師是科學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伙伴,對學生在科學活動中的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積極營造民主的學習、交流氛圍。
3、我在上課過程中,沒有按照常規的思路(教材的思路)去做,過多的考慮讓學生探究研討,這種“偷懶”方法,而是結合學生實際進行教學設計,結果給課堂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課堂上學生非常活躍,研究的氣氛非常濃,學生回答的問題和提出的問題也是我沒有想到的。
4、 通過本課的教學,給我三點啟示:其一,教師的備課要由以教材為主線轉變為以學生為主線上來;要為學生創設探究的情景和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用有結構的材料對相關的科學素養進行“簡約復現”,課堂上真正“流汗”的應該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其二,課堂教學應轉變為按學生探究學習的掌握程度或學生研究問題、提出問題思路進行教學,真正體現了課堂教學以學生學習需要為主體的教學。其三,教師的教學要變面面俱到為創設學習氛圍,放手讓學生主動學習的模式。
5、因為停電等原因,導致時間安排不夠科學合理,造成了前緊后松的現象,有待于進一步改善。
【《登月之旅》教學反思4篇】相關文章:
《科學之旅》教學設計01-18
“科學之旅”教學設計04-02
祁黃羊教學反思教學反思范文03-08
《孤獨之旅》教學設計通用15篇04-02
教學設計反思01-27
窮人教學反思04-09
秋思教學反思04-08
《草原》教學反思04-06
《影子》教學反思04-06
觀潮教學反思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