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精選24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1
立體圖形的研究和學習可以充分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和想象力,而動手操作更能幫助學生直觀的理解知識。
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節課的教學上,我首先讓學生用自制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模型,通過交流討論,明確了長方體的表面積其實就是求六個面的面積和。在第一節的知識經驗上,學生已經知道長方體六個面可以分成三對,每對的兩個面都相等。在此基礎上,學生獨立完成例題的解答,學習興趣很高,很快就得出了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最后通過交流,學生們除了得出兩種計算方法外,還得出了特殊的`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即有一對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接下來,獨立思考并得出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就水到渠成了。學生真正融入到課堂的教學中,體現本身的學習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最后,讓學生同桌交流,發言總結出本節課的知識要點,經過多位同學敘述,歸納出要點和規律。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以引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探究氣氛也更活躍,學生的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2
總的來說,這節課自我感覺在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資源的運用、學生的自學以及學生對知識的達成等幾個方面表現還比較不錯。學生也學到了預期想讓他們學的東西了。這從課后的測驗中可以看出來。
在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方面,我認為比較好的是在小組自學中學習優秀的學生能夠主動的幫助學習存在困難的學生。而且他們與老師之間形成了默契,既使不是小組學習只要老師的一個手勢,他們就能明白應該去幫助哪位同學。
本節課我認為能夠促進學生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是課堂的教學程序。而且本節課在授課時是按照自己預先的教學設計一步一步的進行,只是根據設計在課將結束時對學生有一個測驗,而這個測驗沒能在課堂中完成,我把這次測驗改為學生的家庭作業,同樣起到了檢測的作用。
本節課只所以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得益于本節課的各種教學行為包括活動按排、學生分組的合理性、教學資源運用的合理。在課堂上學生的活動主要按排在學生每完成一組練習后的小組活動,在小組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就發揮了學習優秀學生的作用,他們就會把自己好的學習方法介紹給其余的人。而教學資源主要利益于課前全組老師共同研討形成的練習題。這些題一組一組,一層一層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各種類型的訓練,讓學生在自學中掌握了各種類型的解題方法。
如果現在再讓我來上這節課的話,我會在以下幾方面進行調整。
首先,會把第一環節調整到課前布置給學生去完成,而在本節課上只是進行檢查,這樣又可以節省時間讓學生自己支配。
第二,在總結時,會把求長方體的表面積的幾種不同情況(五個面、四個面)的公式給學生總結出來。
第三,會補充一組關于正方體的幾種不同情況(五個面、四個面)的表面積題目。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3
上完本課以后總結出本課的下列特點:
1、教學層次清晰。不論是復習,還是練習,都由易到難,逐步遞進。而練習的設計也是注意坡度,層層深入。
2、 在復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同時,能提前滲透表面積的變化的相關知識,為后續學習做好孕伏。
3、練習設計特色鮮明。例如,在計算橫截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通風管的側面積時,不滿足于先計算一個長方形的面積,再計算四個長方形的面積,以求出長方體通風管側面積的方法,而是繼續引導學生把長方體展開成長方形,通過計算長方形的面積,求出通風管的側面積。加強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聯系,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本課存在的問題是練習設計的綜合性不夠。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練習課,可以綜合考慮底面積、側面積與表面積的聯系,設計練習題應融匯舊知與新知,形成知識體系。也需要通過改變題目中長、寬、高的單位名稱,以提醒學生認真審題,先統一單位名稱,再列式計算。 總之,一道題目的設計要同時兼顧多個知識點,使每道題目的效益發揮到最大程度。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的教學本著讓學生自主探究的要求,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研究、討論和操作,從而得出結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并在操作的過程中,讓學生理解表面積的意義,總結出求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學會運用。
但是由于大部分學生是外來學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導致他們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沒能真正學以致用。如在解決課本練習中的.給洗衣機做一個布罩時,求至少需要多大面積的布,部分學生沒有直接接觸過洗衣機,對給它做布罩需要做幾個面不清楚,因而影響解決該題。另外,課本練習中要為一長為10厘米,寬為8厘米,高位2厘米的長方體選擇一合適尺寸的包裝紙,幾乎全部的學生都選擇了第一種包裝紙,理由是這兩者的面積剛好相等。正是由于學生對如何包裝物體缺乏一種生活的認識,所以他們沒法做出教參所要求的答案。
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該部分時,應盡量讓學生獲得更多對生活的認識,加強直觀教學,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獲取知識。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5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知道它們都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長方體的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的面的形狀相同,大小相等;12條棱分為3組;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以及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面積相等的正方形的基礎上而學習的。對于表面積的.概念與平面圖形的面積,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同時是后繼學習的基礎。
我認為表面積的概念的學習,要是通過學生對長方體特點的感知并懂得表面積的意義基礎上,進行學習。學生雖然會正確求長方形的面積,但要求表面積,這是一個質的飛躍。為什么呢,因為是從平面到立體,從二維到三維。成人看似簡單,而對小學生卻有一定的難度。同時,小學生往往習慣于遷移,長方形面積明明是長×寬,而現在怎么變成長×高、寬×高了呢?這對于一部分學生來說,肯定存有困惑。所以要把長方體展開,變6個面為一個面,這種轉化不是老師來完成,而是在學生思維中展開,因此,在前一課時就應打下一定基礎:上下面:前后面、左右面等概念!對立面相等等知識點。再通過觀察長方體的每一個面的面積任何計算!有沒有簡便方法等。
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顯得尤為重要!思維的活躍,積極的學習是本堂課成功的的關鍵。
不足之處:在教學中、思維的發散顯得不夠!以至于在后來的無蓋,甚至四個面計算中部分同學不理解!
非常遺憾、值得反思!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6
新課程倡導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并盡可能在有趣的情境中進行學習。教學《長方體表面積》這一課時我也在努力著,力求讓學生樂學、學懂、學會,并在教學中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思路。先是從生活實際出發,求長方體表面積的方法。。接著解決為什么要求長方體的表面積(學有用的數學),解決生活中,如:包裝盒子、粉刷墻壁等不是都求六個面的表面積的具體問題,即組織學生完成“練一練”的題。反思如下:
一、繼續抓好計算。我發現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方法懂了,計算卻出錯了,孩子們的借口是數字太大容易出錯。所以計算應是常抓不懈的。
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學生出錯的原因之一是分不清底面是哪兩條棱相乘的面積,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對長方體革面的人是沒有理解透徹。
三、進一步在學生“樂學”方面下功夫,從這一節課看數字是大點,算起來復雜些,孩子們就覺得沒趣了,有部分學生對數學有了畏懼的念頭,這是最不利于我們教學的因素之一。
四、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剪、看觀察分析得出表面積的.幾種計算方法,學生能自主探索出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學習興趣較濃,且對計算方法也掌握的較好,避免了死記公式的辦法。
五、在學生掌握了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后,再出示一些生活實際應用題,既練習了實際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7
1、側重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以前我在上這節課的時候,第1課時是沒有教學實際問題中求五個面的情況。我發現在第1課時就解決實際生活中求五個面的問題有兩點好處:一是如果第一課時都是讓學生求長方體、正方體六個面的,再讓學生去解決實際生活中求五個面、四個面的問題,難度會增加。因為學生會受到定勢思維的影響;二是提高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2、一個正方體的木箱,棱長4分米,做這個木箱至少用多少平方米木板?和3、老師想做一個玻璃魚缸,它的形狀是正方體,棱長3分米。制作這個魚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這兩題讓學生一起去做,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能提高他們的審題、辨題能力,也是學生思維的操練。
2、舊知的必要復習,為學生新知的學習打好基礎
讓學生介紹手中的長方體,從而復習長方體的特征。再通過讓學生摸長方體的各個面、閉上眼睛想長方體在學生頭腦中建立模型。最后讓學生摸長方體的每個面,說出求每個面面積的方法,找出長方體每個面的面積與長方體的長、寬、高之間的關系。突破了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使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水到渠成。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8
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一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體的特征的基礎上學習的,這部分內容對于學生來說并不困難,只要把六個面的面積相加就行。然而在實際應用中,特別是遇到特殊情況,比如魚缸、粉刷教室用材、通風管道等,有很多學生往往不能分清哪些面不需要計算,或是應該怎樣計算?教材中計算表面積時是讓學生先想象出展開圖,再根據展開圖各個圖形的面積來選擇計算出所求面積。
面對以往學生在學習時出現的較高的錯誤率,我在教學時便采用了讓學生“鉆”進長方體里求表面積的方法。
我首先讓學生環顧四周,把我們的教室看做一個長方體,而我們就生活在這個長方體的世界里,而后我讓學生分別指出這個長方體----教室的的頂點、相交于同一頂點的三條棱各叫什么?屋頂的面怎么求?前后的面怎么求?在競賽的氛圍中同學們都能很快地說出每個面的.面積的求法。接著我要求學生換方向,與原來方向成90度,接著提問:“現在前面的面積怎么求?左面呢?上面呢?”從而使學生明白,長方體擺放的位置不同,求每個面的面積所用的條件也有所不同,要根據具體的長方體擺放的位置,來決定求每個面的面積應該用哪些條件。經過這樣訓練,學生不但能理解每個面的長與寬和原來長方體的長、寬、高的關系,而且還能根據我所給出的數據說出每個面的面積,再算出長方體的表面積。在遇到計算特殊物體的表面積,如魚缸、通風管、游泳池等,我啟發學生先鉆進“盒子”里,再想象應該計算哪些面的面積,哪些面的面積不用算,這大大地提高了解答的正確率。
一般的教學是讓學生想象展開圖再進行計算,由于這個圖是虛擬的,對學生的空間觀念要求比較高。而“鉆”進長方體,長方體的各個面就圍繞在學生的四周,使學生感覺實在,從而利用直觀的看就知道了哪個面不求,還可以用手比劃一下,想清楚這個面的長與寬各是多少,再求出面積。這樣的做法,對于空間觀念比較弱的學困生來說,多了一根思維的“拐棍”。因此,在解決長方體的表面積實際問題時,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同學不時的抬起頭或轉過頭看墻壁,有的還用手指偷偷比劃著。我知道,他們此時,正“鉆”進長方體里。
當然教學中仍存在著一些不足,如沒有強調計算必須在單位統一的前提下才可以進行,造成一道練習題的錯誤率很高。這也是從一個側面教育學生要養成良好的。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9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和聯系。(著名數學家波利亞)在這個案例中,從學生已有的知識以及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具體事物出發,通過實物、教具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知識,給學生充分觀察和實際操作的機會,讓他們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來源于生產實踐,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興趣,這是新大綱中所強調的。教師遵循了新大綱的理念,從生活實際引入,為學生創設了探索新知識的條件,讓學生參與到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去。
將抽象的知識變成了學生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東西,使學生在觀察和操作中,對知識的'思考與實物模型的演示和操作有機的結合起來,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表象,建立概念,以動促思。引導學生在探索中發現和總結出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方法,并給學生機會,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多種算法的交流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有助于學生形成探索性學習方式,我們深刻體會到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不包辦代替,努力創設情景,提供空間,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讓學生充分經歷-和感受了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意義和計算方法,并且初步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思維和應用數學的意識。使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建立了自信心,激發了求知欲,獲得了成功得體驗。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10
1、鼓勵大膽猜想,誘發探究意識
關于猜想,著名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我想談一個小小的建議,可否讓學生在做題前猜想該題的結果或部分結果。一個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自己與該題連在一起,他會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確與否,于是他便主動地關心這道題,關心課堂的進展。在教學中,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兩種生活中常見的幾何體(餅干盒、木箱),要學生說說“對于這兩個物體,你已經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使他們自發地提出所要探究的問題,然后再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大膽地猜想:“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可能與什么有關?”“它的表面積大概會是多少?”學生憑借自己直覺和自己的數學實際,提出各種看法,雖然有些“猜想”是錯誤的.,但創新的智慧火花瞬間被點燃,同時一種種不同的猜想又激起了學生的探究愿望和進行驗證的需要。
2、搭建探究舞臺,挖掘思維潛力
在上面的教學中,在學生獨立探究長方體表面積計算的活動中,先引導學生思考“求長方體表面積需要測量哪幾條棱?”“怎樣計算他的表面積?”這兩個問題,再讓學生獨立思考。在這獨立思考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在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的、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解決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在測量棱長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只測量長方體的長、寬、高就可計算,而有的學生其實也測量長、寬、高,但他們需要測量6次,也有的學生測量12次。在探索其計算過程中,有的學生是先算上面的面積10×6,因為相對面的面積相等,所以只用再乘以2,也就是10×6×2+10×4×2+6×4×2,有的是(10×6+10×4+6×4)×2,還有兩位學生解決的方法更是出乎意料。在這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活動是自主的,是鮮活生動的,是富有個性和創造的,學生的創造潛力能在這樣的活動中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經過自己的探究,找到了解決的方法,不僅智慧能力得到發展,而且獲得了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3、提供交流機會,實現合作互動
由于學生之間存在著各種差異,學習內容開放,學習活動自主。因此,面對同樣的問題,學生中會有出現各種各樣的思維方式。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11
在這節課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個問題。
一是對于知識的學習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的表面,或只停留在一種淺層的認識上,而應該在大量的練習中,讓孩子有一個質的飛躍和提升,讓孩子們能在知識的認識深度上有一個概括性的想法,能在一般現象中找到問題的本質,讓孩子們能自己總結出怎樣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公式,并且這種公式不是一種簡單的形式,而更應該是開放的,只有這種由現象到本質的學習,才能真正地讓孩子們體會到問題的內在,也才能在以后的學習中不斷地養成自我總結的習慣和能力,讓他們能夠舉一反三,能在不斷地學習中自我找尋解決不同的數學問題的一般規律。
二是對于孩子們所學習的.知識要進行必要的指導,我們固然要做到讓孩子們去探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讓孩子們能找到尋找問題的鑰匙,能讓孩子們體會到,解決一些問題,更應該有充分的準備,讓他們體會到,“至少”的意思,一方面是最少,另一方面怎樣才能做到最少,就是每一個面貼的彩紙和這個長方體的這個面的面積相等。
對于孩子們容易出現錯誤的地方,也即孩子們計算每一個面的面積時,不知如何找數據問題,也是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之處,為了攻克這個難關,我讓孩子們自己說出每一步的解題思路,讓他們弄清,每一個算式求的是哪個面的面積,從而,讓他們體會到我們對于公式的總結不是我們最終要尋找的結果,只有我們在理解問題本身的基礎上,我們才能真正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本質因素,也即我們無論做什么,都要尋個來龍去脈,只有在一種這樣的情境中,我們才能真正地讓孩子們走上更寬廣的學習之路,那種只是死記硬背的方式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早已經不能適應我們自己和學生,只有讓學生理解,教師只有在一種不怕耽誤工夫的理念中,才能讓孩子們真正地得到什么。
學習是孩子們的事,緊記這一句,我想,我們才能真正地讓孩子們去學習,而不是我們包辦代替!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12
長方體表面積教學是在學生認識并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征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由平面計算擴展到立體計算的開始,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學生對舊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但空間思維還沒有真正形成。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這部分知識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首先出示一個禮品盒,如果在禮品盒的外部包上一層精美的包裝紙,包裝紙的面積有多大呢?你知道怎樣求嗎?這時,學生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求長方體的六個面的表面積。這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拿出自己手中的禮品盒,測量禮品盒的長寬高,并求出上下、左右、前后的面積,然后求表面積也就是包裝紙的面積。學生在動手操作完成這一系列的過程并不困難,在大家的共同討論、歸納下,學生們很快就得出了結論,知道了什么叫長方體的表面積并且還總結出了公式: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寬×高+長×高)×2或長×寬×2+寬×高×2+長×高×2利用公式學生能正確進行計算。通過練習,學生們對于誰乘誰能求出哪個面已經相當熟練了,可以說是脫口而出。但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漏洞百出,例如:在長方體的灌桶盒的四周包上一層商標,商標紙的面積是多少?在長方體的水泥柱子上刷油漆,刷油漆的面積是多少?在長方體的游泳池的底部和四周抹水泥,抹水泥的面積是多少?等這方面的`問題,學生不知是否有考慮,不管說什么,學生們總是求六個面的表面積,和實際相脫節。這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這是為什么呢?
本節課教學本著“讓學生自主探究活動貫穿于課的始終”的原則,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研究、討論、操作,從而得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理解了表面積的意義,總結出了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會運用。但是在成功的背后又存在著許多不足。我們說數學來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那么我們學的數學知識不就是要運用于生活中嗎?不正是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嗎?而我們的學生卻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到的知識不會靈活運用,不會舉一反三,導致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我們在教學這部分知識時,是否有必要讓學生去參觀一些實物建筑,讓學生們在參觀中學習計算獲取知識,加強直觀教學,這樣是否效果更好些呢?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13
我們都知道剛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時候,學生最容易把表面積的計算和體積搞混。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概念,便于今后能清晰辨析解題,我在教學《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這一課時,采取了“提綱挈領,層層深入”的方法來教學,自我感覺效果還不錯。
所謂“提綱挈領,層層深入”就是精講精煉,由表及里,從直觀到抽象,從理解到運用,逐步掌握并形成技能的過程。
一、理解概念三步走
學生之所以在今后解決問題或運算過程中會讓表面積和體積“打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對概念的不理解,因此理解概念是計算之源。
1、初步感知概念
提問:“看到表面積一詞,同學們就字面意思,說說你對表面積是怎樣理解的呢?”讓學生討論自己想法,理解表面積它首先是個面積;其次它是物體表面的面積;就長方體和正方體來說它就是6個面面積之和。
2、具體理解概念
摸:拿出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說說它的表面積指的是哪里?
說:在一個長方體鞋盒外面包了一層包裝紙,接頭忽略不計,長方體的表面積就是包裝紙的.大小,為什么?;
想:你能舉一個這樣的例子么?
3、深刻明確概念
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的面積就是長方體和正方體6個面面積之和。
二、掌握計算三要素
1、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是掌握表面積計算的基礎。長方體有3組對面相等,正方體6個面全相等,在學生認知的基礎上歸納出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自然記憶深刻。
2、理解表面積的概念是掌握表面積計算的精髓。前面我們為什么要花很久去理解概念?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學生理解的表面積的內涵,除了常規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即便以后遇上各種“變式”的(無蓋的,少2個面的等情況)就沒有什么難以理解的了。
3、積累生活經驗是掌握表面積計算的重要途徑
小學生的空間觀念還不健全,很多習題還依賴直觀物體或模型來構建表像。因此老師要設計各種典型的習題讓學生去看實物、做模型、畫草圖,學生感知的經驗豐富了,題意理解了,今后解決問題還能有什么困難呢。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14
今天,我進行了《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新授教學。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因為求表面積的問題,與生活聯系得特別緊密,要想正確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即思維的靈活性。而這些能力的培養必須建立在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特征的切實掌握、對面與棱關系的正確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其實要想讓學生記住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不難,難的是正確理解。以前在教學這部分知識時,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的正確率并不高,有些學生甚至到期末的時候還會出錯,究其原因就是他們并沒有正確理解表面積的意義,以及理解表面積計算方法的實質。所以在上這節課之前,我認真備課,既備知識點,更要備怎樣才能讓學生學會的方法。
首先給學生留課前的思考題:長方體有六個面,每個面的長和寬與長方體的長、寬、高有怎樣的關系?之所以把這個問題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思考,是因為我認為這個問題想通了,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而且不同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不同,所需要的時間不同,有了充分的時間,才能更有利于今后的學習。如果我把這個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思考,一是所需要思考的時間會多,而能想通這個問題的人只占少數,剩下的學生聽了別人的發言,也不一定會真正地理解,一節課下來,能夠真正完成教學目標的人僅占三分之一不到,這樣的教學不是我所想要的,更不是成功的。我的目標是實實在在地上課,讓所有學生真正地學會。
在今天的課堂上,我從匯報這個思考題入手。我先讓學生們把昨天的思考題在小組內交流一下,然后再進行全班匯報。第一個回答的學生是左一男,他是上個學期才轉到我們班的,剛轉來時成績倒數,但他非常努力,他的答案非常正確,我表揚他說:“他在家對老師的問題做了充分地研究,歸納得非常到位。”“但是說得太快,可能有人沒聽清楚,誰能先來告訴我上下兩個面的長和寬與長方體的長、寬、高有怎樣的關系?”一位同學回答:“上下兩個面的長就是長方體的長,寬就是長方體的寬。”“前后兩個面呢?”“前后兩個面的長是長方體的長,寬是長方體的高。”“左右兩個面呢?”“左右兩個面的長是長方體的'寬,寬是長方體的高。”“誰能把這三句話連在一起說一遍?”金意林完整地說了一遍后,我又讓同桌在一起說一遍。最后我問誰還不太懂?只有鄭浩一個人不太明白,我安排了兩個同學課下再跟他研究一下。
弄清了這個關系,再讓學生研究一個計算表面積的方法。學生說太簡單了,我說簡單就用數學語言表示出來,寫在你的練習本上。在巡視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寫: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我提醒:上下面的面積怎么求呢?他則改成了長乘寬乘2+長乘高乘2+寬乘高乘2;有的學生嫌寫字麻煩,直接用字母來表示……我看到絕大多數學生都找到了正確的方法,全班匯報時,他們臉上顯現的笑容特別燦爛!
在練習階段,一些問題就特別活,即不是單純地求六個面的面積。因為有了之前的充分觀察、分析、認識,解決這樣的問題時,學生就不會糾結于字面的意思,而能夠邊讀題邊想象具體形象了,所以同學們顯得做題時有了自信、也更輕松。比如求五個面的面積時,學生就會想是哪五個面,而不是隨意地減去一個面,這個問題列式的正確率達百分之百;有一道粉刷教室的問題,學生們一邊讀題一邊商量應該粉刷的是哪幾個面,哪個面不用粉刷……
走在學生熱烈的交流中,我欣喜地感受到了,學生們不是套用公式,而是真正地理解了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更說明本節我抓住關鍵問題,引發思考,想通了這個問題,也就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這是我幾次教學表面積這節課最成功的一次。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15
我在執教《長方體的表面積》,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的:
1、理解表面積的定義上,出示一個長方體紙盒,計算要用多少紙片,求什么,把一個生活實際問題轉化為一個數學問題,也就是要去求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讓孩子們指一指表面積在哪里。這個時候不急著去計算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而是讓孩子們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場景中哪些地方需要計算表面積的,孩子們舉例了給教室貼瓷磚、做紙箱、做魚缸、給教室的們刷漆,等等,這個時候我會追問你的場景中的表面積在哪里,像魚缸是會少一個面的。這樣為學生建立了空間想象的`表象認識,學生在后面完成解決問題時就會在腦海里有立體圖形的浮現。
2、在探索具體計算表面積我關注了幾下幾點,第一,先想計算策略,讓孩子們說一說打算怎么計算,那孩子們都會說,把六個面加起來,有的孩子說了不必每一個面都求,對面相等,只要求出三組面。第二,讓孩子們說清楚計算的過程,有條不紊的闡述自己的計算過程,我就追問為什么要乘以2這樣的細節問題。第三,引導孩子去概括總結計算的公式,最后大家一起總結得到一個公式,用長寬高來表示這個公式。同時出示長和寬都相等的長方體,讓學生體會,按公式計算不會重復或遺漏,這樣的計算表面積更加是準確。第四、在出示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公式之后,著手讓孩子們去比較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計算有什么相同與不同之處,我覺得這里的相同之處十分重要,讓孩子們明白求一個完整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實際上是在求外面六個面的面積總和,無論孩子們的計算過程如何,公式又是如何,本質就是求那六個面的面積之和。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16
長方體的表面積屬于空間與模型這個模塊。在認識了長方體的基本特征,利用面與面之間的關系,探索出其表面積的計算公式。
在備課的時候,我認為這課雖然是本單元的學習重點之一,但學生在理解長方體面的'特征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的擴展,應該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但從學生的課后作業上看,還真是問題多多。分析了一下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學生對總結出來的公式還不熟練。
雖然,我還教了學生記憶的技巧,但是很明顯有的學生在算面積的時候還是張冠李戴,這說明學生對一個新知識的掌握還需要反復、重復加強。
2、學生對題目意思理解不透。
有的學生馬虎大意,對完成作業態度不夠,草草了事。以致有的題目存在“陷進”,他并沒有發現出來。比如,房間貼墻紙,地面肯定是不用貼的,有的學生就沒有想到。
3、計算上有問題。
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有些繁瑣,這就要求學生計算細心 ,可是從作業上看,還是有些學生算式是對的,算錯了。很可惜的。計算基本功以后還是要多加訓練。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17
本節課的教學本著讓學生自主探究的要求,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研究、討論和操作,從而得出結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并在操作的過程中,讓學生理解表面積的意義,總結出求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學會運用。
但是由于大部分學生是外來學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導致他們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沒能真正學以致用。如在解決課本練習中的給洗衣機做一個布罩時,求至少需要多大面積的布,部分學生沒有直接接觸過洗衣機,對給它做布罩需要做幾個面不清楚,因而影響解決該題。另外,課本練習中要為一長為10厘米,寬為8厘米,高位2厘米的長方體選擇一合適尺寸的包裝紙,幾乎全部的學生都選擇了第一種包裝紙,理由是這兩者的面積剛好相等。正是由于學生對如何包裝物體缺乏一種生活的認識,所以他們沒法做出教參所要求的答案。
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該部分時,應盡量讓學生獲得更多對生活的認識,加強直觀教學,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獲取知識。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18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部分內容,是教材第二單元長方體(一)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它是在學生認識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的難點在于,學生往往因不能根據給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想象出每個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以至在計算中出現錯誤。針對這一點,我在教學中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操作實驗與實踐的空間,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等來認識概念,理解概念。
首先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長方體紙盒,把紙盒沿著棱剪開(紙盒粘接處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開,讓學生注意展開前長方體的每個面,在展開后是哪個面。為了便于對照,讓學生在展開后的每個面上,分別用“上”、“下”、“前”、“后”、“左”“右”標明他們分別是原來長方體的哪個面。然后,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面?哪些面的面積是相等的?引導學生聯系長方體的特征回答。這里關鍵是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正確的判斷每個面的長和寬應該是多少。讓學生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順序,依次說出每個面的面積怎樣算的。
我在設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節課時,主要是沿著什么是長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長方體的表面積——為什么求長方體的表面積這樣一條線來安排教學的。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對教材的深度鉆研和對學生的預設顯得尤為重要。課前在預設學生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只考慮到學生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一個面一個面的面積依次相加;二個面二個面的一對對相加;先求出三個面的面積再乘以2;對于今天提出的'把側面的四個面展開看成一個長方形求面積,再加上上下兩個面的面積的巧妙方法卻沒有考慮到。實際生成時,學生只說出了其中的一種簡便情況,如果我在課前有更深入的研究,還可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找出第四種方法。對于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公式的歸納,學生和我也只總結出了文字公式,還應簡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記憶和書寫。
實踐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預設的課堂教學才能使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才可能出現意外的驚喜和美麗的風景。以后教學中我將在課前加大研討、分析力度,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19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部分在學生掌握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并對和方體與正方體的特征有了初步認識的進行教學的,即學生已經明確了長方體與正方體都有6個面,而且長方體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正方體6個面的面積都相等的基礎上教學的。計算長方體和正主體的表面積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通過這部分學習,還可以加深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的理解,發展他們的空間觀念。
為了更好地建立表面積的概念和計算方法,我學生動手操作和直觀演示,按照“引入情境——自主探究——掌握規律”的教學思路設計教學方案。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技能。開課時我創設了做一個長方體紙盒的用料這一情境,引出了表面積的概念,學生通過思考與交流,認識到“要想知道長方體的六個面到底有多大,必須六個面的面積總和”,這樣設計既能刺激學生產生好奇心,又能喚起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產生學習的'需要,使學生在自主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積的意義,為探索長方體表面計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實踐操作,合作探究
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時,我先讓學生動手操作,,以長方體學齡為依據,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通過比較更為深刻地認識了長方體的特征,抓住了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關鍵,然后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通過說一說、算一算等方法,共同探索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在這里鼓勵學生用不同方法,培養了學生的求異思維。
3.聯系生活,由淺入深
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表面積極計算方法后,利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在師生共同參與和評價中完成練習訓練,達到由淺入深、推了出新的效果,并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本節課還存在有不足,如果能先行復習一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以及長方體的特征再進行新知的學習,學生會學得更輕松。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20
上個星期學習了長方體的表面積,效果還不錯。
開始上課的時候,我先讓學生復習了一下,什么是長方體,長方體有哪些特點?
然后,讓學生理解表面積,我班的學生基礎比較差,所以,我用最簡單的方法說:表面積其實就是表面的面積。然后,讓學生觸摸這些面。讓學生形成了表面積的表象。然后,我告訴學生說:“表面積其實就是所有面的.面積的和。那么長方體的表面積就是幾個面的面積的和?”學生回答說:“六個面?”然后,我讓學生分別求出來上、下、前、后、左、右這六個面的面積。然后,學生通過學習得出:上下面=長×寬×2,前后面=長×高×2,左右面=寬×高×2。這時,學生雖然得出了結論,但是這個公式太長,很多同學記不住。于是,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三角形。在三角形的三個頂點上分別寫出長寬高,再次引導學生說長方體表面積的公式,學生一下子就記住了。并且記得很牢固。
通過這件事,我們明白,一是要讓學生學得好,學得勞,就要把知識盡量的簡單化、有趣化、直觀化,這樣才能讓學生有興趣學,有信心學。二是不要把我們想當然的事情,強加給學生,我們會的,就認為學生也會,我們認為簡單的,學生也認為簡單。我們要盡量吃透教材,把握教材。把教材的內容,簡單、直觀、形象的教給學生。而不是,直搬教材,生搬硬套,學生就學不好,學不牢,記不住。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21
今天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不大順暢,除了課堂上魏博宇、畢峻偉同學因理解出現偏差,交流糾正浪費時間外,我認為教師的設計也存在很大問題。
一、教學設計要刪繁就簡。
1、復習導入內容可以再精煉一點。沒必要從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點、面、棱的方面挨個去比較,去訂正,直接設計說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異同點,形式也沒必要挨個抽學生回答,可以同桌互相交流,抽一組代表回答即可,這樣既節省時間也抓住了重點。第二個練習題的設計可以直接讓學生說出面積即可,其他學生判斷,因為是復習內容,沒必要像新課一樣都是重點去分析。
2、重點的內容重點突破。長方體的表面積探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在之前學習了長方體的特征和展開面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可直接讓學生借助實物或者展開圖去探究長方體的表面積,關鍵是讓學生理清弄順長方體展開面的長和寬和原長方體的長寬高的關系,將小組合作“議一議”的內容作為重點,讓學生們自己去探究、去發現、去總結,占用的時間也應該是比較重要的時間。
二、牢記數學課的“三必講、三不講”。比如這節課上“什么是長方體的表面積?”在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后,沒必要定義讀三遍,然后又抽取了10個同學依次回答問題。包括溫故知新里的練習內容,只要學生回答正確,或者知錯能改,沒必要一道又一道的講解。
三、數學課應該精講多練。而本節課學生說的多,而且環節過于羅嗦,將簡單問題復雜化了,導致教學任務沒有完成,練習又少之又少。
以上原因都是老師個人的原因造成的,初次帶五年級數學,對教材內容以及重難點內容抓不準、吃不透,設計上不敢求新穎只求能正確的教學下來就好,針對以上不足,我以后一定要勤學習,勤請教,爭取快速提高自己的數學教學水平。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22
《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的內容,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是在學生認識并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征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由平面計算擴展到立體計算的開始,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開課時我用學生親手制作的長方體的實際的學具引入新課,學生自己觀察長方體有六個面,要想知道長方體的六個面到底有多大,請你利用小組中的學具幫助老師解決。學生通過思考與交流,認識到“要想知道長方體的六個面到底有多大,必須計算出六個面的'面積總和”,這時我因勢利導指出:“長方體六個面的面積之和叫做它的表面積”,然后再讓學生摸一摸、說一說。這樣設計既能刺激學生產生好奇心,又能喚起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產生學習的需要,使學生在自主的觀察與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積的意義,為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數學于生活,同時又服務于生活。應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不但能使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是密切聯系的,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此,我出示了以下幾種情況的練習:比如無蓋的玻璃魚缸、沒有底面的洗衣機罩,學生認識到長、正方體的表面積也會遇到許多特殊情況,我們求表面積不可以千篇一律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因為是從平面到立體,從二維到三維,成人看似簡單,而對小學生卻有一定的難度。學生的作業反映出來的問題屢見不鮮,因為與實際生活聯系比較密切的例子比比皆是,且各有特點,有些題學生考慮不全面,有些卻是無所適從,剛剛學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有個別學生不分青紅皂白,不認真審題,如果在課堂上我能夠抓住學生實踐的過程適時把展開的平面圖做出點撥效果會更好。比如教科書練習六中的練習題,要在游泳池的四周和底面都貼上瓷磚,需要貼多少平方米的瓷磚,有些學生不認真審題最后求出來的是六個面的面積,緊接著下一道題是學校要粉刷教室,扣除門窗的面積后,學生沒有考慮到地面不用粉刷,從而也是求的六個面的面積,與實際生活聯系后,他們就會恍然大悟,而反映出他們理解問題的片面性,不夠靈活。有些學生缺乏空間想象力,還是分不清楚具體的面應該怎樣求才是它的面積,而且學生缺乏耐心細致,做不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此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失誤較多。以后的教學中我應注重通過觀察物體、制作模型、設計圖案等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23
一、利用舊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是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把枯燥無味的數學教學變為學生感興趣知識,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那么在教學中必定要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和學生對知識的探討過程。在活動中,一方面要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利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猜測結果,除此之外教師進行適當引導。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一知識的教學中,我首先要求學生說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做好復習工作,同時提出新問題——長方體六個面的面積合并起來又是什么樣的面積呢?要求這個面積又怎樣求呢?你能求這個面積嗎?這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通過實際操作,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在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之前,首先要求學生拿出自己制作好的長方體實物,然后教師也拿同樣的長方體教具進行教學。在沒有展開長方體的表面之前,教師引導學生分別用手點出長方體的上、下、前、后、左、右這六個面,并說出這六個面各自的長和寬,然后啟發學生想:要求它的表面積,這六個面可以分為幾組,每組有幾個面?各組的長和寬又是長方體相對應的長、寬、高的哪個長度?接著讓學生進行學習小組討論,并要求每個小組派一人匯報自己小組的討論結果,從而歸納出:可分為三組:分別是上、前、左,每組有2個面,各自的.長和寬分別是長方體的長和寬、長和高、寬和高,要求長方體的表面積就是把上面加前面再加左面的和乘以2,用長方體的長、寬、高表示就是:(長×寬+長×高+寬×高)×2,這時,要強化學生記住,長×高、長×寬、寬×高各是長方體的哪個面,有利于下面教學求長方體的四個面或五個面的面積。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的表面積的公式以后,教師就舉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長方體實物,給出長方體的長、寬、高,引導學生運用公式進行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
三、根據實際,在教學中教會學生靈活運用公式。
在學生掌握了求六個面的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怎樣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碰到實物,如粉刷一截明水渠、教室、煙囪等。要求它們的表面積,又怎樣求呢?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畫出“一截明水渠的立體圖”,指導學生觀察教室和煙囪,它們要粉刷的是哪幾個面?要求這些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就是求幾個面的面積,要求這幾個面的面積與上面所學的求六個面的面積的公式有哪些變化?然后又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找出求長方體三、四、五個面的表面積的公式。
我記得新課程標準里面有這樣的一句話: 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我在教學中就注意到了這一點,做到引導讓學生自主探討、合作學習,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24
長方體表面積教學是在學生認識并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征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由平面計算擴展到立體計算的開始,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學生對舊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但空間思維還沒有真正形成。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這部分知識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教學時,我拿出一個長方體紙盒,又拿出一張彩紙,并用彩紙把紙盒包起來,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包裝這個長方體紙盒需要用多少彩紙嗎?你能求出來嗎?”同學們在短暫的思考后說:“可以把彩紙打開求它的面積。”還有的同學說:“可以把長方體紙盒打開,求出它的面積也是所需彩紙的面積。”我在肯定了他們的說法后繼續問同學們:“長方體打開后還是原來的幾個面?”進而說明長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就是長方體的表面積,然后引導學生觀察點出長方體的上、下、前、后、左、右6個面,并用小黑板出示問題:
1、長方體的6個面可以分為幾組?每組有幾個面?
2、各組的長和寬分別是長方體相對應的長、寬、高的哪個長度?
3、你能總結出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嗎?
出示后我馬上組織同學們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并匯報討論結果,從而歸納出:可以分為3組,每組2個面,上下面一組,左右面一組,前后面一組,上下面的面積=長x高x2,左右面的面積=寬x高x2,前后面的面積=長x寬x2,長方體的表面積=長x高x2+寬x高x2+長x寬x2,之后再著重通過實物演示強化學生記住長x高、長x寬、寬x高各是長方體的哪個面。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后,教師就舉出一些長方體實物,給出長、寬、高,引導學生運用公式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
本節課教學本著“讓學生自主探究活動貫穿于課的始終”的原則,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研究、討論、操作,從而得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理解了表面積的意義,總結出了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會運用。但是在成功的背后又存在著許多不足。我們說數學來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那么我們學的數學知識不就是要運用于生活中嗎?不正是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嗎?而我們的學生卻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到的知識不會靈活運用,不會舉一反三,導致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我們在教學這部分知識時,是否有必要讓學生去參觀一些實物建筑,讓學生們在參觀中學習計算獲取知識,加強直觀教學,這樣是否效果更好些呢?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簡短03-31
課文《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教學反思09-21
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教學反思15篇03-10
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教學反思(通用16篇)06-08
《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教學反思04-03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03-10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設計04-30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設計06-12
長方體表面積教學設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