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1
11-20各數的認識具體內容包括:數11至20各數、讀數和寫數、10加幾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20以內的數絕大多數兒童在入學前已初步會數,但對于數的概念卻未必都清楚。同時一年級的小朋友參與數學活動,很少是因為認識上的需要,而只是對數學活動本身感興趣。因此,在本節課教學中我想除了落實知識技能的教學目標外,更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到數學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在教學中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課一開始,通過猜小棒的游戲,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最后在綜合應用中創設“小小運動員”這一情境,讓學生在具體可感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2. 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設計整個教學過程時,我基本上是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為基本模式展開的。不僅讓學生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設置問題如“每次都這樣一根一根數,感覺怎么樣?”“看這些運動員上場,感覺怎么樣?”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感悟,從中學到了教學的思想,數學的方法,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數學的價值。
3. 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必須由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感悟、發展,而不是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去獲得的。”根據這一理念,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主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操作、觀察、、交流、討論,從直觀到抽象,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例如數的組成,我并不是直接告訴學生如何機械地記憶,而讓學生在重復猜小棒的游戲中感悟,在動手擺小棒中體會,使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的“再創造”的過程。
4.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方式。
通過在看尺子提問題時,生生之間的搶答,在“小小運動員”時,運動員介紹自己,然后下面裁判的評價、提問題等實踐活動,讓學生養成與他人溝通、傾聽他人意見的習慣,同時,這也是對學生主體地位尊重的表現之一。學生在互動中,使知識在交流中理解,能力在交流中發展,情感在交流中體驗。
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2
第一次準備邀請課,說實話真不知道從何下手,自己就一個人先準備起來了,在參考了多個教案以后,星期一我把自己準備的課試上給了師父王老師看了。整節課上下來自己的第一感覺就是亂,非常亂。學生根本就沒有掌握好本節課的重點,只是在我的傳授下機械地捆小棒,學生也不明白要他們捆小棒到底有什么目的,自己上下來感覺也很累。之后就向師傅請教,師傅的第一句話就是:這節課還是挺亂的。之后將整節課的教學過程重新跟我講了一遍,怎么樣做才會將本節課的重點正確并清楚地教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習得本節課的內容。
經過修改,本節課的終于成型了,星期三正式上了這節邀請課。先來說一說這節課的一些問題的設計對學生學習本課內容所起的作用。
教學片斷1:
出示10根小棒。
師:數一數有幾根小棒?生:10根。
師:你會像老師這樣豎著擺10根嗎?看誰擺得又快又整齊,擺好后抱臂坐端正。
提問:這些小棒里有幾個一根呢?生:10個。【板書:10個一】
師:接下來看看老師把這10根小棒怎么樣了?
課件演示捆成一捆。生:把小棒捆成了一捆。
師:請你也像老師這樣把這10根小棒捆成一捆,看誰捆得又好又快。捆好后抱臂坐端正。
師拿著一捆小棒問:這一捆小棒有10根,是幾個十呢?(通過這個提問引導學生建立“十”的概念,明白“十”也是一個計數單位)
生:1個十。【板書:1個十】
師:剛才我們把10個一根捆成了一捆,我們就說10個一是1個十。【板書:是】
追問:幾個一是1個十?(再次追問學生“幾個一是1個十”,強化概念的形成。)
(課件出示)生反復說這句話,開火車說。
教學片斷2:
擺12根小棒。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1捆有10根,是1個十,那要擺12根小棒,只要再怎么樣就可以了呢?
生:再加2根。(課件演示)
師提問:看,這12根小棒是幾捆加幾根呢?生:1捆加2根。【板書:1捆加2根】
師:你會說嗎?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師:誰來說一說12根小棒是幾捆加幾根?再請幾位學生說一說。
師:12根小棒就說1捆加2根,(邊說邊擺在黑板上),你會像老師這樣一邊擺一邊說嗎?
在教學這一過程時發現學生在說“12根小棒是1捆加2根”這據話時還是不太能夠清楚地表達,課后就在想是否應該將這句話寫在黑板上,幫助學生照著樣子去說。低年級的學生在說話方面還是有些欠缺的,我們老師就得慢慢培養他們把話說完整的習慣,并且能夠用語言清楚地表達自己是想法,這也是我今后課堂上關注的重點。
下面簡單說說上了這節課自己的一些收獲。
1、真正地明白什么樣的課才是好課,明白自己和經驗豐富的教師之間存在的差距,明白一節課的背后你得付出多少心血。通過這次自己先試上,之后師傅幫助修改,在修改的過程中,我學到了如何把握一節課的教學重點,用怎樣的問題才是適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怎樣的問題才能讓學生易懂易答,什么樣的問題才真正適合低年級的學生。課堂問題在一節課中是最重要的。因此有效的提問才會激發起學生對新知探索的興趣。
2、適時的鼓勵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就是促進他們好好表現的動力,只要我一說:“表揚誰誰誰。”所有的學生都會坐的很端正,而且表揚的話語要多變才會讓學生感到新意,他們才不會膩煩,從而才能專心地聽講,積極地表現。
3、學生說話的完整性也是要關注的,本節課中,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總會只回答一半,說得不完整,我一次一次地強調要說完整,但還是說不全,日后一定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本次的經歷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自己學到了很多,如何設計教學過程才真正適合學生的認知,如何問才會讓學生既明白你的意思也能夠正確地回答,如何組織學生自己進行探索習得知識,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才是真正快樂的學習。通過這次邀請課的鍛煉自己也學到了很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3
11~20各數的認識這節課是10以內數的認識的延續,同時又為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和認識多位數的基礎。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對于11~20各數已經有了不少的經驗,她們能一一對應的數數,對數的順序有了比較好的認知,那么,這節課在此基礎上又做些什么呢?在教學中,根據周老師指導的六步教學法,從學生實際出發進行了本課程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力求做到:
一:以學定教,培養孩子數感。
根據學生的現狀和發展水平,對11—20各數的數數,我沒有花時間教學生,而是讓學生通過預習掌握數數、讀數、寫數,課堂中根據預習內容直接參與數物體個數,如數小棒,又如通過看直尺讀數、比較數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學的活動,都是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放手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領悟知識。
二、抓住重點,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實踐操作、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10個一是1個十”掌握“1個十和幾個一表示十幾”,教學時,從“用什么方法讓別人一眼就看出你擺了多少根”這樣一個問題入手,讓學生拿出10根小棒,讓他們自己擺一擺,看看怎樣擺,才能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擺了多少根小棒?讓學生感悟到把10根成1捆,表示1個十的必要性。
三、在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本節課學生通過自學,借助小棒直觀形象的學習教材,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自己親身體驗,擺一擺、數一數、說一說等活動,把操作、觀察、語言表達緊密結合,充分體現了數學學習的過程性和體驗性。
本節課也有做的不足的地方:
擺小棒的次數比較多,有的學生擺完小棒后依然在玩小棒,沒有及時提醒學生把小棒放好。對數的組成學生只停留在用小棒擺一擺、說一說的階段,如果反過來進行練習,肯定會加深孩子對數的組成的理解。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的完善自己,爭取有大的提升。
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4
本節課是我這學期上的一節教研課。經過認真備課,集體教研,反復修改我們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通過生活化的實例認識計數單位“十”,初步了解“十進制”,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會讀11-20各數,知道數的順序、組成和大小比較。
3、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初步的數感和實踐能力。
在教學設計時我潛心研究,反復琢磨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問題要達到什么目的,怎樣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但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還是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
“情境導入,激發興趣”環節,為了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景中學習數學,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利用書上“過馬路”的主題圖讓學生找出圖上都有什么,數量是多少,同時對學生進行了遵守交通規則和安全教育。但是我把數數的目標安排在了這一環節,孩子們自己數出了數量以后,我又讓他們在小組里說一說,然后全班匯報,把圖上數量在11~20的所有物體都一樣一樣的數了一遍。之后讓孩子們舉例說一說生活中用11~20各數表示的例子,我又提供了生活中的實際素材,課件出示:鐘面,日歷一年有12個月,今天是11月4日,運動員身上的號碼,門牌號等,使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講了這么多內容以后才進入新課的學習,浪費了很多時間,使后邊重點內容的學習時間不夠充足。我應該把這一環節處理得簡單一些,去掉學生小組交流的環節,把數數的目標移到例1進行。
教學例1時,我手上抓了一把鉛筆,先讓學生猜一猜共有多少支?這不僅僅是激發學生學習情趣的一種策略,更是讓學生通過想和猜的活動,發展數學意識。從“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讓自己和別人一下子看出有12根鉛筆?”這樣一個問題入手,目的是讓學生感受用一捆表示1個十的必要性。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鉛筆的支數時,由于我們班孩子在學習10以內數的認識時經歷了擺小棒的過程,孩子們擺出的方法很多,有的擺成了4個三角形,有的擺成了3個正方形,有的擺了2個6,也有的把10根小棒捆成了一捆等等,對孩子們擺出的方法我都給以了夸獎。在展示評議討論的活動中,讓學生比較哪種擺法最好?雖強調了把10支捆成1捆這種方法,也讓他們動手數出10根小棒,然后捆成一捆,但一部分孩子還是覺得自己的方法受到了老師的表揚,認為還是自己的方法好,以至于后面我讓他們擺十幾時,他們還是按照自己原來的方法擺成正方形或三角形。如果把12根小棒換成11根,這些擺法就會少些。在學生擺出各種方法后,我不應及時評價,而應該在孩子們匯報時把這些方法都展示在屏幕上,讓他們共同去比較哪種擺法最簡便。我還可以這樣說:用剛才的辦法,你會用小棒擺出十幾的數嗎?說一說是怎樣擺的?我想這樣教學效果會更好。
在教學例2時,我先講十幾的組成,通過邊擺小棒邊說數的組成,以及師生、生生對口令,使學生對十幾是由幾個十幾個一組成的有了較熟練的掌握。之后讓孩子們擺出19根小棒,再添上一根是幾根?該怎么擺才能讓人一眼看出是20根呢?通過操作使學生體會滿10進一,20是由2個十組成的。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如能及時總結出方法,先擺1捆就是1個十,再擺幾根就是幾個一,1個十和幾個一合起來就是十幾,學生對數的組成掌握得就會更好。
一個數的大小,總是與數軸上的某一個點相對應的,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擺卡片和觀察學生尺,引導學生認識點的位置與數的大小之間所構成的一一對應的關系,這也是兒童學習數學的基本素養之一。
教學中不僅要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而且讓他們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數感。平時我發現我班學生在翻書時速度較慢,一頁一頁地翻,有的甚至不知往前還是往后。在練習時,我組織學生進行翻書比賽,根據數的順序來確定往哪邊翻;體驗一下10張、20張的厚度增強數感來確定大概還要翻多厚,增快翻書的速度。我還利用翻書進行了巧妙的過度:這節課小朋友們表現這么好,數寶寶準備了一份禮物送給大家,你們猜猜是什么?把書翻到87頁,第二題從1到20,按順序把點連起來就知道了。這樣過度即自然巧妙又增強了學生的興趣。
通過孫主任和年組教師的評課,使我對這節課的優缺點有了清楚的認識,如果再上這節課,我一定會去粗取精,把這節課上得更好。
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5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10以內各數的認識以及1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使學生能正確數出數量在11~20之間物體的個數,認識11~20各數,能正確讀出11~20各數,初步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2、使學生知道10個一是1個十,2個十是20,初步掌握一個十和幾個一表示十幾。
整個教學過程,我先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我創設了一個小熊賣鉛筆的活動情境,先出示了小動物買一枝、五枝鉛筆,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接下來通過出示“買十枝鉛筆可以怎么拿的疑問?”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接下來,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這堂課上我進行了多次的操作:1、讓學生數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讓學生在操作中感悟計數單位10的意義,抽象出10個一就是1個十。2、讓學生擺出12根小棒,怎么擺讓人一眼就看出有12根小棒呢?為什么不一根一根的擺呢。學生在比較分析中深刻體會10個一是1個十。加深了對計數單位的認識。接下來,通過老師擺,學生自己擺一擺、說一說的互動中體會1捆和幾根合起來就是十幾。鞏固練習部分:1讓學生讀一讀直尺上的數并體會數的大小順序,滲透數與數之間的聯系。2、讓學生先估一估,再數一數草莓、小傘的個數,初步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并指導學生怎么數才能不重不漏呢。最后通過小熊去進貨的場景圖讓學生認識生活中的一些數。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卻突顯了很多的不足,特別是在組織教學的形式上有些欠缺,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對此,教研員沈老師給我提出了很多的建議,我想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多的注意這方面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整個教學環節方面,在教授20的認識是有點突然,銜接部分不太完善。特別是對于“10個一是1個十”的講解不夠透徹。我想如果能像上同題課的沈琦老師一樣處理,讓學生經歷從“1個一到10個一”的過程,學生對于“10個一是1個十”的結論的理解就會比較透徹了。課后反思了一下,我覺得針對這個難點的教學,采用圖文結合的教學方式可能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更加簡單明了一些。
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6
11~20各數的認識這一內容的教學,筆者認為應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并把這份經驗作為教學的起點。
成功之處:
在這節課里,學生已基本上能數出數量在 11~20之間的物體個數,讀數,數的順序和大小,因此確定這節課重點輔導直觀地了解11~20各數都是由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以及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發展學生的數感。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對建構新知識起著重要作用。在上面的教學設計中,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
我校學生中午由路隊長帶領下排隊回家,每天放學,班主任老師領著他們排隊出校門,穿過馬路,這是多么熟悉的情景啊,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小學一年級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學生的學習要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使所學的新知識不斷內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因此本節課特別注重使學生通過操作(擺小棒)進行學習活動,促進獨立思考以及在小組中的合作與交流。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不足之處: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平時我發現我班學生在翻書時速度較慢,一頁一頁地翻,有的甚至不知往前還是往后。學了20以內數的順序后,讓學生翻翻書,根據數的順序來確定往哪邊翻;體驗一下10張、20張的厚度增強數感來確定大概還要翻多厚,增快翻書的速度。
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7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11—20各數的認識”。
背景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習了10以內各數的認識、10以內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根據學生的現狀和發展水平,對于11—20的數數,讀寫11—20的數,學生并不陌生,已經具有這方面的經驗,但是對于為什么這樣讀、這樣寫,或者對一個具體的數,用數的組成加以解釋說明它的意思,會感到困難,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是學生學習這一內容的重點,也是教師必須把握的教學重點。我以《數學課程標準》為依據,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出發點,確定教學目標和構建教學思路。為此,我把整節課的教學內容劃分為11—20的數數、認識計數單位個和十及讀寫數三大塊。采用“學生操作—反饋展示—評價討論—歸納點拔”這樣的基本步驟,展開教學過程。而小學一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學生的學習要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才能使所學的新知識不斷內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因此,為了符合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在各環節的設計,我安排了大量的游戲。如“考眼力”游戲、排隊游戲、猜數游戲等,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游戲中,做到“玩中學”。另外,以《數學課程標準》為依據,讓學生在獲取知識技能的過程中,我覺得讓學生獲得有關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特別是數感的培養尤其重要。
課堂實錄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考眼力”游戲:分別出示四種動物,要求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數出各種小動物的個數,并把數填在方框里。
2、引入新課:
師:這些數都是幾以內的數?
生:10
師:比10大的數還有哪些?你能舉些例子嗎?
生1:11
生2:15
生3:100
……
師:是啊,比10大的數多得數也數不完,今天我們先來認識11—20各數。
二、探索討論,展開新授
1、出示主題圖
師:快樂的周末到了,老師領著假日小隊的同學去李奶奶家幫忙做好事。(電腦出示主題圖)
師:哎,這是什么地方?
生:馬路。
師:馬路上這一條條白色的是什么線?
生:斑馬線。
師:它提醒人們過馬路時要走斑馬線,這樣才能保證人身安全。
師:你們看,這位老師正帶著幾個學生過馬路,他們多遵守交通規則啊!趕快數一數過馬路的有幾人?生:(異口同聲)10人。
師:周圍這些人在干什么?生:騎車。
師:我們接著10的后面繼續數,看看一共有多少人?(提示:數的時候可以先數馬路這邊,再數馬路那邊)接著師生一起數。
師:馬路上一共有多少人?
生:(搶著說)19
師:再加上一個人是多少人?生:20
師:多少人加上1是20?生:19
師:小朋友再看看圖上還有什么?
生:樹、汽車……
師:趕快數數他們的數量各是多少?
(教師選擇性地板書)
2、動手操作,理解數的意義及組成
師:小朋友觀察地真仔細,現在我們進行第二次“考眼力”游戲,看看這一次誰的眼睛最亮?
(出示一堆亂七八糟的小棒,馬上消失。)
師:猜一猜一共有幾根小棒?
生1:15
生2:20
生3:11
……
(數一數:驗證哪些小朋友猜得最準確?)
師:小朋友猜得都不一樣,那我們就來驗證一下。怎么驗證呢?
生:數一數。(師生一起數小棒)
師:(讓生想一想)為什么這一次不容易猜準?
生1:太快了。
生2:太亂了。
師:怎么擺能讓別人在最短的時間內一眼看出有11根小棒?
(擺一擺:讓每個小朋友自己動手操作)
師:小朋友可以自己擺一擺,也可以在小組內討論一下。(小朋友自由擺)
反饋: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隨機出示畫面,然后消失。(學生有一根一根擺、兩根兩根擺、十根一捆的擺……)
師:說說你最喜歡哪一種擺法?
生:第二種。
師:為什么?
生:看的很清楚。
師(隨手拿起一捆小棒):這一捆就是一個幾?
生:一個十。
師:這個十里有幾個一?生:10
師:剛剛擺的是多少生:11
師:有幾個十和幾個一?
生:1個十和一個一。
師:那11是由幾個十幾個一組成?
生:11是由一個十和一個一組成。
師:(小結)對,11是由1個十和1個一組成的。
師:如果要擺13根小棒怎么擺?
生:再加兩根小棒。
師:那么14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1個十和7個一能組成幾?再加一根是多少?(18)18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再加一根呢?(19)19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
生:19是由一個十和9個一組成。
師:(小結)十幾都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師:19再加一根是多少?(20)20應該怎么擺?
生(想了想說):兩個1捆。
3、聯系生活,理解數的順序及大小
(1)出示尺子
師:老師家隔壁的小弟弟非常頑皮,弄壞了尺子,你能幫忙把數字補起來嗎?
師:(補好后)老師代表小弟弟感謝大家的幫忙,還要告訴小弟弟要愛護東西。現在從0開始按順序數一數?
生:0、1、2、3、4、5、6……(從小到大)
師:還可以怎么數?
生:從大到小
師:剛剛是一個一個數,還可以怎么數?
生:2個2個數一起數。
師:還可以怎么數?
生:5個5個數
……
師:在尺子上陳老師能提這樣的問題:16比15大幾?誰也會提?
生:20比19大幾?
……
師:(小結)在尺子上我們還可以提好多好多的問題?小朋友回家還可以給爸爸媽媽提問題?
(2)寫一個自己最喜歡的11—20的數,用水彩筆寫在放大的田字格里,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生1:(學生發言積極)我喜歡20,因為它最大。
生2:我喜歡15,因為它正好是10—20的中間。
……
師: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歡的理由。接下來同桌互相讀一讀,比一比。然后四人小組讀一讀,比一比,把數字卡片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學生自由活動,非常投入)
師:請小朋友按要求上講臺:16先上來(小朋友高舉自己的數上講臺)
一個一個數,與16相鄰的兩個數
兩個兩個數,與16相鄰的兩個數
師:你寫的數這里有嗎?如果沒有,你手中的數應該排在哪個位置?(小朋友都急著看自己的數,想上臺排隊)
三、練習反思,鞏固新知
(1)讀卡片,并說出數字的組成
師:(出示漂亮的水果)小白兔準備了一堆水果要送給大家,但它有一個要求:你得讀準水果后面的數,并說出這個數的組成,才能拿走蘋果,你行嗎?(學生興致高昂,教室里只聽到“我來我來”的聲音)
(2)猜數游戲
師:沒獎到水果的小朋友不要泄氣,看過李泳叔叔的幸運52嗎?只要你猜出卡片上的數,就可以拿到獎品。(師讀卡片上的條件,小朋友來猜。如:比11大1的數;比14大比16小的數;與19相鄰的兩個數;由2個十組成的數等。)(小朋友的興致依舊很高)
(3)說一句話,讓別人猜一猜你手中的這個數。
四、總結
師:這節課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你還覺得誰的表現特別好?
課后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安排了許多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中,加深對11—20各數意義的理解及組成,同時培養學生的數感,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于一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課堂洋溢著愉快的學習氛圍。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更為重要的是獲得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有如下的體會:
1.以學定教,培養學生的數感。
建立數感可以理解為會“數學地”思考,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重要的。我們沒有必要讓人人成為數學家,但應當使每個學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會數學地思考,數感是人的一種基本素養。
培養學生的數感,不是靠教師講解獲得的,而是要結合具體情境,通過數學活動得到感受和體驗。學生,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都有強烈的表現欲,因此,我抓住這個契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給他們一個舞臺,讓他們用語言表達和交流數的信息。為此,我適時安排了相應的活動。新課引入時,我就先通過“考眼力”游戲,讓學生通過數數,猜數。這不僅僅是激發學生學習情趣的一種策略,更是讓學生通過想和猜的活動,發展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感。又如在認識計數單位個和十時,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有什么辦法能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出有11根小棒,再通過比較得出以十為計數單位,以及在出示主題圖時讓學生數一數圖上的事物各有多少。引導學生學會應用數去觀察事物,表達和交流生活中有關數量的.信息,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領會學習數學的意義。另外,在尺子上除了讓學生一個一個數外,還讓學生兩個兩個,五個五個,十個十個數。這些安排不僅加深學生對數的意義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數感。
2.玩中求知,體驗生活數學。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讓學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識是最深刻也是最牢固的。瑞士教育家皮亞杰說過:游戲是認識的興趣和情趣的興趣之間的一種緩沖地區。游戲可使學生輕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識,也可發展學生的靈敏性,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融洽師生關系。
小學生,特別是一年級的小學生活潑好動,學起來就常會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做到教學與游戲相結合,就能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這節課我盡量做到“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應該為生活服務”,如在馬路上數數等。同時,設計了“考眼力”、“幫小弟弟補尺子上的數”、“按要求上講臺找位置”、“小白兔送水果”、“猜數游戲”等游戲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合作,體驗和鞏固。特別是我拿出鮮艷形象的水果時,教室里只聽到“我要,我要”的聲音,學生簡直忘了自己是在上課,只知道我答對了問題就可以拿到水果。這樣的設計既加深了學生對各數組成的理解,又使學生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內化了所學知識。
3.尊重學生,促使全面發展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這意味著,我們的教學應該“關注人”。人的發展應是全面的,正如新的課程標準中指出的:我們的學科教學應關注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只有三個維度的和諧統一,才會讓每個學生得到進步和發展。
為此,在引出11—20各數時,我讓學生先數出過馬路的有幾人?再接著10的后面繼續數圖上一共有多少人?讓學生直接參與數物體的個數,并通過順著數和倒著數的方法,讓學生體驗順著數一個一個的大起來,倒著數一個一個的小下去。這樣的設計是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在一系列的數數的活動中領悟知識。從另一種意義上說,更能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需要,學習的意義,有助于激發他們對數學學習的情感和態度。另外,在寫數的時候,我讓學生在放大的田字格中寫一個自己喜歡的數,并說說為什么喜歡?又如在認識計數單位個和十時,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有什么辦法能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出有11根小棒?再通過比較得出以十為計數單位。這一系列活動是既尊重學生,又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在評議討論的活動中獲得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
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8
案例背景:
我多次設計并執教《11~20各數的認識》,似乎一次比一次“成功”,可我越來越迷惑,學生需要“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嗎?學生理解十進制的概念了嗎?課堂上,學生圍繞問題“小棒怎樣擺放讓別人很快看出根數”時,擺小棒的方法較多,但把“10根扎成一捆”的同學極少。因此,學生通過比較沒有達成共識,只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接受”了十進制。當然,通過精心設計的習題訓練,學生也學會了解題答題。也就是說,學生通過訓練“記住”了知識,“記住”了數的組成,但不理解位值制原理,也沒有建立數的概念。20xx年10月,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培養數感”為主題,我又一次重新設計并執教了《11~20各數的認識》的研討課,感受頗深。
案例描述:
一、課前談話
促使一年級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許多教師制訂了一系列的獎勵措施,如:表現好的獎紅花,10朵紅花換一個金蘋果。我根據班級的實際,輕松地與學生聊了起來。
“今天發言積極,聲音響亮的小朋友,希望老師獎什么?”
“紅花和金蘋果,你更喜歡什么?為什么?”學生興奮地說:“我喜歡金蘋果,因為一個金蘋果相當于10朵紅花。”
[從現實材料入手,幾句談話既組織了教學,又滲透了以一當十的數學思想,為下面學習新知作好充分的知識準備。]
二、創設情境
“小朋友,你們成為小學生后,爸爸媽媽非常關心你們的學習,為你們準備了許多學習用品。”教師邊說邊拿出一個放了許多鉛筆的筆筒,“這里有幾枝鉛筆?”“10枝”、“14枝”、“19枝”等,他們猜得興趣盎然,神采飛揚。然后運用數數來驗證,結果是12枝。再次猜另一個筆筒的鉛筆枝數,又一次數鉛筆枝數,結果是20枝。
[從猜測到驗證,讓學生感到數數不是枯燥無味的,而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這樣既了解學生的起點,初步感知數的相對大小,又體驗到1枝1枝地數,數得速度慢、麻煩,引發學主動探究的欲望。]
三、自主探究
1.擺小棒,感知“十”。
把12根小棒作為研究材料,學生圍繞中心問題“這些小棒怎樣擺放讓別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進行積極地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探究。然后匯報擺的方法:①1根1根地擺;②2根2根地擺;③5根5根地擺;④一邊10根,另一邊2根等8種擺法,但一邊擺10根,另一邊擺2根的同學很少,個別學生操作時無從入手,他們不理解“這些小棒怎樣擺放,讓別人也很快看出是12根。”“你認為哪一種擺法很快看出是12根?為什么?”學生各抒己見,意見很不一致,根本無法體會到10根扎成一捆的優越性。教師不作任何解釋,只是安排了一個游戲“比一比,誰的眼力最好”。師生一起觀看課件,第一幅畫面,1根1根地擺,畫面出現約2秒鐘后馬上消失,問:剛才畫面上出現的是幾根小棒?學生無奈地搖搖頭。第二幅畫面2根2根地擺,方法同上,學生又是無奈地搖搖頭。第三幅畫面把10根扎成一捆,當課件一出現時,學生非常興奮,異口同聲地叫起來:21根。其實三幅畫面上出現的都是21根,現在你喜歡哪一種擺法?“我喜歡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我也喜歡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學生的意見基本統一。
[在比較中,學生領悟到10根扎成一捆可以使數數顯得方便,并初步滲透十進制。]
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重新擺12根小棒時,學生卻遇到新問題:不會用橡皮圈扎小棒(每次執教前,學生會熟練地用橡皮圈扎小棒成為課前準備的主要內容)。在教師的引導下,扎好小棒后,邊看邊說,一捆是(10)根,就是10個一,一捆有(1)個十,那10個一是這捆,1個十也是這捆,那么我們就說10個一是1個十。
[在感知的基礎上,借助小棒,直觀演示操作,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從而理解10個一1個十。]
2.擺小棒,說組成。
師擺小棒,生說組成;生擺小棒,生說組成;學生看數,在頭腦中擺小棒說組成等活動,逐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從而建立起1個十和幾個一是十幾的數學模型。
[數感的建立是一個逐步體驗和發展的過程,理解數概念就是數學建模的過程。]
3.看直尺,理解數的順序、大小。
借助直尺,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再次讀數(順數、倒數),更深入地認識11~20各數。“看到這把直尺,你知道了什么?”預設讓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自由地開放地暢所欲言,如17比16大1,19的鄰居是18和20等。可實際操作中,有的學生不知如何回答。
[學生通過讀數,了解數的順序,比較數的大小,進一步認識20以內各數。這樣讓學生從多種角度去學習數,知道數與數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在輕松活潑的課堂學習過程中對20以內的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數感。]
四、實踐運用
“在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我用過這些數?”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如:整體認讀音節16個,日常行為規范20條,一盒水彩筆18色,今天是10月20日等。
[搜索生活中客觀存在的數,充分感受數的意義,讓學生體會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用數學的快樂。]
你抓一把糖大約有( )顆,抓一把鉛筆大約( )枝,你的紅花本上大約有( )朵紅花等問題的設計,在估測中,促使學生運用數來交流表達信息的能力。“你能運用今天學到的知識,圈一圈,畫一畫,讓大家一看就知道有朵紅花?”
[這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目的是運用1個金蘋果換10朵紅的事實,進一步深化十進制的概念,但每次的執教中時間總是顯得倉促,效果不佳。]
五、課堂總結
11~20,這條波浪線什么意思。
案例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在總體目標中提出要使學生“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并且在內容標準的幾個階段都闡述了培養數感的問題。可見,讓學生在“做”數學中建立數感,形成數感,發展數感,是新課程改革十分強調和重視的問題。所謂數感,實際就是一種主動地、自覺地或自動化地理解數和運用數的態度與意識,是人的一種基本的數學素養。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就是成為當前廣大教師頗受關注的問題。《11~20各數的認識》一課,通過擺一擺、扎一扎、比一比、說一說,還利用對比材料,學生達到會認、會數、會讀,理解數的組成和十進制的概念。如果不會用這些知識來描述現實或解決問題,這樣的數學知識是“死”的。《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用數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從而發展數感。
一、親歷建模過程,建立數感
認識11~20各數,是學生數的認識的一次飛躍,讓學生建立十進制的概念,理解計數單位“十”是培養數感的基礎。課前談話中,教師選擇金蘋果和紅花之間特殊關系,滲透以一當十的數學思想,達到潤物細無聲之效果。當學生自主探究“怎樣擺放讓別人也很快看出是12根”時,呈現出8種擺的方法并各抒己見,學生無法體會到“10根扎成一捆”的優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個一是1個十的支柱,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此時,教師沒有闡述自己的觀點,只是巧妙地設計了三幅畫面,1根1根地擺,2根2根地擺,10根10根地擺,三幅畫面均以出現2秒鐘的時間,馬上消失。當學生對“1根1根地擺”、“2根2根地擺”無法說出根數感到無奈時,10根10根地擺卻帶給學生驚喜、興奮,異口同聲說出21根。通過比較體驗,讓學生真真實實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體會到“10根扎成一捆”這種方法的優越性,激發學生我要這種方法,我喜歡這種方法的強烈欲望。然后通過擺小棒、說組成,在腦子中想小棒,說組成,看數說組成等活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數的實際意義,也體驗經歷了數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建立數感。
布魯納強調:數學知識不是一個簡單的結果,而是一個過程。學生經歷實物操作(擺小棒)──表象操作(在腦中擺小棒)──符號操作(看數,直接說組成)的過程,從而建立起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十幾的數學模型。可見,建立數概念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
數感是不能傳授的,它是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所體驗、有所感受、有所領悟,產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獲得數的敏感性,從而建立數感。
二、重視實踐應用,形成數感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發展學生的數感離不開學生的生活實際,只有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才能使學生在具體現實的生活背景下感受體驗,內化知識,發展數感。“生活中,你在哪兒見或用過些數?”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馬上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尋找教室里的,回憶經歷過的。學生這分分秒秒地思考,反映出他們對數的興趣,16個整體音節,學號13號,12色水彩筆等生活中客觀存在的數,這些不是他們胡編亂造的,而是他們正在運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去描述生活,解釋現實,這是數感的具體表現。
三、激勵猜測驗證,發展數感
數學猜測是一種數學想象,能簡縮思維過程,發展學生的數感。驗證是指學生在進行探索之后,需要對結果進行驗證。引入時,從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猜猜“筆筒里有幾枝鉛筆?”既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數的相對大小,讓他們帶著問題去有興趣地數數,又了解了學生的起點,可謂是一箭三雕。實踐應用部分,抓一把糖約幾顆,抓一把鉛筆約幾枝,紅花本上大約有幾朵紅花等問題情境的設計,促使學生加深對數意義的理解,選擇參照物,逐步得出合理的結果,也促使學生有意識的將知識與生活問題聯系起來,主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形成數學意識,發展數感。
發展學生的數感是數的學習的核心目標,學生數感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有責任讓數感貫穿在具體的數學教學過程中,能有意識地引導和培養學生的數感,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9
11-20各數的認識是一年級教材第七單元的內容,具體內容包括:數11至20各數、讀數和寫數、10加幾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我上的內容是數11至20各數日的認識第一課時。20以內的數絕大多數兒童在入學前已初步會數,但對于數的概念卻未必都清楚。同時一年級的小朋友參與數學活動,很少是因為認識上的需要,而只是對數學活動本身感興趣。因此,在本節課教學中我想除了落實知識技能的教學目標外,更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到數學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在教學中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課一開始,通過學校文明校園,和老師一起出去走走,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
2、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設計整個教學過程時,我基本上是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為基本模式展開的。不僅讓學生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
信心。同時,設置問題如“每次都這樣一根一根數,感覺怎么樣?”“看這些運動員上場,感覺怎么樣?”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感悟,從中學到了教學的思想,數學的方法,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數學的價值。
3、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必須由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感悟、發展,而不是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去獲得的。”根據這一理念,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主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操作、觀察、、交流、討論,從直觀到抽象,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例如數的組成,我并不是直接告訴學生如何機械地記憶,而讓學生在重復猜小棒的游戲中感悟,在動手擺小棒中體會,使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的“再創造”的過程。
整節課中,我感覺自己還有許多不足,如,認識11時,我的設計是讓學生自己拿出11根小棒有什么方法,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我擔心學生拿出學具后很難維持紀律,不敢放開讓學生自己拿出小棒,而改為看圖說話,整節課下來感覺學生的動手的時間有點不足。總之,在以后的教學中,吸取經驗,更好地設計教學過程,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10
這次是我上班三個月以來第一次正式的講課,講課的課題是《海鷗回來了—11—20各數的認識》。
先夸夸我自己:第一,抓住本節課的重難點進行授課,重點學習了11和20的認識,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數位“個位”和“十位”,讓學生通過擺小棒、撥計數器和教師點撥相結合的方式突破重難點。第二,注重學生自主動手的能力,讓學生經歷、感受知識生成的過程,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對數學學習產生更濃的學習興趣。第三,教學設計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利用歌曲進入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數一數、擺一擺、撥一撥等學生喜歡的方式進行有效的教學,是學生在喜歡的方式中完成學習。第四,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展示交流,學生自己發現高效的方法、有效的知識,進一步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
這堂課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第一,教師語言需要進一步規范,數學語言要嚴謹,比如在學習10個一是1個十的時候,在撥一撥的環節中,不是珠子撥完十個沒有了,而是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第二,教師的評價需要進一步豐富和具體。評價語言要豐富,不能僅僅是干癟癟的,要讓學生感覺到在真心的夸獎他。評價要具體,要讓學生明白老師為什么夸獎他,對以后的行為有指導作用。第三,不能對小學教材的整個體系很好的把握,不能很好的對章節知識很好的定位,這樣不利于學生數學長遠的發展,不會為以后的學習做出合理的鋪墊。
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自己要加倍努力的提高自己,第一,認真做好備課,要對每一句話、每一個知識點仔細斟酌,如何去說、如何去講、如何達到教學目標,這些都需要向老教師們學習和自己慢慢實踐摸索。第二,通研小學階段的數學教材,把握各年級之間的知識關系,更好的把握每節課的重難點,教師應該教到什么程度、學生應該掌握到什么程度。第三,課堂上,教師要善于觀察和表達,仔細觀察學生的表現,進一步豐富評價語言。
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11
《11-20各數的認識》是一年級教材第六單元的內容,20以內的數絕大多數兒童在入學前已初步會數,但對于數的概念卻未必都清楚。同時一年級的小朋友參與數學活動,很少是因為認識上的需要,而只是對數學活動本身感興趣。因此,在本節課教學時做到以下幾點:
1. 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課一開始,通過問你們喜歡水果嗎?老師這里有很多水果,數出你喜歡吃的水果,好不好?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后有讓學生抓花生米先估數,再數數,讓學生在具體可感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2. 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設計整個教學過程時,我基本上是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為基本模式展開的。如同學數水果數量時,及時問你是怎么數的?除了一個一個的數外,還可以怎樣數?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感悟,從中學到了教學的思想,數學的方法,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數學的價值。
總之,在教學時,我做到了三個突出,突出主體性,創造學生參與條件;突出民主性,轉變了教師的角色;突出實踐性,主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數學。課堂教學應始終要牢記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使學生真正地獲得數的概念。
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12
11到20各數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10以內的數和已經積累了一些認數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數數、讀數等活動,認識計數單位“一(個)”“十”,初步理解10個一是1個十”,直觀感知11-20各數的大小和順序。
教材在例題的編排上分為了三個層次:1、數出10根小棒捆成1捆。了解10個一是1個十。2、怎樣擺12根小棒看的清除。初步感知12的組成。3、通過四幅小棒圖認讀11-20各數。
因此,我在新授環節的設計上就緊緊扣住這三個層次。第一層,讓學生通過數數、捆捆、填填、讀讀,聯系直觀體會什么是“1個一”、什么是“10個一”、什么是“1個十”以及為什么說“10個一是1個十”等內容。要讓學生一邊捆小棒一邊說“10個一是1個十”,把動手、思考和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反復進行幾次,逐漸建立“十”的概念。第二層,讓學生知道十幾都是1個“十”和若干個“一”合成的數。集中精力認識12,再向其他各數展開。“怎樣擺12根小棒”是挑戰性的問題,為了“看得很清楚”擺成1捆加2根。由于剛教學1捆是10根,學生手邊有成捆的小棒,所以有條件這樣擺。如果出現別的擺法,也可以通過比較使其改變。只要體會到這樣擺的特點和好處,就感受了12的意義。第三層,展開時的學習活動有“數一數”“認一認”和“擺一擺”。“數”要看著書上的圖,其中的1捆不必數,它是10根。零散的小棒要數,再和10根合起來。“認”就是看小棒圖下面的數,各個數里左邊的“1”相對于1捆小棒,右邊的“幾”相對于幾根小棒,這樣的數讀作十幾。“擺”是再現十幾的意義,不看著書擺。我說數,如13,學生擺1捆和3根小棒。經過多次數和擺,發現“1捆小棒”是十幾的相同點,一根根小棒是不同點,概括地感受十幾的意義。教學20,讓學生經歷得出20的過程。看著左邊的圖,學生會主動去數沒有捆起來的小棒,于是產生認知矛盾——1捆和10根小棒合起來是多少?進而又想到辦法——把10根小棒也捆成1捆。這樣,就把左圖變成了右圖,得出了20。
在練習的設計上,書中的練習很注重培養數感。如:
(1)抓抓、估估、數數。第79頁第1題和第4題,通過操作和觀察體驗十幾。抓一把小棒要先感覺一下再數,知道根數后再把小棒抓住,仔細體會手的感覺。類似地,要在觀察中估計,數出草莓和傘的數量后再看圖,體會怎樣合理地估計。因此教學時不能疏忽第二次抓、第二次看,這是發展數感的最佳時機。
(2) 數數、看看、比比。第79頁第6題分別數10張、20張紙,看看有多厚,讓學生通過厚度體會張數。如果分別用手摸摸厚度并對兩次的厚度進行比較,效果會更好。
因此我只增加了猜數的游戲,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鞏固了本節課的內容。
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13
11—20各數的認識,它既是10以內數的認識和延續,又是100以內乃至更大的數的認識的基礎,同時也為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學習打下算理基礎。課前了解到,學生基本上已經會數數到20,也已經認識11~20的數,因此我設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通過擺小棒的實踐操作,逐步理解“10個1是1個十”,掌握,1個十和幾個一表示十幾。
1、通過數蘋果的問題,讓學生擺一擺11根小棒,要求:怎樣擺就能讓大家一眼看出是12?學生出現了幾種擺法……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引導學生認識到一邊10根,一邊2根的擺法更容易看出是12。為了更方便,我們可以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個"十"。從而突破10個一就是1個"十"這個難點。這樣,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經歷數的概念產生,形成過程,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才能,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而且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悅感。
2、在認識了10個一是1個十后,引導學生用1捆小棒和2根小棒擺成12,并說出1個十和2個一合起來是12的數的組成。再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數字用小棒擺一擺,說一說,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使學生加深了對11~20各數組成的理解。
3、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學生在活動中逐步形成了“1個十”的概念,教師針對性地進行了小結,并把學生的思維引入生活,以學生日常接觸過的實例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1個十”在生活中的應用與便捷。
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14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熟練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大小及組成,并能正確、迅速第讀出10—20各數。本節課我本著“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最重要的學習方式”的理念,通過創設操作情境,增加了學生的體驗與感悟。
在學生觀察完主題圖并引出課題后,我讓學生擺出11根小棒,看誰擺得又快又好。學生們擺出了幾種不同,我接著問:“怎樣擺能一眼看出是11根?”,多數的學生立即把10根挪在一起,剩下一根擺在旁邊,我給予充分的肯定,借此機會引導學生樹立高效優化的學習意識,(也就是在眾多的組合方式中選取簡單明了的方法),并在黑板上展示這種擺法,同時把10根捆成一捆,提問:“這一捆可以看成多少?”大部分學生說是“10個一根”,只有一個學生說是“一個十”,通過引導少數學生能夠說出“10個一就是一個十”,接著我用計數器讓學生再次體驗“10個一就是1個十”。有了這樣的操作過程,學生就不難理解11是由1個十和1個一組成的。接著讓學生用最優化的方法擺出11—20的其他各數,要求邊擺邊說每個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最后引導學生歸納:十幾都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在這節課,通過不同層次的操作活動讓學生感悟11—20各數的組成、順序和大小,教師關注的是學生的體驗與感受,重視的是學習過程。通過操作、探索、交流、歸納等活動,學生不僅獲取了知識,同時還體驗了學習方法的優化,更重要的是學會了舉一反三。
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15
11月9號,我們舉行了有效課堂的教學活動。這次個對我們新教師來說是一次很好的鍛煉機會,頁受益匪淺。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10以內各數的認識以及1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使學生能正確數出數量在11~20之間物體的個數,認識11~20各數,能正確讀出11~20各數,初步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2、使學生知道10個一是1個十,2個十是20,初步掌握一個十和幾個一表示十幾。
整個教學過程,我先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我創設了一個小熊賣鉛筆的活動情境,先出示了小動物買一枝、五枝鉛筆,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接下來通過出示“買十枝鉛筆可以怎么拿的疑問?”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接下來,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這堂課上我進行了多次的操作:1、讓學生數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讓學生在操作中感悟計數單位10的意義,抽象出10個一就是1個十。2、讓學生擺出12根小棒,怎么擺讓人一眼就看出有12根小棒呢?為什么不一根一根的擺呢。學生在比較分析中深刻體會10個一是1個十。加深了對計數單位的認識。接下來,通過老師擺,學生自己擺一擺、說一說的互動中體會1捆和幾根合起來就是十幾。鞏固練習部分:1讓學生讀一讀直尺上的數并體會數的大小順序,滲透數與數之間的聯系。2、讓學生先估一估,再數一數草莓、小傘的個數,初步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并指導學生怎么數才能不重不漏呢。最后通過小熊去進貨的場景圖讓學生認識生活中的一些數。
在上課之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也經過了試上再試上,吸取了師傅和其他數學老師的一些建議。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卻突顯了很多的不足,特別是在組織教學的形式上有些欠缺,導致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的注意力在自己的小棒和學具上,不能集中注意力接受新知,對此,吳老師頁給我提出了很多的建議,我想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多的注意這方面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整個教學環節方面,吳老師提出,在教授20的認識是有點突然,銜接部分不太完善,并且對于“10個一是1個十”的理解,吳老師建議針對這個難點的教學,可以采用圖文結合的教學方式。
【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11-20各數的認識說課稿11-04
分數的初步認識優秀教學反思(精選11篇)12-23
乘法的認識教學反思04-10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04-08
《秒的認識》教學反思03-25
《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3-24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3-16
認識固體教學反思04-07
《認識時分》教學反思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