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1
除法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教學建議中提到:讓學生擺學具、看演示分的過程等活動,充分感知“平均分”與除法的關系,真正把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落到實處。
這部分內容的的教學任務很重,和乘法、平均分都有一定的關聯。因此,我在教學中把學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學完成本節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生的自學來激活學生的內驅力。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為此安排了幾個層次教學:(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這一層次安排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個桃子平均放在4個盤子中,每盤放2個。通過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匯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讓學生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3)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解決了“平均分”之后,教師指出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4)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
課后,帶給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是: 請相信學生能行!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2
這節課《認識有余數的除法》在學習除法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先動手擺,讓學生在分東西的活動中知道,有時恰好分完,有時還有剩余不夠再分一份,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礎上建立余數、有余數的除法的概念。
在擺的過程中,通過圖片展示、連麥互動,學生的互動交流,使學生感受到擺、說的過程與算式表示的意思相同,認識當有剩余的時候,可以用一種新的算式來解決,就是有余數的除法來表示,而剩余不夠再分一份的數叫做余數,為抽象的算式建立表象支撐,加深對有余數除法含義的理解。
數學的學習應具有“趣味性”,在這里我組織學生進行擺小棒拼圖的游戲,還有偵探柯南推理的學習活動,以偵探柯南觀察發現,思考推理,解決問題,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歸納及概括的能力。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觀察發現余數與除數的關系,得出余數比除數小的結論。在得到結論后,我還給學生隨意出題,驗證結論是否總是成立,深化學生的認識,培養學生勇于質疑的精神。
我欣喜的看到,整節課孩子們自始至終都處于思維活躍的狀態,他們被數學問題所吸引,他們為數學問題而思考,擺一擺、說一說、做一做等讓學生自主探究,時而安靜思考,時而踴躍發言,整節課學生動手、動腦、動嘴,真正的參與活動的全過程。課堂動靜交替,學習效果顯著。
這節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是線上網絡授課,受到網絡不穩定的原因,在連麥互動中,出現有回音、不清晰的現象。另外,在用不同數量的小棒擺正方形展示環節,如果能夠分批按數字上傳呈現的話,效果會更好,方便孩子們觀察比較。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應在把控好整個教學大環節的基礎上,還要關注一些小細節,這樣會更完美,效果也會更好。我會不斷學習,繼續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使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更進一步。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3
用除法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教學的內容是比較簡便,為了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也為了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我安排了板演這個環節。我讓三位同學上來板演(先用12個圓片擺一擺,再寫出算式。每堆6個,分成了()堆)。希望能從中發現錯誤,并通過講評來提高全班學生的理解能力及計算能力。
果然不出所料,一名同學就出現了如下的錯誤:
每堆6個,分成了(2)堆。
12÷2=6(堆)
我想:這下我可以對癥下藥,按照教案中的預設進行講評了。
就在最后一名學生板演完畢的時候,早已回到座位上的王雅婷舉手了:“老師,我可以上來修改嗎?”
顯然,她已經發現了錯誤。
怎么辦?我猶豫了一下說道:“你能認真檢查發現自己的錯誤,這很好!但現在已經晚了,我們能把交上去的試卷拿回來中做嗎?希望你下次要在離開之前就要認真檢查了。”
在接下去的講評中,為了不挫傷王雅婷同學的學習積極性,我就讓她自己來說說錯在哪里,為什么會錯。可是,她結結巴巴地說了半天,還是說不清楚。最后,我只得叫另一位同學來說。然后我又從條件跟問題著手,跟學生再說一次應該怎樣列式。這樣雖然耽誤了一些時間,但是我覺得,學生對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更加清晰了。
課后,我認真思考這個簡短的教學步驟。我覺得我仍是犯了一個錯誤,王雅婷同學是否是掌握了,還是一個未知數,應該讓另一位同學說完之后,讓她再說一說,這樣子她的數量才會更加的清楚,同時也應該讓其他中下生也說一說,盡量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握所學的內容。可能會比預定的時間長一些,但是我覺得從學生的認識程度來說還是應該這樣子處理的。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4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初步了解乘法的意義,會用2―6的乘法口訣計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這一課時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經歷“平均分”的過程,了解平均分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把一些具體物品平均分用除法來表示,會讀寫除法算式,認識除號并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通過本課教學,有以下體會。
這節課的教學,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復習了什么叫平均分后出示8個又紅又大的蘋果,讓學生通過1個1個地分,1份1份地分使學生明確“平均分”的含義,為教學新課做好鋪墊。在教學例4,例5時,創設了幫大熊貓分竹筍的情景,讓學生用小棒代替竹筍實際操作分一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我又運用課件演示使學生清楚的感受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平均分用除法可以表示。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介紹了新的符號朋友“除號”,以及介紹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和除法算式的意義。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讀一讀、分一分操作、說一說同桌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這樣學生由動作思維――建立表象――抽象思維,給學生提供做中學的機會,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學生通過操作進一步感受解決問題的過程,領悟除法的意義。
我在設計練習題時,根據二年級學生年齡小,每個孩子都有追求快樂的天性,好勝心理強的特點,于是我設計了形式多樣,富有挑戰性的練習題,營造出充滿生氣和激情的學習氛圍,增加了練習的趣味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通過創設情境幫大熊貓分竹筍,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好品質。整堂課運用豐富多樣的獎勵措施,滿足孩子們成功的喜悅的心理需求,維持孩子們學習新知的興趣。
總之,這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們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5
除法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又是學習除法的基礎中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開始學習除法的啟蒙階段。本課是小學數學教材第四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除法的初步認識的最后一課時,教學目標是: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引入除法運算;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繼續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在教學時安排了以下幾個層次的教學,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1)分一分,說一說,引入除法算式。
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參與幫助小熊貓分竹子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主動建構知識,要求學生用自己的小棒擺一擺,分一分,并且用自己的話給同桌說一說,怎么分的,然后問學生向這種平均分的問題能不能直接用一種方法來計算呢?之后,板書課題“除法”。
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了規律,理解了除法的含義,充分為學生提供體驗經歷探索的過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示給大家。同時也了解了學習除法的重要作用。
(2)介紹除法算式的讀法與寫法。
在平均分后,啟發學生列出除法算式,介紹除號,交給學生除號的寫法要求:先寫中間的橫線,再在上下面各畫一點,兩點要圓并且對齊。之后讓大家共同舉手來寫一寫,這樣有利于規范學生的書寫。然后啟發學生說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并把算式讀出來。
學生在根據例5獨立寫除法算式的過程中,再一次熟悉了除法算式的讀法以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加深了對除法的認識。
(3)、聯系生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我們從自己的身邊找一找數學,用我們學過的除法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吧!快動腦筋想一想,看誰能先舉出例子來?我要求學生動腦筋思考,并舉出例子,讓自己的同桌來解決問題。課堂中,我發現多數學生不知道如何是好,我適時點撥,讓學生們比較這幾天所學的除法問題和它的不同之處,讓學生明白“平均分”的問題就是用除法計算的問題。這時不少學生舉起了手,我讓幾個學生示范以后,大部分學生都明白了,也紛紛舉手。然后,學生們同桌合作,舉出了不少問題,并耐心的解決了它。這個環節的設計有助于幫助學生從身邊去發現除法問題,不僅讓學生更深刻的認識了除法,也培養了學生同桌合作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更激起了學生學習除法的興趣。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完成的還不錯,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應該繼續努力,多鼓勵學生,多肯定學生,還學生們一片天空,讓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更加認真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本節課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課前的導入部分,我采取講故事的形式,這樣為學生創設了故事情境,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又使學生在故事情節中開始新知識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狀態。在學生幫助小兔子解決問題的時候,讓學生以自己的學具代替蘑菇進行平均分,然后讓學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充分使學生眼、手、口、腦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自然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但是可能是學生動手操作次數不多,使得學生對“平均分”這個概念理解得不是很透徹。在練習中,題目從理解上就出現了困難,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的確有一定難度,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指導尤為重要,而在練習處理中,教師的指導不是很到位。
另外整節課的教學我還應該多用些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肯定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更加喜歡參與到數學課中來。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6
除法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喜歡動手操作,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數學教學中設計動手操作活動既可以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比如通過學生分春游食品來理解“平均分”,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現給大家。
本節課的設計是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現象引出特殊現象。選兩位同學分給他們練習本,其中一人給1個,另一人給3個。請下面的同學發表看法,有的學生說不公平,我追問:怎么才能做到公平?一位學生跑上去從3個練習本的學生手中拿出1個給另一位同學,自然而然引出了平均分。這說明學生對平均分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因此我下一步的設計是通過分食品重點理解平均分借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再通過大量的判斷練習來加深對平均分的認識,得出平均分的概念。
操作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平均分,操作同樣可以讓學生自己探索出如何平均分,發現多種方法。學生通過把15個桔子平均分成5份,找到了幾種分法,并選擇出最好的方法。突出了除法的本質屬性:把一個數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
在建立平均分的表象的基礎上,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認識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稱,掌握除法算式的讀寫方法。
整堂課完成得很順利,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7
“除法的含義及讀寫法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教材在編排通過分東西使學生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再通過平均分的實例使學生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從而引出除法。
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注重從生活實際出發,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情境和氛圍,充分運用示范演示、學生實際操作等多種形式。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借助同樣多,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教學時在知識點上,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形象直觀地理解除法含義,通過抓住“同樣多”→“平均分”→除法含義的內在聯系,使學生認識逐步加深。這樣有利于學生由動作思維——建立表象——抽象思維,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在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實現三唯目標,立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鞏固練習時,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說說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整節課,通過學生親身操作與教師示范演示相結合,學生很快的掌握了除法第一種分法的含義,同時,也很快學會了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認識了除號,突破了“除法的含義”這一數學難點。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8
成功之處:
教學中,我采用了先學后研的方式,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的看一看、想一想、議一議、說一說、做一做等方法,給學生一個放的過程,讓學生通過動腦、動口、動手,全身心地參與學習活動中,同學與同學之間的討論、交流,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補,新知與舊知之間的融會貫通,讓學生在對除法意義的理解上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同時學生還初步學到了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的學習方法。
(1)通過看圖說圖意,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新授教學中通過觀察主題圖,讓同學們自己發現什么數學信息,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這樣學生的注意力能更集中于課堂來思考問題。特別是在新授練習中,學生對本節課學習掌握程度也間接取決于你對圖中信息的獲取,理解除法的含義。
(2)在動手中去感悟、在理解基礎上去操作。對于二年級孩子來說,一些抽象的數學概念需要教師通過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情景、學生的動手操作來輔助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不足之處:
本節課從學生的發言來看,部分學生存在對除法第二層含義的表達上有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學生還沒能真正理解其中除法的含義,只知道這里是平均分,只要是平均分就都是用除法,至于為什么,還不能說出充足的理由。以至于在后面的練習中,學生的算式都是正確的,但是你要他說出其中的含義或者為什么這樣做的時候,還不能說出其所以然。反思在“每4個為一盤,有多少盤?”的知識性講解中不夠透徹,細節上教師缺乏一定的引領,如果這個環節中更多的放手讓學生去說,去討論交流,可能比我過多的講解掌握得更透徹。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9
除法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在教學中緊緊抓住了低年級小學生好奇這一心理特征,將教學圖示利用課件展示給了學生,突出了把平均分的概念教學置入生動具體的情境之中的編寫意圖。在實踐訓練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實物圖形來引導學生想象,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注意從生活實際出發,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情境和氛圍,充分運用示范演示、學生實際操作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教學時在知識點上,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形象直觀地理解除法含義,通過讓學生分東西,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在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實現三為目標,立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有部分學生對除法的含義理解不到位,沒有讓學生說出每一個數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義?
2、練習題的設計較單一,應設計多樣化的練習,練習題應有梯度。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10
“除法的初步認識——平均分”是表內除法(一)中的基礎內容,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也是學生今后利用平均分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關鍵。本課主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進而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學生首次接觸“除法”這個概念,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說,確實是一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如何引導學生由“平均分”這個概念的含義引入“除法”這個概念,就成了本節課教學內容的難點。
本節課分為“激趣—活動—練習探索”這幾個環節,充分體現了新的課程標準理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讓“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得以實現。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地吸收知識,而是通過故事的引導,通過觀察(小猴、小貓的不同分法),操作(學生自己動手分桃子、小棒等),討論(小猴、小貓的不同分法,每幾個分一份的方法),探索(14顆葡萄怎樣分)等幾步數學活動,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
本節課有這樣兩個特點:
1、以故事貫穿始末,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
低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優于抽象思維,他們對于童話、故事很感興趣,為了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幫助他們主動地獲取新知識,所以設計這節課開頭以 “狗熊分面包吃結果被狐貍騙了”這樣一個令學生感興趣的故事,讓學生知道為什么狗熊被騙了,是因為狐貍一開始就分得不公平,這樣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這個故事串聯整節課,不停引導學生,激發學生,讓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知識、練能力。
2、聯系生活實際,設計教學活動,激勵引導參與:
在平時的生活中,總能碰到孩子們分東西,覺得不公平的時候,那如何分才能公平?相信有生活經驗的學生會懂得“每人要一樣多”,但大多數同學會留下疑問“怎樣分才公平?”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之上,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通過分辨小猴、小貓是否分得公平以及幫助狗熊分小棒、分桃子、分葡萄等這些活動,使學生既有親切感,又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一種樂于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另外,一系列豐富有趣的活動,使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既獲得了新知識,又使得學習數學的能力有所發展、提高。
本節課突出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學中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動手擺一擺,看一看,數一數等實際操作手段,進行知識間的轉化。另外在課堂組織形式上,注意了由教師單一的講授變為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以及小組合作交流等多項學習方式。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11
結合教研員的點評,以及自己的體會,對于這一節課,我總結了以下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首先,在講課過程中要學生操作,有直觀入手,再到抽象數學。在課前應該盡可能的幫學生準備好一切需要用到的東西,讓課堂變得簡單,能準備的盡量準備。
1、開展有效,在做中學,抽出數學,提前把準備工作做好。比如說,學生在實物展臺上展示時,應該給學生提供出操作區域。10個竹筍分成兩份,應該在展臺上告訴學生擺在哪個位置。總之準備好教學外的所有東西。
2、在讓學生小組操作時,要有適當的指導,調控好課堂。
3、對于操作后的交流過程,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比如說,一共分幾個,要怎么分。要把( )個桃子分給( )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到( )個桃子。逐漸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意識。
第二,直觀表象與數學語言的關系。幫學生搭架,培養他們數學思維,使其體會直觀表象與數學語言的關系。
第三,要搞清楚數學本身內涵。在講課中,要注意考慮數學的問題,比如數學中除法和減法的關系,分東西的時候,一定要提示學生全分完,讓學生體會除法是來源于減法。
第四,控制課堂時間。一開始活動的時間稍長,應該把時間縮短,到平均分的時候要時間長。
第五,平均分中的包含除,一定注意分的過程,時刻提醒學生“分完還剩多少?”為除法的意義做鋪墊。
通過這一次的準備課,讓我知道自己離高水平教師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還要不停地努力。我也會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不斷完善的自己。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12
一、教材分析。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二、教學設計的幾個層次
①、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
書上的安排是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現象引出特殊現象。我的了解學生實際情況后發現,他們對平均分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其知識基礎已高出了教材設計。因此為我直接由平均分這一特殊現象在實際中的應用入手,借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再通過大量的判斷練習來加深對平均分的認識。得出平均分的概念。
②解決如何"平均分"
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在這個環節主要研究按份數平均分,這里提倡多種分法。這樣的好處是更加接近日常分東西的實際情況,而且給孩子一定的自由選擇的權利,尤其鼓勵學生的直覺判斷。目的是突出除法的本質屬性:把一個數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時抓住除法的本質屬性,淡化其非本質屬性。
③、在建立表象的基礎上,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認識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稱,掌握除法算式的讀寫方法。
解決了"平均分"之后,教師指出把8塊糖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塊,可以用除法來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然后通過有層次的鞏固練習加深對除法的認識,初步學會按份數分這種情況下列除法算式。
④、練習又分為這樣幾個層次:第一道是基本練習,第二道增加了一些難度,其中一個條件是隱含的,學生只有認真審題才能提取出這個數學信息,第三題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學生借助手中的學具,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最后一題要根據所給除數和被除數的范圍來確定被除數究竟是幾,是一道難度較大的題目,首先需要學生對除法有一定理解,還需要乘法基礎,尤其要有較強的分析、推理能力。這幾道題各有側重,層次分明。所選素材盡量源于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三、縱觀這節課,我體會最深的有如下幾點:
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以教材為本并不是照搬教材,要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平均分的認識就是本著這個原則設計的。這也是新課標要求的以學生為本。
要引起學生的興趣不僅僅是題目素材選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選擇切合學生利益的內容。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13
《認識有余數的除法》是二年級下冊的第一個課時的教學內容,這節內容的教學是在同學們上學期學習了商是整數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但相對于同學們上學期學習的除法有了更深層次的難度和新的意義,上個學期同學們學習了把一些物體進行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問題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但這節課學習的是把一些物體進行平均分后還有剩余的部分,像這樣的數學問題我們也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這就涉及到了余數的教學,本節課的關鍵就是要引導學生對余數所表示的意義進行理解,理解余數表示的是把一些物體進行進行平均分后剩余的數,要特別向學生強調的是有余數的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教學時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進行教學,如請同學到黑板上嘗試寫,同學范讀,指名讀,跟讀等形式,要再三強調寫余數時打點的方法,這個環節在課堂上是進行的非常到位的。但從學生的課后作業的情況來看,仍然有個別同學把點寫成了小圓圈,這就說明課堂上還是有少數同學沒有專注學習,可能小心思在其他的某個地方,教學過程中在引導學生探求不同方法的時候,要在恰當的時候啟發學生進行分的操作,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完成表格的填寫,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類,把有剩余的一類從中分出來,從而告訴同學們像這樣的情況用除法怎樣表示,從而使學生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實際意義。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14
對除法的知識學生在生活中到底有沒有了解和知道呢?這是我上課時最想知道的。在教學設計時也考慮到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學習除法會感到困難,所以整個教學過程要努力使學生參與到學習中,讓學生親自去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所以在在新課開始,就出示“除法”兩字,了解學生對除法的掌握程度,當然學生也從不同的角度去描述了他們心中的“除法”,這樣就激活了學生最近的認知區域,從而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更了解了學生的知識起點。
1、那么除法是怎么來的呢?學生一時是說不清楚的,現在就請你們來把6個桃子分一分,你會怎么分?讓學生分組動手實踐,引導學生動手動腦,聯系實際生活經驗的擺弄,這樣的教學既讓學生動腦思考分的方法,又讓學生在實踐中思考,我把桃子這樣分和那樣分有什么不同?把一些物體分成兩份,可以每份分得同樣多,也可以每份不一樣多。而平均分從其分的過程看,又存在兩種不同的分法:一是先確定每一份是多少再分,二是確定平均分的份數再分,但從其分的結果來看是完全一致的,都是把一些物體分成相等的幾份。學生只有在動手實踐后才能建立表象,從自己的主動學習中感受“同樣多”的概念。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也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平均分,教學從現實情境入手,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使學生明白生活中有數學,數學課中也有分東西的生活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2、數學是一種過程,在教學中以學生的知識感悟為切入點,把知識層層展開,充分重視學生對知識的吸收過程,學生從動手感悟平均分到形成豐富的表象,從動手操作中幫助學生建立平均分與除法之間的聯系,學生對平均分的活動有了較為豐富的表象后,從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除法運算,明確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動的數學概括,只有讓學生體會和了解了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才有利于學生最終去理解除法的含義。并讓學生經歷這一抽象過程,從中初步理解并體會除法的含義,學生能有序地、有條理、完整地表述除法的含義,這正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完善的過程。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15
除法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1教學新課:通過實物演示,使學生知道“平均分”的含義.
2、演示和學生的操作,使學生掌握“這種分法”,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3、出示“把6個桃平均分在3個盤里,每盤幾個?”(邊口述題目,邊拿出6個桃和3個盤子的圖片,貼在黑板上.)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拿出6個小三角形.
提問:把6個桃平均分在3個盤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盤放得同樣多.)把6個桃平均分放在3個盤里,應該怎樣放?
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為此安排了幾個層次教學:
(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這一層次安排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6枝鉛筆分成3份,每份要同樣多,通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匯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讓學生把12個小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幾個。
(3)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解決了“平均分”之后,教師指出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
整堂課完成得很順利,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04-08
筆算除法教學反思04-06
除法的豎式教學反思04-13
除法的豎式教學反思04-13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04-14
除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11-04
《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教學反思04-21
同底數冪的除法教學反思04-19
《除法計算》的教學反思13篇04-16
《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教學反思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