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角和鈍角》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銳角和鈍角》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銳角和鈍角》教學反思1
第三單元《銳角和鈍角》這一節課,首先我對著書本和教學參考書思考了很久,自己發掘原來那么簡單的內容如何才能上得好呢?又如何體現新的課程理念要求,以及讓學生容易接受呢,是不是有效了呢?等等,一連串的問號在我腦海里浮現。我想著如何去面對這一系列的問題,以及如何有效去解決這些問題。然而,這一切,都要體現在自己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上,要從教學設計的每個環節去推敲。
在參考其他人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和自己的獨立思考中,我發現這節課無論如何去設計,這節課的重點知識是不變的,難點也是不變的。也就是這節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掌握銳角和鈍角的概念,難點就是學生掌握判斷銳角和鈍角的方法——用三角板的直角作為標準去幫助判斷辨別。因此,想到這一點,很快我就確定了三維目標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目標,還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目標,自己還不十分明確,但我想這一目標應該體現我的設計環節上。
唐老師就曾經說過,一節課應該包括三個環節,一是自主探究,二是合作交流、三是看書質疑。參考教材內容后,我決定選用課本的主題圖作為引入的情景圖,上課時就引導學生自主去發現圖中的角,接著三言兩語引導它們去畫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老師選取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讓他們自主去思考如何去分類,小組合作交流分類的方法。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中,活躍課堂氣氛,我決定讓采取小組匯報的形式,讓學生的其中一個小組上講臺匯報他們小組的分類方法。
通過分類,就已經比較順其自然地向學生介紹銳角和鈍角的概念了,但是學生習得了這樣的概念,能否真正了解,是否還停留在銳角和鈍角的基本概念的文字上?或者是還停留在基本的表象上?這里所說的表象指的是教師在黑板上示范畫出的銳角和鈍角。對于變形得銳角和鈍角是否理解?也就是要追問學生對概念中“比直角小”、“比直角大”這些關鍵詞是否真正理解。為此,我緊接著設計一道練習(位置變化的銳角和鈍角)加深學生對它們的理解。至此,我完成了新課的設想環節。
接著,我緊密推敲練習的設計環節,如何設計好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所學新知,并且這些練習是學生樂學的,也就是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整體積極性的。首先,我從練習的形式上考慮,我出發點是讓練習的形式要多樣,免得學生產生學習疲勞心態。形式之下,我特別考慮能否創新,使得練習設計有新意,不落俗套,也能調動學生。新意,不是隨便搞個花樣,而是有目的地圍繞學習目標去設計。根據數學學習心理學,其中認知學習理論中的格式塔頓悟學習理論中的“完形傾向律”表明,人們有一種傾向,盡可能地把被知覺到的東西呈現一種最好的形式——完形。根據學習理論,我設計了一道逐漸呈現銳角、鈍角的邊,讓學生去猜是什么角的練習。為了增加趣味性,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選擇學生喜歡的米奇圖片作為遮蓋,再通過設計它的動畫,逐漸呈現銳角、鈍角的邊。這樣,在講課過程中,邊出現,可以邊拋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同時也可以和學生互動。
《銳角和鈍角》教學反思2
(1)提供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材料,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有意義的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的主觀愿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我在本案例引入環節中創設了讓學生猜一猜的問題情景,使學生產生了迫切的學習愿望。當學生通過嘗試知道了剩下角的個數后,學生的第二個需求隨即產生,即剩下來的角都是什么角。這樣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材料中感受到角的產生和變化。這節課的學習材料、研究材料都來自于活動的結果。從學生那兒獲取情境。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智力開發的價值。這樣的學習內容對學生來說是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
(2)運用學具,突出探究活動,讓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
數學學習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過程。教學中努力讓學生在自主探究、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進行剪角、畫角、比一比、分類、兩塊三角板拼角、在圓形上創造角等活動,去發現、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如:在活動中讓學生感悟角的大小、在操作中讓學生發現角的分類方法等。
(3)利用計算機呈現事物的變化,表現事物的特性,使數學概念直觀化。
概念對學生來說往往抽象難懂,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難點。利用CAI軟件,可以把一些概念直觀化,使知識簡單明了,讓學生容易接受。如學生匯報“一個長方形剪一刀,剪掉一個角,還剩幾個角”時,教師在大屏幕上動態呈現剪的過程,并閃現角的兩條邊,這樣學生就能清晰的看見角的變化和角的特征。避免了教師枯燥的講解。
(4)利用生活素材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
數學來源于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廣闊天地。把所學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這節課教師讓學生找教室中的角,引起認知沖突(因為學生找到了很多直角,卻很難找到銳角和鈍角)再為學生提供了嘉興市勤儉大橋的圖片,讓學生找找橋上的角。讓學生獲得主動探究數學的快樂。
《銳角和鈍角》教學反思3
“銳角和鈍角”這個部分內容是在上學期認識了角和直角的基礎上,讓學生認識。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動手操作,辨認直角、銳角和鈍角,并會區分直角、銳角和鈍角。本節課較好的體現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理念,集知識性、活動性于一體,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教學內容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系,學生的年齡特點等因素,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組織課堂:
一、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自主建立銳角和鈍角的表象
學生學習概念一般都要經過直觀感知——形成表象——抽象特征——內化成概念這一過程。為此,在引入概念時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入手,幫助學生理解,抽象出一定的數學知識。
二、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
本單元一開始就設計了一幅生動有趣的游樂場的情境圖,圖中包含了本課時的概念。先讓學生觀察這個情境圖,說說圖上哪里有角,哪些是直角,那些不是直角的角是什么角,這樣給學生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也就是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課一開始我通過開放式設問:“看來大家對角挺熟悉的,關于角,你已經知道了些什么?”學生在這一環節里暢所欲言,互動性的交流由此開始了。接下來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找角,畫角,做角等一系列的交流、延伸性實踐和策略性引導等措施,擴大學生的知識來源,在豐富多彩的環境中綻放自己的精彩。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的各種潛能可以被充分激活,眼睛更加敏銳,手腳更加靈活,思維的觸角也會自由伸展。這樣的數學課堂,學生應該不會不喜歡。
三、利用生活素材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
數學來源于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廣闊天地,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利用紅領巾和五角星找角,銳角和鈍角,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
總之,整個教學環節我盡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
《銳角和鈍角》教學反思4
認識直角、銳角和鈍角是在學生對角有了一定的認識基礎后的繼續學習,學生主要是利用前一節課學習的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來識別直角、銳角和鈍角。低年級的小朋友學習概念一般都要經過直觀感知──形成表象──抽象特征──內化成概念這一過程。因此本節課我主要以不同的活動串連整節課,以活動促進課堂教學的前行。
一、游戲競賽,引入概念
競賽教學主要通過組織學生開展游戲競賽活動,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學生在游戲中可以順利地掌握學習內容,同時,產生創造性的自我表現和積極的情感體驗。低年級的孩子對于競賽活動尤其感興趣,因此,在課的開始,我延續上一節課活動角的資源,設計一個讓學生接受挑戰的情境:你能不能做出一個大大的角?你能做出一個小小的角嗎?老師做一個不一樣的角。你們認識它嗎?這樣一來,學生的求知欲望被激發起來,自然而然進入學習的狀態,教師再想學生介紹直角。這樣,學生在游戲的氛圍中開始學習新知,學習積極性必然相當高。
二、情境創設,理解概念
在前面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說一說你還在哪里見過直角?先讓學生對直角有初步的認識,然后我出示了正方形紙片、練習本、三角尺等實物,運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讓學生充分地觀察、感知各種典型的實物,初步認識直角;在抽象出直角圖形后還引導學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圍的物體上找角,以豐富對直角的表象積累,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操作實踐,形成概念
學生親自體驗和感知利于獲得感性經驗,從而實現認識的內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斷力的發展。教師應盡量給予學生更多的操作實踐機會,提供豐富的材料,使他們可以親自進行實驗,體驗成功和失敗,探討問題和尋求結論。在學生對直角有一定的認識的基礎上,我設計了提供學生不同的材料,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來創造一個直角,通過創造直角,學生對直角的特征有進一步的體會,在這個基礎上組織學生通過比一比的方法來驗證一個角是不是直角。讓學生通過比一比發現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樣大的。如此設計,意在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在制作過程中加深對直角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培養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和興趣。
四、探究比較,強化概念
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認為:學習數學惟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在教學中,師生應共同創設引導發現規律、方法等的活動情境,讓學生重演科學家的“認識歷程”。這種過程突出學生自己如何探究知識,而不僅僅在知識結論的記憶上。學生對直角已經有充分的認識的基礎上,我設計一個自學或,讓學生自主學習銳角和鈍角,說一說它們和直角有什么不同,在此基礎上揭示銳角和鈍角的概念。同時為了加深學生對這三種角的關系的理解,我設計了一個變魔術的折紙游戲,怎樣把直角變成銳角,怎樣把直角變成鈍角?這種學法學生喜歡并學得活,效果必然較好。同時,學生也可從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發現的樂趣。
五、重視練習,運用概念
學生對新學的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能完成,需要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多次反復,教師要精心設計練習,來鞏固所學知識。在練習中我安排了讓學生判斷角,猜角游戲,以及在圖片中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的游戲。這樣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正如《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只有這樣,才會讓數學課堂永遠充滿活動的氣息,成為伸展學生生命靈性的根基。
《銳角和鈍角》教學反思5
一、對于本課目標定位的落實。
本節課通過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的學習,學生已經學會如何辨認角和直角,并在判斷直角的例題中滲透了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并會用三角板來判斷一個角是否為直角。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應該是使學生建立銳角、鈍角的表象,并且能正確的辨認銳角和鈍角。
但是由于我對本節課的目標定位處理得還不是很妥當,使本節課聽上去更像是一節關于直角的復習課,只是多揭示了銳角和鈍角的定義,沒有突出教學的重點。
片斷一:在新授部分
1、創造角。
師: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一個角,可以用上老師課前發給你們的東西。
學生獨立操作。
2、展示。
3、分類。
給他們分分類,你打算怎樣分?揭示課題。
本以為學生們很容易就會按照直角、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進行分類,卻沒想到一連五個學生有的說是根據角的材料分的,有的說是角的造型,一直到了第六個,好不容易才說到了我所想聽到的答案。
這是為什么?學生的思維總是有一個從形象到抽象的過渡,此時他們還停留在這些生活中的角。如果,我能夠把這些他們創造出來的角,或者直接從生活中引入的角中再抽象到我們數學中的角,結果就不會是這樣了。
片斷二:在拼一拼環節
雖然,我原來的目的是想讓學生了解到銳角和鈍角也還能創造出銳角和鈍角來,并且更進一步理解銳角和鈍角的定義。但還沒等他們的拼,我就已把事先拼的角畫給他們看了,束縛了學生的能力。不如大膽一些,直接放手讓他們拼,讓他們從拼出的結果可以看到,有的鈍角是由一個直角和一個銳角組成的,也就是證明了鈍角要比直角大。
二、沒有及時把握住課堂中動態生成的資源。
在上這節課的最后一部分內容的時候,我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著今天學的銳角和鈍角?
學生們開始紛紛舉例,但總的來說,直角比較多。這時,有一個學生指著一把椅子說:“老師,這里也有一個角!”
因為我是正面看這把椅子的,以為學生說的是這把椅子的靠背,就匆匆否定了。其實,到課后,我才知道,那把椅子的椅腳里,正好有我們這節課學到的直角、銳角和鈍角。如果當時我能再走近點,低下頭,觀察仔細些,這個有效的資料就不會浪費!
“教師要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 這是對教師具備文化知識的要求,也是對教材鉆研程度的要求。只有好好地鉆研教材,把握教材,了解我們的學生,才能上好每一節課。
《銳角和鈍角》教學反思6
本節課上先教學直角的認識,在通過與直角的比較,直觀認識銳角和鈍角。教學中考慮到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相關知識的內在聯系。從三角尺、紙工袋和正方形紙中抽象出直角,同時用直角的記號表示出來。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和交流中,發現直角都是同樣大的,同時體會到要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來比一比。再通過例題與直角比較,歸納比直角小的叫銳角,比直角大的叫鈍角。
看似很簡單的知識,但存在不少問題:一是孩子們對比較角,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或身邊的直角來操作比較其它角的大小中,一部分孩子不知道怎樣比較,不會操作,拿著三角尺不知道該怎樣擺放,這是我一個很失誤的地方,以為簡單的說一說方法,孩子們就能接受了。所以在練習中,判斷是什么角時,我重新示范和讓孩子們跟著操作來熟練次方法。通過反復的講解和操作,孩子們的錯誤率減少了很多。操作、判斷、觀察,讓不少孩子們能直觀就判斷出示直角、銳角和鈍角了。二是對直角的標記,孩子們還是容易忘記,不標。
從平面圖形中不同大小的角到生活中不同大小的角,讓孩子們感受到角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角與我們息息相關。體會數學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銳角和鈍角》教學反思7
今天帶領孩子們學習了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銳角和鈍角》一課。銳角和鈍角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角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展開的。在上學期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對“角”這一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對現實生活中的角可以比較自如地進行判斷。在此基礎上,學生還認識了一類特殊的角—直角,它應該在學生的頭腦中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表象,而這正好是區分銳角和鈍角的基礎所在。所以,銳角和鈍角的認識完全建立在以直角概念為基礎,以角的大小判斷為手段的認識過程中,學生對舊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了本節課的教學。本節課的教學要求是:
1、使學生分辨認識直角、銳角和鈍角。
2、讓學生感覺這三種角的不同點。
3、能夠從現實生活中舉例。
本節課,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了教學。
一、注意結合生活實際教學銳角和鈍角概念。
小學低年級學生在學習抽象幾何概念時,需要借助形象直觀的支持。為此,在引入概念時,我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入手,幫助學生理解。在引入環節,我先讓學生說出三角板上哪個角是直角。然后電腦顯示符合學生實際生活的教材主題圖請學生仔細觀察:哪里有角?哪些是直角?通過對角和直角的觀察和回憶,調動學生發揮認知能力,在學生已有認知經驗的基礎上開展本節課的教學。認識完銳角、鈍角后,讓學生說說教室、生活中哪有直角、銳角和鈍角。學生們思維活躍,說出了很多角。
二、注意借助操作活動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突破重、難點。
為了使學生能比較牢固的建立對銳角和鈍角的認識和理解,同時感覺角的分類以及三種角之間的變化聯系,我讓學生做了如下操作:
1、用準備好的紙折出直角、銳角和鈍角。
2、用直尺和三角板畫一個直角、銳角和鈍角。
3、引導學生利用活動角分別擺出這三種角,進一步溝通三種角之間的關系。
三、注意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通過討論、驗證解決問題。
如在判斷一個和直角很接近的角時,學生之間產生了爭議,有的學生說是直角,有的說是鈍角。抓住這個時機,問學生,怎樣才能證明誰說得對?學生回答:驗證。于是我指名一位同學臺上按判斷角的三個步驟進行驗證,最后發現比直角大了一點點,說明是一個鈍角,判斷正確的學生頓時歡呼雀躍。我趁熱打鐵說,通過這道題,大家明白了什么?學生總結得出,有的角僅用眼睛不容易看出是什么角,這時候就要用直角來進行驗證,不能隨便下結論,做什么事情都要細心、認真,才能做好。通過以上的教學不僅使學生會判斷角,更重要的是從中明白了一些道理,使學習得到了一個升華、提高。
《銳角和鈍角》教學反思8
認識直角、銳角和鈍角是在學生對角有了一定的認識基礎后的繼續學習。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我力求做到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在具體的情景中學習數學,學生通過在“找角——折角——比角——畫角”等多層次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操作能力。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環節的設計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使整個教學活動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數學來源于生活。教學時,我設計了讓孩子們在生活中找角,他們都興趣盎然,找到了黑板、課桌、紅領巾等多種事物上的不同的角。學生親身經歷了數學知識的抽象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和無限趣味,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萌發了學習興趣。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由此可見,兒童的思維是離不開實踐活動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地為學生創設了從事數學學習活動和交流的空間。如讓學生自己拿紙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小組內比較角的大小,畫各種角等活動,通過開展這樣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與技能,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各個環節處理的都很倉促,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我發現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較差,如學生使用三角板比角、畫角,他們的小手顯得很笨拙,我雖然在黑板上一再地演示,但還是有一部分學困生拿著三角板翻過來翻過去,無從下手。于是我讓優生帶差生,教他們操作。在這環節浪費了許多時間,造成后面練習時間不夠用。這是我始料未及的。這讓我深深地感覺到課前預設的重要性。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不但要多為孩子創造一些動手實踐的機會,提高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還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認真備好每一節課,這樣才能使自己在教學中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銳角和鈍角》教學反思9
1、 鈍角和銳角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P38~39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生活情境能辨認銳角和鈍角,能用自己的語言準確地描述銳角和鈍角的特征。
2、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比較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戰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
3、使學生通過看、說、擺、畫、互問、互答、互評等活動形式,學會與他人合作和交流,學會提出問題并運用一定的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形成評價意識。
4、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使學生結合生活情境能辨認銳角和鈍角。
教學難點:理解銳角和鈍角的特征,并能正確畫角。
教學準備:課件、三角尺、活動角。學具:活動角、尺、三角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建立概念
找直角的姐姐和直角的妹妹。
出示有銳角、鈍角、直角的漂亮房子。
師:這座漂亮房子是“角”的家。今天我們去角的家里作客。你們看!話外音:“嘿!小朋友,我是直角娃娃。你們還認識我嗎?”
A:你能在房子的平面中找出直角嗎?根據學生說電腦操作演示。
說說生活中哪里有直角。(溫故而知新,為學習新知做好充分準備)
B:看,直角的姐姐和直角的妹妹也熱情地迎接我們來了。仔細觀察,找找哪里的角是直角的姐姐,哪里的角是直角的妹妹。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說一說。
(直角娃娃的生活情境,在感情上貼近兒童,并讓學生的在想和說的過程中,初步感受到有兩種角,一種比直角大,一種比直角小)
C:集體匯報。屋頂上的角是直角的姐姐,你為什么說它是直角的姐姐?
屋檐上的角是直角的妹妹。你為什么認為它是直角的妹妹?
師:小朋友們真能干,把它們都找出來了,其實,直角的姐姐和直角的妹妹也有自己非常好聽的名字。直角的姐姐叫鈍角,直角的妹妹叫銳角。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銳角和鈍角。(板書課題,標出拼音并齊讀)。
操作實踐,綜合內化做角
1、老師用活動角做一個角,請學生判斷。
2、 師:用桌上的紙片、活動角或你身邊的任何東西做出三種角。
要求:小組合作,由小組長安排,一個做直角,一個做銳角,一個做鈍角。待會兒向組長匯報。比一比哪組做得又快又多。
小組展示匯報。
全班展示。
2、判斷角:我會認!P39練習第二題。
搶答。并問學生是怎么看出來的?強調*開的比直角大還是比直角小。比較這些角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歸納:判斷一個角是什么角,你有什么好辦法嗎?或者說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嗎?
最后一個角是什么角呢?究竟誰說的對呢?像這個角,不能用眼睛很快看出來,我們可以怎么辦?這是什么角?為什么?用三角板的直角幫助判斷要注意什么?
(從簡單到復雜,從直觀到操作,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學生探究出量角的方法。 )
3、我們來給角的三姐妹排排隊。(板書)你是怎么想的?
(二)畫角。回想畫角的方法。(先畫頂點再畫兩條邊)
要求:畫一個銳角、一個鈍角和一個直角。并寫上它們的名稱。比一比,誰畫得又多又好。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展示學生的作品,學生評價。
老師黑板上來畫角,規范畫法。強調先畫端點,再畫兩條邊。老師畫兩個,鈍角請學生畫。
聯系實際,應用概念
電腦出示圖畫。直角一樣,生活中可以找到許多的銳角和鈍角。欣賞杭州灣大橋。(聽說過杭州灣大橋嗎?南起寧波慈溪,北到嘉興市,全長 公里。建立后將成為世界上最長跨海大橋。這是橋梁的主支撐部分。看似簡單,這可是凝結了多少橋梁工程師的心血和汗水,設計和施工時角度不能有絲毫差錯。)
P37主題圖,找一找、指一指三種角,同桌之間交流。
想一想,說一說生活中的銳角和鈍角。
當小小設計師。設計要求:應用直角、銳角、和鈍角以及所學習過的圖形設計一幅美麗的圖案。先構思,再動手畫,比一比,誰的圖案最美,并給自己的畫取一個好聽的名字。最后展示作品,評價。
(練習的設計又把銳角和鈍角放在了現實的生活中,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著角,引導學生把學過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也讓學生體驗到使用數學的樂趣。)
總結質疑,自我評價
看看書P38~40
我們在“角”的家里作客,你有什么收獲?
你的表現怎么樣?
還有什么數學問題?和大家交流交流。
課后作業:P40第4題。
板書: 認識銳角和鈍角
鈍角 >直角 >銳角
比直角大 比直角小
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我努力讓學生在親身初中中進行自主探索。課堂教學中,組織了一系列活動,如找角、畫角、折角、剪角、評角、應用角、創造角等,使學生對“銳角”和“鈍角”的認識不是停留在機械的理解和記憶之上,而是經歷了一個親身體驗和不斷反思的認識過程,在“做數學”的活動中,促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銳角”和“鈍角”的特征。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要改變傳統的“傳授——接受”模式為“探索——發現”的學習模式。因此,在學習中很多知識我都盡量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學習,去感悟。如讓學生給角進行分類這個環節就充分的體現了這個意圖,先讓學生動手分類,再經過小組合作、積極主動地思考分類的理由,學生自己不知不覺地就找到了要找的答案,表現出了很強的求知欲,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到后來的親自動手實踐量一量的活動中更進一步的讓學生動手去操作去驗證,同學們都積極地去參與整個課堂教學之中。
《銳角和鈍角》教學反思10
《銳角和鈍角》是二年級數學第三單元第一節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角和直角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對角的認識,其主要目的是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動手操作,認識《銳角和鈍角》,并達到會區分。結合本節課的教學以及中心校領導常規聽課所提出的建議,我對本節課的教學情況進行如下反思:
我認為本節課成功之處:
一、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找一找、指一指、比一比、折一折、做一做”等多種形式,培養了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對《銳角和鈍角》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機械的理解和記憶上,而是經歷了一個親身體驗的認識過程,同時也為學生創設了一個開放的環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注重引導學生去觀察去發現身邊的數學。如:讓學生去觀察教室里哪兒有角?是什么角?讓學生用肢體示范各種角,紅領巾有哪些角等,使學生從小就明確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不足之處:
一、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任務。課前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讓學生動手操作這一教學環節:用紙折一折、用筆畫一畫、用三角板或用直尺、鉛筆拼一拼銳角和鈍角,但是我先選擇了用紙“折一折”的方法,動手操作的時間很充分,但真正操作起來,比較耽誤時間,所以也就沒有多余的時間去“畫一畫,拼一拼,”由于方式比較單一,因此,效果不是很好,同樣也就沒有完成預期的教學任務。課下我進行了反思,我應該放手讓孩子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動手做,而不是按老師規定的“折一折”一種方式,這樣孩子們就能很好的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學生的興趣一定會投入到學習中來,時間上也會很充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效果一定會更好。
二、凡是學生能夠完成的,老師不要包辦代替。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孩子們的個體差異,要給孩子們充足的時間,去思考、親自動手去驗證、去感悟。如一個學生說紅領巾有一個角是直角時,我沒有讓孩子去親自動手利用三角板量一量,去驗證是否是直角,如果不是直角又是什么角,而是我代替這個學生來完成了,如果當時我給這個孩子一次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經歷親身體驗的認識過程,我想要比老師的講解印象深刻,效果會更好。
《銳角和鈍角》教學反思11
學生通過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的學習,已經學會如何辨認直角,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并會用三角板來判斷一個角是否為直角,而且在頭腦中基本已經建立了角還有比直角大的和比直角小的印象。本單元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認識銳角和鈍角,只是將學生的已有知識進行了進一步的細化和明確。整個教學過程很順利,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而且課堂上他們善于總結和分析銳角和鈍角的區別與聯系,在腦海中形成了清晰的知識網絡。
結合課后的練習時,隱約才暴露出一些問題同樣需要引起我的注意。
1、學生習慣憑感覺判斷一個角是銳角、直角還是鈍角,在面對角度不同或者比較接近直角的角時,容易發生錯誤,應該養成學生使用三角板測量的習慣。
2、畫角時不夠嚴謹有些孩子忘記了畫角的正確方法,步驟錯誤或者角的頂點形狀不規則等,應該在課堂上規范學生的畫圖行為,養成認真嚴謹的書寫習慣。
3、注意補充和滲透一些與直角、銳角和鈍角有關的練習題目,如“三角板上最大的角是()角”等,讓學生更加明確角的內在聯系,將知識教透,讓學生學明白。
總之,課堂上的不足之處應該在反思時想辦法彌補,而面對接下來的教學還是要認真準備,避免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因素出現。
《銳角和鈍角》教學反思12
在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中,學生已經學會如何辨認角和直角,并已經建立了正確的表象。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我力求做到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在具體的情景中學習數學,學生通過在“找銳角和鈍角——做角——畫角——演角——設計美麗的圖案”等多層次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創新和想象能力。以下是我的幾點體會。
1、讓學生能在直角的基礎上,出示一些角,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辨認那些角是直角?給這些角分一分類,說明理由。從而使學生認識了銳角和鈍角,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準確地描述銳角和鈍角的特征,順應兒童認識的規律。這個過程學生親歷了數學知識的抽象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和無限趣味,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萌發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2、學生在認識銳角和鈍角的過程中,經歷了觀察、比較、操作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
3、讓學生用相關的工具或畫或辯或改或做直角、銳角和鈍角,利用這些不同形式的活動,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和交流,學會提出問題并運用一定的策略解決問題,初步形成評價意識,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
4、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5、最后課外延伸讓學生應用銳角、直角和鈍角設計一副美麗的校園圖畫,由此加深了孩子們對這三種角的認識,而且又還原于生活,讓學生個性化地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創造力,還滲透了數學美,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和實踐能力。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進一步拓展角的外延,完善學生對角的認識,讓學生認識銳角和鈍角,并能夠用更準確的、更具體的數學化語言描述生活中的角。
《銳角和鈍角》教學反思13
本節課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利用三角尺上的直角來比一比,從而建立銳角和鈍角的概念,教學時,應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在自主探究中建立銳角和鈍角的表象。
教學時,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直角出發,讓學生量數學書的角,得出數學書的直角,然后讓學生自己探索比直角小的角和比直角大的角,再和同桌交流,從而自主建立銳角和鈍角的表象,直觀地認識銳角和鈍角的概念,再抽象出銳角和鈍角的平面圖形,順應兒童認知的規律。學生親身經歷了數學知識的抽象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萌發了學習興趣。
二、在綜合活動中鞏固和應用銳角和鈍角的概念。
在“找銳角和鈍角——做角——畫角”多層次學習活動中,加深了學生對這三種角的認識,而且又還原于生活,讓學生個性化地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創造力,還滲透了數學美,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和實踐能力。
《銳角和鈍角》教學反思14
本節課主要讓學生認識銳角和鈍角。我從學生已認識的角出發,通過找角,說角的概念,畫三個角,在不知不覺中將學生引入新課。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理念是集知識性、活動性于一體,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節課我初步體現了這一點。具體表現如下:
一、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明顯改變。我在課堂中真正直到了一個參與者、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對學生的學習及時地進行引導與點撥,而不是將知識強加給學生。教師的角色和作用根據不同的需要,隨時發生改變,而不是一成不變。
二、讓學生在活動中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本節課中,教師多次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操作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課程的設計密切聯系生活。本節課的設計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使學生感覺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感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四、為了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演繹數學,我利用課本的主題圖讓學生自己從中找出角(銳角和鈍角)。之后我利用黑板上事先準備好的兩個角(一個銳角一個鈍角)引導學生探索區分這兩種角與我們之前學過的直角做比較。讓學生找出這兩種角的特點。然后我通過一個練習題來進一步鞏固學生對于這三種角的認識。接下來我讓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興趣盎然,體驗到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后讓學生動手畫出銳角、直角和鈍角讓學生思維活躍,加深了對這三種角的認識。
《銳角和鈍角》教學反思15
上學期“角的初步認識”中,已經學會如何辨認角和直角,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學生對角的認識,讓學生認識銳角和鈍角,能夠更準確、更具體的數學化語言描述生活中的角,所以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認識銳角和鈍角的特征,并能做出直角、銳角和鈍角。
二年學生好動、好奇心強,根據學生特點,在教學設計上,我盡量做到讓學生在生活實際的具體情景中學習數學,學生通過在“找角——做角——畫角——創造角——設計美麗的圖案”等多層次學習活動,來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創新和想象的能力。以下是我的簡單教學思路:
一、銳角和鈍角的教學屬于概念教學。在第一環節的教學中,我就結合生活實際出示情境圖,情境圖里藏著很多角,讓學生把它找出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知道數學來源于我們生活。
二、學生在找到角以后,進行觀察分類,引導學生去獨立探究,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然后學生在分一分、說一說的活動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自然而然地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銳角和鈍角。學生在操作過程中親身體驗什么樣的角是銳角,什么樣的角是鈍角。讓學生通過找角、折角、比角、,感受角的大小,整個環節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學習,整節課讓學生“找角”,“把角分類” “找物體表面上的銳角和鈍角”、“找教室中的銳角和鈍角”、“用巧巧手折角和擺角”、“創造角”和“畫一個銳角和鈍角”等活潑有趣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體驗到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后讓學生觀看生活中角的應用圖片,既加深了對角的認識,又還原于生活。
本節課也有一些不足一處,如: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教師要求不夠明確,說的不細。學生在匯報結果時沒有做到全員參與,沒有給同學們以直觀形象演示,沒有落實扎實。在以后教學活動中予以改正。
做創造的教師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55個經典案例隨筆這學期我讀了《做創造的教師——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55個經典案例》,看到了許多的經典教學案例,知道的數學的教學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要想達到教學目的,要根據自己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讀了本書,印象比較深刻的有以下一個問題: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有一位外國專家聽了中國一位特級教師的一堂無可挑剔的、非常順利的數學課說:“我有一個疑問:既然學生都懂了,我們還教什么?”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現在的課堂尤其是公開課堂重表現的實質。文中還例舉了其他的一些存在問題:小組合作重形式、輕實質;探究重執行、缺思維;評價重結果、輕過程;書中提到一旦發現學生的解題結果與標準答案不符,一定要引導學生說出解題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應的評價。而我們平常的可能因為時間較緊而忽略。又如:以小組合作為代表的合作學習被教師們廣泛采用。那種人人參與、組織互動、競爭合作常常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能切實給人以享受和啟迪。實際教學中,我們可能僵化地理解合作學習,淺白地追求小組學習的形式。甚至有時將小組合作等同與小組討論,有的合作學習內容沒有價值,有的合作學習缺乏深入自主和個體體驗,有的合作時間不足、沒有反饋交流等,不一而足。 書中提到的三不要四要讓我印象深刻:不要什么培訓都感覺很好,也不要觀摩什么感覺都好,更不要教學完教師感覺很好;要的是回到課堂還是會操作,要的是學生的感覺很好,要的是學生學有所獲,要的是不走樣的體現學生主體理念與行為的有效融合。我是這樣理解的:我們需要不斷關注學生,將學生作
為自己教學的出發點;需要不斷學習,需要不斷反思,將反思作為自己的必修課,需要不斷關注細節,將細節作為一個成功教師的基本視角。
最后用一位名人話來結束讀了本書的體會:一個教師應該:“一點上知道一切,一切上知道一點”通過自己不斷的學習反思,努力使自己成為或更靠近 學科專業上的行家。
【《銳角和鈍角》教學反思15篇】相關文章:
《認識直角、銳角、鈍角》的教學反思范文12-23
《獅子和鹿》教學設計和反思12-16
燃燒和滅火教學反思04-13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03-04
《日食和月食》教學反思04-16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04-13
燃燒和滅火教學反思04-13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04-06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03-04
和時間賽跑教學反思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