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在現實社會中,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反思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精選1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1
“長方體的認識”是在學生過去初步認識長方體的基礎上,進一步教學長方體的特征。
在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從墨水瓶盒、牙膏盒、皮球、六棱柱盒等物體中找出長方體,揭示長方體有其自身特征,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在探究新知時,首先初步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的三個要素;然后進行小組自主學習,總結出長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征;最后再認識長、寬、高。整節課學生在看、摸、數、量的實際操作活動中探索,探究意識和空間想象能力得到發展。但在認識面、棱、頂點的特征之后,才又以一個環節教學長、寬、高,使教學過程有些重復,如將這一環節放在認識棱可以分成三組的特點之后,則可以過渡自然,可能效果更好。
在教學中,還有幾位學生的質疑為課堂帶來了活力,如在以一個頂點為例說明長、寬、高后,生1:那么上面那個頂點引出的三條棱怎么確定長、寬、高?生2:底面是正方形,怎么確定?于是,我讓學生自己討論,互動解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想,鼓勵質疑是我今后教學中應當給予更加重視的。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2
我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注重以下幾點:
1. 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那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關于長方體和 正 方 體了解了哪些知識。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組織教學。
2.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動手操作,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數一數,摸一摸,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在探究長方體特征時,我先和學生認識面,棱,頂點,然后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應用長方體實物在小組里通過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發現長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征。
3.新增了有兩個面是正方體的特殊長方體。
4.應用網頁制作做了課件,讓學生目睹了圖文并茂在課堂中的作用。
5.在練習中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時間關系,本節課學生在操作上的時間比較緊張,沒有讓學生自己再數一數,摸一摸,雖然每個面都設計到了,但是教學還不夠扎實,有些學生還不能全部理解,這在以后的教學中還須改進。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3
1、以同學發展為本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煥德加·富爾曾說過:“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因此,在這節課中我緊扣教學中有利于發展同學思維的因素,在培養同學的學習能力上下功夫。教學時,我先出示平面圖形,讓同學說出各圖形的名稱,然后出示一些立體圖形的實物,讓同學說出各個圖形不在一個平面上,是立體的。讓同學在對比的情況下,認識立體圖形。然后重點讓同學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數一數,自身所帶來長方體逐步籠統出長方體的特征。
2、生活即數學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實際。引導同學找生活中的長方體、體會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必定聯系。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使同學覺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逐步培養同學愛數學的情感、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實踐證明:數學知識離不開生活。長方體和正方體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尤其是在農村。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地發明條件,精心設計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來協助同學學習,密切聯系同學的生活實際,充沛發揮同學的潛能,善于挖掘教材內容資源,不時總結經驗,和時調整教學戰略,鼓勵同學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運用數學的態度,仔細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并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讓同學學習有用的數學。
3、培養同學的空間觀念
本課時是同學在學過長方形、正方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從幾何圖形的學習轉向立體幾何圖形的學習,在空間觀念的發展培養上是一個重要的進展。長方體和正方體對小同學來說是比較籠統的概念,所以這節課從同學原有知識動身,通過看立體圖形、實際丈量、制作長方體,進一步鞏固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的認識,形成空間觀念,使同學的空間觀念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培養了同學的學習能力。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4
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時,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正面”、“上面”“側面”以后,我讓小組自由討論“站在不同位置看老師的講桌,最多能看到幾個面?”為了便于觀察,我允許孩子們可以自由走動,尋找答案。看著他們在講臺邊快樂地轉來轉去,我沾沾自喜:“站在不同位置看講臺,最多能看到3個面”的正確答案馬上就可以水到渠成了。誰知在反饋時有的學生告訴我“站在不同位置看講臺,最多能看到3個面”,而有的學生告訴我“站在不同位置看講臺,最多能看到5個面”,更有甚者,報的數更多,全班學生就這樣分成了幾派,相持不下。
見局面一時不好控制,我嚴肅地重復著第二種回答:“請同學們再認真觀察,真的最多能看到5個面嗎?”這一反問,那些認為能看到5個面的學生頓時一愣,繼而默然地垂下了頭,雖然有個別同學暗地里仍然不服氣地自言自語“沒錯嘛,就是5個面”,然而更多的則是沉默,不作聲,課堂上因為老師嚴肅的一問全然沒有了剛才相持,爭論的氣氛,我頓覺師威的負面力量,于是我及時調整了心態,微笑著繞著講臺轉了一圈,自言自語地說:“看來5個面也蠻有可能的嘛,誰愿意當小老師上來說說到底最多能看到幾個面?”于是氣氛又活躍了起來,幾派學生爭著上來講解示范,就在他們講解示范的爭論中,突然有一個學生發現新大陸似的嚷起來:“老師,我知道他們為什么是五個面了,他們算的是兩次觀察的和”,學生們頓時恍然大悟:“噢,原來他們算的是一次最多能看到幾個面,而我們算的是合起來最多能看到幾個面,難怪會不一樣啦.”話音剛落又有一個學生激動地喊起來“老師,老師,我也發現了,書本上這個問題提得不好,它沒有講清楚是算一次還是算合起來的。”眾生附和,我被這一連串的知道、發現愣住了,再仔細地讀了讀課本上的那句話“站在不同位置看講臺,最多能看到幾個面?”的確,問題中沒強調一次,那就既可以理解為一次最多能看到幾個面,也可以理解為合起來最多能看到幾個面。當時我一激動,也不管學生的觀點是對是錯,至少這些學生認真思考,敢于批判書本權威的精神是值得贊賞的,于是我及時表揚了這些學生。.這時一個學生若有所悟地大聲自言自語“原來,書本也會有錯啊,以后我可一定要認真思考。”
教育教人求真,學習要先學做真人。21世紀的教育,呼喚思考型的人才,因而教師的職責已轉變為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成為孩子們學習的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鼓勵挑戰權威而不是拿出現有真理的人。至少,我慶幸自己當時沒有以師威壓人,把自己認為正確的答案硬生生的塞到學生腦中,而是鼓勵學生進行獨立觀察,發表獨特見解,從而激發了他們科學批判權威的勇氣,并從中認識到思考的重要性。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5
《長方體的認識》是北師大版第十冊的內容,也是“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單元的一個重點,這一部分掌握得好與壞關系到將來學習立方體幾何圖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在此之前,學生還沒接觸過立方體圖形,研究過立方體圖形。我們五(2)班有很大一部分同學頭腦反應遲緩,掌握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決定讓學生結合實物探究長方體的特點。
上課時我先從復習的平面圖形入手,再出示長方體物體,由于在現實生活中學生接觸過許多長方體,所以很快就引出了“長方體”為一名詞,順利進入了新課。
第二步,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長方體學具,摸一摸,再問“你發現了什么?”“長方體有幾個面?”“長方體相鄰的兩個面相交的地方是什么?”“三條棱相交的地方又是什么?”。學生根據以上的問題分小組進行討論,互相補充。利用教具、學具,通過教的參與指導,讓學生擺弄觸摸實物,從整體上觀察長方體,直接感知長方體有面棱和頂點三個要素。認識了長方體的面、棱、頂點,讓學生按照學習小組進行深入研究其特點,每個學習小組發一張表格,通過看、數、量、議、想等過程,使同學們通過自主學習,完成表格的填寫。這樣做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小組自主互動學習的方法,能夠互補知識的結構,有利于“后進生”的促進。
第三步,有了前面的基礎,從頂點的特點引出了長、寬、高的概念,讓學生再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長方體物體的長、寬、高的'長度是多少,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獲取知識,建立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這節課總的來說是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要在學生頭腦中真正形成空間觀念,在以后的長方體面表面積計算中靈活想象每一個面的位置的正確計算時,還是一件非常艱巨的任務。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6
我在《長方體的認識》一課教學,先讓學生把自己準備的生活中的長方體實物(藥盒、牙膏盒、字典等)拿出來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比一比,想一想等動手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的特征,讓學生從實物建立起表象,能夠在頭腦中形成面、棱、頂點的不同特征信號。
然后再運用多媒體演示,從實物圖中抽象分離出長方體的立體圖形,讓學生看清實物的長、寬、高與立體圖上的各條棱長之間的對應關系,認識到長、寬、高各是相等的四條棱長。在具體知道哪4條棱是長,哪四條棱是寬,哪四條棱是高,在辨認時教師不停的翻轉長方體的方向,使學生明白長寬高不是固定的,根據長方體的擺放不同,都在變化。在找出長方體的長寬高時,先找高,再找長和寬比較容易,這樣讓學生更加深入的認識了長方體12條棱的特征。
其次認清實物的各個面與立體圖上各個面之間的對應關系,知道哪四個面是大小形狀相等的,并進行比較,使學生建立起長方體特征的空間觀念,為下節課學生探究長方體面積計算做好鋪墊。數學來源于生活,在動中學,在學中用,讓學生直觀、生動、形象地了解到這些知識,加深學生對這些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培養空間觀念。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設計,教師變“教”為“探”,環環相連,始終讓學生面對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
先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積淀,再進行個性化的探究,繼而組織充分的交流。在此基礎上,通過討論開展進一步的探究,直至將“想法”與“發現”提煉、升華為一定的規律性認識。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各自的聰明才智,所獲得的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發展。本節設計的創新之處就在于它通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激活了課堂。
改變了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增強了課堂研究的氣氛。“合作”是一種以情感為紐帶,以平等為基礎,以相互尊重、交換意見為特征的交往方式,由此改變了過去教學中的學生被動地位,能產生出有效的伙伴效應,伙伴效應的發揮能營建便于探究的心理環境、情緒氛圍。這節課學生研究氣氛的如此熱烈,不能不說是這方面的體現,它使小組的學習形式得到強化,學生間互動交流的頻率更高,因而研究氣氛更強烈。
“合作學習”中應把多媒體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有利工具,將數學學習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命活力,提高學生數學素養,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這對我們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啟示。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8
長方體的認識這節課的設計是從原有知識的復習入手的,學生在3年級的教材中對長方體有過初步的認識,所以我預先布置了預習作業,安排學生制作長方體并要求他們從面、棱、頂點這三個方面入手,自己來發現長方體的特征。例1的教學過程中,利用實物結合學生的預習時的發現,對長方體的特征經行補充和完善,這樣有利于學生對本節課和本單元內容的學習。
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看、摸、量直觀的感受長方體的面是長方形,利用學具中的小棒搭,是學生發現在特殊情況下有兩個面會是正方形,利用小組合作拼相對面的環節讓學生理解相對的面是完全相同的,利用量讓學生感知12條棱可以根據長度分成3組每組中的4條都是相對的,并且長度都相等。學生在動手操作和相互討論的過程中深刻的了解了長方體的特征,體驗了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在直觀觀察和操作后,教師再教學直觀圖的畫法,從直觀實物引入對長方體的表象,是學生知道因為視角原因,長方體一般只能看到3個面,從而理解透視圖為什么要這樣畫,通過練習加強學生畫直觀圖的熟練性。在后面的“課堂小練習”和“課堂小結”環節中,教師采用學生做題,教師點評的形式,是學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利用課后時間查漏補缺,更好的學習。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9
《長方體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個內容,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礎上,進一步系統的學習長方體的有關知識。
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掌握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的特征,認識長方體長、寬、高是本節課的重點。所以,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實際操作中,積累空間觀念,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掌握幾何圖形的特征,同時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一、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積累空間觀念。
教學時我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的實際操作中,掌握幾何長方體的特征。如讓學生小組合作,發現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征;選用合適的小棒拼組成一個長方體框架,使學生清楚地看到12條棱的關系,讓學生進一步抽象概括,從而引出長方體的長、寬、高的概念。并將一個長方體紙盒,擺放不同位置,使學生加深對長、寬、高的理解。由于加強動手操作,使學生豐富感知,積累了空間觀念,形成概念。
二、引導多向思維,讓學生形成空間觀念
教學中注意我引導學生多向思維,如長方體棱的認識,在學生已知道長方體有3組相對的棱并制作了長方體框架后,我又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如果制作一個長方體框架,需要量出幾條棱的長度?”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條棱的長度然后用和乘4就可以了,這樣12條棱又在學生腦中分成了4組,促進了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
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還有個別學生沒有真正參與討論中,因此,這些學生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的看法,只是人云亦云。
2、教師說的過多,代替了學生的思維,妨礙了學生將自己的研究所得進行內化。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注意對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學習的分工及操作的指導,提高小組合作的有效性。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10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觀察,想象,動手操作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初步認識立體圖形,認識長方體的特征,借助長方體框架直觀,加深對長方體的認識。通過探討,研究,既鞏固了基礎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由于學生的教具準備充分,所以學生在觀察、操作中積極性較高。
特別在填寫表格時,能快速的抓住長方體的特點。但由于教師在讓學生介紹特征時,不敢放手。學生在語言表述上缺乏完整性、條理性。教師說的多,學生說的少。在今后,我將以此為戒,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11
成功之處:教學時,通過讓學生觀察長方體到正方體的演示過程以及觀察正方體物品,由學生小組交流抽象概括出正方體的特征。在此基礎上,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親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不足之處:課堂上,沒有注意到知識的細微之處。如: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部分學生填成長方形。對于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關系理解的不夠,學生表述不出來。
正方體是學習了長方體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同學們都知道正方形是一種特殊的長方形,同學們通過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得正方體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正方體與長方體的相
同點是六個面,八個頂點,十二條棱,不同點從面的形狀,面積,棱長區分。整堂課較易,需要熟記的內容較多,同學們掌握較好。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12
《長方體的認識》是北師大版數學第十冊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及觀察發現長方體和我正方體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從以下幾方面做了嘗試。
一、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的開始,我讓學生說自己生活中發現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物體,學生的興趣立刻被激發出來,都踴躍的發言,有許多同學一次就說出好幾種物體,可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是來源于生活,離不開生活。
二、 采用小組合作的組織形式,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臺。
本課我兩次用到小組合作學習,第一次是在探究長方體的特征時,我讓學生四人一小組,拿出自己課前準備的學具(牙膏盒),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通過合作完成匯報表,學生在合作時參與積極性很高,通過合作完成了表格中的很多項,但對于長方體面的大小關系和棱的長度關系,學生在總結填寫時話語不夠簡練,我在巡視時及時予以指導,學生很快地就用簡練的話語概括出了長方體的特征。
第二次是在探究正方體的特征時,因為有了探究長方體特征的經驗,學生掌握了探究方法,利用遷移思想,學生的第二次小組合作很輕松,真切地體會到合作的樂趣。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生親身經歷了探究的全過程,認識更深刻。
三、 運用課件,幫助學生理解。
在教學中,我利用課件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立體圖和透視圖,讓學生觀察思考,認識到從任何角度去觀察長方體只能看到三個面的原因,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
本課教學的不足之處在于練習時沒能很好地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比較直白,部分學生有厭學情緒。在今后教學中,我應從以下幾方面改進:
1、 要重視練習題的設計。
在設計時挑選學生喜聞樂見的練習形式,創設能切實激發學練習興趣的練習情境。
2、 練習時注意對學生的組織,練習時要活而有序,關注到全體學生。
3、 練習中要及時鼓勵學生,肯定學生的各種想法,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今后教學中,我應該及時查漏補缺,在練習時創設生活情境,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的必要性,避免為了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13
在“做中學”是這一環節的設計思想。學生在親自動手做一做的過程中,不斷調動原有的感性認識來指導操作,同時又在操作中不斷修正和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這些體驗為進一步探索長方體的特征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此外,在設計的過程中,也有過“學生沒有學過,能做出來嗎?”“學生互相評議評不到點子上怎么辦?語言不規范怎么辦?”等顧慮,通過教學使我認識到,一是要相信學生,二是學生的錯誤也是一種資源,用好學生的錯誤就能夠把問題的矛盾突出出來,更有利于學生的認識。
“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探索長方體的特征”和“自由說”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思維空間,我覺得這與那些“打乒乓球”式的問題相比更具開放性,學生有了更多表現自己的機會,但這也對教師的教學機智和教學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中我還是急噪了些,學生發言后很快作出了評價,沒有給學生留下思考、接受的時間,如果能從“判官”的位置上退下來,讓學生參與評價,會更有利于學生評價與交流能力的發展。
這兩個環節中的數學活動都需要學生把觀察、猜想、操作、推理、交流等手段融合在一起,這些活動都是幫助學生形成空間感、發展數學思維所必需的土壤,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課堂上學生豐富的想象和熱烈的辯論讓我感受到了一個具有現實性、趣味性和挑戰性的問題是多么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可惜的是作為教者的我只是組織了辯論,而沒參與辯論,如果我在持“一張獎狀不是長方體”意見的學生處于弱勢的時候參與進去,“支持”他們,也許可以更進一步的激起學生的討論,使更多的學生對這一問題有更深的認識。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14
小學生學習幾何形體知識屬于直觀幾何階段,教學時我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等實際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掌握幾何形體的特征,不斷積累空間觀念。
如讓學生小組合作,發現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征;選用合適的小棒拼組成一個長方體框架,使學生清楚地看到12條棱的關系,讓學生進一步抽象概括,從而引出長方體的長、寬、高的概念。動手做一個長方體紙盒,并擺放不同位置,從而使學生加深對長、寬、高的理解。
由于加強動手操作,使學生豐富感知, 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多向思維,如長方體棱的認識,在學生已知道長方體有3組相對的棱并制作了長方體框架后,我又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如果制作一個長方體框架,需要量出幾條棱的長度?”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條棱的長度然后用和乘4就可以了,這樣12條棱又在學生腦中分成了四組,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我今后進一步學習幾何圖形的相關知識打下基礎。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15
昨天我上《長方體的認識》這一部分內容,我先帶學生讀了一遍書,把主要的數學定義給學生解釋了并教了手語的打法。如:頂點、棱、面的定義。然后,我就讓給學生實物《長方體的認識》,觀察,然學生自己完成一些問題,如:長方體有幾個面?它的面有什么特點?有幾條棱,它的棱有什么特點?有幾個頂點?學生認真觀察,把這些問題都獨自解決了,并且在實物上能指出來。我要求學生把問題回答完整,不要像以前那樣只說數字,學生一開始不太適應,不知道怎么完整的回答,我先示范,然后,讓丘英輝和張顯洪進行再給大家做示范,同學們逐漸明白了完整答題的格式。幾個程度比較差的同學,如呂柱榮、曹其斌等我都一句一句地交給他們,直到他們學會。同學們整堂課都表現的很興奮,都希望自己能說一個完整的句子,所以每個人都表現的很積極。今天,我上課復習的時候,發現學生對昨天的知識記憶很好,每個同學都能把長方體的特征表述的清清楚楚。甚至連一個實物的長方體的對棱、對面都能指出來,這使我很吃驚,因為在以前的課堂上,他們對于以往知識的記憶是很差的,往往是前一秒學了,后一秒就忘了。我現在回顧上堂課的教學過程,覺得有以下幾點可以在以后的課堂上堅持應用。
1、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多用實物教學,讓學生能看到、摸到、感覺到,讓他們形成直覺的經驗,對他們的記憶有好處。
2、讓學生多參與課堂,讓他們多說,多思考,把句子說完整。
3、主要的定義、定理和算理,不僅教師要多次重復,同時求學生也要有次重復,最好是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回到一次。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長方體認識的教學反思05-29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11-04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04-09
長方體認識的教學反思01-27
長方體的認識優秀教學反思03-15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總結12-25
《長方體認識》教學反思范文12-07
《長方體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12-03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范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