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命生命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1
今天,上完《生命生命》這篇課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因為這篇課文給了我一種心靈的震撼,那就是:珍愛我們的生命吧!珍惜我們的時間吧!讓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吧!
課文中那掙扎求生的飛蛾、頑強生長著的瓜苗讓我感動:凡是生物,都有強烈的求生欲望,都極其珍視自己的生命。不管外界環境怎樣危險,它們都沒有放棄求生的努力,小小的昆蟲、瘦弱的瓜苗也如此,更何況是人呢?
文章的作者杏林子,她從小就病魔纏身,身心受到了極大地折磨,但她并沒有因此而虛度年華,反而更加珍惜、熱愛生命,憑著堅強的毅力,自學成才,成了一名著名的作家,成為了我們學習的榜樣。
“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讓我們記住杏林子的這句話吧!現在就行動起來,珍惜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勇敢地面對困難,不懈地努力吧!
面對過去,不要迷離;面對未來,不必彷徨;讓我們不再為昨天的成就或失敗而感到得失;讓我們清醒地看清楚自己,仔細的了解自己,讓自己的每一天都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吧!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2
本次在到深圳龍崗區平湖鳳凰山小學跟崗之前也在學校上過《生命生命》這篇文章,也能按學校的要求上好,也得到了領導的好評。可到了深圳龍崗區平湖鳳凰山小學跟崗學習后,看到了更高標準,更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便對以往的教學進行了反思。所以在鳳凰山小學上這節課時,大膽摒棄了以往的教學方法,用上了鳳凰山小學的教學模式進行試教。
我執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第19課《生命生命》一課。這篇課文含義非常深刻,短小精悍,從飛蛾求生、瓜苗破土、靜聽心跳三件小事中,向我們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作者還表達了自己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是什么?這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似乎過于深奧。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是我這節課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第一個環節我讓學生先看一組有關一些動植物在惡劣的環境下怎樣頑強生長的圖片,讓學生對生命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教學的第二個環節中我主要讓學生自課文,在掃除生字障礙后自主歸納有關生命的三個事例。在此基礎上我轉入教學的第三環節,讓學生針對最能讓自己感動的事例進行畫詞句,抓住相關的語言寫出對生命感受。在集體匯報時通過品讀詞句引導學生關注生命。教學的第四個環節通過資料的交流,把知識進行拓展延伸,將學生的學習引向更深更廣的空間,所以設計的這個話題:怎樣才能讓自己的生命活得更有價值?充分地挖掘學生的潛能,使教學成為學生心靈放飛、創造性地展示自己的過程。這樣實現由課內向課外,由書本到生活,由學習到實踐的延伸,引導學生加強語文知識的積累,挖掘自己的創造潛能,拓展自己的發展空間,培養合作、探究的精神。最后回歸課題,感悟生命,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詞析句,讀出自己的感受,引發孩子們對生命的感悟。
雖然在教學時我根據了學生的學情進行了相關的調整,但上這節課仍存在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表現為:
1.因局限于備課時的框架,在教學“知妙”這一環節時,由于看到學生的書寫慢,為了保證明第四個環節里可以讓學生有寫的時間,所以在講述這三個事例時,有點操之過急,而且多搶了學生的話說,從而導致后面的內容沒有真正落實到位,對詞句的品讀不夠深入和到位,有點蜻蜓點水的感覺。
2.在教學第三個事例時仍未能從以往的教學中跳出來,只把教學點放在讓學生知道杏林子很珍惜她的生命,而忽視了這節課的最終指向目標,沒有從字里行間都表現出杏林子對生命的尊重和珍惜,所以沒能吸引學生要讀杏林子的書的欲望。
3.在教學時的語言還不夠簡練,評價未能多元化,也沒有退在學生的后面,讓學生精彩。
4.在備課時曾思考這節課的目標指向,最終取決于指導向閱讀。但在備這節課時設計第四個環節時曾在“讓不讓學生寫對杏林子想說的話”或“讀完這第這篇文章把有什么想說的寫下來”要不要出現糾纏過,但最終還是選擇了選用這一環節,可上完后節讓我再次感受到老師的教學設計要學會取舍,不要面面俱到,要真正為學生的學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3
《生命生命》是臺灣女作家杏林子對生命的獨特感悟,是一篇對生命的頌歌。作者通過生活中普通的飛蛾求生、磚縫冒苗、靜聽心跳三件事例,以小見大,引領讀者從三個事例中去感悟生命,從字里行間去探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同時表達了作者強烈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希望每個人都珍惜生命,堅強勇敢,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更加光彩。于是,我設計了:創設情境,復習事例導入;自讀課文,專題研究;品讀課文,感悟語言;創設情境,理解生命真諦;課內拓展,升華情感;配樂朗讀等幾個教學環節。在教學片段中,我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那粒貌不驚人的種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會遇到什么困難?你會如何選擇?讓讓學生手撫胸前,靜靜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么?
這些話使學生設身處地為種子擔憂,為作者感動,同瓜苗一起抗爭,為自己鮮活的生命而驚喜。這樣,理解作者的感受已經水到渠成了。這篇文章的重點是把對生命的感悟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如何讓自己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我在學課文時,請學生說說怎樣做就是在好好使用生命,創造無限的價值?怎樣做又是白白糟蹋生命,虛度年華?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見聞。之后,我出示:“生命因xx而精彩”,沉思片刻后,學生紛紛各抒己見,一個個都成了小哲人。“生命因珍惜而精彩,生命因堅強而精彩”等。我趁熱打鐵,趕緊又說:“那么既然生命掌握在我們手中,我們該怎樣好好使用生命呢?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存在不足:課始,由于緊張,過渡語不夠簡練,有些重復,有些關鍵的教學環節忘記進行。不能夠充分的調動全體學,使學生全員參與。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4
《生命生命》這篇充滿哲理的散文,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三件小事,傳遞著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表達了作者的獨特生命體驗和感悟。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這個話題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是我這節課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試圖通過自主閱讀、批注閱讀體會、匯報交流幾個層次去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詞析句,讀出自己的感受,引發學生對生命的感悟。
上課前,我對自己的設計還是很有信心,感覺設計上有不少亮點。如:課的開始和結束都是圍繞課題,而且是通過富有詩意的語言來進行概括,使本課結構完整。又如:課外資料的拓展讓學生在強烈地對比中體會杏林子的堅強,感受內心的“震撼”。還有課中設計的兩個讀寫結合點學生稍加思考就能完成,學習起來不是很吃力。
但上完課,我感到很沮喪。我感到現實的課堂與理想相去甚遠。課堂上我努力的按照教案的節奏一步步實施下去,以至于忽略了學生的閱讀節奏。常常還沒讓學生讀懂讀透,我就急著實施下一個環節。由于開始對詞句的品讀不夠深入和到位,就急著引讀,指讀、齊讀所以學生始終沒能進入我努力營造的情感氛圍,直接導致了課的后半部分,學生始終沒有走進文中的情感世界。
這節課讓我再次感受到老師的教學設計要真正為學生的學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以后上課時一定要我去適應學生的節奏,這點是我一定要改正的。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5
《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面對什么是生命?如何對待生命?這個宏大的主題,四年級的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這篇課文通過捕捉飛蛾、磚縫中生長的瓜苗和傾聽心跳三個事例,讓我們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在課上,我并沒有以一個旁觀者的態度從客觀上去解說什么是生命;也沒有以一個演講者的身份慷慨激昂地給學生講說著人生的哲理,而是按照語文課標提出的“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不溫不燥地引領學生在和文本的對話中,通過讀去理解,入情入境地使學生懂得了關愛生命、珍惜生命。
在本課教學中我做到了這點:反復品讀重點句段,理解感悟文章情感。反復品讀文中最后一自然段,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內容,在讀中感悟情感,在讀中體會思想,在讀中受到教育。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以讀為本,注重自我感悟,是這節課的很大特點。
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以讀為本,安排了大量的、多種形式的讀的訓練,引導學生有層次有梯度地讀書,讀中感悟生命的意義。如,一入課,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瀏覽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精讀階段首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默讀思考,在交流個人自學體會時,引導學生品讀,注重自我感悟。在感悟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在讀中感,在感中悟,悟后再讀,領悟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精妙,并積累語言。
例如:在“飛蛾求生”這個段落中,當學生提出:為什么飛蛾求生的欲望使作者震驚?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掙扎”、“極力鼓動雙翅”等重點詞,在讀中品,在品中悟,悟到了作者對弱小的生命這種頑強生命力的敬意。
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學中努力避免:
一是教學機智方面,要反應更迅速更敏捷一些。比如,教學香瓜子頑強的生命力片段,在感受作者心情時,有同學答道“不可思議”,我卻沒有抓住課堂的這一亮點的契機,沒有關注學生的回答,而是急于要達到自己預設的目標,錯失了挖掘學生這一閃光點的機會,如果能夠及時給予學生引導,相信這既是學生的亮點,也會是課堂的亮點。
二是教學節奏方面,要調控得更好一些。哪里要動起來,哪里要靜下去,哪里要詳細展開,哪里要簡略帶過,哪里要個人動筆,哪里要集體交流……都需要在精巧設計基礎上,用良好的課感來調控。在這方面,需要我去好好學習,尤其教師的個人情感應該更豐富,這樣不僅能讓自己更投入,更能感染學生!這節課學生反應還不錯,平時不舉手的學生今天都非常積極,但是由于時間沒有掌控好,字詞講解花的時間較長,導致后面作者感受自己心跳的片段講得非常倉促。
第二次在這樣“緊”的情況下上課,感覺是一次極好的鍛煉,我自己感覺收獲很大,如果下次有機會再上《生命生命》,有信心能上得比這次好!再次謝謝伙伴們的鼓勵和幫助!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6
一、我對作品的理解
《生命生命》是我國臺灣著名作家杏林子的一篇精短美文,表達了她對生命價值的深刻思索和決心與命運奮力抗爭的堅定信念。我們都知道,杏林子從12歲起就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這種病完全無藥可治,發病時手腳腫痛行動不便,患者等于被宣判了漫長的死刑。我們可以想象杏林子身心飽受的病痛煎熬。“我不知像我那樣既沒有念過多少書,又癱瘓在床上的病人到底有什么用?我活著到底是干什么?僅僅為了自己受苦、拖累家人嗎?我真的要在病床上躺一輩子,永遠做一個廢人嗎?”——這是杏林子曾經最真實的想法。如果這樣的命運落到我們任何一個人頭上,冒出這樣的想法,都是自然的事情。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一文便是極好的證明。
然而,杏林子在一番極痛苦的掙扎之后,悟出了人生的真諦:一個人無論地位高低,無論身份貴賤,無論身體健康與否,都可以體現出自己的生命價值!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領悟!因此,杏林子在信念的指引下,通過自身的努力,戰勝了病魔,戰勝了自己,取得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項項輝煌!杏林子的人生令我們每個人肅然起敬!
在《生命生命》一文中,開篇就擺出了作者自己長期以來思索的一個問題:“生命是什么?”其實,這就是作者在思考:我的生命意義究竟何在?我為什么活著?我這病殘的身軀存活在這世上有什么意義?……也許是飽受病痛折磨的人特別敏感吧!世間的萬事萬物總會引起作者的無限聯想。在“我”手中奮力掙扎的飛蛾,磚縫中的瓜苗,這些弱小的生命對生命的渴求和所迸發出的頑強生命力,令“我”震驚、讓“我”震撼!在我看來,飛蛾、瓜苗,就是作者自己生命的投影,也許,杏林子就是這么想的:“我”的生命不就是像飛蛾、瓜苗一樣卑微、一樣脆弱、一樣短暫嗎?接著,作者筆鋒一轉,寫到自己強有力的心跳,幡然領悟:“我”雖然病痛纏身,但是“我”與常人沒有區別!最后在結尾表明自己的堅定決心:決不讓生命白白流失,一定要讓自己活得光彩有力!自此,一篇美文渾然天成!
二、我對教學的設想
接到上課的工作,我對教學產生了如下幾個想法:一是就文本的理解而言,學生達到怎樣的程度為宜?二是就語文而言,本課的訓練價值何在?也就是說,我應該拿它來培養學生哪幾個方面的能力?三是就教學方法而言,如果摒棄傳統的串問串答模式,還能做出什么突破?
基于以上思考,我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第一,在文本內容理解方面,對四年級學生來說,認識到生命的可貴、頑強和我們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即可;第二,在本課的訓練價值方面,我覺得應該著重體現對學生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與鍛煉上;第三,在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方面,我主張盡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在有趣有益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增長本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少提問,少灌輸,應該多激勵,多引導,多點撥,保證讓學生學得積極,學有所獲。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7
在課一開始,從介紹作者杏林子導入新課,為學生理解課文做了很好的鋪墊。這堂課讓學生充分地讀,注重朗讀訓練,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體會感情,讀的訓練有層次性,我指導學生初讀時要求理解內容,知道寫什么,再讀時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是怎樣寫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品讀時體會感情,讀出情,讀出味;并拓展學習語文的渠道,憑借課文有意識地讓學生利用現實生活中豐富的語文教育資源,如網上的材料,各種書籍、報刊中的`相關資料等,尋找有關震撼人心的生命故事進行交流,這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學生的思路,發展了求異思維。
《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的要求是:“具有獨立閱讀能力,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內涵,獲得有益啟示,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這節課緊扣語文課程標準,采用合作探究方法進行教學,可以說是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為學生創設了一個適合學生討論、學習、想象的情境。學生在自主的空間里,可以自由地學習、思維和想象,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初一學生的閱讀面相對狹窄,經驗也不豐富,尤其是作為住宿學校的學生,這一點表現尤為突出。讓他們對相對厚重的生命話題有自身的感悟并談出深刻性,就需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設計問題,挖掘出他們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在教學過程中,我以“整體感知──研讀賞析──體驗反思”三大板塊為主要教學模式,環環相扣,逐層深入,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學生的自主空間更大,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都得到了極大發展。
當前初中生對生命意識的淡泊和生存能力是很低下的,所以我在教學時設計了一個問題:“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對生命的認識。”開創學生思考、探索、討論的氛圍,使學生進入理性的求真生活。把整節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在師生共同開拓的自由創造空間中,做好引導作用。
在“體驗反思”這一環節中,對學生的情況估計不足,教學中,學生沒能聯系現實去談感受,而且初一的學生語言表達不規范,感覺他們找不準方向。給他們一個模式,舉個例子,他們就仿佛找到了方向一樣。所以我隨機加上了一個示例仿寫,沒想到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成為一個高潮,高興之余還是深為自己備課不細而感不足,在備課時對學生這塊備的不充分,所以才會出現狀況,這為我以后的備課提了個醒。
當前的教育要求改革的不僅是學生的學習方式,更重要的是教師的教學思想與理念,這要求的不僅是外表形式上的變化,更是思想深處上質的飛躍。我們要想推動語文教學的迅速前進,必須加強自身的人文素養,打開束縛思想的繩索,引導學生在新的學習方式的體驗下,與課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在洋溢著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共同吹響內心自然的簫聲!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8
《生命 生命》是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本單元課文都是圍繞著對生命的感悟組織教材的,本課更是身殘志堅的作者杏林子對生命獨特的感受。本文短小精悍而充滿哲理性。作者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破土、靜聽心跳”三件小事,向我們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作者還表達了自己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試圖通過“由題入手,感悟生命”、“ 抓住關鍵詞,品讀生命”、“ 回歸課題,感悟升溫”三個層次,去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詞析句,讀出自己的感受,以課堂為起點引發孩子們對生命的感悟。
一、由題入手,感悟生命
課一開始,我在黑板上板書了“生命”這個詞,然后問學生,“你們想過生命是什么嗎?”“這篇課文的課題和以往課文的課題有什么不同?”用這樣的問題初步引發學生對“生命”這個詞的理解。一開始學生對“生命”這個詞沒什么感覺,也沒什么深刻感受,所以問題提出舉手來說自己對“生命”一詞理解的學生很少。
二、抓住關鍵詞,品讀生命
文章中的三個事例非常清楚,并都采用先敘事后談感受的模式來記敘,于是我就讓學生通過讀,用心去發現、去體會。學習第一個事例時,教師導學這一部分內容, 讓學生找出令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進行批注,學習這種閱讀方法,再通過找關鍵詞語的方法,抓住“掙扎、極力、鼓動、躍動” 等詞語和三個“!”,一遍遍轉換角色的朗讀來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入情入境,直接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體會飛蛾那種強烈的求生欲望。第二個事例,讓學生運用學習第一個事例的閱讀方法,小組合作學習,再在班級里交流,抓住“沖破、不屈向上、茁壯生長”等詞語,體會瓜苗那種頑強的生命力。而且又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升華朗讀課題中,切身體會到“生命”這一沉重話題的意義。
1、緊抓重點詞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詞語是組成句子的基本單位,在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時,如果能引導學生抓住句中重點詞語,那么對句子的理解就更加輕而易舉了。例如在理解第一段中,我引導學 生抓住“只要”、“稍用用力”來體會飛蛾生命的脆弱,抓住“極力”一詞來感受飛蛾的生命又很頑強,這樣一個既脆弱又頑強的飛蛾在學生頭腦中徐徐而飛了。
2、展開想象,深入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節:“如果你是飛蛾,你會怎么想呢?”孩子們把自己當成飛蛾,想到了飛蛾雖然生命脆弱,但也和我們的生命一樣寶貴。飛蛾也有強烈的求生欲望,也有自己的責任和事情。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加的深入,把對生命的感悟引入更深一個層次。
3、聯系生活經歷,感悟生命真諦。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糟蹋是什么意思?怎樣做是糟蹋生命?怎樣做又是好好地使用生命呢?我讓學生用身邊的例子來說明怎樣算白白地糟蹋,學生從身邊的小事舉例,講到了上網、不寫作業,犯罪是糟蹋自己的生命,在舉例討論后,學生能更好地感悟文中的含義,領悟到生命的價值不在于存活的時間長短,而在于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了,是否活得精彩,從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與偉大。
三、回歸課題,感悟升溫
結尾處我又回歸課題:“生命是什么呢?這個一開始我們回答不了的問題,現在能回答出來了么?生命是什么?出示課件,說說自己對生命的感悟。”孩子們紛紛說出自己對生命獨特的感受,形成了一句句屬于自己的。通過學習,孩子們對生命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四、不足之處。
1、課文講了三件事,在處理這三件事時,我側重不太明顯,在授課時應該把重點放在第一段,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來談感受,并教授學生學習的方法,在第二、三件事上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授之以漁,促進學生今后的發展。
2、教師的語言還不夠簡潔明了,有的話說得有點啰嗦。3、學生回答問題后、朗讀后,教師的評價還應再多樣些,藝術些。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9
回顧十二年的教學生涯,已參加了三次學校舉行的教學策略研討會了。這次第十五屆小學策略研討突出“學生參與”的主題,本身就貼近了真實的課堂,貼近了學生的生活。我由衷地為大道語文課邁進了真正的課堂生活而高興。
我執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19課《生命生命》,本課屬第五單元一類文。首先從課題來看,生命是個永恒的話題。也是個沉重的話題,如何把這個人生成長中很重要的話題讓十歲的孩子有所思考,有所領悟昵?我們知道不同閱歷的人,不同經歷的人對生命的理解和認識是大不相同的,于是我以作者的身世經歷為線索展開教學。隨著對作家杏林予的了解、敬仰、到對生命的感悟層層深入,從而徹底領悟了生命的不同含義。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突出了學生的參與。說到參與就要考慮到主動參與、被動參與,參與的廣度和深度等問題。為了使學生很好的主動參與。課堂上我十分注重學習的自主性,問題的開放性、師生交流體現民主和平等。體現課堂生活的真實、自然,在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中使認識更深入,學習更有效。主題教育理論的滋養使我深刻體會到教師如何在課堂生活中定好位,能真正做到充分尊重學生的探究性的學習過程,并在學生需要時能適時地給予指導和點撥。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是有效的,高效的,也能體會到課堂上彌漫著人文關懷的氣息,如:學生感謝同桌的提醒,老師感謝學生的補充,學生大膽提出自己對課題中的兩個“生命”的不同解釋,課堂上呈現出辯論的情景……。這種精彩的生成說明了學生的思維被煥發,被激活,說明學生真正進入了認識生命,領悟生命的學習中,課堂上學生的情緒由平靜到泛起微波再到波瀾壯闊和奔涌不止,這就是我們追求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課堂,這精彩來自于充分的預設,來自于學生自主學習的認可,來自對學生獨立人格的尊重,來自教師對課堂生活的理解。
任何一節課不可能完美無瑕,我們要相信,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我們要牢記教師的厚重沉淀,知識的廣博,充分的預設,先進的教育理念才是衍生精彩的基礎。
本課中“交流新發現”和“書寫生命感言”的設計都體現了讀與寫、言與書,工具與人文,自主個性張揚與教師指導的融合。充分體現了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
課結束了,我的思考和研究又開始了,如果教師們評價中說我成熟了,大氣了,那要感謝我的學生們。同時,我也深刻體會到了,只有自己刻苦鉆研,深思熟慮,力行實踐過的東西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相信我以后的路會走得更堅實!
最后想提出幾個問題供大家思考:
1、參與的廣度與參與的人次之間的關系。
2、教師的評價語言與學生的參與深度的關系。
3、教師指導的時機與學生參與的熱情之間的關系。
4、課堂所提問題對學生參與的影響:
影響參與的因素有許多,讓我們共同努力,使我們每個人的課堂都能精彩紛呈,讓我們都來享受充滿活力的課堂給我們帶來的幸福吧!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10
《生命 生命》這篇課文列舉了三種生命現象,從飛蛾求生、磚縫中長出的瓜苗、傾聽心跳三件小事,抒發了作者的三種感觸,進而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作者還表達了自己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本篇課文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樸實,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寫與理性思考有機結合,是一篇抒寫感悟人生的好文章。本篇課文的作者對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本篇文章原本是初一語文的一篇課文,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想感悟透徹實在很難,在選課時,年組的老師不同意我選這節課,但倔強的我還是想接受這種挑戰,我在備課時下了許多的功夫,自己研讀課文,閱讀教學參考書,上網到中學的教育網絡查找關于這篇課文的資料,又經過年組的老師的指導幫助,終于在周二講完了這節課。課中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同時也有許多可以在以后的教學中發揚的優點。
一、注重學生對教材的個性解讀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在上課開始,我就讓學生獨立默讀課文,找出感觸最深的句子,并寫出自己的感受。這樣既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又給予學生個性化的解讀的時間。
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理解,我通過和學生交流,逐步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意義。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成為課堂的引導者。
二、注重學生的朗讀,以悟其理
“閱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語文教學更要注重學生的體驗,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使感悟得到升華,感受得到釋放。學生通過朗讀,讀出了自己的理解,同時,多種形式的朗讀,進一步增強對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學設計環環相扣,緊扣主題
教學設計中我僅僅抓住“生命”這一主題,在學生談到對課文“飛蛾求生”一部分的理解時,我問學生:“此時,作者看到這一幕會想到什么?”在“瓜子破土”的理解時,我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同時,透過自己傾聽心態,感受到對自己生命的驚喜(此處,應該再多找幾名學生傾聽自己的心跳),進一步感悟作者的理解,同時,讓學生說出對“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理解,以及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說說怎樣好好地使用自己的生命,學生談得很實在,也很深入,特別是王佳月在以后的學習中開始有所改變。
在教學“飛蛾求生”、“瓜子破土”的結尾處,通過我的語言過渡,使學生兩次齊讀課堂,呼喚生命,緊扣課文主題。
四、拓展延伸,思想得到升華
課文結束之時,學生結合作者杏林子的人物事跡,以及生活中的人物,來感受生命的價值,使對生命的理解得到進一步的升華。最后以“生命因――――而美麗”,體現對生命的理解,學生談到很多,例如生命因別人服務而美麗、生命因為誠實而美麗、生命因努力學習而美麗、生命因奮發圖強而美麗、生命因珍惜時間而美麗、生命因奉獻而美麗
……
但在此處設計中,我沒有把我所準備的人物介紹一一介紹出來,總覺得有些失去了課堂的亮點。
五、教學中的不足
1、學生發言有些拘謹,不夠精彩。也許是課文難度太大,也許是學生緊張,總之,學生的語言沒有平時有序,沒有形成很多的亮點。語文學科是個語言積累的學科,應在平時的教學中更加注重學生表達語言的規范,以及學生的分析能力的進一步培養。
2、學生對教材的分析挖掘不透,教師應及時作好調控,引導學生分析,這樣更利用挖掘教學內涵。
3、對于這樣的講課,我以不是一次的經歷,但緊張的情緒日益加劇,這與自己的心態有直接關系,欲速則不達,同時,也顯現了自己的自信心不足。自己也更要多多鍛煉自己。
4、可以說教學設計沒有太大的紕漏,還是很合理的。但教學之后我總會琢磨,如果再換一種途徑是不是效果會更好呢?試想如果抓住“我常常思考生命是什么呢?”這句話進行教學,同時,在課文分析之中,反問學生“作者從飛蛾求生、瓜子破土就理解了生命的意義嗎?”,也許這樣的教學效果會更明顯一些。
其實,每個教師都會在執教之前和執教的過程中很迷茫,教學之后或有深深的感悟,雖然課已經講完,但這樣的反思會促進教學進步。我會通過自己的進一步的努力,讓自己的教學更加精彩!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11
光看這課題,我已經是感覺有些頭痛了,在我看來“生命”這個話有些太沉重。那么捉摸不定,它又是那么讓人肅然起敬,我覺得從教學經驗和課堂駕馭能力上,我都一般般,該怎么詮釋生命的內涵呢?何況面對的是那么小的孩子,也許我自己對生命的感悟都無從談起。
課文是臺灣著名作家杏林子的代表作,也是她對生命的感悟。其實她本身就是生命的一個很感人的例子,于是在上課時我就以介紹她為課的開始: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介紹一位作家,她就是杏林子……
然后出示課題:生命生命
在字詞教學環節中,我先是出示本課的生字組成的詞語,要求大聲、準確讀,特別是“擾”、“蹋”、“茁”;然后出示單獨的生字,讓學生再讀(本意是提高難度,因為學生讀生字時,詞語會讀,而單獨的生字就不會了);接著是給這些生字另外組詞(茁、撼、蹋,是比較難的,所以本意是增加學生的詞語積累量);最后書寫難寫字:蹋。詞語教學要把握好時間,我這堂課詞語教學因第三步而花了太多的時間,影響了后面的閱讀教學,使結尾有些倉促,這都因時間分配上不夠合理。
在閱讀教學時,當學生不能很好地說對句子的感受、體會時,教師該怎樣引導學生呢?比如我這堂課的重點句子:但它掙扎著,極力鼓動雙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課堂上,學生對這個句子的感受說的很勉強,沒有我預想中的效果,該怎么引導?
本課教學中我成功的地方是:能結合課文的句子去聯想課文中的空白,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努力去拓展文本。通過學習本課的文章,學生基本上能夠感受到生命的珍貴和意義。
教學之后的感受很多,值得反思的東西也很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每上完一次這樣的課,自己就會進步一點,對教學的思考會更深入、更廣闊一點。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12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八冊第五組的第三篇課文,是女作家杏林子對生命的獨特感悟,是一篇對生命的頌歌。
再教本課時,學生已經學習了本組課文中的《觸摸春天》和《永世的眼睛》兩篇文章,已經有了對生命的一些認識。源于對《觸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靜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樂觀面對”和《永生的眼睛》一文“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感悟,因此教學本課采用“聽——尋——悟——背”四個板塊,以達到“在讀中思索,在悟中升華”的效果,從而完成對本課的教學。
這節課的目標擬定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好詞佳句;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蘊含的意思;
3、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其中目標2和目標3也是本節課的重點。
4、結合自身實際,談談怎樣才能使生命有意義。
從教學過程看,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1、貫穿語文教學“讀”的功能。
俗語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作為一篇具有較強哲理性的文章,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學中,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讀,并步步推進。初讀,感知文章三個事例;尋讀,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讀,結合句子談理解、談感受;背讀,積累好詞佳句作儲備。整節課,書聲朗朗,讀味十足。
2、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理念在本節課上得到了較好的體現。無論是自讀自悟,還是小組合作,教師只是作為一個導演,主要學習任務由學生獨立或合作完成。
3、注重學法指導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在教學中,我采用讓學生作“圈點批注法”“小組合作探究”“規定答題句式”等方式,對學生學習和語言的訓練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盡管本節課有值得高興之處,但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表現為:
1、教師有些地方的啟發不到位,導致學生“知而無言”,未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學生的思維。
2、教師因局限于備課時的框架,為完成教學任務而硬把學生往即定的步驟上拉,使得某些問題探討得不夠深入。
3、教學輔助手段準備不到位,未能給學生以視覺或感官上的刺激,使得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探討有“貼標簽”之嫌。
雖然教無定法,但在今后的教學中應盡量避免以上問題,準備從這幾方面入手:
1、備課時除了備教材,還應備學生,并且盡可能設想課堂上會出現的狀況;
2、考慮學生的實際,設置一些問題,讓他們可以“跳起來摘桃子”,從而活躍課堂氣氛,激發思維。
反思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為教學服務,本著教書育人的宗旨,我會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盡最大能力彌補“教學這一門有遺憾的藝術”。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13
《生命生命》這篇充滿哲理的散文,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三件小事,傳遞著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表達了作者的獨特生命體驗和感悟。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這個如此宏大的話題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是我這節課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
葉圣陶先生在談到閱讀教學的任務時明確指出,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線索,是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而在第二課時中,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整體回顧課文的主要內容,可以達到夯實基礎、關注文本,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因此在上課伊始,我用簡短的語言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然后讓學生認讀上節課學過的生字詞,并回憶課文的梗概。這樣既關注了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學,又在學生回顧梗概的匯報過程中進行了說的練習,并為本課的順利進行做好了前期鋪墊。
在學生了解了文章梗概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針對文章重點段落的重點句子進行品讀,在品讀中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在品讀中體會句子的深刻含義,在品讀中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在品讀中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綜合能力。
教學中,讀應貫穿始終,隨著學生的匯報,教師便引導學生將理解、體會到的感情融入讀中,在對比讀,分角色讀,小組讀等多種方式的讀中引導學生更好地領悟人物的內心的感受,在讀中與作者的感情共鳴,并在讀中積累內化語言。
在學生理解文本和積累內化語言的基礎上,我注意引導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嘗試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習作者獨特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情,感悟作者是如何將自己的所要表達的情感融入文字之中。并引導學生說話寫句,這樣就將讀寫有機地結合到了一起,深化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人文性與工具性有機地結合到了一起。
當然,在本節課中,我也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在課堂的調控上,對時間把握得還是不夠精當,整個課堂前面用時過多,使得拓展沒有很好地完成。在今后的日子中,我會不斷努力,提高自己這方面的能力。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14
胡佳敏鑒于所承擔的匯報課任務,本節課教學設計的思路是:首先引導學生通過三個事例,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接著體現清華附小的“群文閱讀”最后要根據文本特點推薦相關書目。 在本課教學中我體現了如下幾點:
1、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教學不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感悟。一味的告訴只會扼殺孩子的一切,所以我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創新、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培養學生說的能力和發散思維,使他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文并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
2、反復品讀重點詞句段,理解感悟文章情感。反復品讀文中2-4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內容,在讀中感悟情感,在讀中體會思想,在讀中受到教育。學生進入情境,領悟到生命的價值不在于存活的時間長短,而在于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了,是否活得精彩。從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與偉大。 1
遺憾之處:1、由于時間的關系,考慮到后面的群文閱讀的匯報體現,本課教學中,語文知識點有遺漏之處。個別地方處理地有些粗糙。比如理解“糟蹋”“有限”“無限”等詞沒能引領學生深入理解。
2、感悟生命的價值的文本內容對于四年級孩子來說的確有些深。部分學生思維不夠活躍,教師的點撥調動的能力還需提高。
總之,我盡所能地展示了外出學習中竇桂梅團隊的教學走向,對于群文閱讀。清華附小也在探索之中,有限的40分鐘能否進行群文的比較閱讀。怎樣進行群文閱讀,并讓群文閱讀體現價值,還有待于探索!我旨在拋磚引玉地告知大家,無論是擠在課內,或是聚在課后,今后依據文本適時地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是語文教學的必然走向。
語文教學任重道遠,莘莘語文人將上下求索!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15
《生命生命》這篇充滿哲理的散文,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三個事例,傳遞著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表達了作者的獨特生命體驗和感悟。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是我這節課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試圖通過“品讀詞句,感受生命”“拓展資料,情感升華”“回歸課題,感悟生命”三個層次,去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詞析句,讀出自己的感受,以課堂為起點引發孩子們對生命的感悟。上課前,我對自己的設計還是很有信心,感覺設計上有不少亮點。如:課的開始和結束都是圍繞課題,開課質疑,生命為什么用了兩次?結束時解題是要我們珍愛生命,達到結構的完整。又如:課外資料的拓展不是一次展示,而是先出現杏林子的照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她的樂觀;然后老師深情地介紹杏林子的生平,讓學生在強烈地對比中體會杏林子的堅強,感受內心的“震撼”;再通過閱讀杏林子的成就,理解杏林子“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從而聯系生活引發自己對生命的感悟。“有限、無限”的理解則是靠聯系自己平時所聽、所看的事例來降低難度,深化主題。以此層層深入,搭建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梁,加強情感體驗,從而理解了本課的重點句,突破難點。
但上完課,我感到很沮喪。課堂上我在努力演繹著教案,以至于忽略了學生的閱讀節奏,常常還沒讓學生讀懂讀透,我就急著實施下一個環節。殊不知前兩個事例是為最后作者感悟生命做鋪墊,由于開始對詞句的品讀不夠深入和到位,,所以學生始終沒能進入我努力營造的情感氛圍,直接導致了課的后半部分,學生始終游離與文本之外。即使有多次的朗讀訓練,但因為學生的內心感受不足,朗讀也僅僅停留在技巧的指導,而不是真正的有感而讀。還有最后的練筆,因為時間關系沒來得及寫,課下細想,其實練筆可以放在感悟杏林子內心的想法上,可能會為深挖生命的含義搭建橋梁。
這節課讓我再次感受到老師的教學設計要真正為學生的學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課堂上,學生的思維不是教師"硬逼"出來,而是真實的原生態的暴露,并經歷思維逐步提升的過程.學生的情感不是老師“煽”出來的,而是真誠的投入,真情的交流,真正的分享。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12-24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05-02
《生命生命》 教學反思04-04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04-03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04-02
《生命生命》 教學反思04-04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04-03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04-02
生命教學反思04-29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15篇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