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么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 篇1
《比例尺》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先從“腦筋急轉彎:一只蝸牛從上海爬到北京只用了二分鐘,這是為什么呢?”這一有趣的猜謎入手,激發學生興趣,然后讓學生動手實踐請在紙上畫一條5厘米、10厘米、10米長的線段,引起學生質疑,根據學生的質疑引導學生運用以前學習過的知識——圖形的縮放畫出來,從而導入笑笑家的平面圖,進入新課的教學。
在體驗新知,系統理解新知部分,通過房屋平面圖這一富有生活情境的建構,引導學生在合作討論的氛圍中逐步發現、認識、了解“比例尺”的意義和方法。這樣的教學預設引導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把數學還原于生活,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的親切,體會到數學知識能切切實實地解決生活問題,這樣才能提升數學的.內在魅力。然后我通過:①求笑笑臥室實際的長是多少米?寬是多少米?面積是多少平方米?⑵笑笑家的總面積是多少平方米?③在父母臥室南墻正中有一扇寬為2米的窗戶,在平面圖上標出來,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切實體會到了數學的應用價值,獲得了新知識的豐富意義,同時也完善了原有的認知結構。
在評課時,我校所有聽課的數學老師及青陽另外3所小學的六年級數學老師給我提出很的建議與意見,特別是在求比例尺時,學生出現了多種求法,教師應循著學生的思路展開教學,在認真傾聽學生講解的同時,應對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與評價。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進一步明白了數學教學要遵循學生學習心理規律,要尊重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和感悟中總結和調整自己的學習。教師教學中要信任學生,大膽地引導學生探究。
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 篇2
這一課我在教學時,首先立足于學生發展的教學目標,課的開始,我設計了一個腦筋急轉彎題:今天早上老師從家到學校上班用了15分鐘,可是有一只螞蟻卻只用5分鐘就從梅山爬到泉州,這是為什么?,這里創設了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從地圖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著,引導學生帶著老師提出的三個問題進行自學: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樣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時應注意哪些問題?這樣,培養學生嘗試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只要學生解決好這三個問題,本課的重難點也就解決了。最后提問:學習了比例尺,對我們有什么用處?使學生對今天所學知識有更深入地了解。
這一節課,通過這一系列的設計,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探究,對本課的知識掌握較好,對比例尺也進行了多角度的認識,對其應用價值也進一步得到體驗,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可以說,課堂的精彩在于學生的精彩,課堂的收獲應該是學生有收獲,包括智力的和非智力的。一堂課讓學生學會幾個知識點很容易做到,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感情,培養頑強的數學精神實在是任重道遠。因為教學內容是比較新的東西,我采取換位備課和換位教學的策略,鼓勵學生以積極的心態來研究學習來大膽展示自己,努力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思維和創造還給學生。
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 篇3
比例尺是在學習和生活中經常用到的一個知識點。首先,我創設了一個情境,引導學生明白按照實際尺寸繪制平面圖是不可能的,初步產生縮小放大的需要,引入了學生對新知學習的渴望,進而,讓學生初步了解比例尺在實際生活中有縮小和放大兩方面的應用,進而,引入了學習比例尺的必要性,導入新課的學習。
接著,通過學生的自學讓學生自己說出了什么是比例尺,我直接給出了比例尺的相關定義,進而,結合例題引出數值比例尺以及它的含義的理解。
然后,引出線段比例尺的學習,緊接著,進行了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互化教學,進而,引導學生總結出:為了計算簡便,通常把比例尺寫成前項或后項是1的比。
然后,介紹放大比例尺,同時跟縮小比例尺進行對比, 最后,作了相應的練習,對新知進行了鞏固與內化,加深了學生對比例尺的掌握。
通過今天的教學,我覺得,這節課學生學的還是比較輕松的:無論從學生學習新知的狀態,還是參與程度,都很好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尤其是一些概念性東西的總結環節,學生學的很主動,而且,比例尺的'轉化和有關計算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而理解比例尺的定義是突破這一重點和難點的基礎和前提,所以我在教學中對于重點的把握還是可以的,只是在這節課中還有一點遺憾,就是感覺到對于教材的拓展方面還有一些欠缺,所以在這方面還需努力,而且對于一些后進生來說,知識點多,理解起來比較慢,掌握起來還有些難度。所以,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強調有關注意事項,不斷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 篇4
“比例尺”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抽象,難以理解,且與實際生活較遠,不易讓學生直觀的理解。因此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思考如何將這樣一節概念教學恰到好處的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反思 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成功的關鍵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激情、智慧與個性的大舞臺,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發展。
1、在生活中引入新課。現代學習心理學認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在引入階段,我選取了學生們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五副大小不一國旗的平面圖),讓學生觀察這些平面圖“什么變了,什么沒變?”,進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圖形的大小可以隨意改變,但形狀不能改變。
2、在情境中引出課題。老師到房產公司看了房子。出示兩套房屋的平面圖(大小一樣)。老師想買大一點的,你能幫我選擇一下嗎?學生在幫忙選擇的過程中發現很難知道到底是哪個大一點。在學生有爭議的時候,出示兩套房屋的比例尺,告訴學生老師發現每個平面圖下面都有個這樣的標志。現在你能幫我選嗎?說說你的理由?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引起學生們對比例尺的注意,及時發現往往針對平面圖的大小不能準確的判斷實際圖形的大小,平面圖形的大小與比例尺有著密切的聯系,進而讓學生提出本節課研究哪些有關比例尺的學習知識,針對學生們提出的問題,進一步有側重點的確定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3、在動手操作中得出概念。通過讓學生設計制作校園平面圖,親身體驗設計師的感覺,讓他們在實踐中體會如何確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計算數據,如何作圖等。在匯報交流時,恰當的傳授知識。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總結出比例尺的定義,認識縮小比例尺,針對學生們得到的很多結論,我將他們的作品一一展示給同學們看,課堂充滿了探索的氣息。
4、在自學中學到知識。在學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怎樣求比例尺和圖上距離這一部分知識教簡單。因此我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思考,自己與其他學生交流,在交流中學到新的知識。
值得思考的是:教學數學知識時要從生活生產實際中挖掘教學素材,不能生搬硬套教材。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只有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知識的探索過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老師在整個過程中只是組織者和引導者,用飽滿的熱情參與到課堂中來,用激情帶動感染學生的學習熱情。
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 篇5
這節課要求學生認識比例尺,包括數字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會這兩者之間的互化,會利用有關條件求出一幅圖的比例尺、圖上距離或者實際距離,這一部分知識對小學生來說比較抽象,課堂容量較大,如何在四十分鐘輕松完成這些任務呢?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結合教材特點,分析設計意圖,精心設計教學環節,盡量聯系生活實際,與學生身邊的事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有了參與,才有學習。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成功的關鍵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激活智慧、獲取成功的大平臺,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發展。
成功之處:
1、由身邊問題引入比例尺。為了在開頭吸引孩子們,我提出問題:“我們的教室長9米、寬6米,你能設計出教室平面圖的長寬各畫多少嗎?”這樣的問題比較簡單,學生幾乎人人有自己的想法。我讓學生大膽發言,然后思考問題:你是怎么想的?這樣的'教學孩子們對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倍數關系有了一定的認識,比例尺的引入也就水到渠成。
2、在具體情境中探究新知。結合教材特點,引用淘氣和笑笑繪制的學校周邊平面圖的比較,讓學生體會同一幅圖不同的距離必須按一定的比來畫,否則不合理,這個比就是比例尺,這一情景的出現,強調了比例尺的重要性,學生有了更為強烈的求知欲望。比例尺是什么?在小組合作交流中,讓學生理解討論,知道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就是比例尺,這個比不是尺子,而是一個比,要求當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單位統一時才可比。
3、在小組合作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充分利用課本,引導學生計算笑笑繪制的平面圖的比例尺,然后告訴距學校實際距離的某活動中心的位置,讓學生畫出這一地點。那么學生就必須算出圖上距離來。這時學生算法較多,可以是:40000÷10000=4(厘米)也可以40000x1/10000=4(厘米),也可以用比例來解答。解答過程讓學生在小組中展示比較,講清道理。
4、在總結中梳理知識。總結時,我讓孩子們大膽發言,說出自己的認識,學到了什么,在總結中對比例尺這節課回顧梳理。
5、在提問中適度延伸。由于本節課容量過大,學生的積極參與也用去一些時間,所以對放大比例尺,我沒有時間去講解。所以,我巧設問題:我們往往需要將實際距離縮小,但是有時候對一些精密零件,我們需要放大,想一想,這樣的比例尺會是怎么樣的呢?這樣的問題拋出后,讓學生課后思考。
不足以及改進措施:
當然,這節課也有遺憾之處,我覺得安排上有點凌亂,條理性不夠好。雖然學生做了總結梳理,但對整堂課教學來說還是有遺憾,如果安排更有條理,我相信,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刻。
總之,如何將數學這一相對來說比較枯燥的學科“有情有趣”,我們就要從生活生產實際中挖掘教學素材,結合教材。這樣,學生才會樂于學習,只有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知識的探索過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 篇6
在比例尺應用這一課中,我先和學生一起回顧了比例尺的概念、意義及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的計算方法,為后面解決問題做好鋪墊。
接下來,我創設一系列的情境,讓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特別是讓學生設計家鄉方位圖這一教學環節是新課標中“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真切體現,也提高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且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這些問題的設計是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符合學生的認知和發展規律。
自己在這節課中的不足:
1、對課堂教學的時間結構把握的不到位,學生易掌握的知識講解的過多,導致后來的難點沒有足夠的時間很好的突破。在這一點上自己今后要特別注意。
2、在小組合作時,首先沒有對小組成員明確分工,導致了時倍功半的結果。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在小組合作時應首先分工明確,每個小組成員都有事可做,體現真正意義上的小組合作,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3、在課堂中沒有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可能與自己的性格有關。這一點今后要向其他優秀的教師學習,有助于很好的提高自身素質。
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 篇7
《比例尺》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教學內容。這一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的主要內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會求出一幅圖的比例尺,并會把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這部分知識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抽象,難以理解,且與實際生活較遠,不易讓學生直觀的理解。我認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并要在學生深刻理解比例尺意義的基礎上進行變通,學生才能真正掌握。因此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含義,這樣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在通讀教材的基礎上,認真鉆研教材的編寫意圖,從新的教學理念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
1、課前設計:這部分知識因為小學生在生活中少接觸,學生普遍都感覺比較枯燥,也比較抽象,所以針對以上情況我設計了如下一個教學結構圖,在這節課的課堂教學中還取得 了一定的效果。創設情境——學生質疑——認識比例尺—--研究比例尺——鞏固與應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回顧與總結——布置研究性作業。
2、挖掘學生身邊的素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引入新課階段,我先讓學生試著畫幾條線段:5厘米、1分米、10米,畫到10米時,發現不能把它的原長畫在紙上,學生在畫線段時提出疑惑,出示地圖以此引入新課,這樣完全激起他們探尋真知的強烈欲望。
3、在引導學生理解比例尺階段,出示我國的地圖,讓學生說說這個比例尺的意義,這時,由于學生剛才已經對比例尺的意義有了初步的認識,學生很快地從不同的.角度說出這幅地圖的比例尺1:100000000的意義。這樣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真正理解比例尺的意義,突破了這節課的難點,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加強對比,引導學生發現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區別和聯系。
4、在引導學生發現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區別和聯系階段,我先讓學生認識這兩種比例尺,讓學生說說它們有什么不同,然后提問:你能把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嗎?試試看。通過對比,學生發現數值比例尺是用數字比的形式表示出來,沒有單位名稱;而線段比例尺是用線段表示的,并帶有單位名稱。這樣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在對比中發現不同和它們的聯系,加深了學生對比例尺知識的認識,從而突破了這節課的難點。
5、教學時間把握得不好。因為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是教學重點,所以課堂上讓學生說比例尺的意義占用的時間多了,導致相應的習題沒有完成,來不及反饋,學生的練習時間偏少。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深刻地認識到,一節課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為這位老師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為學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作為一位數學老師,要不斷地探索出適合學生的有效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駕馭課堂能力和應變能力,同時,還要自我加壓,不斷磨練,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 篇8
這學期的教學研討課,我們高數組研究的內容要求是解決問題方面的。看看我的教學進度,解決問題比較有代表性的只有比例尺的應用和正反比例的應用了。后面一個內容我去年參加區賽課時上過,不想再上了。這次想挑戰一下自己,選擇了《比例尺的應用》。
《比例尺的應用》是在學生認識、理解了比例尺的意義之后進行教學的。最初我研讀完教材和教學用書后,覺得這個內容難度應該不是很大,所以最開始我定的教學內容是一節課把例2、例3都上完。后來再一次重讀教學用書以及找中上等學生進行個別摸底調查時,發現學生根據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若告訴比例尺和其中任一個量,求另一個量,這些學生不能很快做出反映,在老師提醒他們把比例尺寫成分數時,他們才很快覺悟。看來數量關系之間的.變換是有難度的。本來初次備課是上完例2接著上例3,再練習已知比例尺和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的。經摸底之后,我把練習調整到例2之后,將例3略去,(例3更復雜,綜合性更強)再增加書后的做一做第一題。
課基本上是按預先想的流程的上完了,但我自己的感覺不太好。反思有以下幾個做得不足:
1.對學生知識層次的了解不夠。學生雖能夠答出比例尺的意義,但學生對這個意義的理解還是停留在表面,并不深入。從應用不熟練,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不足可以體現出來。
2.教學重點突出不夠。在用算術方法解答問題,特別是在推導公式時要放慢速度,引導學生觀察,必要時還要加以讀來增進理解。而我在讓一個學生說出求實際距離怎么想之后,沒有回頭再引導學生看公式或是再請聽懂的學生可以復核一遍,或者是讓同桌說一說。我出示公式之后,也沒有讓學生讀一讀。效果就不太明顯。
3.對學生的表揚鼓勵做得不夠。學生課堂上氣氛活不活躍,除了引導要得法之外,賞識、鼓勵也是必不可少的。哪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當人在被肯定的時候,做事情就格外有激情。這一點在以后的教學中要隨時注意,多鼓勵學生。
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 篇9
比例尺的概念是按照課本的思路直接給予學生,還是由學生動手畫圖后歸納發現?以往本人在教學認識比例尺時,都是死扣教材把比例尺的概念直接給予學生,總感覺這一概念來得太突然,學生理解不透,掌握不牢固。
我校馮瓊老師執教的《認識比例尺》這節公開課對我的啟發太大,她課堂設計巧妙,學生自主繪制教室平面圖時,遇到怎樣將教室平面縮小的.問題,由實際的需要順利發現、歸納非常自然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學生輕松愉悅地完成了新知的自主構建過程。本人在教學這一知識時也欣然借用了馮老師的獨到精巧的教學設計,效果果然良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發現一些學生在繪制教室平面圖時,是隨手一畫的,根本就沒有按比例縮小。我盯住了一個學生,他的長方形畫得細長細長,實在太苗條了,與教室平面反差太大了。我緊緊抓住這一難得的課堂生成資源,在畫得正確的學生匯報完了之后,我在全班展示了這個學生的作品。同學們觀察后,都認為畫得不像,我要求學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大家非常愉悅地接受了“同一幅圖的比例尺必須是一致的”這一知識。
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 篇10
《比例尺的應用》是在學生初步了解了比例尺的含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內容較多,要求學生能讀懂平面圖,理解比例尺的一般意義,會根據比例尺求實際距離或圖上距離,還能在平面圖上畫出物體的位置。要讓學。針對這節課我反思如下:
一、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先復習一下比例尺的意義,然后創設了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新課的學習。
二、這節課的重、難點是能按給定的比例尺求相應的實際距離或圖上距離,而準確把握比例尺的'意義,為計算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提供了算法多樣化的依據。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說出比例尺1:8000表示的意思,在學生對比例尺的多角度理解的基礎上,通過讓學生獨立探究與合作討論相結合,靈活的選擇解決方法。在反饋匯報時,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思維的機會,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探究新知的活動。并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
三、在鞏固練習時把數學學習與解決實際問題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應用知識,讓學生真正體會比例尺的價值,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讓學生發現數學問題就在我們身邊,體會到解決問題的快樂。
這節課,學生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成功的關鍵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激情、智慧與個性的大舞臺,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發展。
反思這節課,也存在以下一些問題,部分學生在用解比例這種方法時,解設時用的單位還是搞不清。課后我把這個問題和老師們討論了一下,大家認為如果讓學生討論能不能設為米?為什么要設為厘米?而不是老師重點的提示,可能學生的記憶會更深,理解的更透徹。
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 篇11
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曾想過這樣設計:先復習一下比例尺的意義,然后隆重推出課本的信息窗,讓學生根據信息提出問題,如:從濟南到青島有多遠?需幾小時到達?然后重點探索如何根據圖上距離和比例尺求出實際距離。但根據以往的經驗,學生對根據數學信息提問題這個環節似乎興趣不是很大,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呢?我靈機一動,對信息窗做了一下修改:
課一開始,我問:同學們,你們到過青島海洋世界嗎?(由于青島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城市,學生熱情比較高。)如果我們要從威海出發去青島,客車以每小時100千米的速度行駛,你知道路上需要幾小時嗎?
這時,學生紛紛發言: 這怎么行?必須知道青島和威海兩地之間的路程啊!接著,我出示了信息窗中的地圖,問學生:根據現有的資料,你能算出這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嗎?學生興致很高,找到的思路很多,但很少用課本上的方法,想法最多的思路有:
思路一:比例尺1:8000000可以理解為圖上一厘米代表實際8000000厘米,因此圖上3厘米實際就是3×8000000=24000000厘米=240千米
思路二:因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困此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也就是說,3÷1/8000000=24000000厘米=240千米。
雖然學生沒有用課本上的方法,但我認為還是非常有必要給學生補充的,而且由于思路簡單,利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掌握。另外,在設未知數時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設成厘米為單位,最后為什么要注意化成更大一些的單位,如米、千米。
本節課的知識比較零散,還涉及到如線段比例尺的類型,放大比例尺應注意的問題等,本節課沒能全部解決,但我覺得本節課的方法思路學生明白透徹了,也為其它類型的題打好了基礎。重要的是,本節課中,學生體會到了用不同的思路來解決問題,那么在出現線段比例尺的時候,學生就不會生搬硬套的用公式來解決了。
這節課,學生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成功的關鍵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激情、智慧與個性的大舞臺,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發展。
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 篇12
《比例尺》這一節是在學生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比例的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對于比例尺的認識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本節課主要通過教師的組織和引導,結合學生的認知實踐,讓學生逐步突破重、難點知識,即掌握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類型,會求比例尺并進行不同比例尺之間的轉化,同時感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的廣泛應用。
本節課通過1M的長度在紙上畫不下這個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然后通過小組討論解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關系引出比例尺,讓學生經歷了比例尺的產生過程,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本節課從學生的反饋來看,大部分學生都能掌握比例尺的意義,會求比例尺。
當然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1、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是比例尺的兩種形式,這一點兩者的關系講解的不透徹。
2、在計算比例尺的時候,帶單位化簡比這里學生不夠熟練,影響教學進程,這里可以安排復習一下舊知,可能教學效果比較好。
3、上課的語言語調要有起伏,還有肢體語言要更加的`豐富。這樣能更加吸引學生的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4、板書書寫太急促,字不夠端正,整體還可以更美觀。
在今后的教學中,希望能一步步改進這些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比例尺》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習比例的意義及其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平面圖的比例尺,同時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比例尺。難點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義。
這一課我在教學時,首先立足于學生發展的教學目標,課的開始,我設計了一個腦筋急轉彎題:“今天早上老師從家到學校上班用了15分鐘,可是有一只螞蟻卻只用5分鐘就從湘潭到武漢,這是為什么?”,這里創設了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從地圖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著,引導學生帶著老師提出的三個問題進行自學: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樣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時應注意哪些問題?這樣,培養學生嘗試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學生解決好這三個問題,本課的重難點也就解決了。最后提問:學習了比例尺,對我們有什么用處?使學生對今天所學知識有更深入地了解。
這一節課,通過這一系列的設計,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探究,對本課的知識掌握較好,對比例尺也進行了多角度的認識,對其應用價值也進一步得到體驗,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 篇13
《比例尺》一課是比例的應用第一課時,以比、比例為知識基礎。本課時我預設的教學目標是理解比例尺的含義.會應用比例的知識求平面圖的比例尺,以及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在課中我設計了這樣三大板塊:一:設疑: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是一定的,但是在大小不同的兩張中國地圖上(出示兩張中國地圖),這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是不一樣的,這是為什么呢?有什么奧密嗎?二、學習探索中國地圖。請學生量出每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并求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交流得出所求的比是1:41880000,為什么這幾個比是一樣的?再得出在同一幅圖上,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是一定的,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叫做比例尺。三、求比例尺和利用比例尺計算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拓展題:上海到北京的距離是1050千米,在一幅地圖上的距離是4厘米,廣州到北京的距離是5880千米,在這幅地圖上的距離是多少千米?這題可以依據比例尺一定寫出比例計算。
一節課下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很高,特別是在處理一個生成環節的時候,學生討論得尤為激勵:在第三環節計算圖上距離時,如果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圖上繪制兩個城市的距離,與剛才這幅1:41880000的地圖上比較,有什么不同?有學生說:圖上距離會短一些,有學生說圖上距離會長一些,這時教師適當地點撥:數據比較大,你能否舉一個例子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于是,學生講出了1:10和1:100兩個比例尺,一個是圖上1厘米代表實際10厘米,一個是圖上1厘米代表實際100厘米,1厘米代表的實際距離越長在圖上畫的就越小。
本節課欠缺之處:
1、教師扶得比較多,學生的`活動沒有充分展開。
2、課時劃分應該更細化,本節課應更側重于認識比例尺,對比例尺意義的理解上,課堂時間的分配應該更優化。
3、學習探究環節應該考慮得更為細致,同一道探究題可以給同桌兩人大小不一的中國地圖,造成矛盾沖突,更為深刻地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4、學生用多種方法計算拓展題,教師逐一將這幾種方法進行評價,而沒有很好地將這幾種方法聯系起來,應該在評價反饋的過程中找到這幾種方法之間的相通之處,不僅讓學生進一步地理解本課時的內容,在基礎之上加強拓展提升.
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 篇14
通過創設生活情景,使學生始終處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狀態,解決了線段比例尺和數值比例尺的轉化,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同時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以此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這樣讓孩子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了能力,通過本節課讓學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了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有了以上的鋪墊教學,在已知比例尺、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或是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就簡單多了。比如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孩子們很多人都根據比例尺,來分析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之間的倍數關系,然后列乘法算式來做,所得結果再進行單位的換算。還有學生利用三者之間的`乘除法關系來求,用圖上距離除以比例尺。
本節課的教學時間把握得不好,因為,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是教學重點,所以課堂上讓學生說比例尺的意義占用的時間多了,導致相應的習題沒有完成,學生的練習時間偏少。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作為一個數學老師,我會不斷地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一節課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為這位老師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為學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 篇15
《比例尺》是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教學內容。這一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抽象,難以理解,因此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思考如何將這樣一節概念教學恰到好處的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在引入階段,我選取了學生們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國地圖和螺絲釘的平面圖),讓學生觀察這些平面圖“什么變了,什么沒變?”進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圖形的大小可以隨意改變,但形狀不能改變。在學生認識了比例尺后,我讓學生通過查找地圖的比例尺知道生活中還有另外一種比例尺:線段比例尺,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和能力。接著又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抓住1:6000000、1:150000000、60:1。進一步認識比例尺有放大功能,也有縮小功能,讓學生打開思路,不拘一格的從多角度來思考比例尺的意義。結合實際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
本節課在教學時,也有一些處理不夠恰當的地方:
首先,沒有能夠充分利用我所設計的導入情景,學生們對越來越小的中國地圖的平面圖很感興趣。在這里,我應該組織學生深入討論,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從而初步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在出示幾幅圖片后還應該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找一些實際的物體縮小或擴大一定的倍數畫成平面圖的例子,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
第二,在讓學生總結比例尺的意義時,過于匆忙,應該讓學生們通過觀察、比較,逐步總結出比例尺的意義,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第三,對比例尺的放大講得不夠透徹。第四,學生的參與熱情不夠高。這主要是比例尺的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我也沒能很好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情緒。
【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08-26
《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范文07-03
關于《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07-04
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的范文02-07
比例尺的應用教學課件03-29
《比例尺的應用》的教學設計06-12
比例尺教學反思07-02
《比例尺》教學反思09-10
比例尺的教學反思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