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薪嘗膽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臥薪嘗膽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臥薪嘗膽教學反思1
《臥薪嘗膽》是一篇寓含深刻的道理的中國歷史故事,課文敘述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征戰,越王勾踐戰敗求和并忍辱負重臥薪嘗膽轉弱為強的故事。
要不怎么說一篇文章的題目是文章的靈魂呢。就“臥薪嘗膽”這四個字幾乎就可以把課文內容說全了。在第一課時教學時,我讓學生讀課題,就當生字詞一樣的去教授這四個字的寫法,反復的讀。然后讓學生就課題提問:看到題目,你有什么疑問?因為以往有此類揭題質疑的經驗,所以學生提的問題都很有價值。問到:是誰臥薪嘗膽?為什么要臥薪嘗膽?他是怎么臥薪嘗膽的?臥薪嘗膽的結果如何?帶著這次疑惑直奔故事內容,自讀課文3遍。自讀課文,不是盲目地去讀課文,每一遍的讀都要有一定的目的。例如,第一遍讀課文時,應放聲朗讀,要求讀準每個字的字音,遇到文中加拼音的詞語和難讀的地方多讀幾次,爭取把課文讀通、讀順、讀準。第二遍讀課文,勾畫文中的生字新詞,正確認讀本課2類字和課后詞,并自主學習本課一類字。第三遍讀課文時,就一邊讀一邊解決根據課題提出的問題。一般情況下,三遍課文一讀,根據課題質疑的問題也就干脆的解決了。毋庸置疑是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解決“什么叫臥薪嘗膽呢?怎樣臥薪嘗膽呢?”這一問題時提示他們可以聯系上下文來理解,也可以借助課本插圖來理解。在文章中找到相應的語句去回答問題。
第一課時相對簡單,完成閱讀生字詞和課文閱讀的基礎上,就課文課題的提問與解答幫助學生梳理了課文脈絡,知曉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臥薪嘗膽教學反思2
《臥薪嘗膽》這一課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中國歷史故事。課文敘述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征戰勝敗的故事。越王勾踐敗不餒,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最后轉敗為勝;吳王夫差非常驕傲,不聽忠言,放虎歸山,最終被越國滅掉。課文著重寫勾踐命運的變化,由此我確定了教學重點是在品詞析句中,感悟人物的內心世界,并通過有感情朗讀表達自己的感受。難點是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深入理解勾踐的“屈辱”,感悟勾踐忍辱負重的精神。在課前預設和課堂生成中,帶給了頗多思考,下面就上課的幾個環節進行反思:
一、由圖導入,揭題質疑:我通過春秋列國圖,向學生介紹了當時的歷史背景,了解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間斗爭的激烈與殘酷,并指名讀第一自然段,突出“征服”的內涵——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過渡到課題的板書,問學生: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有的學生說:“臥薪嘗膽是什么意思?”有的說:“為什么要臥薪嘗膽?”有的說:“臥薪嘗膽的結果怎樣?”等問題,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文章的初讀,為學習課文內容,做好鋪墊。
二、初讀文本,整體感知:教學字音時針對學生讀錯的“夫差”“奴仆”及時帶領學生讀準,在去掉拼音開火車讀的基礎上分男女生讀,進一步鞏固字音。整體感知時本想自己精心設計出示的詞語順序連起來就是文章的大概意思,學生應該會說。可學生面對那么多的詞語總想把它說具體,反而成了簡單復述了。換一個方式——出示文中的關鍵詞語“兵敗會稽萬般無奈受盡屈辱臥薪嘗膽滅掉吳國”效果應該會好些。
三、直奔畫面,理解題意:我出示的是書上的插圖,學生能說出圖上的情景,在瀏覽課文劃出相關句子時,學生只畫了“他還在屋子里掛了一只苦膽,每頓飯前,總要先嘗嘗它的苦味。”在我的啟發下學生找到了描寫“臥薪”的句子——“晚上,就睡在柴草上。”后來我想這里是我的問題不夠明確,我直接讓學生劃出描寫“臥薪嘗膽”的句子就行了。因為插圖的上勾踐主要的姿勢是在飯前。句子畫好后,我采用了提問式導語:“勾踐是越國的大王,他為什么放著華麗舒適的皇宮不睡,放著美味可口的飯菜不吃,而去睡柴草、嘗苦膽,折磨自己呢?”努力做到“以情激情”的效果。
四、深入探究,感悟“恥辱”:這個環節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處理時我先讓學生帶著“越王勾踐念念不忘的仇恨和恥辱是什么呢?”這個問題,自讀2、3小節,劃出相關的詞句。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為的是更精彩的交流。
1、合理補白:理解“萬般無奈”時,教師語言描述勾踐帶著五千殘兵敗將被吳王團團包圍的,要逃是逃不掉了。他曾想帶著士兵和吳王決一死戰,也曾想到了自殺,寧死不屈啊,可是他為什么不這樣做?那么要保全性命,唯一的選擇是拋下高貴的帝王身份,跪下來求吳王繞他一命,此外別無選擇。這就叫萬般無奈。你能讀出此時越王的心情嗎?要么滅國,要么求和,勾踐向吳王求和可不容易,因為勾踐是夫差的殺父仇人,為了謝吳王心頭之恨,為了有朝一日能東山再起,甘愿和夫人一起去給吳王當奴仆,你能讀出此時越王的心思嗎?
2、挖掘文字:板書“奴仆”的象形字,通過對這兩個字進行字理分析,讓學生理解奴仆就是古代有罪之人,沒有自由供人使喚的下等人,從而為后面學生體會越王在吳國所受的侮辱做好鋪墊。
3、滲透語言文字訓練: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主要是學習語言文字的。如學習“建議”口頭造句是重點,考慮學生實際,設置合理的說話情景——扮演大臣和吳王,用“在朝庭上,謀臣紛紛建議(xx)”吳王不聽大家的建議,驕傲地說:“(xx)”。這里的說話造句是建立在對越王與吳王認識的基礎上的——吳王的驕傲和越王的求和這一人文的價值取向上的,是建立在對“建議”肯定的基礎上的,是比較適合學生合理想象與“扮演角色”的基礎上。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表達,激發學生語言表達的個性化,不僅學會用“建議”造句,而且對吳王的驕傲與越王的求和作深層次的猜測與預見。當然“建議”可以做名詞用,也可以作動詞用,旨在學生的感悟。又如比較句子:“他們在吳國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國家。”“他們在吳國才干了三年,就回到自己的國家。”關鍵字“才”的位置不一樣意思表達完全改變了,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很深。
4、適度拓展:學生在感悟勾踐夫婦穿粗布衣、住石頭房、養馬駕車、舂米推磨后,為進一步感悟“受盡了屈辱”,設計了延伸“問疾嘗糞”的典故。學生對勾踐夫婦遭受的屈辱感悟更深刻。
5、創設情境:一個堂堂的國君穿“粗布衣”,住“石頭房”而且還要給吳王“養馬駕車,舂米推磨”,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國王的尊貴身份蕩然無存,這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折磨、屈辱,更是對人格的侮辱啊!男生讀——;這是飽含血淚的日子,滲進心靈最深處的屈辱,女生讀——;這是更是忍辱負重、度日如年的三年,全班齊讀——旨在通過朗讀表達自己的感受。
五、再讀文本,引發思考:再次回到描寫臥薪嘗膽的第四自然段,引發思考——勾踐回國后的二十多年做了些什么,使原來那么弱小的國家變得如此強大最終滅掉吳國呢?因為課堂把握節奏不當,這個環節效果不是很理想。
縱觀今天的這節課,我深深感到語文課還是要簡簡單單地教語文,不要讓教師的分析代替了學生的閱讀實踐,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正如鄭板橋所說“冗繁削盡留清瘦”,這樣的課才會扎實生動,樸實精巧。
教無定法,學無止境,每一次反思,為的都是能讓自己有所進步,相信只要我們每一次都能踏踏實實,潛心鉆研,我們的教學之花定會常開常艷,永不凋謝!
臥薪嘗膽教學反思3
前幾天我們小組進行了一次小教研,由我執教《臥薪嘗膽》一課,下面就來說說我的一些教學反思。
《臥薪嘗膽》是一篇蘊涵深刻道理的中國歷史故事。課文敘述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征戰勝敗的故事。我在教學本課時,重點指導學生學習第4自然段,幫助學生了解越王勾踐敗不餒,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最后轉敗為勝的故事。
要學習第4自然段了,我問學生:三年后,勾踐回到了自己的國家,照理他又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了,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以引起學生學習第4自然段的興趣。學生自由讀了一遍后,我又讓大家齊讀,當大家讀到“晚上,就睡在柴草上。”這句話時,我就告訴學生這就叫“臥薪”;當學生讀到“……總要先嘗嘗它的苦味……”時,我就說這就叫“嘗膽”。接著問:“現在,誰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臥薪嘗膽’的意思?”這時,學生都能說出臥薪嘗膽的字面意思。我又問:“僅僅臥薪嘗膽就能報仇雪恨嗎?”讓學生在討論中得出結論:要報仇雪恨,就必須使自己的國家富裕起來,必須要建設一支強大的軍隊,同時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這時,再讓學生談談“臥薪嘗膽”的真正含義,學生都能從更深的層次來理解:為了實現一個目標,要艱苦奮斗,發奮圖強!
《臥薪嘗膽》是蘇教版第五冊語文課本中的一篇歷史故事,課文敘述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征戰勝敗的故事。越王勾踐敗不餒,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最后轉敗為勝;吳王夫差非常驕傲,不聽忠言,放虎歸山,最終被越國滅掉,著重表現越王勵志圖強的精神。
本節課屬于第二教時,意在通過個別字詞和句子的揣摩來深刻地體會勾踐的這種精神,可故事所講述的內容距離我們的時代較遙遠,深刻地理解成語的意思并學會運用是教學的一個難點。而學生的實際情況一個是年齡小,對歷史的了解甚少,其次是善讀課文卻不善品悟課文,難以從字面走進文中。
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動容。如引導學生讀第二自然段時,我要求小朋友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讀第二自然段,可以大聲朗讀,可以輕聲地讀,可以在心里默讀,還可以和同桌一起讀等等,將朗讀品悟變為學生主動樂為的過程。
課尾設計寫話:根據故事,用自己的語言夸一夸越王勾踐,并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表示向越王學習的決心;或者,想想吳王慘敗的原因,用自己的話教育他幾句。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要他生硬講出文中蘊含的道理是不太可能的,在課堂的最后我設計了個小小的寫話練習,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自己道出課文中的道理。最后,我們讓學生聯系自己,聯系現在的生活來進行拓展的理解。
這一節課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反應活躍、興趣盎然,學生在讀中,寫中,他們的語文能力得到了鍛煉。
臥薪嘗膽教學反思4
這是一個中國歷史故事,課文敘述的道理深刻,發人深省。越王勾踐敗不餒,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最后反敗為勝,吳王夫差非常驕傲,不聽忠言,放虎歸山,最終被越國滅掉。
學習課文時,我采用倒敘的方式,先從圖畫入手,在指導學生觀察的基礎上,學習課文的第四自然段,通過劃句子,朗讀來體會勾踐在回國后的生活上艱苦。然后設疑:勾踐貴為越國一國之君,他為什么放著華麗舒適的皇宮不睡,放著豐盛可口的美味不吃,而去睡柴草,嘗苦膽,折磨自己呢?引出第三自然段的學習,讀文后以一組填空題:“勾踐夫婦在越國穿的是_______________,在吳國穿的是_______________;在越國住的是_______________,在吳國住的是_______________;在越國吃的是_______________,在吳國吃的是_______________;在越國生活上_______________,在吳國卻還要_______________。”來比較體會勾踐在吳國受到的屈辱,自我感覺這樣的設計不錯,學生在比較后能很深刻地理解越王勾踐為何能忍辱負重,臥薪嘗膽了。
在學文后,我適時補充了吳越之爭這個歷史故事,介紹了相關的歷史人物,很多學生對此產生了閱讀書本以外的歷史故事的想法,我趁機推薦孩子們閱讀《上下五千年》、《成語故事》、《中國歷史故事》等書籍,孩子們在隨后的幾天里紛紛互相傳閱,有的還特意去購買了。從課內學到課外,我想,這才是真正的大語文吧!
臥薪嘗膽教學反思5
“語文姓語,小語姓小”,在課堂上,我們必須按照“課程標準”要求和教材編排體系,在有關字詞句篇的教學中,確保學生有大量時間去進行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活動,并力求將語言訓練的過程展示得妥帖自如留有藝術性,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增強他們的語文素質。一句話,語文課就要上出“語文”味。最近有幸聽了薛法根老師的一堂《臥薪嘗膽》課后,這方面感受更深了。
一、識字教學富于趣味
學生識字寫字,就是為了掌握一種交際工具,但是工具是被人所使用的,使用工具的人就有一個情感態度的問題;而語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尤其是我們的漢字,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在識字寫字方面,同樣應體現語文的工具與人文性的統一。我們可以利用象形字的直觀性作形象的描繪,利用會意字巧妙的形義聯系作富有情趣的解說……這時,學生的想象、創造,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并且他們會驚喜地發現:原來枯燥乏味,難以捉摸的方塊字是一個個有趣的符號,他們也會由此對它產生無窮的樂趣。薛老師在上課時,就充分利用象形字來引導學生記憶字形,理解字義。他在指導學生學習“奴、仆”兩字時,分別板演奴、仆兩字的象形字,然后引導學生記憶字形,并直觀形象地理解了奴仆的生活遭遇是如此的“不堪”,“受盡屈辱”。
二、領悟文意要有情味
長期以來,我們的閱讀教學在總體上存在著重認識輕情感,重理性輕感性,重分析輕綜合的傾向,實際反映了以學科知識為本位而非以人的發展為本位的的課程觀。注重情感體驗是《詞文標準》關于閱讀的基本要求。這一要求遵循了語文學習的規律,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的閱讀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們在閱讀中不去引導學生體驗這種情感,閱讀的功能就減少了不少。如果沒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學生就不可能對文章所描寫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等留下深刻印象,更不會對表現這些內容的語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如薛老師指導學生理解完“臥薪嘗膽”在課文中的意思后問學生:你們要不要“臥薪嘗膽”?這時的學生不明白“臥薪嘗膽”的另一層含義,當然說“不”,薛老師就舉了個例子:“為了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航天人臥薪嘗膽了幾十年終于使我國第一支航天火箭飛上了天空。”“他們真的去臥薪嘗膽了嗎?”學生頓時體會到“臥薪嘗膽”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那就是“發奮圖強”。接著,老師又讓學生用“臥薪嘗膽”來說一句話,有的學生就說出了“我們中國足球隊臥薪嘗膽了幾十年,終于闖入了世界杯”。“我們中國人臥薪嘗膽了幾十年,終于加入了WTO”。“薛老師臥薪嘗膽了幾十年終于成為了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我們聽課的老師不由地對這些孩子另眼相看,看來他們已經完全領會了這個詞的意思。整個理解過程充滿了情味。
三、豐富積累要有韻味
如果光憑一節語文課,學生很難學到更多的知識,我們必須以課文為起點,以課文為憑借,培養學生處方探究獲得知識的愿望和能力,也就是說,語文教學的終極關注理應是學生自身的發展和提高。正緣于此,我們好多的教師上完課總要給學生介紹一些跟課文內容相關的讀物,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提高。薛老師上《臥薪嘗膽》時,更是“棋高一著”,他利用一幅對聯“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激發出學生去了解這些歷史故事的興趣,非常有韻味,我們相信學生一定會去搜索這方面的資料,在搜索過程中,他們獲得了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也培養了自己的學習能力。
臥薪嘗膽教學反思6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且是一門需要人用心揣摩的藝術。上完《臥薪嘗膽》一課后,我對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如下反思:
優點:
一、詞語訓練,注重基礎能力的.培養。
新課程改革注重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培養,提倡有效教學。上課伊始,我便讓學生朗讀我所出示的能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五個詞語,在旁人看來,我也許僅僅是在復習舊知,其實不然,這樣的目的更多的是能讓學生對文本有個整體的把握。上課過程中,我也緊緊扣住重點詞語進行教學。比如在學習越王為何要向吳王求和時,抓住“萬般無奈”;學習越王在吳國的生活狀況時,抓住“受盡屈辱”;教學第四自然段時,緊抓“時刻不忘”……授課結束時,我還不忘讓學生再次運用詞語進行復述。在這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學生自然而然就會讀會說會運用了。
二、能緊扣文本,引導想象。
在學習謀臣們的反應這一環節時,我先讓學生說說書上是怎么說的,在交流朗讀之后,我便不失時機地馬上引導想象:“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個謀臣,你會怎么說?”在同學們充分討論交流之后,我又繼續追問:“假如你就是這個吳王,你會怎么說?”讓學生能在充分的討論交流之中體會謀臣的擔心和吳王的驕傲。例如,我還引導想象越王除了受到穿的、住的、干的活以及時間長這些屈辱之外的屈辱,讓學生能更深切地體會越王的忍辱負重……
缺點:
一、重點段落,講解不夠透徹。
這篇文章的第四自然段是一個重點,還是一個難點。在教學時,我的本意是讓學生在理解一個中心句的基礎上重點把握三個方面,然后著重引導學生體會“臥薪嘗膽”字面上的意思以及它的深層含義。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我因為太強調“臥薪嘗膽”的深層含義,結果導致朗讀不到位,教學環節還出現了一次反復,現在想來,真是太不應該了。
二、引導主題,還有待推敲。
現在我們學習這些故事,就是為了學習一種精神。但我只是在文章結束之時,以總結的形式一帶而過,如果能夠聯系實際加以說明,學生對于文章的主題也許會理解得更加透徹。
每一次反思,為的都是能讓自己有所進步,相信只要我們每一次都能踏踏實實,潛心鉆研,我們的教學之花定會常開常艷,永不凋謝!
臥薪嘗膽教學反思7
《臥薪嘗膽》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中國歷史故事。課文講述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征戰勝敗的故事。會稽一戰勾踐大敗,但并不氣餒,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最后轉敗為勝;吳王夫差戰后大喜,不聽忠言,放虎歸山,最終導致兵敗亡國的悲慘下場。文章脈絡清晰,易于理解,借助課堂新方案,學生對本課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
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首先對上節課的基礎達標進行檢測評析,重點強調了多音字的辨別方法,然后引導學生步入正題,出示學習目標(新方案中的設問導讀):
1、《臥薪嘗膽》這個成語故事中,寫的是誰與誰之間發生的事情?這是兩個什么樣的人?
2、勾踐夫婦在吳國過著怎樣的生活,同時,想象他們過去的生活,你感受到了什么?
3、讀了故事后,你能理解“臥薪嘗膽”的意思嗎?請從課文中把相關語句找出來,多讀幾次,理解勾踐這樣做的深刻意義。
目標出示后,學生進行自主嘗試、小組交流,大部分學生能夠找到相關的語句來進行朗讀體會,個別學生語言組織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我對課文的第四自然段進行了重點講解,在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段的結構特點:總—分式,“時刻不忘報仇雪恨”是總起,接著從白天、晚上、飯前三方面來敘述勾踐激勵自己不忘國恥。經過逐步引導,提高了學生讀段的能力。
臥薪嘗膽教學反思8
《臥薪嘗膽》是一篇蘊涵深刻道理的中國歷史故事。課文敘述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征戰勝敗的故事。我在教學本課時,重點指導學生學習第4自然段,幫助學生了解越王勾踐敗不餒,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最后轉敗為勝的故事。在教學中,做了以下嘗試:
一、緊扣詞語,積累運用。
新課程改革注重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培養,提倡有效教學。上課伊始,我便讓學生朗讀我所出示的能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幾個詞語:兵敗會稽、萬般無奈、受盡屈辱、臥薪嘗膽、時刻不忘、轉弱為強,目的不僅在于復習舊知,更多的是能讓學生對文本有個整體的把握。上課過程中,我也緊緊扣住重點詞語進行教學。比如在學習越王為何要向吳王求和時,抓住“萬般無奈”;學習越王在吳國的生活狀況時,抓住“受盡屈辱”;教學第四自然段時,緊抓“時刻不忘”……授課結束時,我還不忘讓學生再次運用詞語進行復述。在這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學生自然而然就會讀會說會運用了。
二、緊扣文本,引導想象。
在學習謀臣們的反應這一環節時,我先讓學生說說書上是怎么說的,在交流朗讀之后,我便不失時機地馬上引導想象:“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個謀臣,你會怎么說?”然后我當吳王,讓孩子們當謀臣,來說服我,在表演中,學生體會到了謀臣的擔心和吳王的驕傲。
學習“受辱三年”這部分時,我則引導學生想象:越王除了受到穿的、住的、干的活以及時間長這些屈辱之外,還會受到怎樣的屈辱?學生想象了多種情境:給吳王駕車,遭人嘲笑;風雪交加,他吃雪解渴解餓,在想象中,學生能更深切地體會越王的忍辱負重……
但是,遺憾也是有的,這篇文章的第四自然段是重點,還是難點。在教學時,我的本意是讓學生在理解一個中心句的基礎上重點把握吳王怎樣臥薪嘗膽的,然后著重引導學生體會“臥薪嘗膽”字面上的意思以及它的深層含義。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我因為太強調“臥薪嘗膽”的意思及深層含義,結果導致朗讀不到位,教學環節還出現了一次反復,現在想來,真是太不應該了。
臥薪嘗膽教學反思9
《臥薪嘗膽》這一課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中國歷史故事。課文敘述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征戰勝敗的故事。越王勾踐敗不餒,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最后轉敗為勝;吳王夫差非常驕傲,不聽忠言,放虎歸山,最終被越國滅掉。課文著重寫勾踐命運的變化,由此我確定了教學重點是在品詞析句中,感悟人物的內心世界,并通過有感情朗讀表達自己的感受。難點是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深入理解勾踐的“屈辱”,感悟勾踐忍辱負重的精神。在課前預設和課堂生成中,帶給了頗多思考,下面就上課的幾個環節進行反思:
一、由圖導入,揭題質疑:
我通過春秋列國圖,向學生介紹了當時的歷史背景,了解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間斗爭的激烈與殘酷,并指名讀第一自然段,突出“征服”的內涵——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過渡到課題的板書,問學生: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有的學生說:“臥薪嘗膽是什么意思?”有的說:“為什么要臥薪嘗膽?”有的說:“臥薪嘗膽的結果怎樣?”等問題,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文章的初讀,為學習課文內容,做好鋪墊。
二、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教學字音時針對學生讀錯的“夫差”“奴仆”及時帶領學生讀準,在去掉拼音開火車讀的基礎上分男女生讀,進一步鞏固字音。整體感知時本想自己精心設計出示的詞語順序連起來就是文章的大概意思,學生應該會說。可學生面對那么多的詞語總想把它說具體,反而成了簡單復述了。換一個方式——出示文中的關鍵詞語“兵敗會稽萬般無奈 受盡屈辱 臥薪嘗膽 滅掉吳國”效果應該會好些。
三.直奔畫面,理解題意:
我出示的是書上的插圖,學生能說出圖上的情景,在瀏覽課文劃出相關句子時,學生只畫了“他還在屋子里掛了一只苦膽,每頓飯前,總要先嘗嘗它的苦味。”在我的啟發下學生找到了描寫“臥薪”的句子——“晚上,就睡在柴草上。”后來我想這里是我的問題不夠明確,我直接讓學生劃出描寫“臥薪嘗膽”的句子就行了。因為插圖的上勾踐主要的姿勢是在飯前。句子畫好后,我采用了提問式導語:“勾踐是越國的大王,他為什么放著華麗舒適的皇宮不睡,放著美味可口的飯菜不吃,而去睡柴草、嘗苦膽,折磨自己呢?”努力做到“以情激情”的效果。
四.深入探究,感悟“恥辱”:
這個環節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處理時我先讓學生帶著“越王勾踐念念不忘的仇恨和恥辱是什么呢?”這個問題,自讀2、3小節,劃出相關的詞句。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為的是更精彩的交流。
1、合理補白:理解“萬般無奈”時,教師語言描述勾踐帶著五千殘兵敗將被吳王團團包圍的,要逃是逃不掉了.他曾想帶著士兵和吳王決一死戰,也曾想到了自殺,寧死不屈啊,可是他為什么不這樣做?那么要保全性命,唯一的選擇是拋下高貴的帝王身份,跪下來求吳王繞他一命,此外別無選擇.這就叫萬般無奈。你能讀出此時越王的心情嗎?要么滅國,要么求和,勾踐向吳王求和可不容易,因為勾踐是夫差的殺父仇人,為了謝吳王心頭之恨,為了有朝一日能東山再起,甘愿和夫人一起去給吳王當奴仆,你能讀出此時越王的心思嗎?
2、挖掘文字:板書“奴仆”的象形字,通過對這兩個字進行字理分析,讓學生理解奴仆就是古代有罪之人,沒有自由供人使喚的下等人,從而為后面學生體會越王在吳國所受的侮辱做好鋪墊。
3、滲透語言文字訓練: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主要是學習語言文字的。如學習“建議”口頭造句是重點,考慮學生實際,設置合理的說話情景——扮演大臣和吳王,用“在朝庭上,謀臣紛紛建議( )”吳王不聽大家的建議,驕傲地說:“( )”。這里的說話造句是建立在對越王與吳王認識的基礎上的——吳王的驕傲和越王的求和這一人文的價值取向上的,是建立在對“建議”肯定的基礎上的,是比較適合學生合理想象與“扮演角色”的基礎上。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表達,激發學生語言表達的個性化,不僅學會用“建議”造句,而且對吳王的驕傲與越王的求和作深層次的猜測與預見。當然“建議”可以做名詞用,也可以作動詞用,旨在學生的感悟。又如比較句子:“他們在吳國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國家。”“他們在吳國才干了三年,就回到自己的國家。”關鍵字“才”的位置不一樣意思表達完全改變了,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很深。
4、適度拓展:學生在感悟勾踐夫婦穿粗布衣、住石頭房、養馬駕車、舂米推磨后,為進一步感悟“受盡了屈辱”,設計了延伸“問疾嘗糞”的典故。學生對勾踐夫婦遭受的屈辱感悟更深刻。
5、創設情境:一個堂堂的國君穿“粗布衣”,住“石頭房”而且還要給吳王“養馬駕車,舂米推磨”,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國王的尊貴身份蕩然無存,這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折磨、屈辱,更是對人格的侮辱啊!男生讀——;這是飽含血淚的日子,滲進心靈最深處的屈辱,女生讀——;這是更是忍辱負重、度日如年的三年,全班齊讀——旨在通過朗讀表達自己的感受。
五、再讀文本,引發思考:
再次回到描寫臥薪嘗膽的第四自然段,引發思考——勾踐回國后的二十多年做了些什么,使原來那么弱小的國家變得如此強大最終滅掉吳國呢?因為課堂把握節奏不當,這個環節效果不是很理想。
縱觀今天的這節課,我深深感到語文課還是要簡簡單單地教語文,不要讓教師的分析代替了學生的閱讀實踐,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正如鄭板橋所說“冗繁削盡留清瘦”,這樣的課才會扎實生動,樸實精巧。
教無定法,學無止境,一次比賽能帶來諸多的思考才是最珍貴的!
臥薪嘗膽教學反思10
《 臥薪嘗膽》是一篇蘊涵深刻道理的中國歷史故事。課文敘述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征戰勝敗的故事。我在教學本課時,重點指導學生學習第4自然段,幫助學生了解越王勾踐敗不餒,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最后轉敗為勝的故事。
在講解重點的2—4自然段時,沒有很準確的把握好時間。在分析第二自然段時,對“萬般無奈”講解的很透徹,反復的朗讀和感悟,使得學生能夠準確的把握住越王勾踐當時的心情,但是對吳王夫差的驕傲沒有做過多的講解是一個盲點。也正因為這段對無奈心情的講解花費的時間過多,導致后面第四自然段對臥薪嘗膽的講解少了,而這恰恰是本文最重點的段落,也是本文的重點難點,對然也反復的通過讀和悟,但是沒有第二自然段那么的花時間,感覺沒有那么透徹。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必須牢牢的住住重點和難點,并且花最大的力氣,直奔目標,解決問題。
要學習第4自然段了,我問學生:三年后,勾踐回到了自己的國家,照理他又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了,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以引起學生學習第4自然段的興趣。學生自由讀了一遍后,我又讓大家齊讀,當大家讀到“晚上,就睡在柴草上。”這句話時,我就告訴學生這就叫“臥薪”;當學生讀到“……總要先嘗嘗它的苦味……”時,我就說這就叫“嘗膽”。接著問:“現在,誰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臥薪嘗膽’的意思?”這時,學生都能說出臥薪嘗膽的字面意思。我又問:“僅僅臥薪嘗膽就能報仇雪恨嗎?”讓學生在討論中得出結論:要報仇雪恨,就必須使自己的國家富裕起來,必須要建設一支強大的軍隊,同時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這時,再讓學生談談“臥薪嘗膽”的真正含義,學生都能從更深的層次來理解:為了實現一個目標,要艱苦奮斗,發奮圖強!
臥薪嘗膽教學反思11
在人們經常用“臥薪嘗膽”一語,來表達刻苦自勵、奮發向上的決心。傳說歷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越王勾踐在一次戰爭中被吳國打敗,只得向吳屈辱求和。在吳王的威逼之下,勾踐還到吳國宮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勾踐被釋放回國以后,為了奮發圖強,報仇雪恥,他睡覺躺在硬柴上,坐臥飲食都要嘗一下苦膽,以不忘國家破亡的痛楚,激勵自己的勇氣和斗志。然而這臥薪嘗膽的成語故事,其真實情況究竟如何呢?
記載春秋史事的古書,當推《左傳》和《國語》為最原始,也最可信。《左傳》中“定公”和“哀公”兩部分,《國語》有“吳語”和“越語”,都詳細記述關于越王勾踐之事。但那里沒有片言只語談及臥薪嘗膽。到西漢司馬遷撰《史記》時,始述越王勾踐曾“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東漢趙曄作《吳越春秋》,也說到勾踐“懸膽于戶,出人嘗之”,仍毫不提及臥薪。
至唐宋時期,在一些著述文字中,開始出現越王勾踐曾“枕戈嘗膽”的傳說。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在《壯游》詩中曾有”枕戈億勾踐”之句。北宋王洙注釋此詩稱:越王勾踐“出則嘗膽,臥則枕戈”。南宋初年李綱在《議國是》疏中,曾說勾踐“枕戈嘗膽以勵其志”;在《論使事札子》中又說:“勾踐枕戈嘗膽,卒以報吳”。
查“臥薪”和“嘗膽”連綴起來作為一個成語使用,最早出現于北宋蘇軾的《擬孫權答曹操書》。那是一篇游戲性質的書信體文章,文中說:“仆受遺以來,臥薪嘗膽”。它與越王勾踐完全無關。由于蘇軾是個大文豪,所作文章影響巨大,故到南宋時,曾開、真德秀和黃震等官吏、學者,就在他們的奏章、著述中屢次提到勾踐有“坐薪嘗膽”或“臥薪嘗膽”的事。不過與此同時,南宋學者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卻說吳王夫差曾“坐薪嘗膽”。至明代張溥作《春秋列國論》又說:“夫差即位,臥薪嘗膽”。以后馬骕編《左傳事緯》和《繹史》仍把臥薪嘗膽之事系于吳王夫差名下。至清初吳乘權編《綱鑒易知錄》記:“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臥薪嘗膽”。不久,蔡元放在修訂的《東周列國志》中又云:“(越王勾踐)累薪而臥,不用床褥;又懸膽于坐臥之所,飲食起居必取而嘗之”。這樣,關于臥薪嘗膽的故事才愈傳愈廣。
綜上所述可見,史書記載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在戰國時代編纂的《左傳》、《國語》中,絲毫沒有這樣的事;西漢司馬遷寫的《史記》和東漢趙曄撰的《吳越春秋》,開始記有“嘗膽”,但還未見臥薪;唐宋間的一些詩文中,出現了越王勾踐“枕戈嘗膽”的說法。“臥薪嘗膽”一語,北宋的蘇軾最早使用;自南宋至明代,學者們對臥薪嘗膽者,一說為勾踐,一說是夫差;至清初《綱鑒易知錄》料《東周列國志》問世,方成定論”。
說“臥薪”的記載最早出現于宋代,有的學者表示不能同意。他們認為《吳起春秋》所記越王勾踐“目臥則攻之以蓼”,就是“臥薪”之意。所謂“蓼”,清人馬瑞辰解釋為“辛苦之菜”(《毛詩傳箋通釋》卷六)。這種“蓼”菜積聚得多了,就成為“蓼薪”。越王勾踐那時日夜操勞,眼睛疲倦得想睡覺(“目臥”),就用苦菜(“蓼薪”)來刺激。嘗膽是讓味覺感到苦,臥薪是讓視覺感到苦。后人把“臥薪”說成睡在硬柴上,那是一種誤解。
自漢代始記的“嘗膽”和自宋代才見的“臥薪”,是歷史上真有其事,還是出于誤傳?越王勾踐曾“枕戈嘗膽”,還是“臥薪嘗膽”?“臥薪”是想睡覺時用苦菜刺眼,還是睡在硬柴上磨練筋骨?要弄清這些問題,看來還頗費斟酌。
臥薪嘗膽教學反思12
《臥薪嘗膽》是一篇蘊涵深刻道理的中國歷史故事。課文敘述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征戰勝敗的故事。我在教學本課時,重點指導學生學習第4自然段,幫助學生了解越王勾踐敗不餒,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最后轉敗為勝的故事。在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詞語訓練,注重基礎能力的培養。
新課程改革注重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培養,提倡有效教學。上課伊始,我便讓學生朗讀我所出示的能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五個詞語,在旁人看來,我也許僅僅是在復習舊知,其實不然,這樣的目的更多的是能讓學生對文本有個整體的把握。上課過程中,我也緊緊扣住重點詞語進行教學。比如在學習越王為何要向吳王求和時,抓住“萬般無奈”;學習越王在吳國的生活狀況時,抓住“受盡屈辱”;教學第四自然段時,緊抓“時刻不忘”……授課結束時,我還不忘讓學生再次運用詞語進行復述。在這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學生自然而然就會讀會說會運用了。
二、能緊扣文本,引導想象。
在學習謀臣們的反應這一環節時,我先讓學生說說書上是怎么說的,在交流朗讀之后,我便不失時機地馬上引導想象:“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個謀臣,你會怎么說?”在同學們充分討論交流之后,我又繼續追問:“假如你就是這個吳王,你會怎么說?”讓學生能在充分的討論交流之中體會謀臣的擔心和吳王的驕傲。例如,我還引導想象越王除了受到穿的、住的、干的活以及時間長這些屈辱之外的屈辱,讓學生能更深切地體會越王的忍辱負重……
但是整篇文章在重點段落的講解上不夠透徹。這篇文章的第四自然段是一個重點,還是一個難點。在教學時,我的本意是讓學生在理解一個中心句的基礎上重點把握三個方面,然后著重引導學生體會“臥薪嘗膽”字面上的意思以及它的深層含義。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我因為太強調“臥薪嘗膽”的深層含義,結果導致朗讀不到位,教學環節還出現了一次反復,現在想來,真是太不應該了。
每一次反思,為的都是能讓自己有所進步,相信只要我們每一次都能踏踏實實,潛心鉆研,我們的教學之花定會常開常艷,永不凋謝!
臥薪嘗膽教學反思13
《臥薪嘗膽》是一篇蘊涵深刻道理的中國歷史故事。課文敘述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征戰勝敗的故事。幫助學生了解越王勾踐敗不餒,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最后轉敗為勝;吳王夫差非常驕傲,不聽忠言,放虎歸山,最終被越國滅掉。課文著重表現越王勵志圖強的精神。課文故事脈絡清晰、文字淺顯易懂,學生易于理解,重點是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合理想象,領悟故事蘊含的哲理。
本課時教學中,我借鑒薛法根老師教學本課的一些思路,由越王勾踐和吳王的關系變化而展開,引導學生體會越王勾踐在吳國做奴仆時所受到的磨難,白領課文現成的句子讓學生從字面上理解“臥薪”“嘗膽”的意思,然后引申理解“臥薪嘗膽”就是為了一個目標忍辱負重、發奮圖強、堅持不懈的精神,更引導學生體會,勾踐為了報仇雪恨需要臥薪嘗膽,我們今天同樣需要臥薪嘗膽。在教學中,我結合課文內容和教學實際,重視了詞語的教學,如對“奴仆”進行說文解字,對“舂米”“推磨”進行講解,使學生對勾踐所愛的屈辱有更了解,有助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對需要造句的“建議”進行多方位的訓練。
教后,感覺教學的重點應落在第四自然段,對“臥薪嘗膽”的理解上,而我在前面的鋪墊上花了較多的時間,導致后面時間較緊張,拓展不夠,對“建議”一詞造句的指導上措辭還需加以調整,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臥薪嘗膽教學反思14
《臥薪嘗膽》是一篇蘊含深刻道理的中國歷史故事。課文敘述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征戰勝敗的故事。我在教學中是這樣做的:
課開始,我由課題切入,讓學生質疑課題,“薪”指什么?“膽”指什么?誰臥薪嘗膽?為什么要臥薪嘗膽?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讀課文,喚起學生對故事的閱讀期待。課過程中,我緊緊抓住文中重點詞語進行教學。比如在學習越王為何要向吳王求和時,抓住“萬般無奈”;了解感受越王在吳國的生活狀況時,抓住“受盡屈辱”;緊抓“時刻不忘”來理解越王臥薪嘗膽的原因,感受他的決心;抓住“轉弱為強”來學習越國的最終勝利。利用這種緊扣課文重點詞語來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使學生不僅知道臥薪嘗膽的原因,而且知道了勵精圖治的結果,從而感受到勾踐發憤圖強的意志與精神,明白“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此時,進行朗讀指導就水到渠成。
在教學時,我還注意滲透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讀段能力。比如學習第四段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發現本段的結構特點:總——分,“時刻不忘報仇雪恨”是總起,接著分別從白天、晚上、飯前三方面來敘述勾踐是怎樣激勵自己不忘恥辱的,學生通過聯想勾踐以前的尊貴身份,邊讀邊思考,勾踐為什么要這樣刻意折磨自己,從而具體體會到“仇恨、恥辱”的刻骨銘心。
臥薪嘗膽教學反思15
從來沒有體會過如此讓我開心的研訓。通過親自參與研訓,自己有了不小的收獲,收獲之一:更觀注本年級的研訓課題(《閱讀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對話教學》),在備課的過程中,從而要求自己必須要認真地與文本進行充分的對話,做到熟悉課文。而且在設計如何調動學生積極地與文本進行充分對話這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如在教學《臥薪嘗膽》這篇課文時,我從課題入手,問學生: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有的學生說:“臥薪嘗膽是什么意思?”有的說:“為什么要臥薪嘗膽?”等等問題。于是,我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讀書,并鼓勵他們看誰能解答更多的問題。學生們很快就找到課文中對“臥薪嘗膽”進行解釋的段落。接著我讓他們讀讀這一段落,說說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問題。其中有一個學生說:為什么越王為了不忘會稽一戰的恥辱就要吃苦膽呢?這個問題提得真好,正是我想要的“閃光點”。于是,我反問一句:“那你知道越王在吳國受到了什么羞辱嗎?”這時學生們便又紛紛到書中去尋找答案,了解到越王在會稽一戰中失敗了,萬般無奈到吳國去當奴仆。我相機引導他們:越王堂堂一國之君,被淪為奴仆是等的恥辱呀!如果你是越王,你會怎樣做?當時許多學生異口同聲說出了“報仇雪恨”這個詞。于是,我便總結說:這就是越王臥薪嘗膽的原因。整堂課我不用費太多的口舌,抓住學生質疑的的閃光點,引導學生通過與文本進行充分的對話,很快就理解了課文的內容。我覺得這是一次成功的對話教學例子。因此,通過這一次的教學例子,讓我有了這樣的思考:不同的課文,要找不同的對話切入點,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與文本對話興趣的積極性。這篇課文的對話切入點是:從學生的質疑入手,引導學生自主與文本對話。
本人才疏學淺,不知做法是否正確,請同行們賜教,將萬分感謝!
【臥薪嘗膽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臥薪嘗膽》教學反思12-10
《臥薪嘗膽》的教學反思07-29
《臥薪嘗膽》教學反思02-20
臥薪嘗膽教學反思03-23
臥薪嘗膽教學反思06-17
臥薪嘗膽教學反思11-19
臥薪嘗膽教學反思02-20
《臥薪嘗膽》教學反思范文12-06
臥薪嘗膽的教學反思范文01-23
關于《臥薪嘗膽》的教學反思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