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秦兵馬俑》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1
教研課已經上過好幾天了,回想起上課前的準備及上課的過程,心情依然不能平靜。這次活動是我們六年級幾個老師同題開課,選擇的是課文《秦兵馬俑》,這是一篇狀物類散文,文章條理很清楚。課前,我們一起研究了教材,并制定了教學目的,還制作了一個PPT。
在課堂上,我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一、課內與課外的聯系。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生活處處皆語文”。我們如何樹立一種大語文觀,把課內與課外聯系起來呢?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也做了一些嘗試。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了世界,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它是秦文化的縮影,有著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教學目標中說要憑借具體的語言文字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我想,僅僅憑書上的介紹肯定是不夠的。要想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就得對兵馬俑有更多的了解。因此,我引導學生收集了大量有關秦兵馬俑的資料。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到用兵馬俑殉葬的原因,從兵馬俑的制作工藝到它與漢兵馬俑的區別……甚至有學生興奮地告訴我:“昨天晚上〈探索與發現〉介紹兵馬俑了。”他們有的帶來了介紹兵馬俑的碟片,有的帶來了兵馬俑的仿制品,有的帶來了百科全書……上完課,學生急切地詢問我推薦的兩個網站,我感到非常欣慰。他們已經把課堂上被動地接受變成了主動向課外延伸。
二、知識與能力發展的聯系。
關于知識與能力的關系,〈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是,學習語文知識是為了運用,應該促使知識向能力方面轉化,特別是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感,即語言直覺。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教學,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內涵。另外,我借助PPT,使書面的文字變成活動的影象。我在教學“神態鮮明”這一部分內容時設計了一個練筆——發揮想象,除此之外還會有哪些神態呢?請你模仿課文的句式結構寫幾句。同學們有的說:“我仿佛看到了秦始皇那支所向披靡的大軍。”有的說:“我仿佛聽到了古戰場那嘶鳴的號角。”有的說:“我好象穿越了時空,來到了秦始皇的大軍前面。”……一個個鮮活的形象赫然出現在眼前,那是學生的思維閃現出了智慧的火花。
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雖然還沉浸在那悠悠的秦俑情中不能自拔,但靜靜想來,本課時的教學,我還是以過渡段為中心,由復習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入手,然后自然過渡到重點段落(4—9),引導學生體會秦兵馬俑類型眾多、形象鮮明的特點。針對這一教學重點為,我主要設計了三個大問題:課文主要向我們介紹了哪幾種類型的兵馬俑?他們有著怎樣的鮮明形象?仔細讀讀課文,選擇你喜歡的一個兵馬俑介紹給大家,并說說你喜歡的原因?然后由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在保證一定閱讀時間的基礎上,全班進行交流。
這一部分的教學,學生的興趣倒是比較濃厚,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可由于交流匯報占了許多時間,學生閱讀感悟的時間倒是少了。我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問題設計得不夠合理,而且教學沒有抓住重點。每個自然段的教學時間幾乎是平均分配,教學節奏沒有變化。或許,在教學中,我可以先以“將軍俑”為例,具體分析一下他的鮮明形象,并指導學生朗讀,然后再讓學生照樣子來介紹分析其它的兵馬俑。這樣做才是真正“授之以漁”,而且也不至于讓學生的閱讀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面。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2
今天上《秦兵馬俑》,不知道為什么,一看到這個標題,心中驀然想起若干年前曾看過的一部影片《古今大戰秦俑情》。心中涌動著一種莫名的情愫,很喜歡這篇課文。
文章的結構很明顯,我先從中心句入手,學生一下子就找到了這個句子。然后我們來理清課文的條理。閱讀1自然段,重點讓學生理解“舉世無雙、享譽世界”,然后再由這兩個詞引入下文。理解兵馬俑的“規模宏大“時,重點采用了學生自讀,勾出讓他有這種感受的句子,然后感情朗讀。感覺學生找的也比較準,讀的也還到位,唯一的缺憾是沒有多媒體課件,不能讓他們親眼目睹,雖然結合了書上的圖片,但那種震撼的感覺自然也就缺了幾分。
在理解兵馬俑的“類型眾多、個性鮮明”時,本來想采用學生自學自己喜歡的那段來學習,但在看書上的圖片時,學生爆發了爭執。認為是將軍俑、武士俑、騎兵俑的都大有人在。于是,我決定改變學習方法。我讓他們自己仔細閱讀三段文字,找出屬于自己的根據。學生靜下心來,細細讀文章,有幾個性急的沒有讀完就想說,也被別人批評,讓他們仔細讀課文。我很高興地看著他們細讀課文, 然后在很多孩子舉手時,沒有立即讓他們說,讓他們自己討論。學生立刻熱烈地討論起來。沒過一會,居然達成了共識,教室里孩子們“武士俑”的呼聲喊成一片。然后我再請孩子起來闡述理由。在孩子們說的時候,我發現孩子們不但細讀了課文,仔細觀察了圖片,而且還進行了認真的思考。他們的理由不但充分,還有一些我沒有注意到的地方,看來這部分的內容在他們自己的學習中解決了,我只是讓他們感情朗讀比賽,就進入了下一個環節。
在學習兵馬俑的神態時,受上面的啟發。我也讓他們自讀,然后讓學生做神態,讓別的學生來猜,把猜到的句子讀出來,并且對表演的人的表演提出建議。對于后面的省略號,我讓學生說說還會有哪些神態,學生說的很多,然后我讓他們寫下來。
在學習最后一節的時候,主要還是讓學生們讀后感悟,學生們談的不錯。我想:很多時候,我們低估了學生的能力。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3
大部分老師都習慣于用統一的答案去要求不同的學生,把一個個富有個性但又不乏創造性的答案扼殺在萌芽狀態,于是課堂上只能聽到一種聲音,看到一種答案,如此課堂怎能活呢?
其實學生的錯誤是教學的資源與財富。學生答錯了問題。教師不應該輕易地否定或批評學生,而應把學生的錯誤看作是資源與財富,既不要忙于請其他同學代答,也不包辦代替,自己直接說出正確的答案,而應引導學生認真讀課文,并抓住時機,發揮多媒體的作用,使學生的口、眼、耳、腦等多種器官充分調動起來,讓學生自己主動參與學習,感受到語言表達的妙處及遣詞造句的方法,讓學生從中品嘗成功的喜悅,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能活起來,才能成為學生品嘗成功的喜宴。
下面是我教學《秦兵馬俑》一課的片斷:
【教學片斷】
師:有的凝視遠方,好像思念家鄉的親人這一句后有省略號,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兵俑還有許多不同的神態。
師:誰能用有的好象的句式來替換一下?
(生思考,舉手)
師:黃健,你來說一說。
生:有的微閉上眼,好像在打瞌睡。
生:哈?
師:大家笑什么?
生:秦兵馬俑是模仿秦始皇率領的一支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軍排列的,兵俑怎能打瞌睡呢??
師:嗯,大家說得有道理,那怎么修改呢?黃健,你想好了沒有?
黃健:有的微閉雙目,好像在思考對敵之計。
生:不好!
師:為什么?
生:上文作者由頷首低垂已經聯想到對敵之計了。
師:你想得真周到,那如何改?
生:有的微閉雙目,好像在養精蓄銳,作好下一場戰斗的準備。
師:你真棒!
【教學反思】
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由于受思維方式、生活經驗等條件的限制,學生答錯題,做錯題是正常的現象,如果教師處理不當,操之過急,不僅不利于學生準確及時地掌握知識技能,還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會讓他們輕靈善飛的翅膀,在陳舊的教育觀念的束縛下,失去翱翔的自由。
童趣無價,童言無忌,孩童時期是培養想象力的最佳時期,孩子們奇異豐富的想象往往孕育促成奇妙的創新。作為教師,當我們面對孩子們神奇豐富的想象,充滿靈氣的妙答時應放棄原先準備的標準答案,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孩子們可貴的想象力。
我們教師應該走進孩子們的中間,以孩子們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們;讓我們還給孩子們一個充滿想象的豐富多采的活的課堂。因為:課堂教學活才是精彩。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4
教學本單元的課程,十分的享受,穿梭在古今,飽覽中外名勝,仿佛穿越一般,學生很是興奮。《秦兵馬俑》是蘇教版十冊的一篇課文,這篇狀物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表達了作者對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藝術的熱愛。
這天,上了《秦兵馬俑》的第二課時,本課時的重點就是聯系課文資料,體會兵馬俑的類型眾多,形象鮮明。從而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語文教學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體。所以我抓住語言文字,讓學生感悟形象,體會感情,學習表達,塑造心靈,陶冶情操。本課時的教學,我以過渡段為中心,由復習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入手,然后自然過渡到重點段落,引導學生體會秦兵馬俑類型眾多、形象鮮明的特點。教學目標中確立了語言文字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能引導學生細致讀通、讀透文本,因此,學生體會很深。比如,學生在感知讀課文的過程中了解到文章是用詳實的數據來說明秦兵馬俑宏大的規模;以及從身材體格、衣著披掛、動作神態等方面,準確、細膩地表現了秦兵馬俑的類型眾多、神態各異、個性鮮明的特點。將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自我多讀、感悟,然后介紹給大家。
在教學中,我先以“將軍俑”為例,具體分析一下他的鮮明形象,并指導學生朗讀,然后再讓學生照樣貌來介紹分析其它的兵馬俑。另外,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了世界,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它是秦文化的縮影,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我想,僅僅憑書上的介紹和幾張圖片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肯定是不夠的,就得對兵馬俑有更多的了解。因此,我引導學生收集了超多有關秦兵馬俑的資料,自我更是收集了許多資料,圖片、視頻,透過這些給學生更多的認識。多媒體資料激發了學生的無限遐想,多媒體的使用很適當、適時。在學習兵馬俑的神態時,我讓他們自讀,然后讓學生做神態,讓別的學生來猜,把猜到的句子讀出來,并且對表演的人的表演提出推薦。對于后面的省略號,我讓學生說說還會有哪些神態,學生說的很多。在學習最后一節的時候,主要還是讓學生們讀后感悟,學生們談的不錯。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5
課文《秦兵馬俑》是一篇狀物類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再現了中華民族一段輝煌的歷史。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1)抓住過渡句統領全文的結構和內容。
(2)學習作者運用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事物的方法。
(3)學習作者在觀察基礎上,展開了豐富的想象,表現事物特點的寫法。
針對本文篇幅較長,我認真研讀教材,充分利用高年級學生會預習的優勢,在教學設計上決定有一定取舍,直奔中心,突出文章重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首先,采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學方法。我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展開教學,迅速理清全文脈絡,以此為主線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感悟語言文字的生動與準確。
其次,在朗讀指導上做足功夫,確保有效的讀的時間,確保了有效地朗讀指導,讓學生的情感活動始終伴隨讀書的全過程,與文中的兵馬俑們進行了一番零距離,書聲朗朗的課堂顯得情趣濃濃。教學中,我還在點撥、過渡的語言上做好推敲,讓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學習語言。
第三,采用比較法,突破重難點,促進讀寫訓練到位。比如課文的第二段,作者運用了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方法介紹兵馬俑的規模宏大。為了讓學生明白說明方法在說明事物特點上的重要作用,我采用了改寫,讓學生在比較中自己悟出列數字帶來的事物特點的準確性,作比較帶來的事物特點的形象性具體性等作用。在對后文秦兵馬俑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尤其是個性鮮明的體會,我也是采用了作比較的方法,去掉“像是在……”的部分,讓學生在暢談中明白了觀察中加入想象能使描寫對象更形象具體,內容更充實的好處。從而使接下來的仿寫也水到渠成。
第四、立足課堂延伸課外。人們常常說“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生活處處皆語文。”我們應該樹立一種大語文關,把課內與課外聯系起來。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的世界,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它是秦文化的縮影,有著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教學目標中說要憑借具體的語言文字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我想,僅僅憑借書上的介紹肯定是不夠的。要想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就得對秦兵馬俑有更多的了解。因此我在課前引導學生收集了有關秦兵馬俑的資料。課上讓孩子們在介紹不同類型與個性的兵馬俑時,才能將收集的資料與書上內容有機結合。課后我設計的作業是
(1)根據自己的體會,試著為秦兵馬俑題詞留言。
(2)準備以導游身份,將課文編成導游詞,結合自己收集到的圖片或音像資料,向周圍人介紹秦兵馬俑。這兩個題目的完成我相信可以培養學生的一種成就感。
總之,只有將語文的課程內容與課文內容有機的整合,我們的教學才能真正讓學生學有所得。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6
《秦兵馬俑》是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一方面用詳盡的數據說明了兵馬俑宏大的規模,另一方面從身材體格、衣著披掛、動作神態等方面,準確、細膩地表現了兵馬俑的類型眾多、個性鮮明。文中既有說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豐富的聯想與想象,使我們如臨其境。
基于略讀課文的教學,本文我用一課時完成,制定的教學目標也比較簡略:
1、理解課文內容,想象兵馬俑的神態和氣勢,感受兵馬俑的模宏大和類個性鮮明,增強民族自豪感。
2、學習課文描寫兵馬俑的方法,并進行仿寫。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想體現以下幾點:
一、引導掌握自學技巧
《秦兵馬俑》是一篇略讀課文,它是以學生的自學為主,所以我認為除了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還應該體現多種自學方式的應用,讓學生能通過學習略讀課文,掌握一定的自學技巧。基于這點考慮,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讀完后想一想從中感受到什么?在學生初次接觸文本后,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感想。意在放手讓學生自主、充分閱讀、從整體上感知課文,獲得閱讀體驗。
接著我通過采用重點突破法,告訴學生剛才大家所說的內容在文章中有一句話都概括了,讓學生通過瀏覽課文的形式再次接觸文本,直奔重點,找出過渡段,同時也抓出兵馬俑的三個特點: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同時體會第三自然段是對全文主要內容的概括,又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接下來就以過渡段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展開學習,由第三自然段入手向課文兩端延伸,再來學習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和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兩大塊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抓關鍵句來幫助自己讀懂課文的方法,如第三自然段過渡段的作用于,第二自然段的總起句等都是這篇課文的關鍵句,在學習時注意喚醒學生學習的經驗,在第五單元中還學到過哪些類似的句子,意在指導學生學法可以舉一反三,掌握了一種方法可以指導自己讀懂相同結構類型的段落。
接下來就以過渡段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展開學習,由第三自然段入手向課文兩端延伸,再來學習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和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兩大塊內容。
二、采用多種學習形式
根據《課標》對中年段閱讀教學的階段目標其中一條“初步學會默讀”,以及課文前一段連接語中所提到的本篇課文的學習要求“認真默讀課文,想象兵馬俑的神態和氣勢,再談談讀后的感受。”我在進行教學時,選擇了以默讀為主,同時穿插了瀏覽、自讀、齊讀、有選擇的讀等多種讀書形式。給學生大量的時間去想象、感悟、交流。在教學秦兵馬俑的三大特點時根據不同內容分別采取了三種不同的學習形式:
規模宏大:默讀批劃—反饋—感悟
首先采用默讀批劃的形式,讓學生默讀相關部分,并劃出能感受到規模宏大的句子。反饋交流時,重點指導學生從結合課文中的數據“五十個籃球場”“八千個兵馬俑”,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時引導學生體會軍陣的宏偉氣勢。
類型眾多:有重點的讀—感情朗讀—信息反饋
讓學生先找出課文介紹了兵馬俑的哪幾種類型,在學生了解了兵馬俑的各種類型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閱讀喜好,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類,讀給大家聽。讀了以后讓學生欣賞真正的兵馬俑,看圖猜一猜兵馬俑,一是畫面直觀感受兵馬俑的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同時讓學生說一說是根據什么猜出來的,更清楚作者寫作特點是抓住了兵馬俑的穿著特點來向大家介紹的。
個性鮮明:默讀—感悟—想象擴展—仿寫練筆
默讀這一段,讓學生隨著作者生動的描寫走近兵馬俑,感受每個兵馬俑都是極為精美的藝術精品。在學生談完自己的感受后,出示文字進行比較,領會作者“所見+所想”的寫法。在這里,我覺得這樣寫作特色鮮明的文本有必要再次挖掘學生的想象空間,進行遷移小練筆,以達到讀思同步,讀寫融合的目的。所以我讓學生在看了其余圖片的基礎上,請他們用“有的……好像……”來寫話。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進一步感受兵馬俑的神態各異。我想教材中的任何一篇選文都承載著訓練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任務。用教材教的是方法,學生除了學知識,還應該掌握表達內容的方法、駕馭語言的技巧。
三、鼓勵延伸課外學習
在學生學完課文主要內容后,插入一個音形并茂的課件,讓學生暢談自己的感受,再讓學生找出課文中的句子來評價一下秦兵馬俑,這樣先放后收,可以讓學生有充分自主的感悟空間,同時也順水推船教學課文首尾呼應的兩段內容。
課文雖然學完了,但是語文學習并沒有結束,而應是一個新的開始,在課結束前老師向學生推薦了相關的網站和書籍,鼓勵學生去搜集自己感興趣的相關資料。通過這個巧妙的點撥,引導學生參與延伸性的語文學習,培養學生探究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的興趣。
本節課自己覺得還需努力的是放得還不夠,扶得痕跡相對多了點,因為是四年級的略讀課文,我基本上采用的還是線性流程結構,如果是年級再高些,可能我的設計會更粗線條,更趨向于塊狀的結構,給學生更多完整的、大塊的自讀空間。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7
《秦兵馬俑》是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一方面用祥盡的數據說明了兵馬俑宏大的規模,另一方面從身體體格、衣著披掛、動作神態等方面,準確、細膩地表現了兵馬俑類型眾多,個性鮮明。文中既有說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豐富的聯想與想像,使我們如臨其境。
在進行具體教學時,我選擇了以默讀為主,同時穿插瀏覽、自讀、齊讀等多種讀書形式,給學生很多的時間去想象、感悟和相互交流。尤其是在教授秦兵馬俑的兩大特點時,我根據不一樣的資料,采取不一樣的方法引領學生來學習。
在介紹秦兵馬俑規模宏大時,我結合課文中的數據“五十個籃球場”、“八千個兵馬俑”重點指導學生,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時引導學生體會軍陣的宏偉氣勢。
在介紹秦兵馬俑形態各異時,我讓學生隨著作者生動的描述走進兵馬俑,感受每個兵馬俑都是極為精致的藝術精品。在學生談完自我的感受后,再出示文字進行比較,領會作者“所見、所想”的寫法。然后再讓學生用“有的……好像……”進行想象和臨摹,以到達讀思同步,讀寫融合的目的,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兵馬俑的千姿百態。
經過本課教學,我體會到語文教學本身就是訓練學生語言文字、培養學生想象、創造表達的本事,并以此來不斷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自主學習的本事。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8
《秦兵馬俑》是一篇說明性的文章。該課文直接從兩方面詳細介紹了秦兵馬俑:一是用詳實的數據說明了兵馬俑宏大的規模;二是從身材體格、衣著披掛、動作神態等方面,準確生動細膩地表現兵馬俑的類型眾多,神態各異,個性鮮明的特點。文中既有說明、描寫的文字,也同時有作者的豐富聯想,使我們如臨其境,深深地體會字里行間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在本文的教學中,讓學生圍繞秦兵馬俑的規模、類型特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秦兵馬俑,感受器宏偉氣勢,培養學生探究中國“世界遺產”的興趣,通過閱讀本篇課文,可以充分想象秦兵馬俑宏偉的氣勢和鮮明而豐富多樣的神態,這也恰恰成為本篇課文教學中的難點。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始終貫穿著讓學生以文帶文為主線的學習方法,按照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去參與課文的學習,談談本文的內容,感受疑難點,完全把思考的空間留給學生,讓他們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讓學生參與到本課的教學內容上,融入課堂,感受課堂的活躍氛圍。進入《秦兵馬俑》課文以后,發現學生很容易的就能進入我的教學環節中,經過課后仔細分析,發現關鍵原因在于學生的預習工作完成的相當不錯,就如發現其中的一個小組在展示兵馬俑的個性特點時能通過動作表演進行展示,還有對兵馬俑的神態各異進行補充都完成的讓人出乎意料,這都是自主學習的結果,這樣自主學習的方式很值得大家共享。學生在學中尋找到學習的快樂,老師在教學中的得到輕松和方便。
在上本課時,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一、對學生的朗讀指導的不夠到位,學生讀的較少。所以一節課下來好像缺少了點什么。
二、在教學過程中,對于那些發言比較精彩的學生沒有進行及時的評價,只注重學生回答的符合不符合文章的要求,只注重如何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就忽視了學生的積極性,這也正是在教學經驗方面不夠成熟所造成的疏漏。
三、在文中最后一段中,過多強調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民族自豪感,但在教學過程中就少了一個關鍵的環節,沒有讓學生在課程上談論與之相關的內容并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而變成課后讓學生去完成這項任務,其實在課堂的臨場表達或臨場作文有助于學生的.應變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能幫助不敢發言的學生一次機會和鼓勵。
經過《秦兵馬俑》教學以后,有得有失,在自己反思中尋找自己的不足之處,慢慢的改正,只有這樣的不斷反思積累才會克服自己的弱點,更上一層樓。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9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重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通過反復地閱讀課文,懂得全文是圍繞“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這句話來寫的。緊接著能抓住這句話展開自讀探究。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了解到文章是用詳實的數據來說明秦兵馬俑宏大的規模;以及從身材體格、衣著披掛、動作神態等方面,準確、細膩地表現了秦兵馬俑的類型眾多、神態各異、個性鮮明的特點。但對于介紹秦兵馬俑類型和個性特點這一部分內容,在匯報學習成果時我只讓個別的學生說,教學完本課我認為這種形式并不能讓全體學生都動起來。我想在這個環節上如果讓學生以填表格的形式來學效果應該會更好。
在教學本課時,因為缺少秦兵馬俑的各類圖片,學生單單通過讀課文,還不能真切地感受到秦兵馬俑的藝術價值,以及我們國家能擁有這樣的意思珍品是多么的了不起。因此在暢談閱讀感受這個環節中,當問到學生:“領略了這么壯觀的場面,又欣賞了這么鮮明的形象,大家心中對兵馬俑涌起怎樣的情感?”時,有個別學生回答:“沒有”。我只能建議學生有機會要親自到西安的秦兵馬俑去走一走,身臨其境地去感受一番。我想如果能找到一些相關的圖片對教學效果一定大有幫助。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10
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感觸頗多,收獲良多。
1.認真研讀教材,感悟文本的魅力。
很多老師不太相信自己,讀教材之前習慣先讀教學參考書,認為只有這樣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才能準確把握。我的觀點是:教學參考書不是教師的“圣經”,優秀教師的教案藍本也不必當作“神祗”來膜拜。每一遍讀課文相信自己都會有不同的收獲和新的理解。我常常在引導學生預習的時候搶著讀課文,就是出自這種見獵心喜的心態。
《秦兵馬俑》這篇課文自己以前也教過,也曾經聽許多老師用不同的方法教過,但對課文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刻。只記得這篇文章條理十分清楚,是指導習作的好范文。備課組活動之前,我細細地品讀了課文的語言文字,在字里行間流連,在不同的兵馬俑之間徜徉,我似乎真的聽到了他們細微的呼吸,感受到作者狂熱的心。我讀到以前未曾讀到的很多東西。深刻地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讀進去,忘掉自己;走出來,揣摩寫法。
2.學會引導,順學而導
以前備課的時候,經常有這樣的困惑:我的問題提出去,不知道學生會有怎樣的答案。往往不知道下面該如何設計引導的語言,因而感到無比的為難。上本課之前教研組里有很多其他老師已經體驗了教學過程,他們毫不吝嗇自己的教學感悟,我是最后一個上課的應該算是最心中有底的了。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需要達到怎樣的目標,我已經心中有數。再歸結到文本上,哪部分內容應該引導學生理解到什么程度,我也了然于胸。這種在不斷地教研中,揣摩課堂教學的感受真是妙不可言。課堂上我心中有答案,拋開了原先設計的引導語言,我順著學生的回答引導,一步一步把學生對文本的認識提升,學生從語言文字中獲得了感動和激動。
3.讓學生用筆思考
教學設計中原本在第十自然段設計了寫的練習,但遺憾的是由于時間關系學生沒有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時間用筆去思考。不過在匯報交流五至九自然段的時候,我讓學生對文中介紹的文字進行補白,展開自己的想象把自己最感興趣的兵馬俑介紹具體,很多學生已經進行了用筆思考的嘗試。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學生的學習狀況很令人欣喜。我感受到他們的情感已經隨著文本的情感在震蕩,在共鳴。介紹的時候,有點欲罷不能的感覺,所以在這里耽誤了很多之間。這也是我課堂教學中總不能收放自如的原因。
4.在文章的精妙處,給學生品讀涵詠的時間
這一點是我今天教學本文的一大遺憾。由于課文篇幅較長,又是一課時完成教學內容,我總是擔心自己不能在一節課時間之內完成教學任務。每個環節的設計都力求精練緊湊,連自己的教學語言也顯得比以往要干脆很多。所以在重點部分,特別是課文的第十自然段,讓學生品讀涵詠的時間很少,所以舉手發言的面還不廣,只是一些平時語感很好的同學能夠瞬間跟上我的思路。
以后的教學中,還應該更深入的研讀教材,發掘教材的教學價值,準確地把握教材的關鍵,注重引導學生品讀感悟,讓學生從多角度得到發展。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11
【教學片斷】
師:這篇課文從拿兩個方面介紹了秦兵馬俑?
生:課文從規模宏大和類型眾多、形象鮮明兩個方面介紹了秦兵馬俑。
師:這兩個方面是怎樣聯系在一起的?
生:這兩個方面是通過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形象鮮明這個句子聯系在一起的。
師:這個句子中有什么關聯詞?
生:不僅而且
師: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師:我們把它稱為過渡句或過渡段。大家年能不能用不僅而且造個句子?
生:小紅不僅長得漂亮,而且學習成績很優秀。
生:大象不僅外形高大,而且干起活來力量很大。
師:如果我們寫一篇描寫小紅的文章,是不是可以先寫她長得漂亮,再寫她的學習成績很優秀?
生:是的,我們可以和課文一樣,長得漂亮和學習成績優秀兩方面寫小紅。
生:我們也可以從外形高大和力量很大兩個方面寫大象。
師:同學們,我們在平時寫作文的時候,要學會恰當地運用過渡句。請大家根據各自的造句內容從兩個方面寫一樣事物,用上你剛才造的句子。
(學生寫作,教師行間巡視)
(請寫好的學生讀自己的習作。)
【教學反思】
在我們的閱讀課堂教學中,要適時地進行寫的訓練。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我緊緊扣住過渡句作用這一教學重點,從過渡中的關聯詞引發訓練,進行了寫句子,寫片段的練習,突出了習作訓練。經過我的精心構思,把要求重點理解的過渡句安置在學生自己的習作之中,加強了學生的感受,自然也理解了過渡句在文中的作用。學生在理解過渡句作用的同時,也受到造句和寫作的訓練,產生了由知識到技能的轉化,這樣對學生的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的形成大有裨益。因此,在每一節課的課堂教學中,要擠出5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寫的訓練,如能堅持不懈地訓練,相信學生的寫作水平定有很大的提高。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12
今日教了《秦兵馬俑》一課,上課之前,自認為教學思路清晰,學生應當能夠做到學習流暢,語文本事有多方面的提高。但前面一個教學環節的問題,使得整節課混亂不堪,教學效果低下。
那個出問題的教學環節是讓學生經過語言文字體會兵馬俑的類型眾多,形象鮮明。本來設計的是先讓學生找出有那些類型,然后讓學生自由組合,合作介紹自我喜歡的一類兵馬俑,一個學生模擬,一個學生離開書本介紹,其他的同學對他們的模擬和介紹結合課文資料做出評價。這個環節,不僅僅讓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理解課文,體會課文語言的魅力。學生模擬必須先理解,學生離開書本必須內化,學生要評價必須要理解,并對介紹同學的評價能夠體會原文語言的魅力。
但在進行到這一環節時,擔心學生書未讀到家,便又分別指明幾個學生讀了4到9自然段,結果在這一環節浪費了不少時間,并且在單調的讀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大為減低,使的在后面的合作上效果不佳。更重要的是由于這個環節浪費的時間較多,使得在教學第10自然段未能很好的體會和拓展。并且最終一個環節,先讓學生上黑板寫下學完課文后秦兵馬俑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用一兩個詞概括。然后選擇黑板上的詞,說說讀了課文的體會。這樣既總結了課文,又積累了語言,并運用語言進行說話訓練,可謂一舉多得。可教學時間不足,我又堅決不占用學生下課時間,這個環節未能進行,著實遺憾。
上課也如下棋,一招不慎,滿課皆輸。以后對重點段教學的設計還要在精細化,無特殊情景做到教學案一體化,切勿隨心所欲。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13
上完這節課后,空落落的,很冷靜,沒有什么特別的感覺,但還是要把自己的上課體會記下來。
1、準備還算充分。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在上這節課之前,我查閱了在量的資料,對兵馬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所以在課堂上感覺游刃有余。適時給學生介紹了一些相關的知識,激發了學生們的興趣。如:介紹了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率領大軍,滅六國,統一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制國家,從而讓學生們明白,軍隊在秦代的重要地位。
另外對整篇文章的結構做到了心中有數。
不充足的地方,是沒有對細節的語言進行斟酌,語言比較貧乏,比如在形容將軍俑的時候,只想到用“威風凜凜”來形容這位將軍,而成功有時就決定在細節之處。自己事先想著到時肯定會有詞語來表達的,可是到時就有些力不從心了。
2、這節課上朗讀也不少,可是有幾次是重復無用的讀。
比如在讀走近兵馬俑整體來觀看的那一部分,我也領讀了,但是在學生們已經感覺到規模宏大的時候,還是又讀了,感覺重復無用。
以后讀要做到心中有數,讀到什么程度,達到什么效果,都要心中有數,不到位的時候要多讀,讀到位了就要通過。這樣可以節省一節課有效的時間。
3、這節課的評價沒有及時跟上。
比如在常旭東讀完將軍俑那一段時,我的心里當時就感覺到了將軍俑的氣勢,可是當時忘記對他進行肯定了,現在感覺很遺憾。說明自己在課堂上隨機應變的能力欠缺。
4、這節課,很讓我感覺到高興的是:
聽完課的老師感覺到我這節課有氣勢了。有了這點的評價讓我有點欣慰,因為以前的課堂,總是感覺到自己不投入,以那種心態想讓學生投入到課堂上很難的。聽了他們的評價,我可以稍稍鼓勵一下自己了。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14
《秦兵馬俑》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狀物類的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表達了作者對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藝術的熱愛。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中也是將秦兵馬俑的特點重點來詮釋,理想與現實永遠都會有差距,在這堂課上,我沒有完成我的教學目標,我想要傳授給學生們的知識沒有全部完成,這是需要我反思的。
回顧本堂課,我想我之所以沒有完成這堂課主要是因為我想面面俱到,想要在每一個知識點上都給學生講明白,而不是在有的地方,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自己讀書感悟,所以以后上課,作為老師更需要做的是引領學生去讀書,引領學生自己去感悟,而不是總是不放心地去不斷囑咐。所以,教師的課堂語言還應精煉,教師應把主動權返還給學生,充裕的時間也應讓給學生自主學習,所以前提是教師少說甚至不說。必要時,教師語言應通俗精練,學生一聽就懂,節約時間。
除此之外,還要做到主次分明,在展示搜集資料這一部分,老師說的過多,學生們能夠展示出來說明他們已經都預習過了,而且都已經了解過了,老師就沒必要再重復一遍,帶著學生們在學習一遍了,在這一部分用的時間過長。其次,在講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這一特點時,分析過細,《秦兵馬俑》是一篇略讀課文,只要引導學生們去讀并抓住重點來分析就可以了,而不是將全段都分析過來,在這一部分老師說得過多,所以,課文講解還應有詳有略,我覺得重點是
做到自讀自悟,學生感興趣的詳讀,學生不感興趣的略讀,每一遍讀,都有體會,都有感悟,這樣學生就會讀書,越讀越有興趣。這一點做得實在不好,應深挖掘。
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通過認識總結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仔細研究改進,爭取在以后的課中能克服掉這些問題,不斷改進。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15
課文4-9自然段介紹了秦兵馬俑類型眾多、形象鮮明的特點。教學這一部分資料時,我先讓學生自讀描述各種兵馬俑的句子,感受各種兵馬俑的特點,用詞語概括。然后組織交流,并把全班同學認可的詞語寫在黑板上相應的俑的下方。學生學習興趣高,思維活躍,寫了不少詞。文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一環節過后,我讓學生為你最喜歡的兵馬俑作代言,這時學生的興趣更高了,從他們的描述中,我清晰地感受到這樣的研讀是有效的,學生的閱讀理解與表達潛力得到了訓練,同時在理解表達的過程中一些形容人物的詞得到了積累與運用。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秦兵馬俑的教學反思05-21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02-20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05-12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06-02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10-24
秦兵馬俑的教學反思07-29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09-12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范文05-24
課文秦兵馬俑的教學反思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