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找次品》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下冊《找次品》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下冊《找次品》教學反思1
從真正開始設想這節課到開課大概有3星期,在這二十來天的時間里,我輪回著與許冬麗導師設計教案、試教、討論、修改這一過程。直到最后一次的修改是在開課前一晚上,改完心里似乎是有那么一點肯定的,但上完后才直到有那么多的遺憾!
首先我不得不佩服許冬麗導師的眼里,她一眼看出了我上課時的情緒低沉。真的,這節課我沒有試教時的狀態好,能全身心的投入,情緒亢奮,能引領學生的情緒與狀態。這是第一個遺憾,也是我以后的教學生涯中必須要避免。
接著是我課堂調控能力的不足,在教2個物品里找次品的環節中,由于自己沒有好好引領,導致學生被我多余的舉動與語言給糊涂化了。要知道這是最簡單與最開始的環節啊,在這里就弄不清楚,接下來就可想而知了,學生根本就沒有那種主動性。再加上我在情緒的調控上失敗,整節課給自己的感覺就是很拖很拖。
最后來說說我教學語言和機智的欠缺吧。首先是課前唱歌,本來想讓學生調整狀態的,沒想到學生說不會唱,我在那會兒也沒想到要玩個游戲什么的,也就這么突兀的就開始上課了。接著就是我在教學中語言重復不精煉不規范。有些問題如果老師問的精準就可以避免學生不必要的思維發散,從而可以節省時間,加大課堂教學密度!這個需要我在今后每一節上課中不斷注意,不斷改進才能慢慢達到的,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得過來的。
當然這節課也是有優點的,畢竟有許冬麗導師的大部分心血在里面。
首先是教學具的輕便,可重復利用,且直觀易懂。吹塑紙,在小時候作手工的時候接觸過,但不知道它叫什么,長大之后就再也沒有看過了,以至于許老師說到吹塑紙的時候我還是很納悶這個怎么用,原來只要用水就能使它貼在黑板上了,非常方便。
接著就是教學環節設計的層層遞進,思路非常清晰。我想如果不是自己沒有好好把握,換成許冬麗導師去上的話,肯定是很精彩的。
雖然有太多的不足與遺憾留下來,但我并不泄氣。我知道進步需要在不斷的失敗,然后不斷的反思才能得到的。我也知道在教學道路上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這一路上又有太多太多的東西等著我去學習與探究!
五年級下冊《找次品》教學反思2
《找次品》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數學廣角里的內容,屬于一節思維訓練課,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試驗明白解決問題的多樣性,體會運用優化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主要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
本節課先分析從5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初步認識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來分析在9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這時進行優化,并且延伸10、11個零件怎么分?教材雖然給我們提供一個基本教學思路,但是教學過程如何展開;優化在什么時候妥當;還需要教師充分地備好課。
充分的動手操作和課件直觀演示是學生分析找次品次數的基礎。本節課是屬于思維訓練課,所以難度較大,比較抽象,學生學起來會有困難,特別是對學習能力中下的學生。這節課我給每個學生提供了學具,讓學生借學具模擬稱一稱,并小組交流方法,同學間相互幫助,讓學生都能理解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為接下來符號化分析稱球過程打下了基礎。課堂上還有一部分同學一直很“安靜”,那就是他們的思維根本就沒有調動起來。
本節課中教師力圖滲透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如觀察,比較,分析、猜測等方法始終貫穿著整節課。我覺得,如果單單讓學生獲得一些有關找次品的知識似乎意義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也不可能在一節課中一一認識,只有具備了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和一顆樂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學會找次品的方法乃至認識更多更廣的生活世界,這也是我們教師要在教學中經常要體現的重要思想。
五年級下冊《找次品》教學反思3
在上這課之前,我已有所耳聞——《找次品》這一內容比較難上,教學完之后確有實感。我在試教時(五1班),學生們的表現比較活躍,且能跟著老師的預設完成教學目標,可是這堂課卻恰恰相反,可能與五2班學生的學風有一定的關系。經過反復琢磨,反復推敲,可能是由以下幾方面造成的:
(1)學生的自主探索活動較少,導致學生印象不深刻。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使終被老師牽著鼻子走,自主探究活動少之又少。例如:在學生自主探索5個物品中找出一個次品時,學生們是在思考,可更多的是想到一種策略后,就不去思考別的方案了。即便其他同學有別的想法,也無瑕去顧忌。因此,在這樣的心境下學習,效果就不佳了。
(2)形象教學還未鋪墊好,邏輯思維就無法跟上。學生的思維還需要表象的支持,在本堂課表現為實踐操作。當學生們還未真正理解5個物品中找出一個次品的方案時,急匆匆進入下一環節——9個物品中找到一個次品,顯然這一步邁得太大了些。應該先讓學生總結出5個次品中找到1一上次品的一般方法,總結、提煉之后,升華到邏輯思維的層面,之后再探究9個物品中找一個次品,會使課上得更全面、更有效,孩子們學起來也會變得輕松些。
(3)課堂氣氛調動不夠。整堂課上完之后,總感覺很壓抑,無論是老師的表現還是學生的表現,這是為什么?分析之后,我認為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老師沒有把持到學生的“現狀”,一個知識點教學之后,學生的學情是否已經改變?是否能接受下面的知識?這些,都無從考證。只憑老師單方面的意愿進行教學,按部就班,低效乏味!
這次教學展示活動給我了一次很好的鍛煉機會,找到自身的不足,方可對癥下藥!我深信,只要我們想方設法摸清學生的學情,找到他們的現有知識起點,不斷改變教學方式,使他們樂學、愛學、好學,定會為學生和自身成長輔墊出一條堅實之路!
五年級下冊《找次品》教學反思4
一、盡量體現教材意圖。
《找次品》是新課標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數學廣角中的內容,優化時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本單元主要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來體會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通過推理的方法運用優化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二、盡量體現“數學味”。
數學味或者說數學化是現在數學課堂提倡的理念,是我們所追求的。那么,怎樣體現出數學味呢?怎樣運用數學的眼光觀察與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數學問題呢?教師在本節課作了一些努力,例如:出示5件物品,找出其中的一件次品。讓學生經歷多次觀察、比較、分析,在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中,加強橫向與縱向數學化的過程,使學生能從找次品的具體實例中初步了解蘊含其中的一些簡單信息。
三、盡量體現方法滲透。
本節課中教者還力圖滲透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觀察、比較、分析、猜測等方法貫穿整節課。我覺得,如果單單讓學生獲得一些有關找次品的知識似乎意義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也不可能在一節課中一一認識,只有具備了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和一顆樂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學會找次。
五年級下冊《找次品》教學反思5
“找次品”是五年級下學期數學廣角中安排的教學內容,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再通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優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探究3個物品中如何尋找輕的一個,利用學會已有的知識經驗,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和思維能力,在體驗了找次品方法的多樣性后,以用天平稱作為實踐操作,第一次優化找次品的方法,使學生得出找次品用天平稱最方便。
接著讓學生利用不同的分法分別探究出4個物品和5個物品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在學生實踐操作和數字化的分析過程后,質疑利用天平稱找次品時,一般要將物品分
成幾分?兩份還是三份?引出用較大數量來進行研究的必要性,并隨機引導學生用數字化的方法去研究8個物品中的次品應如何找。當學生得出方法后,將學生的所有方法羅列在黑板上,利用觀察讓學生發現數據大時分兩份的方法次數不是最少,第二次優化找次品的方法,是學生初步得出用天平稱找次品時一般要分成三份,兩份在天平上、一份在天平外。但同時有給學生制造一個懸念:同樣分三份,有些稱的次數少,有些卻反而更多?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接下來以9個物品為例繼續研究,第三次優化找次品的方法。在關注學生用數字化的形式來分析問題的同時,反饋出學生的解題方法,關注學生解題策略的多樣化。
9(4、4、1)4(1、1、2)2(1、1)3次
9(3、3、3)3(1、1、1)2次
9(2、2、5)5(2、2、1)2(1、1)1次
9(1、1、7)7(1、1、5)5(1、1、3)2(1、1、1)4次
然后重點指導交流:哪種分法能保證用最少的次數稱出次品?這種分法有什么特點?從而得出平均分能夠保證找出次品且稱的次數最少這一結論。隨機使學生產生不能平均份的數量應該怎樣處理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剛才8個物品找次品的方法,思考其中分三份的幾個情況?從中發現“利用天平找次品,如果待測物品的數量不能平均分成3份時,我們要盡可能的使每一份的數量差不多,其中必須有兩份要一樣多,另一份的數量盡可能與之接近。”最終優化找次品問題的解題策略。
五年級下冊《找次品》教學反思6
《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下)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這個內容的主要目的向學生滲透一種優化思想,同時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內容讓我不知所措,連自己都看不懂的內容,學生能聽懂嗎?于是我認真的閱讀了教材及教學參考書,在認真思考以后,確定了自己的教學方案。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孩子們明白兩點:
第一、當物體放在天平的兩端時會出現平衡和不平衡兩種情況;
第二、要想通過天平的平衡與不平衡找到次品,那么天平兩端的物體個數必須相同。
理解了這兩點以后,首先和孩子們一起體會3個物品中找1個次品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到次品?并提問:還有幾個也能1次就能找到次品?讓孩子們知道2~3個物品只需要1次就夠了。接著學習4個,首先問孩子們能不能1次就找到次品,孩子們回答能夠。是呀,在運氣好的情況下是能夠找到的但是能不能保證找到呢?這樣讓孩子們在思考的過程中體會到了要考慮運氣最壞的時候也能找到才叫要保證。就4個的分法就多了:(2,2)、(1、1、2),這兩種分法都需要2次才能找到。接著教學8個,9個,都只需要2次就能保證找到,到了10個就需要3次了……,在教學的過程中,給學生建立模型:2~3個——1次,4~9個——2次,9~27個——3次,這樣就能讓孩子很快的確定稱的次數,然后根據次數來確定的自己的方案,這樣的話,學生確定方案時就不局限于一定要按照書上的方案:能平均分成3份的就平均分成3份來稱,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2組相等,另一組與之相差1,還有很多種分法。
這樣的教學我感覺學生接受起來還是比較容易,孩子們也很感興趣。
五年級下冊《找次品》教學反思7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這節課的設計著力讓學生通過參與有效的實際操作、觀察比較來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學生的學習定位在自主建構知識的基礎上,建立了“猜想——驗證——反思——運用”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本課的教學中有這樣幾點做得比較好:
一、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
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引導者、合作者,而非知識的灌輸者,因而對一個問題的解決,不是要教師將現成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在積極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索中,獲取成功并體驗成功的喜悅。為此,我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獨立探索、盡量地顯現他們的不同稱法,最后通過對比發現結論。如我首先安排了從5個中找次品,采取學生動手實踐、小組討論、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學。要求學生說出各種找次品的方法,從而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其次安排了8個,繼續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繼續發現多種方式找出其中的1個次品。最后安排了9個找出次品,這次提高難度要通過寫一寫的方式找出次品。總結以上三種情況要求學生歸納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優策略,從而讓學生經歷由多樣化過渡到優化的思維過程。如分幾份最好?每份幾個最好?引導學生發現分成3份稱的方法最好,進一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
二、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
在數學廣角的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思想方法一直是我們數學教學學科的特色。我在教學時滲透了一定的數學思考方法。本課的開始我就滲透了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方法,然后在學生眾多的策略中提煉出一般方法和優化策略;最后,再利用歸納出的方法去解決待測物品數更多時的問題。這過程中,就滲透了不完全歸納法,優化策略、分析,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圍繞問題的解決,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的過程,進而使學生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提高數學思維能力。通過在解決問題中展開觀察、操作、猜測、實驗、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感受數學思想方法,提高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重視操作活動,發揮主體作用。
本節課的活動性和操作性比較強,沈佳老師讓學生借助圓片,以動手操作為手段,以思維訓練為目的,把5個零件和8個零件作為學生研究的起點,放手讓學生操作探索,讓學生通過操作、思考、討論、交流去獲得數學知識,使學生得到主動發展。
雖然本課從整體上來看還是比較成功的,達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但是有些細節問題還是應該注意的。如:對于孩子們發言的點評還應該再有一些針對性;時間的控制再合理些,如在5個中找次品的時間再壓縮一些為8和9再節省出一些時間會更好。讓課堂時間分配更加合理。
五年級下冊《找次品》教學反思8
這兩天教學了“找次品”一課,它是五下數學廣角里的教學內容,是一節思維訓練課,主要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
教材的編排是先分析3瓶鈣片中找一瓶次品的方法和次數,初步認識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來分析在8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這時進行優化,并且延伸到9、10、11個零件中。本節課我創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先從3瓶鈣片中找一瓶次品入手,讓學生充分感知把待測物品的個數分成能平均分成3份可以更簡便。
在練習5瓶鈣片時,有部分學生仍平均分成2份的方法,雖然適用于這道題,但換成例2的8個零件時,明顯發現方法不夠簡便。所以,在從8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時,我首先讓學生小組內交流都有哪些方法可以找出次品,分別用了多少次?并通過列表的方法進行對比分析。學生在分析中漸漸發現找次品的快捷方法,并在我的引導下發現規律,同時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對尋找次品次數的影響,在歸納出“找次品”的最優策略:平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平均分的話,他們之間只能相差1,這樣才能使所需次數最少。
在整節課中,我通過幻燈片的直觀演示讓學生分析找次品次數,但發現學生學起來還是會有困難,特別是語言表述上。所以,在練習中我讓學生借助學具模擬稱一稱,并在小組中交流方法,同學間相互幫助,讓學生都能理解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明顯效果好多了。最后,我讓學生在自己的認知基礎上,了解課本中的補充材料,讓學生進一步發現所測物品數目與至少需要次數之間的關系。
對于此類找最佳策略的題目,必須要學生充分經歷學習的過程,在自我操作中感受其規律,并能進行應用,而只通過直觀演示還是不夠的。
五年級下冊《找次品》教學反思9
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我一直在不遺余力地追求心目中的理想課堂:直面學生的數學現實、尊重教師的個性創造、目標落實有效、學生持續發展。而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通過不斷的反思發現不足,從而改進教學設計。最近教研室開展了“一課同上,同課異構”活動,作為青年教師的我經歷了兩周的精心準備,并進行了多次的的課堂實踐之后,感慨頗多,收獲頗多,并對有效的課堂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
一、美好的預設≠理想的課堂
找次品這節課屬于思維訓練課,主要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
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先從3個零件中找一個偏重的次品,再從5瓶口香糖中找一個輕一點的次品,讓學生初步掌握找次品的基本方法,接著再來分析9筐松果中找次品的方法和次數,這時進行優化,并用12個零件進行驗證,最后設計的鞏固練習是:有15箱餅干,其中有一箱是次品,輕一點。至少稱幾次一定能把它找出來?該怎么分?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做一做(稱的過程),然后同桌說一說(怎樣稱的)。看著學生們動手又動腦,積極、主動地參與研究,我也禁不住加入其中。精心預設后的課堂顯得更加活躍,更加生機勃勃。在這時問題出現了,學生在驗證時發現12個零件不用平均分成3份,平均分成4份,3個3個的也可以只用3次就找到次品。我隨即問道:“有沒有比平均分成3份更少的分法?”學生:“沒有。”“一般情況下我們就平均分成3份去稱,次數一定是最少的。”我倉促的進行了小結。40分鐘的課堂就這樣結束了,帶著遺憾,帶著疑問下了課。
二、精雕細琢,和學生一起收獲著
課后我又反復解讀教材,回憶著課堂上的一個個鏡頭,聽了其他老師的點評和建議,我重新備課,又進行了第二次上課。
這次我是這樣預設的,把3個零件和5瓶口香糖作為學生研究的起點,3給以最優策略的暗示,5給予學生研究方法的指導,師生結合共同研究,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述能力,而9個零件是研究的主體,學生獨立自主研究,找出最優方案,并體會最優方案的道理。將待測物品平均分成3份這種方法,在第一次稱時,能確定合格品的個數最多。無論天平是否平衡,都能一次排除三分之二的合格品。將第二次稱的范圍縮小到待測物品的三分之一。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發現了其中的奧妙。這次我把原來的鞏固練習換成了有趣的小游戲——猜一猜,猜猜如果有27個、81個、243個待測物品,要想找出唯一的次品,用天平稱至少稱幾次一定能找到次品?讓學生運用本節課的知識實現思維的跨越,并從中發現規律,如果待測物品個數×3,那么找次品稱的次數會加1。課堂上學生們積極舉手發言,交流想法。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操作、畫圖、推理與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使學生的思維逐步提高,進行優化思維的滲透。
本節課所研究的待測物品個數都比較特殊,都是3的倍數,剛好可以平均分成3份,我準備第二課時再研究其他普通的一些數如8個、10個等。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面對新的教學內容,我們習慣性的反應就是“難”,可經過這次磨練,我才發現不是教材難,而是自己太“懶”,不愿意去學習,不愿意去思索,其實方法總比困難多。有效的課堂需要精心的預設,有效的課堂需要不斷反思。
【五年級下冊《找次品》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找次品的教學反思01-17
《找次品》教學反思09-16
《找次品》教學反思09-11
找次品教學反思11-03
《找次品》教學反思03-28
找次品教學反思03-13
《找次品》數學教學反思12-03
《找次品》教學反思范文03-17
《找次品》優秀教學反思09-19
關于找次品的教學反思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