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象》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稱象》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稱象》教學反思1
老教材《稱象》一文安排在三年級上冊,記得讓學生理解“曹操聽了直搖頭。”這句話時,我是直接問學生:這里的“直”是什么意思?學生回答:“直”是不停、不斷的意思。曹操為什么不斷地、不停地搖頭呢?說明什么?學生回答:說明曹操對官員們想的辦法很不滿意。
新教材把《稱象》一課安排在一年級下冊,讓學生理解“曹操聽了直搖頭。”這句話時,我是這樣教學的:
師:曹操對官員們想的辦法滿意嗎?
生:不滿意。
師:從課文的哪句話知道?
生:曹操聽了直搖頭。
師:誰來當一回曹操,來演一演?
一生上來,站著搖搖頭。下面有位學生叫了:頭搖的太慢了。
師:那你來做一下。
生:站在座位上拼命地搖頭。
師:哪個字告訴你,頭要搖得這么快?
生(齊聲):直
師:那我們把“直“讀得重一點,一起讀讀這個句子。
學生的朗讀非常到位。
同樣的問題,面對不同年齡的學生,我們應該采用不同的方法。
理解“曹操聽了直搖頭”中的“直”時,三年級的孩子可以直接問:直是什么意思?而一年級的孩子選擇演。演是最恰當不過了。孩子們喜歡演,一說演他們就來勁了;通過演,孩子很直觀、很形象地理解了“直”的意思。
教新教材時,曾經困惑,一年級的孩子怎么能學好三年級那么長的課文,今天的教學讓我釋然。同樣的內容,面對不同年齡的學生,我們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稱象》教學反思2
學習《稱象》一課時,學生在討論中被7歲曹沖巧妙地想出稱象方法深深感染,大家不僅僅認識到了曹沖的聰慧,更可貴的是激起了自己更為豐富的創造力。
一位學生在曹沖稱象方法的基礎上,又做了一種設想:曹沖的父親曹操手下有百萬兵將,如果曹操下令讓士兵充當石頭,省去搬運石頭的人力和物力,不是更好嗎?又一位學生馬上站起來說:“用士兵也不是很容易的事,萬一船上裝滿了人可還到不了劃線的位置怎么辦?與其這樣,不如弄來一群小象,沒有小象可以弄來一群牛,讓它們充當士兵,因為一頭小象或一頭牛的重量會比幾塊石頭或幾名士兵重量的總和要重。”熱烈的掌聲在教室里回蕩,贊賞的目光一次次地投向發言的學生,這是何等的激動!這是多么大的推動力!在這節關于稱象方法的新設想中,我發給兩位學生各一份證書:新設想獎。當我看到學生雙手捧著證書那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激動時,我的內心受到震撼,與此同時我真誠地為他們喝彩。
我想,盡管學生的創新求異有時是不成熟的,或是可笑的,我們每一位教育者也要多給予學生掌聲與喝彩,少責難與批評,使學生成為勇于嘗試,敢于探索,在失敗和挫折面前不氣餒,并且有積極健康心理的開拓型人才。
《稱象》教學反思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12個生字,掌握多音字“得”。會寫8個生字。
2.能力目標: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理解課文內容,知道曹沖是怎樣稱象的。
教學重點:掌握本課生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由曹沖稱象得到啟發。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新課
1.啟發談話:同學們,你們見過別人稱東西嗎?都用什么稱呀?
2.教師:象有多重?現在稱象不是難事,可在古時候,這確實件很難的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看看曹沖想出一個怎樣稱得大象的好辦法。
二、自由讀課文,認讀生字,整體感知
1.學生借助拼音讀課文,要求劃出生字,讀準字音。
2.指名讀課文。教師強調重點字的讀音。
3.教師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學生認讀情況。
4.學生再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反饋。
三、讀文,體會稱大象的難度
1.找出描寫大象的語句。
2.指導感情朗讀,體會大象的大和重。
3.教師:見了這么大的象,這可怎么稱呢?我們先看看官員們是怎么說的。
四、了解官員的想法,襯托曹沖的聰明
1.讀第三自然段,思考:官員們想出哪幾種方法?
2.學生交流,這些方法行嗎?
3.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當時的情景。
五、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范讀全文
思考:這篇課文講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講讀課文
1.指名朗讀一段
提問:第一段寫的是什么時候曹操帶著誰去干什么?
提問:什么人稱官員?
2.指名朗讀二段
提問:這頭大象怎么樣?(又高又大)
提問:課文中怎么具體描寫大象的?(像……像……)
指名讀句子:“身子像堵墻,腿像四根柱子。”(議論、理解這句話,想象大象的樣子) 師:“像……像……”這兩個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寫得既生動又形象。
提問:官員們議論什么?“到底”什么意思?
師:這樣的一頭大象,要想稱出它的重量可不容易。
指導朗讀,讀出重音“又……又……到底”
師過渡: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于是曹操問大家誰有辦法稱這頭大象。
3.指名讀三段
提問:官員們想出了哪些稱象方法?(用“有的……有的……也有的……句式說)
板書:桿秤稱象
秤稱象肉
提問:曹操聽了態度怎么樣?“直搖頭”什么意思?(做個動作看看)
討論:為什么直搖頭呢?
板書:稱不出 傷害象 (指導朗讀)
4.指名讀四段
提問:這段寫什么?(曹沖想出稱象辦法)
做實驗演示稱象過程
(象上船——船下沉——畫線;象下船——船浮起——裝石子——船沉到畫線處——稱石子)
提問:往船上裝石頭時,為什么裝到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為止?(船下沉的深淺和大象上船時一樣,說明這時石頭重量和大象相同)
默讀四段:讀、畫:用“——”把曹沖說的話畫出來。
提問:共有幾句話?1句和后4句是什么關系?(1句是總寫,后4句是具體敘述)
指名逐句朗讀
畫、批:按稱象步驟用…畫出有關動詞
板書:趕、沉、畫、趕、裝、沉、稱
提問:這些動詞可以顛倒順序嗎?為什么?
師:作者用這些動詞準確、具體地寫出稱象步驟和方法。
練習:用“先……再……然后……最后……”敘述稱象過程。
板書:船稱石頭石頭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課堂作業:
出示幻燈:(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先把大象( )到船上,看船身下( )多少,就沿著水面,在船舷上( )一條線。再把大象( )上岸,往船上( )石頭,裝到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為止。然后,( )減去( )船上的石頭。最后把幾次稱得的石頭重量加起來,就是大象的重量。
5.指名讀五段
提問:曹操認為曹沖的辦法好不好?從課文中哪句話看出來?這種方法好在哪兒?
提問:結果怎樣?“果然”一詞什么意思?曹沖當時幾歲?“才”什么意思?
師:現在稱象是件輕而易舉的事,可是在古時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難了。曹沖7歲就想出了科學的稱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
三、朗讀全文。
討論:我們應該向曹沖學習什么?
板書:動腦筋、想辦法
提問:曹沖為什么能想出科學的稱象方法?(其一,認真觀察事物,善于動腦思考。其二,從官員們的議論中得到啟發)
第三課時
一、總結全文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討論:學了這篇課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二、練習。
1.讀一讀,說說每組中兩個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再用帶點的詞造句
①曹操聽了搖頭。
曹操聽了直搖頭。
(第二句加了“直”字,“直搖頭”就是不住地搖頭,說明曹操認為官員的稱象方法太笨拙,很不贊成他們的意見)
②曹操的兒子曹沖7歲。
曹操的兒子曹沖才7歲。
(第二句加了一個“才”字,“才七歲”是只有七歲或僅僅七歲的意思,強調曹沖年齡小,但遇事善于動腦筋、想辦法)
③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第二句加了“到底”二字,“到底”有多重就是究竟有多重,“到底”用在問句里表示深究)
師:第二句在“搖頭、七歲、多重”前邊分別加了“直”、“才”、“到底”使句子更加具體、形象。
指導用“直”、“才”、“到底”三個詞造句
2.把下面句子意思寫具體
①大象又高又大。( )
②教室真整潔。( )
3.課中練習:
練習用“有的……有的……還有的……”說一段話。
練習用“先……再……然后……最后……”說一段話。
4.練習把曹沖稱象的故事講給別人聽。
三、書寫生字。
(1)讀我會認的生字。
(2)給生字組詞。
(3)同桌交流用自己的方法記憶生字。
(4)老師講解每個生字的重點筆畫并在填字格中的位置。
(5)學生書空。
(6)學生書寫,老師巡視,單個指導。
四、作業;完成練習題
板書設計:
官員 桿秤稱象 稱不出 傷害象
趕、沉、畫、趕、裝、沉、稱
曹沖 動腦筋、想辦法
船稱石頭石頭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講的是曹操的兒子曹沖小時候稱象的故事。小小年紀的曹沖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塊和大象的同等重量簡單地稱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見,曹沖善于觀察,善于動腦,真是個聰明的孩子。
低年級的學生喜歡聽故事,愛動手,好奇心強。教學中充分引導學生在掌握字詞,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
教學這一課時,可以讓讓學生讀書提出問題,再沿著學生的問題來組織教學,學生先默讀課文,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基礎上,提出了很多問題:“曹操為什么要稱象?,官員們用什么辦法來稱象?曹沖用的是什么辦法?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然后老師梳理學生的問題,調整自我的教法,循著學生的問題安排教學思路,逐個解答學生的問題。
《稱象》教學反思4
有位老師教學《稱象》,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時提問:“曹沖可能從什么地方得到啟發,想出稱象辦法的?”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找出依據。有的同學回答:曹沖是從有人說“……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塊一塊的再稱”這個地方得到啟發,想到一塊塊石頭的。有的同學補充,別人說要造一桿大秤,他就想到了可以用船當大秤。老師當即總結:我們遇到問題時,要像曹沖那樣,把周圍的事和這個問題聯系起來,使自己受到啟發,問題就能得到解決。這是追尋別人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的例子,即在聯系中抓住突破口解決問題。
另一老師在教學《稱象》時,在學完課文后啟發學生思考:“在當時的情況下,曹沖的辦法還可以乍樣改進?”有的同學提出不用搬石頭上船,改用把軍隊里的戰馬趕上船的辦法。有的同學說:“趕馬上船,不如改成用人的辦法。”學生在相互啟發的過程中,迸發出了創造思維的火花。為了揭示規律,老師再進一步要求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那個建議用人代替馬和石頭的同學說,因為人聽指揮,叫上船就上船,叫下船就下船,能夠節省很多時間。教師最后得出結論:有時,我們可以把別人解決問題的辦法改進一下,改得更省時間、省力氣些。這是訓練學生更完美地解決問題的`例子。
這兩個例子都是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揭示規律,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素質的,應該說給我們的啟示是很深刻的。素質教育意義上的教學方法的操作因教師而異,因學生而異,因教材而異。通過揭示規律,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應該注意兩點:(1)對課文中那些創造性解決產問題的例子,不能一帶而過,要引導學生追根溯源。(2)當學生針對某一問題創造性思維火花還未點燃之際,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知識信息進行延伸、碰撞、聯系,從而使其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一旦學生通過積極的思維活動,產生新穎獨特的見解后,又應讓他們回過頭來去看結論是怎樣得出來的。具體說,在語文教學中就可以在字詞句篇、聽說讀寫訓練中,創造很多方法。諸如:用“加減法”的思維方法,刪去某段某句行不行?增加某詞某句怎么樣?等等。也可采用“變反法”的思維方法:把文章各段的寫作順序變一變行不行?把語序改變一下怎么樣?表達同一個意思但運用幾種說法哪種更好?等等。總之,要重視思維規律的揭示,讓學生在思維中學會思維。
《稱象》教學反思5
一、創設情境,設置懸念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位特殊的朋友,它是——
(多媒體出示圖片,)生齊答:大象。
師:你能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這頭大象嗎?
生1:大象的身子像一堵墻。
生2:大象的腿像四根柱子。
生3:大象的耳朵像兩把扇子。
生4:大象的鼻子像一根管子。
師:你們的想象真豐富,這么大的象,老師特別想知道它有多重,你能幫老師想個辦法嗎?
(經過些許的沉思,部分學生紛紛舉手。)
生:可以稱一稱。
師:怎樣稱呢?
生1:用地磅稱一稱。
生2:可以利用起重機稱。
……
師:大家的辦法都很棒,不費工夫就稱出了大象的體重,可是在1700多年前,沒有地磅、起重機,該怎么辦呢?
二、品讀課文,體會品質
師:請同學們自己小聲地朗讀課文,想一想:故事發生在什么時候?有哪些人?
(生開始自讀課文,師來回巡視,幫學生掃清字詞障礙。)
生:故事發生在古時候,有曹操、曹沖、官員們。
師: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看一下當時稱象的錄像,看看曹沖和官員們分別是怎樣稱象的?
(多媒體放映錄象,之后生爭先恐后,搶著舉手。)
生1:官員中有的說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塊一塊的再稱。
生2:有的說造一桿大秤,砍一棵大樹當秤桿。
師:你同意這種做法嗎?
生1:不同意。把大象宰了,大象就死了,多可惜呀。
生2:做一桿大秤也不行,哪有人有那么大的力氣。
師:曹操同意嗎?你從哪知道的?
(生紛紛埋頭讀書,尋求答案。)
生:曹操聽了直搖頭,說明他不同意。
師:你能給老師演一演“直搖頭”嗎 ?
(生上臺表演。之后師有意只搖一下頭,問學生對不對,接著請同學一起演“直搖頭”。)
師:曹沖又是如何稱象的呢?
1、同桌互讀第4段,然后師指名范讀,大家評價朗讀效果,接著讓學生在每句話的前面標出序號,為下面弄清曹沖稱象的過程做鋪墊。
2、男、女生分組逐句朗讀,師隨機總結并板書稱象的步驟:
趕象上船,畫下記號;趕象下船,裝上石頭;
搬下石頭,稱其重量;石頭的重量=大象的重量
師:曹沖的辦法能稱出大象的重量嗎?你是怎樣知道的?
生一起愉快地朗讀第5段。
師:下面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來欣賞曹沖稱象的具體過程。
(多媒體放映曹沖稱象的片段。)
師:你喜歡曹沖嗎?面對他,你有什么話要說嗎?
(多媒體出示曹沖的圖片,激發說話的欲望。)
生1:曹沖你真棒。
生2:你解決了大臣們都解決不了的難題,太聰明了。
生3:你愛動腦,愛思考,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三、改進方法,鼓勵創新
師:下課前,老師有一份禮物要贈送給大家,誰來替大家代領一下?
(生躍躍欲試,你爭我搶。)
師挑選三位健壯的男生上臺領“獎”——搬三塊石磚。
師:請問你有什么感受?
生1:老師太重了。
生2:累死我了。
生3:有點搬不動。
師:三塊磚頭就把大家累成這樣,試想如果讓大家搬與大象一樣重的石頭會如何?
生1:我可不想搬。
生2:非累死我不可。
……
師:所以老師認為曹沖的方法需要改進一下,你認為呢?
(生抓耳撓腮,冥思苦想。見此情景,師建議小組討論。)
生1:古時候有很多戰馬,我們可以把石頭換成馬,能省很多力氣。
生2:馬還得趕上趕下,浪費時間,不如用人代替石頭,省時又省力。
至此教室里靜悄悄的,大家的臉上露出燦爛的微笑以示認可,我想、:這就是智慧的火花,是大家一致公認的最完美的辦法。
反思:
課文是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和拓展語言的好范例,也是學生學習說話,培養和提高口語交際的憑借。在教學中我很好地利用課文這一資源,為學生訓練口語服務。如,導入部分引導生一邊觀察大象的圖片一邊向同學介紹大象;還有在學生明確曹沖稱象的辦法后,讓學生面對曹沖的畫像用自己的話夸一夸,說一說等,通過創設具體的情境,降低說話難度,激發其欲望,,學生就有話可說。這樣的說話訓練,無形中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又讓學生在說話中滲透了思想教育,這比老師的說教更有說服力。
課標指出:“要在發展語言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本節課,我活用教材空白,引導鼓勵學生聯系生活想象,創造性想象。如課堂接近尾聲時,請學生改進曹沖的方法,給學生創造了巨大的想象空間,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有助于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的能力。
困惑:
本節課敘事性很強,教學中學生朗讀積極性不高,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激勵學生朗讀這類課文是我最大的困惑。
《稱象》教學反思6
下課鈴聲在不知不覺中響起,這堂課師生都覺得輕松有趣。而我認為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在于:學生首先充分地理解吸收了課本內容。然后在一個寬松的課堂情境中,讓他們的想象思維從桎梏中解放出來,于是發散思維達到一個高潮。
在教學《曹沖稱象》這篇課文時,我先指導孩子多讀,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先……再……然后……”理解曹沖稱象的幾個步驟。然后我又指導孩子根據課文的介紹做試驗:我用水盆模擬河面,用縱剖的曠泉水瓶做小船,分別用橡皮代替石頭用轉筆機代替大象。在實驗中,我還請了幾個孩子自己來動手試一試。通過親手實驗,孩子們比較形象地理解了曹沖稱象的原理。
正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孩子們開始深入思考稱象過程中的一些細節問題的處理。而正是動手實驗這種生動的講解形式喚醒了孩子們的興趣點。讓他們的思維如涌動的浪潮,洶涌澎湃。而真正有血有肉的答案,也應該是學生們自己探討出來的,真正有血有肉的課堂,也不應該按照教科書循規蹈矩地進行。為了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需要教師給予學生自由發言的機會,更需要教師具有開放課堂、駕馭課堂的理念與能力。
當他們積極思索,吸收著書本知識,并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時,課堂里便跳動著學生個性的脈搏,課堂因此而生機勃勃。
《稱象》教學反思7
這節課已過去一個星期之久,我卻今天才來寫反思。
首先,在教學環節上,我犯了一個錯誤,急于疏通生字詞,而忽視了二年級的同學如果沒有在讀課文的基礎上讀準讀通字詞,是很難認識和把握的。課堂開始以后,一篇新課文,一定是讓孩子讀懂讀通句子,不會讀的字詞圈出來多讀兩遍,并思考問題。在教學中,布置的任務一定要帶有目的性,要為了某一目的去設置問題,而不能漫無目的。課文疏通以后,再來學習生字詞,此刻,作為老師,把握自己班學生的基礎以后,不要把時間浪費在會認的生字詞這里,而應該重點帶孩子讀不會寫得字。
其次,對于低年級孩子來說,識字教字環節很重要。這一點,對于年輕的語文老師總是容易忽視。如果一個孩子連字都不會好好的寫,如何談學好語文。更為重要的,語文課,不應該是那么死板,要重視孩子說的能力,這里就可以充分利用課前五分鐘,不管孩子說的怎么樣,都表揚孩子,讓孩子敢開口,會開口。在一點一滴中,引導孩子。
最后,一定要即時評價。在課堂上,不要忽略孩子。永遠要以孩子為主體,要做一個有智慧的老師。也不要慌,要相信自己,一定為成為一個好老師。
《曹沖稱象》選自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今天,我們學習了第二課時,并有幸得到了學校各位語文老師的點評和建議。
從課堂教學思路到學生的學習程度,結合課堂練習,重點突破對曹沖稱象過程的理解和人物品質學習。在曹沖稱象方法理解中,問題設置應符合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在理解的基礎適當的進行有層次的拔高。在寫句子“……一邊……一邊……”的時候,除了句子正確外,適當的強調學生做事情要看情況,哪方面適合“……一邊……一邊……”來做,哪方面不適合“……一邊……一邊……”來做,對學生進行一些思想教育和引導,以及文章的寫作方法和人物品質在生活中的運用和延伸拓展,有待提高和加強。
二年級的小學生上課注意力是一個特別值得探究的問題,每位學生集中注意力差不多在二十分鐘,超過二十分鐘就需要有吸引力或新穎的問題來提高學生課堂教學學習的專心程度。今天這節課,我的課堂評價語欠缺,在后半節課中,學生的注意力程度有待提高,可以適當安排一些小游戲或新穎的活動,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學生的特點和課程的特點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教學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藝術,愿我能不懼困難,認真反思,勇于探究,在課堂教學這條道路上越有越遠,越走越有力量!
《稱象》教學反思8
《曹沖稱象》是一篇老課文了,學過文章的學生都會身深深記住這位聰明機智的孩子,會被他的聰明所折服。下面由小編為您整理出的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曹沖稱象教學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本課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做實驗,這時,學生動手又動腦,興趣極濃,思維正處于活躍狀態,學生才能夠真正弄懂大象的重量是怎樣稱出來的。只有這樣,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在課上學生在討論中被7歲曹沖巧妙地想出稱象方法深深感染,大家不僅僅認識到了曹沖的智慧,而且還激起了自己更為豐富的創造力。
《曹沖稱象》一文中,小小年紀的曹沖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塊和大象的平衡,簡單的稱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見曹沖善于觀察,善于動腦真是個聰明的孩子。根據課文交代:故事中的曹沖也才七歲,班里的學生也普遍是這個年齡,于是,我創設一個寬松的課堂情境,鼓勵共同討論,激發學生的想象,收到不錯的教學效果。
《稱象》教學反思9
《稱象》這一篇課文,通過描寫年僅七歲的曹沖巧妙地稱出了一頭大象重量的故事,讓學生懂得只有多動腦筋思考,才能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將知識靈活運用。雖然這個故事學生大多耳熟能詳,但對于曹沖為什么能想出這個好辦法?辦法好在哪里?學生未必真正了解,而這也正是教學的重、難點所在。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化解教學重、難點,我在備課時,將重點放在第四小節,理解稱象方法的巧妙之處。我為了突破教學重、難點,在稱象過程這一重點內容的理解上花大力氣進行學生思維的訓練。學生通過找句,對比官員們的方法,體會了方法的精妙,理解較透徹。但整個環節中學生的語言積累發展不多,僅以一個問題“稱象方法好在哪里”來統領重點段的學習,輕視了字詞句的綜合訓練,妙詞佳句的感悟、積累,顯得操之過急。以至于設計中的多媒體課件的作用發揮不大,僅僅扮演了一個“演”的角色,而“示”的作用——幫助理解語言文字的功效蕩然無存。學生雖能背誦該片斷,也是由于讀得多,讀得熟,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讀懂后的自然而然地識記。光注重了學生思維的訓練和發展,忽視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和發展。
在教學中注重一個教學過程中將學生的思維發展和語言訓練、積累相融合,多媒體的分步演示和文字的有機結合,觀察畫面與閱讀理解的有機結合,讓抽象的語言文字形象化,從而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語句和文章的內容。學生在了解了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之后,曹沖方法的巧妙之處不言而喻,教學重、難點不攻自破。此時學生以積累了一定的語言基礎,再讓學生敘述稱象的過程自然水到渠成,學生自然而然的將理解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多元目標融合其中,靠的是對教材的鉆研,對學生的了解,以及扎實的基本功。我將不斷地摸索、實踐、反思、再實踐。
《稱象》教學反思10
本節課圍繞“稱象”這一思路去展開教學活動的,學生在閱讀、思考、討論中,了自主學習,理解中悟情明理,在思考中發揮想像,求異求新,大部分學生很會。教學重點和難點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學生一看就懂,既省事又收效好。
本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如: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曹沖秤象的過程,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動筆畫一畫每一步。仿照曹沖秤象的故事,動手做做小試驗,把物體化整為零,看看能不能稱出重量。
對于詞語的理解訓練不到。教學時應注意讀好關鍵詞,可以通過換詞、聯系上下文等方式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意思,然后再讀好句子。比如,“曹操聽了直搖頭”中的“直”字,可以換成“不住地、不停地”,“曹操的兒子曹沖才7歲”中的“才”字可以換成“剛剛”“只有”。課文中類似的詞語還有“果然”只有通過這樣的訓練,才能積累詞語,學會理解詞語的方法。
《稱象》教學反思11
成功之處:
有的放矢,向三十五分鐘課堂要質量。在教學《曹沖稱象》這篇課文時,我先指導孩子多讀,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先……再……然后……”理解曹沖稱象的幾個步驟。其次,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加強重點詞語的理解和運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沖的方法去做,果然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這些詞要指導學生透過朗讀,聯系上下文體會意思。透過這幾個環節,學生對這一難點基本上突破了,而且還訓練了學生的說話和口頭表達潛力,增加了課堂的有效性。還有,閱讀課的教學是語文科教學的重點,《稱象》這篇課文就是讓學生感悟曹沖是個遇事愛動腦筋,能找出解決問題辦法的聰明孩子。在教學過程中,我重視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曹操為什么要稱象?官員們用什么辦法來稱象?曹沖用的是什么辦法?”然后,梳理學生的問題,循著學生的問題,逐個引導學生合作討論,最后解決問題。
不足之處:
《曹沖稱象》這篇課文就是告訴我們“平時多觀察,遇事多動腦,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方法”這樣一個道理。淺顯易懂,學生很容易理解,但他們在生活中能否養成愛觀察,思考的習慣呢?由于這節課安排了比較多的重點詞語和口頭表達訓練,所以,在拓展的環節,我做得顯然是倉促的,不深入的。如果我能結合實際,問一問學生:在生活中你遇到過什么難題?你是怎樣做的?這樣學生從課文中悟出的會更多。
改進措施:
今后的每節課如果都能從多個方面著手進行備課、教學研究的話,那我的每節語文課都能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我期望在不斷的練習中,實踐中,我的語文課堂也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完善。
《稱象》教學反思12
今天上了一節語文課《稱象》,給了我一個驚喜。
我提問:“這一課中一共介紹了幾種方法,你覺得那種方法最好?為什么?談談你的看法吧。”孩子們開始認真討論起來了,不一會就有許多小手紛紛舉起來了,這時孩子們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說造一桿那樣的稱沒有人能提得動 ,這時解修昌同學說:“為了稱一個大象去砍一棵樹,沒有保護樹木,這是在破壞環境,這種方法是不好的。”同學們情不自禁的給他鼓起了掌,我很高興,沒想到同學們的環保意識這么強。
再講到第二種方法的時候,同學們也是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說把大象宰了,送大象給曹操的那個人會不高興的,曹操也會不高興的,有的說把大象宰了會流血,也稱不準確。當我提問到糜皓宇的時候,他站起來說:“古代的人太殘忍了。”我當時心里一顫,緊接著追問道:“為什么?”他說:“大象也是有生命的,他是我們的好朋友,為了稱出它的重量,就把他殺了,大象聽了也會傷心的。”全班同學都靜了下來,霎時掌聲響起來了。
我在內心暗暗地感嘆,現在的孩子真是大不一樣了。我微笑著點頭,并投以贊許的目光。
《稱象》教學反思13
教學反思一
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實踐,自己去思考,學生掌握課文內容的效果還是不錯的。下面是教后的幾點反思:
一、我能把《新課程》的新理念在課堂上得以充分的體現,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對話關系,真正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例如:在學生讀課文時,學生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趣味中學習,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二、課堂上我盡可能的把更多的時間歸還給學生,把我提出的問題作為誘餌,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給予適時的引導,協助學生歸納總結。比如我提問學生:“曹沖是用什么辦法稱得起這頭大象的重量呢?”讓學生通過討論,去理解課文內容。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師在教學中是引導者、合作者、組織者。讓學生自由地說,發現問題時讓其他的同學幫忙,或者是師生一起解決。課堂上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學習新知,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教學反思二
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本課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做實驗,這時,學生動手又動腦,興趣極濃,思維正處于活躍狀態,學生才能夠真正弄懂大象的重量是怎樣稱出來的。只有這樣,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在課上學生在討論中被7歲曹沖巧妙地想出稱象方法深深感染,大家不僅僅認識到了曹沖的智慧,而且還激起了自己更為豐富的創造力。
一位學生在曹沖稱象方法的基礎上,又做起了一種設想:曹沖的父親曹操手下有百萬兵將,如果曹操下令讓士兵充當石頭,省去搬運石頭的人力和物力,不是更好嗎?又一位學生馬上站起來說:“用士兵也不是很容易的事,萬一船上裝滿了人可還不到不了劃線的位置怎么辦?與其這樣,不如弄來一群小象,沒有小象可以弄來一群牛,讓它們充當士兵,因為一頭小象或一頭牛的重量會比幾塊石頭或幾名士兵重量的總和要重。”熱烈的掌聲在教室里回蕩,贊賞的目光一次次地投向發言的學生,這是何等的激動!這是何等的激動!這是多么大的推動力!
《稱象》教學反思14
《稱象》 這是一個歷史故事,大部分學生都對這個故事略有耳聞,課文通過描寫年僅七歲的曹沖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巧妙地稱出了一頭大象重量的故事,讓學生懂得遇事只有多動腦筋,多思考,才能解決問題,將知識靈活運用。雖然這個故事學生大多耳熟能詳,但對于曹沖的這個辦法的具體內容,學生卻不是很清楚。而這也正是教學的重、難點所在。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化解教學重、難點,我在教授這篇課文時,結合“新基礎、新課程”的要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實踐,去思考。以下總結了幾點教學心得:
1、在學生讀課文時,我不做任何要求,學生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趣味中學習,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2、課堂上我盡可能的把更多的時間歸還給學生,把我提出的問題作為誘餌,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給予適時的引導,協助學生歸納總結。比如我設計說話練習“曹沖稱大象的四個步驟是什么?” 學生積極性很高,各抒己見,課堂上一片議論聲。
3、我把第四小節作為教學的重點,讓學生用多種說的形式讓學生練習說這個故事,如:自由說、指名說、同桌互說、集體說。起初學生不太會說,在我不斷地鼓勵下,才有幾個學生舉手回答。當學生對于這個稱象過程有了深刻了解后,我趁熱打鐵,在黑板上演示曹沖稱象的簡筆畫,讓學生直觀地去理解,這時的學生表現較為興奮。我想通過這樣反復的語言訓練和直觀欣賞,學生對于為什么能用這個方法稱象應該理解了。
4、在教學用“一邊……一邊……”造句時,我先說了個例子,隨后,我又請些學生來說句子,而且還及時地進行點評。
5、教師在教學中是引導者、合作者、組織者。讓學生自由地說,發現問題時讓其他的同學幫忙,或者是師生一起解決。課堂上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學習新知,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6、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本課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做實驗,這時,學生動手又動腦,興趣極濃,思維正處于活躍狀態,學生才能夠真正弄懂大象的重量是怎樣稱出來的。只有這樣,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
《稱象》教學反思15
一、關注學生的問題意識
今天的語文課上的是《稱象》。課前我已經布置學生預習,自己反復鉆研教材,了解教學要求,并認真設計教案,思索如何通過“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來完成這一課的學習。
上課一開始,我就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啟發:“孩子們,你們都見過大象嗎?大象的模樣是什么樣的?”同學們樂開了花,紛紛舉手,有的說在動物園看過,大象的鼻子噴的水可高了,有的說,從電視《動物世界》看過,大象還可以替它的主人復仇。孟柳站起來說:“原來我讀過《盲人摸象》的故事,里面是這樣描寫大象的,‘大象的身子像一堵墻,大象的腿像四根柱子,大象的耳朵像兩把扇子,大象的尾巴像一根粗繩子。’”我乘機導入:“你說得很好。大象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古時候有個叫曹沖的人就想了一個辦法稱出了大象的重量,那時他才七歲,想知道他用什么辦法嗎?”他們大聲說:“想。”
正當我提筆板書課題時,班長李安然把小手舉得高高的。她平時問題就挺多的,我叫她站了起來,她迫不及待地說:“老師,我認為曹沖的辦法不好。我有比他更好的方法稱出大象的重量。”我先是一愣,心想:這個問題在學完課文之后,我會提出來讓大家討論的,這時候說,不就完全打亂了我的教學安排嗎?但隨即又想:還是讓他說出來吧,要不然他這一節課都不安穩。于是,我接著說:“很好,你能把你的方法介紹介紹嗎?”她舒了一口氣說:“你看他稱石頭多麻煩呀,要是把稱石頭換成稱人的話,那指揮不就方便多了嗎?”楊程浩話音未落,幾個活躍分子也跟著嘰嘰喳喳地議論起來。有的說稱石頭也可以,不過要用起重機吊石頭;有的說把稱石頭換成稱豬、羊等動物;還有的說用稱車子的秤來稱大象。我在一旁微笑著,等待這些孩子暢所欲言。
二、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理解
當同學們說完了他們的想法后,我問:“當時,大官員們想出了哪幾種稱象的方法?能通過讀書談談自己的看法嗎?”大家根據我的問題開始了讀書。到交流意見的時候,一只只舉起的小手像冒尖的春筍,我真不知道點誰說好。劉雪峰著急了,自己站了起來:“老師,第一個官員的方法不好,造一桿大秤,除了提不動以外,最重要的是造桿秤就要砍樹,砍樹是破壞環境的表現,沒有了大樹,發洪水的時候怎么辦呢?”我笑著說:“有道理,不過,合理地采伐木材還是可以的。”馬上有人反駁:“這不合理。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是為了稱一頭大象,就要砍掉一棵樹,不行。”哎!看來平時我跟他們講了太多綠化的重要性,他們真正跟花草樹木建立了感情。劉梓涵接著說:“老師,第二個官員的方法更不好。因為別人送曹操一頭大象,他本來就很高興,帶著官員們和兒子一起來觀看,他怎么舍得宰殺大象呢?再說,大象也是人類的好朋友,是不能隨便殺害的。”不知誰大聲總結了一句:“怎么古代的官員這么不注意環保,環保意識也太差了。”“環保意識”這個詞還是學生在學習課文時接觸的,沒想到他們記憶這么深刻。聽了孩子們的意見,我在內心暗暗地感嘆,現在的孩子真是大不一樣了。我微笑著點頭,并投以贊許的目光。就這樣,我搭建了一個展示的平臺,把課堂時間“放手”給了孩子們。
三、讓學生自己動手動口
第二節課開始,很多孩子都詫異了,因為我給每個小組發了一個裝了水的水槽和一個方便盒,要求學生自備了一個玩具和許多小石子。我說:“老師有幾點建議。首先,在小組內讀課文,畫出曹沖稱象方法的句子,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多讀幾遍;然后,用桌上的工具模擬曹沖稱象;第三點,小組合作分工,邊演示邊敘述。”說完,同學們就開始嘰哩呱啦地讀課文,畫的畫,讀的讀,教室里挺熱鬧的。然后,他們就開始操作了。我邊巡視邊指導,觀看每個小組的演示,傾聽他們的敘述。還真不錯,能把書上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連最膽小的唐詩,在小組活動中也敢動手動口了。孩子們興趣盎然。全班交流的時候,各個小組都派出了精兵強將上場,毫不示弱。有的失敗了,主動要求重來一次,有的兩人合作,一人演示一人敘述。臺下的學生歡聲一片,掌聲不斷。課堂活動在活躍而有序的環境下順利地進行。整節課沒有了傳統教學中過多的講解,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他們有興趣去合作完成自己所感興趣的問題。
四、培養學生探究的意識
課后,我布置了幾項作業,學生可以有選擇地完成:(1)能否把你所知道的稱象的方法講給別人聽;(2)能否跳出課本,通過查閱課外書、咨詢大人、上網找到另一種稱象的好方法。(3)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第二天早上,我一進教室,就被孩子們圍得水泄不通,紛紛向我展示自己的成果。我仔細查閱每個學生的方法,我以為不會有什么突破性的答案。結果令我欣喜的是,孩子們想法可多了。有人寫道:把大象趕到盛滿水的一個池子里,池子里的水會溢出來,再通過阿基米德定理就能算出大象的重量,這是初中的物理知識。我說:“你懂嗎?”“我媽媽給我講了,我現在懂了,我以后要學好水的浮力的知識。”我高興地說:“很好,你很有志向。”有人寫著:用巨型機器人可以稱出大象的重量。我問:“現在有這種機器人嗎?”這孩子靦腆地笑著說:“將來我來發明。”多么自信呀!我真為他們高興。講故事的時候,楊程浩、張澤海等同學繪聲繪色地表演,贏得了同學們陣陣掌聲。學生靈感的火花,有時是老師難以預料的。拓展性的課外作業,既緊扣教學要求,又激發了學生課外探究知識的興趣,提高了語文學習能力。
《稱象》這一課,《教參》建議兩課時,我卻花了四課時。在課的開始,如果我們阻止學生的發言,按著傳統的方法,牽著學生的手走,也許兩個課時就可以完成。然而我沒有那樣做,我“放手”了。學習中,我讓學生暢所欲言,自己動手動口,完成一系列的學習活動。雖然花的時間長,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了學生最初的探究意識,真正體現了課改發展學生個性的精神。所以我認為:我們不能“牽手”,必須“放手”。如果還是牽著學生的手,那又回到了老師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課堂,又何談什么課改呢?
萬事開頭難。在開始“放手”的時候,學生也曾感到茫然,課堂一片混亂,但經過教師慢慢地牽引、培養,后來,學生在遇到問題時知道去查資料、去討論,去找同伴幫忙。一個良好習慣的養成,必然要經歷一個過程,必須花時間去訓練,沒有花時間的探索,就沒有探索意識的培養。我想這也是語文教學實現三維目標的必然要求,對學生學習方法與過程的指導不容忽視。
【《稱象》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稱象》教學反思04-24
稱象教學反思01-10
稱象的教學反思07-07
《稱象》教學反思06-17
《稱象》教學反思01-03
《稱象》的教學反思11-21
《稱象》教學反思精選11-21
稱象教學及反思06-19
《稱象》經典教學反思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