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1
教學本課我我先從"有趣"一詞入手,讓學生說說在你身邊有哪些有趣的事,讓孩子們積極想說自己身上的有趣的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后結合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一些帶翅膀不同的昆蟲的不同之處,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順勢導入今天的課題。
在教學過程中,我按預定的教學程序一步一步實施,在理解課文第三自然段時,采用了“創設情境,理解詞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為了能讓學生在有效的活動中更好地理解三種昆蟲在大風來臨時的表現,我先播放刮大風的聲音,然后描述:小朋友們,現在大風來臨了,你是哪種昆蟲?當刮大風時,你在干什么呢?孩子們紛紛動了起來,有的變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風來臨時在奮力地向前飛著;有的是小螞蟻,大風一刮,就躲到了石頭后面;還有的變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風刮起來了,因為力氣小擋不住大風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我覺得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適當的表揚,讓學生體驗成功,感受到自己在學習上是成功者,也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2
教學目標
1、學會容、易、研、究四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復述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會按課文內容表演,評議。
教學程序
一、復習
1、出示生字詞卡片:認讀、開火車讀、齊讀。
2、我們繼續學習《有趣的發現》,學生齊讀課題。
二、精讀課文,領悟課文內容
(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細讀第一自然段
2、討論:達爾文是個怎樣的人?是什么意思?
3、小結:小朋友,達爾文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國,到今天全世界的人都記住著他的名字,這就是。
4、有感情地朗讀,練習背誦。
(二)學習課文2至3自然段
提問:課題是有趣的發現,那么達爾文到底有什么有趣的發現呢?
1、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2至3自然段。
2、誰來說說達爾文發現了什么?
3、討論交流。
4、出示:他看到島上的昆蟲要么翅膀特別大,要么就沒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5、指名讓同學讀好這句話,其他小朋友想一想奇怪在那里?
6、指名回答
7、達爾文看到這種奇怪的現象,會想些什么呢?(現在你就是達爾文,你正在小島上考察。如果看到這種奇怪的現象會想些什么呢?)
8、討論交流
是呀,為什么島上的昆蟲要么翅膀特別大,要么就沒有翅膀呢?那些翅小的昆蟲哪里去了呢?
9、朗讀第二自然段
10、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呢?達爾文又是怎樣做的呢?
11、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12、思考后互相交流,合作學習,然后匯報。
出示句子:原來,島上經常刮大風便逐漸消失了。
13、讓學生說說這段話中講了哪幾種昆蟲?用自己的話分別說清三種昆蟲的情況。
14、思考后討論
出示句式訓練:沒有翅膀的昆蟲因為所以
翅膀特別大的昆蟲因為所以
翅膀小的昆蟲因為所以
15、讓學生表演2至3自然段的內容,集體評議。
16、那么,達爾文是如何找到答案的呢?
板書:反復觀察比較
17、有感情地朗讀第三自然段
(三)細讀第四自然段
①指名朗讀
是啊,達爾文通過反復、觀察、比較,終于明白了只有適應島上環境的昆蟲才能生存下來。
即適者生存,這才是達爾文最有趣最有意義的發現。這個有趣的發現對達爾文的科學研究成果有了很大的幫助。
三、學習生字
容、究、易、研
①觀察容、究兩個生字有什么共同之處?
②學生發現回答
③說說怎樣記住易、研這兩個字。
④學生交流
⑤老師范寫生字,學生監寫、描紅。
四、復述課文
1、老師指導復述
考慮發現觀察比較得出結論
2、學生自己練習復述
3、同桌自己練習復述
4、指名復述
教學反思:
《有趣的發現》這篇課文講的是英國科學家達爾文在海洋中的小島上考察,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通過自己的努力,終于找到問題的答案。讓學生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并學習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
雖然,文中對達爾文找到的答案進行了比較詳盡的敘述,學生理解起來也不難,但對于達爾文如何進行觀察比較研究,文中只是概括性的精簡的一句話。為了讓學生體會達爾文這一人物形象,學習他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我帶著孩子們細細品讀,抓住關鍵詞語,從中感受到達爾文專注、執著于科學研究的精神品質。
課堂上,我從問題入手“達爾文找到問題的答案,容易嗎?你從哪兒看出來的?”孩子們馬上找到了句子“達爾文捉來許多昆蟲,反復觀察比較,終于找到了答案。”
接著,我們抓住關鍵詞語“許多”、“反復”、“終于”引導學生咀嚼、品讀。
達爾文為什么要抓“許多”昆蟲呢?這樣是不是有點不愛護小生命呀?孩子們馬上表示不是的,達爾文抓許多昆蟲是為了觀察,他要觀察很多次,就需要很多昆蟲。是呀,達爾文抓了很多昆蟲,而且是很多種類的昆蟲,有翅膀特別大的,還有沒翅膀的,只有仔細觀察,這樣他才能作出比較呢。
“反復”觀察比較說明什么呀?孩子們說達爾文觀察比較的次數多。你們能猜猜他做了多少次的觀察比較呢?孩子們有的說10次,有的說20次,有的說100次,數字是越來越多。我跟孩子們說,反復就是研究的次數多,達爾文一次不成功,再做一次,一次接著一次,不灰心,不放棄,直到找到問題的答案,他這種認真的研究態度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呀!
“終于”是什么意思呀?“終于”就是花的時間很長,遇到的困難很多。可見,達爾文找到問題的答案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最后,我再讓孩子們用一句話來夸一夸達爾文,從他們的回答中,我知道孩子們已經認識了一位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達爾文,趁勢我鼓勵孩子們向達爾文學習,學習他認真鉆研的科學精神。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3
《有趣的發現》是語文S版第六單元的作文教學內容,主要是寫自己發現的有趣的事情。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古語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生活,就沒有作文,沒有生活的源頭活水,我們的作文就成了一灘死水。”我在講清作文要求后,就讓學生進行習作,第一次交上來的作文草稿,質量很差,學生都不知道從何入手,學生的大多數沒有進行觀察,也就沒有什么發現,也就沒內容可寫。如何才能選擇一種普遍的發現進行有效的作文知道呢?經過深思熟慮,最后我決定讓學生觀察一次鹽水能增加水的密度,增大物體在水中的浮力這樣的實驗,再動手自己做一次實驗,再進行作文指導。
上課時,我先把一個油桃放入兩杯清水中,觀察油桃沉入水底,接著往一杯清水中加入大量的鹽,攪拌使鹽水融化在水中,再觀察油桃的變化,看著油桃慢慢浮到水中,然后問學生是什么原因,我再把其中的科學常識介紹清楚,最后,讓學生自己來做一遍實驗。做完實驗后,我為這次作文,開一個頭,讓學生接著往下進行口頭作文,再請學生復述作文,最后再讓學生進行正式的習作,這樣學生就更加清晰文章要表達的主要內容。
作文交上來之后,我發現這次作文普遍很好,就連平時不會寫作文的學生都寫的內容清晰,語言流利。由此可見,充分的課前準備,充分的觀察,有效的方法指導,語言的訓練很重要。希望下一次作文能放手發揮學生更大的主動性,作文可以多樣化一些。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4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理解課文內容。
2、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學習達爾文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學習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揭題 :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7、有趣的發現》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課文寫了誰獲得了有趣的發現嗎?指名說。
二、指導學文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
1、師:達爾文到海洋中的一個小島上去考察,發現了什么有趣的現象呢?請小朋友快速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劃出相關的句子。
2、小朋友自由朗讀思考,師巡視指導。
3、交流:
<根據回答出示句子>:島上的昆蟲要么翅膀特別大,要么就沒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①誰再讀?達爾文看到了幾種昆蟲?指名說。
②奇怪什么意思?你覺得奇怪在哪兒呢?(看圖:從哪里看出達爾文很奇怪呢?)
③質疑:是啊,讀到這兒,你有什么問題要問?
為什么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昆蟲呢?真是奇怪!
④你覺得應用怎樣的語氣來讀?誰來讀?小朋友一齊來用動作演示讀一下。
(二)學習第三自然段
A、1、自由讀第三自然段,將達爾文找到的答案用你喜歡的符號劃出來。
2、交流:達爾文找到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呢?指名讀。
① 引讀:(出示課件)原來 ……指名讀。
② 其實在很久很久以前,島上的昆蟲各種各樣,有(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③ 可因為島上:(出示句子)島上經常刮大風。
聽風聲,用語言描述,想象刮大風時的情景,樹葉會怎樣?海上的風浪呢?一般的昆蟲呢?在這種情況下,你怕嗎?讀好“經常”。
③(出示課件)句二:在這種情況下,沒有翅膀的昆蟲,它們怕嗎?你從哪句看出來的?讀給大家聽。
你想它們會被風刮到海里去嗎?能生活下來嗎?風來了,想想它們可能生活在哪里?(草叢、泥土、石縫)讀好“不大可能”。像小螞蟻、小螳螂多幸運,為它們感到高興嗎?你覺得應怎樣讀?評議。動作演示讀。
( 同法學習句3和句4。)
④ 句三:翅膀大的昆蟲又是怎樣的呢?指名說。像蝴蝶,也比較幸運,它們也不容易被淹死,為什么呢?引讀這句話。誰再讀?評議。翅膀大的昆蟲真勇敢!(強調翅膀大,力氣大)
⑤ 句四:有一類昆蟲就沒有這么幸運了,它們是……引讀:可憐的是……
一種昆蟲的消失經歷了很長很長的時間,所以書上說——逐漸消失
是呀,它們可憐就可憐在長了翅膀,偏偏翅膀又長得小,所以它們只能滅亡。讓我們再讀讀這句話,來表達我們的同情。
3、角色演示讀。剛才我們學習了不同翅膀的昆蟲情況,現在讓我們親自來到這個小島上,體會體會做昆蟲的感覺好嗎?分小組,(大翅膀、小翅膀、沒翅膀)聽!大風來啦,你揮動你的翅膀感覺一下――你怕嗎?(指名接著說。)
4、齊讀這幾句。
5、師小結:(我們從達爾文的發現中看出:只有適應自然環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來。)
B、渡:那達爾文是怎樣找到這些答案的呢?你從哪句看出來的,指名回答。
1、<根據回答出示句子比較>:
達爾文捉來(許多)昆蟲,(反復)觀察比較,(終于)找到了答案。
達爾文捉來昆蟲,觀察比較,找到了答案。
2、誰再讀?你覺得哪個句子好?為什么?
3、交流:
從“許多、反復、終于”這些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指導朗讀:在這樣的一個很長又很難的過程中,達爾文找到了答案,他的心情怎么樣?很高興,那我們讀的時候心情應該怎樣?
5、齊讀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6、師:從這里你能看出達爾文是個怎樣的人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渡:達爾文通過仔細觀察,認真研究,終于明白了“只有適應島上環境的昆蟲才能生存下來。”這就是達爾文最有趣最有意義的發現。
1、引讀這一自然段:這個/有趣的發現,對達爾文/后來的科學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師小結;達爾文進行歷時五年的環球考察,正是許多像這樣的發現,才使他反復研究思考,發現了生物進化的奧秘。所以說這個有趣的發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再讀。
三、總結延伸:
希望我們像達爾文一樣,平時養成善于觀察、善于動腦的好習慣。其實,很多科學家小時候都有這樣的好習慣,看,老師就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出示故事。牛頓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科學家。
教學反思:
《有趣的發現》類似于一篇科學小短文,告訴孩子們只有適合島上環境的昆蟲才能生存下去,課文的重難點就是第三自然段。
在教學過程中,我按預定的教學程序一步一步實施,在理解課文第三自然段時,采用了“創設情境,理解詞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為了能讓學生在有效的活動中更好地理解三種昆蟲在大風來臨時的表現,我先播放刮大風的聲音,然后描述:小朋友們,現在大風來臨了,你是哪種昆蟲?當刮大風時,你在干什么呢?孩子們紛紛動了起來,有的變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風來臨時在奮力地向前飛著;有的是小螞蟻,大風一刮,就躲到了石頭后面;還有的變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風刮起來了,因為力氣小擋不住大風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這樣的課堂,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主動,課文重難點在學生的表演練說過程中迎刃而解了。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5
《有趣的發現》這篇課文敘述了一個關于達爾文的故事,課文的故事性比較濃,也是孩子們上學以來接觸到的第一篇要求復述的課文。那么讓孩子們記清楚故事內容是一方面,怎樣完整的把一個故事說出來是訓練的重點。
今天兩節課,所以就將課文學完了。總的來說,孩子們今天下午還是比較配合的,第一課時從讀課文到認讀生字再到把生字帶入課文,將課文讀通讀順,孩子們進行的都不錯,關于第一課時,我準備得不夠充分,因為我沒有事先將生字詞抄在小黑板上,孩子們在自讀課文的時候我本應該下去巡視的,結果就在黑板上抄寫生字了,以至于那些自覺性差的孩子在吵鬧。我最值得欣慰的是孩子們這節課圍繞課題提的問題,有同學問:我想知道有趣的發現是什么?為什么這個發現是有趣的?他是怎么發現的?以后要加強孩子們質疑的能力,讓孩子們學會問問題。
第二課時,我將課文的第2、3兩個自然段作為課文的重點,了解故事的起因,過程和結果。結合昨天的預習課,我讓孩子們一句話一句話地讀,一句話一句話地分析,我首先提出問題:究竟達爾文發現了什么有趣的事?再指名學生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孩子們都挺聰明的,一眼就看出來了,一個個小手舉得高高的。接著我用一句話過渡:達爾文是怎樣解決這個有趣的問題的?我再讓孩子分句讀第3自然段,找找課文中說了哪幾種昆蟲,這些昆蟲怎么樣。孩子們很快就能找出來。在這里我疏忽了一點:沒有寫板書。應該寫上大翅膀的昆蟲怎么樣;沒翅膀的昆蟲怎么樣;小翅膀的昆蟲怎么樣。()寫上板書可能對于孩子們復述課文比較有幫助。下一節課一定記得要寫上板書。
最后一個環節就是復述課文,這時本課的教學重點,我說誰能不看書就能說出達爾文這個有趣的發現,孩子們都不會說,我太高估二年級孩子的水平了,沒有人敢舉手,我就先讓他們自己說一說,結果還是沒有人敢舉手,于是我想到自己先作示范,也許孩子們聽了示范就容易一點了。示范完了又讓他們自己說一說,這時,楊超然敢舉手了,我沒想到楊超然說得非常好,語句流利,口齒清晰,故事說的完整,于是我馬上拿出兩顆星獎給他。果然星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其他孩子看見星星了也爭著要說,這樣孩子們的積極性就被我調動得差不多了。我適當地給了其他孩子星星。最后再讓他們說給同桌聽,說的都還不錯。我的發現教學反思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6
《有趣的發現》一文要求復述,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樣的訓練。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使這項訓練有個良好的開端,應該做好鋪墊工作。
第一,讓學生通過讀書對每自然段的內容有個整體把握。抓好綱目,做到綱舉目張。所以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書討論,引導歸納大意。如《有趣的發現》這一課中,我引導學生歸納出如下課文各小節的大意:
1、達爾文是英國著名的科學家。
2、達爾文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3、達爾文通過研究發現了規律。
4、達爾文這一發現的重要意義。
第二,給學生以方法。復述可以通過抓關鍵詞回顧各部分內容。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重點詞語,做上標記,教師板書。同樣在這一課中,重點段第三段共有四句話,用總分的形式介紹了達爾文的發現的答案。要逐句引導學生讀懂,理出線索:
翅膀
刮大風
結果
沒有的
不會飛
不大可能淹死
特大的
能頂住
能生存下來
小的
頂不住
逐漸消失
重點部分進行梳理之后,加上第一自然段的“著名”、最后一自然段的“非常重要”這兩個詞語,學生會由這些詞語勾起對課文內容的回憶,教師示范后學生會“遵路識斯真”,通過第一次的良好開端逐步學會復述的方法。我想,在隨后的第六單元16《孔繁森》一課中,也要求復述課文,只要引導學生回憶第七課的復述方法,相信學生能按照老師給的提綱和關鍵詞進行正確復述,語文學習能力也就會逐步得到提高。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7
1.小學二年級語文《有趣的發現》原文
一百多年前,英國有位的生物學家叫達爾文。有一次,他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上去考察。他看到島上的昆蟲,要么翅膀特別大,要么就沒有翅膀或翅膀殘缺,感到很奇怪。
達爾文捉來許多昆蟲,反復觀察比較,終于找到了答案。原來,島上經常刮大風,那些沒有翅膀或翅膀殘缺的昆蟲,由于不會飛,就不大可能被風刮到海里淹死。那些翅膀特別大的昆蟲,因為頂得住大風,所以也能生存下來。而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蟲,由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漸消失了。
這個有趣的發現,更激發了達爾文研究昆蟲的興趣。
2.小學二年級語文《有趣的發現》教案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一、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2、學會本課5個生字“百”“達”“文”“反”“較”,理解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像達爾文那樣仔細觀察事物,學習他認真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理解有關詞句,重點是詞句訓練。
教學準備:
掛圖,貼圖,生字卡片,小黑板若干
一、課前談話,知識鋪墊。
1、小朋友,在我們地球上生存著許許多多的昆蟲,它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瞧(出示昆蟲圖),老師這兒就有許多,認識他們嗎?
2、指名學生說。
3、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些昆蟲有一些相同之處。
4、是啊,這些昆蟲有的翅膀特別大,有的翅膀特別小,還有的沒有翅膀。(教師用筆圈出同類,并分別標上“翅膀大”“翅膀小”“沒翅膀”)
5、你還知道哪些昆蟲是屬于這三類中的一種?
二、揭示課題,引發疑問。
1、今天,老師想和大家一起去讀一個與昆蟲有關的小故事,名字就叫——
(出示課題:有趣的發現)
2、指名讀題,注意輕聲“的”。
3、讀了題目在你腦中是否出現了一些小問號呢?
4、學生質疑:(誰發現?在哪發現?發現什么?怎樣發現?……)教師相機板書。
三、逐段講讀,解答疑問。
(一)第一自然段
1、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走進課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朗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指名學生讀,正音:“一”的變調,“英”“名”后鼻音,“達爾文”英文名字多讀熟練。
3、從短短的這句話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1)這個有趣的發現與“達爾文”有關,是達爾文發現的。
(2)“一百多年前”。
師加述:達爾文出生在1809年,去世時73歲,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
(3)“英國科學家”。
出示達爾文的肖像圖,師加述:瞧,這位就是身穿英國紳士服的達爾文,他經常與各種動植物打交道,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博物學家。
4、這樣一位有名的科學家,誰再向大家介紹一下。指名感情朗讀。
5、小朋友,你還會用這樣的句式來介紹一下達爾文嗎?
句式訓練:達爾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第二自然段。
1、過渡:達爾文是在哪兒,發現了什么有趣的現象呢?讓我們趕快去讀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吧,同樣注意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學生自由朗讀。
3、指名學生分句讀:可以喊上你的同桌,也可以叫上你的好朋友和你合作讀。
4、哪個問題你能解決了?
(1)(在哪發現。)——學習第一句。
學生:達爾文在海洋中的一個小島上發現的。
教師加述:達爾文作為一名博物學家,經常跟著海軍勘探船到海洋的小島上去考察。
(2)(發現什么。)——學習第二句。
學生:達爾文發現島上的昆蟲要么翅膀特別大,要么就沒有翅膀。
教師出示插圖:瞧,島上的昆蟲要么翅膀特別大,要么就沒有翅膀。發現了這樣一個情況,達爾文感到——(很奇怪)。他奇怪些什么呢?
你會用這樣的句式說好嗎?
句式訓練:達爾文看到島上只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卻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5、不一會兒兩個問題解決了,再讀讀這個自然段,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
6、學生:
(1)到底為什么島上只有翅膀特別大的昆蟲和沒有翅膀的昆蟲,卻沒有小翅膀的昆蟲?
(2)什么是“考察”,達爾文是怎樣考察的?
(三)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1、過渡:還等什么趕快學習第三自然段吧!先來看看達爾文是怎樣考察的吧!
2、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3、指名讀,正音。
4、出示達爾文考察時的插圖:小朋友,你覺得達爾文考察的時候態度怎樣?
5、學生:很認真,很細心。
6、這句話中哪些詞最能突出他的認真的態度呢?
(1)“許多”
教師:你猜想一下,達爾文會捉來哪些昆蟲?
學生:(蜻蜓、蝴蝶、螞蟻、蜘蛛……)
教師:為了方便研究,達爾文捉來了這么做種昆蟲,而且每一種的數量也很多。
指名讀好詞語。
(2)“反復”
學生:反復說明達爾文觀察比較了很多次。
教師:是啊,科學家的許多發現,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試驗中找到答案的,達爾文也不例外。
指名讀好詞語。
(3)“終于”
學生:達爾文找到答案很不容易。
教師:沒有反復的觀察比較如何得來正確的答案呢!
指名讀好詞語。
7、齊讀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四、教學生字,授以方法。
百、達、文、反、較
1、認讀。
2、組詞:想幫誰組就幫誰組。
3、指導寫法:除“比較”的“較”筆畫比較多外,其余筆畫都較少,寫好筆畫較少的詞,關鍵在于找到,關鍵筆畫。分析每個字的關鍵筆畫。
4、描紅,抄寫。
3.小學二年級語文《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
《有趣的發現》這篇課文向孩子們提出了一個新要求:那就是學會復述課文內容。學生第一次接觸這樣的訓練,我不敢松懈。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使這項訓練有個良好的開端,我是這樣指導的:
第一,讓孩子說說這篇課文寫的是什么內容,讓學生對每個段落有個整體內容的把握,根據他們的發言和課文內容,我相機在黑板上板書:達爾文——考察,發現奇怪的現象——反復觀察比較,找答案——研究的作用
第三自然段是復述的重點,我引導學生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說三種昆蟲的情況,化解了復述的難度。
第二,根據板書,我先示范把課文復述了一遍,讓學生明白復述和背誦的區別,知道復述可以抓關鍵詞。具體復述時,我先指導學生分自然段復述內容,再把課文串起來去復述,有易到難,循序漸進!小部分學生把課文讀得很熟練了,復述課文時就把課文背了下來。也有一部分學生故意把文中的詞換成自己的詞,我看到孩子把故事內容大體說了出來,語言也較有條理、有序,就對孩子給予肯定。不知道各位是怎么做的?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8
《有趣的發現》不像一些童話、詩歌似的課文,貼近學生年齡特點。本文是一篇有科學性的課文。一開始,我有點擔心學生會不感興趣,課堂效率不會高,上完課后,我感覺效果還不錯。
在教學課文的時候,我并沒有先講述課文內容,首先我著重介紹了達爾文,并講述有關他的事跡,讓學生對課文的知識有個了解,特別是對達爾文,從而讓學生對“著名”一詞有深刻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另外在教學發現時,通過學生身邊熟悉的動物去理解昆蟲翅膀與大風的關系。這樣結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的興趣比較濃。在教學第二課時開始時,我抓住“考察”、“奇怪”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效果比較好,從表情、動作去感悟詞語的意思。
在第一課時教學時,我從“發現”入手,從觀察身邊的引入到課題,在這里還可以通過聯系學生身邊有趣的事情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在指導復述課文時,我先通過學生對每個自然段的整體把握,到抓好綱目。在讀書、討論的基礎上歸納大意、提綱,回顧各部分內容的關鍵詞。再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練習復述,多種方式進行復述,學生基本都能復述課文,對達爾文的發現特別清晰。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9
《有趣的發現》是一篇有些科學性的課文。一開始我有點擔心學生會不感興趣,課堂效率不會高。上完后感覺效果還可以。
首先我抓住“發現”入手。我在身上放一些特征性的東西,引學生觀察我。從而引出“發現”一詞,隨即讓學生和我一起寫“發現”。緊著我就是抓住“有趣”。體會“誰會用‘有趣’說一句話嗎?”,隨即板書,這樣引導學生理解有趣,并學會用有趣說話。總結課題,讓學生明白課文要講述一個“發現”,而且是“有趣”的發現。
在講述課文的時候,我并沒有先講述課文內容,首先我著重介紹了達爾文,并講述有關他的故事,讓學生對課文的所要學習的知識有個了解,特別是對達爾文,讓學生對“著名”一詞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學習課文的興趣。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10
課文《有趣的發現》講述了生物學者達爾文對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上的昆蟲的觀察,發現只有適應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發現中滲透科學思想的教育。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學,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創設情境,讀中設境
課文的第一節介紹了科學家達爾文,我在請學生讀課文之后相互討論:達爾文是個怎樣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還可以換什么詞?在學生交流反饋之后,我又接著這樣問:為什么說達爾文是位著名的科學家?他是怎么會成為著名科學家的呢?這樣的提問,會換起學生對科學家達爾文的好奇,使得學生急切地想了解達爾文。
帶著這樣的情感,學生再讀課文第二節。教師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世界,讓孩子們真正走進課堂,把自己化作課文內容的一分子,給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想象自己處于現場,我與科學家達爾文一起觀察事物。整個教學情境的鋪設由始而終,激發學生興趣,適合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的特點。使學生從自主參與學習中主動感悟文章蘊含的道理,培養學生運用正確的道德觀分析課文的能力。
在讀了課文達爾文的發現之后,我讓學生演一演達爾文,把那種“奇怪”的感覺說出來。由于學生非常投入:“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種翅膀小的昆蟲的,怎么會在這個島上就看不見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從語氣到表情,學生可以說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礎上,老師悄悄過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達爾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樣做的呢?”學生帶著問題朗讀課文,尋找答案。在這樣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教學是那樣的自然而活潑。
二、拓寬語境,鼓勵質疑
學生不敢質疑,主要有兩種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緊張心理。因此,培養學生質疑意識,關鍵是消除這兩種心理。教師要善于擺正與學生相對地位,鼓勵學生大膽踴躍提出不同見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給學生以表現的機會。教學中提倡集思廣益,廣開言路,師生談話輕松。教師的提問以啟發式、商討式為主,讓學生覺得親切自然,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學生談、議自由,以開拓學生參與學習的空間,體現學習過程,使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變語文教學課堂為思維與各類活動的天地。
如在學習課文第三節時,我問:你覺得達爾文找到答案容易嗎?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大部分學生都能找到“許多”“反復”“終于”,可是有一個同學把小手舉得高高:“老師,我有補充!” “我覺得‘捉’‘觀察’‘比較’這些詞語也能體現出他的不容易來。比如觀察,他必須有一定的`目的去看這些昆蟲才叫觀察”很顯然,他已經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電影一般出現著科學家忙碌的身影呢!于是更多的小手舉起來了:“老師,我知道‘比較’就是把一樣東西和另一樣東西比。”我想,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已經不再需要那樣“努力”地對學生進行所謂的思想教育了,當學生完全進入角色的時候,他們應該都能體會到科學家的人格魅力,為科學家的精神所感動。
三、在新理念中,雙邊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交流討論。
使學生在學習中有多點的時間和空間自由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從中學會應有的知識。同時,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朗讀是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的主要環節,以讀代講,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里學到更多應有的知識教學完這一課后,我受益匪淺。雖然本堂課,也上出了幾分小學語文的味道,但仍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例如:自己課前解讀教材時設想得比
較周全,因此,在學生一氣兒說出自己的理解想象時,只想著讓學生細讀品味,未能有所取舍,有所側重,以致于后來的教學時間過于緊張。由此想到我們的教材解讀,老師的解讀要深、要透、要細,但在教學中絕不能貪多求全,將自己的理解與感悟“強”加于學生,或“生拉硬拽”地將孩子的思維硬拉于自己畫定的圈子中,應緊扣重點,突破難點,力求“一課一得”。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11
反復朗讀,凸現主體,是切入該課文的突破口。現代教學觀強調重視調動學生的學習過程,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主體活動,教師不可包辦代替。反復朗讀凸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化傳統的煩瑣分析講解為瑯瑯讀書聲,“激昂處還他激昂,委婉處還他委婉”,暢快忘情的閱讀,使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和學習熱情逐漸高漲。朗讀,激起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營造了一種活潑高漲的氣勢。語感語氣有了,內容有了,思想有了,篇章有了,學生真正成了行為的主人、思維的主人、情感的主人。
給了學生一片創新的藍天,造就了學生發表主見的天地。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對課文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在這堂課上,學生對學習內容有選擇的自由,可以選擇那些自以為最有意義的語句作為思考品賞的對象,去主動的獨立的體驗、感悟、思考,獲得啟迪;可以不受任何約束大膽想象聯想,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闡述自己的理由,再在互相交流中思維碰撞,成果交流。文學欣賞沒有標準答案,給他們一個藝術再創造的空間去思考,雖然學生談出的理由不十分充足,甚至較膚淺,但他們已在教師信任的目光中形成了熱情,他們在積極思想、熱烈交流中流淌出了無以比擬的學習之樂,享受到了濃濃的審美樂趣。這樣不僅滿足了學生個人的需要,也是對學生自身價值的認可,它能喚起學生積極探討的活力,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強了,主體地位也得到了尊重。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12
《有趣的發現》類似于一篇科學小短文,告訴孩子們只有適合島上環境的昆蟲才能生存下去,課文的重難點就是第三自然段。
在教學過程中,我按預定的教學程序一步一步實施,在理解課文第三自然段時,采用了“創設情境,理解詞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為了能讓學生在有效的活動中更好地理解三種昆蟲在大風來臨時的表現,我先播放刮大風的聲音,然后描述:小朋友們,現在大風來臨了,你是哪種昆蟲?當刮大風時,你在干什么呢?孩子們紛紛動了起來,有的變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風來臨時在奮力地向前飛著;有的是小螞蟻,大風一刮,就躲到了石頭后面;還有的變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風刮起來了,因為力氣小擋不住大風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表演完后,我讓孩子們大膽地說:“小朋友們,現在你們都是一只只可愛的昆蟲,剛才在大風來臨時,你們正在做什么呢?”孩子們情緒高漲,有的說:“我是一只可愛的蝴蝶,大風吹起來了,我張大翅膀使勁飛,結果勇敢的我活了下來。”有的說:“我是一只小小的螞蟻,大風吹來了,我一下子就躲在巖石后面,鳳就吹不到我身上了!”說完還得意地學著螞蟻的樣子爬了幾下。這時一個同學垂頭喪氣地站來起來,他傷心地說:“我是一只小翅膀的昆蟲,大風吹來了,我的力氣小,頂不住,被海風刮到海里去了淹死了。”說完還做了個倒地的動作,那滑稽的樣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13
本節課上完了,按預定目標完成了任務,但仍然存在以下問題,還需要不斷改進。
本課最滿意的是聯系生活實際、換詞語、聯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語。
需要改進的是:
1、課件上,色彩斑斕小蝴蝶飛來飛去,大大吸引著孩子們的眼球,想必這個動畫的設計也會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2、板書過于強調探究過程,沒有板出三種昆蟲的狀況,突不出重難點。
3、本課的教學方法是“以讀為主,在讀中感悟學習本課。”教學中過于注重多種形式,卻減弱了最基本有效的形式——朗讀。假如把表格制作成卡片,讓學生分組研讀,效果會好多了。
4、揭示達爾文品德的那些詞語過多,導致難度加深,影響了孩子水平的發揮。
因為教師沒有多媒體,本節課是首次,所以問題多多。中有走進課堂,才能有所發現,應該引以為戒。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14
9月24日上午第一節課,學校領導和全體語文教師來到二(1)班教室聽我講《有趣的發現》這一課。上課前,我心情比較平靜。上課了,我反而緊張起來,說話聲音也有些顫抖,因為畢竟是公開課嗎。自己也安慰自己別緊張,但是無濟于事。開始的教學還比較順當。當講完第二自然段后,我發現時間已經不多了,于是我更加緊張了,甚至有些慌亂。所以在講第三自然段時,由于學生根本不配合我,再加上我害怕拖堂,學生回答問題說不上來,我就替他們回答,基本是我在唱獨角戲。盡管這樣還是拖堂了。應該說這節課講的很不成功。我陷入反思之中,這節課到底失敗在哪里呢?
這節課的重點、難點是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即達爾文通過反復觀察比較,發現島上昆蟲的體形特點與氣候變化有密切關系。應該重點學習這個自然段。重點、難點部分的教學處理要害就是這節課的關鍵。而我在教學時沒有突出重點,擊破難點,抓住關鍵。
我們備課一般只注重備教材,很多時候忽略了備學生。我曾經帶過兩屆高段語文,已經初步了解了高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所以,在備學生時無意中就把二年級學生當成五六年級學生來對待。教過高段學生再來教低段很著急。總覺得學生磨磨蹭蹭,太慢了。
因此,在設計教學方案時除了作好教學內容分析,突出重點,擊破難點,抓住關鍵外,一定要注重備學生。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智力能力水平,特別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心理特點來確定學生的學習方法、選擇教師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我們在備課、上課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15
第7課《有趣的發現》主要講解了一百多年前英國著名科學家達爾文發現島上的昆蟲要么沒有翅膀,要么翅膀特別大,經過一些列研究分析,最終找到了答案。這一發現對后來的科學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學生對達爾文不夠了解且學生對科學研究感到陌生,至于這一發現對后來科學研究的重要作用學生更是茫然。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整合了課本、拓展閱讀及練習冊等多種資源。
在授課前,利用學生到班級至早讀上課前時間,安排學生閱讀了拓展閱讀第57頁《達爾文》,通過閱讀孩子們懂得了達爾文是進化論的創立者,他曾乘軍艦做了一次環球旅行,他的驚世之作是《物種起源》等相關信息。這些信息其實也是我有意提取的,這些信息將有助于我教學《有趣的發現》,同時這些信息使學生對達爾文的背景有所了解,另外也降低了學生理解課文的難度。
教學中,讓孩子們知曉本課達爾文到小島上考察就是在他環球旅行的時候,他的這個有趣的發現對他后來提出“進化論”,寫出驚世之作《物種起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教學中,我還整合了練習冊資源。本課是指導朗讀的好文章,教學中也把指導朗讀作為重點,其中練習冊中的第4題,讓學生想一想,如果去掉加點的字是否可以。1、達爾文是英國“著名”的科學家。
2、經過“反復”觀察、研究,“終于”找到了答案。
讓學生說說去掉加點的字是否可以,為什么?以此引導學生重讀“著名”體會達爾文的大名鼎鼎,重讀“反復”“終于”體會達爾文認真、仔細的科學研究態度及找到答案的艱辛和不易。
課后又整合了拓展閱讀,閱讀第62頁《達爾文和小松鼠》,進一步了解達爾文,走進達爾文,學習他嚴謹的科研態度。同時為了拓寬學生視野,了解其他科學家的故事,我整合了練習冊22頁《蘋果落地的聯想》,理解牛頓發現萬有引力,進一步引導學生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同時整合拓展閱讀《童年的問號》,童年是一首詩,童年是一個夢,童年還是一串長長的問號。
通過整合語文課本、拓展閱讀和練習冊,巧妙整合有效教學資源,使我本課教學事半功倍。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02-20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12-25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10-08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01-03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01-02
有趣的發現的教學反思01-02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11-07
《有趣的發現》的教學反思11-04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