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類》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活垃圾分類》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生活垃圾分類》教學反思 篇1
本課所涉及的是環境保護的教育問題,為了讓智障學生進一步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提高環保意識,使學生體會到社會環保問題的嚴重性與緊迫性,所以我才設計了關于垃圾分類的生活適應的教學。通過這次關于垃圾分類的活動教學,不僅使學生親身體驗到垃圾分類真實的情況,更意識到社會環保問題的嚴峻性,增強了孩子們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同時使學生掌握了如何去了解事物的方法。在活動中更是對學生的合作、分工、觀察、辨析的一種考驗,在活動中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文明禮貌的人文素養則自然而然的得到提高。
從學生對垃圾認識的回答中,小結出有些垃圾還是有用的,只是被放錯的地方的原料。根據這個標準,讓學生動手把垃圾分類。上一部分內容讓學生知道了垃圾的處理方法,此時再讓學生談談“自己是如何處理垃圾的?”形成對比,便于糾正學生錯誤的處理垃圾方法。
本次教學活動中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非常濃厚,因為活動主題來源于學生的身邊,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教學中,教師沒有大包大攬學生的活動,而是通過精心地設計與組織、適當地指導與幫助,出示大量學生常見到的實物,引導學生在調查、訪問、考察中自主的進行活動,不斷地提高著自己的認識與能力。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走出了課堂、走進了社會;使他們在開放的活動情景中去實踐,去體驗,去感悟。我相信這次活動不但鍛煉了學生們各方面的能力,更激發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他們會成為這個時代出色的小主人。
在解決餐巾紙、衛生紙屬于可回收垃圾還是不可回收垃圾時,正好因為王乙丞在觀察酸奶盒子時發生了意外,教師在幫助他擦拭干凈以后,拿著手里的餐巾紙與孩子們討論。孩子們在討論中萌發了問題意識,各抒己見,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接下來又利用垃圾分類的操作活動,讓孩子通過親身體驗,鞏固了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更加直觀地體驗了垃圾分類的重要性。
《生活垃圾分類》教學反思 篇2
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應該上什么內容,怎樣引領學生參與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對我校來說是一個難題。今天我嘗試著上了一節綜合實踐活動公開課,對于從未領略過綜合實踐活動公開課的我來說,也只能說是摸著石頭過河。整堂課下來,預設的目標初步得到了實踐:引領學生關注生活垃圾,引領學生掌握研究方法,培養學生探意識,樹立科學的研究觀。
但反思這節課的教學,覺得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安排的知識性內容太多,占據了學生引領選擇研究課題、制定研究計劃的時間。
2、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未能得到有效激發,參與學習和交流的欲望未能得到有效調動。
本節課中,同學表現出積極參與的態度,無論是在課堂討論、交流,還是在課外的采訪記錄中,他們都積極參與了,但部分學生限于與社會的交流的問題,或者家長的原因,并不能很好地完成諸如采訪的問題。
教學建議
既關注有形成果,又注意挖掘活動中隱性且有價值的活動體驗。可以結合具體情景采取自評、互評、師評等方式,總結班級、小組與個人在活動中的得與失,并分析原因,明確努力的方向。
評價結果要及時反饋,通常以描述性評價為主。描述性評價要客觀真實,充分肯定優點,對于不足的指出要以鼓勵為主,讓學生感到有希望、有能力克服和改正。
《生活垃圾分類》教學反思 篇3
《我們身邊的垃圾》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語文園地三中口語交際。這節課,我緊緊圍繞口語交際的階段目標,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努力達成“在具體的口語交際情境中,培養學生傾聽、表達、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入人際交流”的口語訓練的要求。本節口語交際課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說話的欲望
曾聽說過這樣一句話:“言語的發源地是具體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語言的動機,提供語言的材料,從而促進語言的發展。”因此,我依據教學內容,把握雙向互動的口語交際特點,努力創設多個交際情境1、由《美麗的小路》中的環保小衛士鴨先生為話題切入口,用課件出示垃圾圖片,由此引發“垃圾是從哪里來的?”交際話題。2、播放垃圾的對話。廢紙說:“我的身體被菜汁弄濕了,發霉了,還有一股難聞的臭味呢!”塑料瓶說:“我的身體快被擠破了,真難受!”易拉罐說:“別擠了,我的身體變形了。”垃圾齊說:“哎!人們扔的垃圾越來越多,再這樣下去,地球先生不知道會變成什么樣,真讓人著急!”地球先生說:“是呀,如果再這樣下去,我的身上到處都會是蒼蠅和臭蟲,小動物們也沒有了家,人類就更難生存了!”由垃圾的對話引發匯報垃圾的處理方法。3、由評選環保小衛士引發說說自己處理垃圾的想法等。口語交際教學要走進學生的生活,喚起學生的情感記憶,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而產生表達的欲望。“垃圾”是生活中最常見的東西,而抗污染問題又是全世界人類所關注的,“怎么處理生活垃圾呢?”這個十分生活化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想象,“我要說”的欲望呼之欲出,教學設計目標也就達到了。
二、享受過程,多邊互動
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要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進行,只有互動,才能體現交際功能。于是,教學時,我創設和諧民主、生氣勃勃、富有創意的課堂氛圍,創設共生與生、生與師多向互動的口語交流動態過程。“要當環保小衛士,必須先說說你處理垃圾的想法,我們在學完保護環境這一組課文后,有的小朋友做了小制作,有的畫了畫,趕快拿出來吧!待會兒音樂一響,小朋友就把你處理垃圾的想法和好朋友說說,聽聽他有什么疑問,或給你提更好的建議,然后我們再來評選環保小衛士。”
學生思維的閘門打開,想象的翅膀張開;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充分關注學生交際的態度、習慣、技能,恰當運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以充滿人文關懷的即時評價,點撥調控,步步引領,釋放學生的創新精神與童趣活力,促進口語交際目標的達成。
三、彰顯學生的個性化
因為語言的多樣性、靈活性,在口語交際時,學生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就更加突出。所以,口語交際應該是生動活潑、靈活多樣,十分個性化的。學生都是采用什么辦法發現的呢?
“用眼睛觀察,用嘴巴詢問家長和附近居民,用鼻子聞垃圾的味道、用手扒開垃圾察看,看電視、查圖書……”為了讓學生的個性充分顯現,課堂中,我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使學生感到置身于民主、和諧的氣氛中,增強自主性;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贊美和激勵,充分調動學生進步的信心和力量;允許學生出錯、允許學生提意見,甚至允許學生插話,做到形式自由、思想上放膽隨意、表達上言無不盡,不但讓學生說,而且還要說得出與眾不同。讓課堂成為“百花齊放”的花園,成為“群星閃爍”的智慧園。
不足之處,部分學生對于自己要表達的觀點表達得不夠清楚;由于年齡的限制,怎么處理生活垃圾的方法明顯想得不夠周全;課堂顯得有些前松后緊了。
《生活垃圾分類》教學反思 篇4
本次活動中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非常濃厚,因為活動主題來源于學生的身邊,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本次活動中,教師沒有大包大攬學生的活動,而是通過精心地設計與組織、適當地指導與幫助,引導學生在調查、訪問、考察中自主的進行活動,不斷地提高著自己的認識與能力。學生通過自主進行選題、結合研究小組、實施研究等一系列活動,走出了課堂、走進了社會;學會了如何發現問題、面對問題、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使他們在開放的活動情景中去實踐,去體驗,去感悟。
困惑與不足:如何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長期堅持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是我們要面對的一項長期研究的課題;而目前在我們生活的社區中因為各種原因還不能做到真正的垃圾分類的處理,這也是困擾我們對垃圾處理能否做到科學無公害處理的關鍵所在,我們也希望政府有關部門能夠盡快解決此問題。在小組收集資料階段,由于教師個人精力有限,對五個小組中個別小組的指導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在今后的活動中應吸取此活動的經驗教訓,組建教師綜合實踐活動指導團隊,更加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開展研究實踐活動。
我相信這次活動不但鍛煉了學生們各方面的能力,更激發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他們會成為這個時代出色的小主人。
《生活垃圾分類》教學反思 篇5
《變廢為寶》中分離可回收垃圾活動三:本活動是對可回收的垃圾,也就是這些物質的進一步認識,并根據物質的性質,設計分離不同類型物質的方案,再按自己的方案進行物質分離。讓學生通過設計分離方案找出分離的方法和步驟。
首先我讓學生談自己分離物品的方法,從而引出分離可回收垃圾的意義。其次讓學生對分離的垃圾中的物質性質有所認識,通過對垃圾物質的認識從而把分離垃圾的中設計方案有更好的心思。在學生分組討論及設計方案活動中,我指導學生根據物質性質選擇怎樣的工具進行分離及分離的程序,并填寫在書本上的流程圖中。在分離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學生記錄好本小組的分離方法、工具,分離出的物質。然后組織全班交流,對各組方案進行評價,選出最優方案。各小組根據活動中提出的問題寫出本組的想法觀點。最后,圍繞分離出來的垃圾展開關于它們的用途進行討論。
本活動為了鼓勵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在開展活動前準備的“垃圾”要盡量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如廢紙、鐵釘、廢鋁罐、廢玻璃、廢塑料、廢布料等,而同時,也準備好一些分離需要的工具,如手套、磁鐵、紗網、水盆等。
本節課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比較高,通過對垃圾物質的性質引導,學生很快就設計出分離的方案及選擇的工具,而且每一個小組所設計的方案很適當。學生在實行分離的活動比較順利,比較好地把垃圾分離出來,課堂的效果良好。
反思一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
每一個生活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時代的人,從小就明顯地感受到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種種影響。因此,從小就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通過科學教育使學生領會科學的本質,樂于探究,了愛科學,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反思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事物有關的科學知識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學會科學的看問題,想問題;形成大膽想象,敢于創新的科學態度。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目的的。科學教育強調以學生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這些活動應當是學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們興趣的,具有典型科學教育意義的。
反思三教學內容的擴展
教師不要把上下課鈴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小學生探究科學的活動往往不是一節課所能完成的。學生對問題已有的經驗和認識是重要的教學前提,同時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課后開展后續活動。開拓學生的信息渠道,不要拘泥于教科書上規定的教學內容,孩子眼中的科學世界永遠是妙趣橫生的。
《生活垃圾分類》教學反思 篇6
在第一課調查統計的基礎上,學生認識到每天產生的垃圾量的巨大,自然得思考垃圾的處理問題。學生依據知識儲備,也了解垃圾處理主要有填埋和焚燒兩種,但對這兩種方法會對環境造成什么影響,卻知之甚少,這便是本課所要解決的問題。本課的教學活動,通過模擬實驗,通過討論交流,幫助學生認識到垃圾處理對環境造成的眾多影響。但是教學中如果沒有更多的直觀資料,是難以讓學生對由垃圾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也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
填埋垃圾的模擬實驗,操作上并沒有什么困難。通過教師演示,學生清楚地看到了瓶子底部的水被污染而變色的過程,也能夠明白模擬實驗中的各部分分別代表著自然界的什么物體。這個實驗要想效果好,有一定震撼力,做實驗用的瓶子要大,最好是用小型魚缸,這樣有一定的視覺沖擊,能極大激發學生興趣。通過實驗,學生意識到隨意填埋垃圾對環境的污染,由此針對模擬實驗中的各個部分進行改進處理,設計更為科學合理的垃圾填埋場,都能分析的頭頭是道,切中要害,所想到的辦法也符合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新型垃圾填埋場”示意圖,從而加深理解,也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再引導學生分析垃圾填埋處理的其他問題,如占用土地,分解速度慢等。
對應垃圾填埋方式的優點與缺點,引導學生分析垃圾焚燒方式的優點和缺點,學生也能夠較好進行分析歸納,沒有什么問題。在總結本課活動時,應該強調“雖然將垃圾填埋或焚燒都有各自的優點,但并不是解決垃圾問題的最佳辦法”,由此引發思考:尋找解決垃圾問題更有效的方法。將活動引入下一課教學。
本課教學在學生的討論交流中,在學生的思維碰撞過程中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看似沒有問題,但總感覺缺些什么?缺什么?缺的是更多形象的,能說明問題的媒體資料,尤其是視頻資料!必盡學生日常生活中是很少有機會接觸垃圾填埋場,接觸垃圾焚燒廠的,就兩張圖片,難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參配套光盤中的視頻片斷也太簡單。而這方面的資料教師也很難收集。因此,作為一線教師,非常需要更多精彩的視頻資源來補充課堂教學,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期待有關部門能為我們搜集整理更多有用的教學資源來豐富我們的課堂教學活動。
《生活垃圾分類》教學反思 篇7
每天在幼兒園門口,經常會看到孩子們纏著家長到商店買小食品吃,也有不少家長跟我抱怨這些。針對這些情況,我設計了這次活動,讓幼兒遠離垃圾食品,保護幼兒身體健康。
本次活動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活動,讓幼兒認識到垃圾食品對身體健康的危害。教育幼兒自覺抵制垃圾食品,堅決拒食垃圾食品。同時培養幼兒自覺保護身體健康的意識。活動開始之前我準備了一些零食的實物,還有一些常見的食品圖片。引導孩子說一說自己為什么喜歡這些食物,告訴他們吃了之后會造成的后果。為了幫助孩子區分什么是綠色食品,什么是垃圾食品,我讓孩子對食物圖片進行分類。活動的最后,讓孩子們分享一下自己有沒有吃過這些食物,以及吃壞肚子等的經歷。最后告訴孩子要自覺拒食垃圾食品,同時要讓父母幫助選擇營養豐富、綠色健康食品;大家相互監督,遠離垃圾食品,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挺高的。
小食品顏色艷麗,包裝精美,口感好,價格便宜,又有小玩具在里面;在現實社會中也大量存在,這些漂亮美觀的小食品對幼兒具有很大的誘惑力和吸引力,但它確實對幼兒的身體健康有非常大的危害。通過這次活動,幼兒認識到了小食品對身體的危害,也意識到了保護身體的重要性,基本完成了活動目標。由于幼兒年齡小,自制力弱,要求幼兒自覺抵制垃圾食品,還有一定的難度,還需要老師和家長共同配合,耐心的對幼兒正確引導,達到教育幼兒拒食垃圾食品的目的。
《生活垃圾分類》教學反思 篇8
《生活中的垃圾》是小學六年級下學期《品德與社會》中的其中一個教學內容。《品德與社會》,顧名思義,就是讓學生走進社會,并在社會的實踐活動中培養良好的品德。本堂課結合課程特點,因地制宜地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信息化設施和資源的應用。通過活動將品德教育有機地融合起來,以學生的直接參與為前提,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背景,在老師的指引下有序開展。在活動中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垃圾的危害性。并把減少生活垃圾付諸行動。
課的一開始,我便以一個小區的生活環境作為課題的導入,揭示我要講的課題——《生活中的垃圾》。然后問學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你有什么感受?隨著一幅幅驚人的圖片,我發現同學們一個個都目瞪口呆了。
此時,我適時引導學生思考下一個問題:“同學們,這么多的垃圾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么樣的危害呢?”同學們將自己調查收集的資料進行組內的交流,這一過程中同學們了解垃圾對環境及人們的身體健康的嚴重危害,激發了學生保護環境的責任感。接著,我又補充說了“廢電池”、“廢電器”“一次性餐盒”的危害,使同學們進一步意識到垃圾的危害和解決這一難題的緊迫感。其中在講解“垃圾如何分類”,為了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快速地將寫有垃圾名稱的紙條放入指定的垃圾桶入。我覺得這一環節,讓同學們進一步了解了垃圾如何分類。
課堂教學就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它五彩斑斕,生機勃勃,活力無限。品德課堂上動態的生成也是無處不在,抓住這些生成及時與品德教育進行融合,會給我們的品德教學帶來更多的生機和活力。
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倡教師在具體授課時要突破封閉的教學體系,鼓勵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原有教材實施二次創意。同時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有選擇地對教材進行重組。在原教材里,垃圾桶分為“廢金屬”、“廢塑料”、“廢紙”和“生活垃圾”。我覺得垃圾桶這樣進行分類顯得有些籠統,不夠全面。特別是“生活垃圾”這一項,生活垃圾不就是在生活中產生的垃圾嗎?那些廢金屬、廢塑料、廢紙其實也就是生活垃圾來的。我曾想過把“生活垃圾”改為“廚余垃圾”,但仔細一想,還不行啊。那爛玻璃、廢日光燈等到底屬于哪個范疇呢?所以在最后,我還是把垃圾桶改為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這兩類。我覺得這樣更結合我們現在社會的實際。當然,我在最后也向同學們闡明了我們以后應該再設“有害垃圾”和“廚余垃圾”這兩種不常見的垃圾桶。
作為品德教育的老師,不能單靠課堂上的說教,而應讓學生從課堂回歸社會,使學生最終在社會這所“學校”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品德提升。在進行垃圾的分類后,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平時大家在生活中是如何處理這些垃圾的?結合我們平時的做法,大家說得還不錯。
最后,我呼吁——從我做起,減少生活垃圾,做好垃圾的分類。呼吁不是為了教學環節的完整性而布置的,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這是需要我們每一個人一輩子去履行的職責,再次讓學生將課堂的感悟延伸到社會行動中去。
這節課我利用身邊活生生的教材,把學習內容從課堂搬到了家庭甚至社會上,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培養他們的合作學習,共同探究的精神,讓他們認識身邊的垃圾,知道垃圾的危害,讓學生走進社會,了解社會。老師是良好環境的創設者、學習活動的促進者,而學生是真正的研究者,這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生活垃圾分類》教學反思 篇9
本課教學最大的難處就是一天垃圾的調查情況。如果按教參建議,讓學生將家中一天的垃圾帶到學校課堂中進行統計分類,可能效果會很好,但隨之產生的負面問題也更多,如課堂紀律,如教室衛生等等,學生的思維意識還無法將這種活動定位為科學調查探究,更多的是好玩有趣,因此在活動中也就缺乏組織紀律性,難以調控(一個班實踐的體會)。因此,我將此項調查活動調整為課前在家中完成調查統計,要求詳細記錄一天中產生的所有垃圾項目,每一種的重量學生測量也是有困難的,就要求記錄一天垃圾的總重量。課堂教學時,將全班的數據進行匯總,計算得出全班家庭每天日產垃圾量,進而計算一個區、一個市日產垃圾的數量。學生對于日產垃圾N公斤或N噸這個數字可能沒有深刻的體會,可以換算成需要多少輛大卡車運送,這樣就比較形象,易于學生理解日產垃圾的量是相當驚人的。
如果教師提供一些圖片,如學校垃圾箱堆滿垃圾的照片,小區垃圾箱堆滿垃圾的照片,環衛中轉站滿車垃圾的照片等,這樣會使學生對生活垃圾的產生有更多的感受。總之,這節課的活動重點是讓學生意識到每天產生垃圾的數量之多,這樣才能更深層次的讓學生體會到垃圾對環境的影響之大,體會到處理垃圾的重要性及難度。
《生活垃圾分類》教學反思 篇10
《垃圾的處理》是(科教版)下冊的第四單元第二課。在第一課調查統計的基礎上,學生認識到每天產生的垃圾量的巨大,自然得思考垃圾的處理問題。但對這填埋和焚燒兩種處理方法會對環境造成什么影響,知之甚少,這便是本課所要解決的問題。本課的教學活動,通過模擬實驗和討論交流,幫助學生認識到垃圾處理對環境造成的眾多影響,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
本節課,我在設計時加了一個小環節,就是分析我們農村的垃圾怎樣處理,又有哪些危害,目的想引導學生關注自己身邊的環境,引發學生思考。并達到“露天堆放——簡單填埋——新型填埋處理”的過渡。填埋垃圾的模擬實驗,操作上并沒有什么困難,通過實驗,學生清楚地看到了瓶子底部的水被污染而變色的過程,也能夠明白模擬實驗中的各部分分別代表著自然界的什么物體。但是學生在總結實驗實驗模擬的是什么時語言有偏差,通過引導學生才完整地表達出來,我覺得,可能是因為在平時實驗課中,教師沒教給學生分析實驗的方法,經常匆匆告訴學生結論。
通過實驗,學生意識到簡單填埋垃圾對環境的污染,由此針對模擬實驗中的各個部分進行改進處理,設計更為科學合理的垃圾填埋場,學生想到隔離的辦法,在此基礎上,教師補充現實生活中垃圾填埋場的圖片,使學生獲得成就感。接著出示“新型垃圾填埋場”示意圖,從而加深理解,再引導學生分析垃圾填埋處理的其他問題。
對應垃圾填埋方式的優點與缺點,引導學生分析垃圾焚燒方式的優點和缺點,學生也能夠較好進行分析歸納,沒有什么問題。在總結本課活動時,強調“雖然將垃圾填埋或焚燒都有各自的優點,但并不是解決垃圾問題的最佳辦法”,由此引發思考:尋找解決垃圾問題更有效的方法。將活動引入下一課教學。
本課教學在學生的討論交流中,在學生的思維碰撞過程中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看似沒有問題,但總感覺缺些什么?缺什么?缺的是更多形象的,能說明問題的媒體資料,尤其是視頻資料!畢竟學生日常生活中是很少有機會接觸垃圾填埋場,接觸垃圾焚燒廠的,就兩張圖片,難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參配套光盤中的視頻片斷也太簡單。而這方面的資料教師也很難收集,不足以讓學生感到震撼,所以學生對新型垃圾填埋場的認識仍是似懂非懂。
【《生活垃圾分類》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生活垃圾分類的教案11-30
大班社會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垃圾分類》09-22
《垃圾分類》教案設計與教學反思范文01-12
大班社會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垃圾分類》09-23
關于生活垃圾分類標語05-08
宣傳生活垃圾分類的標語05-08
社區生活垃圾分類總結04-12
生活垃圾分類活動總結10-24
小區生活垃圾分類總結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