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綠》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綠》教學反思1
本課教學緊扣低年級識字教學重點,采取隨文識字的方法,在語言環境中識字,閱讀教學體現了“實”、“活”、“巧”的特點,有效促進學生識字、寫字、閱讀能力的發展,是一堂充滿人文情懷、課堂實效性高的語文課。
1.識字教學體現一個“實”。教師始終把握學生年段特點,以識字為主要任務,引導學生在自由讀書中認字,在逐句檢查朗讀中分散識字,在認讀帶拼音的詞語卡片和不帶拼音的生字卡片等形式中識字,在不斷深入的課文閱讀感悟、詞語理解及生字的反復浮現中進一步鞏固和運用生字,在指導寫字中識字等,有機滲透識字、寫字的方法、培養識字能力,使本課的識字教學形成“隨機潛入、水到渠成”的特色,保證了課堂教學的實效,讓學生充分感受了識字的快樂。
2.詞語教學體現一個“活”。詞語教學是低年段閱讀教學的重點。教師采取在語言環境中理解、結合學生生活體驗理解、借助動作表演理解等多種多樣的方式,體現靈活、多變的特點。在檢查朗讀句子時理解“甜滋滋”一詞,當學生結合句子體會到“甜滋滋”就是心里很高興時,老師及時引導“聽到你們美美的朗讀,老師心里也甜滋滋的。”將詞語的理解與運用結合在一起。對于“善良”一詞的理解,教師的設計更是獨具匠心。在有感情地朗讀和扮角色表演中感知松鼠的美好心靈,再說說為什么喜歡小松鼠,進一步體會小松鼠的善良,再舉例說身邊善良的人和事讓學生具體感知善良的行為,將理解與運用融合在一起,將理解詞語、感悟課文、說話練習、思維發展、寫字指導有機整合在一起。
《綠》教學反思2
《綠手指》一文,按照事情發展順序,講述了一位老奶奶而十年如一日,滿懷信心地培育純白色的金盞花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園藝所重金懸賞純白的金盞花,老奶奶盡管覺得不可思議,但很想試一試,經過一年又一年,老奶奶收集種子,栽種花兒,最后經過驗證,老奶奶培育出了純白的金盞花,她又有了新的渴望——培育出黑色的金盞花。故事表面在寫培育純白金盞花的故事,但作者的真正意圖,是通過這個故事,塑造一個充滿理想、滿懷信心、堅持不懈的園丁形象。
本文內容比較淺顯,學生較容易理解,文筆優美。但我在教學生品讀理解時,發現文中有一處似乎在表達上不太準確。這句話是這樣的:
“終于,園藝所長打電話告訴老奶奶,他們看到了她種的花,是雪白的。”
當學生讀到這里時,我提醒學生說:“園藝所長見到過老奶奶嗎?他可能看到老奶奶種的花嗎?”
學生聯系上下文,仔細閱讀分析以后得出了結論:園藝所長不可能看到老奶奶種的花。緊接著我有啟發學生:“園藝所長看到的是什么?”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他們認真討論,各抒己見。最后,大家統一了認識:園藝所長看到的應該是老奶奶寄去的花種開的花。
由此,我想到了,即便是名家,在寫作時也有可能由于疏忽而出現錯誤。所以,在學習每一篇文章時,要認真品讀,斟詞酌句,盡量做到 “奇文共賞析,疑義相與析。”另外,我還覺得,學生的作文必須認真,一定要教育學生養成寫完作文后認真修改的習慣。
《綠》教學反思3
一、 課前導入
師:顧城有詩云:“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今天讓我們帶著一雙慧眼,一起去尋找那片綠。 共同走進陸蠡的《囚綠記》。請問同學們看到這個課題,你有怎樣的思考呢?(我請了兩位穿著綠衫的同學來回答。)
生:我們一般很難想象得到將綠色囚住,很新穎。
生:我感覺在一個很封閉的環境中,滿眼都是綠色,但為什么囚住的是綠色呢?
師:恩,很好,這兩位同學即充滿了想象,又提出了自己的質疑。那么,讓我們帶著這樣的質疑一起閱讀這篇文章,請同學勾畫出有關表現作者情感的語句。
二、閱讀課文(學生閱讀大約3分鐘)
三、合作探究
師:好,大部分同學已經閱讀完畢。那么請大家看看課題,囚綠之“綠”在文中具體指什么?
生:(齊)常春藤。
師:什么地方的常春藤?
生:(齊)窗外。
師:能不能將視野再擴大一些呢?
生:(齊)北平的一家公寓。
師:這是幾星級的公寓,三星級?四星級?
生:(呵呵直笑)沒星級!很簡陋。
師:(笑)那是什么吸引了作者住進這所公寓呢?找找文中的原句。
生:(齊)“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才選定這房間的。”
師:那作者與這綠色是日久生情呢還是……
(沒等我說完,學生搶著回答。)
生:(齊)一見鐘情!
師:(笑)文章當中是怎樣說的?
生:“我瞥見這綠影,感覺到一種喜悅,便毫不猶疑地決定下來,這樣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計都驚奇了。”
師:作者喜歡這綠色的原因是什么?
生:(齊)“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
師:那我怎么沒有從你們的朗讀中體會到綠色的寶貴啊?我們一起再讀一遍。
(學生齊讀,明顯在語氣上加強了。)
師:讓我們具體來看看作者是怎樣表達這種情感的。
(學生思考,短暫的沉默。)
生:作者說“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還有“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河轍的魚盼等著雨水”,這些都寫出了作者對綠色的懷念,焦 急的等待之情。
師:也就是說綠色給他帶來了什么呢?
生:生命和希望。
生:“我急不暇擇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綠也視同至寶”,這句話反映了作者獲得綠的急切心情。
師:那除此以外呢,這句話還反映了作者什么心情?
生:哦,“視同至寶”說明他把綠當作寶貝一樣珍愛著。
生:作者說有了綠色他就不再孤單了,說明綠色給與他慰安。
師:我們同學回答得非常好,仿佛和作者一起在享受著這片綠,那么讓我們繼續這樣綠的享受吧。
生:作者度過了一個月,兩個月,留念于這片綠色。
師:看來時間長了,這一見鐘情變成了什么?
生:依賴。
生:不僅僅是依賴,作者的歡喜之情好像又有加深。
師:(迷惑狀)咦,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作者說:“我開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見綠洲的歡喜,我開始了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飄來花草的莖葉的歡喜”。我覺得這不僅是歡 喜,簡直就是驚喜嘛!(很有感情)綠不僅給他們帶來了希望還有快樂。
(學生鼓掌。)
師:(微笑)這位同學慷慨激昂的發言也給我們大家帶來快樂。
生:作者是以一種“揠苗助長的心情”來看常春藤的生長。
(指導學生朗讀這段。)
(女生齊讀5~7段。)
師:請同學們以“綠是如此……”句式來造句,我們以接龍的形式來進行,好嗎?
(學生思考。)
生:綠是如此的可愛。
生:綠是如此的溫柔。
生:綠是如此的生機勃勃。
生:綠是如此值得我們留念、依賴。
生:綠是如此的寂寞。
……(這里例舉一二)
師:是啊,綠色在作者筆下顯得如此寂寞而又溫柔,猶如溫潤的玉在胸中融化。請同學們三看課題,如此美好的綠卻被“囚”禁住了,是 什么促使作者“囚綠”呢?
生:自私的念頭,作者想和綠色更親近點。
師:那么我們請同學齊讀這段,具體來體會作者這“自私”的念頭。
(學生齊讀。)
師:作者有這樣自私的念頭歸根結底是什么原因呢?
生:喜歡綠色!
(師板書:喜歡。)
師:有個成語是“引狼入室”,我們在此處可以稱什么呢?
生:(齊)引綠入室。
師:那引綠入室最初給作者帶來怎樣的情感體驗呢?
生:給作者帶來了“生的歡喜,超越了任何種的喜悅”。
師:我們一起來大聲的讀一讀這句話。
(學生齊讀。)
師:我怎么好像沒有體驗到那種“超越任何種的喜悅”呢,是哪里出了問題?
生:(齊)我們自己。
(學生再次齊讀。)
師:(笑)恩,我感覺身體里的每個細胞都興奮起來了,不錯不錯。
師:這種喜悅使作者開始給予這綠色以更親昵的稱呼。
生:(齊)綠友。
師:作者已經把它當作自己的朋友,請問你有好朋友嗎?
生:有!
師:朋友之間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能夠互相關心、幫助,互相理解、信任。
師:說得很好,看來作你的朋友很幸福呀。那我們的這位“綠友”有沒有和作者一樣體會這種“生的歡喜”呢?
生:(齊)沒有。
師:這位綠友怎么了?
生:它依舊向外生長,向著陽光的方向。
師:看看還有沒有變化?
生:綠友“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師:最初“綠友”是什么樣子的?
生:漿液豐富的柔條。
師:給人什么感覺?
生:飽滿,仿佛手輕輕一碰就會有水溢出。
生:我倒覺得憐愛。
師:(微笑)感覺如同這柔條一樣豐富嘛。看著綠友的固執、衰弱作者情感有那些變化呢?
生:作者有些惱怒。
生:自尊心受到傷害了。
(師板書:惱怒。)
師:從最初的引綠入室帶來的喜悅到如今的惱怒,作者情感上大起大落啊。我們現在請男生朗讀一下8~11,體會一下情感的變化。
(男生朗讀。)
師:文章看到此處我不禁要問,同學們,你們有哪些啟示呢?請你們互相討論一下吧。
(生熱烈地討論。)
四、擴展延伸
生:這常春藤給我以啟示,當遇到挫折時也要執著于自己的方向,向著陽光生長。
生:我覺得作者喜歡它繼而占有它是自私的,反而傷害了它。所以喜歡它不一定要占有。
(生鼓掌。)
師:(笑)看來同學們很認同這個觀點,那我想問,“它”可以指什么?
生:可以指朋友,比如我看重朋友的某樣東西,但我不可以自私的占有。
生:可以指愛情吧。
(笑,同學都笑起來。)
師:(笑)好的,我們同學談到了友情愛情,“它”可不可以指親情?
生:父母對我們過分的愛其實就是傷害。
師:那種愛叫什么呢?
生:(齊)溺愛。
五、主旨探究
師:(微笑)我們同學說得很好哦。那么這些是不是陸蠡想要表達的主旨呢?
生:(齊)不是。
師:你們怎么那么肯定?
生:因為這篇文章最后說盧溝橋事變發生了。
師:對,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日本開始全面侵華了。我們一起看看最后作者寫了什么內容。
(全體同學齊讀。)
師:這段告訴我們什么內容?
生:一方面寫了當時歷史背景,另一方面作者終于釋放了這綠色。
師:最觸動你的是哪一句話?
生:“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師:最后我們再看課題,“囚綠”在這里發生了變化了。
生:(齊)囚人。
(板書:綠囚。)
師:請同學們在最后一個方框中填上字。
生:人。
師:什么人?
生:(齊)中國人。
師:中國人有沒有屈服于這“方框”中呢?
生:沒有。
板書:
中綠囚國人
師:請看這“綠”和“中國人”之間,作者是如何將二者聯系起來的?
生:運用象征手法,綠其實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陽光的中國人。六、總結全文
師:其實我也想通過這樣的思路告訴同學們,同一個人面對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啟示。背景知識對于我們把握文
章主旨是很重要的。但是不是我們同學收獲的啟示錯了呢?
生:(齊)沒有。
師:是啊,站在21世紀的我們從《囚綠記》中又收獲了新的啟示,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處在國家危亡的關鍵時刻,《囚綠記》既是血淚之作,又是前行的動力所在,這是陸蠡留給后人的財富。
師結束語: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那片綠色,更是尋找光明!
下課!
《綠》教學反思4
一、利用多媒體
正好有一堂信息技術課,于是我事先準備了許多關于西湖景色的圖片,展示在學生面前。比如:三潭印月、柳絲輕拂、銀鏡一樣的湖面、綠樹鑲邊、白堤蘇堤、夜晚西湖……學生非常喜歡看,覺得他和我們的瘦西湖有些像。
在講解課文的時候,遇到這些景點,我直接可以讓學生回憶課上看到的,學生有了印象,對課文的描寫能夠欣欣然點頭。
二、類比
江南的景色是想相的。瘦西湖與西湖比起來,一點也不差。為了讓學生能夠把自己多次看到的景色內化,我提到了瘦西湖。比如柳絲輕拂,我讓學生說說以前秋游時候看到的,學生立刻能夠說出那隨風飄蕩的綠葉。
又如月光下的西湖,我親眼看過月光的瘦西湖,有同樣的美麗。我也試圖讓學生回憶。不過學生大都沒有看過。后來我想,其實風光帶也有同樣的效果,而學生應該都是看過的,以后可以用此來引導。
不過,我還是覺得這課上得不輕松,學生對第三段的描寫學了個半懂不懂。讀起來不美,說起來也不熟練。看來景物描寫的課文,是否要等學生到一定時候才能內容比較深。
《綠》教學反思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3、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西湖“綠”的特點,體會作者對西湖的獨特感受。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多層次地深入體驗西湖的“綠”。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多層次地深入體驗西湖的“綠”。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指導感悟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西湖的綠》。誰能說一說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游覽西湖的。(靈隱、蘇堤、花港)好!這節課就讓我們尋著作者的足跡再次走進這美麗的人間天堂,一同飽覽西湖的綠色之美。
二、自主探究:
(一)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請同學們仔細閱讀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通過哪些景物的描寫來體現靈隱的綠的,畫出相關的句子,然后說說你感受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能抓住重點詞語來感悟就更精彩了。
匯報:
1、雨中去訪靈隱,一下車,只覺得綠意撲眼而來。(語速慢,看都看不過來)
滿眼都是綠色,放眼望去到處都是綠的。)你從哪個詞體會到的?(撲眼而來)
2、古木參天,蒼翠欲滴,似乎飄著的雨絲兒也是綠的。(輕輕地、柔柔地、落到臉上涼絲絲的)
“古木參天”:古老的樹木枝繁葉茂異常高大。
“蒼翠欲滴”樹木長得茁壯,枝葉深青碧綠,水靈靈的都要滴落下來似的。
在古老樹木的映襯下,就連空中飄落的雨絲兒都是綠的,)
是呀!樹木長得那樣茂盛,那樣高大挺拔,直插云霄。你能讀一讀嗎?
3、飛來峰上層層疊疊的樹木,有的綠得發黑,深極了,濃極了;有的綠得發藍,淺極了,亮極了。層層疊疊說明飛來峰上樹很多,很茂密,有深的,郁郁蔥蔥,也有的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亮,呈現出淺綠色。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里的綠,那就是-------多彩。板書:多彩
(由于樹木種類繁多,由于陽光的照射,所以飛來峰上的綠的可真是有層次,不單調,那深淺不一的顏色可真美呀!誰來讀一讀把這種美展現出來。
4、峰下蜿蜒的小徑,布滿青苔,直綠到石頭縫里。(布滿、直綠要重一些)
(青苔都長到石頭的縫里了,可見處處都是綠的,可能掀開石頭你會看見石頭縫下面也長滿了青苔)
你把這句讀讀,讓大家體會一下這種隨處可見的綠。
5、亭旁溪水淙淙,說是溪水,其實表達不出那奔流的氣勢。平穩處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飛濺,如飛珠滾玉一般,在這一片綠色的影中顯得分外好看。(讀出變化)▼碧澄澄的,寫出了溪水綠得清澈透明的感覺
作者在描寫溪水時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生:比喻。把水花比喻成飛滾的珠玉。
樹木是綠的,小徑是綠的,在“綠”的映襯下,連溪水也是碧澄澄的,這真是綠滿西湖。作者每走一步,綠色都在變化著。所以作者坐在冷泉亭上的感受是——心曠神怡。
“心曠神怡”是什么樣的感覺?(心情舒暢,精神愉快。)
6、那么誰能通過朗讀來體會作者的這種感受,讓同學們也心曠神怡。其他同學閉上眼睛看看能否看到作者所描繪的景物。
看到了嗎?其實我們不是在看,而是在——想象
對!太重要了!我們讀書時一定要一邊讀一邊想象,想象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景,這樣就讀懂了。
現在同學一起來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學習第一自然段的?
首先認真讀一讀課文
然后想一想作者是通過哪些景物來表現景點的綠的
畫出相關的句子
和同桌說一說你的感受
你們已經能總結學習方法了,老師相信你們也能運用這種方法自學。(3分鐘)
過渡語:靈隱綠意濃濃,撲眼而來,直往你的眼睛里鉆呢!同學們,西湖勝景很多,各處有不同的好處,即便一個綠色也各有不同呢!那么漫步蘇堤,作者又感受到了怎樣的綠呢?誰來匯報一下
(二)學習課文的第二自然段
1、走著走著,忽見路旁的樹十分古怪,一棵棵樹身雖然離得較遠,卻給人一種莽莽蒼蒼的感覺,似乎是從樹梢一直綠到了地下。
(“莽莽蒼蒼”是什么樣的感覺?深綠色的草木茂盛的樣子。)
為什么說十分古怪呢?(因為樹干應該是深褐色的,而文中說從樹梢一直綠到了地下。)
2、走近一看,原來是樹身上布滿了綠茸茸的青苔,那樣鮮嫩,那樣可愛,使得綠油油的蘇堤,更加綠了幾分。
綠茸茸:形容碧綠而稠密。就像小動物身上的毛又細又密,那樣可愛。
當作者發現是樹上長滿了青苔時,她的心情怎樣?(驚喜)讀一讀
3、有的青苔,形狀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樹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來,布局宛然一幅青綠山水。
“宛然” 一詞換一個詞是 —— 仿佛,好像。
這句話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比喻、排比)
比喻:(作者把青苔的形狀作了比喻,有的-------排比:這說明青苔的形很多,
這些形狀不一的青苔,能用一個詞來形容它嗎?(形狀各異、千姿百態、千奇百怪、多姿)板書:多姿
4、這么美的綠苔給作者的印象是?(堅忍不拔:意志堅強,不可動搖。)
5、作者在寫蘇堤的綠時,主要寫了什么?(青苔。)
6、作者在寫青苔時是按著怎樣的順序來寫的?(由遠及近。)
總結寫法:同學們,我們以后習作時描寫景物可以由遠及近地寫,這樣更有順序。此外,在這一段中,作者對蘇堤的綠的描寫是詳細的叫——詳寫,作者略寫了那幾處勝景呢?
填空:(黃龍洞綠得幽,屏風山綠得野,九溪十八澗綠得閑。)
蘇堤的綠,綠得多姿,綠得堅忍不拔,你能讀出這種感受嗎?
過渡:靈隱的綠和蘇堤的綠各有千秋,在花港觀魚作者又看到了怎樣的一種綠?誰能來繼續匯報
(三)學習課文的第三自然段
1、那是滿池的新荷,圓圓的綠葉,或亭亭玉立與水上,或宛轉靠在水面,直覺得一種蓬勃的生機,跳躍滿池。
(“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細長。在這里形容荷葉形體挺拔。)這句也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荷葉的美。
請同學們想象一下,除了你看到的畫面,你還能想到哪些畫面?
(微風一吹,滿池的荷葉都在舞蹈,還有蜻蜓落在上面呢!)
評價:你們的想象力真豐富,想得可真美,這讓我想起了宋朝詩人楊萬里寫的一首古詩:(《小池》楊萬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誰想讀,讀出這種蓬勃的生機。
2、綠色,本來是生命的顏色,我最愛看初春的楊柳的嫩枝,那樣鮮,那樣亮,柳枝兒一擺,似乎蹬著腳告訴你,春天來了。
(柳枝那樣可愛,幼稚,向人們報春,這句也是擬人的手法)
2、荷葉則要持重一些,初夏,則更成熟一些,但那透過活潑的綠色表現出的茁壯的生命力,是一樣的。在加上葉面上的水珠滴溜溜滾著,簡直好像滿池荷葉都要裙袂飛揚,翩然起舞了。
(1):與初春的柳枝相比,作者更愛這初夏的荷葉,因為在作者的眼里,這荷葉怎樣?(成熟,穩重一些)
(“裙袂飛揚”:裙擺被風吹起的樣子。“翩然”形容動作很輕快。)
(2)“裙袂飛揚,翩然起舞”一般都是用來形容人的,在這里卻用來形容荷葉,這又是擬人的手法,這說明荷葉在作者的眼里怎樣?(充滿活力,表現出茁壯的生命力)
看!那滿池的新荷在微風的吹拂下已經裙袂飛揚,翩然起舞了,她在抒發著自己內心的情感,所以說花港的綠是綠得——多情(充滿活力,生機勃勃)板書:多情
3、:你能把這種活力讀出來嗎?
讀到這,文章就要結束了,但作者卻意猶未盡,甚至在歸來的路上仍舊在回味西湖的“綠”,請同學們齊讀課文的最后一段,體會作者那意猶未盡的感覺。
三、總結全文
同學們,從靈隱到蘇堤再到花港,作者帶領我們一路欣賞了這些景物,感受到靈隱綠得多彩、蘇堤綠得多姿、花港綠得多情,我們也體會到了作者對西湖的——喜愛與贊美之情。西湖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心目中美的象征,多少人說過寫過。作者選取的許多作家詩人反復用過的題材,但在她的筆下,依然那樣新鮮動人,這是為什么呢?
是因為作者選取一個獨到的角度,又以自己細膩的筆觸盡力渲染。所以我們學習本文就是要學習作者選取獨到角度,寫出景物獨特美的做法。
四、拓展延伸師總結:西湖的美是多面的,不同人去游覽西湖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課下請同學們搜集有關描寫西湖的詩文讀一讀,我想你的收益會更多。
板書設計:
靈隱 :樹木 小徑 溪水綠得多彩
西湖的綠 蘇堤 :青苔 綠得多姿喜愛 贊美
花港 :新荷 綠得多情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游記,節選自《西湖漫筆》。作者選取一個自己獨特的視角,又以自己細膩的筆觸,讓我們領略了西湖的“綠”。文中用了近20個“綠”字,酣暢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與活力,使讀者通過“綠”領略到西湖的美麗,從而激發起對祖國壯美河山喜愛之情。
一、運用多媒體,形象直觀教學
在導課時,課件展示西湖的美景圖片,引出課題——《西湖的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品味語言匯報時,相機出示各景點的圖片,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并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達到身臨其境的目的。
二、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感悟語言之美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擁有學習的自主權。我們要把自主權還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地努力去探索,去感悟。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景點,細讀品味,找出認為美的句子并說說美在哪里?只有細心去欣賞、體會,才能說出美在何處。
三、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讀中悟情
這是一篇語言精美的散文,應該在學生感悟景物特點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培養語感。學生選擇景點并體驗那兒的“綠”的特點,再通過朗讀表現這種“綠’。指導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感悟、積累,讓他們讀得明白,讀得清楚,讀得帶勁,讀得入情。從而,把文章讀美了。
《綠》教學反思6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是一首節奏歡快,朗朗上口的現代詩,文字優美。詩的主題非常明確,號召少年兒童積極參加植樹造林活動,綠化祖國,美化我們的家園。對于環保問題,現在的孩子在嘴上都能說出一二,但實際行動還是不能令人滿意的。教學這首詩歌很容易上成空洞的說教課,為避免這種尷尬,我嘗試著從詩歌的特點入手,感受詩歌內容,品析詩歌主題。
1、在反復誦讀中了解詩歌特點。
通過教師范讀,自由朗讀,學生發現了這首現代詩的一些特點,比如節奏比較歡快,讀起來朗朗上口。另外這首詩的前后呼應也比較容易感知,詩的第一小節和最后一小節結構相似,就差了一個詞語,“荒山野嶺”成了“青山碧嶺”。詩人的這一呼應非常巧妙,他把植樹造林的前后不同就融進這兩個詞語里,并且抓住這一前后呼應能夠引起孩子讀詩的興趣,理解詩歌的主旨。
2、在想象場景中感受詩歌內容。
盡管詩歌的主題是植樹造林,但是限于是詩歌這一體裁,所以文本并沒有花大量筆墨進行場景描寫,這是文本的留白,是教學的契機。教學時我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補充了少先隊員植樹造林的場景以及植樹造林以后小動物們安寧幸福的生活。兩處想象,孩子讀活了詩歌的語言文字,讀懂了植樹造林給自然、人類帶來的真切變化。說教在這里變成了體驗,相信體驗能產生沖動。面對即將到來的植樹節,面對春光無限的大好季節, “植樹造林從我做起”一定能化為孩子們的共識與行動。
通過學生植樹場面的描寫,讀者可以感受到孩子們植樹的豪情。文章是圍繞“染綠”一詞而進行的。在教學這一課時,我首先范讀課文,用自己優美的朗讀把學生帶入詩歌所描寫的美好情境中。接著我引導理解開頭和結尾“染綠”各是什么意思。第一節的“染綠”學生很快就回答出來。第二個“染綠”學生大多沒有回答出來。這時我引導學生讀課文,比較前后兩節中的句子。學生們很快發現,后一個“染綠”是學生綠化了荒山后的喜悅心情。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我又一次提問學生此時對“染綠”的理解。很多學生認為染綠不僅是綠化,還有給人們來了幸福的生活。孩子們在收獲綠蔭、收獲幸福的同時,還收獲著樂觀向上、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文本中的美好情感,與學生的精神世界深深地融合到了一起,成為了學生生命中的一部分,化為自己下一步生活的經驗,去發現更多的美好。
只有文本進入學生精神世界,成為學生的一種審美需求,才能喚起孩子如夢初醒般的天性。
《綠》教學反思7
《囚綠記》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是現代著名散文家、抗戰斗士陸蠡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的1938年寫的一篇鼓舞抗戰軍民堅貞不屈、英勇抗爭的文章。文章講述了作者1937年在北平與公寓外的常春藤枝條交往的一段經歷,描繪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同時記錄了作者的生存狀態和真摯心愿,運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含蓄地反映了被日寇封鎖圍困的華北人民的苦難命運,鼓勵抗戰軍民忍受苦難,堅貞頑強、堅定信念、抗戰到底。這篇文章線索明晰,情景交融,感情真摯,意義深遠,很好地體現了散文形散神聚、含蓄雋永的特點。教材單元選用這篇文章,能夠很好地幫助高一學生在學習本單元前兩篇寫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對這類散文的理解,掌握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學習寫景狀物抒情的寫作技巧。
針對《囚綠記》這篇散文的文體內容特點,備課時我設計了欣賞綠之美---體會綠之情——探究綠之魂——暢談綠之悟幾個環節,在課堂上我著重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抓住作者情感的主要載體——常春藤枝條的綠,欣賞文章描寫綠的優美語句,分析作者筆下常春藤的特點和描寫綠的方法,梳理出作者與常春藤綠枝條交往過程中的各種情感,然后補充介紹作者背景及當時在北平的處境心態,比較被囚的綠藤和被封鎖圍困的華北人民的相似點,探究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領會作者描寫綠枝條所寄托的深層意味,挖掘出課文的社會意義和政治意義。最后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拋開文章的寫作背景和時代背景,對文章內容特別是作者筆下雖被囚禁但始終向著陽光生長、永不向黑暗屈服的綠藤進行個性化的解讀,產生自己獨特的閱讀共鳴并與大家一起分享。
這節課的實施較順利地完成了教學設計流程,重難點的學習基本達到預期目標,學生課堂反應積極,參與熱情較高,聽課老師評價比較理想,但反思這堂課仍有許多的不足:一是教材處理單元意識不強,沒有把握好自讀課文的課型特點,沒有突出學生自主閱讀的要求;二是教學內容過于追求全面,沒有進行合理裁剪取舍,因而導致后面的一些環節實施過程倉促,學生的接受參與打了折扣;三是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的意識不夠,對文本的解讀仍糾結于傳統意義,不能調動學生產生出不同于傳統解讀的新的獨特的個性化自主性的理解,學生的思維發散度不寬廣,應該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多些思考、聯想、共鳴。
《綠》教學反思8
《紅眼睛綠眼睛》是一首生動、有趣的歌曲。歌曲用生動的比喻,形象地概括了“紅燈停綠燈行”的交通規則,易為學生所接受。
本課從常見的交通規則“紅燈停綠燈行”入手,把小學生應遵守的相關公共道德規范,以正確與錯誤兩種方式呈示出來,在“紅燈停綠燈行”的游戲中,通過學生自我判斷來提高學生遵守小學生行為規范的自覺性。在本課中,采用情境式教學,精心設計了教學環節。用聽音樂做游戲的活動導入本課內容。采用聽唱法教學,引導學生在體驗、感受的基礎上模仿和跟著教師學唱歌曲。在學唱歌曲和認識紅、綠燈的功用之后,帶領學生做游戲,并緊扣內容進行拓展思維。
在本課教學中,不僅讓學生掌握歌曲,更重要的是對他們進行了道德教育。教育學生從小樹立良好的公共道德意識,遵守交通法規,遵守公共秩序,做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孩子!引導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是不對的,這樣學生受到的教育不僅僅是本節課的思想,而且擴展到生活中涉及很多方面。
通過本課的教育教學,我認識到新教材給教師和學生的空間大了,這對于教師的要求也就更高了。所以備課時不能只單單備音樂知識和技能,還要學習和了解與本課相關的其他層面的知識。今后教學的發展,是立足于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很可能通過各種途徑,掌握各種各樣的與本課相關的信息。所以作為教師,應拓寬知識面,增強課堂應變能力。
《綠》教學反思9
在音樂活動中,音樂和動作是緊密結合的。動作的伴隨是幼兒認識音樂,學習舞蹈,從音樂中獲得快樂的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徑。而韻律活動是幼兒隨著音樂進行的身體活動。它能滿足幼兒身體活動的需要;參與對音樂進行探究的需要;想象、聯想,思維的需要;創造性表現的需要等。因此,幼兒需要各種形象的動作來表現音樂中的情節,反映音樂中的情緒,而目前大多數的音樂舞蹈,都是教師自己的所感轉化為動作直接傳給孩子。久而久之音樂就成為了動作的背景,在無形中使得幼兒喪失了自己感受音樂發揮想象創編動作的權利。把原本優美動聽的音樂變成了記憶動作和強化動作的訓練,我想能否改變一下教學的形式呢?
韻律活動《綠毛蟲》是一段沒有歌詞的音樂,如果不注意引導孩子聽音樂感受音樂變化,孩子是很難理解的。為了能讓孩子根據音樂形象、旋律的特點音色變化來創編動作,從頭到尾我沒有教過孩子一個動作,只是將音樂用故事形式開了個頭,用教學掛圖引導讓幼兒根據音樂的節奏變化表現綠毛蟲吃東西、蠕動、蛻皮、睡覺、破繭而出變成蝴蝶的過程。而我只是用語言提示的方法讓幼兒自己來創編動作。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創造源于想象,而想象則是以經驗為基礎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加強幼兒對音樂作品的感受,以感受入手,調動幼兒多種感官參與、體驗,再進行聯想,從而獲得比較清晰的音樂形象。如:第一段音樂,我告訴幼兒綠毛蟲在吃蘋果呢,他們聽到馬上把手放在嘴邊做吃東西狀,然后又是一段音樂,我讓幼兒說出綠毛蟲吃飽長大了會怎樣了,因為有了清晰的教學掛圖,幼兒很快就想到了蛻皮這時幼兒跟著音樂用夸張的動作將粘在身上的“皮”有用腳狠很的踹下的,有用手一下子扔掉的,他們表現的各具特色。當幼兒聽到舒緩悠揚的旋律后,知道綠毛蟲睡覺了,他們馬上有躺著的、蹲下的、靠在別人肩上……各種睡姿形態不一。最后幼兒表現的蝴蝶也是千姿百態,精彩分層。象這種音樂活動在不要教師教他們任何動作就能讓幼兒掌握的同時,孩子們更能從音樂中感受到快樂的情緒,比起往日教他們做動作,做了半天還記不住,這個方法則更有可行性。
因此我認為應多給幼兒發揮想象的機會,讓幼兒自己來感受音樂,創編動作,這樣便能使幼兒感受到美的熏陶,而且不僅僅是音樂,在其他的方面也應如此。
《綠》教學反思10
在新課程下,如何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結合學校倡導的“四步三查”教學模式,作了初步的嘗試。在此,就活動中我所教的《囚綠記》一課談幾點自己的感想:
一、學習模式要預先設定好。
開學之初,我已將全班學生分成了八個學習合作小組,在小組里,由組長負責安排組員的合作互助對象;每次討論或活動中的組織者、書記員、總結發言人等都事先安排,輪流擔任;討論結束后,每周小組作總結,獎懲分明。這樣事先安排好,形成固定模式,一旦進入到小組合作階段,學生就可以訓練有素、不需在學習討論內容以外的事情上面花費時間,同時總結、獎懲也可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活動。
二、課前應精心預設教學環節中的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
首先自己要有清晰的教學思路,可多預設幾個,擇其優者;預設問題要具體;對學生的反應也要作預先設想。教師做到胸有成竹,才能使教學目的更明確,節奏更緊湊。當然,出現了沒有預設到的情況,教師的教學機智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學習中要關注學生實際。
學生層次不同,教學中要各有照顧,因此基礎知識可以自主學習為主;中等層次的問題則可放入小組討論中;稍難的題目可在教師的揭示引導下在全班展開,學生即便是只言片語也要找到閃光點,大加贊賞,鼓勵學生動腦筋發言,最后集體總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鼓勵是必須的,但一定要找準閃光點,有的放矢地表揚才有實效。
四、要體現語文教學特點。
語文首先是語言的學問,課堂上書聲瑯瑯是理所當然的,因此,無論是對語言的品評還是對文章主旨情感的把握,都應該讓學生通過朗讀去咀嚼體味,感受語言之美,愚以為,這才是真正的賞析語言之道。
有人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確實如此,一堂課下來后自己再來回想,總覺得有若干不足,但我想,經驗也好,教訓也罷,都應該讓它們成為自己教學上的指路燈,指引自己走向成功的殿堂。
《綠》教學反思11
《綠》是朱自清的一篇美文,學生能從中學什么呢?當然是怎樣寫綠了。綠,看得見,摸不著,能把綠寫出來,真不是件容易事。但是,朱自清卻能寫出來,而且在他的文章中不是一次寫到,足見非同一般。
1、2兩段,著力描繪的是梅雨潭周圍的環境,重點是梅雨瀑。觀察點由遠而近,山邊——廳邊——潭邊,視角分俯視、平視、仰視,朱自清筆下的梅雨潭的綠也呼之而出。這里的問題是,為什么要先寫周圍環境?學生經過討論明確,是烘云托月,寫周圍環境和諧映襯,此處的景物才會與周圍環境協調和諧,而不至于孤零零突兀在那兒。我們寫景物,應都能有這樣的映襯意識。我舉例說,正如我們學校邊上的天寧寶塔,與周圍的紅梅公園假山池水、碧水青草相互映襯,才有渾然一體,自然和諧,富有靈氣的感覺。倘若安置在荒山野嶺,那么,縱然是一座寶塔,也會顯得孤單落寞了。
第3段,是作者濃墨重筆書寫綠的地方。這部分也就似乎作者如何來描繪綠的。本文有個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教材編者提供了詳細的旁注,這是語文學習方法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就習慣在閱讀教學時請學生“圈點勾畫注”,但這些方法的指導如何依學情而設,如何有效指導等問題,卻未引起重視,因而這個做法多數情況下就是一個形式。我觀察下來的情況是,很多學生并不真正的領會并自覺運用。做的最“理想”的恐怕是文言文,看學生喜歡把字詞解釋和句子翻譯密密麻麻地寫在字里行間——我讀書的時候,也是這樣的。呵呵。有時的確有幫助理解的作用。
其實,關于閱讀方法指導的知識短文,算是策略性知識吧,在教材中有計劃的編排了一些的,關鍵是我們老師如何使用。比如,現在的.批注。我記得有老師在初一的時候就開始做了,倘若學生有一定的能力,是可以的,不受年齡制約。備課時,我就想,如果老師把旁注講解似乎重復,——課本旁注講得很清楚,我所做的可能就是照本宣科,學生自然是不耐煩。于是,我采取了批注與原文相互驗證的方法。請學生閱讀原文,再結合旁注進行思考、吸收、消化,看看自己是否能理解。學生先自學,內容有二:旁注的寫法,寫的是歸納概括的核心詞,往往一語中的,直指關鍵;二是角度多樣。同桌討論討論,相互交流一下,提出問題。最后請學生來檢測一下自己的閱讀質量,選取旁注中的任一個,從課文中找出例句來加以分析,獲得真切的體會,以及賞析語言的表達方式。幾位同學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賞析,如總的感受、質地、色彩等諸方面,又如異彩紛呈的比喻的修辭手法,烘托、對比和聯想的寫作方法,學生都能一一說出。既然學生的回答已經能表達清楚,我也就無需贅言。通過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使得學生加深理解與體驗。我想學生一方面能跟隨作者感受朱自清筆下的綠之美,體會作者對綠所代表著的生命和自然的熱愛贊美之情。同時,也能在這篇文章的學習中獲得散文寫作的一般啟示。
本單元重點學習兩篇《綠》《囚綠記》,都是極佳散文。散文學習,自然是明白作品抒了什么情,怎么抒情的。其實,散文作者抒發了什么情感,多讀幾遍,便可略知一二,大體可得,只是深淺有異而已。比如,《綠》中對生命的熱愛,對自然的熱愛,一般閱讀能力都可以達標。但作者是如何抒情的,卻未必能說理出個子丑寅卯來。如果說《囚綠記》是通過作者的情感與理智的糾葛來表達自我的話,那么,《綠》則是運用了相當的技巧來描繪了綠以及對綠的情感,而后者則可以用來作為學生學習散文謀篇布局和寫作技巧的范本。本文學習完畢后,我趁熱打鐵,請學生寫一篇作文——即本單元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與探究》的題目:以“綠”為中心擬題寫一篇作文。我提示學生,寫作時,可以參考朱自清的這篇文章的寫法,也算是“先學先用”吧。事實上,像朱自清的《春》《綠》都是學生寫作的極好參考,畢竟大多數初中生還是在模仿階段。上次劉恩樵兄還問我對“閱讀教學寫作化”的看法,我是贊同二者互為促進,但上升到“化”,則持謹慎態度。當然,對于學生而言,閱讀經典美文,從中汲取一些寫作養分,還是可取的。
《綠》教學反思12
今天正當我們沉浸在詩歌的韻味中時,一位學生舉手了,沒有想到的是,他對我說:“老師,我覺得課文的第一小節寫的不好?因為,我覺得‘春光’只能照耀,怎么會染綠我們的雙腳呢?我想這樣寫不是很好?”
看著他疑惑的神情,我沒有批評,而是帶領大家再一次地來朗讀這一小節,然后,故作驚訝對大家說:“剛才,潘勝豪同學說的對,老師也發現了。你們看,‘踏一路春風’也好像不對,春風怎么能踏呢,只能‘迎’呀!怎么是‘一路春風’呢,只能是‘陣陣春風’呀!并且我覺得第一句話,好像缺少了誰?應該加‘我們’,所以第一句應該這樣寫‘我們迎著陣陣春風’才好!”
我看著學生看著我認真的樣子,不禁也紛紛附和著同意我的見解,一位同學主動站起來說:“那后面的句子都是有錯誤的,應該改過來。”我隨即對他說:“你想怎么改?”他順著我的思路說:“應該改成‘我們在路有說有笑。’”大家都似懂非懂地笑了,笑聲的味道我似乎感受到了。我接著便說:“那老師就請我們班級朗讀最好的張平來連起來讀讀好不好?這可是我們自己的創作哦!”
張平馬富有感情地讀了起來:“我們迎著陣陣春風/一路,我們有說有笑,/我們要去荒山野嶺/春光照耀著我們的雙腳。”她雖然讀得很不錯,但是當她讀完后,我發現學生的臉都好像寫著什么了,我于是順手牽羊對學生們說:“你們感覺到了什么呀?”
班級一下子好像安靜了許多,我也微笑著等待著學生的回答。
這時,大家不禁在底下竊竊私語起來,我并沒有制止,一會兒曹旭站了起來說:“剛才聽了張平的朗讀,我發現這不像詩歌。倒像我們寫的作文了。”
“那么你們覺得剛才張平讀得,怎么不就像詩歌了呢?”我裝作疑惑地問。
“好像缺少了詩歌的節奏感”
“好像沒有了剛才的味道了!”
“好!”我驚喜地說:“對,詩歌的味道。詩歌也有味道。”說完我重重地將“詩味”寫在了黑板。
這是快要下課了,我情不自禁地對學生說:“詩歌有自己的味道,老師在這里想朗讀一首詩歌讓你們品品其中的味道,好不好?”
我便神情地背誦起我最喜歡的一首詩歌——《鄉愁》小時侯/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呵/鄉愁是一/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呵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看著同學們陶醉的樣子,我不禁又想起了另一段詩歌:我輕輕地摘下眼鏡/呵一口氣/輕輕地/在鏡片劃下一條鄉歸的路……
下課鈴響了,濃濃的詩味和著清脆的鈴聲,我知道,學生或許真的品嘗到了詩的味道了!
《綠》教學反思13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及其組成的詞語,并能美觀地書寫生字。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奶奶培育純白金盞花的經過,體會她做事滿懷信心、堅持不懈的美好品質。
3. 學習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詞句,領會從不沮喪從不懷疑滿懷信心等詞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按照事情發展順序,講述了一位老奶奶二十年如一日,滿懷信心地培育純白色的金盞花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園藝所重金懸賞純白的金盞花,老奶奶盡管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但很想試一試;經過一年又一年,老奶奶收集種子,栽種花兒;最后經過驗證,老奶奶培育出了純白的金盞花,她又有了新的渴望培育出黑色的金盞花。故事表面在寫培育純白金盞花的故事,但作者的真正意圖,是通過這個故事塑造一個充滿理想、滿懷信心、堅持不懈的老園丁形象。
本課的語言描寫樸實無華,淺顯易懂,對老奶奶美好品質的贊美暗藏在字里行間,讀課文時引導學生抓住描寫老奶奶語言、行動的詞句,體會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感受她為了理想,二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追求、探索的美好情懷。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明白:綠手指不僅是指園丁技藝出眾,更是指精神的可嘉。
《綠》教學反思14
20xx年12月3日,我上了一節青年教師“三維助學”競賽課,選講的課題是陸蠡的一篇散文———————《囚綠記》。課后我就這節課做了深入的反思,現總結如下。
由于學生課前預習較充分,我也認真的批改了學生的《導學案》,所以學生在課堂上較活躍。就連平時不怎么舉手的同學,也能參與課堂發言。這節課我給學生設計了三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獨立閱讀,畫出描寫綠藤的句子,并思考這些描寫的特點,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做好旁注,并與大家交流分享。第二個活動是合作探究。要求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弄清楚被囚前后綠藤的生長狀況有何不同,并讓學生說出受到了什么樣的啟示。第三個活動是寫作小訓練。假如綠友常春藤確有靈性,充滿智慧,或許還讀了《囚綠記》這篇美文,又假如陸蠡真的與這位綠友見了面,此時此刻,還可能發生怎樣故事呢?讓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合理想象寫一小段話,然后全班交流。
通過上述幾個活動的設計,提高了課堂效率,學生認真思考,積極發言,在閱讀過程中做好旁注的習慣得到了鞏固。同時,學生在思考和回答問題的同時,也使自己的思維能力、組織和表達語言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訓練。
不足之處是:教學環節的設計不夠精細。由于時間安排不夠合理,部分教學任務沒能充分完成。這節課除了“品讀鑒賞”之外,我還安排有“延伸遷移”和“拓展訓練”兩個部分。但是在課堂的進行過程中,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很高,我為了給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就放開讓他們說了,這占用了較多的時間,后兩個環節完成的不好。此外,關于象征和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給學生的總結比較倉促。
針對以上三個方面,我覺得我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繼續保持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認真做好旁注的習慣。同時,繼續提高自己對教學環節的設計能力和駕馭課堂的能力。此外,我覺得像《囚綠記》這樣優秀的散文作品,對培養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很有幫助,文章蘊含的主題對學生也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義。如果能夠充分利用,并將這些作品歸類總結,將其整合為寫作素材,讓學生積累起來,可能對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培養都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綠》教學反思15
一、演示動畫導入新課。
師:剛才老師演示的是什么圖片?它一閃閃的像什么?
生:“紅綠燈,像眼睛。”
師:有幾種顏色?說出顏色。
生:紅色和綠色。
師:紅色的像?
生:紅眼睛。
師:綠色的像?
生:綠眼睛。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歌曲《紅眼睛綠眼睛》
二、新授課。
師:請同學們聽歌曲,聽后回答,歌曲告訴我們什么?
生1:歌曲告訴我們紅燈亮了要停止通行,綠燈亮了才能通行。
生2:歌曲告訴我們要遵守交通規則。
師:同學們說得很對,紅綠燈是交通指示燈,是生命的燈,過馬路時候如果不注意看會給別人和自己帶來生命危險。請大家看錄像。
師:放闖紅燈之后出車禍的錄像,讓學生觀看后談自己的觀后感。
生1:流著淚說;“太可憐了,他們死得好慘,他們不該闖紅燈。”
生2:氣憤地說:“要是遵守交通規則,這車禍不就沒有了嗎”
生3:號召性的說:“同學們,看看那幾個被車撞si的學生,他們的親人哭得多傷心。車禍不僅給自己帶來痛苦,也給別人帶來痛苦,我們要從小養成遵守交通法規的好習慣,”
師:交通法規很重要,《紅眼睛綠眼睛》這首歌就是告訴我們過馬路時候如何看指示燈的,我們來學唱這首歌好嗎?
生:好!
1、教師范唱,學生聽唱。
2、師伴奏學生聽旋律唱歌。
3、讓學生聽伴奏自己表演唱。
師:強調注意表演唱的表情與動作。有的學生用手做動作,有的一邊眨著眼睛,一邊在老師的伴奏下演唱。
師:自由組合表演歌曲。要求有表演行人的,有表演紅綠等的。
生:展示(組合表演或自己獨立表演)。
師:讓學生互評。表演好的(評選優秀小演員)給予鼓勵。
在老師的引導下同學們學會了有感情地演唱這首歌。
三、拓展思維。
師:同學們,我們應該從小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日常生活中那些行為習慣是大家倡導的?那些是大家反對的?請同學們想一想,說一說。
生1:不要在油庫旁燒火。
生2;不要在電影院里大聲喧嘩。
生3:不要亂扔垃圾。
生4:不要在火車上攜帶易燃易爆物品。
師:請你們分組討論,分組合作,把覺得不應該做的事做成“禁示牌”,說出“禁示牌”放到那里最好。
生:做“禁示牌”。
生:展示“禁示牌”,說出放到那里最好。
師;讓同學們互相評價。最后師點評。選出最佳優秀團結小組,發“團結花”給予獎勵。
四、小結。
同學們我們學唱這首歌曲之后,應該懂得了“紅眼睛綠眼睛”分別代表了紅燈和綠燈。當紅燈亮的時候我們要停止通行,綠燈亮的時候才能通行。要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教學反思《紅眼睛綠眼睛》
一、利用趣童導入新課。
我抓住了這一點首先用演示文件把紅燈綠燈做成眼睛形狀,并且動畫設計成一閃閃的,看上去像眼睛一樣,這樣具有童趣,讓學生回答像什么,就學生的回答像眼睛引入了課題《紅眼睛綠眼睛》。
二、利用直觀教學法告訴學生:闖紅燈的危害。
直觀性教學法是低年級學生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有時候道理講了一大堆,不如目睹一切的效果,我給學生播放闖紅燈后出車禍造成的嚴重后果:地上有血淋淋的尸體,有親人們的悲痛的場面,有財產受損的畫面,血淋淋的事實告訴了學生。只有大家都遵守交通法規我們的生命安全才有保障。
三、緊扣內容拓展思維。
學習講究觸類旁通,就這個不遵守交通規則所產生的后果,我引導學生要養成從小遵紀守法的好習慣,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那些行為習
慣是大家所倡導的,那些是反對的,這樣學生受到的教育就不僅僅是本節課的思想,而且擴展到生活中涉及很多方面。
比如學生回答:生1:不要在油庫旁燒火。
生2;不要在電影院里大聲喧嘩。
生3:不要亂扔垃圾。
生4:不要在火車上攜帶易燃易爆物品。
這都是我拓展學生思維的結果。
四、緊扣新課標,注重學生合作精神,創作能力的培養。
讓學生自由組合表演,培養學生合作精神。讓學生獨立表演,培養學生獨立創作能力。讓學生分組討論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讓學生做“禁示牌”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總之這節課我是緊扣“新課標”要求設計的,不僅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創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了多方面養成教育。但是我覺得還是有些遺憾:
一、沒有給大多數學生表演的機會。
感受與體驗方面,表現與創作我都注意到了,然而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這一點我做得不是太好。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讓學生都有表演的機會?既要完成教學任務,又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大多數學生有表演的機會,我該在哪個環節上壓縮時間?
二、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暢所欲言。
在緊扣內容拓展思維的時候,很多學生還在說生活中還有那些是大家所倡導的,那些是反對的,我怕時間不夠用,就趕快說你們課后再繼續討論我發現此刻打擊了學生發言積極性。
三、評價時間過于倉促。
學生們的勞動成果很希望都得到老師的肯定,可是我讓學生互相評論后,只作了個別點評,下課鈴響了有的學生還在叫:“老師,老師,快說說我創作的‘禁示牌’好不好?”可是下課了,沒時間了。
我多么希望每節課不要有遺憾,可是越是當時感覺不錯的課,課后仔細一想越是有很多遺憾。我希望在此能得到同行們的指點,讓我以后的音樂課更加完美。
【《綠》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綠》教學反思10-15
《綠毛蟲》教學反思01-17
《綠娃娃》的教學反思06-14
《西湖的綠》教學反思03-13
朱自清的綠教學反思05-26
《綠》教學反思范文07-02
《西湖的綠》教學反思01-09
《西湖的綠》的教學反思01-23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