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地理期末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上冊地理期末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上冊地理期末教學反思1
地理事物的共性和個性,從而了解個體和整體的地理特征。
一、如英國和日本對比:
類別相似處不同點英國日本位置中緯度島國亞歐大陸西側,大西洋中亞歐大陸東側,太平洋中地形山地面積大,海岸線曲折地殼穩定地殼不穩定,多火山、地震氣候深受海洋影響,氣候溫暖濕潤溫帶海洋性氣候,冬季溫和,夏季涼爽,降水季節分配均勻海洋性季風氣候,夏季涼爽多雨,冬季溫和少雨資源資源貧乏需要進口煤、鐵、石油較豐富森林、硫磺、水力等較豐富農業地少農業以畜牧業為主,農業現代化側重于機械化和生物技術農業以種植業為主,農業現代化側重于生物技術和水利化。經濟工業化水平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原料和市場依賴國外;都臨近漁場,漁業發達,海運發達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國家。煤炭、鋼鐵、紡織、機械、造船、石油工業發達。傳統工業煉鐵以煤鐵復合體型為主,現向蘇格蘭發展,農業不占重要地位,糧食需進口資本主義發展較快的國家。機械、鋼鐵、造船、汽車、電子等工業發達。臨海型布局,現向國土南北兩端發展。農業占一定地位,稻米自給有余
又如把我國北方、南方、西北地區、青藏高原等并列起來,進行位置、自然條件、人口、主要農作物、耕作制度、經濟發展等方面情況的逐項比較,既反映各地的地區差異,更突出了各自的特殊性,使人一目了然。又如:我國工業基地的對比:京津唐基地:位置:北京、天津、唐山地區;發展條件:豐富的煤、鐵等資源;便利的交通;面臨的問題:環境污染嚴重;工業中心:沈陽、大連、鞍山;工業部門:煤炭、鋼鐵、造船、化工;特點:我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遼中南基地:位置:遼寧中部、南部地區;發展條件:豐富的煤、鐵、石油、棉、海鹽等;有統一的電網;便利的鐵路、公路、近海運輸;_山西能源基地;有石油管道連接華北、東北地區;面臨的問題:城市人口過密、可用淡水嚴重不足;工業中心:北京、天津、唐山;工業部門:鋼鐵、化工、機械、紡織、食品、采煤、冶金、陶瓷;特點:我國著名的重工業基地等。
二、綜合法
綜合法是一種對比要素較多、綜合復雜的比較方法。它要求把不同區域的地理要素,全面進行比較,以比較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認識各個區域整體的地理環境特征。如在中國地理中,秦嶺——淮河一線是一條很重要的綜合地理界線,可以把此線以南、以北的地理環境進行綜合比較:秦嶺一淮河以南地貌以盆地、丘陵為主,一月最冷月均溫大于00C,大于等于100C積溫45000C以上,溫度帶是亞熱帶,干濕地區為濕潤地區,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植被以常綠闊葉林為主,耕地類型以水地為主等;而秦嶺一淮河以北地貌以平原、高原為主,一月最冷月均溫小于00C,大于等于100C積溫45000C以下,溫度帶是暖溫帶,干濕地區為半濕潤地區,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植被以落葉闊葉林為主,耕地類型以旱田為主等。通過這種方法對比,不僅獲得了完整的、系統的地理知識,而且能融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于一體,達到理解性鞏固。
三、環繞某一專題進行比較
八年級上冊地理期末教學反思2
轉眼間這個學期已經過去了。在這學期中,有許多收獲也有很多遺憾。現將這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回顧如下:
面對新課程改革的大環境,面對新教材,我感到壓力很大,未接觸新教材的一直認為“中國地理”內容比較簡單,沒有什么不易理解和把握的地方。但當我真正看到教材,才知道變化有多大。內容增加了,形式靈活了。對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也提高了。怎么才能適應新課程,更好地運用新教材,更好地教好學生呢?我想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 認真學習
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及與新課改有關的理論知識,為自己的教學工作打下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地理新教材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思想:即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重點是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與技能。在教學中一定要摒棄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徹底轉變觀念,以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
二、認真研究新教材
我們所用的地理教材靈活性強,充分考慮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不是系統的知識集合,而是靈活的需要教師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工具。與傳統教材有明顯區別。對于比較陌生的教材編排,更應認真鉆研,吃透。把握好教材,才能在教學中利用好教材。
三、組織好、引導好學生。學生是學習上的主體
新課改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應充分發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利用我校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探討新課程背景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于地理教學也有著重要意義,也與新教材中的眾多活動、閱讀思考等內容相吻合。
總之。新課程的實施,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也要努力學習以適應這種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繼續努力,以取得好的成績。
八年級上冊地理期末教學反思3
地理課上我們經常說要熱愛祖國,報效祖國,學生聽了味同嚼蠟,入耳不入心。但如果每次換個角度:今天說我國有遼闊的沃土,富饒的物產,有巍峨的群山,廣茂的森林,有澎湃的江河,豐富的寶藏,這怎不叫人自豪呢?下次說我國經濟建設成績斐然,東北昔日的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東南昔日的小漁村變成了一座座現代化的新城,昔日荒涼貧窮的大西北如今有了肥沃的綠洲,昔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大西南有了一條條便利的交通線,這怎不叫人自信呢?再下次說,我國是個人口大國,因此由資源種類、總量大國變成了人均資源小國,由經濟大國變成了人均占有量小國,這怎不令人擔憂呢?通過新鮮變化的語言,刺激學生的聽覺器官,從而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事實上,效果確實比重復單調的語言來的快,來的好。這是對教師在語言上提出的要求,當然在教學方法上更要注意求新求變,以適應學生的要求。尤其是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的才能能夠充分地展示出來,展露他們的個性和風采。比如我在講臺灣的有關知識時,讓學生圍繞祖國統一問題展開討論,首先向學生簡單介紹臺灣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概況,臺灣是我國的寶島,自然資源和物產豐富,是有名的“森林島”“旅游島”,經濟發達,是亞洲四小龍之一,逐步引導,啟發學生,聯系政治,歷史課上所學的知識,近期聽到的報刊、新聞報道,進行思考。臺灣的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從而讓學生聯系實際,展開討論:
1.臺灣對祖國發展的重要意義
2.應不應該回到祖國
3.從自身談想法。通過討論讓他們油然而生愛國情感,比枯燥的說教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另一方面,大部分地理教師可能教學任務都比較重,承擔了學校的整個年級的地理教學。在教學中就可能考慮不到不同年齡段學生的智力和心理發展水平,一個模式走到底。我在教學中就犯過此種錯誤。由于長期處在畢業年級,對畢業年級的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和心理特點摸得透,拿得穩。在低年級教學時就忽略了學生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特征,在講解具體的章節時,采用的教學方法大多不變,使得相同的教學內容,在不同的年級講,教學效果大大不一樣。例如:講解區域地理時,我在畢業年級用了對比的方法,基本上用了一節課的時間,速度是挺快的,但學生的接受也是可以的。轉到二年級時,我依然采用的是同一種教學模式,結果和我想像的差了一大截。不僅教學任務沒有完成,而且學生反映速度過快。就是因為畢業年級的學生現在基本上思維已經逐步擺脫了直觀形象和直觀途徑的限制。但相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還主要處在感性認識階段,他們接受新事物,新知識的能力要欠缺,因此,一定要看準教育對象,作恰當合理的
八年級上冊地理期末教學反思4
大家知道,只有不斷學習、實踐、總結,才能提高。一學年又將過去了,我又認真研讀地理課程標準和教材,重新回顧這一學年,我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能積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學生的活動為要形式,啟發學生在觀察、分析、思考、討論中靈活運用地理知識。但是如何進一步發揮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改進課堂教學,是擺在我面前現實而又急需解決的問題。面對這些情況,自己有了一些體會和思考:
一、發揮學科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由此可見,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條件,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密不可分。從地理知識來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點。它為學生獲得直接興趣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圖片美、文字美、動畫美、語言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以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發揮地理知識趣味性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的趣味知識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潛在的趣味知識并進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尋求趣味知識的切入點進行有目的的導入,使之融入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大陸漂移假說時,先讓學生講一個小故事,不但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課堂上,而且對本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了主動學習的心理,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樣易使課堂更生動,同時調動學生的思考和學習的主動性。在講季風氣候的形成時,我先讓學生回子顧一下自己身邊的風向變化的規律,再進行教學,不僅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且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探究地理問題。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養學生的主體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許多地理圖像,包括分布圖、統計圖、示意圖、景觀圖,以及一些帶有啟發性、思考性的漫畫,而地理圖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它對于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中,我注意發揮圖像作用,運用圖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學習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點時,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六大板塊的范圍及其邊界,然后閱讀《世界地震帶和火山分布圖》,引導學生觀察地震帶和火山的位置,再與前圖對照,學生相互討論得出結論: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兩個板塊的交界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來設計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充分利用課本中設計的.“活動”,涉及讀圖或繪圖技能的訓練、材料收集和處理,需要動手做試驗、開展社會調查,進行合作討論等各個方面,從不同角度培養學生的能力。例如在《多變的天氣》教學時,我利用“活動”中提供的天氣圖,讓學生像氣象預報員一樣播報城市天氣,這樣不僅使學生鞏固了本課所學的天氣符號,還鍛煉了學生讀圖、語言表達能力和應用能力。
三、加強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
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要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自我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要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學的特點,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思考地理環境問題,學會解決問題,學會創新和自我發展。針對地理學的特點,在地理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訣法:如記我國的主要山脈分布可用此方法:東西走向有三橫,北天陰,中昆秦。湘桂粵贛夾南嶺。東北一西南有三撇,興安太行巫雪峰,長白武夷中間橫,臺灣山脈東分布。喜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訣簡潔而明了,方便記憶,在地理學習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圖像法:地圖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但平時許多學生對地圖心存畏懼,地圖應用能力較薄弱,指導學生多看圖、識圖、繪圖、用圖,并盡可能使地理知識圖像化,做到以文析圖、圖文結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轉,中國的行政區劃等知識難點。(3)觀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地理事物,聯系課本上所講授的地理知識,分析地理現象的成因和規律等,要使學生掌握正確學習的方法,就要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不斷向學生“授之以漁”,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使學生好學地理。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并努力創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是學生發揮學習主體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被激發,思維的火花被點燃。為此,我在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有意識地對學生施以情感教育,給予必要的關心、激勵、尊重和理解,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信心和熱情,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
四、不足之處
(1)過程與方法的結合有待提高。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角色的分工應細化,特別是組內的弱者應真正在其他同學的帶動下有所提高,課堂不應總是尖子生唱主角,應使教學真正面向學生。
(2)師生的交流的平等性應加強。在提出問題時,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實際出發,而不是一味把學生的思路往自己設計的路上引,問題的設計不宜太大,應站在學生的認知角度剖析。
總之,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
八年級上冊地理期末教學反思5
在現代的教學中,我覺得現在我體驗最深的一條是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嘗試創新的教育理論,做到教、學、做合一的教學,重視對學生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標志性體現。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本人從事地理教育教學近12年,經歷了幾次的課改,這次的課改,讓我感受很多,下面僅從地理教學方式上進行反思。
一、注重雙方交流溝通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本人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師生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流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流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流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僅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視課本地圖的使用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并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面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潛能?……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
三、啟發學生“多問”
學習的興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學生具有好奇心,這正是追求知識的原始動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會對某一事物特別感興趣,并由興趣發展為熱愛,由熱愛進一步發展為對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會提出各種各樣看似無稽實有深意的問題。這時,作為教師應順應學生的心理,正確地引導他們多問的習慣,教師可作饒有風趣的講解,并以豐富的感情色彩去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切不可因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符合教師的意圖或教師一時難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壓制。
四、引導學生“好動”
九年制義務教育教學大綱提出的“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其實也就在于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讓學生“聽”科學。片面追求升學率,追求高分,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只能束縛學生的行動。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實際中去加以應用和發展,這樣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創造力呢?明科此理,身為人師者,切莫把“好動”視為缺點,就把學生從“靜”中解放出來,并熱情鼓勵,耐心引導他們動手,使他們在“動”中去增長知識,去形成能力。
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理論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學生心理動態的發展,是否想探究構建適應新課程的地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等。
【八年級上冊地理期末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八年級上冊地理期末教學反思09-11
地理期末教學反思06-30
八年級下冊地理期末教學反思01-14
八年級地理上冊教學反思06-21
八年級地理上冊教學反思09-09
八年級地理上冊教學反思09-09
地理教師期末教學反思范文06-30
八年級上冊語文期末教學反思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