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課》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課》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后一課》教學反思1
這一天的清晨,天色還不曾大亮,我在睡夢里被電話的鈴聲驚醒。得知日本兵依照著預定的計劃,開始從虹口或郊外開進租界。
被認為孤島的最后一塊彈丸地,終于也淪陷于敵手。
我匆匆跑到學校,校長和許多重要的負責人都已經到了。立刻舉行了一次簡短而悲壯的會議,立即決議了:
“看到一個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經過校門時,立刻停課,將這所大學關閉結束。”
我們依舊搖鈴上課,學生來得并不少。
“今天的事,”我說道,“你們都已經知道了吧?”學生們都點點頭。我向他們宣布了學校的決定。
學生們的臉上都顯現著堅毅的神色,坐得挺直,但沒有一句話。
這一課似乎講得格外的親切,格外的清朗,語音里自己覺得有點異樣,似帶著堅毅的決心,最后的沉著;像殉難者的最后的晚餐,像沖鋒前的士兵們上了刺刀“引滿待發”。
誰都明白這“最后一課”的意義,我愿意講得愈多愈好;學生們愿意筆記得愈多愈好。
講下去,講下去,講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應該講授的東西,統統在這一課里講完了它,學生們也沙沙地不停地記著,心無旁用,筆不停揮。
對于要“辭別”的,要“離開”的東西,覺得格外的眷戀。黑板顯得格外的光亮,粉筆是分外的白而柔軟適用,小小的課桌,覺得十分可愛;學生們靠在課椅的扶手上,撫摩著,也覺得難分難舍。那晨夕與共的椅子,曾經在扶手上面用鋼筆、鉛筆、或鉛筆刀,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涂寫著,刻劃著許多字或句,如今怎么舍得離別呢!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地嗒嗒地走著,那聲音仿佛聽得見。
沒有傷感,沒有悲哀,只有堅定的決心,沉著異常地在等待著;等待著最后一刻的到來。
遠遠的有沉重的車輪輾地的聲音聽到。幾分鐘后,有幾輛滿載著日本兵的軍用車,經過校門口,由東向西,徐徐地走過,當頭一面旭日旗,血紅的一個圓圈,在迎風飄蕩著。
時間是上午10時30分。
我一眼看見了這些車子走過去,立刻挺立了身體,做著立正的姿勢,沉毅地合上了書本,以堅決的口氣宣布道: “現在下課!”
沒有一個學生有什么要問的,沒有遲疑,沒有躊躇,沒有彷徨,個個都已決定了應該怎么辦,應該向哪一個方面走去。
《最后一課》教學反思2
《最后一課》是篇傳統的課文,一直被各種版本的教材選做課文。然而在不同的時期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但這篇課文中心是“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因此無論怎樣設計,這一主題是不能變的。我是這樣設計這篇課文的。
首先,導入新課時,教師用生活的語言講述:愛國不一定是做轟轟烈烈的大事,愛祖國,就意味著愛大地、江河、語言、民族、文化、同胞等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物。一樣的愛國感情,不一樣的表達方式,但其豐富的內涵一樣能撥動每一個愛國者的心弦。讓我們一起走進法國作家都德的小說《最后一課》中,與小說中的人物進行一次心靈的交流。用這一段話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點明了本文的主題及教學目標。
然后,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按要求回答下面的問題。采用感悟的方法,教師提出要求:
(1)快速閱讀,至少一遍。
(2)查出不會讀的生字、生詞的讀音和含義。
(3)了解課文主要軍寫了什么內容,怎么寫的,有什么深刻含義。
(4)將你不懂的問題記錄在筆記本上,并嘗試做簡要解答。
(5)記下你在閱讀過程中的點滴感想。
第三步,互動交流。學生快速閱讀完后,通過初步了解,完成以上問題時,有些學生比較困難,因此就采用互動交流的方法,讓學生自由發言,談閱讀的體會,感受和困惑。教師不干預學生自主表達自己的意見和體會。對于學生的意見和自主體會,其他學生可進行補充或質疑。教師注意控制時間,這一步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認識課文中的人物。
第四步,引導閱讀,采用師生互動式教學。結合閱讀后的交流發言,引導學生抓住文章中的具體內容討論歸納出故事情節,小弗蘭士的心理變化過程及其所表現出來的人物形象特點。
1、“最后一課”上的是一堂什么課?這堂課的特殊含義是什么?有什么教育意義和現實意義?
(法語課,愛國課。愛國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愛國感情更強烈。)
2、教師講述:同學們都知道記敘文有六要素,小說有三要素:情節、環境、人物。情節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情節是故事發生、發展到結束的過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因此閱讀小說時,可以先從分析故事情節入手。
(1)這篇文章,可按地點、時間的變化理清情節(教師板書)
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上學路上上課之前、上課之中宣布下課
(2)抓住情節的各個階段,從小弗蘭士的具體表現來分析他的心理變化過程,了解其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開端:貪玩、幼稚、怕老師
發慌:感到詫異、理解學習的重要、懂得怎樣愛國
高潮和結局:理解尊敬老師
(3)歸納小弗蘭士的形象及意義:
a.小弗蘭士在小說中是一個變化、成長中的兒童形象,他的心理變化過程即是他的愛國情感由潛在到成熟的升華過程。
b.小弗蘭士在文章中的作用:本文以小弗蘭士,即“我”的所見所聞所所感為線索,他又是小說的主人公之一,他的心理變化過程溶化了文章的主題。
第五步,合作探究。分析韓邁爾先生的形象特征,了解人物描寫的方法。
《最后一課》教學反思3
很快,一節課過去了,但回顧這一節課的收獲如下:
1. 本節課我充分尊重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爭取讓更多的學生發言,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有所提高。體現了新課改中要求教師改變教學方式,由傳統的教變成學生自主的學。
2. 從教學內容上,本堂課,我重點放在分析韓麥爾先生的人物形象上,并通過閱讀文本,從文本中獲取信息,從而全面深入地理解韓麥爾先生,特別是韓麥爾先生身上那種濃濃的愛國情懷。
3. 在時間安排上,更多地考慮到愛國情懷的滲透,激勵更多的學生滿懷報效祖國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之中。所以后面練習寫作的時間就顯得有些緊張,這也是值得我反思的地方。
4. 在朗讀方面,確實有一定的指導,但指導得還不夠到位,學生朗讀的時間和人次也遠遠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
5. 板書設計方面,我通過“士”字形的設計,意在培養學生的熱愛家鄉,熱愛農墾的情感,同時也將本文的主要內容展示出來。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更加關注學生的表現,特別是中下等生的情況,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展示自己的語文才華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都能有所提高。
《最后一課》教學反思4
《最后一課》是法國作家都德寫的一篇短篇小說。這篇小說選材巧妙,以小見大,選取一所普通小學最后一堂法語課來反映尖銳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感情。這篇文章在對人物進行心理描寫的同時,成功地把景物描寫、細節描寫、人物行動描寫結合起來以塑造人物,而且還運用了烘托、對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細膩地表現出來了。
這篇文章我非常喜歡,在新課程改革的啟發和引導下,我認識到了所存在的問題: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造成滿堂灌,吃力不討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進行教學設計和創新了。因此我試著對過去的教法做個修正,給自己一個挑戰。 課前我把課文翻來覆去讀了好多遍,在教學方法上進行了大膽嘗試:
1、倒車回環法是根據本文結構和內容特點而定的教學法。這種教法能夠一波三折,可以啟迪學生智慧,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和效果。
(1)導入新課時運用時代倒推法。由學生上完最后一課的高興心理與學生想象的70多年前上完最后一課的心理導入新課,把時代的鏡頭倒推了70多年。學生切身感受和想象感悟是兩種不同的心理感受,后一種心理培養了學生想象感悟的能力。導入用疑問作結尾,給學生一個想象思考的空間。蘇霍姆林斯基說:“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
智力的刺激。”想象思考正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最后一課》的興趣。
(2)課文內容倒領法。在黑板上豎寫“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樣也打破了老式的解題、作者、背景等教學程序。對學生理解課文重點、解決難點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以母子系統問為導線,并用子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母子系統問像根線穿起了課文的重點,學生按問題導線找出了課文重點句。以課文靈魂為龍頭,再以“母問”為源頭,以“子問”為支流,穿起了課文的重點,構成了“母子”系統問,解決課文重點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這堂課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增強了教師教學創新的意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不足,我會繼續努力,不斷探索和完善。
《最后一課》教學反思5
《最后一課》是一篇經典作品。備課時,我反復思考,《最后一課》在語言文字上應該沒有什么障礙,情節流暢,內容明了,情感熾烈。只要了解小說背景并有效地喚起學生的相關體驗,要理解它寫了什么,要表達什么還是比較容易的。關鍵就在于怎樣讓學生進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于是,我先介紹故事背景,并補充相近例子和學生交流,課堂一開始就營造背景氣氛便于引導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然后讓學生閱讀,通過閱讀再去發現。試想整堂課以“激情—閱讀—發現”為主線,應該會取得較好的閱讀效果。
通過觀看自己的課堂實錄,我感覺閱讀不夠,在賞析具體的語句時,應該更多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比如,這次課上在講到文章中“一切偏安安靜靜的時候”強調“偏”的好處時,我反復說了“用得非常好”,但具體怎么好,我說了“ 讓我們產生疑問,這是為什么呢?與平日喧鬧氣氛很不同”,然后就帶過了,其實這里如果改為讓學生自己去閱讀體會估計受到的效果會更好。“真實的閱讀應該是學生的閱讀。閱讀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因而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閱讀中的發現首先應該是學生自己的發現,而不是教師的發現。”
其次,本來我是想通過指導學生閱讀,通過自己的參與,更好的調動課堂氣氛,但是通過觀看課堂實錄,我發現這樣的流程反而過于平淡,沒有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我應該設置一些環節,有重點的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其實在教學的第一個環節,我讓學生概括最初的小弗朗士是個怎樣的孩子時,就有意讓學生用通過“___事例____”說明小弗朗士是個“______”的孩子,但學生不太明白我的意圖,即使有學生回答,也不是我預想的結果。為此,我又想到是自己前期準備工作不足,如果設置一張這樣的幻燈,就會完成既定的任務。
再次,就是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了,陳莉老師在給我們講座的時候說道“ 讓學生學會沉默,沉默的瞬間就是學生心靈凈化的過程。”通過課堂實錄我發現我講的內容和學生不相上下,甚至于我占主要角色,給學生安靜思考的時間太短暫,這樣就沒有考慮大部分學生的實際水平,倉促的思考,倉促的回答,收不到好的課堂效果。可能是為了讓學生有一個正確的閱讀方向,可以不走歧途,但是說的越多,學生閱讀的完整性就有可能被破壞的越嚴重,就有可能再也沒有閱讀和思考的興趣,也談不上對文章的.感悟、把握,更不必談發現與創造了。
通過這堂課,我要重新審視并調整我的教學行為,我還很稚嫩,要學習借鑒的東西很多,唐老師說的“在名課的肩膀上站起來”不失為提升我教學水平,促進我成長的一個絕佳途徑。
《最后一課》教學反思6
用學生的思路上課,把天空還給學生
很久以來,我們也許常常存在這樣一個迷惑,我們課堂為什么變得枯燥無味了?事實上,是我們教學的主導思想存在問題,當我們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的時候,課堂就有趣了。開學第一周學校提出了堅持學生發展為主的教育思想,我們語文組也一直在堅持去做,我想就我的這一次出課簡單談談我的感受。
從確定課題到最后的出課,我的教案寫了五稿,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次思路都是建立又被推翻,重新建立再推翻,最后才確定了出課思路,這也要感謝我們語文組各位老師不遺余力的耐心幫助。在每一次的磨課過程中,我都感覺自己的思路越來越清晰,當然,有些想法也讓我越來越堅定,也讓我受益匪淺。
1、用貼近學生的語言,順著學生的思路,拉動學生的思維。這次出課我選擇了《最后一課》,在剛開始設計這堂課時,我在問題導入時選用以背景填空的形式釋放,后來在磨課過程中發現,這個問題過于死板,并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激發學生的思考,經過研究,我選用了“這是誰的最后一堂課?”,后來發現這樣的問題既切近學生的思路,又拉動了他的思考。同時在磨課過程中,課堂的思想主線也越來越清晰,一堂課不是由老師控制課堂,不是由老師牽制著學生,而是應該順著學生的思路,但同時老師的心中要有一條課堂的主線,無論學生怎么回答,都是圍繞著這條主線進行的,這樣的課堂才有生機和活力,同時又活而不亂。
2、針對學情,重難點取舍,課堂目標設定越來越清晰。學生第一次接觸小說,一開始我選擇了以韓麥爾先生的話語蘊含的情感和小弗朗士的內心情感變化,情節和人物分析兩條線同時進行,但是后來覺得學生第一次接觸小說,這樣設計可能課堂容量較大,學生接受不了。在分析了我們之前曾經做過現代文的人物分析的基礎上,運用我們之前的人物分析方法,我將這節課的課堂目標設定為1、通過小說對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等的描寫,抓住關鍵詞,品讀人物的情感。(知識能力目標)2、學習法國人民熱愛祖國的情感,從而更加熱愛祖國語言,熱愛自己的祖國。(情感目標)
3、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在以往有的學生有回答不上問題的時候,我總是很著急,有時候迫不及待地就脫口而出,但是通過這次出課,我認識到有的學生回答不上來,可能還有別的學生能夠做到,我們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和細心指導。同樣的當學生回答問題偏離正確方向時,不要急于去糾正,也許細心的同學能夠發現。
黃沙如海,找不到絕對相似的兩顆沙粒;綠葉如云,尋不見完全相同的一雙葉片;人海茫茫,我們也找不到完全相似的兩個學生。放手吧,把時空還給孩子們,他們會還我們一整世界的精彩!
《最后一課》教學反思7
從教學預設和課堂效果以及教后反饋來看,最突出的亮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認為一堂課的成功與否,關鍵看有沒有把握好開端即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時間。艾青的詩歌《我愛這土地》中澎湃的愛國主義熱情和課文相得益彰。它反映的主題和課文是契合的,且詩的語言最易感染打動人心、撥動聽眾心弦,激起共鳴。導入新課我朗誦這首詩,聲情并茂的朗誦成為這堂課最好的開場白,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為這堂課的成功奠定了基礎。事實證明這樣安排獨具匠心,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課本劇表演對于語文教學來說,雖早已不是什么新鮮形式但作為解讀文本的一種途徑,安排在研讀課文之前,卻是一種可貴的創新和探索。把編寫課本劇作為預習作業,熟悉文本這才是第一步,還有人物安排和臺詞、舞臺說明等需要認真把握,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又鍛煉了語文綜合實踐能力。課堂上精彩的表演無論是演員還是觀眾,都會從中受到形象而深刻的感染,激起情感的強烈共鳴。從課堂效果來看,預設目標均達到。當最后一課結束的鐘聲無情地響起,它也如重錘般敲擊在我們的心頭,時空在這一刻似乎變換,時光倒流……它給我一個可貴的啟示:學生的創造熱情和能力是無限的,關鍵是教師是否善于調動和激發。三、一堂好課當然離不開巧妙的預設,但我認為不露痕跡巧奪天工水到渠成的生成更是師生智慧之花的絢爛開放,課堂因此而搖曳生姿,精彩紛呈。在引導分析韓麥爾先生這一人物形象時,同學們都認識到他堅持上完最后一課非常了不起。但我不經意追問了一句,如果你是韓麥爾先生,您會堅持上完最后一課嗎?同學們經過短暫的思考后紛紛舉起了手,大家的回答引起了一場激烈的爭論,有同學說他不愿意上是不想在大家痛苦的傷口上撒鹽。但更多的同學都愿意像韓麥爾老師一樣堅持上最后一課,盡最后的職責。我們尊重學生的個性閱讀體驗,在課堂上創造空間時間給予他們表達的機會,這應該是課改精神的體現,是語文教學追求的理想境界。試想沒有爭辯哪有真理的誕生?它不是標新立異更非嘩眾取寵,也不必擔心會偏離主題,弄散課堂。
但這堂課也存在幾個不足:
一、小弗郎士既是小說的線索人物,更是小說主要人物,起到深化小說主題的重要作用。課本劇表演由于受課堂場景限制,小弗郎士活動空間以及內心情感展現空間太小;分析人物形象時,由于學生對文本不是非常熟悉,加之沒有給予充分的思考時間,導致此人物形象單薄,特別在表現主題上的作用未充分挖掘,留下缺憾。
二、課本劇表演結束后,同學們都沉浸在最后一課的悲劇氣氛中,應抓住有利時機追問學生觀后感,自然過渡到情節感悟和人物分析。這樣不僅教學環節會更緊湊,且課本劇表演的價值意義發揮到最大。教學機智未充分發揮,生成的亮點減少。可見課堂藝術絕非一日之功,需要積極地修為和磨練。
三、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的應用不能做到得心應手。一方面課件的展示和課堂環節有時不能完全一致;另一方面沒有充分挖掘信息技術在學科上的作用,特別是網絡資源的選擇利用還停留在初級階段。
《最后一課》教學反思8
【學生分析】
這是一篇傳統的經典篇目,有出色的寫作技巧與深刻的主題表現。作者都德是法國19世紀后半葉杰出小說家。作品以普法戰爭法國慘敗,割地賠款這一歷史事件為背景。以愛國主義為題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勝枚舉,但這篇小說卻別出心裁,既沒有揭露敵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寫法國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選取一所普通小學中最后一堂法語課來反映尖銳的民族矛盾,把淪陷區人民對祖國的眷戀、熱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都傾注在最后一課中。
需要注意的是,這篇文章所寫的故事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一定距離,初一的學生不大容易體會主人公的悲憤與沉痛。同時,因文章篇幅較長,學生容易被故事情節所吸引,而忽略了對細節的咀嚼品味和深層次的探究,教師應注意引導。
【教學建議】
一、教學理念
1、“長文短教”抓住文章重點,突出文章精髓。這篇文章的篇幅較長,可學點、可教點較多,教學設計時教師的取舍尤為重要,應力求抓住最主要的內容,突出最精華的部分,在有限的課時內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
2、讀寫相聯系,以讀促寫作。這篇小說在寫作技巧上有著許多值得借鑒,值得學習的地方。如:以小男孩為主人公的敘述角度,生動細膩的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詼諧幽默又不乏表現力的語言等等,應力求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綜合地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二、學習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
⑴ 通過聽讀,了解小說的故事情節;
⑵ 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的描寫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⑶ 抓住重要語句理解其深刻含義。
2、情感目標:
領會文章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3、發展目標:
學習本文出色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引導學生創新寫作,激發想象力和發展思維的能力。
三、教法
1、文獻法:指導學生預習時搜集作品寫作背景、了解作家及歷史。
2、誦讀法:通過默讀、品讀、理清思路、熟悉情節,并用簡要語言復述出來。
3、探究法:在邊讀邊議的過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發展與變化,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進而理解人物的品質、個性特征及社會意義。
4、創新法:啟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寫作遷移。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完成積累
1、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語言,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尊嚴。學習熱愛民族的語言,就是維護國家的尊嚴,就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表現。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篇反映愛國主義題材的作品《最后一課》。題目為什么叫最后一課呢?請同學們跳讀,用課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
(板書:《最后一課》)
2、作者于1873年寫下了這篇文章,你知道這段歷史嗎?本文體裁是什么?
師生交流:本文寫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間普法戰爭后發生的故事。
(板書:小說)
3、本文作者是誰?
都德是法國19世紀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說家,一生共創了13部長篇小說,兩部回憶錄,一部劇本和四部短篇小說,《最后一課》是都德愛國主義短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
(板書作者:都德)
4、出示投影儀,檢查課前預讀情況:
注音:哽( ) 賺( ) 踱( ) 捂( )
懲罰( ) 祈禱( ) 詫異( ) 宛轉( )
二、教學過程
1、第一個教學板塊:聽讀──整體感知 理清思路:
⑴ 聽讀課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錄音,學生邊聽邊思考。本人主要寫了哪幾個人物?讓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去了解。
小結: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這是本文的兩個主要人物,課文正是通過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課中見聞與感受以及韓麥爾先生的高度民族責任感來表現法國人民深厚愛國熱情的。
(板書: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
⑵ 默讀全文,說說文章思路:
指導學生集中注意力默讀全文,不動唇、不指讀,邊讀邊思考,了解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以上“最后一課”為重點,讓學生分組討論,讓學生用簡要的語言表達文章的思路。可能有如下幾種:
① 課前、課上和下課。
② 上學路上,上課之前,上課經過,宣布下課。
③ 上課前,上課時。
小結:以上故事情節的三種劃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較而言,第一種更為妥當,因為:它將故事情節分為三個部分:課前、課上和下課,突出了“課上”的情景;而第二種將故事情節分為四個層次:上學路上、上課之前、上課經過和宣布下課、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課之前,不必單獨劃開;最后一種劃法將故事情節分為兩個部分:上課前、上課時,但不包含“下課”的情景,缺少了故事的完整性。所以課文按第一種分法為好:第一部分(1~10):寫上課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見的典型環境和課堂氣氛;第二部分(11~23):寫最后一課的經過,重點寫了法語課,其次還寫了習字課、歷史課與拼音課;第三部分(24~29):寫下課時的情景。
(板書:課前、上課、下課)
2、第二個教學板塊:品讀──體味語言 感悟思想:
⑴ 品讀小弗郎士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的描寫:
邊讀邊用筆勾畫出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等重要語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個思想感情變化,分成三組,每組回答一個問題:
① 從貪玩、不愛學習到熱愛語法。
② 從怕老師到理解、同情并敬愛老師。
③ 從幼稚不懂事到熱愛祖國。
小結:小弗郎士是個頑皮的孩子,學習上要求自己不嚴,怕老師罵就想逃學。但在最后一課上,他的思想感情發生了急劇的變化,這種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個壞孩子,他貪玩,但“還能管住自己”。他有一個好老師,韓麥爾的一言一行對他有著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國的慘痛帶來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課”的典型環境,是普魯士侵略者對法蘭西人民民族感情的無情傷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靈深處愛國主義思想的猛醒。
(板書:語言 動作 心理)
⑵ 品讀韓麥爾先生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
集中討論、學生評析、教師小結歸納。從以下三個重點問題入手:
① 韓麥爾先生為什么在最后一課穿上節日盛裝?
② 監獄大門和鑰匙分別比喻什么?整句的含義是什么?
③ 韓麥爾的動作、神態表現了韓麥爾怎樣的感情?
小結:韓麥爾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學經驗的循循善誘的、受人尊敬的老師。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職業和祖國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愛國者。他懷著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學視察或發獎日子才穿戴的綠色禮服和繡邊絲帽,體現了崇高的愛國感情。在對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責和對阿爾薩斯人的弱點的直率批評中,他高度的民族責任感得到細膩的表現。他的關于牢記祖國語言的精辟見解,表現出他對戰勝侵略者的執著信念。“法蘭西萬歲”這兩個飽含激憤的大字,表現了他對祖國必勝、法國人民必勝的堅強信心。
3、第三個教學板塊:運用──激活思想 創新寫作:
⑴ 激活思想:
① 小結全文:
這篇小說以小弗郎士在法國淪陷時“最后一課”中的見聞感受為線索,通過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② 提問:
同學們學習了《最后一課》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
學生明確:失去國土的法國人民這樣熱愛他們的民族語言,這樣熱愛他們的國家!他們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要熱愛中華民族的語言,我們要熱愛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在寫作上,我們要學習本文通過典型環境,運用語言、表情、動作、心理活動的描寫,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寫法。
⑵ 創新寫作:
續寫提示:
① 題目設計為《〈最后一課〉之后》。
② 緊承文末一句話,圍繞愛國主義的主題展開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憤怒的人們久久不愿離開教室,人們高呼:“我們要法語,不要德語!”“打倒普魯士!”“法蘭西萬歲!”……普魯士兵兇補惡煞的沖進教室,與人們廝打起來……人們含恨離去……幾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韓麥爾先生又給人們上法語課……
③ 結構要完整。
〖教學反饋
1、填空:
《最后一課》的作者是法國作家___________,這篇小說描寫的是故事發生在法國同___________王國之間戰爭后,法國阿爾薩斯地區遭受普軍侵占,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___________上的見聞和感受,表現了法國人民在國土淪陷時的___________心情和強烈的___________精神。
2、選擇:
⑴ 我不上學的原因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① 我去得晚,遲到了怕被韓麥爾先生責罵。
② 我熱愛大自然,想到野外去玩玩,欣賞春天美景。
③ 韓麥爾先生說還要問我們分詞,可是我連一個字也說不上來。
⑵ 上學路上,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畫眉鳥在樹林邊宛轉歌唱,還有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這些景物描寫隊表現主題起到的作用是( )。
① 反映了小弗朗士無憂無慮、純真幼稚的心理狀態。
② 描寫了阿爾薩斯的美麗風光,使文章更為優美,突出了愛國的主題。
③ 為以后小弗朗士思想感情的轉變作鋪墊。
④ 突出了文章輕松的基調,同時寫出了小弗朗士是一個興趣廣泛的孩子。
3、用“懲罰”、“懊悔”、“祈禱”連成一段(或幾句)話,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教學反思
本課是篇教讀課文,依據“讀寫說”綜合教學實驗方案的指導思想與原則,本教案在教學中充分突出學生發展的本體地位,努力實現積累、運用、實踐、創新的實驗目標,用三個教學板塊強調了讀寫說的綜合教學。第一個教學板塊力圖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導地位,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出發點,讓學生邊讀邊議,在聽讀中理清思路,注重了學生的讀與說。如其中的“討論與交流、小結”這兩個教學中學生必須要說,培養了學生說的能力。第二個教學板塊,注重把學習方法的傳授落實到具體的課文分析中,使學生輕易掌握了閱讀分析的方法,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境界。而第三個教學板塊中“激活思想”這一教學環節,注重了學生情感的引導與培養,使教材的思想性得以充分體現。“創新寫作”則將學生的語言運用的能力置于實踐中,發展了學生的智力,開啟了學生創新思維的源泉,真正突出了“寫”的重要性。根據本教案教學,發現學生能大膽表述,勇于思考,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激發了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為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練習題庫】
一、積累運用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祈禱(qǐ) 詫異(chà) 和藹(ǎi) 寧可(nìng) B、膝頭(qī) 督學(dū) 懊悔(ào) 夾縫(jiá) C、懲罰(chěng) 宛轉(wǎn) 郝叟(hǎo) 哽咽(gěng) D、踱步(duó) 號角(hào) 喧鬧(xuān) 鑰匙(yào)
2、依次填入下列橫線上的詞語,最準確的一項是( )。
⑴ 春回大地,天氣漸漸_________ 起來了。
⑵ 韓麥爾先生見了我,很_________地說:“快坐好……”
⑶ 韓麥爾先生已經坐上椅子,像剛才對我說話那樣,又_________又嚴肅地對我們說:“我的孩子們……”
⑷ 天氣那么_________,那么晴朗!
A、柔和 暖和 溫和 晴和
B、暖和 柔和 溫和 晴和
C、溫和 暖和 晴和 柔和
D、晴和 溫和 柔和 暖和
3、選出下列句子中沒有使用修辭手法的一項( )。
A、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后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
B、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靜靜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樣。
C、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所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D、這些字貼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好像好多面小國旗在教室里飄揚。
4、下列事例不能說明韓麥爾先生是一個愛國者的是( )。
A、穿上那套漂亮的禮服。
B、直率地批評阿爾薩斯人并自責。
C、聽到教學鐘聲,他臉色慘白,并使出全身力量寫下“法蘭西萬歲!”
D、看見我,很溫和地說:“快坐好,小弗郎士……”
5、《最后一課》中的小弗郎士是個( )。
A、貪玩,學習不用功,不遵守紀律的學生。
B、不關心國家大事,沒有愛國意識的學生。
C、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的學生。
D、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殘酷的現實使他的意識得到了升華,最后成為一個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學生。
6、朗讀下面四個含“最后一課 ”一詞的句子,說說它們分別應用怎樣的語氣來讀。
⑴ 今天是你們最后一堂法語課。(讀出_________的語)
⑵ 他穿上那件漂亮的綠色禮服,原來是為了紀念這最后一課。(讀出_ ________的語氣)
⑶ 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讀出_________的語氣)
⑷ 啊!這最后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讀出_________的語氣)
二、理解鑒賞
(一)
我一縱身跨過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靜了一點兒,我才注意到,我們的老師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這套衣帽,他( )在督學來視察或者發獎的日子( )穿戴。( )整個教室有一種平常的嚴肅氣氛。最使我吃驚的是,后邊幾排一向空著的板凳上坐著好些鎮上的人,他們也跟我們一樣肅靜。其中有郝叟老頭,戴著他那頂三角帽,有從前的鎮長,從前的郵遞員,還有些旁的人。個個看來都很憂愁。郝叟( )帶著一本書邊破了的初級讀本,他把書翻開,攤在膝頭上,書上橫放著他那副大眼鏡。
1、在選文的空格中依次填上恰當的關鍵詞語,正確的一組是( )。
A、只要 就 雖然 卻
B、只 才 而且 還
C、只 才 但是 而且
D、只 就 因為 所以
2、選文描寫了鎮里的人在教室中的表現,意在說明( )。
A、對韓麥爾先生的留戀
B、鎮上的人對學校教育極為關注
C、預示著將要發生驚心動魄的事件
D、要指責小弗郎士的遲到
3、從下列哪方面看不出“教室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氣氛。”( )。
A、老師穿了禮服
B、“我”一縱身跨過板凳就坐下
C、教室里坐滿了鎮上的人
D、個個臉上都很憂愁
4、本段為故事情節的展開起到的作用是( )。
A、埋下伏筆,設置懸念。
B、與“我”不認真學習形成對比。
C、烘托氣氛,作好鋪墊。
D、刻畫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主題。
(二)
①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
②我幾乎還不會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學法語了!難道這樣就算了嗎?我從前沒好好學習,曠了課去找鳥窩,到薩爾河上去溜冰……想起這些⑴,我多么懊悔!我這些⑵課本,語法啦,歷史啦,剛才我還覺得那么討厭,帶著又那么沉重,現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們分手了。還有韓麥爾先生也一樣。他就要離開了,我再也不能看見他了!想起這些⑶,我忘了他給我的懲罰,忘了我挨的戒尺。
1、“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單句獨立成段,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選文第②段主要運用了_________描寫,共中有4個感嘆句,集中表現了小弗郎士__________________的深厚感情。
3、“現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中的“現在”與本段中的_________一詞相照應。
4、第②段中有3個“這些”,請寫出分別指代什么。
5、對選文最后一句話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小弗郎士是個單純幼稚的孩子,盡管韓麥爾曾經懲罰過他,用戒尺打過他,但他并沒有懷恨在心。
B、對于韓麥爾先生的懲罰,小弗郎士已經習以為常,并沒有留下什么印象。
C、小弗郎士是個懂事的孩子,當他知道這是最后一課時,他懊悔極了,心中充滿了對學習的留戀,對老師的敬意。
D、小弗郎士無憂無慮的天性,使他忘了曾經受的懲罰和挨的戒尺。
三、拓展延伸
下邊這段文字節選自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寫了北平被日軍占領后,某學校的祁瑞宣老師上第一堂課的情景。
鈴聲,對于一個作慣了教員的,有時候很好聽,有時候很不悅耳。祁瑞宣向來不討厭鈴聲,因為他只要決定上課,他必須已經把應教的功課或該發還的卷子準備得好好的。他不怕學生質問,所以也不怕鈴聲。今天,他可是怕聽那個管轄著全校的人的行動的鈴聲,像一個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綁縛刑場的號聲或鼓聲似的。他一向鎮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課堂講書的時節,他的手也沒有發顫。現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顫起來。
鈴聲響了。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腳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曉得往哪里走呢。憑著幾年的習慣,他的腳把他領到講堂上去。低著頭,他進了課堂。屋里極靜,他只能聽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講臺,把顫動著的右手放在講桌上,他慢慢地抬起頭來。學生們坐得很齊,一致的豎齊了背,揚著臉,在看他。他們的臉都是白的,沒有任何表情,像是石頭刻的。一點辣兒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咳了兩聲。淚開始在他的眼眶里轉。
他應當安慰他們,但是怎樣安慰呢?他應當鼓舞起他們的愛國心,告訴他們抵抗敵人,但是他自己怎么還在這里裝聾賣傻的教書,而不到戰場上去呢?他應當勸告他們忍耐呢?他可以教他們忍受亡國的恥辱嗎?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著他的身體,他用極大的力量張開了口。他的聲音,好像一根細魚刺似的橫在了喉中。張了幾次嘴,他并沒說出話來。他希望學生們問他點什么。可是,學生們沒有任何動作;除了有幾個年紀較大的把淚在臉上流成很長很亮的道子,沒有人出聲。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變成了木頭。
糊里糊涂的,他從嗓子里擠出兩句話來:“明天上課。今天,今天,不上了!”
學生們的眼睛開始活動,似乎都希望他說點與國事有關的消息或意見。他也很想說,好使他們或者能夠得著一點點安慰。可是,他說不出來。真正的苦痛是說不出來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講臺。大家的眼失望地追著他。極快地,他走到了屋門;他聽到屋中有人嘆氣。他邁門檻,沒邁利落,幾乎絆了一跤。屋里開始有人活動,聲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腳的那樣往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長吸了一口氣,沒再到休息室去,沒等和別的班的學生會面,他一氣跑回家中,像有什么鬼追著似的。
1、本文描寫了北平被日軍占領后祁瑞宣老師上課時的情景。試與《最后一課》相比較,想一想,為什么兩個國度,不同的時代,課堂上的氣氛和老師的情緒卻如此相同呢?
2、祁瑞宣老師“一向鎮定”,“現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顫起來”。這種反常的表現說明了什么?從《最后一課》里找出韓麥爾先生一反常態的表現,作個比較。
3、韓麥爾先生在最后節法語課,“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他離開前全教給我們…… 語法課上完了,我們又上習字課”。而祁瑞宣老師在第一堂課上,只“擠出兩句話來:‘明天上課,今天,今天不上了! ”對于這截然相反的表現你有什么感想?
4、畫線的一段連用了四個問句,請你給它換一種表達方式,看看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5、如何 理解“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變成了木頭”這句話?
《最后一課》教學反思9
《最后一課》的**部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我盡力回歸到韓麥爾先生當下的心情,用心去讀這一句話,力圖創設一種情景,喚起學生情感共鳴。學生隨我一起走近韓麥爾先生,似乎也觸摸到一點,最后一課》的靈魂。可是后排竟有幾位學生在竊笑,我沒有責怪他們,因為他們沒有真正走進韓麥爾先生的內心世界,沒有與他的心靈形成共鳴。
我問學生:韓麥爾先生究竟想說什么?那是怎樣的難以言壯的痛苦?是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他的心頭洶涌澎湃?請你做一回韓麥爾先生,說出他沒有說出的話。
學生這下可忙開了,或爭論、或沉思、或口中念念有詞……
生1:我——我——我的朋友們,我的孩子們,你們要永遠記住法語,她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是我們民族的根,記住她就有了根,誰也不能使我們屈服。
生2:我——我——我的朋友們,我的孩子們,雖然我走了,但我今天把愛國的種子撒下了,希望它在你們心中生根發芽。
生3:我——我——我的孩子們,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過,在應該好好教育你們的時候卻不負責任,我愧對你們!
生4:我——我——我的朋友們,我的孩子們,不要悲傷,不要絕望,留著一份信仰,那就是對法蘭西的愛。
生5:我——我——我的孩子們,這是最后一課,卻是你們人生的起始課,你們將從這里走向成熟。……
孩子們的回答精彩紛呈,這里有主旨的多義性以及解讀的生成性,與小弗郎士一樣,他們也在經歷人生的一課:面對失去,我們該怎樣,一個人的心靈是如何成熟的,什么是生命中的根,人要有懺悔意識等等。
我說:既然意蘊是如此豐富,你們不妨一一添出來。
一位學生表示反對:韓麥爾先生欲言又止言不成句,更能體現他復雜的心情,可謂百感交集。另一位學生補充:語言只是冰山一角,人的內心才是海洋,說不出來才顯得他痛苦之深、愛國之深、悔恨之深。
一位學生又說:這是無聲勝有聲,說出來反而索然無味。
思考:語言比讀法不同于語言分析與單純的表情朗讀,他通過詞語的增刪、句式的變換,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在比較中,獲得一種思想的頓悟,比如主旨的多義性以及解讀的現場生成會紛至沓來;通過語言的增刪、句式的變換,體味原文的妙處,獲得一種雋永的回味。語言的玩味,應集中在重點段落和關鍵語句上,尤其是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句子,或增或減,精心設計;竅用甚至“創造”一些用以比較、參照的詞句,在比照朗讀中,優劣高下,彰明昭著,達到選詞(句)知文的效果。可見,這種變式朗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又有有效方法。
片斷案例一:
教室里鴉雀無聲。“啊!這最后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小陸同學滿懷感情的朗讀深深感染了同學。
“當、當、當……”錄音機里突然傳出了敲鐘聲,沉重,遙遠。趁同學驚詫之際,我出示一張韓麥爾先生寫完“法蘭西萬歲”兩個大字后的彩色圖片,要求學生圖文對照,仔細觀察,仔細閱讀,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用飽含感情的語言描述課堂上莊嚴肅穆的場景,描述韓麥爾的神情、語言、動作以及他內心的痛楚和期望,描述此時此刻小弗郎士的心情和感受,說明這個場景在“最后一課”中的地位和作用。
學生觀察,閱讀,情不自禁地朗讀,極其認真地尋找“驚人”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看法——
生1:這是一個令人心碎的場景,真的,令人心碎!
生2:教堂的鐘聲,祈禱的鐘聲,普魯士兵的號聲,是驅趕韓麥爾出課堂出學校的最后信號,所以他難過到極點,臉色慘白……
生3:他心里亂極了,他要和同學們作最后的告別,但痛苦使他的喉嚨哽住,不能用語言表達。“我的朋友們啊”,說明他對同學,對鎮上的人愛極了,留念極了。
生4:他只向學生做了一個手勢,話也不說,其實,坐在課堂里的人心里都明白,韓麥爾被迫離開學生,離開家鄉,痛苦極了,我覺得這里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生5:寫“法蘭西萬歲”兩個大字的情景激動人心。這是韓麥爾使出全身的力量寫的。他把喪失故土的痛楚,把對侵略者的仇恨,對自己祖國的熱愛,對恢復失地的向往和信念,都聚在里面了。
生6:韓麥爾的神情、寫的字使小弗郎士更加震動了,他從沒有這樣敬仰他的老師,老師對祖國故土一往深情的熱愛使他感動不已。
生7:這個場景是《最后一課》的**,我要是小弗郎士,這一課我真的永遠忘不了。
生8:我不是小弗郎士,我也忘不了。
《最后一課》教學反思10
今天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和引導下,重新再接觸這篇課文,最初決定要上這一課的時候,仍然很茫然,過去失敗的經驗使我有點懼怕這篇課文,我喜歡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壞了,小弗朗士的愛國情感是被逐步喚醒的,而學生的感受也應該是這樣的,怎樣讓學生對課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樣逐步理解,加深,及至產生共鳴呢?我反思了過去教學環節和教案設計:時間不夠是客觀原因,以前為了趕教學進度,每篇課文的課時都摳的死死的,就怕課時拖的太多了,整個學期的教學任務完不成,或者上新課時間過多了,留下來復習的時間不夠,有了這些顧慮自然就不敢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太多的時間考慮;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自己的教材處理不夠大膽,我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就是這個自認為聰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讓我的課堂成了滿堂灌。面面俱到其實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識不到這點呢?再就是過度的依懶拘泥于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進行教學設計和創新了。理清楚了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課程的理念重新來審視和思考這篇課文:第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第二,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三,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
范例四法國作家都德的小說《最后一課》勘稱一篇愛國主義的宣言,至今仍為人們傳誦。但在教授這篇課文時,我卻考慮到了這樣一個問題,現在的孩子們能找到與文章的情感共鳴嗎?如果沒有感情上的認同,沒有調動起他們學習文章的情緒,那么對這篇文章的分析再透徹又有何用?如何先創設一種情境,讓孩子們飽含激情地去學習這篇文章呢?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和網上資料整理,我決定打破一貫的從背景入手的傳統導入形式。
我開頭沒給他們講普法戰爭,而是談抗日戰爭,講日本在占領我國的領土時,除了燒殺搶掠的罪惡行徑外,還推行了另一套方案──讓中國人學日語,讓中國人徹底忘記自己的祖先,成為他們的奴隸,然后詢問:“你們覺得他們的做法能行得通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地答:“不能,我們中國人怎么能成為他們的奴隸呢?”又有學生意猶未盡的說了句:“小日本,辦不到!”我一聽,情緒有了,就繼續說:“是啊,有多少中華兒女為了維護祖國的尊嚴,為了祖國的語言不被玷污而犧牲了性命,因為他們愛自己的國家、愛祖國的語言,我們不也一樣嗎?”學生們沉默了。我順勢引入新課:“其實,不僅是我們,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人民也都是一樣的,那么現在,就讓我們來體會一下法國的阿爾薩斯人在即將失去說法語的權利時候的痛苦與悲憤吧!”
這個導入使學生入境了,他們聽得格外認真,而且給人感覺是,他們似乎一下子長大了,懂事了。
這也讓我認識到,如何調動孩子們學習文章的情感在教學中是至關重要的,這種情感上的共鳴比讓他們從寫作手法等文學角度來理解文章更能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吧。
《最后一課》教學反思11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由于其主題表現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了解法國文學的教材。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這篇文章都被選入初中課文。這篇課文教了無數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如何在一堂課的時間里把這篇文章完整的呈現給學生,我感到一頭霧水,該把什么傳授給學生:生字、人物、環境、情節等,似乎哪一樣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樣都取一點,教案提綱如下:
1、導入課文。
2、簡介課文的寫作背景。
3、學習生字。
4、理請文章結構,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環境描寫的語句,并說說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郎士心理變化的語句,并說說分別表現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寫韓麥爾先生外貌、語言、行動的語句,并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發生了這樣的變化。
9、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的含義。
10、閱讀訓練,閱讀最后一部分,回答四個問題。(問題略)
以上10個環節,從語言到句子,從環境描寫到人物描寫,一步一步規規矩矩,涵蓋了課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內容和問題都是教參中現成的,沒有自己的思維和創新。考慮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獨沒有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思考需要時間,我把一節課的時間排滿了,學生還怎么思考呢?為了保持一節課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來很有趣簡單的一篇短篇小說在我的灌和塞下變的毫無生趣,學生聽的云里霧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課后學生的腦子里已經什么也沒有了。
今天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和引導下,再接觸這篇課文。我用新課程的理念來審視和思考這篇課文:第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第二,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我把課文翻來覆去的讀了好多遍,祖國、語言、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這幾個詞語在我的腦中越來越清晰,最后變成了這幾個問題:
1、你覺得什么是祖國?你知道哪些轟轟烈烈的愛國行為?除了這些轟轟烈烈的愛國行動之外,你認為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具體的行為也是熱愛祖國的表現?
2、誦讀課文后,完成以下句式:我聽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眼中的小弗郎士,你能從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嗎?你認為自己能從他的經歷中學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訓)?
4、在最后一堂課的課前,課中,課后,小弗郎士對侵略者、學習和老師等的態度有什么變化?是什么使他發生了這樣的變化?
5、作者為什么要選擇小弗郎士這樣一個貪玩的孩子來表現文章的主題?
6、抓住文中的細節描寫,說說韓麥爾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7、認識珍惜時間,學好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8、課外作業是以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從上課到下課的內容。
這幾個問題,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思考,學生的時間充足了,理解問題的能力提高了,相信會有更大的進步。
《最后一課》教學反思12
《最后一課》這篇小說一直被人們譽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作者利用短篇小說的特點,以小中見大的藝術方法,在盡可能精練的藝術形式里容納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社會題材。他選擇了在普魯士人規定阿爾薩斯省學校里不許再教法文的命令下,一個小學校里學生們上最后一堂法文課的場景,把這一堂課提升到向祖國告別的儀式的高度,使普法戰爭悲劇性的結果通過一堂課表現得非常鮮明突出。作者還廣泛應用了白描手法,在小說中穿插了一些簡潔而別有特色的細節描寫,如文中對韓麥爾先生在講授“最后一課”時衣著的描寫,對刻畫課堂不平常的、莊嚴的氣氛及韓麥爾的內心活動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教室內外的桌椅樹木,金甲蟲的飛,鴿子的鳴,這此細節,都緊密地與描寫孩子們熱愛祖國語言,熱愛自己的祖國的感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顯得既自然又從容,成為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應著重引導學生借助圈畫、品讀等方法,感受人物形象,體會小說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理清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運用圈畫、品讀等方法,把握重點語句,感受作者筆下豐滿、生動的人物形象。
作者如何運用細節描寫來表現人物對祖國的深厚情感。
本文人物形象生動,它主要通過作者運用語言、神態、動作和心理描寫,同時借助細節描寫使人物形象豐滿具體,所以這既是本文的寫作特色也是理解分析的重點,成為教學的重難點。圈畫、品讀是把握文本內容、體會情感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指導學生借助圈畫,抓住關鍵句子來感受文章流露的感情。
思路點撥
這篇文章情節性強,學生有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依據“我”(小弗郎士)心理思想的變化成長為切入點,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形象,以此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剖析課文,并且探討“作者為何要塑造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以此來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意圖。
《最后一課》教學反思13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主題表現深刻,藝術手法生動,我很喜歡。可從教近10年,這篇課文教了幾遍,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這一次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和引導下,重新接觸這篇課文,終于找到問題所在: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造成滿堂灌,吃力不討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進行教學設計和創新了。這一次參賽,我特地選了《最后一課》,并且決定在平時較“靜”的七⑴班上,就是想對過去的教法做個修正,給自己一個挑戰。
考慮到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課前我把課文翻來覆去讀了好多遍,對上課內容做了大膽處理:
第一,去除旁雜,突出重點:這是學生上中學以來第一次接觸到小說這種文學體裁,所以我決定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整節課僅圍繞著小弗朗士作小說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深入共感,激發共鳴:初一學生與小弗郎士年齡相仿,班上不少同學就像最后一課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樣:天真幼稚不懂事,學習不認真自覺,甚至有厭學情緒,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已經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課》的故事情節,或許你與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樣,也有過厭學的時候。討厭學校,討厭課本,害怕被老師提問,現在老師問你:假如有一天,外敵入侵,家園淪喪,不再允許你學祖國的語言,也不再允許你說母語,那么,你將如何面對?
第三,全面參與,動腦動筆:中學語文考試主要考查學生閱讀理解和作文能力,可是,通過一個多學期的了解,我發現現在的這批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相當差,不少同學沒辦法用恰當得體的書面語言把心中想說的話描述出來,鑒于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熱鬧,設計了為課文做旁批,發揮想象力,對課文進行創造性續寫這些既動腦又動筆的環節。
第四,水到渠成,暢談感想:中國自古講究“文以載道”,所以,當學生通過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最后一課,不僅使小弗郎士變懂事了,更喚醒了他的愛國熱情。那么,你從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東西?沒有生硬的說教,學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美好東西”,“熱愛祖國,就要熱愛祖國的語言,學好祖國的語言”等體會。
就這樣,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課上完之后,我覺得根據小說故事情節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領會理解課文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等教學目標基本實現了。
可是,遺憾依然存在,這一次備教材備得較充分,但沒真正備好學生,課堂氣氛沒有原來想象的那么熱烈。而且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更加體會到學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為課文作旁批之后,不會將相關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告訴大家;在談小弗郎士內心變化的時候,對老師的態度變化只想到由于老師變得溫和而產生的親切感,未能注意到韓麥爾先生由一個普通教師變成一個愛國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學當中還須對學生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最后一課》教學反思14
這次講課的篇目為《最后一課》,是莫泊桑著名的一片短篇小說。在備寫教案的時候挺糾結的,因為不知道怎么樣才能把小說這文體上好,是按照以前的那種老方法—解決生字詞,劃分段落,理清小說的發展脈絡,分析人物形象等等。但是這種教學法貌似沒有什么新鮮感。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首先認真閱讀了這篇小說所在的單元說明,這個單元的主題是表現愛國主題的文學作品。這個單元的主要目標是要反復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關鍵詞句。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理解、認識文章的生字生詞。
2、能力目標:理解小說內容,理清小說的情節發展的脈絡,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描寫。
3、情感目標:領會小說的主題思想,學生能深入感受文章所表現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教學重點:
1、小弗朗西的感情變化。
2、分析小說中細節描寫、表情、行動和心理描寫及其作用,品味文中的語言。
三、教學難點:
1、體會這些心理活動的變化過程及其原因。
2、學生能夠深入感受文章所表現的愛國主義情感。
所以在備課的時候這篇課文主題緊緊圍繞愛國精神這一主題,只要是通過小弗朗士和韓麥爾先生的形象表現這一主題的。課時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使學生閱讀課文,認清一些生字詞,從整體上把握文章,能夠梳理清楚小說的情節結構。第二課時側重品味小說語言、揣摩人物心理,重點品讀有關韓麥爾先生的語段。通過對一些重要細節、人物形象的分析,領會小說主題思想。
經過這兩次的試講,有優點和缺點。
第一次試講的優點:
1、教態比較端正,克服自己的膽怯,至少不是躲在講臺的背后,敢于走下講臺。
2、態度認真,教案系統化。
3、課堂教學活動中,與學生有一定的互動。
4、通過第一課時的講解,能使學生對小說的發展脈絡有了大概的了解。
5、在一定程度可以脫稿。
缺點和改進的策略:
1、在一些細節問題上處理不好。比如板書的時候寫的標題,沒有寫明是第幾篇課文,板書也是有點混亂的,沒有條理。應該在備課的時候,就要考慮如何才能把板書做到美觀、凝練、突出重點。
2、導入不夠凝練和突出文章的主題。可以結合身邊的一些例子,比如在九一八事變的時候,我們國家的淪陷區的人民也曾經發生過被強迫學習日語的事情,這樣更能激起同學的愛國主義情感。
3、普通話不是很標準,有很多口頭禪。以后要多練習普通話,盡量克制不用口頭禪。
4、在設計教學內容的時候,考慮不全面,比如說第一個課時就點名讓同學復述小說的大概內容,太過于寬泛。復述小說的內容可以在學生們對文章有了非常清晰的了解后進行,但是一定要明確問題。
5、在處理文章的生字詞的時候,只是順便點了幾個生字詞。應該提前利用小黑板把生字詞寫好。
6、教案的備寫有些繁瑣,太過于面面俱到,有些內容其實沒必要講解。
第二次試講的主要內容是分析韓麥爾先生的形象,然后概括文章的主題思想。主要是通過賞析文章的一些重點描寫韓麥爾先生的句子來分析。在第二次試講的時候,第一次試講所出現的一些問題在第二次試講的時候都得到了改正,但是也有一些問題出現。1、課堂的氣氛還是有點沉悶,2、課程的流暢性不是很好,
3、對教學的內容還不是十分的熟悉,在以后的課堂中,應該要注意。
通過這次的試講收獲很大,看到了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并改正自己的一些缺點。此外還了解到了怎么樣才能把小說這問題這文體上好。小說的教程可以包括四個方面:第一、故事情節,第二、寫作風格,第三、人物形象,第四、寫作技巧(語言、動作、心里、外貌、細節等等的描寫)。
《最后一課》教學反思15
本文是一篇傳統、經典的短篇小說,主題鮮明突出,意在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對于這篇課文,我首先制定了簡單可行的教學目標,即學習運用語言、神態、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方法來塑造人物形象;感悟小說所表現出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對于這些教學目標,我主要是讓學生在理清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運用朗讀、圈畫、品讀等方法,把握文中重點語句,感受豐滿的人物形象。課堂上,我能注意圍繞目標開展各環節的教學活動,注意課外作業與課內教學的整合與延伸。但在時間的安排與把握上出現了前松后緊的問題,以致于教學活動沒有完整實現。如:一開始的導入部分,在介紹作者、寫作背景時花時太多;文中兩個人物形象的分析——小弗朗士分析時間多,而韓麥爾先生則匆匆而過,甚至連分析后的板書都沒顧上寫,由此可見,教師的課前準備與預設還不夠周全與合理。通過本堂課的教學,我還學到了很多:如教師提問的指令應簡單明確;各教學環節之間的過渡要力求自然順暢;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回答來追問與總結……
總之,一堂課受益頗多,既鍛煉了自己,更學到了知識,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會多運用、勤反思,從而促進能力的發展,水平的提升。
【《最后一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最后一課教學反思06-13
《最后一課》教學反思10-25
最后一課的教學反思10-20
《最后一課》教學反思10-29
人教版最后一課教學反思07-08
最后一課教案教學反思03-31
有關《最后一課》教學反思06-23
《最后一課》教學設計及反思06-23
《最后一課》的教學反思范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