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6和7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認識6和7教學反思 ,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認識6和7教學反思 1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同學們你們喜歡《白雪公主》的童話故事嗎?
課件出示七個小矮人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
師:你們看他們是誰?你能拍手表示他們有多少人嗎?(學生回答。)教師板書:7。
師:從這幅畫里,你還觀察到了什么?(引導學生說出有6個小矮人有胡子。)板書:6。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6和7。(出示完整課題:6和7)
[設計說明: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以童話故事“7個小矮人”導入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數數和認數。
師:(出示主題圖)圖上有些什么?
生:圖上有人、桌子、椅子、黑板等。
師:請同學們數一數,圖上有多少人?
生:……(學生報得數)
師:你是怎樣數教室里的人數的?
生:先數教室里面打掃衛生的同學和老師,5添上1是6。再數從外面走進來的一位同學,一共7人。
師:還可以怎樣數?
生:先數學生6人,再數一位老師,是7人。
師:數一數,有幾張桌子和幾把椅子?你們是怎樣數出椅子的數量的?
生:先數已放好的6把椅子,再數又搬來的1把。6個再添1是7
師:同學們這樣的數數方法真好,我們大家一起再來數一數吧。(結合數數過程,課件閃動被數的對象,使學生更清楚地發現5、6、7之間的關系。)
師(小結):小朋友,教室是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要做一個講衛生、愛集體、愛勞動的小朋友,你能做到嗎?我們剛才按順序數數的。在數數中我們發現:數5以后再數1個就是6個,接著6再數1個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設計說明:充分利用教材主題圖提供的資源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數。對學生進行講衛生、愛勞動、愛集體、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
2.根據6、7的基數含義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a.數一數主題圖下面的人數和點子的個數。(課件相應演示)
b.擺一擺:小組合作,用6根和7根小棒分別擺出不同的圖形,并上臺展示,說一說用了多少根小棒擺出了什么圖形,進一步加強認識。
c.說一說:“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教室里有那些物體的數量是6,那些物體的數量是7?”,“再說一說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6、7兩數表示。”(四人小組)
[設計說明: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可以用6、7表示的事物從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以及數學的用處,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3.6、7的寫法。
師:這么多東西可以用6、7表示,那你們會寫6、7嗎?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東西長得像6、7的形狀。你們想到了什么?說說看(哨子、鋤頭等)
教師示范,學生在書上描紅,每個數字描寫兩個。
4.教學數序。
a.出示計數器:讓學生上臺撥5顆珠,再撥一顆是幾顆珠子?(6顆)也就是5添上1是幾?6顆珠子再添上幾顆是7顆珠?(1顆)也就是6添上幾是7?
問:5添上1是幾?6添上1是幾?7去掉1是幾?6去掉1是幾?
b.通過直尺圖,直觀教學數序。
課件展示直尺圖:0、1、2、3、4、5、()、()
師:你知道5的后面填什么?6和7應該寫在什么地方?
生:填6和7,6寫在5的后面,7寫在6的后面。
師:誰能從0正數到7,從7倒數到0?
學生活動:指名數,拍手數。
師:5的后面是誰?6的后面是誰?7的前面是誰?
學生活動:6、7、6(搶答)。
5、比較5、6、7的大小
師:秋天到了,果實都成
熟了。你喜歡吃哪種水果?(學生發言)
師在黑板上畫出5個橘子,6個蘋果。
學生說出數量,并進行比較。
師在畫出7個梨,引導學生比較。
師:從這三個數中任意選出兩個數比較它們的大小,用“>”“<”連接起來。
要求每個學生獨思考記錄,再同桌合作,使自己的答案盡量完整。看哪一小組寫出的答案最多。(強調就從這三個數字中選擇)
匯報:7>6、7>5、6>5、5<6、5<7、6<7
[設計說明:結合實際生活,以“你喜歡哪種水果”為線索,引出對5、6、7大小的比較,既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使學生明白了數學在生活中是處處有的,只要認真觀察,就能發現。]
6.6、7的序數意義
a、游戲。
師:小朋友們現在我們一起來做個游戲,請7個小朋友上來。游戲的名稱是:按要求做動作。(如果對了,大家表揚他們;如果錯了,舉手告訴老師他們錯在哪里?)
師:第7位小朋友蹲下來,6個小朋友蹲下來,第6個小朋友到講臺桌上拿6支粉筆,后面7個小朋友把手舉起來……
[設計說明:這一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如果只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難以掌握和理解,所以此處讓學生親身體驗一下,有利于學生對6、7的序數意義的理解。]
b、出示金魚圖,學生看教科書第44頁,學生口頭回答。
師:像這樣的問題你會提嗎?指名提問,回答。同桌互問互答。
(鼓勵同學們好學的精神。)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課本41頁做一做1、2題;
2、練習九1、2、3、4題。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這節課你學了些什么知識?你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滿意嗎?
[設計說明:讓學生對本節課的所學的知識做一個回顧和整理,并通過自我評價,增加學習的自信心。]
板書設計:6和7的認識
67
7>67>56>5
6<75<75<6
剖析:數學源于生活,更要應用于生活,雖然小學生年齡小,但在他們的生活經驗中,也會有數學因素的內容。因此在教學時讓數學貼近生活,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中挖掘出數學因素,并充分運用于教學,就能化難為易,使學生樂于接受。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先以他們熟知愛聽的童話故事導入,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一年級的孩子活潑好運,喜歡做游戲,教學中我以活動貫穿始終,有訓練口頭表達能力的活動,有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活動,還有培養觀察能力、協作精神的游戲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了學習氣氛,讓知識的學習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進行,在活動中促進發展,在活動中得到鞏固,在活動中學會應用。本節課學生開開心心的掌握了知識,學生的活潑、天真、聰明也讓我體會到了教數學的樂趣。
認識6和7教學反思 2
《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去“做”數學,而不是用耳朵“聽”數學。因此,教學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思維,在思維中動手,讓學生在動手、思維的過程中探索、創新。另外,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少,選擇兒童身邊最熟悉的事,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便于理解和接受。因此,“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活動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對此,談一談我在執教《6和7的認識》一課時的幾點做法。
一、生活需要數學,讓數學走進生活.
小學生年齡雖小,但在他們的生活體驗中,也會有著數學因素的內容。如果我們教學時讓數學走進生活,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中挖掘出數學因素,并充分應用于教學,就能化難為易,使學生接受認識。周玉仁教授曾經說過:"數學教學要講來源、講用處",讓學生感到生活處處有數學,在孩子們眼里,數學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又用得上的學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游戲。因此,要聯系生活實際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
1、讓學生在生活中找數學一提"數學"二字,人們總是認為數學最貼近我們的就是計算,卻忽略了數學其實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為了激發學生認識、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他們主動學習的內因,首先就帶領學生到生活中尋找數學。我在教學這節課時就設計了“生活中的數”這個環節(片段二),讓學生仔細地看,充分地說,使學生不僅認識6、7這兩個數,還體驗到生活中原來有那么多的數,為什么平時我們沒有注意到呢?由此,引起學生的重視,將課堂延伸到課外,使學生的思維不拘于本課的教學內容,思維得以拓展。
2、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其實,生活中每件小事都能幫助學生學數學,并不需要我們刻意去設計。例如本課中,教材就利用了一個學生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場面“師生打掃教室”來開展學習(片段二)。這雖是一個普通的情景,但蘊涵著濃烈的師生之情,以及講衛生,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齊心協力互相幫助的人文精神,我就先讓學生體會這種和諧的氛圍,再進入主題,數出圖中人、物的數量,在關注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取的同時,也注重生活傳遞給我們的情感體驗。這樣設計遠比開門見山直接數數、認數效果要好的多。
3、讓學生在生活中用數學?數學源于生活,更要應用于生活,從而體現數學的意義與價值。在學生對6和7的序數意義有了初步的認識后,設計了“老鷹捉小雞”的游戲(片段三),這個環節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通過這個游戲,既加深了學生對基數、序數意義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特別是在第3個問題拋出時,學生的發散思維令人吃驚,有的學生從老鷹開始數,有的學生從雞媽媽開始數,還有的學生是倒著數的,出現了多種數數方法,而這些靈活的方法正是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教師引導學生發現游戲中也有數學問題,并成功地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把整節課推向高潮。總之,生活與數學密切相關,二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承。只有密切聯系生活和已有知識經驗,才能學好數學。而學好數學就能更好地在生活中再創造,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與能力。"生活經驗(解決)→數學問題(獲得)→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數學學習需要活動,讓數學活動進入課堂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一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喜歡做游戲,在《6和7的認識》一課的教學中,以活動貫穿始終,有訓練口頭表達能力的活動,有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活動(片段一)、還有培養觀察的能力、協作精神的數學游戲,通過游戲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學習氣氛,讓知識的學習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進行,在活動中促進發展,在活動中得以鞏固,在活動中加強應用。但是,活動的頻繁安排有時也會使課堂顯得雜亂。試講時,我安排了擺小棒、數算珠、涂點子圖、填尺卡等一系列活動,這些活動不僅沒有引起學生的興趣,反而使學生眼花繚亂,減弱了活動的熱情。
因此,我舍棄了數算珠的活動,將涂點子圖、填尺卡設計成小組合作學習,既節約了時間,又豐富了活動的形式,并將小組合作學習緊接在“擺小棒”的環節之后,使操作活動相對集中,避免雜亂,零散。另外,數學活動具有數學學科自身的特點,如果失去了數學思考,活動則毫無意義。我設計的這兩個活動主要想讓學生通過涂、填等活動感受6、7的大小關系,滲透知識點的教學。新課程改革象一股春風,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為教師的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機遇,我們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積極鉆研,努力探索,為新的課程改革做出應有的貢獻。
認識6和7教學反思 3
由于教材呈現內容相對來說較多,相互之間的缺乏聯系,對于新入學的一年級新生來說,學習起來比較困難,6和7的認識教學反思。6、7歲孩子的有效注意時間短,如果我們在一節課內呈現的內容、形式、太多了,學生的注意力就會被分散,課堂教學效果就會差。所以我設計了最基本的一些教學環節,基本達成了教學設想所期望的目標,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1、課堂上我利用擺小棒,6根和7根小棒,分別擺出喜歡的圖形等方式,使學生在豐富的操作和實際活動中逐步形成數的概念,發展數感。結合實驗課題的內容,我注意滲透了學生之間的評價意識,鼓勵學生用“你真棒”“你的回答很好”等語言來發揮學生之間的評價功能,使學生都愛上數學課,愿意探究數學知識,教學反思《6和7的認識教學反思》。
2、隨著開放式教學的深入開展,課堂中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應用多種策略解決有關數學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課堂上的突發事件也不斷增加。這就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教學機智,敏銳的洞察力,及時抓住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一些問題,并把它作為一種課堂資源,及時調控課堂教學。
3、學生的積極性調動還不夠。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是一個剛由幼兒轉變為小學生的特殊群體,所以教學時要為學生提供富有兒童年齡特點的活動內容,又因一年級學生的興趣又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非常容易轉移。在教學中,我采用的做游戲方式,直接參與的學生人數由于受數量的限制,造成沒參加游戲的學生覺得沒意思,所以要關注沒參加做游戲的學生,給他們布置好合適的任務,使他們也有事可做.
認識6和7教學反思 4
《6和7的認識》這節課相對來說知識點較多,包括正確地數出數量是6、7物體;掌握6、7的數序、大小,會讀、會寫6、7;知道6、7表示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其中知道6、7表示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讓學生們掌握這些知識點,在設計本節課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采用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能積極、主動的學習、探索,從而使學生的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都得到較好的發展、培養。
首先,回憶我們已學過的數字有哪些入手,引入新知。這樣既復習了舊知識,為新知學習作鋪墊,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的熱情高漲,情不自禁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的信心、去除學生的學習恐懼。
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已有知識經驗進行學習,尊重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更有效。在教學新知時,出示學生在兒童樂園游玩的情境圖,通過數一數圖上人物的數量,讓學生在數數的過程中體會到自然數的增加過程,讓學生感受到相鄰數之間的關系,為后面學習數的順序和比較大小做準備;接著再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可以用6和7表示的物體。學生在找用6表示的物體時很準確,再找用7表示的物體時由于我的提問不準確學生直接就抽象到7了。動手擺一擺分別數出6根、7根小棒,并動手擺一擺自己喜歡的圖形,好多同學都大膽的動手擺,擺房子的,擺松樹的,擺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在豐富的操作和實際活動中逐步形成數的概念,能較好地發展學生的數感。最后通過游戲,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無意注意轉為有意注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輕松愉快。同時游戲也讓學生親身體驗了幾個和第幾個的含義,突破了本節課教學的難點。整節課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始終注重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同時也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
本節課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如在出示金魚圖片的練習時,信息較多,應該帶著學生逐條說一說信息在完成練習更好了。在處理點子圖時雖然做到了開放,但是再有序些就更好了。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努力學習,及時反思,總結經驗,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認識6和7教學反思 5
《6和7的認識》這節課相對來說知識點較多,包括正確地數出數量是6、7物體;掌握6、7的數序、大小,會讀、會寫6、7;知道6、7表示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其中知道6、7表示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而其他幾個知識點相對于學生較簡單,但也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實物與抽象的數字之間的聯系。
因此在設計本節課時,我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用學具擺出6和7,想象生活當中還存在哪些物體可以用6和7來表示,充分感受實物與抽象數字之間的聯系。在數序教學中,我主要通過讓學生“變魔術”——將“6”(6個圓片)變成“7”(7個圓片),從過程中歸納得出6和7的大小關系。并通過一把斷尺,讓學生知道7后面還有數,以及6、7和1、2、3、4、5之前的大小關系。而對于重難點6、7的基數序數意義,我分三個層次進行教學。第一層次,通過黑板上所擺的圓片,讓學生初步感受“第幾”和“幾”的區別;第二層次,指導學生完成教材中的找金魚缸,進一步感知基數和序數的區別;第三層次,通過游戲“找位置”,讓學生通過親身的體驗,分清“第幾”和“幾”的意義。同時在叫學生回答問題時滲透基數和序數,比如“請這一組的7位小朋友一起回答”、“請這一組的第6位小朋友回答”等。
從課堂教學效果看,基本達到了預設的要求,整節課學生學得也較輕松,但也存在不少值得反思和改進的地方,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在基數序數意義這一環節。雖然我運用了各種方法去滲透基數與序數的含義,但設計時都將出發點框定在了成人的思維方式上。叫學生回答問題時根據他們座位對應的做法,在我看來是對基數序數的滲透,而對于學生來說卻是麻煩。他們并不理解老師這么叫的意圖,而且也不熟悉自己的組里的位置,因此在課堂上浪費了不少的時間,而有部分學生也沒弄清楚“7位同學”和“第7位同學”的本質區別。我想在本環節中,我應該減少這樣叫學生的次數,但可以先讓7位同學全體站起來,在弄清基數的基礎上,再強化序數的概念,這樣學生的理解就有了層次性,掌握也會更扎實。
通過本節課,我產生了一個困惑:當學生出現教師預設不到的情況時,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課堂上學生的知識超過了本節課所新授的內容,這樣對這部分學生來講新授就變得沒有意義,而如何更多地關注這部分學生的學習,那么又會忽略其它沒有相關知識經驗學生的學習。碰到這種情況,教師的教授更應該關注哪一部分學生的學習?我想這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經常遇到,比如今天這節課,學生在自己提問時就出現了“比0小的數是幾”、“0的相鄰數是幾”這樣的問題,而也有學生回答出“-1”,我想回答出“-1”的小朋友是相當自豪的,這時他覺得他回答出這樣的答案也應該得到教師肯定和表揚的言語,得到同學羨慕和佩服的目光。但由于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還是受制于教師的教,因此,教師的肯定會讓其他學生也模仿著將自己知道的所有關于數學的知識一古腦兒表達出來,而偏離課的主題;但不表揚,又會使回答出超前知識的學生失落。因此,教師如何引導,便顯得十分重要。雖然只是一個個小細節,但卻影響著整節課的節奏和效果。我們關注的應該是學生整體的學習狀態,而學生的學習基礎、接受能力肯定存在一定的差距,這時教師的教如何能協調整個課堂,我想這也是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完善,不斷積累,不斷探討的課題。
認識6和7教學反思 6
我在教學“6、7的認識”時,創設了很多情境,引導同學們親身經歷觀察、操作的活動過程,讓他們在活動中全面感受數概念的形成過程,建立起6、7的數概念。同時,在活動中感受學習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首先,我創設學習情境:拿出一面小鼓,請同學們聽鼓聲感知數數,用鼓掌來表示正確的個數。老師先敲5下,學生拍掌次數與它同樣多;再敲5下,讓學生拍掌次數比它多1下、2下。問:最后兩次 拍了幾下?這樣,全體學生都真正參與到活動中去,感受到了6、7這兩個數概念。
接下來,讓同桌合作,分別拿出6、7根小棒,在課桌上任意擺圖形,擺完后,用數字卡片標出用了幾根小棒。學生們都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跟同桌一起擺出了各種漂亮的圖案,有:花,向日葵,六邊形,七邊形,路等等。這項活動不僅讓學生從圖抽象到了數,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創新思維,體會到了用數學的樂趣。
在區分基數和序數時,我首先請一組同學在講臺上站一排,從左右兩邊分別報數,請左起7位同學向前一步,第七位同學出列;再請從右起6名同學右手,第6名同學蹲下。再請每組的同學分別排一行,每位同學輪流象老師這樣指揮。這樣,在活動中,區分了幾和第幾的意義,突破了學習的難點。同時,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發散性。
這樣,一堂課下來,學生在觀察、操作的活動過程中,感受到了認識數的樂趣。
認識6和7教學反思 7
《6,7的認識》是小學數學第一冊第六單元的內容,本節課要求通過觀察,操作,演示,使學生學會從實際生活中抽象出數,熟練的`數出6,7兩數,會讀這兩個數,會比較它們的大小,并會用這兩個數來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和位置。 我在教學“6、7的認識”時,創設了很多情境,引導同學們親身經歷觀察、操作的活動過程,讓他們在活動中全面感受數概念的形成過程,建立起6、7的數概念。同時,在活動中感受學習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首先,我創設學習情境:用提問的方法出示五只小松樹圖讓學生復習以前學習過的數字寶寶1—5,這樣,不僅復習了舊知識,而且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都能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
接下來,讓學生在情景圖中找找我們學習的數字,培養學習一一對應數數的能力,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在6和7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分別拿出6、7根小棒,在課桌上任意擺圖形,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學生們都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跟同桌一起擺出了各種漂亮的圖案。這項活動不僅讓學生從圖抽象到了數,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創新思維。 在區分基數和序數時,通過魚缸圖學習基數和序數,然后讓學生根據像老師一樣提問加深鞏固基數和序數知識。這樣,在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中,區分了幾和第幾的意義,突破了學習的難點。同時,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思考,通過學生提問,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后,我思考,其實在這個環節,我可以利用課堂上現有資源,即限定在某一排的同學中,(其他同學觀察)從左數第幾個同學站起來,從右數幾個同學站起來;從右數第幾個同學把手舉起來,從左數幾個同學把手舉起來等等。這樣就可以使全班同學都參與到這個游戲中,來把這個重點突破。達到在玩中學習,在學習中玩的目的。
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會體會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改進發現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濃了,但是發現在活動過程中,出現了有部分愿意說的學生說不完,而沒學會的學生不張嘴的兩級分化現象。在后邊的教學中對這些“后進生”多鼓勵、關注他們的需要,提起他們學生數學的興趣,以期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認識6和7教學反思 8
今天上了6和7的認識這一課時,我即時對于這節課進行了反思。這節課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幾點:
1、各個環節之間的連接不是特別的自然,感覺是把每塊知識點硬湊得湊在一起。還有發現自己上課心比較急,就像這節課的知識點比較多,包括正確地數出數量是6、7物體;掌握6、7的數序、大小,會讀、會寫6、7;知道6、7表示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其中知道6、7表示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而其他幾個知識點相對于學生較簡單,但也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實物與抽象的數字之間的聯系。因為早上在1(4)班上課時發現知識點太多,時間感覺非常的緊湊,再加上我在4班上課的時省略了用小棒來擺圖形。致使我下午在3班上課時就急著把每個知識點上完,而沒考慮到學生是否學的很扎實。導致這個發生可能是因為我對教材吃的不夠透徹,今天張老師說了等你以后對課本看了能看出什么來了你也就知道怎么上課了。但是我看著書本沒多大感覺的。看看一年級的內容簡單。但是要怎么把知識教給學生確實是難啊。
2、對于上課的內容需要層次感,其實練習也是需要的,而且要知道每個練習你是為了解決什么知識點,你這個練習放在這步驟是什么目的。一年級學生很多練習是需要老師扶著做的,就像課本里的金魚圖,先要學生找準點,是從左邊數還是右邊數,然后再來判斷,叫學生回答的時候也要學生說清楚是從哪邊開始數的。還有的練習就是讓學生觀察自己說出題意的,這個時候就是所謂的“放”了。
3、其實我們都知道一年級上課最主要的是課堂的調控,學生沒在講話但是沒有參與到其中也是沒有用的。(學生的積極性調動還不夠)還有就是課堂語言的提高拉!數學課老師講的每幾句話都要簡略,把該表述的意思盡可能的簡單。學生能聽明白即可。還有就是課堂評價語言的提高拉!一年級學生需要哄,這個哄還是需要技巧的。總之這方面還是需要好好的加強。向其他老師好好的學習學習。討教討教,向別人取點經來。
怎么說我在教師這個舞臺上以后的日子是漫長漫長的,希望自己慢慢的成長。不要求自己有多出色,但是我希望我能盡早的合格。
認識6和7教學反思 9
《6和7的認識》這節課相對說知識點較多,包括正確數出數量6、7的物體,掌握6、7的數序、大小、會讀、會寫,知道6、7表示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其中知道6、7表示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是本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想讓孩子們做到規范書寫,能夠把寫數落到實處,所以在這節課中我沒有教學寫數這一知識點,為了讓學生們掌握這些知識點,教材設計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教材,有師生進行打掃教室的情境圖,計數器,尺子圖,數金魚圖,還有利于學生從圖像抽象出數的點子圖。
教材呈現的內容相對來說較多,相互之間缺乏聯系,對于新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說學習起來比較困難,6、7歲的孩子的有效注意時間短,一節課呈現內容、形式太多,學生注意力就會被分散,課題教學效果就會差,所以我設計一個教學情境把這些知識點串聯起來,學生在認識6、7后,我讓學生數形結合,用6和7來表示圖形,接著用6根或7根小棒擺出自己喜歡的圖形,不得不說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不可小覷,認識數序、比較大小,這部分教學內容很輕松的完成,在練習時以游戲活動的形式呈現,并給予鼓勵,使學生學習的熱情再次高漲,讓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悅。
從課堂教學效果看,整節課學生學得輕松愉快,由于在前面畫圖、擺小棒的教學環節占用時間過多,在基數和序數的意義區別這一環節,時間緊張導致通過數金魚圖,來滲透基數和序數的含義不夠扎實,學生對此的區別只是浮于表面上的感知,有的學生沒有真正掌握,出現錯誤,在下一節課要進行專項強化練習。反思教學,如果我能在語言上再精煉易懂,更貼近學生富有激情,更加注重數學語言的敘述準確到位,我想學生會更明白,更理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著這一前提,在今后教學中要對教參、教科書內容的理解再度加強,教學設計更加深思熟慮,給學生們上出一堂堂毫無遺憾的課。
認識6和7教學反思 10
上了《6和7的認識》后,我更加體會到興趣對于孩子們學習促進作用。在教學中我以“趣”為中心,設計課堂教學。
一、創設新穎、有趣的童話情境。
《6和7的認識》這節課相對來說知識點較多,包括正確地數出數量是6、7物體;掌握6、7的數序、大小,會讀、會寫6、7;知道6、7表示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其中知道6、7表示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讓學生們掌握這些知識點,教材設計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素材,有師生打掃教室的情境圖、尺子、數金魚圖,還有利于學生從圖像抽象出數的點子圖、小棒圖。
由于教材呈現內容相對來說較多,相互之間的缺乏聯系,對于新入學的一年級新生來說,學習起來比較困難。6、7歲孩子的有效注意時間短,如果我們在一節課內呈現的內容、形式、太多了,所以我設計了“七個小矮人”這一眾所周知的童話形象引入本課,成功地激發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學習《6和7的認識》。
二、讓學生充分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低年級的數學教學除了使學生正確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外,關鍵的一點是要讓他們覺得學習數學是有趣的,不是枯燥的。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充分地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1、動腦的樂趣。
在學生已經擺出6個圓片的情況下,讓學生用最快的速度擺出7個圓片。讓學生們猜一猜,擺的最快的小朋友是怎樣擺的。通過學生動腦操作、敘述,使他們充分感知6與7的聯系。
2、在游戲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在課中我設計了“聽口令做動作”這一游戲使學生明確基數與序數的區別。
從課堂教學效果看,達到了預設的要求,整節課學生學得輕松快樂,但也存在值得反思和改進的地方,在基數序數意義的區別這一環節。雖然我讓學生以活動形式,滲透基數與序數的含義,但二者的區別學生只是浮于表面上的感知。反思教學,如果讓學生對“前6名同學蹲下,第6名學生舉手”進行反復強調就可以讓學生能更進一步的明確二者的區別。
認識6和7教學反思 11
本節課的課題是6和7的認識,在學生學習了1至5的認識及加減法的基礎上認識6和7,小學一年級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6和7的認識。這節課里,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會用6、7表示事物的個數、事物的順序和位置;會寫6、7并能比較它們的大小,掌握6和7的組成,培養數感。經歷探究6和7的認識過程,培養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初步滲透數形結合思想,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我利用教材的情境圖,引導學生親身經歷了觀察、操作的活動過程,活躍了課堂氣氛,激起了學生學習和相互交流合作的積極性,讓他們在活動中全面感受數概念的形成過程。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1、通過讓學生觀察情境圖,說一說圖中有哪些人和事物,它們的數量分別是多少,學生數出有6張桌子、7把椅子,直觀地讓學生明白數量是6的事物用“6”表示,數量是7的事物用“7”表示,教學反思《小學一年級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6和7的認識》。學生通過數事物的數量,認識6和7,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2、讓學生利用課前準備好的學具:圓片和小棒,拼一拼,擺一擺,數字和圖形相結合,初步感知數字6和7,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3、練習設計形式多樣,學生回答問題積極,課堂氣氛活躍。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1、一年級的學生上課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應提醒學生或組織活動調動積極性。2、課堂內容含量較大,容易使學生疲憊,復習題量可做適當的刪減。3、課堂提問時,要多方考慮,照顧各種層次的學生。對于有一定難度的題目可以讓優生多發言,鼓勵他們多開動腦筋;對于顯而易見容易解決的題目,多把機會留給后進生,只要他們答對或答對一點,都給予及時的表揚,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樂趣,激發他們動腦筋的欲望。4、6和7的書寫方法是本節課的重點,講解時語言要嚴謹,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書寫方法。在教學“第7缸”和“7條”時,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不需要過多地強調意義。5、一年級的學生,習慣養成很重要,課上應多提醒學生養成良好的坐姿和書寫習慣。
通過數學組成員的聽課、評課,給我提出寶貴的建議,受益頗深。上課的亮點要繼續保持,對于不足之處要加以改進,讓學生快樂地學數學,感受數學課堂的無窮樂趣。
認識6和7教學反思 12
本節課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發,應用了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熟悉活動。在一開始,利用故事引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既復習了9以內數字的大小,又引起了新的數學思考:用什么辦法不讓9這么驕傲,幫一幫傷心的0,很自然的引出了今天要學習的新數字朋友“10”。
在數數的時候,創設大量的情境:數人物,數鴿子,數珠子。數刻度等內容都是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教學效果好
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圖和多媒體技術,努力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運用觀察,比較和數數的方法使學生充分經歷10的認識過程,在此基礎上,逐層推進,讓學生用這些方法比較10和9的大小。
在教學10的組成時,我提出問題“把10個蘋果分給兩個小朋友,有多少種不同的分法?”讓學生自己動手分一分,在這個環節中,我把握的不是很好,首先我沒有引導學生要有序的分,可以在黑板上示范一下。其次,10可以分成9和1,學生大叫這樣分不公平,我沒有馬上強調“這節課我們不去考慮是否公平,而是研究10的組成有多少種。”或者我可以把話鋒一轉:那么不公平的分法還有哪些呢?這樣過渡就比較自然了,也穩定了學生的情緒。所以我覺得自己的教學機智還有待提高。
總結出10的組成以后,我問學生有什么好辦法可以快速記住10的組成,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雖然幼稚天真,卻極富個性,這是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理解數學的最好體現。同時也讓他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一定的發展。我總結的方法是《湊十歌》,把方法編成口訣,非常容易掌握。學生拍手讀《湊十歌》是本節課的亮點,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并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是充滿樂趣的。
整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10的組成,但是由于前面的內容節奏比較慢,所以講完10的組成以后,剩下的時間就不夠做練習了,以至于有兩道10的組成練習題沒有當堂做完。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上完這節課,我對自己的表現并不是很滿意,還有很多細節的問題需要改正和加強。作為一名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我還需要不斷地學習和積累,爭取早日成為一名優秀的數學教師!
認識6和7教學反思 13
由于教材呈現內容相對來說較多,相互之間的缺乏聯系,對于新入學的一年級新生來說,學習起來比較困難。6、7歲孩子的有效注意時間短,如果我們在一節課內呈現的內容、形式、太多了,學生的注意力就會被分散,課堂教學效果就會差。所以我設計了最基本的一些教學環節,基本達成了教學設想所期望的目標,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1、課堂上我利用擺小棒,6根和7根小棒,分別擺出喜歡的圖形等方式,使學生在豐富的操作和實際活動中逐步形成數的概念,發展數感。結合實驗課題的內容,我注意滲透了學生之間的評價意識,鼓勵學生用“你真棒”“你的回答很好”等語言來發揮學生之間的評價功能,使學生都愛上數學課,愿意探究數學知識。
認識6和7教學反思 14
《6和7的認識》這節課相對來說知識點較多,包括正確地數出數量是6、7物體;掌握6、7的數序、大小,會讀、會寫6、7;知道6、7表示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其中知道6、7表示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而其他幾個知識點相對于學生較簡單,但也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實物與抽象的數字之間的聯系。
學生們已經有了1-5的數的認識基礎,我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用學具擺出6和7。教學中在學生已經擺出6根小棒的情況下,讓學生用最快的速度擺出7根小棒。讓學生們猜一猜,擺的最快的小朋友是怎樣擺的。通過學生動腦操作、敘述,使他們充分感知6與7的聯系。從過程中歸納得出6和7的大小關系。并通過一把斷尺,讓學生知道7后面還有數,以及6、7和1、2、3、4、5之前的大小關系。想象生活當中還存在哪些物體可以用6和7來表示,充分感受實物與抽象數字之間的聯系。
而對于重難點6、7的基數序數意義,這節課我設計了一系列分小組動手操作并結合游戲的形式,活躍了課堂氣氛,激起了學生學習和相互交流合作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學習一個個新知識,學生體驗到了成功,同更大膽的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取得較好的效果。結合班級學生的座位左數第幾個同學站起來,從右數幾個同學站起來;從右數第幾個同學把手舉起來,從左數幾個同學把手舉起來等等。這樣就可以使全班同學都參與到這個游戲中,來把這個重點突破。達到在玩中學習,在學習中玩的目的。但從叫學生回答問題時根據他們座位對應的做法,在我看來是對基數序數的滲透,而對于學生來說卻是麻煩。他們并不理解老師這么叫的意圖,而且也不熟悉自己的組里的位置,因此在課堂上浪費了不少的時間,最終有部分學生也沒弄清楚“6位同學”和“第6位同學”的本質區別。我想在本環節中,我應該減少這樣叫學生的次數,但可以先讓6位同學全體站起來,在弄清基數的基礎上,再強化序數的概念,這樣學生的理解就有了層次性,掌握也會更扎實。在做書中的練習從左數第6個魚缸里有幾條小魚,右數第5個魚缸里有幾條小魚等,由于時間的關系,練習的太少,致使這個環節沒有落到實處,在課后反饋中發現學生掌握不夠扎實。
從課堂教學效果看,基本達到了預設的要求,整節課學生學得也較輕松,但也存在不少值得反思和改進的地方,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在基數序數意義這一環節。雖然我運用了各種方法去滲透基數與序數的含義,活動的頻繁安排有時也會使課堂顯得雜亂。在今后教學中我一定多動腦既節約了時間,又豐富了活動的形式,讓知識的學習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進行,在活動中促進發展,在活動中得以鞏固,在活動中加強應用。
認識6和7教學反思 15
《6和7的認識》教學內容包括正確地數出數量是6、7物體;掌握6、7的數序、大小,會讀、會寫6、7;知道6、7表示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其中知道6、7表示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而其他幾個知識點相對于學生較簡單,但也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實物與抽象的數字之間的聯系。
我從主題圖導入,讓孩子觀察同學們打掃衛生的畫面,找出圖中的是6和7的人或物,這對于學生來說,還是比較簡單。接著,我讓孩子找找生活中的6和7,孩子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自己住在第7層”,“昨天口算訓練做到第7頁”,“七巧板中也有7”,“電話號碼中也有7”,除了說一說以外,如果能讓學生用畫一畫、拍一拍、寫一寫等多種形式來表示出7,學生能更多的感受實物與抽象數字之間的聯系,對于7的認識就更加豐滿了。然后通過計數器和一把斷尺,讓學生知道5、6、7的位置,以及6、7和1、2、3、4、5之前的大小關系。
而對于重難點6、7的基數序數意義,這節課我呈現了圖中的金魚圖。讓孩子們數一數“一共有幾缸魚”,“第7缸魚有幾條魚”,“有7條魚的是第幾缸”,但是最終有個別學生也沒弄清楚“7缸魚”和“第7缸魚”的本質區別。謝老師的建議是換一個情境,如“把7個圈涂色,把第7個圈圈出來”,在涂和圈的過程中,思維碰撞,學生自覺考慮兩者的差異,弄清楚兩者之間的關系。除了涂和圈之外,可以結合班級學生的座位左數第幾個同學站起來,從右數幾個同學站起來;從右數第幾個同學把手舉起來,從左數幾個同學把手舉起來等等。這樣就可以使全班同學都參與到這個游戲中,突破重點,達到玩中學習,在學習中玩的目的。6和7的組成與分解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讓學生把6個圓片分成兩堆,既不重復也不遺漏,滲透一種有序思想。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在每次移動一片圓片的體驗中,觀察左右兩堆圓片之間的變化,感受有序的數學思維。
從課堂教學效果看,基本達到了預設的要求,整節課學生學得也較輕松,但也存在不少值得反思和改進的地方。比如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整個教學內容可以更具趣味性。比如設計小猴子過生日的情境,小猴子邀請了他的6個好朋友一起來參加他的生日聚會開始,導入6和7的認識。6位好朋友坐著小火車,咔嚓咔嚓,在聲形并茂的過程中,教授數序和進行大小比較,孩子們會樂此不彼。到了小猴子家里,小猴子為他們準備了很多的食物,呈現6種鮮艷、動態跳躍的水果圖片,讓孩子們懷著興奮的心情,開心的分成兩堆。整個教學內容都貫穿在小猴子過生日的主線中,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進行,在活動中促進發展,在活動中得以鞏固,在活動中加強應用,這樣的效果可能會更好。
【認識6和7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6和7的認識的教學反思09-19
《6和7的認識》教學反思09-22
6和7的認識教學反思05-30
6和7的認識教學反思02-24
《6和7的認識》教學反思03-09
6和7的認識的教學反思04-02
《6和7的認識》教學反思09-22
6和7的認識教學反思11-03
6和7的認識教學反思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