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百分數應用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數學百分數應用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數學百分數應用教學反思1
“角”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要讓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并不容易,學生接受起來也較為困難,所以本節課的教學我把重點定位于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難點是讓學生了解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因此整個課時我將觀察、操作、演示、驗證、交流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各環節,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采用了找一找、看一看、折一折、搭一搭、比一比、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去感悟,去體會“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與兩邊之間的關系這一特征。
突破角的大小與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的難點時,通過操作開展探究的活動,讓學生體會到角的兩條邊拉開和合攏,角的大小就發生了變化,從而讓學生體驗到角的大小和什么相關。針對如何來比較角的大小,使學生通過實踐意識到比較角的大小要把兩個活動角的頂點疊在一起,把其中的一條邊對齊,再看另一條邊,誰的張口兒大誰的角就大,從而有效地強化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效果不錯。但是教學中因為時間有限,我只能讓學生通過展示匯報來理解感悟,沒有特別強調和總結,因此這部分的內容有些學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徹。
在組織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作一名好的引導者、組織者并不是那么容易。首先,在組織教學活動中一定要能夠靈活調控,緊緊抓住數學本質性的東西進行交流;其次,在活動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好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活動,(學生有思考、有觀察、有交流是一種有效的活動),同時要保證學生的參與面要廣,讓全班學生都能夠真真正正的動起來,教師也要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最后,要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一些創造性活動,探索性活動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新能力。
教然后才知不足,如果教學觀念能更開放,增加豐富對角的感性和理性認識的數學活動,讓學生人人參與,能面向全體,提高學習的有效性,這節課我想會更好。
數學百分數應用教學反思2
1、根據新課程概念:“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的設計遵循了這一理念,注意通過折紙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積極性,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在操作中進行自主探索和師生、生生互動交流,從而使學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平分線的性質。并獲得用折紙這樣的操作發現法探究圖形性質的活動經驗。
2、在本節課的教材內容處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它是滿足所有七年級學生最基本的知識內容,又注意了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本節課突出了課程資源的開發,即對原有例題作了補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饋練習活動,讓學生在議練活動中學會運用角平平分線性質解決問題,同時還進行了思維拓展,這樣充分體現了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基本理念。
3、本節課在教法上采用了“探究——發現”教學模式,這是基于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有實踐背景,適用于讓學生動手操作探究,因此本節課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注意突出學生活動,設置了四個活動:①動手活動:通過動手度量、折紙等活動,探索角平分線的性質;②表述活動:用文字語言、圖形語言、符合語言表述角平分線性質,并互動說理證明;③應用活動:角平分線的性質的認識及應用;④拓展活動:結合本節課的知識,對線段的軸對稱性進行探索。
4、教材中只給出了角平分線性質的文字語言敘述,并沒有給出符號語言的表述,由于我校的學生在第二章、第五章學習時,已經接觸了符號語言的敘述,并且能夠進行簡單的說理。因此在這里,教師引導學生將文字語言結合圖形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并且對性質進行了說理,同時在對性質說理以及例1的解答中,教師都給出了規范的證明過程,這樣既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又為后面學習證明(一)、(二)、(三)打下基礎。
5、評價方式根據新課程的評價理念,教學中教師關注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是否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說理,是否能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并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適當的評價和鼓勵。(華東師大版教材七年級(下)第十章第三節“等腰三角形”第一課時)成功之處:我用一句話來說明本節課中我的成功之處,那就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達爾文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本節課我圍繞“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教學價值觀,緊扣“方法”二字進行突破;使學生從知識技能到思想方法上都得到培養;讓學生在帶著問題自讀教材中學會閱讀;在小組活動中學會知識的探索和歸納;在一題多解中訓練發散思維,從而使能力目標得以達成,也使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為了真正讓學習知識落到實處,我又在每得出一個知識點后及時給出專項練習題強化訓練;再分別以A、B、C三個水平層次進行分層練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使知識目標順利達成,也使學生真正掌握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不足之處:反思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認為有兩個地方需要改進,第一個地方是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的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的教學,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上課時我發現基礎較差的同學不太容易理解,反思之后我覺得:如果老師先把第一個性質的符號語言轉化示范出來,再以填空的形式由學生嘗試完成后兩個性質的轉化可能效果會更好,教學難點更容易突破。第二個地方是小組合作環節,讓學生通過分組活動折紙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時,主要還是優等生控制著整個局面,成績較差的學生就只是看和做助手的份。如果我改成每個小組都定成績較差的那個學生為發言人,使他們有表現的機會,然后成績較好的一名學生為補充發言人,及時補充和完善小組得到的結論,可能更能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此教師只有不斷地在反思中消除遺憾,才能不斷地改進、完善教學,不斷地提高教學水平。仰望星空,它是那樣的遼闊而深邃:教學教育的真理,讓我苦苦地思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數學百分數應用教學反思3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學中只有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優化學習過程,才能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分數除法簡單應用題教學是整個小學階段應用題教學的重、難點之一,如何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力戒傳統教學中煩瑣的分析和教條的死記,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分數除法應用題的數量。我作了以下的一些教學嘗試:
一、從生活入手學數學。
一開始,我就改變由復習舊知引入新知的傳統做法,直接取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班級的人數引出題目,再讓學生介紹本班的情況,引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二、關注過程,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
為讓學生認識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關鍵是什么時,我故意不作任何說明,通過省略題中的一個已知條件,讓學生發現問題,親自感受應用題中數量之間的聯系,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規律。從而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并歸納出: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關鍵是從題目的關鍵句找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
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往分數除法應用題教學效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教學存在偏差。教師喜歡重關鍵詞語瑣碎地分析,喜歡用嚴密的語言進行嚴謹的邏輯推理,雖分析得頭頭是道,但容易走兩個極端,或者把學生本來已經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學生當作學者,對本來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細碎的剖析,這樣就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教學中我把分數除法應用題與引入的分數乘法應用題結合起來教學,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對比,親自感受它們之間的異同,挖掘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與區別,從而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省去了許多煩瑣的分析和講解。
三、多角度分析問題,提高能力。
在計算應用題的時候,我通過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法,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另外,改變以往只從例題中草草抽象概括數量關系,而讓學生死記硬背,如“是、占、比、相當于后面就是單位1”;“知1求幾用乘法,知幾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讓學生在探究中加深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為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是以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幫助者,促進者出現在他們的面前。這樣不僅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潛能,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的輕松,教師教的快樂。
數學百分數應用教學反思4
小數乘法是整數乘法和小數的基本認識的基礎上的一個延伸。我在教學中本以為學生會輕而易舉的掌握知識,對于我出示的例題,學生在課堂上做題的正確率十分高,但是作業本練習做下來發現學生的錯誤率極高。課后我也對學生的做題狀況進行了分析:
1、方法上的錯誤:不會對位。計算過程出錯。學生在計算過程中花樣百出的現象較多,如在豎式計算過程中小數部分的零也去乘一遍;每次乘得的積還得去點上小數點,兩次積相加又要去對齊小數點等。
2、計算上的失誤:做題馬虎、不仔細。看成整數乘法算好后,忘加小數點;或小數點打錯位置;或直接寫出得數(如2.15×2.1的豎式下直接寫出4.515,無計算的過程),做完豎式,不寫橫式的得數等。
應對這種狀況,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課堂教學,并對此深刻的進行了反思:教師主導性太強在學生做題中出現錯誤時,我總是急于給同學分析做錯的狀況,而沒有讓同學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讓他們先想想小數乘法的法則,然后再跟錯題比較一下,這時候有的同學可能自己找出錯題的原因,這樣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題時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
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自主探究,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不管是獨立思考還是小組合作,教師都能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真實思維狀態才能充分展現,所存在的問題也才能暴露無遺。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口算潛力,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要多加強口算題的訓練,以提高計算正確率。
在課后的教學中,我也教學生一些檢查的方法,比如驗算,估算。我要求學生不但要會筆算,而且要學會“估算”。用估算的策略來解決問題,檢查作業,從而提高正確率。反思一單元的教學,我認為教師的引導作用再加強一點,也許能夠收到更好的效果。
數學百分數應用教學反思5
通過八年級數學的教學,在教學實踐中我覺得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于講授知識,而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要提高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的,必須在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上做好文章:加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培養學生的參與能力。
一、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
就學習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悅,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數學。因此,教學設計要促使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于最佳狀態,從而保證施教活動的有效性和預見性。
二、重視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的激勵作用,通過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逐步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
學生學知識是為了用知識。但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大多數學生不知道為什么學數學,學數學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學時,應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大家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經常這樣訓練,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對于我們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欲望,變"學數學"為"用數學"。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教師應操縱或控制教學過程中影響學生學習的各有關變量。在許許多多的變量中,學習動機是對學生的學習起著關鍵作用的一個,它是有意義學習活動的催化劑,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備良好的學習動機,學生才能對學習積極準備,集中精力,認真思考,主動地探索未知的領域。教學中,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的方法很多。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難為易,又使學生倍感親切;提出問題,設置懸念,能激勵學生積極投入探求新知識的活動;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肯定;組織競賽;設置愉快情景等,使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不斷體驗解決問題的愉悅。堅持這佯做,可以逐步強化學生的參與熱情。
三、重視實踐活動在教學過程中的啟智功能,通過觀察、思考、討論等形式誘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盡可能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
在數學教學中,促使學生眼、耳、鼻、舌、身多種感官并用,讓學生積累豐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進行比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進而真正參與到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中來。
四、重視學習環境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
通過創設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學習氛圍激勵學生學習潛能的釋放,努力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和諧的師生關系便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現代教育家認為,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求知,必須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師生關系基礎上,創設愉悅和諧的學習氣氛。因此,教師只有以自身的積極進取、樸實大度、學識淵博、講課生動有趣、教態自然大方、態度認真,治學嚴謹、和藹可親、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為在學生中樹立起較高威信,才能有較大的感召力,才會喚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以真誠友愛和關懷的態度與學生平等交往,對他們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發他們的上進心,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即使有時學生說得不準確、不完整,也要讓他們把話說完,保護學生的積極性。
交往溝通、求知進取、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發展個性的機會,教師只有善于協調好師生的雙邊活動,才能讓大多數學生都有發表見解的機會。例如,在討論課上教師精心設計好討論題,進行有理有據的指導,學生之間進行討論研究。這樣學生在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群體學習環境中既獨立思考又相互啟發,在共同完成認知的過程中加強思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逐步提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質量。
五、重視學習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推動作用
通過方法指導,積極組織學生的思維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師可以通過有目的的教學促使學生有意識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維方式、學習技能和學習策略,從而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心理過程的效率來促進學習。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雙邊統一的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與學的矛盾決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學才有路,學才有效,否則學生只會效仿例題,只會一招一式,不能舉一反三。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教知識,還要教學生如何"學"。教學中教師不能忽視,更不能代替學生的思維,而是要盡可能地使教學內容的設計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通過設計適當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從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學生學會一個內容后,教師就組織學生進行小結,讓學生相互交流,鼓勵并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總結出個人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學生可以適當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而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
六、培養學生反思是作業之后的一個重要環節
實踐表明,培養學生把解題后的反思應用到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養成檢驗、反思的習慣,是提高學習效果、培養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題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題指導思想就會有不同的解題效果,養成對解題后進行反思的習慣,即可作為學生解題的一種指導思想。反思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各方面的培養都有作積極的意義。因此,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要求作業之后盡量寫反思,利用作業空出的反思欄給老師提出問題,結合作業作出合適的反思。對學生來說是培養能力的一項有效的思維活動,培養學生反思解題過程是作業之后的一個重要環節,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時時刻刻注意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數學百分數應用教學反思6
今天學習了0╳5=0后,我讓學生嘗試解決試一試"130╳5=?",這是一道末尾有0的三位數與一位數相乘的計算題。書本提供了三種計算方法:
第一種:列豎式計算,末尾對齊。
130
╳ 5
650
第二種:先計算13╳5=65,然后通過比較13╳5和130╳5的異同,發現130是13的10倍,所以130╳5應該等于65的10倍,所以130╳5=650。
第三種:列豎式計算,與第一種的方法不同,先將13和5相乘,再在乘得的數末尾添上一個0。
130
╳ 5
650
在交流反饋中,我發現學生在學習了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后,基本上都是選擇第一種方法做,學生只要運用0乘任何數都等于0這個道理后基本上都能算對這道題。而沒幾個學生用第二、第三種方法,可是這兩種方法對學生明白算理和簡便運算是非常重要的。怎么辦呢?是照搬教案,將就塞給全部學生?還是另想它法?我決定放一放,用第二課時再想辦法讓學生掌握也不遲。
在第二課中,我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你知道45╳10=?這個問題一出來,很多學生有些吃驚,看起來很難似的,之前學生都沒有接觸過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這時候我鼓勵學生,只要大家動腦筋,一定可以做出來的。有了刺激,學生積極去思考談論,全班反饋交流時學生梁心怡想到利用第二種方法去做,得出了正確的答案。學生聽了都恍然大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大增!
接著為了鞏固這種算法,我出了2道算式題:130╳5=?和13╳50=?,這兩個變式都是以13╳5=65為基礎,然后擴大10倍得出最后答案。學生很快就算出來了,我引導全班學生總結這類題目的計算方法:末尾有0的乘法計算,可以先不看0,把前面的數先算出來然后在末尾添上0。其實這時也把后面整十整百整千乘個位數的計算包含在里面了,這樣一來,即學習了新知識,又復習和鞏固了舊知識。
通過這2節課的學習,學生對末尾有0的乘法計算基本上都掌握了,并體驗到了學數學的快樂!我為他們的進步而開心!課堂是生成的,靈活的。作為新老師,只要多思考,多學習,不斷將自己的想法付諸與行動,一點一滴地積累,一定會成長起來的,我相信!
數學百分數應用教學反思7
幾年來,我們數學教研一直以同課異構的方法進行公開課教學與教研。所謂同課異構,指的是上同一節課用不同的教學設計進行教學。一節課下來,老師們展現了自己的'個人魅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果用同課同構,即同年段老師進行集體備課,上同一節課用同樣的教學設計進行教學,是否更能節省教研時間,共享教學資源的研發。而在同樣的教學設計實施中,加以自己個人魅力,并不斷進行教學設計的改進,是否更能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經過我們幾個年段老師的討論,我們決定在年段公開課中采用同課同構這一方法。我們以《圓的周長》這一課進行集體備課,并于10月29日這一天由三位老師連開了三節課。
精彩的課堂來自精彩的預設,教學是一項復雜的活動,它需要教師課前做出周密的策劃,這就是對教學的預設。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再好的預設,也無法預知課堂教學中的全部細節。但要有精彩的課堂生成,我們必須作精心的預設。生成,離不開科學的預設:預設,是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課前,我們總會精心設計每一節課,而教學的每個設計、每個活動都離不開課前預設。預設時,我們要直面學生的數學現實,即:多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設計教學,確定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因為只有在預設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認識生成,才能更好地解決課堂生成的問題。新理念指出: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生命歷程。課堂教學應當煥發生命的活力。生命狀態的數學學習是生成的數學學習,它不該根據預設教案按部就班進行,而是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隨著數學活動的展開,教師、學生的思想和教學文本不斷碰撞,創造火花不斷迸發,新的學習需求、方向不斷產生,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這就是生成的課堂教學。在這樣課堂上,學生才有更多的機會用自己的獨特方法去認識體驗所學知識,同時還伴隨著許多意外的發現。我們備課的重點就這樣放在了精彩的預設。
數學百分數應用教學反思8
第一節課紀老師努力創設平等、民主、安全、愉悅的教學環境,激趣引入、演示操作、指導學生合作探究周長的計算方法,力求讓學生經歷科學發現的完整過程。紀惠玲上完一節課,我們馬上在葉福泉老師的指導下共同探討。李維準老師接著上了第二節課,針對紀老師上節課的不足處怎樣引導學生猜想圓的周長與直徑有關系?,他做了一個簡單教具:細繩一端綁著一個物品,甩動成圓形,細繩短,圓小,圓的周長就小,細繩長,圓大,圓的周長就大,體會細繩也就是半徑與圓周長的關系,從而體會到直徑大周長就長,直徑小周長就短的道理。而其他的教學細節也更趨完美了。下午,我接著上第三節課,壓力真的是很大。為了解決上午兩節課精彩有余練習不足的弱點,我大膽使用了計算器,由于計算周長用到圓周率3。14,同學們算起來數字大計算繁難。使用計算器后,節省了較多的時間,同學們進行的練習更全面深入了。對新課的認識更加深刻了。
總結我上的這節課,先讓學生認識圓的周長再通過測量圓的周長和直徑并求出它們的比值,得出圓周率;然后通過圓周率和圓的周長的關系推導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巴班斯基的最優化理論指出:應根據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水平的變化來完善教學方案,實行最佳組合。在實際的教學中,我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把所學的內容按照從直觀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安排。
數學百分數應用教學反思9
學校"361"快樂課堂"課內比教學"活動如火如荼,按照教學進度的安排,我正好上《百分數的應用(三)》,《百分數應用題》是小學數學解決問題中的一個重點難點問題。根據以往的經驗不管是優生還是差生這一堂課是學生最難懂的,也是學生最容易出錯的一個環節。按理來說,百分數應用(三)用方程來解,用線段圖來理解題意是最好的一種辦法。但是對學生來說,一.學生不喜歡去畫線段圖,也沒有畫線段圖的習慣。二.學生很多不喜歡用方程去解,覺得用方程解太麻煩,太煩瑣。還有一點就是尋找數量關系是解決這類問題的一個關鍵。這又是列方程的支撐。可是學生往往最不喜歡的就是數量關系,好象感覺生活中的很多常識到了數學上就是一個深奧的難題。因此在整個過程之中學生的習慣就是希望直接列出算式。針對學生的這種思維習慣和學習狀況有沒有直接有用的辦法呢?能否找出一條捷徑達到他們心中所想,所要的一種解題方法呢?經過前思后想,確定本章節的教學思路如下:
一.將解題重點放在學生對題目意思"增加百分之幾"的理解上。用線段圖去理解,用百分數的意義去理解。
二.找出數量關系
三.列方程或者除法算式(兩種方法讓學生自己去選擇)
我的想法是:在新課的教學時盡量讓學生能自己理解每種方法,為后續學習打好基礎。
《百分數應用(三)》學完之后我補充了一組對比題,讓學生去解答(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最拿手的方法)。對比題目如下(因為學生對"增加或者減少百分之幾"的理解掌握還可以):
(1)學校有20個足球,籃球比足球多25%,,籃球有多少個?
(2)學校有20個足球,足球比籃球多25%,籃球有多少個?
(3)學校有20個足球,籃球比足球少25%,籃球有多少個?
(4)學校有20個足球,足球比籃球少25%,籃球有多少個?
首先讓學生自己去做。果真學生(2)(4)用方程的很少,用算術方法的居多。而且不管優生還是差生這兩題做對的人只有幾個。那么讓學生回到題目:1.用畫線段圖的辦法來幫助學生理解題目,找出數量關系
2.寫出數量關系式
3.將題目中已知和問題對號入座,進行正確的解答(其實要不是課堂上,很多學生才不會這么煩瑣的照你的去做)。接著去反思自己的問題出在哪里再讓學生去比較這幾個題目的差異。學生還是可以發現題目中的差異:
1.都知道多(少)的百分數,求的都是籃球的個數,已知的都是足球的個數
2.有時求的是可以看作單位"1"的數量,有的不是。差異發現后將每個題目的算術方法板書在黑板上面。適當的鼓勵中拋出一個重要的問題:你能否發現解決分數應用題的訣竅。(學生先思考,觀察,然后討論)必須讓學生觀察到,算式的形式是非常類似。數學算式板書如下:
(1)20×(1+25%)
(2)20÷(1+25%)
(3)20×(1—25%)
(4)20÷(1-25%)
從板書學生很快可以理清思維,找到用數學算式解應用題的規律:
一.從整體上可以知道:要列出數學算式,就是弄清楚什么時候用×,÷,什么時候用"+","-"。
二.題目中出現多(或者與多意思相近的詞語)時,一定用"+",反之用"-"
三.判斷單位"1"是誰后,如果看作單位"1"的量是已知條件就用"×",反之用"÷"。
我感覺學生找用算術方法的解題規律就好象找求比賽場次的規律一樣那么熟練而又有興趣,這也是我在嘗試中的另外一個收獲。而且在百分數的復習中學生遇到另一種分不清用×,÷的問題,也可以順利解決。題目如下:
(1)學校有20個足球,籃球是足球的25% ,籃球有多少個?
( 2 )學校有20個足球,足球是籃球的25% ,籃球有多少個?
優秀的學生也能借助這一規律幫助他們區分什么時候用"×,÷"。大多數學生從規律中可以感悟,其實比前面的更加簡單,不用去確定"+","-"了。
當然用方程的方法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如果用方程來解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來檢驗方程列得正確與否)。我想新教材之所以更加注重對方程的解法,是為了中學數學學習的銜接,在中學方程的思想及方法是用得很頻繁的。所以平時也要加強對用方程來解決問題的教學,讓學生學到更多的方法,讓學生去選擇自己合適的方法。想學生之所想,根據學生的實際來開展教學,在這種教學理念的支撐之下我就對這一內容進行了如上的嘗試。(
數學百分數應用教學反思10
我讓學生體會可以用對折的方法來制作對稱圖形。如果說第一次的動手操作是體會運用所學的知識,那么這一次的動手操作就是讓學生體會運用我們所學的知識來進行創造——自己制作出美麗的對稱圖形。這一次的動手操作是讓學生在原有的認識、運用的基礎上,進入體會和運用的層面,是一次體會創造的過程。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于生活,學以致用。只有讓數學走進生活,學生才會愿學、樂學。在教學中,引入對稱圖形,我注意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尋找生活中對稱圖形的蹤影,讓他們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從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我聽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記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本節課我充分體現了這個理念。從學生在生活中聽說過"對稱"的基礎上提供感性材料,引導學生通過看一看,折一折、說一說、"做"一個對稱圖形等活動,使學生對對稱圖形的特征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略感知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對稱圖形是"對折后邊沿完全重合"。這些活動,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讓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逐步深入地體會對稱圖形的特點。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須躬行"。
這節雖然是數學課,但是它所涉及的領域遠遠超出了數學學科的范圍,與美術、美學都有交叉。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數學知識——對稱圖形,但同時也感受到了對稱美,感受到數學中處處存在著美。數的美,形的美;對稱的美……本課正是從數學角度指導學生認識這類圖形,了解其特點,但無論是起始部分的導入,還是研究學習部分……無處不在滲透一個字---美!
看到數學課能給孩子們帶來歡樂,我的心情很好。學生不在被動地接受知識,他們都很活躍,都很主動,都很積極,接受知識也很快。孩子學得快樂,學得扎實。我看到了學生的聰明、活潑、自信。也使我看到了新課改的燦爛前景。
數學百分數應用教學反思11
《認識人民幣》是本學期的教學內容。人民幣是我國法定的貨幣,在人們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幼兒年齡小,缺乏社會經驗,家長單獨讓孩子上超市購物的機會很少,對人民幣只是初步的認識。這節課的教學就是為了讓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掌握的對100以內數的認識,進一步認識人民幣,使幼兒在簡單的活動中感知人民幣的面值和人民幣的功能。為了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在這節課的開始時。我以游戲的形式,引入課題"認識人民幣"同時也滲透一種德育思想在其中,合理利用零花錢,教育幼兒養成節約的品質。第二環節是讓幼兒簡單了解人民幣的發展歷史。第三個環節是讓幼兒認識人民幣的面值。為了完成這一環節,我課前讓幼兒準備了樣幣,所以我就讓幼兒拿出樣幣逐一進行辨認,并讓有疑問的幼兒請教同桌。反饋提問幼兒:"你是怎么知道這些人民幣的面值?"通過幼兒的回答總結出方法。再讓幼兒對手中的樣幣進行分類。最后一個環節是這節課的難點——換錢。
在這次活動,本以為課會很好上的,但是上了之后,我感到很難,完成得還不是很順利。這讓我思考了許久,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在這次活動的時候,我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對于1元的人民幣比較熟悉,但對于面值大的人民幣,孩子們接觸的太少了,有些孩子認識時出現了混亂,尤其是2元與2角辨認不清楚。當然我也準備了真的人民幣。可效果不是很好,因為人民幣太小,太少,不能讓所有的幼兒都看的很仔細。
2、在人民幣兌換這個環節上,我是通過讓他們利用自己的學具換出老師所說的多少人民幣或是怎樣拿這些錢,得出1元=10角。但是在這個環節上,幼兒的學具又小又多,十分的雜亂,使得整個課堂的紀律有些難以控制。
3、部分幼兒對于買東西的題型缺乏生活經驗,甚至有的小朋友對于"營業員應找回多少元?"、"購物者應該付多少元"、"至少需要帶幾張錢"等等理解困難,所以課后我補充一個"小賣部"這樣的環節,讓幼兒親身體驗一下如何正確有效的使用人民幣,同時掌握人民幣的兌換。
數學百分數應用教學反思12
對于學生來說,百分數學生應該不是特別的陌生,在五年級的學習中已經接觸了比較多的百分數的問題。而且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以前學習的百分數加以應用,上周末特意給學生準備一張百分數的練習,應該說學生的基礎是有的,但是很大部分學生已經忘記了。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的時候把已有這方面的知識加以整合,使得知識更加的條理化、系統化。
今天教學的解決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增加百分之幾的問題,針對水結成冰的問題,結合這幾天天氣特別熱,從生活中的實例礦泉水瓶冰破的現象引出問題,180立方厘米的水結成冰體積就變成了200立方厘米,讓學生根據這兩個條件,你能提出哪些問題?設法讓學生提出冰的體積比水的體積增加多少?冰的體積是水的體積的百分之幾?從而讓學生更加容易的解決冰的體積比水的體積增加百分之幾的問題?但是學生的情況反應也不是特別的好,很少有學生提出問題。而且對于重點的問題:冰的體積比水的體積增加百分之幾,學生也不是特別好地理解。
分析原因,可能課始創設的情景,學生的興趣上來之后就馬上被后面的第一個問題給難住的,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消失了,另一方面對于重點問題的思考時間和討論時間也不充分,學生沒有在課堂上深刻的理解"增加百分之幾"的含義,這樣就給學生的解決問題產生了的困難。針對這個問題,采取直接讓學生針對問題:冰的體積比水的體積增加百分之幾?在思考和討論之你會,把更多思考的時間放到解決百分數的含義的問題中來?讓學生在思考含義的過程中學會怎樣解決?而把這種開放性的問題放在后面第二課時或者是復習課中來開放思考,提升學生的學習深度。在第一課時的時候一定要針對重點問題進行重點地討論和解決,這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引起注意。
數學百分數應用教學反思13
學校“361”快樂課堂“課內比教學”活動如火如荼,按照教學進度的安排,我正好上《百分數的應用(三)》,《百分數應用題》是小學數學解決問題中的一個重點難點問題。根據以往的經驗不管是優生還是差生這一堂課是學生最難懂的,也是學生最容易出錯的一個環節。按理來說,百分數應用(三)用方程來解,用線段圖來理解題意是最好的一種辦法。但是對學生來說,一.學生不喜歡去畫線段圖,也沒有畫線段圖的習慣。二.學生很多不喜歡用方程去解,覺得用方程解太麻煩,太煩瑣。還有一點就是尋找數量關系是解決這類問題的一個關鍵。這又是列方程的支撐。可是學生往往最不喜歡的就是數量關系,好象感覺生活中的很多常識到了數學上就是一個深奧的難題。因此在整個過程之中學生的習慣就是希望直接列出算式。針對學生的這種思維習慣和學習狀況有沒有直接有用的辦法呢?能否找出一條捷徑達到他們心中所想,所要的一種解題方法呢?經過前思后想,確定本章節的教學思路如下:
一.將解題重點放在學生對題目意思“增加百分之幾”的理解上。用線段圖去理解,用百分數的意義去理解。
二.找出數量關系
三.列方程或者除法算式(兩種方法讓學生自己去選擇)
我的想法是:在新課的教學時盡量讓學生能自己理解每種方法,為后續學習打好基礎。
《百分數應用(三)》學完之后我補充了一組對比題,讓學生去解答(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最拿手的方法)。對比題目如下(因為學生對“增加或者減少百分之幾”的理解掌握還可以):
(1)學校有20個足球,籃球比足球多25%,,籃球有多少個?
(2)學校有20個足球,足球比籃球多25%,籃球有多少個?
(3)學校有20個足球,籃球比足球少25%,籃球有多少個?
(4)學校有20個足球,足球比籃球少25%,籃球有多少個?
首先讓學生自己去做。果真學生(2)(4)用方程的很少,用算術方法的居多。而且不管優生還是差生這兩題做對的人只有幾個。那么讓學生回到題目:1.用畫線段圖的辦法來幫助學生理解題目,找出數量關系
2.寫出數量關系式
3.將題目中已知和問題對號入座,進行正確的解答(其實要不是課堂上,很多學生才不會這么煩瑣的照你的去做)。接著去反思自己的問題出在哪里再讓學生去比較這幾個題目的差異。學生還是可以發現題目中的差異:
1.都知道多(少)的百分數,求的都是籃球的個數,已知的都是足球的個數
2.有時求的是可以看作單位“1”的數量,有的不是。差異發現后將每個題目的算術方法板書在黑板上面。適當的鼓勵中拋出一個重要的問題:你能否發現解決分數應用題的訣竅。(學生先思考,觀察,然后討論)必須讓學生觀察到,算式的形式是非常類似。數學算式板書如下:
(1)20×(1+25%)
(2)20÷(1+25%)
(3)20×(1—25%)
(4)20÷(1-25%)
從板書學生很快可以理清思維,找到用數學算式解應用題的規律:
一.從整體上可以知道:要列出數學算式,就是弄清楚什么時候用×,÷,什么時候用“+”,“-”。
二.題目中出現多(或者與多意思相近的詞語)時,一定用“+”,反之用“-”
三.判斷單位“1”是誰后,如果看作單位“1”的量是已知條件就用“×”,反之用“÷”。
我感覺學生找用算術方法的解題規律就好象找求比賽場次的規律一樣那么熟練而又有興趣,這也是我在嘗試中的另外一個收獲。而且在百分數的復習中學生遇到另一種分不清用×,÷的問題,也可以順利解決。題目如下:
(1)學校有20個足球,籃球是足球的25% ,籃球有多少個?
( 2 )學校有20個足球,足球是籃球的25% ,籃球有多少個?
優秀的學生也能借助這一規律幫助他們區分什么時候用“×,÷”。大多數學生從規律中可以感悟,其實比前面的更加簡單,不用去確定“+”,“-”了。
當然用方程的方法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如果用方程來解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來檢驗方程列得正確與否)。我想新教材之所以更加注重對方程的解法,是為了中學數學學習的銜接,在中學方程的思想及方法是用得很頻繁的。所以平時也要加強對用方程來解決問題的教學,讓學生學到更多的方法,讓學生去選擇自己合適的方法。想學生之所想,根據學生的實際來開展教學,在這種教學理念的支撐之下我就對這一內容進行了如上的嘗試。(
數學百分數應用教學反思14
"0×5=?"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第四單元"乘法"中有關0的乘法教學。這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1、探索并掌握"0乘任何數都等于0"這個規律。2、根據這個規律,掌握乘數中間有0和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3、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體驗算法多樣化。
在教學時,我畫了5個方框,每個盤子里有3個圓圈,問學生一共有幾個圓圈?用乘法怎樣列式?然后擦掉一個圓圈,剩兩個圓圈,再問學生一共有幾個圓圈?用乘法怎樣列式?……直到方框中一個圓圈都沒有。然后讓學生計算3×5=,2×5=,1×5=,0×5=這幾個乘法算式,并讓他們根據乘法的意義來找規律,說明0×5為什么等于0?讓學生明白"0×5表示0個5相加,也可以表示5個0相加。0個5相加是0,5個0相加也得0,所以0×5=0"。講到這里,有的學生說"5個方框都是空的,一個圓圈都沒有,當然0×5=0"。當時我就覺得孩子們根據教材中的實際情境再結合乘法的意義去理解為什么0×5=0,比老師單純地利用乘法的意義去講解,學生應該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對他的說法我給予了極大的肯定和鼓勵。
通過這個小小的教學情節,讓我進一步明白了情境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起到的作用真的是很大的。它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同時它更能幫助孩子理解所學知識。
在探討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算式時,我逐步引導讓學生自己比較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算式的積有什么不同,讓學生能正確處理乘數中間的0。
探討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時,我讓學生小組交流自己的算法,然后比較怎樣算最簡便。這樣不僅讓學生學會了與人合作,還親自經歷了計算的過程,最后我加以小結,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最簡便的算法。
練習中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算法,還讓學生能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美中不足的是,在最后的練習中,由于自己的疏忽,解答題的問題出現了問題。這讓我非常自則,不過整體還是很成功的。
整節課環環相扣,學生學得快樂,教師教的開心,特別是開始的情境教學,更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整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所以我們在教學時,一定要注重情境的引入,要在情境中進行教學,要讓學生盡可能地從身邊的實際例子中去探索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知識,從而感受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隨處可見的,數學就在我們的周圍。
數學百分數應用教學反思15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乘法,我大膽改變教材沒有使用課本上的情景圖,安排了復習積變化的規律,透過例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練習鞏固。而在實際的學情中,有大部分學生都會算小數乘法,明白當成整數計算,然后點上小數點,但對于為什么要這么算,豎式的寫法還很模糊這一現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編排進行,這樣的問題沒有挑戰性,學生不會感興趣,于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安排:
1、突出積變化的規律
在教材中積變化的規律是復習,我在教學中卻將當它是新知,引導學生發現規律,體驗發現的樂趣。充分理解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縮小)多少倍,積就會擴大(縮小)相同的倍數。引導學生直接運用這個規律計算出0.3×2,同時運用小數乘整數的好處進行驗證,感受規律的正確性。
2、突出豎式的書寫格式。有了前應對算理的理解,當遇到用豎式計算3.85×59時,學生不再感到困難,但要他們說出為什么這么寫,部分孩子還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數點為什么不對齊了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已經將3.85擴大100倍,計算的是385乘59了,所以根據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計算,而不是小數乘法了,最后還得將積縮小100倍。
4、突出小數的位數的變化。
小數位數的變化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因此我為這個安排了兩個練習,一個是推算小數的位數,二是決定小數的位數,在決定小數的位數后選取了兩題讓學生計算,認識到并不是積的小數的位數和因數的小數位數都是一樣的。
在整節課的學習中,學生開始對學習充滿興趣,用心的思考,運用發現的規律去解決問題,能正確計算小數乘整數,而讓我覺得困惑的是,在前面這一部分我讓學生發現規律,運用規律去口算,然后去筆算,一切都在我的安排之中,教學的過程是流暢的,順利的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和擴展,學生掌握的狀況也是很好的,
但過多的暗示是否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如果不鋪墊,直接出示小數乘整數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潛力是否好些課的下半部分,學生對計算已經不感興趣了,有幾個孩子已經開小差了,事后調查得知,他們覺得問題太簡單了,就是積的小數位數的問題,只要移動小數點位置就行了,計算沒有什么多大意思.學生說得是實話,最近學的都是計算,都是討論計算方法,而計算方法的發現有時不需要讓他們經歷發現、探究的過程,更多的是老師的提醒和告訴,充滿好奇心的孩子怎樣喜歡被動的理解呢。看來計算的教學還需要教師將練習的形式變的豐富些,吸引學生的眼球和大腦。
數學百分數應用教學反思16
《乘加乘減》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能選擇適當的方法列出乘加和乘減的算式,并能分兩步口算出結果。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解決問題多樣化的數學思考。我將教材進行了重組,力圖使學生置身于情境中,通過圖文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發起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乘加乘減的本質意義和算理,啟迪學生思維。但是我個人能力有限,也正如應老師說到的,我感覺這節課在算理上太強調了,而解決問題的中心就顯得不夠突出了。另外,在學生如何理解2+4×4上,本是想讓學生通過這個圖就能理解的,我沒想到學生會不贊成這樣的算式,梁老師的一說也給了我不少的啟迪,讓我受益匪淺。
這節課,我采取了較為開放的教學形式,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遺憾的是,"形散而神不散"這樣的境界,是讓我感到望塵莫及,也是我該努力的方向。
要使學生處于愉快的學習情境中,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就要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獲得自信。教師要善于運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贊語,讓學生感到老師時刻在關注著他。這就需要老師有足夠的親和力,富有童趣,能與學生融合在一起。教師還要善于運用語言的藝術對學生的學習行為作出積極正確的評價。我的這節課評價顯得重復,單調。長此以往,學生的積極性很容易挫傷。因此,正如王老師的建議,多看少兒節目,多聽少兒廣播,增加評價機制,同時也能更有效地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我注重讓學生在體驗中不斷地提高,通過圖文使學生學會觀察,思考,理解,放開了讓學生想,卻顯得有些散,課的主次目標也欠考慮周到,今后的教學中該引以為戒。
數學百分數應用教學反思17
《測量》這一單元教學內容包括認識“分米、毫米、千米和噸”,測量教學反思。這一段時間的作業學生的回答真是五花八門,什么都有。如有學生說“我睡的床長2(千米);一頭鯨重60(克)。更有甚者,連長度單位和質單位都不分,一個雞蛋重60(分米)這樣的答案。
課后,我認真進行了反思,也再次認真閱讀了《教學參考》,參考上指出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已經了解了一些有關測量的知識和方法,在生活中也常常遇到測量問題,學生的生活經驗比較豐富。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課堂上,我也努力創設了各種情境,如教學“毫米”時,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一毫米的物品,并動手量一量。“分米”的認識也是如此。教學“千米”時,還帶學生到操場上走了1千米;放學回家還請家長協助,從校門口出發到哪里是1千米。教學“噸”時,學生到家里去觀察了大約1噸的谷子或化肥。后來我發現這些活動,學生缺乏真正的感悟過程,有些根本就沒有去做。在課堂上,學生動手能量的東西就是課桌、書本、自己的身高等等。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中,學生能測量的機會真是少之又少,既沒有測量需要的尺,也缺乏一定的指導。另一方面除了作業和課堂上,學生在生活上根本沒有這方面的交流。
所以這方面的學習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太遙遠了,才導致犯這樣那樣的錯誤。誠懇請教各位同行,提出提寶貴建議。以后在教學中要注重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數學百分數應用教學反思18
此次自備展示課,我教學了百分數的應用第一課時,這一例題看上去很簡單,好像就是把前面學過的分數用百分數來表示,但是我想:這兒的百分數應用題并不是把"增加(減少)幾分之幾"改成"增加(減少)百分之幾"那么簡單,這節課內容還需要結合具體生活情景理解它的真正含義,這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下面把自己教學后的幾點感悟與大家分享。
一、系統復習,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百分數應用一的主要內容是"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增加或減少百分之幾"。這一課的難點問題是幫助學生理解"增加或減少百分之幾"的意義,如果這一問題能夠得到解決,求百分數便是容易多了。而怎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是擺在我面前的大問題,為了很好地完成這節課的教學,根據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沒有采取直奔主題的方法,而是采用了銜接方法,雖然在復習階段用了將近10分鐘的時間,但收到的效果卻很好。比如,在讓學生用這兩個數學信息提出有關百分數應用題時,有復習時的內容鋪墊,學生自然就會想到提出"增加(或減少)百分之幾"的這樣的百分數應用題,學生不會感到突然,解題思路自然就有了方向。
二、借助線段圖,找準單位"1",尋求、理解解題思路。
怎樣理解"冰的體積比水的體積增加了百分之幾?"這一問題學生容易想到的是書的第一種方法,先求出多的體積,再去除以單位"1"的量。對于第二種方法學生,一是很難想到,二是對"-100%"的理解,就是要把計劃的看作1去減,這一點對分數意義理解不深入的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會一知半解。要想很好理解第二種方法,關鍵還是要借助前面的線段圖,直接用兩個量求出冰的體積是水的體積的百分之幾,再結合熟悉的思維求多想減,想到用現在的減原來的,結合圖想到原來的量是單位"1",就是100%,繼而用減求出問題來。從課堂的實際過程看,在辨析"增加百分之幾"是不是也可以說"減少了百分之幾"這環節上,學生意見分歧,我并不急于給學生下結論,而是讓學生按照例題自己畫線段圖,獨立分析解決。讓學生也體會一下這兩題在畫圖中的共同點與細微區別:共同點是都是先畫單位"1"量,再畫比較量,區別是例題先畫的是水的體積,而此次先畫的是冰的體積。兩次圖中所標單位"1"的位置是不同的。這也正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圖中直觀的體現,很大的幫助了更多的學生理解解答的方法。
數學百分數應用教學反思19
數學本身來源于生活。所以我在新課導入時,就由學生們經常接觸到的自行車為切入點,農村的學生很多都是騎自行車上學的,對自行車學生們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就創設了為女兒買自行車的情境。通過猜測我買的自行車多少錢,與原價對比,從而引出了打折。然后再進一步探究,打折究竟是怎么回事,并用所了解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所投入最多的地方就是創設一些與學生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情境。如:去商場買衣服,打七折;去菜場買菜的情境;去兩家商店買彩筆;當小經理,設計打折廣告等。其中,去菜場買菜的情境,是農村學生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但是在農村買菜量多時,經常說的就是全包了,這樣買就很便宜的,也就是多買少算了。以此,我聯想到這就是相當于打折了,只是沒說“打折”這兩個字而已。讓學生切身體會到我們身邊處處有數學。但是,課后自我反思,這樣的設計是不是有了點牽強呢?
數學百分數應用教學反思20
把數4分成3和1、2和2、1和3;然后想一想"幾和幾合成4"。教學的第一步是開放的,每名學生都有自己的一種放法,在交流中出現三種不同放法。這里的交流,一方面呈現了放法是多樣的,找到了可能的多種放法。另一方面,這也為學生記憶4的組成提供形象支持。
1、在操作中體驗分與合,掌握研究數的組成的學習活動。
通過操作認識數的組成是本單元的教學策略。所有例題和"試一試"都先把若干個物體分成兩部分,再把分實物抽象成分解數,然后從數的分解體會數的組合。不斷地讓學生經歷分與合的活動,感受分與合既是不同的,又是有聯系的。
第30頁例題教學4的組成,分三步進行。首先把4個桃放在兩個盤里,讓學生邊操作邊體會"分";接著把分4個桃抽盤里放3個桃,另一個盤里放1個桃,得出4分成3和1,讓學生理解431表示什么意思,是怎么得到的。接著讓學生思考通過中間和右邊的分桃圖又能得出什么。先半獨立完成4分成2和幾,再獨立完成4分成幾和幾。教學的第三步要在"分"的基礎上推理"合":因為4分成3和1,所以3和1合成4。這道例題是本單元的第一道例題,教學任務不局限于4的組成,還有分與合的思想,研究數的組成的方法,這直接關系其他各數組成的教學。所以,必須讓學生參加分桃的活動,經歷由分實物抽象成分解數的過程。
2、在分與合的活動中,逐漸提高智力活動的要求。
在數的分與合中存在一些規律,發現和利用這些規律能提高探索活動的效率和記憶數的組成的水平。
(1) "分"與"合"是數的組成的兩個方面,是10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的重要基礎。大多數學生喜歡計算加法從"合"的角度求和,計算減法從"分"的角度求差。教材引導學生逐漸掌握"分"與"合"的關系。
①教學4的組成,先認識"分",再認識"合",把"分"與"合"分開教學,便于逐個理解含義,初步感受它們是有聯系的。
②教學5的組成,同時提出"分"與"合"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分"立即說出"合",使兩者成為有機聯系的整體。
【數學百分數應用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數學百分數應用教學反思12-13
數學百分數應用教學反思12-13
小學數學百分數的應用教學反思07-01
數學《百分數的應用》教學反思范文07-01
小學數學《百分數的應用》的教學反思06-16
《比的應用》數學教學反思05-29
《比的應用》數學教學反思05-29
百分數的應用教學反思09-26
《百分數應用》的教學反思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