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典》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開國大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1
《開國大典》這篇課文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新中國誕生無比自豪、激動的感情。
相關的歷史史實學生了解太少,很難體會文本所表達的情感。為了讓同學們更深刻感悟新中國成立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喜悅與自豪,我抓住“大典”的中心環節,充分利用視頻資料,讓同學們感受開國大典的盛況,感受人民群眾激動、興奮的心情。
學生觀看了毛主席的.講話視頻,聽到毛主席的宣告時產生的那種激動、興奮的心情,然后帶著這種心情進入到課文中去。在文字中去感受人民翻身當家作主人的驕傲,自豪,學生帶著情感進入文本,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學法指導的基礎上,學生能夠抓住重點詞,如“升國旗”部分,“歡呼”一詞出現多次,教學時讓學生找出帶有“歡呼”一詞的句子,體會每一次是在什么情況下歡呼起來的?表達了人們怎樣的思想感情?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朗讀。接下來交流討論,彼此啟發,使思維活躍起來。
課后在讀熟課文,理解了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以《歡樂的夜晚》為題寫一個片段,寫出夜晚燈火焰花交相輝映的情景,再寫參加活動人員的表現,學以致用,將文章內容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效果應該會更好。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2
《開國大典》這一課主要描述了開國大典的盛況,讓學生體會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可以說這節課我精心的`準備設計。課前收集了許多相關的文字材料,準備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體會這一盛況,感受人們的思想感情。可是由于孩子小,與1949年那個年代又很久遠,課文的內容又不是那種他們感興趣的,所以整個課堂效果并不是很好,盡管我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也顯得很枯燥無味。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3
《開國大典》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新中國的誕生無比自豪、激動的心情,展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們特別是毛澤東的領袖風采。課文按照開國大典進行的順序敘述。先講大會開始前會場上的情況;然后講典禮的主體部分——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成立、升國旗、宣讀中央政府公告;接著講閱兵式的盛況;最后講群眾游行。本文主要通過對開國大典一個個場面的描寫來表現人民自豪、激動的心情,展現毛澤東的領袖風采。我采用問題引導教學法分兩課時進行設計與教學。在第一課時,學生已理清課文順序并對會場情況這個場面進行了品讀,初步感受到了會場的隆重與熱烈的氣氛以及人們當時無比自豪、激動的心情,第二課時則繼續品讀其他三個場面。
上課伊始,我用簡短的語言把上節課的內容交代了一下后就直入本課,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帶著目標去學。
接著進行第二個環節品讀文本,解決問題。我提出統領全篇的大問題:“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象當時的情景,畫出描寫人物活動的語句,說說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并把感受批注在旁邊,再有感情的朗讀。”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讀自悟,獨立完成后再在小組內交流,然后進行匯報,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這也正是”三步”的體現。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我盡力引導學生去想象場面情景,把心放到課文中去,設身處地地去讀、去想。引導學生想象時,抓住一些關鍵詞、句,通過對這些關鍵詞、句的揣摸來體會人們的思想感情。此外我還特別重視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領會情感。比如課文第七自然段,我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時,和想象場面情景有機結合,讀讀、想想、讀讀,在讀好感情色彩強烈的句子的基礎上,進而朗讀全段,并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透過一個個場面,體會人民群眾激動、自豪的心情,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幫助學生體會這種思想感情我搜集了一些與課文相關的視頻材料,如,毛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那一刻,以及盛大的閱兵式,讓學生對新中國的成立有所感受,真正體會到人們激動、興奮、自豪的心情,以及毛主席的偉人風采。
最后回讀全文,總結全文。不但讓學生從人文角度去歸納概括,更主要的是要聯系文章總結場面描寫的方法。這也突出了本課的重點。
接著我順學而導進行第四環節,鞏固應用拓展延伸。運用本課學到的場面描寫的方法,寫一個場面。最后把學習延伸到課外,讓學生繼續搜集毛主席的資料,向學生推薦兩個網站。
整堂課下來,學生都能用心去讀去感悟,朗讀的'比較到位,課堂效果比較好。只是由于課文比較長,在給學生自讀自悟,小組交流時,時間稍微短了些。此外,在最后總結場面描寫方法時,顯得有些著急了,學生練筆時間也不夠充分。板書也不夠精煉。我想,我在以后的教學中還應繼續努力鉆研,讓問題引導教學法在語文課堂中放射出更美的光彩。
執教《開國大典》一課后,我反復回憶自己的教學過程,發現自己有了可貴的進步,也留下了些許遺憾。結合香港友誼學校的領導、專家和兄弟學校的老師點評之后,我作出以下反思:整節課,我時時留意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與溝通,教師的教態,語言都比較得體,學生在相對放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真正體現了“和諧課堂”。
執教過程中,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目較明確。在學生默讀課文后,交流概括出開國大典的幾個場面,然后直奔重點,學習“典禮”這一部分。既整體把握,也緊扣重點。“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這堂課中,我結合預設的學習目標,注重滲透學法的指導,如:結合背景資料理解課文內容;邊讀邊展開想象理解課文內容;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抓住文中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一滴水能映出太陽的光輝”,在學法指導的基礎上,學生能準確抓住“一齊、歡呼、歡躍、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等詞,體會人們因新中國成立激動而興奮的心情。再如學習“升國旗”部分,學生也能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體會句子包涵的情感。結合課前查找的資料,體會“站”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對文本有了深層次的理解。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我還及時捕捉學生的思維的閃光點,及時地進行評價。對課堂上出現的失誤及時進行自我批評與反思。課堂的開放、民主,平等得以體現。課后反思時,我深刻地意識到:這堂課中,朗讀指導沒有體現層次性。在學習課文的重點段(第七自然段時),必須要充分地學生多形式、多層次的朗讀與評價,才能體會首都人民的興奮、激動、自豪的心情。離不開教師的指朗讀指導。但課堂中出意兩次小小的意外(ppt上打錯了兩個字),打亂了思緒,不夠鎮定、冷靜,導致對教材的處理沒能完成課前的預設,未能體現朗讀的層次性。“細節決定成敗”,是我本次公開課后得到的教訓。教師要做教學的有心人,只有關注課堂細節,生成才能別樣精彩。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4
本節課的教學讓我認識到一些距離,學生比較遠的課文內容,我們應該借助多媒體教學比較好,因為它能克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產生良好的視聽效果,對學生產生一定強度的.刺激,引起學生的注意,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激發學生強烈的情感,從中獲得直接、生動、形象的知識。在今后的授課過程中,應恰當、適時采用多媒體教學,加快知識信息的傳遞,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5
上完了《開國大典》一文,感受頗深,其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我們多媒體走進課堂的這天,我突然發現孩子們更愿意看,而不愿想象了。
這天我所講的資料《開國大典》,這離孩子們能夠說比較遠,理解起來有必定的困難,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當然在網上找了一些“開國大典”的錄像籌備給孩子們看。課上,我們剛把課文讀完兩遍,一個學生便迫不及待地對我說:“老師,您帶我們到多媒體教室來上課確定有錄像,先讓我們看看吧”“你想看什么錄像?”我問。“開國大典隆重的場面呀,老師是什么樣的呀?”孩子的一句話讓我打了個冷戰,因為作者把開國大典的盛況描述得既明確又活潑,而此刻我的學生沒有用自我的頭腦去理解,去想象,而是在等我給他們放錄像。我長吁了一口吻,要求學生們一邊聽讀,一邊閉目想象,睜大靈動的眼睛,到語言文字中去看,去想象。努力使原文字成為語言形象。這些形象,包含著學生對語言好處的溶解,對語言情緒的感悟,以及語言內涵的感悟。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知識和形象的原始積聚,并在與新的知識進行同構、重組及與學生語言、學生情緒發生碰撞中促使學生進行新的摸索,發明新的形象,從而使句子的內涵變成具體的形象在眼前浮現,化作了逼真的情緒在心中涌動。最后,在學生想象、表述的基礎上我才給孩子們看了《開國大典》的錄像,看看自我想象中的開國大典的場面與錄像中的開國大典的場面有什么異同?孩子們興趣很高,說得頭頭是道。
這節課,我在為我學生精彩的表現鼓掌的同時我也在反思:多媒體以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情勢,以跨越時空的非凡表現力,大大增能人們對抽象事物與過程的理解與感受,從而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的境界。作為語文教師,我也充分認識到了多媒體的運用對語文教學帶來的可喜變更,在教學實踐中,我也多次運用多媒體來上課,然而這天我在品嘗了多媒體帶來的甜美滋味的'同時,也確實感覺到了一些苦澀味道。多媒體教學手腕在創設教學情境的同時有時也會無意抹殺課堂的活潑性及孩子們的想象力。因此,我以為,多媒體教學的實行,要思考學科的張力和可發明性,任何手腕都是為更好地教學服務的,而此刻涌現了一種“怪”現象,有的老師要講公開課,不是先想教案怎樣寫,而是先思考課件怎樣找?怎樣做?如果在語文課堂中這樣使用多媒體,那么它帶來的喪失,絕非“東施效顰”一詞能夠了之的。我們不否認多媒體教學手腕在語文學科帶來的巨大作用,更不是要在語文教學中拒絕多媒體。多媒體進入語文課堂是大勢所趨,但對語文學科而言,它存在的弊端也是不可疏忽的,這需要我們選取性地運用,讓多媒體能更好地施展他的作用。
以上觀點僅是一家之言,不當之處,肯請專家同行不吝賜教。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6
今日,我上了《開國大典》一文,感受頗深,現總結如下幾點體會:
1.以練習為導,讓生自學、自我感知每個段落的內容。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特別是感知每一段落時,總設計一定數量的練習題或思考題讓生邊讀邊想,自己去學習獲得知識,把握一段的大意,從而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
2.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理解課文時,讓生邊讀邊想邊劃,寫自我見解;通過比較句子,運用詞語,體會并掌握文中用詞之精妙;快速讀、細讀、品讀等環節的安排,則訓練了學生略讀、精讀、有感情讀的能力。
3.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貫徹教學中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的原則。
現代教學法是以解決教學任務為目的的師生共同活動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師的教授法,也包括學生的學習法。啟發式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是引起學生智力的積極性”“凡是能夠引起學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動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為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意選用有助于學生形成自學能力、自學習慣的教學方法,且避免單一。如理解文章內容選用填空、練習、默讀劃句復述等教學方法;體會文章用詞之確切,則采用了比較品讀遣詞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復出現的詞語,導生領會人民當時的心情與情感,并有意識地安排了“讓生自讀課文,理解加評注”這一教學環節,讓生在積極參與學習的活動中學會知識,掌握閱讀技能。
4.利用形象的教學手段
使生處于和課文內容協調的氛圍中,有求知的欲望和興趣,從而學得愉快,學有所獲。在初讀全文前,先給生提供了有關“開國大典”的電視錄像,讓生具體感知當時情景;具體體會大典莊嚴、隆重的氣氛及人民的情感時,又再次出現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燈,目的都是為引導學生入境,縮短主體感知與文字的距離,使其學得有趣味。
5.教學環節設計以人感知事物的規律為依據
體現“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思路,如教第二段時,默讀整體感知大典進行情況;爾后,抓重點詞句領會人民的情感并品讀優美詞句;最后再有感情朗讀全段,加深對全段文章的理解。如此,也教給了學生閱讀的最基本方法,并有效地結合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7
我上了《開國大典》一文,感受頗深,現總結如下幾點體會:
1.以練習為導,讓生自學、自我感知每個段落的資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異常是感知每一段落時,總設計必須數量的練習題或思考題讓生邊讀邊想,自我去學習獲得知識,把握一段的大意,從而掌握必須的閱讀方法。
2.注重學生閱讀本事的培養。理解課文時,讓生邊讀邊想邊劃,寫自我見解;經過比較句子,運用詞語,體會并掌握文中用詞之精妙;快速讀、細讀、品讀等環節的安排,則訓練了學生略讀、精讀、有感情讀的本事。
3.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貫徹教學中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的原則。
現代教學法是以解決教學任務為目的的師生共同活動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師的教授法,也包括學生的學習法。啟發式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是引起學生智力的進取性”“凡是能夠引起學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動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為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意選用有助于學生構成自學本事、自學習慣的教學方法,且避免單一。如理解文章資料選用填空、練習、默讀劃句復述等教學方法;體會文章用詞之確切,則采用了比較品讀遣詞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復出現的詞語,導生領會人民當時的心境與情感,并有意識地安排了“讓生自讀課文,理解加評注”這一教學環節,讓生在積極參與學習的活動中學會知識,掌握閱讀技能。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8
《開國大典》是一篇精讀課文,以回顧歷史,感受新中國成立時人民群眾激動、自豪的心情為主題。這篇課文主要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主要寫了“會場情況、典禮過程、閱兵式、群眾游行”這四個部分,其中典禮過程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它是按奏國歌、宣告、升紅旗、鳴禮炮、讀公告這樣的過程進行的。通過描寫廣場上人民群眾的動作、神情,表達了中國人民對領袖毛澤東的無比熱愛之情,以及對新中國成立的無比自豪和激動的心情。
在教學過程中,努力讓語文課成為“語言”的課堂。讓孩子親近文本,以各種方式的讀,默讀、自由讀、朗讀、引讀,以及體現自讀自悟的個性閱讀,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孩子走進字詞,在字詞理解、語言感悟中體味語文,發現語文的美。讓孩子感受意象,以想象訓練豐富語言感悟,生發形象。努力讓語文課成為“情感”的課堂。語言文字中群眾的情與教師情、學生情,在語言教學的生成過程中,形成一個具有震撼力的情感場,讓孩子的情感在文字上舞蹈,我始終認為情感是文字的旋律,文字是情感的體操。教學中時時突現情感的魅力,師生撞擊、音像刺激、氣氛感染,以情促悟。
整堂課主要本著新課程理念中以學生為中心出發,讓學生自己說,通過自己找重點字詞感悟體會,再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當時人民群眾的激動、自豪,讓語文課上出語文味,實現語文性和人文性的真正統一。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9
《開國大典》這篇課文寫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舉行典禮的空前盛況,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民當家做主的自豪、歡樂的心情。
本課先寫了舉行開國大典的時間、地點和參加人員;接著寫了天安門廣場的位置,及廣場的'情況;再接著寫了開國大典的盛況;最后講了游行隊伍。
在教學本課時,我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處于和課文內容協調的氛圍中,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從而學得愉快,學有所獲。在初讀全文前,我先給學生提供了有關“開國大典”的電視錄像,讓學生具體感知當時情景;具體體會大典莊嚴、隆重的氣氛及人民的情感時,又再次出現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燈,目的都是為引導學生入境,縮短主體感知與文字的距離,使學生學得有趣味、學得主動。
課文第三段寫了“開國大典”的盛況,這一段按照典禮進行的順序來寫。在第三段中,“歡呼”一詞出現多次。教學時,我讓學生找出帶有“歡呼”一詞的句子;并思考每次是在什么情況下歡呼起來的?這表達了人們怎樣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展開想象,深刻挖掘。通過比較句子,運用詞語,體會并掌握文中用詞之精妙;快速讀、細讀、品讀等環節的安排,訓練學生略讀、精讀、有感情讀的能力。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10
今日,終于執教《開國大典》一課,教授這篇文章,我認為有“兩座大山”需要想辦法戰勝——篇幅長;時代背景學生難以感同身受。
為了攻克這兩大難點,對于篇幅長這一點,我選擇帶領學生按照典禮前、典禮時、典禮后的順序快速將文章劃分層次,而授課時主要讓學生了解典禮時的各項流程分別是怎樣的,之后采用表格的形式分別找出該場面中寫群眾表現的句子,通過朗讀,感受群眾的心情。
表格出示后,我觀察到大部分學生們的表現,或眼神呆滯,滿臉迷茫;或拿起筆,無從劃起;或完全沒跟上,還停留在典禮前的文字書頁上。看到這樣的情況,我打算先帶著學生找第一處群眾描寫的句子,做一個示范。但我教學時沒有注重策略,快速引出句子,這樣,對于不會找的同學沒能起到示范的作用。應該先讓學生根據提示聚焦自然段,接著找關鍵詞“群眾”或者找到規律“三十萬人”即是群眾。
這也許是一個很土的策略,但這是我現下能想到的改進的`方法,雖然可能有些人不贊成教得這么細,但我作為教師,我希望在我的課堂上學生能跟上來,即使是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聽懂我的課,學著思考簡單的問題,能在一節課里有所收獲。
我是位“貪心”的老師。我不僅希望學生能在我的閱讀教學中學到一點閱讀的方法,學有所獲,但同時我也希望學生們能在我的教學中理故事背景,感人物形象或文章情感,即學有所悟。
故面對第二個難關,我在新授開始前和學生“嘮嗑”,聊清末閉關鎖國,簽訂諸多不平等條約;聊八國聯軍侵華,圓明園被毀,國寶流失;聊巴黎和會上外交的失敗;聊民眾的疾苦和人民未覺醒的可怕;聊黨的建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也許是受《覺醒年代》的影響,講了很多,但由于沒做什么準備,很多歷史細節都不是很詳細,需要改進。
中間,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我穿插了圓明園被毀、南京大屠殺紀錄片和開國大典等片段視頻。但由于設備原因,又用的去年的視頻資源,部分畫質不清晰,部分不能播放,似乎沒能達到預想的效果。
回顧這一課,整體感覺教得不是很好,兩大難關雖然想了些辦法,但似乎沒能帶動學生,朗讀的情感也沒能出來。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11
《開國大典》是一篇長文,整體把握是必須的,那么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之上,該怎樣來引導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文章而不僅僅是走過場呢?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煩瑣和肢解,來達到“長文短教”,提高效率呢?這是我在備課的時候深入思考的問題。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那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點”,抓住這些“點”拓展到全篇,就能順暢地實現“整體感知”和“整體把握”。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叩其一點,散發開去”的方法,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找到文本的一個支點,牽動整個文本的學習,使課堂線條簡單,條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條串聯珍珠的絲線。
“用一個詞概括對開國大典的感受”——抓住中心,統領一文。
“會讀書的學生可以把文章讀成一句話,甚至讀成一個詞。”這是對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人性化描述。在課堂上以中心詞為切入點,將詞語的理解和課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機糅合在一起組織教學,就可化繁為簡,使課堂教學主脈絡清晰,順藤摸瓜,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有條理地思維,幫助學生形成思維的系統性,直達教學目標。另外,抓住這些詞語做為整體突破的切入口,也有效地引導了學生讀書的興趣。當學生把“隆重”、“熱烈”、“莊嚴”寫在黑板上的時候,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便有了具體的落實。
“這些感受照應了題目中的哪個詞?”——緊扣題眼,教活一課。
文章的題目是全文的中心體現,尤其是題眼,學生可以通過它“窺一斑而見全豹”。從文章的題眼切入,可以準確地把握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從而以此為主線展開語文能力的訓練和語文情操的感染。引導學生發現“隆重”、“熱烈”、“莊嚴”與題目中的“大”的聯系,學生有了頓悟感覺,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學習的興趣,也為下一步直奔重點作好了鋪墊。
“課文中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大”?”——整合問題,串聯一篇。
問題是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源頭活水,問題也可以作為指導學生閱讀的切入點。這就要求老師設計的問題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是一問抵許多問的主問題。當然,我們現在更多的是提倡引導學生大膽提問題。但是學生設計的問題一般都比較瑣碎膚淺,這就需要老師做適當的引導,將學生的多個小問題,整合成一個能夠推進閱讀的“大問題”,這個問題覆蓋了全文,可以給學生留有較大的.思維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又可讀,又可想,可說,可辯。學生自主思考、討論并回答了這個問題之后,不僅較為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內容,而且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深刻性。有言曰:“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只有在“高”“闊”的空間里,才能“任飛”“憑躍”!
叩其一點,散發開去,牽動對全文各部分的閱讀感悟,就能實現閱讀結構的優化,關鍵是我們老師能深入的理解課文,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把握課堂,多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深入理解新課標的精神,長文短教,提高效率這個目標就一定可以實現。長文短教,教師“教”的時間壓縮了,相應地,學生“學”的時間就增加了──他們在閱讀時就有時間進行感受、進行理解、進行欣賞,進而真正感受語文學習的快樂和幸福。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12
教學案例
師:出示句子: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同人民的心齊歡躍起來。大家細細讀讀《開國大典》里的這段話,休會體會句子意思,想一想: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現了什么樣的情景?
(生自讀、體會、想象)
師:誰把這句話讀讀,其他人一邊聽一邊閉目想象,在你眼前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
(指名朗讀句子,其他人閉目想象)
師:誰說說,這宣告、這聲音傳到了什么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這聲音傳到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飛揚,男女老少歡天喜地,大家敲著鑼,打著鼓,歡呼新中國的誕生,歡慶人民的解放。
生:這聲音傳到農村,田間地頭,村前村后,到處鑼鼓喧天,人們都擁出家門,歡呼著,高喊著,一個個激動萬分,不少人高興得熱淚盈眶。
生:這聲音傳到學校,大家拿著鮮花,揮著彩帶,放著鞭炮,唱啊,跳啊,喊啊,好像要讓這個消息傳遍全世界。
生:這聲音傳到了劉胡蘭的家鄉,大家一下子擁到了劉胡蘭的家里,把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告訴了她的爸爸、媽媽。她爸爸、媽媽來到了劉胡蘭的遺像前,喃喃地說:胡蘭子啊,你聽到了嗎?你盼望的一天終于來到了,我們終于有了出頭的日了啦!
(其他學生發言略)
案例解讀
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終于盼來了解放,迎來了新生,此時此刻,人們臉上的興奮,人們心中的激動,是再怎樣描述也不過分的。但是,學生僅僅從作者提供的句子,還是難以深切感受的。但從上述片斷可以清楚地看到,學生對人們無比激動、無比高興的感悟是深刻的、形象的、真切的。這是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是教者抓住了課文中集中表達人物情感的重點句子,借助想象,顯化形象,物化情感,從而使學生借助形象的畫面,深刻地感受了蘊涵在語言文字中的豐富情感。
想象是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想象的過程用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藝術的語言說。就是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的功夫。語言描述的形象本身沒有直接可感性,必須借助想象和聯想來實現,因此從這一意義上來講、沒有想象與聯想、也就沒有語言的感悟。兒童認識長于感性,側重于形象思維。小學生閱讀最感興趣的是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那美妙的景色、豐滿的人物、真切的事物,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各種感官。可見,在閱讀教學中,可引導憑借聯想,借助想象、還原語言描述的形象,補充語言潛在的形象,延伸語言相關的形象,使學生產生豐富而真切的心理視像,通過對語言的感受,體驗,形成對語言的感性認識,并進入語言的形象中去觀察,去傾聽,去觸摸,去感知,去領悟,以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客的直觀感知。
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國人民的心一齊歡躍起來。是《開國大典》中的重點句子,它集中表現了獲得了新生的中國人民無比激動、無比歡樂的思想感情。這句話蘊涵著極其豐富的形象,但其形象是隱含的、潛藏的,如果不引導透過語言文字去展開想象,創造形象,那蘊涵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學生就難以得到具體的感知和深切的感。
正因為如此,教者要求學生一邊聽讀,一邊閉目想象,睜大靈動的眼睛,到語言文字中去看。這樣,在學生眼前,語言文字就不是簡單的語言符號,而是豐富的語言形象:城市里大街小巷彩旗飛揚,男女老少歡天喜地;農村中,田間地頭,村前村后,到處鑼鼓喧天,個個激動萬分;學校里、人們揮著彩帶,放著鞭炮;劉胡蘭的爸爸媽媽淚流滿面。激動萬分這些形象,包合看學生對語言意義的溶解,對語言情感的感悟,語言內涵的體悟。這樣引導,能充分調動學生知識和形象的原始積累,并在與新的知識進行同構、重組及與學生語言、學生情感產生碰撞中促使學生進行新的探索,創造新的形象,從而使句子的內涵變成具體的形象在眼前顯現,化作了真切的情感在心中涌動。
這一個個典型的畫面、融語言的蘊涵、形象內涵、情感內涵于一起,是學生在語言的作用下調用自己庫存的表象進行心靈重構的結果,是學生精神世界的新成果。它帶學生走進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他們在感悟語言豐富內涵的同時,開掘和提高了精神境界。可見,對一些蘊涵豐富形象的詞句,可設法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與語言文字有關的表象。使語言與活性的形象建立起聯系,使語言在鮮活的形象嫁接中獲得生命活力。這樣,當學生憑著作品語言,跨越廣袤空間去神游時,作品就成了學生心中美而的畫卷了。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13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這堂課中,我結合預設的學習目標,注重滲透學法的指導,如:結合背景資料理解課文內容;邊讀邊展開想象理解課文內容;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抓住文中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課后,我意識到:這堂課中,朗讀指導沒有體現層次性。在學習課文的重點段(第七自然段時),必須要充分地學生多形式、多層次的朗讀與評價,才能體會首都人民的興奮、激動、自豪的心情。離不開教師的指朗讀指導。
同時我還發現朗讀對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一篇文章只要朗讀得有感情,學生自然而然就能體會到思想感情,教師要指導學生的'朗讀,少不了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對于學生理解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極有幫助,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能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產生豐富的情感想象,與作者共鳴,與作品中的人物共鳴。因此,教師的范讀十分的重要。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14
本節課的教學成功體此刻:以“齊”為切入點,層層推進,升華情感。
1、發現“齊”的妙處:簡短導入后,進入典禮部分,以問題“這部分哪句話點明了‘開國’二字,聽到毛主席的宣告,人民會是什么情緒?”直接導入第7自然段的學習。在辨析“一齊”與“一齊”的區別中,一遍遍讀第7自然段,學生初步感受到這“一齊”背后的情和意。
2、讀出“齊”的內涵:借助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和教師引入的資料,個性是一些醒目的數據及圖表,幫忙學生更好地認識解放前國家的經濟狀況和人民生活狀況。課上教學效果很好,學生受到了觸動,進一步理解了為什么人民的心如此之齊。此時我又播放了《開國大典》的片段,課堂尤如慶典的會場一般,學生個個莊嚴肅穆,情緒推向了高潮。此刻,朗讀第7自然段,那種激動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3、尋找“齊”的所在:“一個‘齊’字讀出了百姓的心聲。你還能從哪些動作、語言中感受到萬眾一心?”我力求透過一個問題引領學生細細讀文,去尋找那體現出萬眾一心的句子。學生在找句子,讀句子,品句子的過程中對“民心齊”的理解逐步加深。透過各部分的`理解豐富了學生的情感,從而在讀第7自然段時,他們越發有感情,以至到達充滿感情背誦的目標。這一環節意圖明確,學生讀中悟情,讀中表情。
4、延伸“齊”的情感:這是我個人比較欣賞的環節。透過背景烘托氣氛,用教師的語言激發情感,我成功地將學生轉化為“游行者”的身份,讓他們望著煙火表達心聲,借此表達中國人民的自豪之情、興奮之情,及對共和國的完美祝愿。就應說學生對“民心齊”的感悟由此得到了延伸,在抒情之余升華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中,我選取了新穎的切入點,設計了富有激情的語言及情境。因為情境的帶動,學生的情緒得到了升華,朗讀也漸入佳境。這就是不一樣的切入,不一樣的激情。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15
《開國大典》寫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舉行典禮的空前盛況,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民當家做主的自豪、歡樂的心情。 本課先寫了舉行開國大典的時間、地點和參加人員;然后介紹了廣場的布置情況;接著寫了開國大典的盛況;再接著寫了閱兵式;最后講了游行隊伍。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如果將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講解的話,恐怕三節課都無法完成。這篇課文在教材的第二單元。這一單元的教學重點是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這節課我就讓學生從課文的重難點入手,再有機地拓展到課外內容,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我首先由課題導入,理解“開國大典”:創建國家的重大典禮。因此開國大典“隆重、規模盛大、莊嚴、熱烈”。其次是學生進行閱讀,理請文章的寫作順序,文章按照幾部分來描寫開國大典的。第三步由學生邊默讀邊找出文章描寫隆重、熱烈、莊嚴、盛大氛圍的語句加以體會,說明理由。第四步,讓學生在文中畫出表現人民群眾激動、自豪的句子,讀一讀,并寫出自己的體會。讓學生感受開國大典的盛況,畫出表現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新中國的激動、自豪的句子,學生的自我學習,內化過程從中得以體現。
深刻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朗讀是最佳手段之一。在比較理解的基礎上,采用齊讀、輪讀、邊讀邊鼓掌的`形式引導學生朗讀,體會出人們無比高興、自豪、激動的心情。同學之間交流時可以相彼此啟發,使思路拓展,思維活躍起來。
本課教學,我還注意了細節,讓學生由衷地感悟到開國大典的那種場面、那種氣氛、人們內心的激動情感。本文第二大段,講了天安門廣場的位置,天安門城樓的布置等情況,突出了隆重、熱烈、莊嚴、盛大氛圍。教學這段時,在學生讀懂課文內容的情況下,引導學生畫一畫丁字形廣場,并按書上講的方位標上相應的位置名稱,可以加深對此段內容地了解。
課后“思考練習”中有一道題:“用一二百字寫出開國大典的梗概”。學生沒有學習過寫故事梗概,我就將概括梗概融入到講課時。每講完一部分,就讓學生用一兩句話說說這一段寫了什么。課文學完了,梗概也就說出來了,同學們寫時就順利多了。
不過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就是只顧得“授人以魚”,忘記了 “授人以漁”,只引導學生寫出梗概,沒有告訴學生概括的方法以及要求, 所以有部分學生在寫時,各部分之間缺少連接的語言。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教學反思10-18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10-25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08-19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11-23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11-19
《開國大典》的教學反思01-02
開國大典的教學反思10-06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06-19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11-29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