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琥珀》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琥珀》教學反思1
《奇異的琥珀》是一篇極富情趣、引人遐想的科學小品文。課文通過想象,以生動有趣的語言具體記敘了琥珀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初步了解化石的相關科學知識,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本課時的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和必須具備的條件,體會科學家合理想象的依據,并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新課程理念倡導教師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有效地激活教材的知識,形成具有教師個性教學的語文教學課堂。基于以上的教學理念,課堂上我力圖體現以下幾點:
(一)巧妙設計,以學定教
在教學過程中,先引導學生理清課文的脈胳,整體感知全文的內容。引導學生質疑,結合質疑深入文本解決,真正的做到了以學定教。接著以“篇末入手”、“邏輯提問”、“由果溯因”的變序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角色轉換,揣摩想象
具體想象琥珀形成的過程是本課時教學的重點之一。引導學生從琥珀的樣子和發現地海灘,思考松脂球的形成過程以及演變成琥珀的過程。如何結合課文,讓學生想象并表述出琥珀的形成過程呢?首先創設情景“我是小小科學家”,引導學生以科學家的角色,入情入境,融入文本去揣摩想象,在輕松愉快的表達氛圍中,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真正實現了與文本的對話。教師適時地指導學生朗讀重點詞句,有效地把聽、說、讀結合起來,突出了本課時的教學重點。
(三)自主合作,活躍課堂
在學生充分想象并閱讀課文的基礎上,以小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這也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歸納總結出松脂球和化石的形成條件,補充完善研究記錄表。教師適時指導,并隨機抽取兩名學生上臺匯報展示。學生在自主、熱烈地討論、匯報、展示過程中,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使學生的語言能力更好地得以彰顯,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有效突破本課教學難點。
(四)精美動畫,整體回歸
隨著生動的解說詞與逼真動畫的展現,琥珀的形成過程完整的.呈現于眼前,讓想象,畫面,文字完美統一,更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是課文教學的整體回歸。
(五)大膽想象,創新寫作
課后讓學生以新編《奇異的琥珀》為題,發揮豐富的想象能力,對課文中描寫的這塊琥珀的形成還有可能是怎樣形成的,進行大膽的猜測,并寫下來,更好地將語文課堂延伸到課外。
(六)不足之處
由于時間關系,本節課中學生的朗讀訓練還不夠。在語言評價方面,我理答得還不夠完美。以后,我還應加強自己的理答機智,更嫻熟、更有效的處理學生精彩的生成。
《琥珀》教學反思2
《琥珀》是德國作家柏吉爾寫的一篇說明文,也叫科學小品。作者用活潑、通俗易懂的文筆,發揮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紹了有關琥珀的科學知識,假想了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從而判斷了它在科學上的科學價值。
課的開始,我出示從網上下載的一些琥珀的圖片,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讓他們觀察琥珀的特點,進而導入課文。
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指導。如: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課文中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真實的?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然后用自己的話來說說這個故事,找出描寫琥珀形成過程中松脂球形成的段落(從第二至第九自然段)從中得出松脂球形成的條件1、在一個太陽光很強烈的夏日;2、在一大片松林里;3、松脂不斷地往下滴;4、一只蒼蠅和一只蜘蛛剛好遇到一起。同學們很快找出了條件并發現作者在描寫這個故事的時候用了許多生動有趣的寫作手法。
我們可以從讀中發現:第八自然段有一句“兩只小蟲都淹沒在老松樹的黃色的淚珠里。”這是一種擬人的寫法,同時把兩只小蟲無可奈何的.樣子表現得淋漓盡致。作者在寫兩個小動物行動時用了一系列的動詞突出它們的活潑可愛:小蒼蠅“展開”、“停”、“撣撣”、“拂拭、“飛舞”,蜘蛛則是“爬”、“劃動”、“撲”……
在現實生活中有各式各樣珍貴的琥珀,學了這篇課文,同學們可以由上述條件推出其他琥珀的形成過程,如果加上自己的想象就會有一篇像課文一樣的美文。所以我出示了一塊鑲有兩只小昆蟲的假琥珀,讓孩子們編故事。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有個孩子說:從前有個天然形成的松樹屋,屋里總有幾只小昆蟲在嬉戲。炎熱的夏季來臨,松樹開始滲出香濃的松脂,一天兩只小昆蟲不幸被松脂裹住,剛好有隕石擊中了樹屋,松脂球隨著大樹埋入地下。經過漫長的年代化石形成了;還有個孩子說一天白蟻王國正在舉行盛大的宴會,各地的白蟻紛至沓來。
不料松脂一滴滴落下擋住了它們的去路,白蟻們想搬開松脂,誰知卻被松脂裹得更緊。其他白蟻看到兄弟們被困十分憤怒,于是群起而向肇禍的松樹攻擊,樹被它們啃倒了,松脂球被砸入地底……幾千年過去了,松脂球形成了化石。本次教學中我在閱讀教學琥珀形成部分時把學生抓得過緊,沒有讓他們充分自學匯報,所以課堂顯得沉悶,后來拓展練習時他們才興奮起來。看來以后在此部分可以給學生提好要求再讓他們充分自學討論,相信效果會更好。
《琥珀》教學反思3
一、教育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發現的過程及在科學上的價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發展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2、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
3、完成“思考·練習”的第二題。作者是怎樣想象這塊琥珀的形成經過的?按照提綱,說說科學家這樣想象的根據。
4、指導學生列出琥珀是怎樣被發現的提綱,再說說科學家這樣想象的根據。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6、通過本課的學習,激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和愛好。
二、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科學家是怎樣根據這塊琥珀進行想象的,體會科學家想象的合理性是本課的重點。通過課后“思考·練習”中第二題解決重點。
三、教學過程
課前一說。
揭題、引讀
1.揭題。同學們你們都見過什么化石?(學生可能回答在博物館中見過恐龍化石、海龜蛋化石、類人猿頭骨化石等。)你們見過松柏樹脂的化石嗎?松柏樹脂的化石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琥珀”。隨之板書課題。指導學生根據拼音讀準課題。
2.引讀。課文中講的是一塊什么樣的琥珀?請快速瀏覽課文找出來讀一讀。(課文最后一段的前三句話)錄像機出示琥珀的投影,讓學生仔細觀察,特別注意它們腿的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
發揮想象,練習表述
這是一塊與眾不同的琥珀,兩個小東西是怎樣被關到里面的,你能發揮想象講述一個小故事嗎?指1-2名同學試說。
(三)看看作者是怎樣想象的,把想象的部分找出來做上記號,再指名讀出來
(四)理解脈絡,討論分段
1.仔細分析一下作者的想象分哪兩部分內容(一是琥珀的形成過程,一是琥珀的發現過程)指名分別讀出這兩部分。
2.這兩部分內容作者描寫較細致的是哪一部分?(琥珀形成的過程。)邊讀邊想琥珀形成需要哪兩個階段?(①松脂球的形成;②松脂球變成化石。)
3.討論分段。全文可分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
第二段(從“一個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講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
第三段(從“海風猛烈地吹”到“這是很少見的”)講這塊琥珀的發現過程。
第四段(最后一個自然段)講這塊琥珀在科學上的價值。
(五)學習重點內容,教師點撥
完成“思考·練習”的第2題。
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這塊琥珀的形成經過的?按照提綱說說科學家這樣想象的根據。(可同位互說,后集體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1.約摸算來,總有一萬年了。
(“約摸”大概估計。因為這個時間是推測、估算的。總有一萬年了的意思是:至少有一萬年了,不會少于一萬年。這個推算、估計是有根據的,因為松脂球變成化石,需地殼變動,松樹腐爛,松脂球淹沒在泥沙下變成化石至少也得一萬年之久。)
2.夏天,晌午的太陽光熱辣辣地照射著整個樹林。
(琥珀是古代松柏樹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須具備的第一個條件是要有松樹、柏樹,所以科學家想象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松樹林里。光有松樹還不夠,還要松樹滲出樹脂來。所以科學家想象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炎熱的夏天。松樹滲出的一滴松脂能同時包住一只蒼蠅和一只蜘蛛,這滴樹脂一定是很大的,只有在非常熱的時候松樹才能滲出這樣一大滴樹脂,所以科學家想象這是在“太陽光熱辣辣地照射著整個森林”的晌午。)
3.海在很遠的地方翻騰怒吼。
(由松脂球變成化石,還需要具備一些條件,這就是要經過很長時間,而且淹沒在地層里面,所以科學家想象,離森林很遠的地方海在翻騰怒吼,后來發生地殼變動“陸地漸漸沉下去,海水漸漸漫上來,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最后森林被海水淹沒,松脂球淹沒在泥沙下面,又過了幾千年變成了化石。)
4.蜘蛛剛撲過去,一大滴樹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干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里頭。
(這塊琥珀與一般的琥珀不同,它里面包裹著一只蒼蠅和一只蜘蛛,因此,這塊琥珀的形成必須具備特殊的條件,那就是事情非常湊巧,蒼蠅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來,而且正好把它們一齊包在里面。從“剛”、“剛好”、“一齊”等詞語看出事情真是巧極了。如果不是湊巧,就不可能形成這樣一塊琥珀。)
(六)按照上面的學習方法,先列出琥珀是怎樣被發現的提綱,再說說科學家這樣想象的根據
參考下列提綱:
1.風吹浪涌,卷到岸邊。
2.孩子赤足踏著,挖出。
3.漁民認出琥珀。
(首先是“澎湃的波濤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邊”,也把埋在泥沙中的琥珀卷到了沙灘上,這才有了被發現的可能。發現琥珀的是漁民父子倆:孩子好奇心強,踏著一塊硬東西就把它挖出來;父親經驗豐富,認出是塊少見的琥珀。)
(七)感情朗讀,深化理解
(八)質疑問難
(九)總結全文
作者通過一塊裹有蒼蠅和蜘蛛的琥珀,運用有關這方面的科學知識,展開了合理地想象,想象出這樣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這個故事雖然是推測出來的,但有科學的根據,因此是合乎情理,令人信服的。文章先寫這塊琥珀是怎樣形成的,是在什么條件下形成的,接著寫這塊琥珀是怎樣被發現的,最后寫這塊琥珀的特征以及它的價值。說明在遠古時代,世界上早已有蒼蠅和蜘蛛了,點明文章中心。
五、布置作業
1.在括號里填上帶點字的正確解釋條。(只填數碼)
(1)海水漸漸漫上來。( )
(2)這兒,漫山遍野盛開著野花。( )
(3)無論做什么事我們都要認真,決不能漫不經心。( )
漫:①到處都是,遍。
②不受拘束,隨便。
③水過滿,向外流。
(1)老松樹滲出許多松脂。( )
(2)這些教科書滲透著烈士的血。( )
滲:①液體從物體的細小空隙透過。
②比喻一種事物或努力逐漸地進入到其他方面。
2.填空。
(1)約摸算來,總有( )年了。
(2)夏天,晌午的太陽光( )地照射著整個樹林。
(3)( )在很遠的.地方翻騰怒吼。
(4)蜘蛛( )撲過去,( )發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 )落在樹干上,把蒼蠅和蜘蛛( )包在里頭。
教學反思
一、電教手段的運用 所設計的配音、影片巧妙。隨著生動的解說詞與逼真動化影像的展現,將每個小讀者引入古老的森林進行遨游,小小課堂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是:有聲有色、有靜有動、有字有形、五彩鮮明、形象具體的情景,寓教于樂,充分體現了觀察表達的教學要求。能遵循兒童心理學規律,運用認識論進行教學,通過幻燈投影,使學生初步感知,繼而默讀全文,給予材料的復現,加深感性認識,再通過表達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的課教學設計,即使學生學懂了琥珀形成的過程這個重點,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學價值這個難點。
二、創設情境活動 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的視聽形象,加強語文信息刺激,使學生眼、耳、口、手協調識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理解,提高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記憶效果。創造良好的情境,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并激發了學生愛自然、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感情。
三、不足之處 本節課中學生的朗讀訓練不夠,真對部分學生朗讀基礎差的情況,教師應多指導,范讀,就一個自然段的朗讀訓練,不應茫目的多讀,也會受到訓練的效果。
《琥珀》教學反思4
《琥珀》這篇課文是德國作家柏吉爾寫的一篇說明文,也叫科學小品。作者用活潑、通俗易懂的文筆,發揮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紹了有關琥珀的科學知識,假想了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從而判斷了它在科學上的科學價值。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了解琥珀的形成過程和形成的必備條件,并從這塊琥珀推想出故事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為了使學生自覺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激起他們對琥珀的興趣,我在課前作了如下布置:選擇你喜歡的途徑,搜集有關琥珀的資料(包括圖片)。
我采用了“篇末入手”的變序教學法,這種方法可以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激勵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求知心切,積極性高,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大有好處,既解決難度較大的科學知識,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一、創設情境活動
精心設計了活動幻燈片、錄音等,創造情境,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的視聽形象,加強語文信息刺激,使學生眼、耳、口、手協調識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理解,提高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記憶效果。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并激發了學生愛自然、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感情。
二、不足之處
本節課中學生的朗讀訓練不夠,真對學生朗讀的情況,應多指導范讀、引讀、分角色讀、分小組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就一個自段的朗讀到位,不應一帶而過,應當在理解的基礎上感悟讀得有情感,有滋味。課的開始,我讓學生匯報關于琥珀相關資料,有的用文字介紹,有的根據圖片介紹,有的利用電腦視頻介紹,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這個互動環節他們更全面了解了琥珀的特點,進而導入課文:文中的琥珀什么樣子?采用了“篇末入手”的變序教學法,激勵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求知心切,積極性高,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大有好處,既解決難度較大的科學知識,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指導。如: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課文中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真實的?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然后學習小組在小組長帶領下根據學案,找出描寫琥珀形成過程中松脂球形成的段落(從第二至第九自然段)從中得出松脂球形成的條件1、在一個太陽光很強烈的`夏日;2、在一大片松林里;3、松脂不斷地往下滴;4、一只蒼蠅和一只蜘蛛剛好遇到一起。同學們很快找出了條件并發現作者在描寫這個故事的時候用了許多生動有趣的寫作手法。例如:第八自然段有一句“兩只小蟲都淹沒在老松樹的黃色的淚珠里。”這是一種擬人的寫法,同時把兩只小蟲無可奈何的樣子表現得淋漓盡致。作者在寫兩個小動物行動時用了一系列的動詞突出它們的活潑可愛:小蒼蠅“展開”、“停”、“撣撣”、“拂拭、“飛舞”,蜘蛛則是“爬”、“劃動”、“撲”……這些收獲全是小組合作探究的結果。
本節課中的朗讀訓練不夠,針對學生朗讀的情況,應靈活地因勢利導指導范讀、引讀、分角色讀、分小組讀等多種形式的讀。應當在感悟后的基礎上讀得有情感,有滋味,畢竟語文課的特點還是要突出。
《琥珀》教學反思5
《琥珀》是一篇極富情趣、引人遐想的科普說明文。在新模式教學中,我采用了“篇末入手”的變序教學法,那么要了解這一課,首先我讓學生們結合課外查閱到的資料談談對“琥珀”的了解;接著,了解這一課的字詞,自學了主要內容,第一課時,就算結束了。根據學急于想見到這塊奇異琥珀樣子的心理,安排學生們自學課文思考根據第二課時出示的三道問題:這塊琥珀到底是什么樣呀?邊讀邊畫下描寫琥珀樣子的句子。匯報:“這塊琥珀什么樣?”對照圖片,了解琥珀的樣子,談談琥珀樣子的奇異之處。再學習它的科學價值,探討它價值上的奇異。在學生弄懂琥珀的樣子和價值后,設疑:“看到這塊奇異的.琥珀,你最想推測什么?”(學生此時最想知道的可能是它的形成過程。)之后,看動畫視頻初步了解形成過程,再在同學們匯報的過程中請同學們認真地讀課文,邊讀邊想一想、畫一畫這塊琥珀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它的形成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使學生充分了解這一“奇物”真正的形成過程,激發起學生熱愛科學,積極大膽探究科學的興趣。最后回歸全文,感受作者想象合理、推理嚴密,總結寫作特點。在本節課上我認為自己有如下兩點成功之處:
一、教學思路清晰,緊扣文眼“奇異”二字展開,突出了重點:琥珀的形成過程。教學環節銜接緊湊,過渡自然,時間安排合理,按時完成教學任務。
二、在教學中,利用多種教學方法輔助學生學習,引導孩子深入地感悟語言、積累語言。師生配合較好,能全身心的投入教學。
我認為也有以下幾點需要改進:
一、要加強對學生回答問題時語言的流暢性和生動性的訓練。例如理解完琥珀形成的四個階段和必備條件,讓學生復述琥珀的形成過程時,教師應提示孩子復述時可以用上關聯詞和一些修飾語把這塊琥珀的形成過程講述得流暢、生動些。由于教師沒有提示,學生只限于板書內容,復述很生硬。
二、本節課中學生的朗讀訓練不夠,應多指導,范讀,讀書時間有些少。
三、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加強對文章內容的整合。本節課的教學顯得有些細碎,教師放手不夠。
雖然我主要采用討論、交流、適時朗讀的方法來組織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但在組織課堂時,對課堂的節奏把握雖然表面上尚算自如,其實好多細節之處不夠老練從容,不能游刃有余,這也是今后提高自身素質的一個努力方向。其次是今后要意識地培養自己組織課堂語言的能力。
《琥珀》教學反思6
教學時,我由認識琥珀入手,從它的共性特點“古代松柏樹脂的化石”到它的個性特點與價值,引導學生抓重點段的重點句,自學分析科學家是怎樣想象琥珀形成,想象的合理之處所在,合理想象的美妙所在時,學生突然提出“‘琥珀的發現’不應該是想象,而是事實”時,我在課堂上隨機作了這樣的處理:
我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學過的《黃河象》這課,然后告訴我,黃河象化石的發現時,作者告訴了我們發現時的什么情況?”(生述黃河象發現的時間、地點及人物)
“我們所說辦事要講科學的態度,首先就是忠誠于事實。再來看課文,如果誰這么了不起,最早發現了一塊這么珍貴、罕見的琥珀,科學家應不應該在這為他寫上一筆?尤其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作者柏吉爾是一位德國作家。以德國人歷來辦事嚴謹仔細的作風,柏吉爾先生不應該漏過象發現時間和地點人物這么重要的東西,對不對?”
“很多同學認為‘發現不是想象’的理由是課文中的這句話‘從那塊琥珀,我們可以推測發生在一萬年前的故事的`詳細情形……’。既然古代的形成是想象,那么近代的發現總不可能是想象吧!其實不然。前面我們聯系了上下文理解‘推測’的含義,誰還記得?”
“對于我們人類來說,已知的總是太少,未知的總是太多。甚至于就在今天這樣的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你也可能無法知道昨天在自然博物館收藏進來的那件藝術珍品,最早是誰發現的。那么,怎樣認識茫茫的未知世界呢?”
(生爭答:“展開合理的想象”)
“自已讀讀課文,聯系前面科學家想象琥珀的形成來說說,科學家想象“琥珀的發現”合理嗎?”
(生經過讀書,很快理出了這樣一條科學家合理想象的線索:陸沉海漫——淹沒泥沙——沖上岸灘——漁民父子)
小結:“對于為我們發現這塊琥珀的人,我們懷有深深敬意,但由于時光變遷,已經無從考察是誰發現它的?因此,我們惟有(指黑板)依據事實,合理想象它了。科學家想象得非常合理,幾乎可以達到亂真的地步。這就是寫文章時合理想象的真正魅力所在。”
《琥珀》教學反思7
《琥珀》是一篇閱讀課文。閱讀課的任務和講讀課的任務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說,講讀課的主要任務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感知本課語文基本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而閱讀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運用在講讀課中學到的語文基本功,半獨立地理解課文內容,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顯然,這兩類課文的任務是有差異的。因此,其教學結構、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
徐國宣老師的這篇《琥珀》教案,緊扣了閱讀課的“主要任務”來設計,真正體現了閱讀課教學的特征,把閱讀課文真正上成閱讀課。在教學活動中,有些小學語文教師總覺得閱讀課文不好上,到底怎樣上才符合閱讀課教學的要求,總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國宣老師設計的這篇《琥珀》教案,為我們上好閱讀課文提供了范例。
一、緊扣“半獨立地理解”進行教學
所謂“半獨立地理解”,就是教學時既不是老師包辦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語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語言文字。要使學生的“半獨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預習引進課堂。預習這個環節很重要,沒有預習,就談不上“半獨立地理解”。這篇教案設計,其教學過程的第一步,就是讓學生預習課文,并檢查預習的效果,看看學生在預習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課文內容。理解這篇課文內容的關鍵是:
(1)這塊琥珀有什么特點;
(2)這塊琥珀有什么價值。
學生在預習中能理解了這兩個問題,也就初步理解了課文內容,達到了預習的效果。預習及檢查預習效果之后,是引導學生自己去閱讀課文,理解語言文字。這一教學過程,學生也是在“半獨立地理解中進行。教學的主要方法是教師點撥,學生討論。而教師點撥的方式是設疑啟發。例如,要學生理解“約摸”一詞時,徐教師是這樣點撥:“‘約摸’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一萬年前要用上‘約摸’這個詞?”經過設疑啟發,通過討論,學生對“約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從課文中知道,這塊琥珀的形成要具備兩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是要有松柏樹,第二個條件必須是炎熱的夏天。第一個條件是顯性的,在課文的語言文字中明顯地表露出來,讓學生找出描寫松樹的句子并把它讀一讀就能明白。
第二個條件是隱性的,它隱含在語言文字的背后,要學生理解那些語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領悟,所以徐教師十分注意設疑點撥:為什么科學家想象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夏天的晌午‘太陽光熱辣辣的照射著整個森林’?“通過點撥啟發,學生領悟到“松樹、柏樹只有在天氣很熱的時候才能滲出樹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陽光最熱的時候。”然后教師小結:“炎熱的夏天是科學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備的第二個條件。”這樣,學生就能“半獨立地理解課文中這些關鍵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語言文字,讀懂了這塊琥珀形成必備的另一個條件。
二、采用討論方法組織教學
采用討論方法,是閱讀課文教學讓學生“半獨立地理解”課文的一個有效方法。現代教學論認為:集體自學優于個人自學,集體討論優于個人獨立思考。強調學生“半獨立地”理解課文,必須輔之以討論式的教學方法。這篇教案設計,就是采用了討論方法組織教學,用得扎實有效。綜觀整堂課的教學過程,老師組織學生進行了五次討論。第一次是“檢查預習”時,指名學生讀課文后讓學生討論兩個問題:
(1)這塊琥珀有什么特點;
(2)這塊琥珀有什么價值。
通過討論,互相啟發、補充。發揮集體的智慧,學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
第二次是學習第一自然段、品味詞語的含義時,組織學生討論“約摸”一詞是什么意思,讓學生通過集體的力量來感悟語言文字。
第三次是對“科學家根據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剛撲過去,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干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里頭’”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討論方法,以發揮集體的想象力。
第四次討論課文的一個難點:“松脂球是怎樣變成化石的?”
第五次討論課義的另一個難點:“這塊琥珀是怎樣被發現的?”
教案設計這樣的'五次討論,旨在讓學生通過討論,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以達到“半獨立地”理解課文的目的。采用討論方法來組織閱讀課文的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實踐經驗告訴我們,采用討論方法組織教學,必須注意兩點:
一是討論必須扎扎實實,認認真真,講求實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義。我們過去聽的一些公開課或比賽課.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課堂討論。比如教師要學生轉過臉來進行四人小組的討論,但當學生轉過臉來剛開始討論,教師馬上宣布停止討論而轉到別的教學活動上去了。這樣的討論,顯然是走過場,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
二是要在課文的重點、難點和關鍵處組織討論(這可從這篇教案的設計中看出來),并非什么問題都要組織討論。
《琥珀》教學反思8
《奇異的琥珀》是一篇說明文,《奇異的琥珀》教學反思。在學習本課時,我首先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這個琥珀是怎么形成的?2、這琥珀為什么會有一只蜘蛛和一只蒼蠅?3、課文圍繞琥珀寫了哪些內容?接著讓學生查找資料,了解有關琥珀的知識,然后自然引入到文中這塊琥珀的特點,研究價值,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東西,學生不必深讀細挖。
這塊琥珀的'形成和發現過程是全文的重點,而這些內容中,松脂球的形成又是重中之重。因此,課上我們著重討論了松脂的形成,其中第二個條件必須是炎熱的夏天,我們不能一下子就看出來,它隱含在語言文字的背后,要學生理解那些語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領悟,教學反思《《奇異的琥珀》教學反思》。所以,我注意運用了設疑點撥:為什么科學家想象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夏天的晌午?太陽熱辣辣地照射著整個樹林?通過點撥啟發,學生領悟到“松樹、柏樹只有在天氣很熱的時候才能滲出松脂,而夏天的晌午是太陽最熱的時候”,然后師生共同總結出“炎熱的夏天是科學家假想琥珀形成的第二個條件。這樣,學生就能半獨立地理解課文中這些關鍵句子的含義,感悟了語言文字,讀懂了這塊琥珀形成的必備的另一個條件。
學無定法,貴在得法。雖然我主要采用討論、交流、適時朗讀的方法來組織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但在組織課堂時,對課堂的節奏把握雖然表面上尚算自如,其實好多細節之處不夠老練從容,不能游刃有余,這也是今后提高自身素質的一個努力方向。其次是今后要意識地培養自己組織課堂語言的能力。
《琥珀》教學反思9
《奇異的琥珀》是一篇極富情趣、引人遐想的科學小品文。在設計教學時,我采用了“逐層深入,引導推想求異”的教學結構模式:首先讓學生結合課外查閱到的資料談談對“琥珀”的了解;接著,根據學急于想見到這塊奇異琥珀樣子的心理,安排學生自學課文思考:這塊琥珀到底是什么樣呀?邊讀邊畫下描寫琥珀樣子的句子。匯報:“這塊琥珀什么樣?”對照圖片,了解琥珀的樣子,在學生弄懂琥珀的樣子后,問:“看到這塊奇異的琥珀,你最想知道什么?”(學生此時最想知道的可能是它的形成過程。)之后,再“請同學們認真地讀課文,邊讀邊想一想、畫一畫這塊琥珀到底是怎樣形成的?”使學生充分了解這一“奇物”真正的形成過程,激發起學生熱愛科學,積極大膽探究科學的興趣,為后面揣摩科學家推想的依據做了鋪墊。然后,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引導理解琥珀形成的經過,揣摩科學家推想的依據(既然是推測,那么科學家又是怎樣推測的呢?科學家為什么這么推想?依據的是什么呀?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向課本挑戰,向科學家挑戰,大膽求異創新。通過這樣的教學安排,力求在本文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生求異、創新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思想感情。
在本節課上我認為自己有如下兩點成功之處:
一、發展學生思維,注意培養想象力。這篇課文在內容上是培養學生想象力的很好載體,因此在課堂上理解形成過程的合理性,應該需要哪些條件,啟發學生緊緊以課文內容為依據,培養想象力。
二、在教學中,利用多種教學方法輔助學生學習,引導孩子深入地感悟語言、積累語言。
不足之處我認為也有兩點需要改進:
一、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加強對文章內容的整合。例如理解完琥珀形成的條件,教師要依據板書進行總結,使學生更加明確琥珀形成必須要四個條件,從而重點更加突出。
二、教師深鉆教材是永遠需要錘煉的硬功夫。這一點表現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調控不到位上,比如有的學生認為科學家的推理有不合理的地方的時候,我沒有及時地引導,因此耽誤了教學時間。此外,本節課中學生的朗讀訓練不夠,真對學生朗讀基礎差的情況,應多指導,范讀,就一個自段的朗讀到位,不應茫目的多讀,其效果不佳。
1、提綱導路,整體感知。
首先,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1、這個琥珀是怎么形成的?2、這琥珀為什么會有一只蜘蛛和一只蒼蠅?3、課文圍繞琥珀寫了哪些內容?接著讓學生查找資料,了解有關琥珀的知識,然后自然引入到文中這塊琥珀的特點,研究價值,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東西,學生不必深讀細挖。
2、教師引導,學生探究。
這塊琥珀的形成和發現過程,這是全文的重點,而這些內容中,松脂球的形成又是重中之重。因此,課上我們著重討論了松脂的形成,其中第二個條件必須是炎熱的夏天,我們不能一下子就看出來,它隱含在語言文字的背后,要學生理解那些語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領悟。所以,我注意運用了設疑點撥:為什么科學家想象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夏天的晌午?太陽熱辣辣地照射著整個樹林?通過點撥啟發,學生領悟到“松樹、柏樹只有在天氣很熱的時候才能滲出松脂,而夏天的晌午是太陽最熱的時候”,然后師生共同總結出“炎熱的夏天是科學家假想琥珀形成的第二個條件。這樣,學生就能半獨立地理解課文中這些關鍵句子的含義,感悟了語言文字,讀懂了這塊琥珀形成的必備的另一個條件。最后,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我們還設計了這樣一道題:課文中描寫的琥珀還有可能是怎樣形成的?你是怎樣想象的?學生興趣盎然,發言熱烈。
3、總結全文,感情朗讀。
針對教材的特點,這篇文章我多次設計了討論,如學生讀完課文后討論: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一些學生不能一下子就看出來,它需要閱讀總結,這樣就通過小組討論解決,再如前面提到松脂球的形成條件也需討論、品讀才能總結出來,后面化石的形成我也設計了討論內容,使學生明確了文章開頭寫“海在很遠的地方翻騰怒吼”是有作用的.,它為形成化石及琥珀出現在海灘埋下了伏筆。我認為這樣的討論有價值,它優于個人獨立思考。這篇課文雖是一篇科普短文,但故事性強,語言描述生動傳神,細致入微,好多地方適合指導朗讀,如描寫小蒼蠅的出場,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細致地描寫了小蒼蠅的外貌、動作、心情,寫得活靈活現;再如,對蜘蛛的描寫突出地刻畫了它小心翼翼的動作,生怕驚飛了蒼蠅而挨餓的心理,寫得十分傳神。這些都適合學生朗讀,因此我適時地進行指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學無定法,貴在得法。雖然我主要采用討論、交流、適時朗讀的方法來組織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但在組織課堂時,對課堂的節奏把握雖然表面上尚算自如,其實好多細節之處不夠老練從容,不能游刃有余,這也是今后提高自身素質的一個努力方向。其次是今后要意識地培養自己組織課堂語言的能力。
“你認為作者推測的一萬年前發生的故事合理嗎?”我的話音未落,劉書豪立刻高高地舉起了手,我想,毫無疑問回答肯定是“太合理了",因為前面我和孩子們已經分析了琥珀形成的條件,可以說是面面俱到,“老師我認為不合理”,我愣了一下,完全不在我的教學設計之內,此時,有很多的學生也都似乎被他的觀點吸引了,“好,那你說說理由。”我瞬間調整好自己的表情和語氣,看我期待的樣子,他更加地理直氣壯了“老師,蒼蠅是有警惕意識的,他不會等著蜘蛛來抓他的”“好,那我們就來找一找描寫蒼蠅的部分,說說你的感受””“我從柔嫩的綠翅膀,看出這是一只很小的蒼蠅””“我從嗡嗡地穿過草地,飛進樹林感受到小蒼蠅的無憂無慮,很快活”“我從伸、撣、拂試這幾個動詞看出小蒼蠅正在專心致志的梳洗打扮,”“說得真好!小蒼蠅正在欣賞著自己的美麗陶醉其中。”我及時補充道。“老師我還是贊同劉書豪的意見,我也覺得不合理,蒼蠅的腿毛是有感應的,他絕不會等蜘蛛來抓他。”“老師,我想補充。”數學大王馬鈿雨忽地站起來,胸有成竹的說,“蒼蠅的腿毛是有感應的,它是根據空氣的流動來判斷來襲者的。”“哎呀,老師太佩服你們了,你們的知識太豐富了,看來我必須給自己補充能量了。”“好,下面我們就來讀一讀文中描寫蜘蛛的內容,通過它的動作描寫你體會到了什么?”很快,很多孩子爭先恐后地舉起了手,“我從慢慢地爬過來,小心地劃動長長的腿看出蜘蛛是很小心翼翼地爬過來的”“哦,看來蜘蛛是有備而來的,它是那么的小心,唯恐驚動了蒼蠅,而此時的小蒼蠅還在那兒欣賞自己的美麗呢,()而且它又是一只長著一對柔嫩翅膀的小蒼蠅,他能感受到蜘蛛的來襲嗎?”孩子們不住地搖頭。”那你們覺得作者的推測合理嗎?”“嗯,合理”孩子們不住地點頭。琥珀是奇異的,而作者合理的想象,嚴密的推理更讓我們驚奇!
這節課雖然沒有課前預設的那么順利,但是正是孩子們質疑解疑的過程火花四射,才使得課堂是那么的豐富生動。冷靜面對孩子們的質疑,巧妙地給孩子們搭建一個討論辨析的平臺,不論是教者還是孩子都將會收獲意外的精彩!
《琥珀》教學反思10
現將本課教學中的不足及優點總結如下:
成功之處:
一、教學設計的不同
本節課采用了,我能從篇末入手,由果朔因的教學方法和電化教學手段。
1、教學第一環節,激情,引入新課的時候應用了多媒體我讓學生觀看多種多樣的化石圖片,以激起學生學習這課的熱情,在最后重點放在本課所要認識的琥珀身上,從而讓學生學習有重點,也為降低教學難度做好了準備。
2、在講完松脂球形成的必要的條件之后,為了讓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為了讓課文富有生命力,所以在講完之后讓學生觀看松脂球的`形成過程的flash動畫,這樣的話,使得這一篇科學小品不再枯燥,同時也使得本課所講的內容難度降低,學生們易于理解。
二、創設情境活動
精心設計了活動幻燈片,創造情境,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的視聽形象,加強語文信息刺激,使學生眼、耳、口、手協調識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理解,提高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記憶效果。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并激發了學生愛自然、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采用課前預習、檢查預習的方法,從今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減少教學用時,提高教學效果。
不足之處:
1、首先,因為講課時間的關系,在本節課中我對學生朗讀的指導是有的,可是,明顯的學生的朗讀訓練不夠,學生讀得太少了應多指導,范讀,就描寫蜘蛛和蒼蠅的第3、4、5朗讀到位,后來因為時間關系,我就不那么重視學生朗讀了,如果不是學生預習很到位的話,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肯定沒有這么透徹。
2、其次、在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的不是很明顯,不能放手讓學生們去做,老是不放心,擔心學生完不成交給的任務。所以,明顯的老師問得多,學生回答得多。
《琥珀》教學反思11
《琥珀》是一篇說明文,也叫科學小品文,具有科學性與文學性:課文以講故事的形式出現,構思巧妙,既有生動傳神、刻畫入微的記敘和描寫,同時在譴辭造句上又非常嚴謹,準確,邏輯上也很嚴密。
《琥珀》這篇課文與以前學過的《黃河象》相似。于是,我就利用同類課文比較,就指導學生根據已有知識,進一步學習新的知識。有比較必定會有新發現,這種結構方法尤其適用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琥珀》一文的教學結構,可采用比較法,因為學生已學過《黃河象》一文,具有一定的基礎知識。這兩篇課文都是介紹化石方面的知識,這是共同之處。引導學生比較并歸納出兩課的不同點:(1)記敘的順序不同。《黃河象》采用了倒敘的手法,《琥珀》則按事情發展順序寫。(2)形成條件不同。《黃河象》骨骼化石形成的條件有四個:天氣炎熱;泥沙掩蓋;地殼變動;時間過長。《琥珀》的.形成分為兩步:第一步松脂球的形成,第二步是四個條件。
智力的核心是思維,這種教法嘗試后,效果良好,氣氛活躍。學生勤于思考,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認識到發現琥珀的重要價值。
《琥珀》教學反思12
現將本課教學中的不足及優點總結如下:
成功之處:
一、教學設計的不同
本節課采用了,我能從篇末入手,由果朔的因教學方法和電化教學手段。在第1、教學第一環節,激情,引入新課的時候應用了多媒體
我讓學生觀看多種多樣的化石圖片,以激起學生學習這課的熱情,在最后重點放在本課所要認識的琥珀身上,從而讓學生學習有重點,也為降低教學難度做好了準備。
二、在講完松脂球形成的必要的條件之后,為了讓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為了讓課文富有生命力,所以在講完之后讓學生觀看松脂球的形成過程的flash動畫,這樣的話,使得這一篇科學小品不再枯燥,同時也使得本課所講的內容難度降低,學生們易于理解。
三、創設情境活動
精心設計了活動幻燈片,創造情境,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的.視聽形象,加強語文信息刺激,使學生眼、耳、口、手協調識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理解,提高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記憶效果。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并激發了學生愛自然、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采用課前預習、檢查預習的方法,從今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減少教學用時,提高教學效果。
四、不足之處
1、首先,因為講課時間的關系,在本節課中我對學生朗讀的指導是有的,可是,明顯的學生的朗讀訓練不夠,學生讀得太少了應多指導,范讀,就描寫蜘蛛和蒼蠅的第3、4、5朗讀到位,后來因為時間關系,我就不那么重視學生朗讀了,如果不是學生預習很到位的話,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肯定沒有這么透徹。
2、其次、在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的不是很明顯,不能放手讓學生們去做,老是不放心,擔心學生完不成交給的任務。所以,明顯的老師問得多,學生回答得多。
《琥珀》教學反思13
《琥珀》一文是德國作家柏吉爾寫的一篇說明文,也叫科學小品。作者用通俗易懂而又生動活潑的文筆,充分展開合理的想象,假想這塊琥珀的形成過程,判斷它在科學上的研究價值,讓我們了解與琥珀有關的科學知識。
1.教學效果(思效)。
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了解琥珀的形成過程和形成的必備條件,并從這塊琥珀推想出它形成的過程,需要孩子們發揮想象和推理能力。為了激發孩子們對琥珀的興趣,使他們自覺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我在課前作了如下布置:搜集有關琥珀的資料(包括圖片),了解關于琥珀的科學知識。孩子們做得非常好,他們匯報琥珀的相關資料,有的用文字介紹,有的根據圖片介紹,有的利用電腦視頻介紹,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由于我精心設計了活動幻燈片、錄音等,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視聽形象中,加強了對語文信息的理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從而提高記憶效果。
在教學時,既不是老師包辦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我的`引導、點撥下,學生運用已有的語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語言文字。要使學生的這種“半自主性學習”有成效,就要留好預習作業。預習這個環節很重要,沒有預習,就談不上“半自主性學習”。其中有些懶于預習的孩子是跟不上節奏的。
2.教學收獲(思得)。
在教學中,我精心設計了“推測”一詞的教學,先是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地深刻理解“推測”的詞義。然后以琥珀的特點為根據,緊緊抓“根據……推想……”的練習,引導學生深入地感受琥珀形成的環境,使學生了解琥珀的科學價值,進一步理解“推測”一詞在句中的意思,學習由已知推想未知的思維方法,有層次地展開琥珀的特點、形成、發現的教學過程。我們在教學中就要針對重點難點的詞句展開重點教學,而不能蜻蜓點水,一帶而過。我們不應該面面俱到,而是有所側重,課堂內容的安排有詳有略。可能我講得不全面,但是我們應該力求把每個探究的問題研究透。并非老師自己,而是在課堂上多點撥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質疑和釋疑的過程中,逐漸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
3.不足之處(思失)。
本節課中學生的朗讀訓練不夠,針對學生朗讀的情況,沒有做過多的指導,也沒有展開范讀、引讀、分角色讀、分小組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一些重要的段落和句子,更不應一帶而過,應當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礎上讀出情感,讀出滋味。
4.改進措施(思改)。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引導孩子們多朗讀,進行多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在感悟后朗讀,老師和朗讀水平高的學生可以多進行范讀,以點帶面,活躍全班學生朗讀的氛圍。
《琥珀》教學反思14
每上完一節實踐課,我都有不同的體會,下面是我對“制作琥珀”一課的教學反思。
課前,我讓學生上網搜集天然“琥珀”的相關資料和人工制作的一些“琥珀”小飾品。帶著這些準備,來上這節課。
課的開始,首先,我讓學生把搜集的資料和大家分享,其次,向學生展示了我從網上下載的一些天然“琥珀”的圖片,來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制作琥珀”一課的興趣和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樂趣。
本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了解天然“琥珀”形成的基礎上,來自行制作人工“琥珀”,此次制作“琥珀”是在四年級的教學基礎上,所進行進一步的制作,使所制作的“琥珀”,更細致、精美。重點是模具的制作,什么樣的'模具確定什么樣的造型。
在讓學生了解“天然琥珀”和“人工琥珀”形成的原因及利用價值。讓學生自行設計自己想要的“琥珀”造型,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設計出切實可用的模具,然后確定實施方案,這樣整個活動過程,使學生能夠做到心中有數。
由于本校的教學條件有限,不能在各班各小組進行分組實驗,實驗過程只能老師操作,學生觀看,雖然操作過程,不能親自動手實踐,但在課下搜集昆蟲的過程,是學生按小組完成的。學生們的興趣都很濃,有的學生怕時間長昆蟲鋨死,就想盡一切辦法,給它們喂食物,有的同學喂大米飯、菜葉,還有的同學喂巧克力,從而可以看出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和對昆蟲具有的愛心。令我深深感動!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學習就不會是枯燥乏味,單調的苦差事,而是既有趣又輕松的一件快樂的事情。
本節課結束后,細細品味了一下,深感還存在著太多的不足,總而言之,要想上好每一節的綜合實踐課,教師必須在備課上多下功夫,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努力提高自身業務水平,提高學生的活動實踐能力。
《琥珀》教學反思15
小學語文第十冊第20課《琥珀》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根據一塊有蒼蠅和蜘蛛的琥珀想象其形成和發現的過程。并且判斷它在科學上的價值。教學這課時應注意指導學生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因此,我在教學時,采用了激情·入境·自學·點撥的方法。教學過程安排如下:
一、激情,引入新課
揭示課題,可前,我讓學生觀看多種多樣的琥珀圖片及實物,介紹它們的價值,以激起學生學習這課的熱情。
二、入境,從感性正認識“琥珀”
1、出示教學課件,指導學生觀察其顏色、形狀、包裹物等。
2、根據所看到的圖象讓學生對自己產生的問題進行提問。
三、自學,感知課文內容
1、讀課文,結合預習要求,畫出文中有關寫琥珀形成、發現及其科學價值的.句段。
3、細讀課文,體會科學家想象的合理性。
四、點撥,深入體會科學家想象的合理性
課文中講的這塊琥珀與別的琥珀主要區別在于:它不僅有一個蒼蠅和一個蜘蛛,而且這兩個小東西的“腿的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這說明蒼蠅和蜘蛛曾經在里面進行過掙扎。這樣的一塊琥珀是怎樣形成的呢?科學家根據這塊琥珀的特點,想象了一個生動的故事。
1、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三自然段,思考:
①這一自然段寫的是實在的事物還是聯想?
②“高大的松樹”、“太陽照得火熱”、“松脂的香味”與琥珀的形成有什么關系?
2、有感情地朗讀第4—8自然段,思考:
①這幾個自然段寫的是實在的事物還是聯想?
②蒼蠅和蜘蛛被裹在松脂球里以及它們起初的掙扎是根據什么想象出來的?
3、默讀第10—11自然段,思考:文中為什么要寫“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及松脂球被淹沒在泥沙下面?
4、讀第13自然段,思考:“波濤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邊”,與琥珀的發現有什么關系?
上述教學過程體現了情境教學法及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論,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琥珀》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琥珀的教學反思07-04
《琥珀》教學反思09-03
琥珀教學反思12-28
琥珀教學反思07-04
《琥珀》教學反思06-01
《琥珀》教學反思01-02
教學反思:《琥珀》10-06
琥珀教學反思10-25
《琥珀》教學反思范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