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書所見教學反思最新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夜書所見教學反思最新,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夜書所見教學反思最新1
《夜書所見》是人教版語文第五冊第三組課文中第一篇課文中的一首古詩,這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創作的一首詩篇。詩人先是寫客游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郁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本詩景象鮮明,反襯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思想感情。這份濃郁的思鄉之情讓本詩讀來帶著長長的惆悵,但又不失親切感。
課堂伊始,我以舊知引入新知,在讀背學過的思鄉古詩的濃厚學習氛圍中導入新課,接著,我馬上出示了學習古詩的幾個步驟,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導向,讓學生掌握學法。“三分詩,七分讀”這句話強調了詩歌學習中讀的重要性。因此本節課我堅持以讀為主,在讀中感悟,讀中悟情,以讀促思,將“讀”貫穿到整節課堂中去。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朗讀感受,在讀的基礎上,通過圖文結合、啟發想象、練習說話、讀背詩文、動筆寫詩等,大大增強了課堂上的學習樂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品詞也是本節課的一大重點,如何抓住文中的重點字詞來理解詩文內容,我想方設法重現古詩中的情境,讓學生能夠將上下文聯系起來進行分析想象,使學生能夠感同身受并且理解詩人的苦悶之情。這一環節不僅讓學生感悟出了詩的內涵,更學會了閱讀。
學完整篇古詩,我不急著提問從本節課你學到了些什么,而是大膽地讓學生直接與文本中的人物對話,“學了這篇古詩,你想對此時站在河邊思鄉感慨的詩人說些什么?”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讓學生將自己融入到詩篇的情境中去,與作者產生共鳴,大大加深了對這篇古詩的理解。
夜書所見教學反思最新2
在教學《古詩兩首》時,我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在本節課教學時,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選擇安排了學生自學的基本步驟,設計了這樣的過程:
1、自己正確讀古詩,對不認識的字,可以查字典;
2、把詩讀給小組內的同學聽,評評誰讀得好。(小組長先讀,組員依讀);
3、借助注釋、圖畫自己理解詩意;
4、小組合作討論,歸納總結出完整的詩意;
5、畫出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難問題大家解決。課堂上,學生興趣盎。
一、打破常現,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構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著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后,安排自學時間,使學生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匯報“讀懂了什么”,師生共同討論,互相補充。對于學生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安排了質疑環節,啟發學生共同探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探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為了改變串講串問的教學結構,我抓住重點進行教學。兩首古詩沒有平均地使用力量。《夜書所見》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相比,第二首易學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詩作為教學重點,又抓住第一首詩中插圖的運用,為重難點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這節課的教學容量,節省了教學時間。
二、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1、自學時間充分。
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學生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寫寫畫畫,動手查查字典,同桌的還可以商量商量,學生學得主動,的確有所收獲。同時滲透了學習古詩的方法,潛移默化培養自學能力。
2、質疑環節落實。
在匯報了讀懂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而且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3、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第二首古詩。
基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淺顯易學的特點,學習這首古詩時,我宣布:“對于這首古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能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著說一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還有什么別的方法都可以試一試。”這樣的安排徹底放開了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方式學習,真正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體現出教為學服務的思想,課堂氣氛熱烈。
三、創設情景,以讀為本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計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師的配樂范讀,投影打出的畫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開了想象,提高了教學效率。
與此同時,我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并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配畫加上動作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老師舍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練讀”,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重視了群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四、主導作用發揮得當
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老師能順勢引導,隨機應變,表現出對古詩的準確把握和深刻理解。如,兩位詩人思鄉情感的體現:“我應該怎樣吟誦這兩首詩才能表達呢”當一學生沒有說準時,老師問:“誰還有不同的意見”當學生能聯系詩句說準后,老師仍指導與點撥,及時、準確、到位。另外,激勵語言的運用,也體現出素質教育的思想,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少了老師個人風采的展示,多了切實為學生服務的應變。
五、加強了課內外的結合
課堂上啟發學生互相交流查閱資料的收獲,不但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對學生終生有益。特別是課后作業的布置:“除了學過的,同學們再找一兩首,下節課你們來做老師,給大家介紹。”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課內外的界限,擴大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這正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夜書所見教學反思最新3
今天的這節師徒結對課,通過幾位老師細致的點評,我清楚地認識到了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我們通常說古詩難教,實則不難,只是自己沒有找對方法和技巧。南宋詩人葉紹翁這首《夜書所見》先是寫客游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郁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這節課本來我的教學重點應該是通過反復朗誦,感受詩歌意境和體會作者思鄉之情,可實際呈現出來的課堂重點卻是理解詩歌的句意。教學的目標出現了偏差,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對學生的認知和感受能力估計過高
剛接手三年級,我還不是完全的能夠了解學生的學情,所以在講解的過程中,提到的一些關鍵詞句,學生不理解,如“倒裝句”、“自古逢秋悲寂寥”,這些是我上課之前沒有預料到的,所以,在講解詩歌句意的時候有些困難。在給學生講解“促織”一詞時,我講了有關蟋蟀的故事,我不知道學生有沒有聽清楚,因為我講故事的語速有點快,這一點也是值得以后改進的。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會出現“意外”。我播放的蟋蟀的`叫聲,同學們有的居然說是蟬叫,我當時就覺得很突然,所以沒有處理好這個細節,只是馬上糾正過來。現在回想,其實當時我可以這樣回應:同學們,你們知道蟬的叫聲和蟋蟀的叫聲有什么區別嗎?再次播放蟋蟀叫聲,很快學生就能聽出來,蟋蟀叫聲是短促的,而蟬的叫聲是連續的。
二、給學生朗讀的時間太少
雖然我在課堂上強調“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并沒有做到這一點,課堂老師講的多,學生讀的少,所以在學生對詩歌不熟悉的基礎上直接進行句意理解,就難上加難了。朗讀的方式有很多,齊讀、泛讀、領讀、誦讀等等,形式多樣,其實多讀并不難,關鍵是要如何通過讀,讓學生體會詩歌感情。今天我就嘗試了用配樂朗讀,效果雖稱不上完美,但起碼給學生營造了一種凄涼的氛圍。讀還要講求循序漸進,反觀這節課,重新安排教學流程,可以以讀貫穿始終。先是回憶誦讀學過的詩歌《所見》,引出詩歌題目;輕讀題目《夜書所見》,讀出夜的靜悄悄;初讀詩歌,掃清文字障礙;再讀詩歌,讀的通順流暢;三度詩歌,讀出節奏和韻律;男女生比賽讀;小組合作互相讀;指名個別朗讀,老師再作指點;老師示范朗讀,學生仿讀;配樂朗讀,力求能誦讀;句句細讀,理解句意;句句品讀,感悟詩情;整體誦讀,注意節奏有緩慢到明快的變化,是隨著作者的心情而變;拓展閱讀,補充積累;課外導讀,搜集有關思想的詩句。
【夜書所見教學反思最新】相關文章:
《夜書所見》的教學反思06-23
夜書所見的教學反思06-13
《夜書所見》教學反思06-14
《夜書所見》的教學反思范文02-05
關于《夜書所見》的教學反思07-01
夜書所見的教學反思范文02-02
夜書所見教學反思11-26
《夜書所見》教學反思范文07-02
夜書所見教學反思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