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后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課后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課后教學反思1
《牧歌》的教學,我認為好的地方在于整個教學過程將學生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給學生以最大的空間感受、體驗、想象、表現的機會,從而能夠充分展示才華、挖掘潛力、釋放情感、體驗成功。
本節課的教學,我創設了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關注學生的情感,從談話中、表揚中、活動中充分讓學生說、玩、唱、跳、想象和創造,孩子們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悅。新《標準》中提到: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位置。本節課注重學生的發展,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讓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教育的要點。本課把感知放在重要位置。聽,是感知與理解音樂的前提條件,也是藝術實踐最重要的過程,因而要從聽入手,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情緒、熟悉音樂的旋律,再引導學生從歌詞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過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最后通過學生的感知,引導學生從唱、跳、伴奏和創造等方面來表現音樂的美。另外,本節課也給了很多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每個學生既是創作者又是表演者和欣賞者。
但是本節課中也有不足之處,如學生學習歌曲的方式還可以更靈活多樣,以更大的激發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歌詞的學習上時間過長,應該充分相信初中年級學生的能力,比較簡單的節奏教師只需稍做引導就可學生自主學習。
課后教學反思2
閱讀教學要求以讀為本,以讀促講.為了讓閱讀教學"以讀為本,以讀促悟"行之有效,采用不同形式的閱讀方式,保證學生課堂上充分的朗讀時間至關重要.本文就我執教《初冬》一課后,有關"以讀為本"這一教學要求的一點思考.
閱讀教學必須以讀為本,以讀促悟.《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閱讀教學中要求以讀為本,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讀.語文里很多東西都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以讀為本,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同時也尊重了他們自己在閱讀中獨特的體驗.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要有一定的指導,要有層次,有感悟,有提高,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收獲,有所發展,這樣才是真正地實現了語文閱讀教學的以讀為本.
回顧自己這一學期的閱讀教學,基本上是遵循了以讀為本這一原則的.以教學《初冬》這一課為例,我讓學生采取了多種不同的閱讀方式,保證了他們充足的閱讀時間,學生在反復的閱讀中不僅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也豐富了他們的語感,提高了他們對語言的駕馭能力.
《初冬》這篇課文描寫的是初冬時節霧中山村特有的景象.課文寫一個初冬的早晨,在一片大霧中,一切景物都變得模模糊糊,看不清楚,霧散之后一切景物又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眼前.本課層次清楚,脈絡清晰,通過"霧中"和"霧后"景色的對比描寫,表現了初冬美麗的景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語文教師要堅持以讀為本的教學方向,就要在課堂中營造一個有利于閱讀主體情緒化的"場",使他們能主動地去讀,專注地去讀,興致勃勃地去讀.在教學《初冬》的.過程中,為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大致采用了以下幾種閱讀方式:
1.自由讀.在組織學生初讀課文時,我安排學生采取自由讀課文這一閱讀形式.這種讀法具有全面性和全體性.讓全班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由地朗讀課文,符合學生的心理節律,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興趣,使全體學生在書聲瑯瑯中感知了全文,奠定了情感.
2.選擇讀.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讀,是低年級學生最喜歡的一種閱讀方式.在學習完有關描寫初冬時節四種景物在霧中和霧后所呈現的不同面貌這部分內容之后,我對學生說:"同樣的景物,在霧中和霧后卻呈現出不同的面貌.那么小朋友,你覺得這些景物在霧中更美呢 還是在霧散之后更美些 選擇你喜歡的內容讀給你的同桌聽一聽."這樣安排,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欲望,學生的朗讀激情再一次提高了,他們都爭搶著讀課文,學習氣氛特別濃.此外,采取選擇讀這一閱讀方式,還使學生學會了選擇,學會了評價,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和共同提高.通過霧中和霧后景色的選擇朗讀,學生更深切地感悟到了初冬早晨的景色之美. 3.比較讀.一篇文章中往往有一些閃光的句子.
《初冬》中就有這么一句:"太陽像個紅球,慢慢地升起來,發出淡淡的光,一點兒也不耀眼."該句比喻運用得十分貼切.在引導學生學習該句時,我采用比較法,出示另外一句:"太陽慢慢地升起來,發出淡淡的光,一點兒也不耀眼."讓學生進行比較朗讀.學生經過反復朗讀,比較,不僅很容易地體會到了比喻句的好處,同時也更深刻地感悟到霧中太陽的特點.
4.競賽讀.在和學生交流霧中的景物都有哪些特點時,我沒有作過多的講解,而是安排學生比賽朗讀,比一比誰能讀出這些景物的特點,誰讀得最好.競賽朗讀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在很大程度上還鼓舞了一部分默默無聞的同學,大家在朗讀中你追我趕,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同時,在競賽朗讀的過程中,學生更深切地體會到了霧中景物的獨特的美,有利于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在朗讀中獲得美的感受.
一堂語文課的教學中,要求學生讀的形式不可過于單調,同時,讀的時間也要有所保證.我覺得自己在教學《初冬》一課時,讓學生讀的時間比較充分,不同形式的朗讀始終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使不同層次的學生人人都有讀的機會,真正從實質上培養了他們的朗讀能力.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千遍,其能自備."讀是基礎,是根本,語文閱讀教學只有堅持以讀為本,以讀促悟,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課后教學反思3
拿到《搭石》這篇短文清新質樸,充滿生活氣息,透漏著美好人性,它是作家劉章回憶家鄉生活的一篇文章。細讀教材,我想:搭石本是無情物,是鄉親們的所作所為,那種謙讓、敬老、心中有他人,相親相愛,讓它承載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純真的情感。搭石搭起的是什么?搭起的是人間真情。作者難忘家鄉,不僅僅是難忘搭石,難忘的是在“城市鋼筋水泥構成的馬路”所缺失的父老鄉親那種淳樸互助的鄉情啊。可是如何引領學生深入淺出地感受這濃濃的家情之美、人性之美呢?
看了( )原文地址的一、二稿,總基調我覺得是恰當的`,目標也很合理,兩稿無異樣。只是在選擇內容和策略上略有不同。我覺得第二稿的改動還是比較科學的。
首先,兩稿都抓住了“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這一句。但在展開的第一個引導的提問就有了點微妙的變化。設計一:讓我們一起在課文這尋找這道風景的美麗所在。學生自由讀課文,找找哪些地方讓你覺得美。設計二:那么搭石構成的這道美麗的風景是怎樣的呢?看似小小的改動,但設計二指向更明確,把學生的注意力很清晰地引向尋找搭石之美上。
其次在理解“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蕩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時,第二稿設計不只抓住了“協調”一詞意思上的理解,還遞進式的層層推進,引領學生深入思考。讀句想象畫面形成意象入手;找近義詞理解字面意思;從句子中找出說明動作協調的地方;除了過搭石的動作協調,還從哪看出協調,引導學生從聲音、節奏、人影相映成趣等地方感受協調之美。到此,一幅美妙的圖畫已深深印刻在學生腦海。朗讀的情感自然水到渠成。“協調”成為一條串線,把搭石上人的動作、節奏、倒影等串聯起來,一氣呵成。更高明的地方是,“協調”不只在這小處發揮了大作用,設計第二稿還巧妙地借助它串聯了一個個美妙的情景“一個一個有序走搭石”、“面對面過搭石”、“心系他人擺搭石”等,每副畫面都是那么“協調”,這一畫龍點睛的總結,還文本一個整體。“協調”一詞在文中發揮了最大最多的效用。
再次,在對面而行的這部分理解中,第一稿設計設疑、解疑后還設計了會說哪些家常話的說話練習,期望通過此步驟讓學生感受親近之感。第二稿設計刪除了此環節,我個人覺得妥當。在這里對“話家常”的細節不必過多深究。并非每個小小的細節深入挖掘都是有意義的,我們應努力使我們的課堂閱讀有效,而且高效。
課后教學反思4
教學設計依據:
1、遵循課改精神,體現以讀為本。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應引導學生抓住好詞好句學文,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提高學生朗讀水平,培養學生感受語言的能力。
2、本教學設計注重從觀察文中插圖和課件著手,借助景物
的具體生動的形象,組織學生欣賞好詞好句,在比較中激疑引趣,以誘發兒童學習的動機,喚起兒童朗讀課文的興趣,在“看看、聽聽”中,釋疑求解,在“讀讀、講講”中練詞、練句,在朗讀訓練中理清句序,并指導學生運用時空法、對比法幫助記憶,進行背誦。
設計亮點與創新:
《 初冬》本篇課文按時間的順序描寫了初冬時節霧中山村的景象。課文寫初冬的早晨,在一片大霧中,一切景物都變得模模糊糊,看不清楚,霧散之后一切景物又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學目標后,我對課堂教學進行了如下設計:
1、讀中感悟。這篇文章是一篇語言優美,用詞精準的寫景例文,課文中好句連連,在學習中要求學生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一讀,并背一背,既培養學生朗讀水平,又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句子美在哪里。如:柿子樹上掛著許多大柿子,像一個一個的紅燈籠。首先,通過抓重點語句,啟發學生想象。從“為什么說大柿子像紅燈籠”一問入手,引導學生借助圖畫,觀察想象,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從形狀、大小、顏色等方面把“大柿子”與“紅燈籠”聯系起來,理解了這個比喻句,體會出柿子的可愛和農民看到豐收景象后的喜悅心情,使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了具體的活的表象。其次通過自讀自悟,促進表達能力的提高。霧散后的柿子如此之美,學生觀察圖畫,理解之后,肯定有很多感受。我抓住這一契機,通過拓展訓練,如:葡萄熟了像什么?大西瓜真像什么?讓學生及時鞏固。調動學生積極思考,讓他們自讀自悟,說說柿子還像什么,不僅找準了語言訓練的能力訓練點,而且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操。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仿佛那些美的大柿子就在眼前,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初冬景色的美麗和農民豐收后的喜悅心情。
2、對比理解。通過霧中、霧后景物的變化,體會大自然的美好。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可以抓住同一景物在霧中和霧后的不同,來體會大霧神奇的作用,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具體可抓住“望不見→望得見”“看不清→看得清”“不耀眼→射出光芒”等詞語,啟發學生理解:為什么望不見了?為什么又望得見了?也可以設問:說說霧中和霧后,下面的景物有什么不同?(塔、小山、田野、樹林、太陽)通過學生同桌互讀,男女生互讀了解霧中、霧后的景色的。
3、在語言環境中感悟語言的準確、滲透寫作方法。
在語言環境中學習語言文字——抓住關鍵詞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來理解是學習語文、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讓學生找一找關鍵詞語體會這些景物在霧前霧后的`變化。學生分別找出:“望不見”“看不清”。先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個詞語的意思分別是:“看不見”“看見了不清楚”再引導學生聯系課文內容理解為什么會這樣?并通過實物演示理解“模糊不清”,又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課文分別用“望”、“看”體會遠近距離的不同,“望”是向遠看,“看”通常用于近處的景物,教師恰當的點撥,使學生體會了作者用詞的精當,在培養了學生評詞析句能力的同時,又為學生寫作時要“用詞準確、言之有序”奠定了基礎。
課堂生成及存在的問題:
課堂上,我運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手段: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課文;指名分節朗讀課文;男女生讀,理清課文線索;引讀課文,理解具體描寫的句子。在朗讀中培養了學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在學習霧散后這一部分,我們設計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課文第六至第七自然段。先讓學生自由讀這兩個自然段,再讓學生畫出霧散后看到的景色,并聯系上下文想一想,霧散后的景象和霧
中的景象發生了哪些變化。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感受了“霧中、霧散”的不同。
通過本課教學發現學生在說話時有用詞不當的現象,并且在理詞語時較困難。主要原因是學生脫離生活,不會聯系生活實際,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理解。
改進措施:
1、指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句,培養學生理解詞句的能力。2、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提高學生朗讀水平,培養學生感受語言的能力。
課后教學反思5
《野望》是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二課《唐詩五首》中的第一首詩。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這首詩在詩歌歷史上有著不同尋常的`位置又是這一課的第一首,所以我把這首詩歌當作典范來上,故而上的比較細致。
在這次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變換不同的形式,采取學生喜歡的方式,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在重難點的的突破上,問題的設置我也是反復推敲,太簡單沒有研討價值,也引不出要講的內容,重難點自然無法突破,太難太深學生又不能自己解決,又會變成一言堂的填鴨式課堂。所以我設置了幾個難易適中又能很巧妙的的引出講解內容的問題,雖然是師生共同完成,但學生依然覺得是自己解決了所有問題,很有成就感,以后就更有學習詩歌的興趣了。不足之處是我原來打算讓學生默寫詩歌,然后我借用完成板書,這樣板書也是師生共同完成,但因為時間原因,只好刪掉,改成背誦了。覺得這一節課的容量還是有點多,但又不舍得刪掉,所以時間有點緊張,這也是一點不足之處。
課后教學反思6
《山雨》這篇課文。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聯想。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大自然那分濃濃的的喜愛之情。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描述的情景,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從閱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體會作者對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學的難點。
在進行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在情境中閱讀,在探究中感悟,在體驗中交流,極力營造一種自由閱讀的氛圍,讓學生在文本世界里自由馳騁。
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了“讀”和“悟”兩方面,力求在讀讀吟吟,想象感悟中引領學生進入一個詩意的`雨天。
(一)教學
一、初讀感知:整體感知時,文本中如詩一般的文字躍動在學生的眼前,等待著學生去品味、欣賞。閱讀中,一切都以文本的原生態在對學生產生閱讀期待,尊重學個性化的解讀。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寫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閱讀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領略,原汁原味的整體感知就是引導學生自己讀進文本中,領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
二、重點研讀賞析:先教給學生賞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反復讀,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義,但要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力求通過品讀、積累成誦等多種方式的閱讀實踐進行不同層次的讀,完成全程的閱讀。在課堂中完成一篇課文的學習,不應是閱讀的`結束,而應是閱讀的開始。帶著課文的學習興趣去閱讀新的作品,對課堂內容進行延續發展,才是真正意義的語文學習。那我的這節課就引著學生從課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學里,不僅是朗讀、感悟能力的培養,也是其他能力的訓練。
(二)課后反思
一節成功的語文課,不僅能使學生感受到美,同時重要的是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能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而我的這節課在語文素養的訓練上還需要加強,要讓學生對字詞句的理解、運用落到實處。課文中有很多美的詞語、句子,特別是優美的意境課堂中學生好象并沒真正感受到,一堂課下來,雖然讀了,想了,說了,但顯得很空洞。我只是著重考慮要讓學生欣賞美文,對語言文字考慮較少,但該如何在教學中不牽著學生鼻子走,又讓他們真正落實語言文字訓練,自主的感悟語言文字美?這是我這節課存在的困惑。
課后教學反思7
《豐碑》這篇文章我在校語文教研活動中上過一次,由于自己沒有事先試教,所以很多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暴露出來,造成了不少的遺憾。本堂課的反思如下:
一、對教材,文本解讀的反思
我想,對《豐碑》的解讀我們很容易定位在軍需處長的無私無畏精神上,這也是大家所普遍認同的。但是作者運用側面描寫的方法以將軍神態的變化烘托出了軍需處長令人可敬的高尚精神,對軍需處長的描寫也僅僅是一百三十個字的外部形象的素描,勾勒相當精練。我們學習了這一段后都能體會到軍需處長的高尚、無私、無畏。但到底是什么打動了讀者呢?作者又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呢?教材為什么要選用這篇課文呢?我想,他要我們記住的更應該是紅軍精神而不僅僅是軍需處長,要的是對學生的德育滲透而不僅僅是謀篇布局的學習。所以我將中心思想定位到了紅軍的革命精神。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出發去理解文本,這都是無可厚非的。
二、教學教法的反思
1、一節課下來覺得自己激情洋溢,卻并未完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上課舉手情況不佳。因為課堂上提問多而繁瑣,不夠精簡,在一定程度上框定了學生思維,學生只能跟著教師細瑣的問題思考,發散思維少。問題一多,引導痕跡多了,教師顯得不從容。如何把問題設計得簡而精這是迫切需要我研究的問題。
2、上課思路不夠清晰,由于對教案的死記硬背,上課不能全心全意關注學生。由于老是想著教案,心里緊張,影響上課狀態,上課過程不夠緊湊。
3、教學過程中對第七小節的解讀不夠深入,一開始講到的時候沒有帶領學生很好地體會,也就沒有為下面的理解晶瑩的豐碑做好鋪墊工作,導致在后面的學習過程中又返回到上面來,顯得重復。
上好一堂課真不容易。
做一個好老師真不容易。
做一個好的語文老師更不容易。
都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我的遺憾似乎太多了點。
語言還不夠規范簡潔,我想這是一個最突出的問題了。重復性的語言太多,學生說一句,總擔心其他學生沒有聽清楚,總要把他的話再重復一遍,浪費時間。問題不夠簡潔,同樣的一個問題還沒有等學生思考,就再問了一遍。“讀完這一段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感受最深的你用一個詞語來說?或者用一句話來說你的感受是什么?”,這樣的提問還很多,這樣的浪費還很多。而這些問題完全是可以整和的問題。肖川說:語言就是思維。我還要縝密些,再縝密些。
應變和調控課堂的能力亟待解決。在解讀“晶瑩的.豐碑”時,當學生沒有說到“力量,信念,思想”的時候,我很是著急,把答案都告訴了他們。由此可以看出,我的應變是不夠靈活的,似乎以前學習的那些教學方法一下就都不見了,腦海中就想著學生一定要回答到我心目中的所謂答案——這個錯誤自己能認識到,但在課堂中怎么就缺乏了對學生的側面引導呢?怎么就不會順學而導呢?讀一讀再說不行嗎?不能總是認為自己的預設是美好的,學生一定會按照自己的設想學習。
語文教學是一片海,我飽受風浪的顛簸,卻夢想前面有個無垠的奇妙世界;她又是一座大山,我飽嘗攀登的艱辛,但堅信有個美妙的旅程。語文的路對我一個年輕教師來說還很長很長,我要執著堅定地向前一小步,一小步但認認真真地走下去。
課后教學反思8
《日月潭》描繪了中國臺灣風景區日月潭的秀麗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寶島臺灣,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作者首先介紹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名稱的由來,最后介紹日月潭清晨、中午、雨天的不同風光。本文文質兼美,五個短小的自然段生動和諧地展現了日月潭的迷人風姿。教學中我主要通過情境促讀,讀中悟情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景之美、文之美的品味,激起學生對日月潭及中國臺灣寶島的熱愛之情。
在學生的朗讀能力、說話能力和積累能力方面,做得不夠,應當要讓孩子多讀多說,主動讓孩子探究,創設情境、熏染、范讀,各個方面去引導孩子的表達能力、讀文捕捉信息的能力,體現出“讀、說、背”的培養;強化本課四字詞語方面,也應該要讓孩子在朗讀中、說話中去不斷地鞏固積累,這是知識的獲得,力求一課一得。
低年級孩子寫字與識字都很重要,我重點講了“環繞”和“茂盛”這兩個個詞語,并分別讓孩子們提醒會與哪些字混淆,孩子們的反應比較積極。寫字中我作為老師感到慚愧的`是粉筆字寫的不是很美觀,應該多去練練字。過渡語和體態語言的運用得加強。俗話說:上好一節課容易,但要上好每一節課很難。我們應關注細節,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備,多思,多學。
總之,教學技能非一日之功,得靠平時的修煉,一如既往的去做,才會日漸提升。因此在以后教學中,我應多學習相關教育教學的文章,虛心求教,多聽聽別人怎么上課,多反思自己的每一次教學行為。
課后教學反思9
《水鄉歌》是一首詩歌。歌頌了水鄉的秀麗風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發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和贊美之情。詩中突出水鄉的四個特點:水多、橋多、船多、歌多。給讀者勾勒出一幅鮮明、形象的水鄉風光圖。篇末點睛之筆又使人如聞勞動的愉快歌聲,感受到生活的幸福、美好。詩歌每小節字數相等,句句押韻,富有鮮明的節奏感與和諧的韻律美,是一篇訓練朗讀的好材料。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充分調動小組學習的積極性,采用競賽的方法,比賽學習各部分內容。在開課時,我只板書了水鄉兩個字,立刻有學生叫起來,說我寫掉了歌字。我告訴他們別著急,先來看水鄉,讓他們想象水鄉會是什么樣子。學生七嘴八舌地說起來,我再讓學生去看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說看到水鄉是什么樣子。在學生說完后,我告訴學生,有一個作家把美麗的水鄉寫成了一首詩嗎,來贊美水鄉,你們想知道他是怎樣贊美的嗎?,在板書“歌”。讓學生讀題,走進課文去發現水鄉的美。學生興趣濃厚。
在識字教學中,我讓每組的2號學生讀字音,3號同學組詞,其他同學補充。在識記字形時,讓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合作完成。再在全班展示。采用這種學習方式,學生熱情高,效果比我一個講要好。在品讀課文時,我重點講了第一節,在二、三小節的學習中,臥還是讓小組學習,但效果不是很好,只有三組的同學參與積極,特別是王嘉琪這一組表現優秀,他們在組長王嘉琪的帶領下,以舞蹈的形式邊讀邊跳,吸引了學生,其兩組就是男女生讀、齊讀,沒有新意。在這兩組展示時,我發現其他組的`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效果不是很好,于是我還是采取范讀、齊讀的方法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語言美,領略水鄉的風光美。
在本課的教學中,采用激勵,小組競賽的方式,能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參與的面多了,但在交流反饋時,學生的注意力仍然難以控制。
課后教學反思10
首先,集體備課有許多可取之處,集體備課真正集中了各位教師的教學智慧,取長補短,為促進教師"共同進步"大開方便之門。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能幫助年輕教師迅速成長,對于新上崗的教師更是提供學習機會,可以使新教師在教學中少走彎路,縮短成長周期。另一方面也讓了難得的"教學藍本",引領新教師早日入門,盡快熟悉教育教老教師更加謙虛謹慎、嚴謹治學。
其次,個人單打獨斗只能使自己越來越落后,完全不適應時代及新課程的要求,而集體備課為老師們提供了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同事們進行教研交流,了解他人的教學思路和方法,相互取長補短,推陳出新,這既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也利于我們教師自身素養的提高。另外,能較好地落實課改要求。畢竟課改施行的`時間不長,有些老師尤其是年輕老師經驗不足不能更好地落實課改要求。集體備課年老幫助年輕老師盡快的成長起來。
最后,集體備課有利于增強教師間的合作意識,凝聚教師的合力,營造良好的教學研究氛圍。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不僅適用于學生,也同樣適用于教師。通過集體備課,教師之間學會協作和分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課堂教學的知識含量。集體備課能大力促進教師間的教科研氛圍。目前基層學校的教科研受應試教育的沖擊,搞的不是很好,集體備課使其理性認識能更好地指導實踐,在理論和實踐之間架起橋梁,教科研的氛圍在集體參與的行動與反思中逐步濃厚。逐步提高。
我們政史地組教師都積極參與,各抒已見,從中學了不少好的教學經驗方法,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少走了很多彎路,個人素質得到充分的展現與提高。集體備課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減輕了勞動強度,獨立思考,現在是幾個人合起來共同完成一項任務,讓我們有更多的精力從事教材教法的研究。我真的覺得自己的教學有了很大改觀。我想這就是集體備課的力量幫我在進步吧。
教師是個辛苦的職業,我們更應該努力營造一種融洽、向上、合作、公平競爭的氛圍。珍惜身邊與你朝夕相處的同事吧!每一位同事都是一份值得你學習和借鑒的寶貴資源。與同事合作,相互學習,相互欣賞,會使你的生活變得輕松、愉悅。愿大家在集體備課活動中獲益、進步!
課后教學反思11
一、交流背景為學文奠定基礎
《凡卡》一文,作者契訶夫寫于1886年,當時正是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作者所寫的時代和學生有一定的距離,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開課時通過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關于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交流,奠定了學習課文的基礎,進行交流之后,就拉近了讀者與作者、作品之間的距離,降低了學習難度。
二、長文短教,直奔重點
課文結構復雜,為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為易,教學中采用扣主線、棄枝葉,確定教學的重點。抓住信的內容、凡卡爺爺的呼救、凡卡的回憶和凡卡的'夢等重點內容,體會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讓學生體會,讓學生討論凡卡受盡哪些折磨?進而體會凡卡的非人生活。教學中我還注意啟發學生想象。如:凡卡還受了哪些折磨?為什么?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替凡卡說下去。另外,凡卡向爺爺呼救的內容,我借助反復的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描繪的感情氛圍,體驗作者的內心世界,達到情感的貫通,把教學推向高潮,收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的教學設計能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增強了悲劇感人的力量。
三、對比教學,突破難點
教學凡卡回憶和爺爺一起在鄉下生活的情景時,引導學生思考:
1、你覺得凡卡鄉下的生活怎么樣?
2、鄉下的生活既然很苦,為什么在凡卡的回憶中卻是那么美好呢?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很容易就能把鄉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進行對比,進而弄懂作者寫鄉下生活樂是為了襯托學徒生活的苦。
課后教學反思12
大多數教師在教學中,對教學前的構想準備,教學過程中的技能技巧十分的重視,往往忽略了教學后的反思。其實,教學后的反思對提高以后的教學尤為重要。教學反思,要求教師對一節課的教學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反思,找出問題后自我校正、從而得到自我強化,提高后來的課堂教學。所以,在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這一方面,教學后的自我反思是一個核心因素。因為教學反思能及時將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教學心得、課堂教學的效果補充在教案中。教師既可以對本節課的教學作出正確的評價,又可以為下一節的教學提供有關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相關信息,還可以防止某些教學失誤在今后的教學中重現。教學反思是教師總結教學經驗、摸索教學規律、改進教學方法和提高教學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師自我剖析、提高教學質量和深化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那么教學反思要反思些什么內容呢?
1、記錄教學過程中精彩的部分,教師教學手段技能中成功的教學經驗。
成功的教學經驗是教師從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的能力,是教師以恰當的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活動的能力,是教師創造性的教學思維的體現。記錄下來為自己今后的教學積寶貴教學經驗。教師可以記錄下,教學過程中提高了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采用的教學手段及選擇和運用,甚至可以是自然恰當效果的課前導入。特別是為講解重點和突破難點而選用的典型例句,以及發現并突破難點的方法等。這個對以后的教學積累是相當有幫助的。因而教師在課后教學后情感還沒有從頭腦中消退之時,應立即進行反思,思考精彩場面的主觀原因,以便知道如何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再次運用。
2、記錄教學中的失誤之處。
由于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雙邊活動的過程,使教師理解課程標準的精神,熟悉教材和精心準備教案,教師的教學難免會出現疏漏與失誤。所以教師在課后一定要思考自己的失誤所在,以及產生失誤的原因,思考對失誤的補救措施。教學失誤的及時記錄,是課后反思的一個重要內容。教師要記錄下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內在問題和欠妥方法,課堂中不協調的教學活動,效果不理想的教學手段,列舉例子不典型等。教師把課堂中發現的不足或問題及時記錄在教學課后反思中,然后加以認真思考及時調整、補充、修定,這樣可以避免在以后教學中犯類似的錯誤,提高自己以后的教學能力。
3。記錄課堂中學生的反應,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的困惑。課堂上學生聚精會神、目光炯炯有神,高度注意教師,積極回答問題,這說明學生處于有興趣的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說明教師教學得體、方法有效。反之,如果課堂表面安靜,學生面無表情、目光呆滯,坐立不安、交頭接耳、注意力不集中,這說明教師講課不夠精彩,空洞說教,教學方法呆板。教師上完課后,及時反思課堂上學生的反應狀況,以便知道自己本節課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手段是存在問題的,需要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
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節課的難點。教師及時甚至提前了解學生的困惑,設法改進教學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也就突破了教學難點。記錄下學生在哪里遇到了困惑,深入分析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在下一節課上,再次講解知識點時就知道該如何突破這個難點。提高了教學效果的同時也不斷豐富了自己的教學經驗。
4、記錄教學中的突發靈感
如果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在對某一教學環節的處理,在對某一教具或某種教學手段的運用,在對一個知識點的講解的過程中突然想到了一個很好的教學方法,課后應及時記錄下來,因為突發的靈感瞬間即逝,若不及時記錄,就會遺忘。
5、記錄學生作業或試卷中存在的問題。
教學效果好不好,通過作業與測試就能確定下來。教師應在課后應針對學生在作業或試卷中出現的問題,對于自己沒有講清講透的問題,及時反思并找出如何進行改進和補救的方法。
課后反思是教師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有效運用它。教師要有一種自覺的意識,在不斷嘗試在這一過程中培養自己對教學活動的自我評價的習慣和能力,培養自己對教學過程進行修正的方法和技能。當然,最重要的是教師要用心體會教學過程,寫出教學反思,而決不是應付檢查。找出教學中的不足之后,最好不要根據自己的主觀意見去尋求改進方法,要悉心的與學生溝通,認真的分析學生的課堂作業中的問題,通過與學生互動后,潛心研究,調整自己的思路,從而嘗試改進。如果持之以恒,再面對教學過程中各種問題都可以應對自如,教師的教學能力就會不斷得以提高。總之,做好教學反思,能夠更好的促進教師發展。
課后教學反思13
上完《臺階》一課后,我有一種滿意的成功感,因為我上此課,既教了學生閱讀方法,又指導了學生寫作技巧。今后的記敘文閱讀教學,我將以此為范例,努力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
我認為記敘類文章的閱讀教學,我們教師在講授時不能僅僅滿足于讓學生讀懂課文、理解課文,而要力求以課文為本,在讀懂課文、理解課文的基礎之上,學會閱讀方法,學習一定的寫作技巧,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感悟,回想自己的寫作中的不足,進而揣摩提高寫作能力。在上《臺階》一課時,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了閱讀與寫作的指導。
一、文眼很關鍵。閱讀時,我們要找文眼,所謂的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戶,就像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樣,通過它就能窺探到文章的中心。那么寫作時我們一樣要設置文眼。我讓學生找到《臺階》一文的文眼----- “父親總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 。并圍繞它展開分析。正是因為這一觀念,才有了父親奮斗一輩子去蓋有高臺階的新屋。抓住了這一句,就抓住了全文的要害所在。在講此問題時,我提醒學生在寫作時也要有意識的設置文眼,那樣,既有利于自己圍繞中心寫作,也有利于抓住閱卷老師的眼球。
二、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詳略。學生作文不會選材,或長篇大論卻離題千里,這也是寫作中的常見病。這是因為學生還沒弄清楚材料與中心的關系。《臺階》一文就是很好的詳略得當地安排材料的典例。閱讀時有學生發現并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新屋的主體工程寫得簡略,造臺階反而寫得詳細?我適時指導學生:詳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題目是“臺階”,所以主體工程可以略寫,造臺階則要詳寫。同時我提醒學生想想自己以前的作文是否是想到什么就寫什么,沒有考慮所選材料能否為文章中心服務,并要求學生以后寫作注意這一點。
三、結構上要前后照應。文章若注意了前后照應,能給讀者以緊湊感,如是前后對比,則能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
四、心理描寫要注意人稱。很多學生在寫作中不管什么情況下,都直接寫別人的心理活動,根本不考慮文章的不同人稱。在《臺階》閱讀教學中有一個老師都會提的問題:“父親坐在綠陰里,能看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那里栽著幾棵柳樹,柳樹枝老是搖來搖去,卻搖不散父親那專注的目光。這時,一片片旱煙霧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 ——這一處描寫表現父親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為什么不作心理描寫?很多老師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答案:小說用第一人稱寫,不允許寫別人的.心理活動,只能以動作、表情表現思想(以形寫神),父親抽煙時專注地望著別人家高高的臺階,他羨慕,向往,他在謀劃怎樣加快準備,爭取能早日造起高臺階的新屋,像人家一樣氣派,也叫人家羨慕。在此我告訴學生:以第三人稱寫的文章可以直接寫人物心理活動,而以第一人稱寫的文章,因為有“我”,而“我”不是神仙,不能鉆入別人的腦子里,所以不能直接寫別人心理活動。另外這里我還著重講了環境描寫對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搖來搖去的柳樹枝搖動了父親的心,做高臺階的新屋正是父親心上飄不去的煙霧。這樣一講,學生很容易感知環境描寫對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由此,我要求學生在寫作中學習運用。
五、細節描寫能成功刻畫人物心理。學生寫作中往往不會運用細節描寫,而好的細節描寫常常為文章增色不少。《臺階》一文就有一處精彩的細節描寫,我讓學生細細品味:“父親的兩手沒處放似的,抄著不是,……因此,父親明明該高興,卻露出些尷尬的笑。”奮斗了大半輩子。高高的臺階就要砌起來,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興是無法形容的。一輩子低眉順眼、老實厚道,高興起來也與眾不同。一雙手放在哪里都不是。高臺階的新屋建成了,父親明明應該高興才對,可是卻表現得極不自然。由此細節刻畫了父親一輩子處于地位低下,突然地位變高了而感覺不對勁的謙卑形象,同時寫出了臺階低的陰影一時難以消除心理。品味之后,我讓學生當堂寫一段細節,有幾個同學寫得相當精彩。
總之,我感覺本課上得比較成功。今后在記敘類文章的閱讀教學中,我將努力把閱讀與作文教學結合起來,讓我們的語文課本,真正成為“本”,在此“本”之上,讓學生的語文能力,特別是閱讀寫作能力枝繁葉茂。
課后教學反思14
作為一篇詩歌題材的課文,描寫了雨后孩子們在廣場上赤腳玩水的景象,突出了小哥哥和小妹妹踩水而行的內心體驗,反映了孩子們對玩水的喜愛之情,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在此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的平時生活入手,借助學生的`已有生活與情感經歷來學習課文,感受童年生活的樂趣。由于二年級的孩子還比較小,許多孩子都特別喜歡玩水和踩水,每個孩子的心中都有這種快樂的感覺。因此,在課前導入部分,我先引導學生回味玩水的經歷,談談自己曾經玩水、踩水的快樂體驗,從而揭示課題,導入新課的學習。孩子們爭先恐后、暢所欲言,有效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課文學習的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自讀詩歌,感受小兄妹玩水、踩水的有趣場景。然后大膽聯想自己在玩水、踩水時的畫面及情景。這時,有些孩子已經按耐不住,情不自禁的融入了表情和動作。我趁機請幾個孩子上講臺示范表演,接著讓全班孩子一起站起來,感受“踩水”的樂趣,即使“不小心摔了一跤”,孩子們也依舊玩的不亦樂乎。
“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加上孩子們學習本詩歌時的興奮和熱乎勁兒,我趁機引導:同學們,那就讓我們用“讀”來表現出你們的快樂和興奮吧!這樣的一句話,就把孩子們的朗讀興趣給激起來了,孩子們們的朗讀就表現得淋漓盡致了。
于是這一課沒怎么提示,孩子們就用已有的感情投入享受于課文的朗讀之中,讀的一個比一個好,完美的展現了課文的童趣畫面。
課后教學反思15
莫懷戚的《散步》是一篇清新優美、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歌頌真善美的頌歌。讀完這篇文章,有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禮,其過程,就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所以本次課堂教學比賽,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篇文章。
一節課的教學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反復研讀課文之后,我把教學的重點定為兩個方面:一是理解文中景色描寫的作用,感受語言的詩意美;二是分析人物形象,感受親情之美。并在賞析句子和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時,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此外,散文的教學朗讀不可缺少,只有讓學生讀、悟,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來。具體的授課過程及反思如下:
一、聽讀課文,感受家庭的和諧美。
通過聊天導入新課之后,我的做法是首先由我來配樂朗讀課文。伴隨著優美、和諧的樂曲,再加上我深情的朗讀,我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感悟其中的內容,看看學生能從中感悟到一個怎樣的家庭。此環節的設計意在渲染一種和諧的氛圍,把學生融入到這濃濃的家庭親情當中去。聽讀之后,學生們都暢所欲言,談及自己的感受,也能夠概括出文中所描寫的事件。但感到不足的地方是給學生感悟的時間還不夠。
二、自讀課文,感受文章的.語言美。
這篇文章除了敘述事件以外,還有對景物進行描寫。雖然筆墨不多,但在這輕描淡寫之中卻充滿了濃郁的詩情畫意,為常見的散步提供了一個美妙和背景。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針對景色描寫提出質疑,有的同學甚至能提到:“本文不是寫散步一事嗎,為什么要寫景呢?”針對這一問題,我讓學生找出你最喜歡的寫景句子進行分析,提示要抓住一些詞語來加以分析,如“熬、鋪、生命”等,從而讓學生理解到,作者不僅是寫景,更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力的禮贊。
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親情之美。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想要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而且這也是本文的重點。授課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在整個散步的過程中,你認為誰做得最好?請用下列的句式來闡述。(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
我認為 做得最好,因為從 這句話中可看出 。
此環節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合作討論,不管是哪個人物,他們都能說出自己的看法,而且能夠找到相關的人物刻畫的語句來說明,即回到了文本,又理解了文章的主題。即從一家人的具體表現中體現了中國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以小事到反映問題,從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以小見大”這一寫作手法。
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說說生活中的哪些小事讓你感受到親情的所在。”一是想要讓學生體驗親情,二是想要讓學生留意生活當中的小事,學習本文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覺得不足之處是,如果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把口頭表達轉為書面表達的開式會更好,這樣既能做到讀,又能做到練。
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雖然有一些可許的地方,但還有很多的不足,如學生的朗讀不夠,字詞的落實不到位,還有閱讀教學中,我們往住只注重讀和理解,而忽略了課堂的練筆,沒有做到讀寫相結合。今后,我將繼續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
【課后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課后的教學反思03-01
課后教學反思10-15
教學課后反思11-17
課后的教學反思04-12
教學課后反思11-17
教學課后反思11-17
課后教學反思10-15
課后的教學反思03-01
北京的教學反思及課后反思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