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鏡》教學反思(精選20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透鏡》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透鏡》教學反思 1
《透鏡》這節課是本章各節學習的基礎,但在本節課中出現了較多抽象的概念,由此對本節課的教學我是這樣進行的,運用實物展示、邊學邊實驗、演示實驗等方式,通過師生的共同活動,指導學生主動的探索出透鏡的分類方法和對光線的作用,在此基礎上通過畫圖,把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的抽象概念直觀地呈現出來,有效的解決這些抽象概念難教難學的問題。
導入新課我提問了學生一個問題“生活中你除了前面我們學過的平面鏡你還知道那些鏡子?由問題導入,學生紛紛舉手回答:眼鏡、放大鏡等等,由學生們熟知的各種鏡子引入新課,讓學生感覺到很貼近生活,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在講解透鏡的種類時,我利用實驗室有的各種透鏡,讓學生去觀察、發現,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所以學生很容易的就區分開什么是凸透鏡,什么是凹透鏡。講解透鏡對光的作用時,我用實驗演示”透鏡對光的作用“,學生通過實驗演示很直觀觀察、總結出兩種透鏡對光的作用,結合著實驗現象,給學生講解三條特殊的光線經過透鏡后的折射光線,學生比較容易掌握。在這里給學生講”冰透鏡取火“的故事,學生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都想利用凸透鏡來試試,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學生充分利用提供的'器材自主探究、來體驗,當我要求同學到前面來演示的時候,很多同學都爭先恐后、躍躍欲試,整節課堂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其中,基本上能達到教學目標。另外可能是上課老師講的還是太多,所以能沒有留下足夠的時間給學生,致使學生沒有能完成當堂的課堂質量檢測,還有就是在演示透鏡對光的作用的實驗的時候,由于老師考慮的不是太周到,沒有把實驗現象投影到大屏幕上,后排同學觀察的效果不是太好,這些在以后的教學中會加以改進,
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按計劃進行,應該說是比較成功的,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探索和討論的也比較激烈,但氣氛活躍的同時,我自己感覺到也顯得比較亂,學生到了實驗室上課顯得有點興奮,課堂顯得較為松散。還有一點,在利用太陽光粗略測量凸透鏡焦距的方法,由于受場地的影響,有部分的學生沒有辦法做到,應該說這是一個遺憾!
總之,我感覺要上好一堂課,老師必須根據教學目標,努力創設愉悅的教學情景,從培養學生的學習情趣入手,在學生的思維和知識之間架設橋梁,讓學生感到學習物理是一種需要而不是負擔,并在愉悅中獲取知識。同時,老師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提升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的能力。
《透鏡》教學反思 2
對在“同課異構”活動中所執教的《透鏡》一課反思如下:
透鏡是第四章的第一節,起到的作用是引入,讓學生簡單的認識透鏡,為后面透鏡作圖以及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做鋪墊。同時,本節課處理時也因與上一章光現象的內容相結合,在講解時注意兩章內容的對比聯系,像是面鏡與透鏡的區別等,盡量在學生已有知識框架上添加新東西。
在引入新課方面,我采用了播放學生兒時的游戲“放大鏡燃紙”的視頻。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過渡到我們要學習的內容,學生不會覺得突兀、陌生。隨后我用多媒體展現了一些透鏡在生活中的應用。通過圖片直觀地展現在學生們面前,可謂讓學生飽了眼。
在講透鏡的分類時,我讓學生觀察了他們桌子上事先準備好的`透鏡,看看他們有什么不同:有的中間厚邊緣薄,有的中間薄邊緣厚。有的將書上的字放大,有的將字縮小等。學生可通過看,摸來感受他們的異同。隨后進入了凸透鏡和凹透鏡的定義。對于透鏡,學生可能在生活中接觸的較少,有的只能是在圖書或是在電視上見過。讓學生通過用眼睛看,用手摸,使他們真身感受到了什么樣的是凸透鏡,什么樣的是凹透鏡。
對于凸透鏡和凹透鏡的畫法,我用多媒體動畫播放了凸透鏡和凹透鏡的畫法,并介紹了主光軸、光心。所隨后教給學生兩透鏡的簡易畫法,并讓學生親自動手練習。光心的特點通過實驗從多角度演示,學生親眼看到“通過光心的光傳播方向不變”學生容易理解并記住。這部分內容在處理的時候對于透鏡應該關于主光軸上下對稱強調的不夠,所以學生自己練習畫圖時出現了錯誤。
在講到透鏡對光的作用,我做了兩個演示實驗,分別是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由于其中一個光源比較暗,后排的很多學生可能看不到。是自己很大的失誤。只能利用事先準備了課件展示這兩個實驗的現象。要是演示實驗能夠做好的話,我想學生的視覺更直觀些,對于學生理解這個知識點的幫助會更大。
這節課結束后,在第二課時的復習過程中發現學生對于“透鏡對光的作用”理解的不是很到位。針對這個問題思考之后我覺得,講解這部分知識時,除了演示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經透鏡后的折射現象,還應該補充演示如果不和主光軸平行的“發散光”、“會聚光”經兩透鏡后光路的改變,可以讓學生對于“會聚”“發散”作用理解的更透徹。
回顧整節課,新的知識點比較多,整合建構環節時應引導學生理出一個線索,將重點知識突出并能有所遷移,可我這節課在此環節只是泛泛而談。最后也沒能針對這節課的重點知識作出全體同學的檢測。
縱觀這節課,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更要用心備好每一節課,將課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作出更多、更詳細的預測課并不斷的探索更好的、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得有所用。
《透鏡》教學反思 3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是初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學的策略,不在于有沒有講清、講透,而是看教師有沒有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主動獲取知識,樂于探究,所以教師應想方設法把課堂活動權交給學生,把發言權留給學生。基于此,教學中,一方面注意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探究,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滲透,引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參與教學的過程,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八年級學生剛剛接觸物理這門學科,在知識方面,懂得少許淺顯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較簡單的物理現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規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備了一定的探究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有一定的協調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們有較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本節探究課學生面臨著許多困難,首先實驗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詞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實像、虛像;還有,要找到各種像應調整什么,如何調整,學生感到盲目;再有,從數據中要得出結論也不易,因此老師必須重視在探究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指導,同時,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透鏡》教學反思 4
對于這節課是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應用,通過學習可以使學生學以致用,將物理知識用于實際之中。本節課的重點是使學生知道凸透鏡在生活中的重要應用,了解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原理,達到會使會用的目的。
對于這節課,我主要是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把透鏡的成像規律有機的.融合到照相機、投影和放大鏡之中,二是利用光具座讓學生來進行調節,體會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的使用,從而培養學生用物理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是通過現代化的音像設備的介紹來增進學生對科學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效果上來看基本達到了目標。 在這節課中我做到了將繁雜的知識用清晰的知道線條展示出來,主要體現在:
1、學生在溫故中知新
2、學生在動手中將知識轉化成能力,將抽象的知識蘊于學生的活動中,讓學生在輕松的狀態下感悟了知識。 但在這節課中還有很多讓人感覺不如意之處主要體現在:
1、教師語言多,有許多東西可以讓學生講而教師卻代替了;
2、教師的語言有時還有重復現象,必要的重復還是可以的,這要求我在以后的教學中必須錘煉自己的語言。
3、在小結中要給學生一個清晰的認識,如在講照相機時提到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教師應在板書中體現出來,給學生一個更為清晰的認識。
《透鏡》教學反思 5
《透鏡》這一節是在學習了第四章的光線、光的反射現象、光的折射現象、平面鏡成像、光的色散等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的,這一節主要研究的是透鏡對光的折射作用。我認為教學過程應側重于凸透鏡、凹透鏡、光心、主光軸、焦點、虛焦點、焦距、會聚、發散等概念的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的實驗教學以及三條特殊光線。
在這一節中,開頭我使用了亞運會和全運會主火炬點燃方式的不同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其中凹面鏡對光線的會聚作用是第四章已學內容,學生能夠順利說出點燃原理,而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是本節內容。
在感知透鏡的結構差異方面,讓學生親手觸摸透鏡,明確凸透鏡和凹透鏡的概念。緊接著用作圖法說明透鏡的主光軸和光心的概念。
舉例近視眼鏡和遠視眼鏡的不同,找出辨別透鏡的多種方法,探討是否存在別的方法,根據上一章的學習,我們知道凹面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凸面鏡對光有發散作用,進而引出透鏡對光的作用是否也有區別。在實驗教學這一部分,使用了激光演示儀,由于小透鏡對光起的作用現象不夠明顯,于是采用大的透鏡,使實驗現象更加明顯。通過實驗教學明確焦點、虛焦點和焦距的概念。
為了進一步說明會聚與發散的奧秘,利用“小試牛刀”,讓學生產生困惑,然后釋惑。得出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與兩條入射光線的傳播方向相比較,通過凸透鏡的兩條折射光線相互靠近了,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與兩天入射光線的傳播方向相比較,通過凹透鏡的兩條折射光線相互遠離了。采用分割法,結合上一章所學折射知識,讓學生理解為什么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起發散作用。
在最后結合前面所學,總結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重點強調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經過凹透鏡折射后光線是發散的,但不是任意發散,而是反向延長線要經過虛焦點,強調作圖的規范性。
在教學過程中,概念講解清晰,過程流暢,學生的學習熱情高,以下主要闡述本節課后我的一些思考,談談我的不足。
首先,本節中的難點之一是對于剛接觸透鏡的學生而言,要理解實驗中以立體形式呈現的實驗現象較難,主要障礙在于:將“會聚作用”和“會聚光線”混淆,將“發散作用”和“發散光線”混淆。
對于這一點,我認為排除課堂時間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考慮這樣去釋疑,第一步:用激光光源演示“會聚光線”和“發散光線”。“發散光線”和“會聚光線”是相對于平行光而言,會聚光線沿著傳播方向會相交于一點,發散光線沿著傳播方向不會相交于一點,而是逐漸遠離。第二步:用兩個激光光源作為平面平行光,演示平行光通過凸透鏡后會聚,通過凹透鏡后發散。第三步:演示凸透鏡的會聚作用并不一定使折射光線成為會聚光線,凹透鏡的發散作用不一定使折射光線成為發散光線。最后強調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與兩條入射光線的傳播方向相比較,通過凸透鏡的兩條折射光線相互靠近了,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與兩天入射光線的傳播方向相比較,通過凹透鏡的兩條折射光線相互遠離了。這樣的實驗現象直觀,明顯,能夠加深學生對該難點的理解。
第二,在概念理解時,要強調與主光軸不平行的一束平行光經凸透鏡后也要會聚成一點,這一點不再在主光軸上,而在焦平面上(經過焦點且與主光軸垂直的平面)。完全可以通過激光演示儀演示出來。
第三,對于光心的特點,教師可以強調“經過光心的光傳播方向不改變”,有的學生會錯誤地理解為“入射光線、光心、折射光線與主光軸一樣在一條直線上的特殊情況”,其實方向不改變包括兩種情況:
(1)在一條直線上。
(2)入射光線與出射光線平行。
第四,在拓展提升時,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遮住凸透鏡的一部分,平行光經凸透鏡另一部分折射后還能會聚成一點嗎?若能,這一點亮度如何?會聚的位置是否變化?”(這恰好是能力培養與測試的最后一題),在這里我們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展示,通過結合凸透鏡對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起會聚作用的光路圖來解釋。
《透鏡》教學反思 6
在本節課的課堂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更加直觀、深刻理解幻燈機、投影儀和照相機的成像原理,利用圖片、動畫、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出示了生活中常見的透鏡的應用及其光路圖,教學效果良好,有效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并利用視頻簡單介紹了哈勃望遠鏡的應用,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探究照相機成像這一環節,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課件觀察照相機構造及基本的使用。(課件展示:照相機)認識照相機后,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課前準備的材料來制作模擬照相機并用自制的相機觀察室外景物。(課件展示:觀察內容和鼓勵語言)。此活動旨在鍛煉學生的協作能力。實驗中教師在其中巡回,及時解決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充分體現教師在活動中的組織者地位。實驗觀察過后,進行問題討論環節,促使學生對相關表象的認識深入一步,促進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階段。
問題主要針對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照相機成像的性質。我如果重新設計這個教學,我將對于實驗交流情況做積極評價,促使學生在活動中保持積極健康的情緒,充分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內涵,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優勢、群體優勢,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探究活動結束后,我設計了一組練習(課件展示)采用學生分組搶答引入競爭機制,從而掀起課堂上的第二次高潮。既幫助我檢查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為學生鞏固知識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同時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信息技術的發展性要求,即應用信息技術來轉變學習方式,看起來有些難度。大家熟知的翻轉課堂,就是應用信息技術改變教學的最典型的例子。由于中國與西方國家國情的不同,我個人認為,我們國家不存在施行翻轉課堂的動機和需求。但是,這樣是不是就可以說,我們無法達到信息技術的發展性要求了呢?
《透鏡》教學反思 7
本節課教學我主要采用了分組實驗進行探究,由學生自主實驗總結規律,將枯燥的物理理論寓于實驗中,很自然巧妙的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知識。也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課后根據學生的上課反應及作業情況,我覺得這節課的教學還存在以下問題:
1、時間沒有能夠很好的把握,理想上準備嘗試一節課把所有知識點都講完的思路沒有能夠實現,但是在前面已經說了,教學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探索規律,獲得研究、思維的.方法,然后通過方法的獲得以及運用方法探索、創造的過程,雖然讓學生去探索會花費更多的時間,但是絕對是值得的。
2、在讓學生得出數據之后,進行歸納的時候,很多學生都將物距與像距進行比較,雖然也對,但與教師的預設有偏差,所以老師應該給出一個歸納的方向,比如有意識的讓學生將物距和像距與焦距進行對比,這樣學生給出的結論就會比較整齊一些。
3、有一些學生對實驗探究的興趣不濃,動手能力不強,實驗得出數據的速度太慢,所以我們以后還要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加強動手能力,致力于學生整體水平的提高。
《透鏡》教學反思 8
這一節主要介紹生活中常用的三種透鏡,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透鏡及其成像的豐富、具體的感性認識,為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作準備。所以我在上本節課時,主要以學生動手為主,教師適時的點撥、引導,以達到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完成本節教學任務的目的。
一、 教學思路
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本節課課前知識儲備,讓學生先復習小孔成像、平面鏡的成像以及透鏡的知識,為下面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導入時讓學生從身邊最熟悉的光學儀器出發,在去使用并探究它們的成像特點,這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物理的樂趣和積極性。在學生學習照相機成像的過程中,利用紙筒、半透明薄膜等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動手制作模型照相機,不僅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的真實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可以拉近物理與生活的距離,增加學生對物理課的親切感。在學生學習完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特點后,利用課件展現透鏡的光路。讓學生更清晰的理解透鏡成像的特點,這些會使學生感到物理不是抽象而枯燥的,而是那么的生機勃勃、趣味盎然。
二、教學的優點
1、物理新課標提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是真實的生活,教學以人為本,注重學生的發展。所以本課設計時破除以往物理教學中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習慣,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探究過程,在活動中接受物理知識,在活動中培養團隊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同時在師生共同營造的`和諧、民主的活動氛圍中,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美好和力量,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并能使學生獲得積極、愉快、成功的體驗,為學生今后的成功人生打下基礎。
2、在教學過程中,我打破了教材原來安排的順序,把放大鏡提到最前面學習,通過使用它看書上的字,并類比前面剛學習的平面鏡成像,從而了解放大鏡的成像特點。這樣由最簡單并且最熟悉的放大鏡入手,讓學生感覺到很貼近生活,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學起來也非常輕松。
3、在制作模型照相機的環節,學生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積極性非常高。在學習投影儀的使用過程,學生也都能積極參與其中,達到了教學目標。
4、從反饋練習來看,學生對本節課的整體內容掌握的比較好。
5、在情感態度方面,同學們通過這次學習,明白了學習過程中應該是一個團結協作,共同努力達到目的的過程,體會到了合作的快樂。
三、教學的不足之處
1、作凸透鏡成像的光路圖可能對于學生來說是個難點,所以在規定的時間內部分同學沒有完成。
2、課堂上老師講的還是偏多,觀察投影儀的成像特點時,還是沒有全部放手給學生。
3、過渡語言不自然,課堂細節處理的不好。
4、小組合作學習仍需加強 。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淡薄 ,合作學習中缺少便于操作的、有效的激勵措施,使學生的學習不夠扎實,只能囫圇吞棗式的學習。
這些在以后的教學中會加以改進,總之,我感覺要上好一堂課,老師必須根據教學目標,努力創設愉悅的教學情景,從培養學生的學習情趣入手,在學生的思維和知識之間架設橋梁,讓學生感到學習物理是一種需要而不是負擔,并在愉悅中獲取知識。同時,老師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提升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的能力。
《透鏡》教學反思 9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著重強調教學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合作學習來獲取知識,要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對《透鏡》課反思如下:
我們知道透鏡一節內容簡單,實驗器材比較生活化,探究問題也和生活有關,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我在設計導課時采用了激情導入;通過展示“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實例,把學生一下子拉進課堂。告訴學生這個歷史是由透鏡給我們記錄下來的。既然透鏡對我們生活有用,那我們有必要把它學好。
采用讓學生自己討論學習,自己總結規律,對習題學生討論、合作交流、自己解決的形式。目的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老師的指導下,對所要學習內容進行歸納,鞏固提高。按照新課程的要求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學生了解凹凸透鏡后,讓學生體驗觸摸實物元件并進一步歸納透鏡分為幾類。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重點:透鏡對光的`作用,對光有會聚作用的透鏡是中間厚邊緣薄還是中薄間邊緣厚,逆向思維地掌握了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學生思考:能否利用凸透鏡得到平行光?我有意感到為難,突然有名學生說:根據光路的可逆性,平行光通過凸透鏡會聚在凸透鏡的焦點上,反過來,從焦點發出的光經凸透鏡后就平行于主光軸。學生講得有理有據,之后,教室里掌聲響起,課堂氣氛陷入高潮。學生在學習中感到獲取知識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在本節課的難點---焦點(F)和焦距(f)的區分和怎樣測凸透鏡的焦距學習中。因為器材的限制我采用演示實驗,并讓學生上黑板畫圖。學生討論怎樣測凸透鏡的焦距比較熱烈,回答問題積極,自主歸納測量方法也比較適合,然后我還詳細地進行點評,有效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最后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出規律,并利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學理念。
經驗告訴我們,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大膽發言,積極討論,勇于表現。討論甚至爭議是學生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維最活躍,效率最高的學習方式,也是培養發散思維與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交流益于學生合作學習,實現優生幫差生。因而這節課我給學生盡限提供討論交流的機會,引導他們探究研討,自我獲取知識。當堂批改對激勵學生自主學習、集中精力、爭先恐后、活躍思維作用明顯,當即發現問題當即解決。
通過本節課教學收獲多多:除了課前備好教材和學生外,還要注重課堂上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思想觀點,參與師生討論;充分信任學生的探究能力放手讓學生大膽思考、討論、質疑、激發學生潛能。另外,我在這節教學中展示練習時滲透中考題型的題目比較少。總之,通過教學反思,本人覺得以后應多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任其飛翔,立足于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發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
《透鏡》教學反思 10
本節課的關鍵是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得出,探究實驗僅僅是學生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的手段。由于物體通過凸透鏡所成的像的性質與物距有關,而物距又與透鏡的`焦距、二倍焦距有關,凸透鏡的焦點、焦距比較抽象,所以在引課前,設計了讓每組同學粗略測出凸透鏡的焦距,使學生認識到焦距的存在,為以后由記錄的數據總結出規律做好準備。
引課時,回顧凸透鏡是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上的重要部件,它們的工作就是靠凸透鏡能使物體成像的。教師并用凸透鏡演示成像,讓學生觀察現象,然后教師問:“你們看到了什么?知道為什么嗎?由此你想知道什么問題呢?”通過這種情境設計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增強學好本節課的信心。這一節課學生有學習興趣,積極性高。但是由于這是學生的第一次自己主動探究實驗,學生還缺乏一定的實驗技能,在探究過程中離不開老師的及時指導,學生實驗時,老師要加強巡視和指導。個別小組只是好奇地觀察成像情況,忽視了物距和像距的測量,使實驗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實驗的結論。實驗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進行的比較順利,由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較慢,后面顯得時間有點緊,沒有得到很好的訓練。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通過不斷地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增強學生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的培養。
《透鏡》教學反思 11
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過程,但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他科學素養的形成起決定性作用,研究透鏡實驗課教學反思。由于小學生處于打基礎階段,科學認識和思維能力的發展都極其有限,對小學生的科學教育不可能以系統的知識學習與方法訓練為主,只能讓學生根據以往的知識經驗,在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中獲得新知識。科學實驗正是這一過程的核心載體,學生在實驗中,通過直觀形象的操作和觀察到的現象,使學生對物質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方法得到發展,使他們在一次次的'實驗中逐步接近,不斷加深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可見,科學實驗是小學生科學素養提高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階梯。
最近的課程就是一些實驗課,內容很多,很豐富。今天教學的是《研究透鏡》一課。這一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課,教材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是:
1、知道光線從一種透明物體進入另一種透明物體時,傳播的方向會在交界面上發生彎折。
2、能通過研究,概括出凸透鏡和凹透鏡鏡片的不同特點和不同作用。
3、通過制作簡易望遠鏡,能提出更多與自己研究的有關透鏡的問題。
我覺得,這節課完全可以放到室外,讓學生自己探究。所以,今天讓學生聽清所有的要求到學校后操場去探究活動。研究凸透鏡的放大、聚光作用。學生玩凸透鏡,觀察現象,相互交流自己的發現。把凸透鏡放在陽光下玩的這項活動中發現它可以把光線集中,使它匯聚成一個亮點,點燃樹葉或紙張。用望遠鏡過程校園里的人和景物,了解望遠鏡的原理。結果發現學生非常活躍,主動做好各項實驗,各小組成員也能互相配合,按照規定完成了我預定的教學計劃。這讓學生和我都很開心。
通過今天的教學,我覺得,要上好一節科學實驗課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作為一個科學教師,創造機會讓全體學生盡情地研究科學,即使需要我們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做出充分的課前準備工作,只要能用我們的艱辛換取學生成功的笑容,也是值得的!
《透鏡》教學反思 12
《透鏡》一節的內容在整個光學部分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研究透鏡成像規律的基礎。在以往的教學中透鏡對光線的作用,特別是那三條特殊光線,學生倒是記住了,但一遇到作圖又會束手無策。這主要是學生并沒有從根本上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只是從字面上會了,并不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正確地進行應用。
針對以上的問題,我認真分析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從點到面,將難點逐個擊破。在教學方法上我盡量從感性的知識入手,以學過的知識為基礎,以簡單的實驗為手段,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引入課題時,我以面鏡為基礎,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鏡子,光照射后的傳播方向如何,從而使學生正確區分透鏡和面鏡的不同。而在新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則利用實驗引導學生得出透鏡對光線的作用,并利用形象的課件和學生一起分析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并適時通過相應的作圖題目進行知識點的鞏固。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大腦主動地進行學習,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學會。
在整堂課中,同學們積極動腦,主動進行討論。一個個新的想法不斷出現,一聲聲“老師,看我的行不行。”同學們爭先恐后地展現著自己的收獲。看到同學們興奮的樣子,我同樣感到自豪。當然也有部分同學面對錄像機時害怕出錯,不敢或不愿在課堂中展現自己。以后我會創造更多的機會以使他們得到更好鍛煉。
在研磨課堂中,我的收獲并不比學生少,可能還會更多。改良后的實驗使我找到了學生的興趣所在,改善了師生關系,確定了以后努力的方向。
《透鏡》教學反思 13
整節課顯得意興盎然,學生十分感興趣,我自己感想也很多。如果一節課沒有好的開頭,必然使學生感到平淡無奇,興趣索然。而學生一旦對開頭發生興趣后,就會覺得其樂無窮。因此,我認為一節課有個好的、利于激起學生興趣的,同時又有一定深度的、能夠引起學生思考的開頭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本節課的開頭設計了:
1、復習光在同一種物質中是怎樣行進的`。(直線傳播)讓學生在頭腦中重新有這個印象;
2、復習光行進過程中射到一個不透明的物體上時會發生什么現象。再用電腦動畫畫圖來表示光行進的路線
3、提出那么光射到透明的物體上呢,引起學生思考。
4、思考后師演示電筒的光通過這兩塊透鏡,學生觀察會發生什么變化。
5、適時提出問題引入本課的學習活動。這里的教學設計很顯然有一定的深度。在有趣之后又提出新問題,讓學生帶著興趣思考更深一層次的和本次教學活動相關的內容。在思考后通過演示,再次引起學生興趣,讓學生帶著興趣一直到整個課堂教學中。這里通過思考-激趣-再思考-再激趣-再思考,層層深入,把學生很自然的帶進了一個從未知引進新知中。這也是在幾次教學設計變動過程中,我始終使用這樣的開頭的想法。通過實際的教學活動,驗證了這樣的引入方法是實際可行的,效果也是較好的。而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為了尋求一種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和過程。通過幾年來不同的方法改進,不同的上法,我深切感受到“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所學材料本身發生興趣。”本課中關于凸透鏡和凹透鏡是否聚焦的特點,雖然比較容易發現,但其原因是光線的行進路線改變了,卻比較抽象、單調,這樣往往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教學中必須設法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單調的材料生動化,不斷激發興趣。所以,在教學新授部分經過幾次改變后,我選擇了“光束進行盒”來解決這個問題。
總之,要上好科學課,教師就要依據科學,努力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入手,在學生的思維和知識之間架設橋梁,讓學生發現科學課是一門有趣的學科,感到學習是一種需要而不是負擔,并在愉悅中獲取知識。同時,教師也要不斷提高專業知識水平,提升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能力。
《透鏡》教學反思 14
在實際教學中,基本完成了教學設計中的教學任務,能根據對教學和學習任務的分析組織教學活動,較好的把握了教學難點和教學重點。我個人認為以下幾點做得較好:
1、教學中讓學生去收集近視眼鏡和遠視眼鏡,讓學生從生活去感受物理,盡量實施物理來源于生活的新課標理念。
2、探究透鏡對光的作用時,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做到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自己進行實驗,最后根據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體會到探索的艱辛和成功的快樂。但由于受光源的.限制,部分學生很難得到平行光,所以對凸透鏡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的發散作用最后還是靠老師演示來完成。
3、教學過程通過實驗探究,我盡量做到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驗來培養學生的動手習慣和通過實驗研究問題的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4、在實驗探究過程中,由于存在學生個體差異,在學生分組實驗的探究過程中,我仍然需要不斷的指導和輔導。但是這種指導已有別于傳統的教學方法,整個實驗探究還是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新課程理念。
5、教學完后通過課后練習加深了本節教學內容的理解,學生基本能利用課堂所學知識解決習題中的問題。但由于時間的限制,這些練習如果放在課內完成可能會更好,以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
6、課后設計的最后一題“有一凸透鏡,請你用一種簡單的方法測出它的焦距,寫出你的實驗器材和實驗步驟”由課文中的“想想做做”改編而來,原因是課內受條件限制無法完成,布置作業時要發給學生凸透鏡安排學生課后(晴天)親自去做做,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完成本道練習。
7、實施教學中感受深刻一點還有就是:課件只能作為輔助手段,適當的傳統板書還是必要的,我在教學中盡量做到了這點。
《透鏡》教學反思 15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概念講解清晰,教學過程流暢,學生的學習熱情高。但是還是存在著一些不足。
首先,本節的難點在于如何幫助剛接觸透鏡的學生理解實驗中以立體形式呈現的`實驗現象,主要障礙在于:將“會聚作用”和“會聚光線”混淆、將“發散作用”和“發散光線”混淆。在本節課中我利用了激光筆和透鏡模型幫助學生直觀感受,但是忽略了相關習題的補充和鞏固,導致課后完成教材練習時有較多學生掉進了題目陷阱;
第二,要強調與主光軸不平行的光束經過凸透鏡后也會會聚到一點,只不過這一點不在主光軸上,而在焦平面上,應該通過演示儀演示出來;
第三,對于光心的特點,可以強調“經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有的學生會錯誤理解為“入射光線、光心、折射光線與主光軸在同一條直線上”的特殊情況,要利用激光演示多次改變光線入射的方向,只保證穿過光心,讓學生意識到只要穿過光心,光的方向就不會發生改變。
最后,在拓展提升時還可以提出問題,比如“如果遮住透鏡的一部分,平行光經過透鏡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幫助學生為后一節《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打好基礎,做好教材銜接。
《透鏡》教學反思 16
八年級學生學習物理,每當學完一個概念,在第二節課提問時,同學們都象背課文一樣背概念,他們背的很熟練,但一經做題我就會發現做的一塌糊涂,后來我才意識到理解概念是背概念的前提,所以我在講課時盡量要求學生去理解概念,作到師生互動交流融洽,讓他們去說概念而不是一字不差的去背。
物理這門學科也是對學生操作能力要求很強的學科,所以,在對待探究實驗,我盡量讓每名同學去參與。在以前的實驗教學中,我提出問題后,向學生說明如何去做,然后讓學生做,這樣會造成老師一味的去灌輸,上完一節課我會感到很累,也使學生對實驗課失去興趣,從而使實驗效果很差。后來,我認識到這樣做的弊端,把實驗課放手給學生去做,讓他們自己提問題,自己解決,這樣能夠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積極參與,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也能夠自我糾正,學生掌握效果不但比以前好多了,也使我在上實驗課時變得輕松。
學生在好奇心理的驅動下,就會主動的去了解問題,認識問題的本質。這就需要他們具有一定的`基礎知識和良好的思維推理能力。他們之間就會出現一定的討論和爭議,并會不時的請教老師來評判。教師此時要善于鼓勵和保護他們的這種學習熱情,引導他們深入分析,著重培養他們的良好思維方法。
我認為,教師不僅要給學生解惑,更要培養他們自己去想法解惑,達到“活到老,學到老”,只有這樣,才能出現創新的人才。
《透鏡》教學反思 17
我校開展自主高效課堂教學競賽活動,我上了一節五年科學第三單元第三課《研究透鏡》課,獲得一等獎。反思本科教學深有感觸,收獲很多,反思如下:
教材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是:
1、知道光線從一種透明物體進入另一種透明物體時,傳播的方向會在交界面上發生彎折。
2、能通過研究,概括出凸透鏡和凹透鏡鏡片的不同特點和不同作用。
3、通過制作簡易望遠鏡,能提出更多與自己研究的有關透鏡的`問題。
本課達到教學目標。體現自主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整節課顯得意興盎然,學生十分感興趣,效果很好。首先,本課充分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生小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自己的發現,輕松的完成了學習任務,各種能力得到鍛煉。其次,注重學生的展示交流及匯報,小組學習后先進行組內交流,再進行組與組間交流,最后再全班展示交流,匯報,評價。第三,注重評價與補充。組內評價于補充,組與組評價與補充,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等。
回顧本課教學也存在不足,在今后的教學中努力去完善。
《透鏡》教學反思 18
這堂課我感覺有以下三點比較成功。
一、引入。能抓住同學們仍然記憶猶新的社會實踐活動來引入,熟悉的場景和畫面,激起大家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欲望。
二、讓孩子們經歷制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經歷如何照相的過程,讓他們獲得成功的愉悅。通過投影儀演示,使孩子們很直觀地知道投影儀的成像特點。通過自主探究,引起他們的興趣,讓他們體會到物理就在身邊。
三、通過照相的.過程和對投影儀演示的觀察及自主探究和相關拓展,讓孩子們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歸納。
這節課所有的結論基本上都是學生總結出來的。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有序的自主探究,也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學生是課堂的主體。
《透鏡》教學反思 19
我們知道復習課難上,因為復習課的內容學生都已學過,已失去了新鮮感,較難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因此,如何才能做到通過教師對所教內容的再設計、再創造,使學生通過再學習,達到對知識的再記憶、再理解、再整合、再遷移,并且重新構建知識的'框架。這時上好復習課共同面臨的問題。既要避免知識的簡單重現,使上課流于形式,又要防止不切實際的給學生講評過難過偏的習題,不能激發學生再學習的積極性,達不到復習的效果。鑒于以上情況,我在進行復習課的教學設計時,決定采用讓學生自己討論學習,自己總結規律,對習題學生小組討論合作交流自己解決的形式。目的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老師的指導下,對所要學習內容進行復習,歸納,鞏固提高。按照新課程的要求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首先通過實物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區別凸透鏡和凹透鏡的方法。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導入課題。在這一環節,學生可以查閱課本,也可以分組討論,出區別凸透鏡和凹透鏡的多種方法。這樣不僅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開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在突破“透鏡成像規律”這一重點和難點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出規律。并利用規律解決問題。討論交流是高效的學習方法
經驗告訴我們,對于相同背景的識記材料,通過聽教師講一遍掌握30%,自己寫一遍可掌握70%,而經過討論自己說出來能掌握90%。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大膽發言,積極討論,勇于表現。討論甚至爭議是學生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維最活躍,效率最高的學習方式,也是培養發散思維與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交流益于學生合作學習,實現優生幫差生(兵教兵)。
《透鏡》教學反思 20
《研究透鏡》一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2單元第三課,教材要求的科學知識目標是:
1、知道光通過兩種不同的透明物體時會改變它的行進方式;
2、知道凸透鏡和凹透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
3、知道凸透鏡和凹透鏡的鏡片的特點;
4、了解望遠鏡的構造。
我首先直接切入本課研究主題。復習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光遇到透明的物體會反射回來等知識,同時畫示意圖表示。提出光遇到透明的物體會發生什么現象呢?孩子不一定非常了解,于是我出示了兩塊透鏡。(凸透鏡和凹透鏡。當然這里我沒有明示其名稱。),再用手電筒作為光源,用師生互相合作的方式直觀地演示了光線遇到透鏡時發生的變化,然后拋出一個問題,發生變化了嗎?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呢?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究凸透鏡和凹透鏡。從形狀到放大、聚焦的性質。在研究聚焦性質時,我使用了“光束進行盒”,讓學生的研究有依據。最后,在研究完放大和聚焦的性質后,我也安排了畫凸透鏡和凹透鏡的光線行進示意圖。這是為了和前面呼應,也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光行進過程中穿過透明物體后會改變行進路線。
【《透鏡》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透鏡教學反思04-18
透鏡教學反思03-27
《透鏡》教學反思03-27
研究透鏡教學反思10-06
研究透鏡教學反思10-06
關于透鏡教學反思05-20
《透鏡及其應用》教學反思06-03
透鏡及其應用教學反思04-15
透鏡教學反思15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