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語文《小攝影師》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語文《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
《小攝影師》一課,講的故事并不復雜,但故事中所蘊含的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真摯的愛,卻是三年級的孩子不容易體會到的。因此,教學這一課,我緊緊圍繞“愛”這一情感中心,引導學生在讀中揣摩,在讀中體驗,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
(一)品析詞語,揣摩情感。
“吩咐”一詞在文中包含著的內涵:高爾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愛所感染,因而也就聽從“吩咐”,任其“擺弄”。從中足以看出高爾基的童心童趣和對小男孩的喜愛。教學中我緊扣“吩咐”一詞讓學生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進行理解,再通過說話的方式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語言和體會情感結合起來,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爾基對小男孩子的喜愛之情,這就是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二)朗讀體驗,領悟情感。
情感是附載在語言文字這一客體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讀者在讀中去感知與感悟。如果說“吩咐”一詞著重表現的是高爾基對小男孩的喜愛的`話,那么課文最后一自然段的兩句話則集中體現了高爾基對整個少年兒童的關心、愛護,并且這種情感是那樣的強烈。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一點?教學中,我沒有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朗讀,通過朗讀去體驗、去感知、去感悟,通過反復朗讀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高爾基對待記者的冷淡和不見,對待小男孩的熱情和“一定”要見這種截然相反的態度,正體現了他的高尚品質。達到了“在讀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發想象,升華情感。
有了這種體驗和感悟,“高爾基為什么不愿見記者而熱切希望小男孩能再來”這一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并沒有就此打住,而是讓學生再讀全文并進一步思考:“小男孩會再來嗎?”激發學生的想象,進一步把他們引進課文規定的情境之中。因為有了前面的鋪墊,并且給學生提供了展開想象的空間,學生會自然地由此想到高爾基還會等待小男孩來嗎?可以想見學生的思維會更加活躍、更加深刻。在他們積極的思維中,引起情感的共鳴,讓高爾基對下一代的濃濃愛意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三年級語文《小攝影師》教學反思2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生活中無時無地不充滿著創造的機會。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也無時無地不洋溢著創新的火種。在《小攝影師》這篇閱讀課文中,通過有感情的讀、繪聲繪色地講等形式的理解體驗,學生已深深感受到高爾基這樣一位十分有聲望的大作家,對少年兒童的關愛,同時也為小攝影師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爭取來的攝影機會(他忘記帶膠卷了)而感到惋惜。
小攝影師帶著遺憾哭著跑出去了,盡管高爾基一再喊著:孩子,我這兒有膠卷!此時,小攝影師聽到高爾基的喊聲了嗎?他回來了嗎?他為高爾基拍照了嗎┄┄這一系列問題,成了學生們心中的疑團。把握住他們對此的好奇心,我趁熱打鐵,為孩子們的思緒鋪上一條想象、創造之路,就此提出問題:小攝影師為什么沒回來?后來他為高爾基拍照了嗎?你覺得可能會怎樣,把你的想法說一說。學生原以為文中沒寫結局,無從尋找結果,一聽老師讓自己續尾,好奇心便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略加思索后,有的說:那個小男孩只顧傷心,沒聽到高爾基喊他。另一個說:他聽到了喊聲,但他不好意思回去。孩子們用自己的思緒揣摩著小攝影師的心態。接著,有人說:小男孩哭著跑回家,拿著膠卷就往回趕,回去時,已是夜里十一點了。我問:那時,高爾基沒睡覺嗎?他說:沒有,他一直在等那個小男孩。有一男生問:門衛讓他進來嗎?有人說:他還可以扔紙團啊!有的`說:他在路燈下喊了一聲’高爾基先生’,高爾基發現了他,就讓門衛領他上去了。他按上次的設計讓高爾基坐好,完成了拍攝。我很贊同幾個同學的想法并說:完全有這種可能,你們說得真好!其他同學聽了,也不甘示弱,一個男生站起來說:小男孩拿著高爾基的照片在同學中炫耀,同學們都很羨慕他。我聽了之后,總覺得這種行為不應該發生在這個孩子身上。可細細想來,小孩子,特別是小男孩,都有那種爭強好勝的心理,這種情況是完全可能發生的,于是,我對他結合實際的想象加以了表揚。因為巧妙的鼓勵是思維發散的催化劑,在這副催化劑的作用下,有的同學竟想到高爾基以后做了他們的校外輔導員。
孩子們的想法雖然樸實、稚嫩,但充分展示了他們創新思維的成果,同時也表現出當代少年兒童那種積極的、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毫無波折的生活經歷。由于學生年齡小,幾次回報結果是雷同的,我剛想總結幾句,班里有個小調皮硬是舉手,說他的想法與別人不同。如果此時剝奪了他的發言機會,對他的表現欲無疑是一種打擊,何況同學們都等著洗耳恭聽他的獨到見解。我想,高爾基非常希望小男孩的愿望實現,他等了很長時間不見小男孩來,他就到外面打聽小男孩的家在哪,然后讓司機開車帶他找到小男孩,拍了照片。對于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來說,這一想法確有創造性,其他同學都在想小男孩的行為動向,可他卻從高爾基的角度出發,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雖然結局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其一,高爾基的工作非常忙;其二,要找一個普通的、不知名的小男孩猶如大海里撈針。但這也體現了學生創新精神的形成與發展。另外,對深化主題——突出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關愛,起了強化作用。課上,學生由認識、思維到想象,由尋找、發現到創造,創新意識得到了開發,創新能力得到了發展。
由此可見,我們教育者在日常教學中,在深入領會貫徹新課程精神的前提下,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發揮孩子們身上蘊藏著的無限的創造潛能,多給他們成功的鼓勵,少給他們嚴厲的訓斥,讓創造的幼苗在如母愛般的呵護中茁壯成長。
三年級語文《小攝影師》教學反思3
試用修訂版大綱中指出“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在《小攝影師》閱讀教學中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進入課文規定的情境,在感悟語言的過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品析詞語,揣摩情感。
“吩咐”一詞在文中包含著的內涵:高爾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愛所感染,因而也就聽從“吩咐”,任其“擺弄”。從中足以看出高爾基的童心童趣和對小男孩的喜愛。如果忽視這一點,則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學生很難體會出來的。因此,我在教學時緊扣“吩咐”一詞讓學生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進行理解,再通過說話的方式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語言和體會情感結合起來,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爾基對小男孩子的喜愛之情,這就是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二)朗讀體驗,領悟情感。
情感是附載在語言文字這一客體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讀者在讀中去感知與感悟。如果說“吩咐”一詞著重表現的是高爾基對小男孩的喜愛的話,那么課文最后一自然段的兩句話則集中體現了高爾基對整個少年兒童的關心、愛護,并且這種情感是那樣的強烈。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一點?教學時,我沒有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朗讀,通過朗讀去體驗、去感知、去感悟,通過反復朗讀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高爾基對待記者的冷淡和不見,對待小男孩的熱情和“一定”要見這種截然相反的態度,正體現了他的`高尚品質。達到了“在讀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發想象,升華情感。
有了這種體驗和感悟,“高爾基為什么不愿見記者而熱切希望小男孩能再來”這一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但還不能就此打住,而是讓學生再讀全文并進一步思考:“小男孩會再來嗎?”激發學生的想象,進一步把他們引進課文規定的情境之中。因為有了前面的鋪墊,并且給學生提供了展開想象的空間,學生會自然地由此想到高爾基還會等待小男孩來嗎?小男孩再來時會是怎樣的情景,進而進行續寫的習作訓練,讓學生的思維會更加活躍、更加深刻。在他們積極的思維中,引起情感的共鳴,讓高爾基對下一代的濃濃愛意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我對教育的感覺:看著孩子,愿意去愛;面對成長,懂得感動!教育是美好的,他需要愛的遷就!步入小學,我才知道三年級的孩子更需要老師的鼓勵與耐心,教師的正確引導會開啟孩子的心靈,三年級的語文教學需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在每堂課中激發孩子的興趣,同時注重各種能力的培養,在讀中去感悟、去發現。
三年級語文《小攝影師》教學反思4
1.以問題導入新課比單純的敘述更吸引人。引發學生質疑,激發學生學習課文、尋找答案的熱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2.在設計教學時,教師以兩個“突然”句作為切入點,讓學生針對兩個“突然”提問,將對這些問題的解決作為串聯課文的“珠子”。
在實際教學中,這種抓重點詞、短句的方法收效很大。一是學生能全部集中過來,探索這幾句話如何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二是在人物角色、口吻、心理活動的捕捉等方面顯得準確了很多。
3.本課講的故事并不復雜,但故事中所蘊含的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真摯的愛,卻是三年級的孩子不容易體會到的。因此,教學這一課,應該緊緊圍繞“愛”這一情感中心,引導學生在讀中揣摩,在讀中體驗,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
4.教師抓住“吩咐”一詞,在正確理解和運用的基礎上讓學生聯系具體語言環境揣摩其中包含著的高爾基對小男孩的喜愛之情。“吩咐”一詞在文中包含著的內涵:高爾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愛所感染,因而也就聽從“吩咐”。從中足以看出高爾基的童心童趣和對小男孩的喜愛。
5.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及態度的變化,通過高爾基對記者和對小男孩截然不同的態度對比:高爾基對待記者的冷淡和不見,對待小男孩的熱情和“一定”要見,讓學生再次深刻體會到高爾基對孩子們的關心和愛護。
6.最后以問題結束課文:“小男孩會再來嗎?”激發了學生的想象,進一步把他們引進情境之中。在他們積極的思維中,引起情感的共鳴,使高爾基對下一代的濃濃愛意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三年級語文《小攝影師》教學反思5
《小攝影師》這篇課文講了一個小男孩給高爾基照相,沒照成的事,表現了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關心和愛護。因而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抓住一個“愛”字。就是高爾基愛護小男孩,而小孩也愛戴高爾基,從而引導學生理解其中的情感。這件事所發生的時間久遠,學生對高爾基和當時的社會背景不了解。因而,引導學生理解高爾基對小男孩的關心和愛護是一個難點。筆者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采用以下的做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閱讀比較,突出愛意。
上課前,我讓學生閱讀高爾基和前蘇聯的一些歷史,學生讀后知道高爾基小時候生活貧苦,但他學習非常刻苦,長大后終于成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當時(1928年)正為國家的革命事業而日夜操勞。并且他所寫的作品在國內乃至世界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成為孩子們心中的英雄。這為小男孩給高爾基照相奠定了情感的基礎。
上課時,再讓學生閱讀全文,知道課文講了兩個攝影師要見高爾基,而高爾基對小男孩和雜志社記者的態度截然相反。(對待記者冷淡和不見,對待小男孩熱情和“一定”要見)當秘書告訴高爾基來了一位攝影師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小男孩,但知道是記者后就不見。并告訴秘書:如果小男孩來了就一定讓他進來。引導學生明白:記者來肯定是為了宣傳高爾基,高爾基不感興趣,不愿為宣傳自己浪費一點時間,所以不見。小男孩來照像是為了給班級辦墻報,是為了學習,所以高爾基盡管忙,還是熱情接待他。通過比較,學生理解到高爾基對小男孩的愛,對下一代的關心愛護。引起學生的懸念:小男孩為什么能見到高爾基?高爾基為什么要見小男孩?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高爾基對下一代的濃濃愛意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二、細品詞語,深化愛意。
在小男孩準備給高爾基照相時,高爾基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擺弄了很久很久,高爾基側過臉,對著小男孩微笑……其中,“吩咐、微笑、趕緊、喊”等詞。充分地體現了高爾基的耐心和對小男孩的關懷。讀完第七自然段第一句后,我故意說:“吩咐是指長輩對晚輩或上級對下級的'命令。用在這里老師覺得這個詞用錯了。你們同意嗎?”學生議論紛紛,很快得出了結論:“這詞沒用錯,因為小男孩正給高爾基照相,高爾基必須聽小男孩的話。”“這個詞用得好!這體現了高爾基對工作認真的小攝影師的尊重和表揚……”“那么,這兩個自然段中哪些詞語又能體現這種情感?”這一引一導,學生很快就找了出來:“小男孩雖然擺弄了很久,可高爾基微仍笑著,說明了高爾基很有耐心、非常和藹可親。”“小男孩雖然忘記了帶膠卷,哭著走了,但高爾基沒責怪他,趕緊站起來……”有了這樣的理解,學生讀起書更投入了,更有感情了。在讀書中加深高爾基對小男孩愛的理解。
三、激發想象,拓展愛意。
這篇文章,以高爾基和小男孩的對話為主,有了上面的情感朗讀,現在再讓他們自己分角色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學生熱情高漲,把每個角色演得惟妙惟肖,在表演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并沒有就此打住,而是讓學生再讀全文并進一步思考:“小男孩會再來嗎?”因為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會自然地由此想到高爾基還會等待小男孩來嗎?學生又一次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一個個副有創意的結局為這一課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附故事續寫:
小男孩走后,高爾基十分難過,小男孩更是為沒有把老師交給他的任務完成而傷心。過了幾天小男孩又來了,秘書馬上把這件喜事告訴了高爾基,高爾基非常愉快,親自迎接小男孩。小男孩看見高爾基后,臉馬上紅到了耳根,說:“高爾基先生,上次我沒帶膠卷影響了您的工作,這次我一定把老師交給我的任務出色完成。”高爾基笑了,說:“不要緊,快進來吧!”高爾基按上次的樣子拿了張報紙坐到了沙發上。小男孩說一切準備妥當,高爾基側過臉微笑,這次小男孩把高爾基照得漂漂亮亮的。他終于完成了自己的任務,想到照片貼到黑板上同學們興奮地指指點點的樣子,不由得高興地笑了起來。
三年級語文《小攝影師》教學反思6
《小攝影師》一文選自人教社六年制第五冊教材,課文主要講了高爾基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發生的動人故事,從中透出了高爾基對小男孩的愛護之情。全文共15個自然段,以對話為主。對于剛升上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文章篇幅較長,把握重點、體會文章內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難。
因此,我在備課時主要進行兩方面的設計:
一是將文章的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體驗歸結到兩個填空:
高爾基是個( )的人。小男孩是個( )的人。
之所以以這兩個概括性的問題統領全文有幾個目的,首先對于這樣一篇段落較多,篇幅較長的文章,給學生一個適合的切入點,以便學生在學習時貫穿全文,整體把握;其次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感受和體驗,只要是從文中能有所依據的都可以,這樣使學生能發揮個體學習的自主性;再者這兩個填空也是高爾基和小男孩之間情感的基礎,在完成填空的`同時,學生也體會到了二人之間的情感。
二是變序學文,由果及因。如此進行教學是出于從學生的角度和教材本身的特點出發。從課題的“攝影師”和文中最后的“攝影師”比較切入,從而引發學生思考質疑:為什么高爾基不愿見雜志社的攝影師,而要見小攝影師?這一核心問題,為學生讀書、質疑、釋疑提供途徑。
在落實兩項設計的手段上,我堅持以讀代講,邊讀邊思,希望通過學生自己讀,引發自悟,體會情感。同時在有限得5分鐘內又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朗讀的訓練中我有意識的選擇了文中的第一和第十段作為重點,加以指導,從而做到以點突破,領會情感。
三年級語文《小攝影師》教學反思7
教學《小攝影師》這一節課時,按照以往的環節,學習生字,出示生字,學生注音、組詞。然后導入課文“上節課我們學習咧寧和一個小男孩的故事,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篇著名作家高爾基和一個小男孩的故事,這里的小男孩是一個攝影師,好,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之間發生什么故事”,分角色讀課文,對這篇課文不熟悉的原因沒有讀出人物的語氣,然后我給學習們范讀,齊讀,由于以前的習慣,讀課文時拖音長。這是以后應該糾正學生的地方。為了激發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興趣,讓學生把自己融入到里面的人物去。比如自己是高爾基,在我的提示下慢慢的融入角色,去感受文章中人物。這個方法果然有效很快同學就把小男孩內芯的想法分析出來,通過高爾基的耐芯、關芯。學生們總結出高爾基是非常愛護小男孩,緊接著找出來體現出愛護小男孩的句子,學生們也找的非常認真,小組討論卻不夠好,很多學生還是不習慣跟別的組員交流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總是在座旁聽,不過現在的.小組合作比之前有些進步,但是還需要強化。雖然小組合作不是很好,但學生們還是把這幾句話找出來了。通過愛護小男孩引導出高爾基愛護下一代的少先隊員,引導了以往沒有學過的中芯思想。這節課同學們上的非常開芯,最后讓同學們續寫了這個故事,出乎意料的結果。很多學生奇思妙想,寫出來的非常精彩。比如說“過了很長時間,小男孩終于來了,站在門口,猶豫了。到底進不進去,還是不進去了吧,上次耽誤那么長時間。最后小男孩轉過身要走,突然站在他面前的高爾基叫住了他,他趕忙跑掉了”,雖然學生寫的很多句子都不通順,但是卻真正的把自己融入到這個人物里去寫,這個非常的可貴。最后讓幾個學生表演了一篇文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學們都非常感興趣,還當起了導演。這樣一來,即能把語氣讀出來,又感受人物的內芯,對這篇文章印象也更深了。
三年級語文《小攝影師》教學反思8
在教學《小攝影師》一課時,通過有感情的讀,繪聲繪色的講、設身處地的演等多種形式的理解體驗,學生已經深深感受到高爾基這樣的一位十分有聲望的大作家對于少年兒童的關愛,同時也為“小攝影師”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的爭取來的攝影機會(他忘帶膠卷)而感到惋惜。
小攝影師帶著遺憾哭著跑出去了,那么他還會回來嗎?在這里我根據課后練習小練筆要求續寫故事的要求,安排了學生的寫作訓練。因為我班寫作基礎不是很好,很多人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用,所以在這個環節我也沒寄太多希望。
寫好了,讓學生站起來讀。有的說他會回來的,因為他代表的`是全體少先隊員,當他回到班里看到同學們那一雙雙期待的眼神時就下定決心明天再去,第二天他照樣采用了扔紙團的方法;還有的說他不會回來了,因為小男孩覺得自己浪費了高爾基寶貴的時間,心里很內疚,回家后媽媽也告訴他下次不能這么粗心了,要改正粗心的毛病。
這些都是從小男孩的角度來說的,還有不少學生站在了高爾基的角度,說高爾基一直在等小男孩,不停的看窗外他有沒有出現,最后放心不下派人去找,終于找到了小男孩。
學生的描述讓我感到欣慰,這節課我們一起讀懂了小男孩和高爾基。
三年級語文《小攝影師》教學反思9
《小攝影師》這課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來反映人物的高尚情操、道德品質的。在學習討論重點問題中,我讓學生找出描寫小攝影師動作、語言、表情的句子,然后指導讀一讀,討論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學生說從他“鞠躬”、“擺弄”、“跑出去”、“哭著”等詞語和句子體會到了小攝影師有禮貌、對工作認真負責、懂得體諒他人、對自己的大意非常自責等等。
從高爾基的語言動作的'詞句:“來吧,我讓他們放你進來”、“孩子,回來!我給你膠卷,我這兒有很多膠卷。” “是個小男孩嗎?”中體會到高爾基非常關心下一代的成長,熱愛孩子,不讓雜志社的記者采訪,是因為高爾基覺得記者是在宣傳自己,是為他自己揚名的,所以他不見記者。這還能說明他是個不圖名利的人.既然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的詞句可以反映出人物的高尚品質。那么,在擴展聯系中,我又提出:“小男孩兒還會不會回來再為高爾基照相?”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當時課堂很活躍。老師趁熱打鐵,請學生接著往下寫吧。
續寫故事是想象力、表達力、寫作能力的綜合體現。我在這堂課中應該說是比較好的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力。使他們產生了想說想寫的愿望。
三年級語文《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0
上完本課,非常遺憾,從開始到結束都有些勉強。回到家里再次回憶自己今天的教學一塌糊涂,是怎么完成的連自己都說不清。我反思了,沒興趣的課堂是空白的。
星期五最后兩堂課是語文課,70分鐘的午休時間學生玩得筋疲力盡。我走進教室有15個孩子扶桌不動,連眼睛也難得眨一下,值日生的一聲“起立”,孩子們兩眼望著我,拖著小屁股不肯離開小板凳,算是努力完成了課前程序。接下來更難了,因為孩子們的狀態影響了我的心情。于是連準備好的課前談話也省了。直接板書課題,讓學生自讀課文,自畫生字新詞,自己歸納課文內容。幾分鐘過去了,我的問題沒一個孩子舉手,氣得我隨便抽問,叫了班上最能干的學生,是個女孩兒,她站起來說:“課文主要記敘了高爾基想給列寧照相。”我哭笑不得。接著又一男孩說:“老師,我知道,是列寧要給高爾基照相。”我只好宣布學生睡覺。
趁著學生休息時,板書了幾個問題:高爾基為什么不愿意接見記者,卻愿意見小男孩?小男孩會不會再來給高爾基照相?(這應該是本文的難點,要弄清這幾個問題,必須認真去讀,通過閱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高爾基關懷,愛護兒童的思想感情。)看著一個個的小腦袋睡得香甜,我的教學計劃也將落空。其實我也很疲勞,八月的酷熱,格外讓人煩燥不安,室內溫度39。于是我放起了輕音樂,接著我又放了課文錄音,規范的普通話配上音樂,教室里有一種溫馨的感覺。漸漸地學生一個接一個地抬起頭來,這下有好幾個孩子舉手說,自己知道了,課文寫的是:一個小男孩想給高爾基照相。因為沒帶膠卷而沒照成相的故事。
“小攝影師”指的就是這個小男孩。我相機出示了課文插圖,一看就明,接著我領讀了一遍課文,語速稍慢,通篇基調是親切溫和而又輕柔的,注重人物內心世界的表達。很快學生非常愿意去讀書了。(借這機會鼓勵學生用已有的閱讀能力去勾畫小男孩,高爾基表動作神態的詞。)板書:
小男孩(圖片) :扔擺忘上
高爾基(圖片) :請聽給盼
提示學生,作者沒有交代事情的結果,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這是一種寫作特色)。我在這里重點指導,跳躍性的出示了課文最后一段,引導學生接著往下寫寫這個故事。(續寫)在續寫的時候,引導學生大膽想象,要注意的是,想象出來的情節要合理,讓人能接受,在語言的組織上,注意語句要連貫,完整,表達的意思要清楚。比如“一張珍貴的照片”(本人作了口頭范文引路,學生是情不自禁的狀態下寫作的,學生完成不錯。有個孩子題目“來之不易的照片”內容合情也合理。就連成績差的學生也能根據自己的想象寫上200多字的小作文。)通過學生練筆,引導學生,文章這樣的設計結尾能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余地。
怎樣設計結尾能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呢?在這知識環節上,閱讀與寫作同步。要確定自己所寫事件的結尾是否唯一。如果不是才可以試著設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余地的結尾。并不是所有的題材都能設計這樣的結尾。比如,寫景,狀物都不太適合。因為這樣的結尾是要抓住讀者的心里,給讀者適當的提示,以利于讀者進行想象,這是一種寫作討巧。如,描寫退休老公安見義勇為抓小偷的事,當寫到老公安與小偷進行搏斗時,被小偷砸傷了頭部,而且傷勢很重時,那么他能否脫離危險,是否犧牲了?(為了給讀者留有想象余地,不必直接給出結果,可以這樣設計結尾:“救護車趕到了,那老公安被抬上了車,只見車急匆匆地開走了……)
落實閱讀與寫作。本文表達上的主要特點是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展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出示“12—14”自然段人物語言。(這個細節反映了小男孩對高爾基的崇敬和見到高爾基后的激動與驚喜。)為了落實閱讀與寫作的成功,我出示了作文題目“一個我最愛的人”。學生看到題目后,紛紛舉手說自己最愛的人是誰,但大部分學生還不能用具體的事例來表現人物品質。于是,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我的母親。母親的真愛與無私,我已經講不下去了,淚水終于淌下了,全班孩子都跟著我哭了。我又結合自己人生的坎坷與學生近幾天來的學習態度,告訴學生,老師只想把自己全部的愛,全部的經歷都給予學生,不想讓自己的學生也像自己一樣,半途選擇人生是多么的艱難。我的講述讓孩子們哭得很傷心。
故事內容:36歲的我,因為復習考試,全部生活都是母親照顧。有一天,我想喝玉米糊,母親給我煮了一碗,熱騰騰的冒著熱氣,母親邊吹邊說:“趁熱吃!”我轉過身來,一端碗有些燙手,我生氣地說:“這么稀……”說著,將一碗玉米糊扔在地上,母親佝僂著腰小心翼翼地去撿地上的碗碴,邊撿邊說:“我再去煮,我再去煮……”其實母親悄悄地在流淚,至今,母親彎腰的那一刻苦,讓我刻骨銘心的難過……
我的真情講述感化了孩子們,那些沒完成家庭作業的學生,一個個跑到我面前又是鞠躬又是表決心,此時此刻苦我感受到了孩子本身是善良的。于是我讓孩子們寫作文“一個我最愛的人”。很快學生進入了角色,有一部分孩子寫的是我,并寫了我講述的故事,幾乎都能用事例來表現人物特征,基礎好的,文中人物對話處理得也不錯。
就這“投機取巧”的功夫完成了本課。但本人最清楚了,不可用“成功”二字表白。學生的學習動機都顯得單一,老師的教學也明顯的強牽附會,缺乏目標的確定性,與新課標的理念也是有些沖突的。本文的主要特點是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展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在文本處理上應是要通過反復朗讀,讀中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本課明顯可以分角色朗讀,而我卻因為學生的糟糕狀態“半路截車”“隨心所欲”。這樣對班上中偏下的學生是達不到教學目標的。
為此,有利也有弊。不過,語文的學法與教法在本人心目中,真是不能“一錘定音”。語文是一片廣闊的天地,或許學習方法比學習本身更重要,正確的方法會使你學習效果事半功倍。(愛因斯坦)
三年級語文《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1
上完《小攝影師》第二課時,我對自己和學生的課堂活動做了一個全面的思考。
總體來說,這節課上得很完整,教學設計到位,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目標基本達成,還滲透了一些寫作方法,整堂課有內容,有深度。學生在課堂上很活躍:能認真朗讀;積極思考各項練習,思路開闊;積極參與表演,在表演中對課文內容體驗深入。
我也仔細想了一下要改進的地方。原本是要在課堂完成同步導學中的兩道練習題,但在四班試教的時候,發現根本不夠時間寫,只好割舍了,現在回過頭來想,可以壓縮結尾的表演,在上完主要內容之后寫,既能節省時間又能提高效率,學生學懂之后再做,做得會更快。
對課堂生成的內容還要增加教學機智,對學生的回答要多肯定,要和學生共同探討,不要主觀地或者是簡單地下結論,要拋開心里面那個現成的答案,真切地走入學生的心里,和他們共同體會,讓課堂綻放更多的活力。
在此,也感謝同級的.老師共同備課,特別是肖鋒浩老師專門上了同一堂課,我也從中獲得經驗,調整教案,這堂課作為三年級的優質課呈現在大家面前,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三年級語文《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2
新課標指出: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專家也曾說過:從創新的角度出發,提出問題要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更有價值。
在教學《小攝影師》一文時,我根據課文的重點采用小組討論、分角色朗讀、揣摩關鍵詞句意思等,引導學生學習。除此之外,我還結合這兩單元的訓練重點(重點之一是“試著提出問題”)在指導學生自讀自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拋磚引玉,適當提出了帶有開放性,啟發性的問題,目的是引導學生積極動腦,主動提出問題。
如,在教學本課的過程中,我提出了這樣兩個問題,1、小男孩為什么要給高爾基扔小紙團?2、高爾基為什么不愿見記者,卻愿意見小男孩呢?這兩個問題一出現,學生都積極舉手,踴躍發言。他們的答案有的是串聯上下文,有的是結合對上下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話來說的,特別是第二個問題,他們的`答案就更精彩了,大多數學生都能結合生活實際,有自己的親身感受來回答。有的說:“高爾基關心下一代,愿意幫助小男孩。”有的說:“高爾基覺得記者是在宣傳自己,是為他自己揚名的,所以他不見記者。這還能說明他是個不圖名利,關心下一代的大作家!”也有的非常激動地說:“高爾基就像我們的老師一樣,只要是對下一代有利的事,他再忙也要幫忙的!”……
聽著他們真實的感受,看著他們爭先恐后的表現,我趁機誘導他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我說像這樣的問題,需要聯系上下文來回答,而且答案能夠表現主人翁的好品質,或者需要動腦思考才能回答的問題,對我們才有所幫助,我希望今后同學們也能提出這樣的問題來。經我這樣一啟發,開始有一兩個學生舉起了小手,第一個學生站起來猶豫了一下說:“文中為什么還要寫‘小男孩哭這,跳上一輛電車,電車馬上開走了’呢?”,孩子們好象真的被他問住了,沒有幾個馬上舉手回答的,一個個都在那里緊縮雙眉,認真思考呢!看到這種情況我馬上表揚了這個同學,說他提的問題需要同學們動腦思考,提得好。經我這么一說,教室里馬上熱鬧起來了,“他為什么還要仔細打量高爾基呀?”“高爾基好心幫他,可他為什么還不用高爾基的膠呢?”……漸漸的不少學生都能提出聯系上下文回答,或者受名人精神感染、教育的問題來了。這樣一來,就再也不像以前一樣只提詞語是什么意思的問題了。這表明他們經過訓練,提出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
當然,這堂課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面向全體,大面積豐收做得還不夠到位。這是因為這一做法一時還很難能被所有三年級的小學生接受,這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很正常的。我堅信只要長期堅持訓練,他們一定會成功的,這是我們的愿望,也是他們的目的。
【三年級語文《小攝影師》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三年級語文《小攝影師》教學反思03-31
三年級語文《小攝影師》教學反思03-31
小攝影師的教學反思10-05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02-14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02-18
小攝影師的教學反思02-27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02-18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0-22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