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1
第一次準備邀請課,說實話真不知道從何下手,自己就一個人先準備起來了,在參考了多個教案以后,星期一我把自己準備的課試上給了師父王老師看了。整節課上下來自己的第一感覺就是亂,非常亂。學生根本就沒有掌握好本節課的重點,只是在我的傳授下機械地捆小棒,學生也不明白要他們捆小棒到底有什么目的,自己上下來感覺也很累。之后就向師傅請教,師傅的第一句話就是:這節課還是挺亂的。之后將整節課的教學過程重新跟我講了一遍,怎么樣做才會將本節課的重點正確并清楚地教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習得本節課的內容。
經過修改,本節課的終于成型了,星期三正式上了這節邀請課。先來說一說這節課的一些問題的設計對學生學習本課內容所起的作用。
教學片斷1:
出示10根小棒。
師:數一數有幾根小棒?生:10根。
師:你會像老師這樣豎著擺10根嗎?看誰擺得又快又整齊,擺好后抱臂坐端正。
提問:這些小棒里有幾個一根呢?生:10個。【板書:10個一】
師:接下來看看老師把這10根小棒怎么樣了?
課件演示捆成一捆。生:把小棒捆成了一捆。
師:請你也像老師這樣把這10根小棒捆成一捆,看誰捆得又好又快。捆好后抱臂坐端正。
師拿著一捆小棒問:這一捆小棒有10根,是幾個十呢?(通過這個提問引導學生建立“十”的概念,明白“十”也是一個計數單位)
生:1個十。【板書:1個十】
師:剛才我們把10個一根捆成了一捆,我們就說10個一是1個十。【板書:是】
追問:幾個一是1個十?(再次追問學生“幾個一是1個十”,強化概念的形成。)
(課件出示)生反復說這句話,開火車說。
教學片斷2:
擺12根小棒。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1捆有10根,是1個十,那要擺12根小棒,只要再怎么樣就可以了呢?
生:再加2根。(課件演示)
師提問:看,這12根小棒是幾捆加幾根呢?生:1捆加2根。【板書:1捆加2根】
師:你會說嗎?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師:誰來說一說12根小棒是幾捆加幾根?再請幾位學生說一說。
師:12根小棒就說1捆加2根,(邊說邊擺在黑板上),你會像老師這樣一邊擺一邊說嗎?
在教學這一過程時發現學生在說“12根小棒是1捆加2根”這據話時還是不太能夠清楚地表達,課后就在想是否應該將這句話寫在黑板上,幫助學生照著樣子去說。低年級的學生在說話方面還是有些欠缺的,我們老師就得慢慢培養他們把話說完整的習慣,并且能夠用語言清楚地表達自己是想法,這也是我今后課堂上關注的重點。
下面簡單說說上了這節課自己的一些收獲。
1、真正地明白什么樣的課才是好課,明白自己和經驗豐富的教師之間存在的差距,明白一節課的背后你得付出多少心血。通過這次自己先試上,之后師傅幫助修改,在修改的過程中,我學到了如何把握一節課的教學重點,用怎樣的問題才是適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怎樣的問題才能讓學生易懂易答,什么樣的問題才真正適合低年級的學生。課堂問題在一節課中是最重要的。因此有效的提問才會激發起學生對新知探索的興趣。
2、適時的鼓勵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就是促進他們好好表現的動力,只要我一說:“表揚誰誰誰。”所有的學生都會坐的很端正,而且表揚的話語要多變才會讓學生感到新意,他們才不會膩煩,從而才能專心地聽講,積極地表現。
3、學生說話的`完整性也是要關注的,本節課中,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總會只回答一半,說得不完整,我一次一次地強調要說完整,但還是說不全,日后一定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本次的經歷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自己學到了很多,如何設計教學過程才真正適合學生的認知,如何問才會讓學生既明白你的意思也能夠正確地回答,如何組織學生自己進行探索習得知識,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才是真正快樂的學習。通過這次邀請課的鍛煉自己也學到了很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2
11~20各數的認識這節課是10以內數的認識的延續,同時又為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和認識多位數的基礎。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對于11~20各數已經有了不少的經驗,她們能一一對應的數數,對數的順序有了比較好的認知,那么,這節課在此基礎上又做些什么呢?在教學中,根據周老師指導的六步教學法,從學生實際出發進行了本課程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力求做到:
一:以學定教,培養孩子數感。
根據學生的現狀和發展水平,對11—20各數的數數,我沒有花時間教學生,而是讓學生通過預習掌握數數、讀數、寫數,課堂中根據預習內容直接參與數物體個數,如數小棒,又如通過看直尺讀數、比較數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學的活動,都是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放手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領悟知識。
二、抓住重點,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實踐操作、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10個一是1個十”掌握“1個十和幾個一表示十幾”,教學時,從“用什么方法讓別人一眼就看出你擺了多少根”這樣一個問題入手,讓學生拿出10根小棒,讓他們自己擺一擺,看看怎樣擺,才能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擺了多少根小棒?讓學生感悟到把10根成1捆,表示1個十的必要性。
三、在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本節課學生通過自學,借助小棒直觀形象的學習教材,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自己親身體驗,擺一擺、數一數、說一說等活動,把操作、觀察、語言表達緊密結合,充分體現了數學學習的過程性和體驗性。
本節課也有做的不足的地方:
擺小棒的次數比較多,有的學生擺完小棒后依然在玩小棒,沒有及時提醒學生把小棒放好。對數的組成學生只停留在用小棒擺一擺、說一說的階段,如果反過來進行練習,肯定會加深孩子對數的組成的理解。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的完善自己,爭取有大的提升。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3
11-20各數的認識是一年級教材第七單元的內容,具體內容包括:數11至20各數、讀數和寫數、10加幾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我上的內容是數11至20各數日的認識第一課時。20以內的數絕大多數兒童在入學前已初步會數,但對于數的概念卻未必都清楚。同時一年級的小朋友參與數學活動,很少是因為認識上的需要,而只是對數學活動本身感興趣。因此,在本節課教學中我想除了落實知識技能的教學目標外,更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到數學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在教學中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課一開始,通過學校文明校園,和老師一起出去走走,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
2、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設計整個教學過程時,我基本上是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為基本模式展開的。不僅讓學生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
信心。同時,設置問題如“每次都這樣一根一根數,感覺怎么樣?”“看這些運動員上場,感覺怎么樣?”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感悟,從中學到了教學的思想,數學的方法,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數學的價值。
3、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必須由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感悟、發展,而不是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去獲得的。”根據這一理念,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主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操作、觀察、、交流、討論,從直觀到抽象,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例如數的組成,我并不是直接告訴學生如何機械地記憶,而讓學生在重復猜小棒的游戲中感悟,在動手擺小棒中體會,使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的“再創造”的過程。
整節課中,我感覺自己還有許多不足,如,認識11時,我的設計是讓學生自己拿出11根小棒有什么方法,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我擔心學生拿出學具后很難維持紀律,不敢放開讓學生自己拿出小棒,而改為看圖說話,整節課下來感覺學生的動手的時間有點不足。總之,在以后的教學中,吸取經驗,更好地設計教學過程,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4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熟練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大小及組成,并能正確、迅速第讀出10—20各數。本節課我本著“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最重要的學習方式”的理念,通過創設操作情境,增加了學生的體驗與感悟。
在學生觀察完主題圖并引出課題后,我讓學生擺出11根小棒,看誰擺得又快又好。學生們擺出了幾種不同,我接著問:“怎樣擺能一眼看出是11根?”,多數的學生立即把10根挪在一起,剩下一根擺在旁邊,我給予充分的肯定,借此機會引導學生樹立高效優化的學習意識,(也就是在眾多的組合方式中選取簡單明了的方法),并在黑板上展示這種擺法,同時把10根捆成一捆,提問:“這一捆可以看成多少?”大部分學生說是“10個一根”,只有一個學生說是“一個十”,通過引導少數學生能夠說出“10個一就是一個十”,接著我用計數器讓學生再次體驗“10個一就是1個十”。有了這樣的操作過程,學生就不難理解11是由1個十和1個一組成的。接著讓學生用最優化的方法擺出11—20的`其他各數,要求邊擺邊說每個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最后引導學生歸納:十幾都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在這節課,通過不同層次的操作活動讓學生感悟11—20各數的組成、順序和大小,教師關注的是學生的體驗與感受,重視的是學習過程。通過操作、探索、交流、歸納等活動,學生不僅獲取了知識,同時還體驗了學習方法的優化,更重要的是學會了舉一反三。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5
準備這堂課,我首先從制定教學目標開始,目標設定要明確,有針對性。理清重難點,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初步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理解10個一是1個十,從形象到抽象理解11-20各數的組成,培養數感,我覺得是我這節課想體現和突破的。
一、追根溯源,品出“數學味”
每節課的導入,我總是思索再三。數來源于數,數的形成發展是有跡可循的,比起那些為了迎合兒童心理而刻意編撰出來的故事情景,我想,讓孩子追溯歷史足跡,感悟智慧的萌生,豈不妙哉!課的開始從古人擺小石子開始,告知擺一個小石子表示一只羊,兩只羊呢?三只羊呢?古人計數用的是小石子,我們小朋友認數用什么呢?孩子們馬上想到了圓片、小棒等,孩子們趣意盎然,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心理上的鋪墊。
二、培養數感,悟出“數學味”
數感是比較高層次的一種能力。主要是指關于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低年級學生的數感需要以認數為依托,通過豐富的直觀活動,在建立數概念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具體的說,在這一課中,要重視數出數感,讀出數感,用出數感。
1.“擺”出數感
低年級的孩子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思維活動離不開實踐操作的支撐。因此,在認識11-20各數的過程中,要借助擺小棒來幫助建立計數單位的概念。首先通過擺、數、捆10根小棒,認識計數單位。在數的時候,我讓孩子們數了兩遍,加深印象。就在擺一擺、數一數、捆一捆這些簡單的活動中,孩子經歷了將10根小棒變成1捆的過程,感受到”10個一”和“1個十”是相等的。其次通過嘗試擺12根,體會計數單位。雖然有了游戲的鋪墊,但是孩子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用不同的方法擺出12根小棒,在交流的過程中自主體會到擺出“十”更加簡便。最后在互動中擺11-20根,抽象認識11-20。深刻認識了計數單位“十”,在此基礎上結合2捆認識20,強化認識“2個十是20”。
2.“讀”出數感
數感是讀出來的,孩子在讀數的過程中,協調眼、口、耳等多感官活動,看數的同時將抽象的數用嘴巴讀出來,再通過有韻律的聲音傳入耳朵,在看、讀、聽等一系列活動中,感知數的順序、大小等。在孩子們每新接觸一個十幾的數時,我都要求他們說說這個數的組成,讓孩子在別人說、自己說的過程中體悟出數的`組成,體會計數單位。
3.“用”出數感
孩子的數感只有在用數表達的過程中才能進一步得到培養。本節課通過設計了“幫助諾一、夏天、軒軒解決問題”中的數,用數表達生活中的事情,估一估物品的數量的環節,真正把知識轉化為孩子自己的東西,體會了估計在生活中的價值,以后再在生活中碰到類似情況,會用數學的眼光來思考。
4.“玩”出數感
針對低年級孩子特點,結合當前流行的“搶紅包”,設計了一個符合孩子興趣的游戲,但是這紅包里裝的不是錢,是與本課學習有關的問題,只有回答正確,才能給自己小組增加能量。孩子們玩的興致很高,在互助合作中既鞏固了知識,又使知識增加了趣味。
數感是人的一種基本素養,我們每個學生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有數學這一思考。培養學生的數感,不是我們老師講解獲得的而是結合具體情境,通過數學活動得到感受和體驗。我想,在以后的數學課中,也一定要創設好符合孩子心理年齡的情景,將孩子帶入數學的世界,讓他們感悟到數學之美。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6
一、教學內容
冀教版一年級教材上冊 68----70 頁的“認識 11----20 各數”
1 、材簡析
本冊教材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如:以圖畫、故事等情境引出新課,改變了原來教材過分強調學科內容的系統性,注重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生動有趣的、具有一定數學價值的素材。使學生知道身邊處處有數學,并學以致用。
2 、學生分析
一年級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差,直觀性思維較強,理解能力、自控能力都比較差。由于學生年齡差異造成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等的差異,要采用直觀的圖畫、故事等情境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團結協作,互幫互助。
3 、設計理念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學習性,積極性,使學生主動的動手、動口、動腦。輕松愉快地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逛超市我們運用 11 …… 20 各數字表示水果的個數,同位互相交流勞動成果,激發學生認識數字的興趣;設計估計花生米個數游戲。同位兩人同時把估計數字寫在紙上,再由一人數一數,另一人檢查,看誰估計得最準,提高學生估計能力;讓學生讀直尺上的數,同位檢查正確與否。再教師指一名學生到講臺認讀。用尺子量課本一量課本、鉛筆、小刀、橡皮,量完后,同位互相檢查,并匯報測量結果,學以致用;看電影找位子的游戲,教師把 20 張票發給 20 個學生,在最快的時間內找到位子,其他學生作為工作人員幫助、引導對號入座,提高學生的快速認知能力和協作能力。
4 、教學目標
①教實物的過程中,認識 11----20 各數。
②能認、讀、寫 11----20 各數。會用 20 以內的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
③結合學習活動,培養做事認真的習慣,培養初步估計意識。
5 、教學準備、學具準備
教具:1、投影儀;2、投影片(畫有 10 種水果的 68 頁上面的圖、畫有 69 頁上面的雞蛋圖);3、直尺;4、寫有 1~20 各數的.卡片 20 張對號入座用)
學具:直尺;每個學生一張寫有 1~20 的卡片描點用;花生米每人若干。
二、課堂實錄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好!你們喜歡逛超市嗎?
生:喜歡
師:和老師一起到超市看看水果,好嗎?(出示畫有 68 頁上 10 種水果的投影片)
師:看一看水果架的水果多好呀!你們親自數一數。看一看,都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個?(同學們馬上寫出水果個數)
師:數完后,同位互相交流
師:請同學們交流一下勞動成果
生1:水果架上有香蕉 20 根、菠蘿 17 個、西瓜 13 個、芒果 11 個
生2: 19 個蘋果、 15 個桃子、 14 個香瓜
生3: 18 個山里紅、 12 個鴨梨、 16 個桔子
師:你們是怎樣數的?
生1:我一個一個的數
生2:我兩個兩個的數
生3:我是從左往右數
生4:我是從上到下數……
師:同學們真棒,都數對了。
師:水果架上哪種水果個數最多?哪種水果個數最少?
生:香蕉的個數最多,是 20 根。
生:芒果的個數最少,是 11 個。
師:我們運用哪些數字表示水果的個數?
生: 11 …… 20
師:我們這節課就認識一下 11~20 各數(同時板書課題“認識 11~20 各數”)
2、合作探究,建立模型
師:同學們把準備好的花生米拿出來,咱們一起做游戲。
方法:抓出一小把,你能估計花生有多少粒?同位兩人同時把估計數字寫在紙上,再由其中一人數一數,另一人檢查,看誰估計得最準確。(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再抓出一小把交換檢驗,看誰估計準確。
3、解釋與應用
請同學們收拾好花生,看投影片。
步驟一:出示投影雞蛋11個圖片
師:請同學們數一數共有多少個?
生: 11 個
師:你們是怎樣數出來的?
生1:我先數左盤 10 個,再數右盤 1 個,兩盤共有 11 個。
生2:我先數左盤 10 個,再接著數右盤 11 個。
師板書: 11
步驟二:出示投影雞蛋 12 個圖片
師:請同學們數一數共有多少個?
生: 12 個
師:你們是怎樣數出來的?
生1:我先數左盤 10 個,再數右盤 2 個,兩盤共有 12 個。
生2:我先數左盤 10 個,再接著數右盤 11 、 12 個。
師板書: 12
師:請同學們討論一下哪種數數方法最簡單。
生:先數左盤 10 個,再接著數右盤,右盤幾個,就是十幾。
師:對,先數左盤 10 個,右盤有幾個就是十幾個。
步驟三:請同學們用上面的方法繼續學習,分組練習,用 13~20 表示雞蛋的個數。
教師指導書寫 11~20 各數。
4、鞏固新知,拓展延伸
①讓學生讀直尺上的數,同位檢查正確與否。再教師指一名學生到講臺認讀。
師:,用你手中的尺子量課本一量課本、鉛筆、小刀、橡皮,看一看,你能得到什么。量完后,同位互相檢查,并匯報測量結果。
1 數到 20 ,再倒著數回到 1 。
師:同學們,我們上電影院看電影時買票后,你要先做什么?
生:先找位子。
師:怎樣找位子?
生:對號入座
師:下面我們做一個看電影的游戲:我這里有 20 張票,你能在最快的時間內找到你的位子嗎?
師:把 20 張票發給 20 個學生,其他學生作為工作人員幫助、引導對號入座
三、教學反思
①逛超市,聯系身邊的生活實際,我們運用 11 、 12 …… 20 數字表示水果的個數,激發學生認識數字的興趣。并復習了上、下、左、右的知識,還鞏固了以前學過的“比較多少”的知識。
②估計花生有多少粒游戲,同位兩人同時把估計數字寫在紙上,再由一人數一數,另一人檢查,看誰估計得最準,提高學生估計能力。通過競賽的方法,提高學生興趣。
③收拾好花生,培養學生做事認真的習慣。
④讓學生讀直尺上的數,同位檢查正確與否。再教師指一名學生到講臺認讀。用尺子量課本一量課本、鉛筆、小刀、橡皮,量完后,同位互相檢查,并匯報測量結果,理論聯系實際。
⑤看電影找位子的游戲,教師把 20 張票發給 20 個學生,在最快的時間內找到位子,其他學生作為工作人員幫助、引導對號入座,提高學生的快速認知能力和協作能力。教育學生在集合、集會等大型活動中,遵守秩序。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7
《11~20各數的認識》是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第1節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的重點是使學生初步認識11~20各數,知道這些數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大小。本節課的難點是使學生初步建立數位概念。
xxxx年11月份,我有幸參加了管城區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通過這次比賽,使我真正意識到了教師終身學習和不斷反思的重要性。現把我講的這節公開課的一些所得所想總結如下:
1、巧妙設計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在本節課的開端,我以“古人計數”的故事導入,當我詢問學生“你知道牧羊人一共數了幾只羊嗎?”學生竟然有些茫然。事后,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學設計,與其讓學生成為旁觀者,不如讓學生成為當事人。我應該這樣子詢問:“如果你是牧羊人,你知道你一共有幾只羊嗎?”
2、讓預設成為生成的基石。吳正憲老師說過:“教師要使預設的問題,是學生想要研究的問題。”引出“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進而推出“一捆就代表一個十”課題后,我設計了一個動手操作的游戲環節:讓學生依次擺出從盒子中數出11根、13根等數量不同的小棒,看誰數得又快又好。令我沒有預料到的是,部分學生竟然把捆好的一捆小棒重新拆開,試圖一根一根地數。事后,我反思了一下自己前面環節的設計,沒有突出計數單位“十”的在日常生活計數或數數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教師面對自己沒有預設到的課堂生成,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也要注重積累一些教育機智。
3、教師要善于發問,努力融愛于語言的錘煉中。有位我非常敬重的教育家對我說過:“你的語言素養決定你的課堂效率和效果,你千萬別把教室變成你的演講場所,哪怕你有超常的表達天賦。”教師的`語言要精練、吸引人,到達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課堂上容易過于頻繁地提問一些看似有效,實則沒有真正啟發孩子思考的問題,譬如:“是嗎?”“對嗎?”“同意嗎?”“你們聽懂了嗎?”
4、教師要學會放手,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新授課時,我總是擔心孩子們回答不出來、學不會怎么辦,總是替學生去回答。學生課堂討論和思考沒有真正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從長遠考慮,這對于學生進一步學好數學是不利的。比如,這節課中,我在處理數一數的練習題時,小天使問道:“你有什么發現嗎?”剛開始學生回答不上來,但教師不要過于心急,應該循循善誘,逐步讓學生發現“十加幾,就是十幾。”
最后,我希望通過自己的不斷反思,能夠使自己的教育之路走得更遠更廣闊!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8
《11-20各數的認識》是一年級教材第六單元的內容,20以內的數絕大多數兒童在入學前已初步會數,但對于數的概念卻未必都清楚。同時一年級的小朋友參與數學活動,很少是因為認識上的需要,而只是對數學活動本身感興趣。因此,在本節課教學時做到以下幾點:
1. 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課一開始,通過問你們喜歡水果嗎?老師這里有很多水果,數出你喜歡吃的.水果,好不好?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后有讓學生抓花生米先估數,再數數,讓學生在具體可感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2. 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設計整個教學過程時,我基本上是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為基本模式展開的。如同學數水果數量時,及時問你是怎么數的?除了一個一個的數外,還可以怎樣數?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感悟,從中學到了教學的思想,數學的方法,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數學的價值。
總之,在教學時,我做到了三個突出,突出主體性,創造學生參與條件;突出民主性,轉變了教師的角色;突出實踐性,主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數學。課堂教學應始終要牢記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使學生真正地獲得數的概念。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9
11—20各數的認識,它既是10以內數的認識的延續,,同時又為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做好準備。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實踐操作、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10個1是一個十”掌握一個十和幾個一表示十幾。
1、注重創設情境,在快樂中學習。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本節課的內容都是抽象的數字,單憑老師講學生一點興趣也沒有。因此我設計了用小棒數數的方法。讓學生在數數的過程中學習了11-20的各數,知道2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了它們的組成。并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和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使所學的新知識不斷內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
2、注重動手操作,在玩中學習。
教學中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操作、觀察、交流、討論,從直觀到抽象,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如:在理解計數單位“十”,建立“十進制”的概念時,把12根小棒作為研究材料,借助小棒,把抽象的數具體化,圍繞中心問題“這些小棒怎樣擺讓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2根”,學生進行積極地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探究。然后匯報擺的`方法:(1)1根1根地擺;(2)2根2根地擺;(3)5根5根地擺;(4)一邊10根,另一邊2根(5)把10根捆成一捆和另外的2根等5種擺法。學生各抒己見,初步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你認為哪一種擺法很快看出是12根?為什么?”讓學生自我比較,充分感受到“十進制”的優越性。從感
知到理解,再次借助小棒動手操作,把10根小棒扎成一捆,運用轉化10個一是這一捆,1個十也是這一捆,親歷10個一是1個十的知識形成過程。通過擺一擺,說一說,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在較短的時間內了理解2個十是20。
總之,整節課中,我倡導主動探索,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但在整節課中,我忽略了學生估數能力的培養。過重于操作能力的培養,操作時間過多,導致新課沒能按時完成。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10
一:
11—20各數的認識,它既是10以內數的認識的延續,,同時又為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做好準備。學前班學生基本上已經會數數到20,也已經認識11~20的數,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實踐操作、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10個1是一個十”掌握一個十和幾個一表示十幾。
1、注重創設情境,在快樂中學習。
學前班學生年齡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本節課的內容都是抽象的數字,單憑老師講學生一點興趣也沒有。因此我設計了用小木棒數數的方法。讓學生在數數的過程中學習了11-20的各數,知道2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了它們的組成。并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和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使所學的新知識不斷內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
2、注重動手操作,在玩中學習。
教學中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操作、觀察、交流、討論,從直觀到抽象,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如:在理解計數單位“十”,建立“十進制”的概念時,把12根小棒作為研究材料,借助小棒,把抽象的數具體化,圍繞中心問題“這些小棒怎樣擺讓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2根”,學生進行積極地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探究。然后匯報擺的方法:(1)1根1根地擺;(2)2根2根地擺;(3)5根5根地擺;(4)一邊10根,另一邊2根(5)把10根捆成一捆和另外的'2根等5種擺法。學生各抒己見,初步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你認為哪一種擺法很快看出是12根?為什么?”讓學生自我比較,充分感受到“十進制”的優越性。從感知到理解,再次借助小棒動手操作,把10根小棒扎成一捆,運用轉化10個一是這一捆,1個十也是這一捆,親歷10個一是1個十的知識形成過程。通過擺一擺,說一說,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在較短的時間內了理解2個十是20。
3、注意培養學生的數感
針對學前班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我通過猜數游戲提高學生的估數能力,在充分動手操作的認知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感,使學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數,培養學生的估數識。讓學生猜一猜有幾支,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提示是多了還是少了,然后讓學生實際數一數,看誰估數和數數的結果比較接近,向學生滲透估算意識,培養學生的數感。
總之,整節課中,我倡導主動探索,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
11到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二:
11-20各數的認識是一年級教材第七單元的內容,具體內容包括:數11至20各數、讀數和寫數、10加幾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我上的內容是數11至20各數認識第一課時。上好這節課有三大難點需要突破:
1、學生現有的學習基礎如何關注。現在的孩子其實大都會數、會寫11——20各數,也了解這些數有關的知識,我們怎樣在課堂上去關注孩子的現有學習基礎,是教學需要突破的。
2 、“十進制”概念的建立。
3、學生數感的培養。
針對以上三點在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第一、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處理教學好教學內容。
根據學生的現狀和發展水平,對11-20各數的數數,我沒有花時間教學生,而是讓學生直接參與數物體個數,如數小組的人數、數小棒等等。又如通過看直尺讀數及對數字娃娃排數、讀數、比較數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學的活動,都是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放手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領悟知識。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11
11—20各數的認識是一年級數學上冊的內容,它既是10以內數的了解和連續,又是100以內以致更大數的了解的底子,同時也為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學習打下算理底子。在本節課講授中我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特點籌劃了一系列動手操縱和訓練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知識使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進程中得到告成的體驗,了解到數學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在講授籌劃進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一、通過充實動手操縱,資助學生純熟數數,掌握數的構成。
研究評釋,小學低年級學生必須借助圖象、操縱等形象的感知才氣在大腦中形成相應的數學知識表象,然后通過表象的中介作用創建起相應的數學觀點。講授中,我讓學生本身擺小棒,在擺的歷程中視察、掌握數的構成。如許的操縱景象,使學生的“頭腦發軔于行動”以動誘思,以思促動,“數形聯合”、“情理互促”資助孩子們在操縱中體驗,在操縱中感知。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經驗的沖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將11根小棒擺在黑板上,再讓同學們四個一小組合作討論“哪種方法能讓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你有11根小棒”。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建構數學知識;另一方面加強了生生之間的互動,培養學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總之,整節課中,我提倡自動探索與動手實踐的學習方法,在存眷學習歷程的同時,資助學生得到樂成的體驗,樹立自大心,加強上進心。但是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單一“你真棒”的評價語,使孩子的答復得不到實時而公道的反饋,講堂缺乏積極性。同時一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只能會合十幾分鐘,整堂課我注意知識的教學,缺乏游戲關鍵,沒有充實變更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到達我要學的教學結果。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揚長避短,爭取讓我的課堂更加生動,讓孩子們玩中學,學中樂。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12
認識11~20各數,是學生數的認識的一次飛躍,讓學生建 立十進制的概念,理解計數單位“十”是培養數感的基礎。“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個一是1個十的支柱,是學生必須掌握的'。
將書本上的情境圖替換成文具的實際生活情境,在這一情境中蘊念著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并將數學知識“一個十”、“幾個一”等蘊念其中,將數的組成蘊含在富有情趣的游戲活動中,在這樣的生活情境游戲當中蘊含著數學知識,卻更超越知識本身,啟迪學生的智慧。
在擺小棒的基礎上產生新的知識點:1個十、幾個一、1個十和10個一的關系,然后尋找出問題的實質是:1個十和幾個一合起來便是十幾,二個十便是20。
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智慧爺爺的故事情境,讓學生結合動作學習“幾個十和幾個一合起來是多少”,增添活動性,也提高了學生的興趣。
在習題的設計方面,需要更加的突出所學知識的前后關聯,以達精練和高效。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13
11-20各數的認識,看似簡單,其實很難把握。我教學的內容是數11至20各數的認識第一課時。上好這節課我覺得有三大難點需要突破:
1、學生現有的學習基礎如何關注。現在的孩子其實大都會數、會寫11—20各數,也了解這些數有關的知識,我們怎樣在課堂上去關注孩子的現有學習基礎,是教學需要突破的。
2 、“十進制”概念的建立。
3、學生數感的培養。
針對以上三點在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第一、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處理教學好教學內容。
根據學生的現狀和發展水平,對11-20各數的數數,我沒有花時間教學生,而是讓學生直接參與數物體個數,如數小棒等。又如通過看直尺讀數、比較數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學的活動,都是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放手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領悟知識。
第二、注重動手操作,
在玩中學習認識11-20各數,是學生數的認識的一次飛躍,讓學生建立十進制的概念,理解計數單位“十”是培養數感的.基礎。圍繞“怎樣擺放讓別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1根”這個問題,學生自主地動手操作擺小棒,匯報交流,呈現出多種擺的方法,學生各抒己見,體會到“10根扎成一捆”的優越性。親歷10個一是1個十的知識形成過程。這種無聲勝有聲的教學設計,突破了教學難點。從而理解了數的意義,建立正確的數的概念,為培養數感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第三、以學定教,培養學生的數感。
數感是人的一種基本素養,我們沒有必要讓人人成為數學家,但應當使每個學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數學地思考。培養學生的數感,不是教師講解獲得的而是結合具體情境,通過數學活動得到感受和體驗。對此我安排了相應的活動,讓他們用語言表達和交流數的信息,如通過“猜一猜”,讓學生通過想和猜的活動,發展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感。當然發展學生的數感離不開學生的生活實際。只有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才能使學生在具體生活中感受知識,鞏固數感。培養數感不是一節課所能完成的,只能說在這節課設計的各個環節努力地體現這一目標。
上完本節課后,讓我有以下幾點困惑:
1、如何在課堂上真正的關注學生,真正的落實到課堂教學實踐中去,是一個值得我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2、一年級學生動手各種學習能力尚未形成,特別是動手操作能力,在數學課上,學生們除了學習數學知識,發展智能,還帶著自身的情感、動機、需要等一并投入課堂;學生們除了與教師交往外還與同伴之間進行相互交往;學生們除了認知、情意方面的發展,還包含群體合作能力、行為習慣及交往意識與能力等多方面。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對于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是我要更加努力的方向。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14
本單元主要使學生掌握20以內數的大小和11—20各數的讀法和寫法,為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做好準備。在教學中,通過創設一個個學生動手操作的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11—20各數的組成、大小和順序,通過擺小棒,學生感知了10個一是1個十,十幾是由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本單元最成功之處是運用數的.組成口算十幾加幾及相應的減法,雖然這一環節有一定的難度,但經過反復引導,給學生提供充分說的機會,最后大約有半數學生會說。這一過程對今后教學十幾加幾及相應的減法的口算的算理起到很好的作用,真正做到,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不足之處是,學生口算十幾加幾及相應的減法的速度和正確率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大部分學生會算,但速度慢,還有一小部分學生不會口算。在后一段時間要加強口算能力的培養,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到口算中來,使學生的口算能力達到甚至超過本學段目標。
本單元檢測:90分以上33人,80—89分22人,60—79分14人,60分以下7人。存在的問題是:口算不熟練;大部分學生理解能力差;還有一些學生年齡太小,不知何為考試。通過這次檢測,學生之間的差距明顯凸現出來,兩級分化相當嚴重。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15
11到20各數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10以內的數和已經積累了一些認數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數數、讀數等活動,認識計數單位“一(個)”“十”,初步理解10個一是1個十”,直觀感知11-20各數的大小和順序。
教材在例題的編排上分為了三個層次:1、數出10根小棒捆成1捆。了解10個一是1個十。2、怎樣擺12根小棒看的清除。初步感知12的組成。3、通過四幅小棒圖認讀11-20各數。
因此,我在新授環節的設計上就緊緊扣住這三個層次。第一層,讓學生通過數數、捆捆、填填、讀讀,聯系直觀體會什么是“1個一”、什么是“10個一”、什么是“1個十”以及為什么說“10個一是1個十”等內容。要讓學生一邊捆小棒一邊說“10個一是1個十”,把動手、思考和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反復進行幾次,逐漸建立“十”的概念。第二層,讓學生知道十幾都是1個“十”和若干個“一”合成的數。集中精力認識12,再向其他各數展開。“怎樣擺12根小棒”是挑戰性的問題,為了“看得很清楚”擺成1捆加2根。由于剛教學1捆是10根,學生手邊有成捆的小棒,所以有條件這樣擺。如果出現別的擺法,也可以通過比較使其改變。只要體會到這樣擺的特點和好處,就感受了12的意義。第三層,展開時的學習活動有“數一數”“認一認”和“擺一擺”。“數”要看著書上的圖,其中的1捆不必數,它是10根。零散的小棒要數,再和10根合起來。“認”就是看小棒圖下面的數,各個數里左邊的“1”相對于1捆小棒,右邊的“幾”相對于幾根小棒,這樣的`數讀作十幾。“擺”是再現十幾的意義,不看著書擺。我說數,如13,學生擺1捆和3根小棒。經過多次數和擺,發現“1捆小棒”是十幾的相同點,一根根小棒是不同點,概括地感受十幾的意義。教學20,讓學生經歷得出20的過程。看著左邊的圖,學生會主動去數沒有捆起來的小棒,于是產生認知矛盾——1捆和10根小棒合起來是多少?進而又想到辦法——把10根小棒也捆成1捆。這樣,就把左圖變成了右圖,得出了20。
在練習的設計上,書中的練習很注重培養數感。如:
(1)抓抓、估估、數數。第79頁第1題和第4題,通過操作和觀察體驗十幾。抓一把小棒要先感覺一下再數,知道根數后再把小棒抓住,仔細體會手的感覺。類似地,要在觀察中估計,數出草莓和傘的數量后再看圖,體會怎樣合理地估計。因此教學時不能疏忽第二次抓、第二次看,這是發展數感的最佳時機。
(2) 數數、看看、比比。第79頁第6題分別數10張、20張紙,看看有多厚,讓學生通過厚度體會張數。如果分別用手摸摸厚度并對兩次的厚度進行比較,效果會更好。
因此我只增加了猜數的游戲,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鞏固了本節課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