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1
在備課的過程中,通過查閱資料,通過計算,自己也被深深震撼了。我認為,報告文學的教學,就應該教會學生敏銳地抓住文中記錄的事實,并保持對事實的新鮮感。
對課文的'最后一節,對作者的一個最重要的評論“這出悲劇的制造者又是人”,我有意做了淡化,甚至是忽略的處理。這是因為:
一、學生理解這句話不存在很大障礙;
二、羅布泊的消逝在很大程度上是地質變化的結果,人的活動當然加速了它的干涸,但是也不能完全怪罪于人;
三、羅布泊干涸于上世紀70年代,當時的人們還沒有環境保護的意識,以此來責難我們的先輩不僅過于苛求,也于事無補。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2
課堂中基本按照教學設計進行,在品味報告文學的語言特色時,充分給予學生賞讀的時間,從真實性、形象性、政論性三方面做了較好的研讀。以形象性為重點,從詞句的情感色彩、準確性、修辭方法、表達作用等方面作較多的探討和品讀,收到較好效果。
其次,融入了較多的圖片,比如今昔羅布泊各五幅圖,不死的胡楊準備了五幅,還展示了塔里木河的水系圖,都給學生直觀的感受,視覺沖擊較強,心靈感受也比較強烈。
本節課給學生以理性的認識:環保問題不再是口頭上的呼喊,更要落實到實際行動;不僅僅為自己這一輩,更是為了后代子孫。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2
今天,浦東新區教育學會安排我們到南匯一中進行聽課交流,我們深入課堂聽了一節語文常態課,是二7班錢老師上得一節《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課后南匯一中的領導、我們海南、西雙版納及寧波的老師集中在會議室對課堂教學進行了交流點評,既肯定了優點,也指出存在的問題。
這節課錢老師讓學生從題目中找的信息,抓住文的數據或者分析破壞的原因,呼吁環保突出主題。最后進行語言賞析及朗讀。
老師把課上完了,既抓住重點,又突出了主題。但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的情感、興趣沒有被充分地調動起來。聽了這節課,我想:作為教師要把一節課上好,上得生動,這與我們老師平時在教學中注重“學習新課程,探索新教法-----貫徹落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分不開的。我認為要落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要改變課堂教學的.師生觀,要以學生為本,突出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另外,我們語文老師應該明確這一點,絕不能含糊:語文課不是政治課,語文課應以語感訓練為重點,學習重在體驗語言、感悟語言、運用語言。課堂上必須有學生聽、說、讀、寫、思、做的親切經歷,別人是替代不了的,教師只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3
今天我講了一節校級公開課,講的是吳崗的報告文學《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課前我進行了充分的準備,查閱了很多的資料,甚至上課時所說的每一句話我都寫了下來。課講完之后,我進行了反思。
我認為本節課成功的地方:多媒體輔助教學,羅布泊前后圖片的對比給了學生強烈的震撼,同時輔以充滿感性的語言給學生營造了一種沉重的氣氛,使學生產生了憂患意識,從而樹立環保意識。
不足之處:1、由于上課時過于緊張,遺忘了一重要環節,致使上課時重點不是很突出。2、過多的考慮了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忽略了語文的作為工具性學科的特性。3、課前太刻意、太精心的準備竟成了我的一個絆腳石,一個環節出了錯誤,甚至下一環節該說什么都忘記了,以后應學會隨機應變。=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3
在學習了《羅布泊,消逝的仙湖》后,我又對我的教學設計進行了反思。首先,在字詞基礎方面做得很不好,幾乎被預習帶過了,沒有加以詳細講解,所以板上學生的字詞積累方面有點差。其次,由于學生積淀不足,且老師沒有充分考慮班上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設計得有點深了,學生不能完全吸收知識內涵。但是,在拓展方面還是聯系了許多世紀的例子,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了人類生存現狀、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以及因此對人類自身產生的危害。學生發言后,老師的.點評不足。在課后拓展學習中,老師沒有給學生整理出一篇可以做示范的公開信,因此,學生的這次作業情感方面是足了,但是表達方面還是有很大缺陷的。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4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課是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篇幅較長,但內容淺顯易懂。按照我原定教學設計,一節課上下來,可謂是有喜也憂。
一、注重朗讀,以讀觀“變”,以讀悟情。
在本節課中,我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讓他們自由讀課文,根據提供的畫面,在文中找恰當文字配解說詞,使畫面與文本巧妙融合,學生自主靈活地選擇畫面解說,又讓學生互相進行解說評價,不斷地讀、評、讀,最終得到真實的情感體驗。在讀的過程中,多種形式交互進行,個人展示讀、齊讀相結合,朗讀文本與靜觀畫面結合,朗讀文本與體驗修辭效果結合,于朗讀中進行無痕的知識傳授,于朗讀中進行震撼人心的心靈之旅。
二、教學流程清晰,結構嚴謹。
為讓學生掌握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我設置了以下三個環節,即課題質疑,看圖說話,拓展延伸三方面,我又將重點的三個方面(對比了解羅布泊前后的狀況,明確其變化的原因。)同時,我將板書和教學流程充分的結合起來,很好的呈現了課文主要內容及教學結構。
三、導入環節不夠恰當。
等到我真正的上這一課后,才發現我曾經的自以為是。為了不像別的老師那樣干癟的進入到課堂主題,想充分的'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我設置的講夢話,學生難以理解,且關系好像不大,反而為后面教學走了彎路。其實,我下來之后也看了網絡上有很多很妙的導入都是值得借鑒的。如一位老師朗聲詩歌《羅布泊今昔》——
樓蘭女郎/有著西子的明眸/她的笑臉/映亮羅布泊渙渙的春水/胡楊樹像茂騰騰的小伙子/卻羞澀地撩不開她的面紗……
樓蘭女郎把明媚的眸子/留在羅布泊的夢里/羅布泊把渙渙的春水/留在我們的記憶里/我們把所有的美麗/留在了黑色的文字里……
引導學生對比賞析導入新課,就是不錯的做法。
四、朗讀缺乏層次性。我在引導學生賞析第22段時出現的過錯就很明顯。
——站在羅布泊邊緣,會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這里已脫盡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膚筋骨。站在羅布泊邊緣,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滄海桑田的痕跡,你會感到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與無奈。
當一個學生讀完這段話后,我便問:“你覺得應該用什么樣的心情來讀?”他回答后我馬上讓學生反復朗讀這一段。學生讀完后緊接著找了幾個同學來讀。看學生讀得差不多了,便開始引導學生從字詞入手賞析本段,賞析完畢后,馬上又提問:“這一段應該用什么樣的感情去讀?”結果學生又讀了好半天,就這一段浪費了近乎十分鐘。課后想來,這個細節處理得不好,其實,一學生讀完后,就可以從字詞入手賞析,從而深化到情感朗讀上。而無需讓學生做那么多的無用功。
“新的語文教材,加強了給學生審美體驗、情感熏陶的文章的選入。這一鮮明的變化,其實也明確地提示我們:語文教育要在傳統教育的基礎上,更多地關注人文性,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對于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這一標準也告訴我們:語文教學要既重認知又重情感,既重理性又重感性,既重工具又重人文,尤其是在閱讀目標上,應糾正長期流行的理性化分析的偏差,強化感受性,強化體驗性。”縱觀全課,我在新課標的把握上還欠缺很多,課堂上留給學生的時間還是不多。對于“少教多學”這一理念實踐的還不太好,后期須待繼續努力。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5
新課標下,強調語文教學的整體性,要擺脫對課文的支離破碎的條分縷析。我在這節課中,首先引導學生從課文標題入手,從課文標題上獲取信息,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印象,長遠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在當今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形式快速獲取信息的能力。接著,又讓學生畫出文中介紹昔日羅布泊和今日羅布泊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瀏覽,獲取信息,并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把它表達出來。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語文教學應以學生為主。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時候,我讓學生畫出文中不認識的字,寫到黑板上,這樣,教師教學的時候就可以有的`放矢。還讓學生畫出自己認為容易寫錯、讀錯的字,目的是結合學生的學習實踐,以點帶面,以個別學生的學習經驗引起全班同學的注意。最后,讓同學自己上黑板去解決問題,更是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在學生學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從“生命的綠洲”到“生命的禁區”,學生會對這個悲劇深感痛心,對悲劇制造者極度的憤慨。我讓學生涵泳體會,從字里行間品味作者的感情,學習作者對生態環境的人文關懷,引導學生把作者的這種人文關懷遷移到現實生活中,關注我們的生活環境,并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抒發自己的心聲,這都是為了培養學生樸素的環保意識。我還注意到語文課堂延伸,讓學生走進社區,向周圍的人宣傳環保知識。即使就教學過程而言,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寫,這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實證。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6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有如下收獲:
1、分析一篇文章從文章的題目入手,方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減輕學生的閱讀壓力。特別是比較長的文章,讓學生在及時的從文章的題目中捕捉到正確的信息,有利于學生對整篇文章的感知。
2、語文課堂上要重視精彩、重點語句的.品析。語文的現代文教學,教學重點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學會從語言中感悟文章所要帶給我們的深層意義,進而達到教育、啟迪、培養他們學會保護環境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在品析中體會文中精美的句子含義,在品析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品讀中提升自己的閱讀欣賞能力。
不足的地方:
1、我覺得學生回答問題非常踴躍,可是我對如何安排學生發言做的不好,學生的發言顯的有些亂,重復發言多。
2、在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我的及時指導不是很到位,沒能夠及時的發現學生回答問題中的錯誤,如:學生何長磊列出的等式“盲目用水+植物的大片死亡=人類的慢性自殺”其實,這是一個不等式,如改成“盲目用水=植物的大片死亡=人類的慢性自殺”這樣就對了,在這里,如果我能夠把它進一步提升為“盲目破壞生態環境=人類的慢性自殺”這就把整篇課文的分析從水資源的浪費提升到整個環境的破壞了。
3、文中留給學生拓展的時間少,比如:我們應該如何做,做一個環保人士,讓大家找,我想:對同學們本身就是一種教育,這個時間有點短。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7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以前也上過,也聽過一次公開課,教學的大致思路主要是課堂大量展示、解說羅布泊古今對照圖片,讓學生感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過多強調文章主旨的領會。之后發現學生領會文章主旨很容易,但探究的興趣不夠,缺少激情;語文課缺少了應有的“語文味”好像變成了政治課。
最近,我又重新修改了原有的教學設計,在激活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增強“語文味”方面,作了一些改進。我認為這是我本課教學的成功之處。
為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導語我做了精心的設計:生物學家法布樂關于毛毛蟲的實驗。大自然中,有一種奇怪的蟲子,叫列隊毛毛蟲。顧名思義,這種毛毛蟲喜歡列成隊伍行走。最前面的一個負責方向,后面的只管跟從。法布樂誘使領頭毛毛蟲圍繞一個大花盆繞圈,結果其他的毛毛蟲跟著領頭的毛毛蟲,在花盆邊沿首尾相連,形成一個圈。這樣,整個毛毛蟲隊伍就無始無終,每個毛毛蟲都跟著它前面的毛毛蟲爬呀爬,周而復始。直到幾天后,毛毛蟲被餓暈了,從花盆邊沿掉了下來。這一精美的畫面告訴學生毛毛蟲的失誤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斷,盲目跟從,進入了一個循環的怪圈。由此導入本文:人在有些時候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這一設計確實有列于豐富學生的見識,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除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還應立足語文本位,語文意識,強化教學本文。為此,我在讓學生很快的領會文章主旨的同時,緊扣文本,強調字、詞的學習,揣摩語言,要求學生探究作者在寫法上的四大技巧:1、對比手法;2、擬人手法;3、排比手法;4、直接抒情。學完之后,配以鞏固練習,以使學生真正將知識轉化為技能。課堂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與人交流的機會。在語文課堂中能夠真正的為學生著想,單純的讓學生交流讀文的感受,說自己想說的話。他們才可以敞開心扉,暢所欲言,說出他們的'真性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這說明通情才能達理,達理必先通情,情理交融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在理解文學作品所要傳遞的情感之后,教師應以富有情感的生動語言,再現作品所要表達的情境。使師生雙方在情感上產生強烈的共鳴。
當然我在課堂上還留下了太多的遺憾。由于自身的原因,總覺得自己不能給學生太多,不能給學生精確的引導,在部分問題的理解上也不解的比學生高明,點撥的也不夠到位。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特別注意培養自己,首先,在課前充分準備,其次,在課堂上要做出恰當的點撥和評價。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8
從研究性學習實施兩年多的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學校選取的是開放性的內容作為研究主題。學生走出課堂提出問題、動手實驗、調查訪談;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共同探究,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影響著學生。可是,一回到課堂,學生就又恢復了和原來一樣,進行著傳統式的學習、聽課、記憶、考試,學生又成了一臺機器。雖然在傳統的講授式的學習條件下,教師也強調啟發,強調課堂教學的精心設計、精心組織、精心實施,但是教師是按照預定的目的把學生的思路引導到自己事先設計好的路子上來的,課堂氣氛可能很熱烈,師生之間配合默契,可是學生很少問為什么。因此,研究性學習的開設,其意義不僅僅是增設了一門新的課程,而應該是教育觀念、教學模式的一場深刻變革。
我們不僅把研究性學習看作一門必修課,還應在課內課外各種活動中體驗研究性學習,特別是應在課堂教學中,按照學科特點,鼓勵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多給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培養他們積極大膽地思維、想象、提問、猜測的.意識和能力,培養他們多方位思考問題的思維習慣,讓學生養成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就主張四個“不”,學生能闡述的教師不講解,學生能解決的教師不替代,學生能理解教師不暗示,學生能提問的教師不先問,在教學設計中我竭力體現這個理念,更多地關注學習態度,重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重視交流與合作,重視能力與應用。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9
1、媒體的使用提高了教學效率。雖然說語文課要著力讓學生品味語言,想象情景,但現在的學生缺乏生活經驗,缺少對文本內容的形象體驗,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配以圖片,能對學生產生視覺沖擊,產生心靈的震撼。同時將文字量較大的板書轉換為媒體顯示可節省大量的教學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充分體現“雙主”教學思想,改變傳統的教學角色。整節課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則是學的主體,大部分時間學生都是在進行自主探究、小組合作與交流,教師更多的是起示范和引導作用。這樣就大大增加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同時提高了課堂效率。
3、課堂提問要講究藝術。課堂上要讓學生踏著問題前進,教師的提問如果沒有抓住關鍵點,問題太大太難,問題提得太直,學生思考起來就會事倍功半。課堂上教師能抓住關鍵點提問;能將問題化大為小,化難為易;變直為曲,那么師生互動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學效果較好,以任務為抓手,強化了“雙基”。課堂學習任務明確,任務設計梯度明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讓學生帶著任務學習,能較好地強化學生對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課堂的`實效性得到了較好落實。通過教學,激發了學生對于語文工團學習的興趣,學習積極主動。學生在自主學習與實際問題探究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感和面對問題的信心,學生自始至終都在自主學習中發展。
5、充分的自主思考,對于“學困生”來說有困難。內容探究環節,因學生水平的差異,如果都讓學生自主思考有些困難,采用小組合作這種學習方法,既能夠對“學困生”起到“促進”作用;又能夠培養全體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
6、注重對學生評價。課堂上教學對學生給出了明確與全面的評價緯度,評價方式多樣,既注重過程評價也注重結果性評價。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10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報告文學,也是臺州學院鄭友霄教授定位的實用文。所謂實用文,“大致相當于與文學對舉時所稱的‘說明性’文章”,因此,實用文閱讀的性質也根本區別與文學閱讀,“文學閱讀著于作品的藝術性,閱讀是鑒賞,重點放在語言的品味和感悟。實用文閱讀是為了獲取文章的意思,閱讀是理解,就像我們讀報紙、讀信、百科知識那樣。”一句話,實用文閱讀的任務就是簡簡單單的四個字——“獲取意思”,知道它“說了什么”,直接汲取知識營養!實用文教學就是幫助學生“獲取意思”、提取知識信息以及掌握提取知識信息的方法。
但我并不十分贊同這樣的說法。一方面,這類文章的意思都比較簡單的,學生通過預習就能基本把握住的。另一方面,就算以掌握意思為任務,我們完全可以向學生提供一個說明性的材料,也許可讀性不強,但對意思的把握還是比大段抒情描寫要來得快捷而有效的,那我們何必要多余的去化時間刪除信息呢?再則,將一篇文筆優美的報告文學就只發揮獲取意思的作用是不是有點可惜啊?
因此,我在教學《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時候,就設計了兼顧兩者的方式。課前預習的時候,我布置了幾個任務:一、積累字詞字音,包括四個字的詞語。二、句子積累。一些比喻句,一些自己覺得好的句子。三、文章分段,梳理大意。四、寫100字以上的感悟。目的是通過這四個方面,學生能夠對羅布泊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并能做好一定的積累。從學生的作業來看,他們對文章的意思已經有所把握了,并且也形成了自己的感悟。
那么,我課堂上講授什么呢?
如果只是讓學生重復書上的信息,記住幾個數據或者分析破壞的原因,最后呼吁環保,學生興趣是沒了的。于是,我嘗試從學生不知道的地方入手,那就是這篇文章的寫作手法了。在教學設計中,第一步亮出題目,問學生假如這個題目我們來寫會怎么寫?學生提到了羅布泊的過去美景和現實的丑陋,那就順勢亮出羅布泊過去的圖片和未來的圖片,讓學生針對每一幅圖片說上幾句,做句子接龍的游戲,最后將所有的`句子連成一段文字,成了學生當場寫作的《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緊接著跟課文進行比較,先找出課文中有,而我們自己沒有寫到的,找出來讀一讀,加入這些有什么好處?比如文章中有作者的抒情、有對比描寫、有排比句的運用,有歷史資料的引用,有許多數據的說明。順便有許多的字詞進行正音、分析。
最后出示羅布泊世紀老人的照片,設置情境,假如你是這樣一位老人會對后備子孫說什么呢?
縱觀整節課,自我感覺課堂氣氛還是不錯的,主要的遺憾在于兩篇文章進行比較的時候,沒有很好的講透。再則如果能夠再出示一段平實的文章,讓學生運用課文中的手法進行改寫的話,效果會更好,這樣就是從外進入文本,又從文本走向外面,在比較中完成文本的解讀。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11
葉圣陶在《閱讀與寫作》一文中說:“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上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上站著作者。通過了這一道橋梁,讀者才能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怎樣才能通過文字這道橋梁,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對于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這就告訴我們,語文教學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是師生雙方情感受共鳴的過程。語文教師的職責就是要把課文中蘊含的生命形態、情感形態有機地融入自己的個體審美體驗中,再轉化為鮮活的情感的雨露,澆灑到學生的心田,使他們興奮起來,震驚起來,在強烈的`情感驅使下,學知識、長智慧,懂道理、明人生。
1.創設情景,讓學生積極走進文本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這篇課文中生動的描寫、深摯的感情深深地打動了我。但是我面對的是一些對羅布泊一無所知的學生,他們能夠走進文本中嗎?能像我一樣為羅布泊的滄桑巨變震憾嗎?《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自主的學習情境”。為了鋪設一道學生由現實到文本的橋梁,我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搜集了羅布泊過去和現在的
圖片,用一幅幅生動、直觀的圖片為學生創設了真實的學習情境。學生初讀課文后,對文本有了一定程度的感知,在這個基礎上,再觀看羅布泊的圖片就仿佛如臨其境,這樣學生就從感情上得到進一步的觸動。接下來學生再由圖片進入文本,通過抒情語句的朗讀感染,真正感受羅布泊如今的蠻荒與凄涼。
2.激發興趣,讓學生深情對話文本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帶著一種無比高漲的激勵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開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驚,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樂趣,為人的智慧和偉大感到驕傲。”那便是產生學習上的“高峰體驗”,即處于最歡喜、最幸福、最完善的時候,學習效率自然理想。在本節課堂教中,我設計了讓學生扮演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組記者給羅布泊之行組織解說,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為學生搭建了一座展示自我的舞臺,大大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自主合作的活動中充分表現自我,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的歡樂體驗。課文的朗讀聲情并茂,那是學生與作者心靈的溝通;自己組織的解說詞生動流暢、羅布泊之行的感受震撼深刻,那是學生與作者情感的共鳴。己心之悟,最是至深。應該說學生已經通過文字這道橋梁,走進了文本,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并且從中獲得了有益的啟示:環境破壞觸目驚心,環境保護刻不容緩!
3.構建橋梁,讓學生主動走向生活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要“關注人類,關注自然”“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也就是說語文學習要關注人類本身的發展,關注人類社會的存亡,關注自然的變化,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發展。語文來源于生活,也應該服務于生活。兩耳博聞窗外事,才能讀活教科書。語文教學必須走出象牙之塔,面向生活,關注時代。由羅布泊作者想到了青海湖、月牙泉,學生又想到了遭遇特大旱災的重慶、沙塵飛揚的北京、停噴的趵突泉、斷流的黃河……面對日趨惡化的環境,人類應怎樣做?我們應怎樣做?這正是作者希望讀者思考的,這是每一個同學應該關注的。
一節課的閱讀交流,我們的思想跟隨作者筆下的文字進行了一次難忘的羅布泊之旅,一次足以震撼我們生命的心靈之旅。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12
這一堂課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看一些圖片讓學生了解過去的羅布泊和現在的羅布泊的區別,然后讓學生尋找造成羅布泊消逝的原因,其中穿插講一些說明方法的作用。
課后上下來,感覺我的這堂課只停留于文章的表面,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讓學生尋找羅布泊消逝的'原因,而這些都是學生很容易在文章中找到的。而對于文章的精華部分——語言的把握,卻基本沒有提及;對于作者的憂患意識,學生只會說“要保護環境”這樣的套話,卻不能深入去體會作者的這種情感。
所以,在聽了沈老師的建議以后,我又花了一節課再上這節課,讓學生重點去體味作者的憂患意識。第二課時就把重點放在對文章后半部分的品讀上,讓學生通過讀和品去感受作者的憂患意識,學生也受到了震撼,這比一些口號性的話語效果要好得多。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13
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死有關人與自然關系的主題單元,下面我將選取的是《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談談自己個人的些許體會。
都說語文教學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但真正要將兩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談何容易。特別時在面對《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之類篇幅較長的科技性散文時,一不小心就可能將一篇原本血肉豐滿的文章肢解“切片”,用一些程式化的冷漠的分析取代其實充滿情味的語言感受,使得語文課淪為不倫不類的環境保護課,甚至是思想品德課,不僅沒有起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連工具性教育都達不到。在《敬畏自然》一課中這個問題已或多或少地體現了出來,整堂課顯得氣氛沉悶,學生的學習興趣低迷。因此,我在設計《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教案時,特別注意了對學生個體體驗的鼓勵和引導,盡量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灌輸給學生科學的素養之外不忘學生語言、人文素養的培養。
俗話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為了開好頭,我費了許多的心思。
首先在正式上課之前,我在黑板上貼了四幅關于羅布泊的彩圖,同時故意沒加任何詮釋性的文字以引起學生的想象。
接著開始上課了,我在前幅圖下面一一做了注解,分別是“羅布泊優美的春天”、“羅布泊旺盛的夏天”和“羅布泊成熟的秋天”,留下第四幅圖讓學生命名,結果絕大部分學生都自然而然地用了“羅布泊寒冷的冬天”這個名稱。于是我就讓學生各自從圖畫中找命名的理由,這時所有的學生都活躍起來,就連平時上課一聲不響的幾個人也在交頭接耳地小聲討論著。學生們紛紛爭著舉手要求發言,其中有一個學生的意見贏得了最多的贊同:因為畫面中雖然陽光燦爛,卻是一片的了無生氣,甚至都感覺不到一絲聲音的跡象,讓人平生一股寒意,正如同冬天里的萬物蕭條,一片死寂。
第一步既定目標已然達到,我又順勢推出了第二步驟,告訴學生其實前面三幅都是假的,是人們想象出來的,而只有第是幅才是現實中真正存在的羅布泊!聽了我的話后,所有學生都剎那間從剛才的喧嚷中沉寂了下來,馬上有些反應快的人會意地笑了,有些人則仍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顯得疑惑不解。最后我用一句簡短的語言加以點評:“羅布泊就像是一位見證了歷史滄桑的老人,經歷了生命的萌芽、旺盛和成熟期后,現在已經到了行將就木的晚年,所有的生機都已經消逝了”,并由此正式引導出課文“消逝的仙湖”,完成了第一個導入的環節。
接下來,我便按部就班地以生命的消逝為主線,通過尋找、分析具體的語句來梳理出曾經的羅布泊仙湖與現在的羅布泊戈壁之間的巨大反差。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個事先沒有預料到的小插曲:一個學生找出了文中的一句話——那奇形怪狀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軀,似在表明胡楊在生命最后時刻的掙扎與痛苦,又像是向誰伸出求救之手!
對于這句話我本來只打算稍加解析,但這個學生不僅找出了這句話,還在課堂上深情地朗讀了一遍,引起了所有學生的注意。鑒于此,我馬上把原先設計好的教學思路轉向了對這句話的分析,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我先讓學生通過分析其中比喻、擬人修辭手法來理解這句話反映出來的現在的羅布泊荒涼、死寂甚至恐怖的氣息。
第二階段,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句子,借此體會作者深切而且強烈的'惋惜、無奈、悲涼的思想感情。
第三階段,由于直抒胸臆是本文很重要的一個語言特點,我就以這句話末尾的感嘆號為切入點,讓學生去尋找其余的感嘆句,也讓教學又回到了原先的預定軌道。
很快,有的學生找到了文章第25段的“這出悲劇的制造者又是人!”我先故意挑選了位女學生來讀這句話,不出我所料的是,這個女學生一下子還不太放得開,只是中規中矩地念了一遍。她讀完之后,我適時強調了結尾得感嘆號的作用,并叫了一個平時比較活潑的男生用夸張一點的語氣大聲地再讀一遍,結果這個男生讀的時候特點加重了“又是人”這三個字的讀音,引起了全班同學不約而同的鼓掌贊賞,讓原本慢慢有點沉寂下來的課堂氣氛重新又高漲了起來。我讓全班學生模仿剛才男生的方式把這句話齊讀了一遍之后,讓要求他們尋找更多類似的句子并試著自己去試著讀一遍,然后進行了一個朗讀比賽,課堂氣氛一時如沸水不止,連帶接下來的主題探討環節也是水到渠成地順利完成了。
在最后課外拓展中,我拋出了一則有關于新疆政府正計劃制定策略來改善羅布泊現狀的材料讓學生自由討論。開始時學生大都拍手稱快,羅布泊有希望恢復到以前的美麗景象。我又提了個問題:其實現實中與羅布泊相類似的例子不止一個,文章結尾提到的青海湖和月牙泉就是最明顯的證據。真正在破壞水資源的罪魁禍首是誰?新疆政府是在給誰“買單”?讓學生帶著問題繼續討論之后,終于得出了一個共同的結論,那就是保護水資源沒有人可以是旁觀者,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一堂課上完了,留給了我許多的啟示: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曾在他的《文藝心理學》中提到審美是關于形象的直覺,在這方面多媒體教學可謂是得天獨厚,本堂課在無法使用多媒體的情況下退而求其次,運用直觀的圖片供學生觀摩,比對羅布泊先后的巨大反差,既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又激發了課堂氣氛,可謂一舉兩得。而且本堂課中我切身體會到了學生的課堂教學的主體作用,因為有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以及良好的反應,課堂氣氛“一波三折”,整堂課有如一場波瀾起伏的音樂會般美妙動人、余音繞梁。另外,語文教學需堅持“本本主義”也是一大收獲,聲嘶力竭地喊一些空洞的口號和抓住文本,品讀語言,體味語境,從而把握來把握內涵相比,效果不可同日而語。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14
新課程教學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而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有著許多我們無法預見的教學情境,比如設計導語時我本沒有想到用吳剛來導入課文,可學生都首先想到了神話中的`吳剛,我因勢利導找出兩個吳剛的共同點導入課文。這說明在教學過程中應善于發現學生感興趣而又有價值的東西并打破計劃因勢利導,讓他們感到交流的快樂和發現問題的興奮,才能讓整個課堂靈動起來。另外語文的學習說到底是語言的學習,只要肯引導,學生對語言的品讀、感悟以及表達能都會得到提高,甚至讓你有想象不到的驚喜。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15
一、教學目標
1、積累字詞;
2、通過朗讀與揣摩,讓學生感知文章梗概。
3、討論與練筆相結合,訓練學生的環保意識、憂患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1、通過朗讀與揣摩,讓學生感知文章梗概。
2、討論與練筆相結合,訓練學生的環保意識、憂患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三、教學難點
討論與練筆相結合,訓練學生的環保意識、憂患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四、教學準備
小黑板
五、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行為 學生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家是溫馨的港灣,它周圍的環境則是大家賴以生存的美好家園。無數小“家”凝聚成我們可愛而又富強的大國家——中國。然而,在我國歷史上,曾有這樣一個典型的地方,它的過去郁郁蔥蔥,鳥語啾啾,而現在卻迥然不同。這個地方在哪里呢?它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吳崗筆下的.《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板書:課題和作者)(約3分鐘) 學生認真聆聽,想像羅布泊的今昔面貌。 盡量用優美的語言熏陶學生,為新內容進行鋪墊。同時,也為知識的遷移作伏筆。
(二)感知文意
1、分角色朗讀課文,第一大組讀1~3和9~14自然段,第二大組讀第4~8自然段,最末四段由全班齊讀。同時思考:羅布泊的過去和現在的景色是怎樣的?請分別用一個詞語概括。(注意:應先讓學生找出有關羅布泊今昔的句段,再概括。板書:“前”“后”“綠洲”“沙漠”。)(約12分鐘)
2、羅布泊發生這樣大的變化,其原因是什么?究竟是誰釀成了這樣的悲劇?同桌討論完成。(約7分鐘,板書:?、人) 1、有感情地放聲朗讀,力求盡快感悟本文內容。
引導學生歸納。
2、找出相關段落(11~13段),同桌討論后歸納其變化原因。
1、重視語文閱讀,培養學生愛閱讀的好習慣。讀完課文后,應指導學生讀出最后一段三個“救救”的語氣。
2、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并培養學生在相應句段旁邊作好筆記。
(三)拓展延伸
1、同學們,在生活中你們發現有類似的破壞環境的例子嗎?同桌討論,教師巡視,同時注意調動學生的興味。)(約8分鐘)
教師引導,如果學生素材少,教師可簡介環保大使張正祥等的先進事跡,最后板書:憂患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
2、寫廣告語:眾人拾柴火焰高,為喚起大家保護環境,增強責任心的意識,請擬一句宣傳標語。(約5分鐘) 1、小組內合作,大膽暢談。(學生談到九曲河的水污染,談到焦化廠的滾滾濃煙,談到瀘縣花園干道上有的游人任意踐踏草坪……)
2、學生動手積極,標語有:愛護環境,就是愛護我們的眼睛;游客好,別踩我,我怕疼;社區是我家,呵護靠大家…… 通過合作,學生心中激起了不斷思考的漣漪,課堂氣氛既緊張又活躍,發言爭先恐后。同時,也為了滲透憂患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德育理念。
(四)總結(約5分鐘)
讓學生總結。若學生表現好,可叫全班齊讀最末段;若還沒下課,可讓學生迅速瀏覽第15~24自然段,提出問題大家解決或聽寫生字詞以檢查學生的預習。
教師總結:出示小黑板,宣讀自己寫得《無題》“詩”:護林防火,責任你我;綠水青山,國泰民安;珍愛環境,美我家園;呵護地球,壯我河山。(學生情不自禁地響起掌聲)讓我們為建設美好家園而盡上自己的一分綿薄之力吧!讓我們都來爭做一名小小的環保衛士吧! 踴躍總結。 培養學生認真總結的好習慣,也為了進一步突出本文的主題。
六、板書設計
12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
吳崗
前————羅布泊————后
︱ ︱
綠洲 ―――――?――――沙漠
人
憂患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