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教師個人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年級教師個人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年級教師個人教學反思1
書本從開始的第一頁,漸漸的變成了現在的最后一頁了,在這個過程中,可能也是辛酸的,開始是一種迷茫的狀態,不了解孩子們,只是一味的上著自己的課。在這學期里,。總結了一下我的語文教學,或許是得到了許多吧!
首先在語文教學中,我發現了,不管自己用什么方式上課,首先必須要的是了解學生,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去教學,會讓你事半功倍!不要去企圖孩子會給你什么,首先你要給孩子什么!在明白這些的時候去上課,應該比在進了教室上自己的課要好的多,其次要學會在學生中找出他們的特征,比如我們班級的周海寶,他上課的時候,思想比較活躍,你在上課的同時要多讓他發表自己的`想法,這樣他跟你的配合會更好一些,而對于像沈同杰,千萬要給他足夠的自信,范紅雨要多夸獎,我們班級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特征,在了解了他們的特征之后,現在上課基本上屬于順利狀態,不會在上課的時候被他們氣的沒有話說了。
最后,在教學句子的時候,必須想方法讓他們懂得怎么樣去看圖給孩子一個明確的上課方式,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我上課的模式一直在變,孩子們抓不到我講的目標,。現在我講課基本分為幾大塊,固定的模式,孩子比較容易接受知識,所以現在一節課相對來說比較輕松!
我現在上課不是很成熟,這也僅是不成熟的意見,記錄我的教師道路!
二年級教師個人教學反思2
1、在學生操作將毛線拉直的時候讓同桌相互比較一下,說一說,孩子很自然的就發現了線段是有長短的。
2、在認識長方形中的線段的時候,讓孩子用水彩筆畫出折痕,其實可以清晰的.看出不僅物體的邊可以看成線段,物體里面也存在著很多條這樣的線段。這樣對后面組合圖形中的線段辨析會有一定的幫助,區分邊和線段的區別。
有個別孩子還沿著對角線折了一下,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提出“這條線段那么長,在這個長方形中會是最長的線段嗎?”這個疑問,孩子非常感興趣,迫不及待的就想到用尺子量一量去驗證。
3、對于“4個點連接每兩點話一條線段,你能畫出幾條?”這個問題,一般老師總會引導孩子說出“有序”思考,學生也會體會到有序的思考會更好,但是什么是有序,如何有序,是學生的難點,所以,再讓孩子充分發表意見以后,是否可以總結一下,從一點出發,按照一點方向連接其他的點。
二年級教師個人教學反思3
本學期擔任二年級的美術教學,在低年級美術教學中讓學生運用語言工具啟迪思維,激發創作欲望,加深對繪畫的理解,也是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是一種很好的開啟學生思維的教學方法,
在教師運用多種手段、媒體給學生許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要求進行自由的想像,再讓學生來說說自己想的內容,這時的說畫要讓學生有充分的說的自由,教師千萬不要說“不可能”、“沒那回事”等否定的詞,對那些具有創造性的想法,尤其是那些離奇古怪的想法,要大力表揚,讓學生覺得這樣“異想天開”是對的,從而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養成發散性思維的習慣。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說畫的機會,可以采用自己說、同桌互相說、小組說、全班說等多種形式。
為了讓學生在充分放松的.狀態下進行創作,學生作畫時,教師可根據想像畫的內容,配以恰當的背景音樂,學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故事在畫畫的時候講出來,邊畫邊講。學生可以手舞足蹈,盡情放縱情感,讓思維隨著情感不斷迸發出火花。
說自己的畫:每位學生把自己的畫,用故事的形式講出來。在說的時候,一些在畫的時候沒有考慮到的東西,會得到完善,為進一步創作奠定了基礎。
說別人的畫:在說別人的畫時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說的時候既是對別人作品的一種全新的詮釋,也是一次口頭的二度創作,既能幫助自己加深對創作的理解,同時也使作者發現全新的角度,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二年級教師個人教學反思4
《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力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如果教師再用老觀念去教授語文,那無疑將扼殺課程改革那鮮活的生命力。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在學習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那么,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養他們學習能力,我覺得重點應該放在改變課堂教學上。
一、激發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生創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交流,贊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自主學習的勁頭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發探究心理
一堂課上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但要讓學生自始自終處于積極的自主學習狀態,創設情境尤為關鍵。在教學二年級閱讀課《酸的和甜的》,我創設了實物情境。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出示一串葡萄)小朋友們,你們看,這是什么水果?誰來嘗嘗是什么味道?(指名上臺品嘗)告訴大家味道怎樣?(甜甜的)奇怪了,葡萄明明是甜的,味道好極了。有一群小動物卻都嚷著:“葡萄是酸的,不能吃!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們學習新課文《酸的和甜的》”一問完,學生們都爭先恐后地回答。學生對課文已有了初步感性認識。通過情境的創設,把學生帶入《酸的和甜的》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葡萄究竟是什么味道。
另外,我還用圖畫展現形象,產生美感,把學生引入情境。利用音樂產生美感,把學生帶入遐想的境界。無論是因好奇,還是因為關注,都是他們形成一種努力探究的心理,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2、利用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動機是活動的原動力。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心理動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學還是那樣刻板,按老辦法、老觀念去教。教學手段單一,學生的學習動機定會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據課文情節的不同、內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續。教師應不斷創設情境,開成連動的整體情境。
二、引導探究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
要想使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能保持下去,關鍵在于掌握語文學習方法,教師應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這就要求教師做好引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探究。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去領會、去發現,在自主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學習方法。
1、小組合作開辟自主空間
教師作為引導者,應指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我提倡小組合作學習。如何使這一組織教學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給學習小組確定一個明確的目標。如我在教學《坐井觀天》時,我提出這樣的學習目標:
(1)我會讀: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可自由讀,也可小組合作讀;
(2)我會問:在學習小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讓小組伙伴共同交流解決;
(3)我會講:把你讀文后的感受說給小組伙伴聽。長此以往,學生經過這樣的訓練在以后的讀文中就會自覺的給自己小組提出學習要求。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了,那學習的興趣可想而知就會更濃了。
另外小組學習的內容可以選擇。語文教學中,如能讓學生們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學習,后在小組內交流,那學生的學習興趣定會大大提高。我以《看雪》為例,由于這篇課文幾個自然段結構相似,所以我讓學生首先畫出你心中的雪景來表達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選擇相應的段落學習學生在交流中情緒高漲,全班交流時個個躍躍欲試。文章內容就在學生朗讀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師只是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參與其中起到引導的作用。
一個問題提下去,如果不給足時間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那將會給課堂帶來冷場。作為教師不要讓小組合作流于形式。學生還未充足地去討論,更不可能產生創造性思維與真情流露,教師就草草收場,勢必起到反作用,長此以往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對于小組學習的結果,教師要及時給予評價。評價可多方面,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反饋的評價,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評價,小組與小組之間的評價都要有詳細地分析。
2、質疑問難,發現問題自主學習
創造性思維是人問題開始的。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首先要鼓勵他們敢于和善于質疑問難。中國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培養學生善于從無疑處生疑,從看似平常處見奇,這是發現問題的起點。如教學《難忘的一天》時,學生問:“難忘的一天是指那一天?”在初讀課文后學生又問:“這一天為什么令“我”難忘?”教學《我多想去看看》提示課題后,學生問:“課題中的”我“是誰?‘我’想去看什么?”等等。他們正用問“?”來擦出創新思維的火花。
再如我在教《我選我》這篇課文后,班上同學提出:“老師,課題中的“我”是誰?他選自己干什么?他為什么要選自己呢?說得真好,我精心準備的教案用不上了,我靈機一動何不讓學生自己找答案呢?這樣不僅鍛煉了口語能力,又極好地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學生躍躍欲試,整節課學生都處在積極的自主學習中,創新思維的火花在這里閃耀。
課堂教學是屬于學生的,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需求,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質疑釋疑,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
二年級教師個人教學反思5
成功之處:
6、7的乘法口訣是學習2~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乘法口訣是小學數學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對今后的計算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把本節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設計為:
①經歷6、7的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運用乘法的意義理解6、7的乘法口訣,學會并熟記這幾句乘法口訣。
②多種形式記憶6、7的乘法口訣,利用6、7的乘法口訣進行簡單的計算,并解決實際的問題。
一、創設情境
學生都有買東西的經歷,所以這節課我就把這個題材引入到課堂上,使學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圍中,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頗有興趣地投入的到新課的學習之中。
二、利用學生原有的經驗
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課堂學習要與學生原有的經相聯系,要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原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教6、7的乘法口訣時,考慮到學生已有2~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所以讓學生自主編6、7的乘法口訣,找出它的特點,并用多種形式進行記憶,讓學生聯系以往的學習經驗,去學習新的乘法口訣。
三、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設計了一些不同形式的練習來鞏固知識,練習的趣味性較強,形式也比較豐富,希望能借此讓學生體會數學學習的趣味性以及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不足之處:
反思本課的教學,從整個流程來看,還算順暢,基本上完成了教學任務,大多數學生能背出6、7的乘法口訣。但我知道,這只是教學的最基本要求,僅此而已還遠遠不夠。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加努力。
二年級教師個人教學反思6
1.目標定位是讓學生直觀認識余數和余數比除數小的道理。
2.新課引入設計了猜氣球顏色和擺草莓兩個活動,是為了順利引入新課并激發學習興趣,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在課結束之前,破解開課留下的懸念,為學生的后續學習提供了動力。
3.重點突出。本節課的重點是認識余數的意義和知道余數必須比除數小,其它活動和練習都是圍繞這兩個內容展開。
4.引導學生全面經歷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加強直觀教學,擺草莓、小棒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余數的產生,學生在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的基礎上,通過用不同根數的小棒擺正方形的`操作過程:一方面鞏固除法和有余數除法的含義,感知除數和余數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向學生滲透借助直觀研究問題的意識和方法。懂得了余數必須比除數小的道理,并讓學生通過練習學會了根據除數確定余數的范圍。
5.設計有針對性的專項練習,強化余數要比除數小。
(1)判斷,填空選擇等多種形式的靈活開發的練習都在鞏固余數要比除數小以及根據除數確定余數的范圍,學會靈活運用知識。
(2)回憶開課留下猜氣球顏色的懸念,破解猜氣球顏色的秘密,強化有余數除法知識的運用價值,為后續學習提供了動力。
二年級教師個人教學反思7
教學反思活動主要涉及四個方面的資料,即教學實踐活動、個人經驗、教學關系與教學理論,這四個方面的問題構成了教學反思的基本向度。
(一)對教學實踐活動的反思
教師在教學實踐歷程中,要及時捕捉能夠引起反思的事件或現象,經過理性檢查與加工,逐漸構成系統的認識,構成更為合理的實踐方案。對教學實踐活動的反思包括實踐資料、實踐技術與實踐效果的反思三個方面。實踐資料的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展開前,需要對活動所關涉的資料本身進行反省,因為任何資料都是在抽象了具體現象和對象的基礎上編制的,在不一樣時間、對象、場景面前,或多或少都需要進行重組、改造、增添或刪減,這是教師課程本事的體現,也是教師的職責和權利。實踐技術的反思是指教師對活動展開過程中所使用的工具、方法、時機等的適切程度的總結檢討,其目的在于對自我的行動軌跡進行回溯,發現問題和不足,探尋更佳的方案。實踐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對整個實踐所取得的成效的價值確定,包括學生角度的需要滿足程度與教師自我角度的價值感受兩個方面。前者主要考查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受益狀況,后者要考察教師在確定價值取向、實施教學活動、進行價值確定過程中自我的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影響狀況、對個人經驗的提升狀況、對教學理念和理論的促進狀況。
(二)對個人經驗的反思
教師對個人經驗的反思有兩個層面,一是對個人日常教學經歷進行反思使之沉淀成為真正的經驗,二是對經驗進行解釋從而獲得提升。如果教師不去挖掘和使用教學反思的確定、反省與批判的權限,教師的教齡再長,教學經歷再豐富,也不必須與教師個人的獨特經驗成正比。如果不對其進行反思,那么這些經歷將一向是懵懵懂懂的,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景:教師不斷地經歷著,又不斷地忘卻這些經歷,致使教師的經驗系統中缺乏由自我反思所構成的、歸屬于自我個人所有的獨特經驗,從而使得教師那些具有極大潛在意義的經歷失去了應有意義。可見,教學反思能夠幫忙教師把他的經歷升華為真正的、富于個人氣息的經驗,并且不斷使自我的經驗體系得到拓展。“每一個對藝術作品有經驗的人無疑都把這種經驗整個地納入到他自身中,也就是說,納入到他的整個自我理解中,僅有在這種自我理解中,這種經驗才對他有某種意義。”如果教師只對個人經驗作出描述性的記錄而不進行解釋,那么這些經驗就無法得到深層次的解讀,僅有對經驗作出解釋后,對經驗的閱讀才是有意義的。也就是說,經驗構成過程的同時應當是解釋和理解的'過程,重新閱讀經驗的過程也仍然是解釋和理解的過程,這樣才能常讀常新,每一次的閱讀過程就是一次重新理解和創造的過程。在教學反思實踐中,人們經常使用的“反思檔案”就應當有這樣兩種用途,一是描述記錄并分析所發生的種種情景,使之成為文本形式的經驗,二是對文本經驗本身不斷加工和再創造,使經驗得到升華,改善教師的理念與操作體系,甚至能夠自下而上地構成新的教學理論。目前看來這第二步的功夫尚顯不足。
(三)對教學關系的反思
通常在教學反思實踐中,人們往往把注意力放到對具體事務的反思上,而不可見的關系在反思活動中經常被忽視。從關涉的人的角度,需要反思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教師當前的自我與過去的自我的關系、教師本人與其他教師的關系、教師與家長的關系等;從關涉的教學要素的角度,需要思考教師與教學目標、課程資料、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的關系;從關涉的教學支持系統的角度,需要思考教師與社會文化、價值體系、課程與教學改革、時代精神與理念等的關系;等等。對教學關系的反思在教學反思活動中是相當重要的。它向上能夠為教學理論反思供給基礎,向下能夠使實踐與經驗反思得到升華。對于每種關系,都應當從認識、實踐和價值三個角度進行反省。認識角度是對關系的客觀描述,即此刻關系的'狀態如何,為什么會這樣;實踐角度是對關系改善與發揮作用的思考,即如何改善此刻的關系狀態和怎樣使關系發生作用;價值角度是對關系改變或發生作用的結果的思考,即這樣的關系狀態該朝什么方向改變,改變的效果如何。
(四)對教學理論的反思
任何教學理論都不是完美無缺、持續高效的,在不一樣的時代、價值取向、技術條件、人員素質面前,理論都需要重新認識和把握。同時,教學實踐是教學理論的源泉,實踐活動本身就是理論的前兆,蘊涵著豐富的可能性理論。對教學理論進行反思有三種基本的樣式。第一是對實踐的理論反思。對于教師個人經歷與在此基礎上構成的經驗體系,應不斷地從理論層面進行解釋和建構,經過對教學實踐與教學理論之間的不斷觀照、反省、聯結,既能夠完成對實踐的理論提升,又有機會對先有理論進行審視、訂正。第二是對教學理論的實踐反思。教師在學習和掌握某一教學理論后,經過在教學實踐中的還原,該理論的各種元素得到實踐的考驗,使得教師能夠進一步理解教學理論中的道理、價值、方案與技術,在此基礎上進行原有理論的確定與選擇。第三是對教學理論的理論反思。在理解和學習教學理論時,教師是主人而不是理論的奴仆,教師有權利依據自我的知識背景與學術專長對教學理論進行反省,對理論進行修正與再創造,經過比較不一樣的教學理論發現某一理論的缺憾,從先有理論推演新理論,從其他學科不斷更新的概念范疇中建構新理論,這種針對原有理論的修正、推演概括與建構就是對教學理論的理論反思。
在對教學事務進行反思時,應力求從實踐活動、個人經驗、教學關系、教學理論四個向度進行。這也是對教學現象或事件進行反思時的四個層次。如果一個反思對象能夠在這樣四個層面得到重新認識和理解、解釋,那么這樣的教學反思應當是深刻而周詳的,也會獲得豐碩而長久的反思效益。
在教學反思實踐中,人們探索了多種反思方式。例如,在時間序列上,有日反思、周反思、月反思、期中反思、期末反思,就一堂課而言,有課前反思、課中反思、課后反思;在主體序列上,有個人反思、教師團體反思、教師與學生共同反思、教師與專家共同反思、教師與家長共同反思;在資料序列上,有個案反思、主題反思、學科反思、跨學科反思,具體到教師的日常工作資料,有講課反思、作業反思、評價反思、活動組織反思;在教學發展序列上,有學生成長反思、教師成長反思、教學理念反思、教學改革反思;在表現形式序列上,有反思日記、反思檔案、反思報告、反思競賽、反思作業等。在進行教學反思時,除了能夠采用上述方式外,教師要充分發揮自我的實踐智慧,針對具體的條件與問題,創造更為適合的方式方法。因為沒有哪一種方式方法是適合每個人、每件事的,創造本身就是教學反思所追求的境界。
無論采取或創造怎樣的反思方式,教師在教學反思行動中都需要堅持這樣兩個策略。
第一,教師要堅持敏感而好奇的心靈,教師經常應對紛繁復雜的教學現象和事件不明白該對哪一個進行反思,對于自我的心靈活動不明白哪些能夠成為反思的話題。雖然在邏輯上能夠編制出反思對象選擇的理論框架,但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究竟哪一個現象、哪個事件、哪種行為、哪種感受能夠反思、應當反思,這是無法預先確定的。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堅持開放、敏感而好奇的心靈,時刻捕捉可能的反思對象。“好奇心‘喚起關心’,喚起對此刻存在或可能存在的東西的關心,喚起對我們周圍奇怪和古怪之物的關心。正是好奇心使人們擯棄熟悉的思維方式,用一種不一樣的方式來看待同一件事物。”
第二,要經常、反復地進行反思,不僅僅對不一樣事件或現象經常進行反思,對于同一個事件或現象,也要不斷地持續地進行反思。反思對象“總是對向它詢問的人給出新的答案,并向回答它問題的人提出新的問題。理解一個文本就是使自我在某種對話中理解自我”。反思的過程就是不斷解讀,不斷獲得新答案,產生新感覺,提出新問題的過程,對于教學活動的日常反思絕不能一蹴而就,對于不一樣的或者同一個反思對象,不一樣的人進行反思,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答案,產生新的疑問。在不一樣的時間、環境、心境下,反思也會有不一樣的結果。與不一樣的主體共同反思,認識也會有所不一樣。從不一樣的視角出發,也會提示出新的答案、新的問題。反思的實質,是教師在不斷的反思活動中,經過反思來理解對象、理解自我,讓自我與對象對話、與自我對話。
二年級教師個人教學反思8
第一單元《解決問題》這一內容,課本設置了三個例題。學生對這三個例題所呈現的各個量的關系并不陌生。因為在上學期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出現需要兩步才能解決的問題,這個學期重點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化、小括號的正確使用以及會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
在二年級上冊中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中學生已接觸用綜合算式解決問題,但在教學中并沒有強調必須列綜合算式。在學習本單元時,部分學困生,還停留在一步計算來解決問題的思維上,有的甚至讀不懂題的意思,教學難度較大。只有個別學生能列出綜合算式進行計算。尤其是對于小括號,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知道了小括號的作用,但在解決問題時總是不知道該不該添小括號。如碰到先乘再減,并且乘號在后面時,本來不用添括號的,可好多學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號加上去了。所以在解決問題時,學生對小括號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練掌握。我就在練習課中,增加對小括號的專題訓練,從而進一步鞏固小括號的正確使用。我出示一些分步算式,然后讓學生把兩個分步算式合并成一個綜合算式。通過專項訓練,使學生能正確熟練地列出綜合算式,并且能正確使用小括號。
訓練題型如下:
列出的`綜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號的:2813=41。41-12=29在列綜合算式之前,我先讓學生分析兩個分步算式的特點,找出兩個算式中的中間量,即第一步的得數41,然后分析出先算加法,再算減法。書寫順序根據41-12=29得出是用第一步求出的和減12,說明先寫加法再寫減法,2813-12=29,加減混合運算中,先算的加法就在前面,不需要加小括號。特別注意強調不能把第一步求出的得數“41”列在綜合算式里。和本題類似的題還有:(1)90-13=77,77+23=100(2)6×5=30,30+28=58(3)7×7=49,49-27=22
列出的綜合算式需要加小括號的:2812=40,90-40=50分析方法和上面的基本一樣,就是考慮書寫順序怎么寫,這是個關鍵。40是第一步的得數,說明先算加法后算減法,根據90-40=50這個算式得出:90減去的是兩個數的和,說明書寫時,先寫減法,再寫加法,90-2812,但是根據計算順序第一步先算加法,加法在后面時,必須在加法算式上加一個小括號,來改變計算順序。如果不加小括號的話,90-2812,就要先算減法,再算加法,這樣就不符合本題的計算順序,顯然是錯誤的。所以小括號可以幫助我們改變題的計算順序。出示下面的題讓學生體會加小括號的必要性。例如:27-19=8,738=81;1912=31,3831=71;14-5=9,9×6=54;53=8,8×4=32。
把兩個分步列式的算式合并成一個綜合算式,分三步:首先根據中間數確定計算順序,其次根據分步算式確定書寫順序,最后根據計算順序觀察一下整個綜合算式是否需要加小括號。
二年級教師個人教學反思9
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我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撞擊著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感人深思,“三維整合”耳濡目染。我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
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當讓學生覺得極富“活力”。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活力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活力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經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進取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做操》這篇課文時,我用一張畫了太陽的圖片貼到黑板上,讓孩子們站起來,面向太陽,跟我一齊一邊做動作,一邊讀課文。當做完一遍,我又把圖片拿到教室的另一個地方貼上,讓孩子們繼續跟著我做。反復幾次,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有的跑到我的跟前和我一齊說,一齊背,有的手舞足蹈,背得開心極了。當你看見孩子們學得歡樂極了,玩得開心極了,你會幸福無比,感到教學的真正樂趣其實就在那里。“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進取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于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我”。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么啊課堂是活力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我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向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我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于“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于“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并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異常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必須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當是很多的實踐,僅有在實踐中,學生的本事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于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墨梅》后,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余首古詩,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有關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詩,并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經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向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我的情感。
比如《桂林山水》描述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經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后,引導學生把自我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著自豪感,飽含著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贊美著……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我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我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我的人生當軍事。
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歡樂的時光!
二年級教師個人教學反思10
二年級是個過渡時期,從低年級到中年級的轉變,教學目標也有了新的變化。如何來上好三年級的語文課,我在教學過程中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了一點收獲。
一、認真備課,提高教學效果
要想讓學生一堂課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開始上課的時候常常覺得力不從心,覺得孩子總不認真的聽課,不專心,常開小差,常常半路停下來處理課堂紀律問題。反省后覺得是自我紀律沒抓好。之后看了一位教師的《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了》,才有所感悟。這位教師在里面寫到“在我們班上課,孩子想開小差都難!”這是因為她有足夠的自信讓孩子必須愿意聽自我的課。我開始反思課堂紀律不單是孩子的問題,更多的也是教師的問題。我開始注重提高課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備課。你的課有活力,同學們就容易被你的活力所帶動;你的課有意思,同學們才樂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課堂,樂于學習。所以要用心備課、認真備課,不備好課,不進課堂。
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本事。
在新課程中,教師的變化最大,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傳統的理解學習向自主學習轉變。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必須要讓學生先學會預習。語文預習簡單而實用,編首打油詩,僅有二十字:讀思存疑問,課前十分鐘。用心能堅持,等同半天功。具體分析有:
(一)、細讀。課前認真閱讀每一篇文章,讀準字音,讀清字形,讀明字義,讀對節奏,讀懂情感,讀出詩文的`音樂美。“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是學習語文的基礎。
(二)、深思。預習中邊讀邊思,讀后深思,由表及里,理清文章的層次,總結文章的資料,鑒賞文章的技法,思考文章的哲理和蘊含的情感。
(三)、疑問。學生在預習中發現了課文里的問題,提前在心中存留疑問,然后在課堂上有心聽講,有的放矢,就能解決預習時發現的問題。如此這般,容易和教師互動交流,就能夠到達事半功倍的效果。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習也是如此。預習的好處很多:能夠強化聽課的針對性,以便抓住重點和難點,提高聽課效率;能夠提高課堂筆記水平。當學生學會如何預習時,那么他們的自主學習本事也將有所提高。
二年級教師個人教學反思11
教師應認識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僅是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課堂活動中,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
教學活動的設計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做到難易適中。如果活動內容過于淺顯,則不利于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和興趣;如果活動內容或形式過于復雜,則會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本課的形式是讓學生討論所熟悉的事情(比如,飲食結構的變化)。學生在討論時有話可說,并很好地運用了所學語言。另外,活動的設計還應注意層次性,即應由易到難,讓學生逐步適應。
還有不能忽視語言形式的補充和操練,學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語言形式才能在具體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加以引導,包括提供簡單的范例,幫助學生完的情景中加以運用。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生加以引導,包括提供簡單的范例,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還有要在恰當的時機糾錯。口語練習時,教師最主要的.任務應是幫助、鼓勵學生開展口語活動,用各種方法以達到學生口語練習的最大實踐量。對于學生的錯誤要區別對待。在進行機械或半機械練習時,學生犯的基本結構錯誤應引起重視,避免其泛濫。但是在學生自由表達思想時,不宜過多糾正,在學生說話中間,尤其不宜打斷,因為此時交流是首要的。并且不斷糾錯還會打斷學生的思路,破壞其語流,還會使學生因害怕出錯而不敢開口,造成學生心理的障礙。
口語交際是在特定的環境里產生的語言活動。特定的環境為口語交際提供了場合、對象、目的等具體條件,從而使學生進行真實的交際行為,取得事半功倍的訓練效果。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教材設計的話題,合理拓展,精心創設符合學生實際的交際環境,讓學生承擔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激發學生強烈的表達自己思想的愿望,讓學生興致勃勃地去交流去體驗,獲得身心愉悅和審美感受。教師在設計交際環境時還應注意真實性、現實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活動完成后,教師應該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和評價,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評或互評。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鼓勵學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要防止評價流于形式,或因評價不當使學生產生心理負擔或厭倦情緒。
總之,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多說英語,尤其是在課堂上,給學生找一些他們所熟悉的感興趣的話題,在操練過程中給予一定的提示,比如一些單詞、詞組的用法,讓學生即提高了口語能力,也鞏固所學的知識要點及用法。
而且,上完這堂課后,讓我更清楚地意識到備課再怎么認真,教案再怎么詳細,也要根據學生,根據課堂中的實際情況隨時改變策略,應變能力一定要強。我們經常教育孩子不要死讀書,我想,同樣我們也不能死教書,只有認真學習“新課標”,運用新理念,才能更好地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二年級教師個人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二年級教師個人教學反思04-12
二年級教師個人教學反思07-28
二年級教師個人教學反思04-12
教師個人的教學反思07-04
教師個人的教學反思12-14
教師的個人教學反思12-17
教師個人教學反思02-16
教師個人教學反思07-02
教師個人教學反思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