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閱讀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閱讀教學反思1
現代文閱讀理解是語文測試研究的一個熱點,也是初中閱讀教學的一大難點。大量研究表明:閱讀理解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和思維過程,它既有認知的參加,也有情感的參加,更伴隨著緊張的思維活動。因此,要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閱讀訓練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顯得尤為重要。
良好的思維品質應包括思維的自覺性、思維的條理性、思維的嚴密性、思維的整體性、思維的創造性等方面。就當前語文測試和初中閱讀教學的實際,我以為在現代文閱讀訓練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把握以下內容至關重要。
閱讀應該是自覺的。自覺的閱讀必定有強烈的閱讀需要,它是培養閱讀思維品質的有效動力。
當前中學生,特別是初中學生,他們對現代文中的文藝作品,諸如小說、散文、戲劇的閱讀,自然饒有興趣,這類文章無論是人物或情節,均有較強的感染力,適合青少年的閱讀心理特征,能滿足他們的閱讀欲望。到了初中以后,文藝性的作品盡管仍然需要加強閱讀,但是在教材和一些閱讀測試訓練中增加了不少抽象的說明性和議論性的文章。對這類文章,一般的初中學生往往引不起閱讀的興趣,思維躍動不起來,而恰恰這些文章具有特殊的功能,對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能力的發展能產生潛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社會學家認為,任何閱讀都要受到社會要求的制約。閱讀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就是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的過程。目前,在校初中學生的現代文閱讀是一種專門的理解型閱讀訓練。近幾年來,中考試卷中現代文閱讀所選的材料,基本上是現當代能夠反映人們日常生活閱讀實際的文章,材料的內容多種多樣,有歷史的、現實的;自然的、社會的;形象的、理論的。材料的文體也不拘一格,其中尤其是議論性和說明性的文字占有相當的比例。
訓練這類現代文閱讀能力,正是社會現代化對語文教學提出的課題在閱讀教學中的`反映,同時也體現了初中閱讀教學應著重于理性思維訓練的指導思想。鑒于此,現在好多國家都在閱讀教學中強化這方面的訓練,并以此作為測試學生讀書能力,進行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因此,對于進入初中學習的學生,教師很有必要引導他們審視一下自己的閱讀動機和目的,要從現代社會對閱讀教學的需要入手,對自己的閱讀內容作適當的調整,確立起一種超越興趣的閱讀觀。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引導學生問問自己,在閱讀方面,你好什么,樂什么;閱讀的好與樂是否還停留在感官的刺激上,有否注重理性的思維;明確為什么閱讀,以及閱讀對于自己能力的培養,跟未來社會的發展有何聯系。這樣,閱讀的動力就能由興趣到樂趣,再到志趣,這是閱讀的心。
閱讀教學反思2
高中學生在英語閱讀理解方面很薄弱,而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又是高中英語教學中極為重要的部分。近幾年高考的閱讀理解試題除閱讀量較大幅度增加,突出英語國家的文化外,試題還考查了學生對文章整體意義的把握及創新思維能力,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較高的閱讀速度和記憶思維能力,這就進一步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就要總結出學生的薄弱之處,影響學生閱讀最關鍵的一方面是詞匯量。詞匯是學生的一大天敵,一個學生掌握的詞匯量越豐富,對文章的理解就越深,反之則淺,這樣就無法更好的理解文章。但是許多學生一提到記單詞就怕,常常會記了后面忘前面,我們應幫助學生找到合適的記憶方法來減輕他們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習效率。擴大詞匯量的方法有多種,如注重學習與積累,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多看多讀,積少成多;掌握構詞法,通過詞的合成、轉化、派生及通過近義詞、反義詞等聯想對比來記憶單詞。教師平時要培養學生養成歸納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的良好習慣,要求學生盡可能多記一些有用的詞組、短語搭配,這樣不但可以提高閱讀速度,而且有助于閱讀中把握文脈。同時,教師還應教授學生猜測生詞的方法,遇到大量生詞后,如不影響對整篇文章的理解就跳過去,如要求猜測詞義就通過上下文來猜,盡可能地訓練學生的猜詞能力,讓他們明白這些生詞既不是孤立存在,也并非高深莫測,碰到生詞切勿驚慌,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
影響閱讀的第二方面是語法問題。近年來,由于高考英語語法試題分值減少,以及淡化語法的觀點,學生也就片面理解為學不好語法無所謂,導致他們對英語句子或段落進行語法分析的能力差,對閱讀文中的難句和長句不知如何下手。因此,教學中加強語法學習與鞏固是極其重要的。
學生平時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是問題所在之一。現行高考英語理解共有五篇,閱讀量大,題材、體裁廣泛,在篇章信息量增加的同時,問題設項的表述信息量也在增加,而且形成多樣化,不僅有文字表述,而且有符號、圖像、圖表等。五篇要求35分鐘內完成。學生如果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每一篇文章進行精雕細琢,逐字逐句閱讀接受信息的話,很難在有限的時間內答卷,這樣,教師就要幫助學生改掉不良的`閱讀習慣,克服逐字停頓,回讀等壞習慣,培養學生要善于抓住句子中的核心句,從一個句子快速地掃視到另一個句子,進行連貫性理解培養閱讀理解習慣,必須課內外相結合。進行課外泛讀,不僅可以使學生鞏固所學的語言基礎知識和閱讀技能,而且還能使學生熟悉各種文章體裁和風格,開拓知識面,提高他們對閱讀各種文章的適應。
為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應教會學生閱讀時先看問題,后讀短文,再做選擇答案,這樣使學生的閱讀速度大大地提高了,從而節省了寶貴的時間,特別適用于圖形表格類題材的理解。同時,教師還應教會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用略讀、掃讀、跳讀等技巧快速閱讀,搜索關鍵詞、主題句、捕捉時空、順序、情節、人物、觀點,并且理清文章的脈絡,把握文章實質。
閱讀教學反思3
一、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教師分析永遠代替不了學生的主體參與。讓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正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新課標亦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主體精神、完善主體人格、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若要調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首先應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教師所做的不僅為學生提供大膽質疑、主動思考的空間,還應對學生的質疑與思考充分尊重,哪怕他們的想法和意見還不成熟或有偏差。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敢于質疑、敢于思考、敢于表達、敢于實踐。其次,在小說教學中留給學生足夠的主體參與時間。這個過程里教師所能做的只是參與、組織、指導教學活動,如:激發興趣、引導思路、揭示方法、調控節奏、答疑解惑等。應著重確立學生的小說鑒賞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將更多的課堂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從容地展開與作者、作品的對話,并進行交流、討論、評價、擴展等活動。再次,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課堂教學不僅是認知過程,更是情感體驗的過程。小說是文學性、人文性、情感性很強的文學體裁。學生對其的鑒賞過程就是一場強烈的情感體驗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與作者、學生與作品都進行激烈的情感碰撞。教師可以以情喚情,激發學生的情感投入,并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鼓勵其在發現、探討、爭辯過程中張揚個性,從而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二、教師、學生、文本間的三維互動
教師、學生、教材是構成課堂的基本元素。教師、學生、教材間的互動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其中,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它承載的知識是課堂教學的中心,是聯結師生的橋梁。作為教材的小說文本蘊涵了創作主體對社會生活客體獨特的體驗與理解,是文本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審美觀的特殊觀照。對文本信息的解讀是教師、學生共同與文本作者之間存在的必然的信息交流過程,小說系統教學就是三方信息的整合。在教師、學生、文本間的三維互動教學模式下,教師是教學過程的引導者,學生是鑒賞的主體,文本是課堂知識的載體,是教與學的中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走向文本,與作者、文本展開跨時空的對話,產生情感共鳴,思維碰撞,實現人生的超越性體驗。同時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應始終處于一種平等對話的狀態。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共享知識、共享經驗、共享智慧、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在互動過程中互相影響、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從而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
三、明確教師在小說教學中的位置和作用
“教師”是掌握了足夠專業知識并具有教學能力的人,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參與性并不意味著削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豐富的知識儲備和良好的傳授能力使教師相對于學生來說具有先知先行的優勢,只有具備這些優勢教師才能夠引導學生。
作為學生合格的引導者,教師首先要成為一個博學而熱情的老師。特別作為語文學科的教師不僅要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與良好的傳授能力還應具有深厚的學養(包括人文素養,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和對生活與美永遠不滅的熱情。其次,教師應做好引導學生的準備。除了深厚的學養,教師在每次課堂教學活動前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對文本的準備和對課堂組織的準備。對文本的準備即教師對文本的細讀和深入理解,包含:教師自身對文本的整體感知,對思想感情傾向的把握,對人物形象的鑒賞,對主旨的哲理性理解,對語言特色的體會。以及對文本創作手法的欣賞與評價如:語言藝術,構思藝術,人物塑造手法,環境描寫的技法。教師不妨將自己的個性化解讀帶入課堂,只有具有個性與創新精神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個性張揚、積極創新的學生。而對課堂組織準備則要求教師掌握一定課堂組織的科學方法與策略(如學生心理的把握,思維的啟發,課堂節奏的調控等)并能夠應學生與課堂的變化而調整組織方式。
最后,在對學生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在對文本的準備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教師對教學活動的參與、組織和指導的'作用。
可落實到以下幾點:
( 一 ) 關于小說基礎知識的教學。小說類型,小說類別,小說作者、題材、流派風格等知識性內容可先由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初步了解,再由教師課堂補充,再由師生一起討論,分析來加深印象,強化鞏固。此外,小說文本常常包涵著豐富的人文、歷史、社會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得到文史哲美等方面的熏陶。教師不可忽視這個過程,應盡量利用這個過程豐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關于文本理解層次的教學。不但要給學生的閱讀留出足夠的時間,而且教師應尊重并重視學生的閱讀初體驗,勿將教師或教參觀點過早強加給學生,此時,教師可作為平等對話的一方參與學生的討論,啟發學生的思維,帶動學生的思考,并將其引入正軌。
(三)關于文本鑒賞層次的教學。鑒賞是一種感覺與理解、感情與認識相統一的精神活動。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應本著文本細讀的原則,用鑒賞的方法對文本本身進行審美體驗。小說鑒賞尤以人物鑒賞為重,在這個過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深入文本,體味言語特色,在腦海中重構人物形象,教師應尊重其對小說人物形象的個性化再創造。同時學生還會對文本語言風格,創作手法,構思方法進行評價。這些評價將在師生間同學間的討論和爭辯中不斷深化。
(四)關于小說擴展層次的教學。從文本出發的對相同題材、相同流派、相似風格、相似背景、相近時代、相近主題的作品群的延伸閱讀。從作者出發的,對作者的研究與對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的閱讀。以及對小說評論寫作和小說模仿寫作等等。都可鼓勵學生去嘗試。此外,小說閱讀在學生課外閱讀活動中亦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教師可通過適當引導激發其審美情趣,培養其審美能力。
總之,面對當前的高中新課程改革,小說教學應擯棄舊模式,探索在師生平等對話的新型關系中,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學習,解放個性,富有探究精神活動的新模式。
閱讀教學反思4
一、學生觀: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高中新課改的學生觀——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1、教學環節及時間分配:5分鐘全班齊讀,10分鐘個體閱讀,5分鐘交流展示,10分鐘分組命題,5分鐘師生討論解題,5分鐘教師歸納考點及解題思路。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2、學生參與面:朗讀環節,全班學生參與;閱讀環節,學生人人參與;交流環節,4人展示;分組命題環節,學生人人參與;討論環節,學生與老師共同參與。人人參與課堂活動。
3、主動性:學生發言均為主動舉手,積極爭著上講臺展示成果,學習積極性高,主動性強。
4、師生關系:學生主體性突出,教師起到主導作用。師生關系和諧,課堂氣氛輕松。
二、教學觀:
1、教學目標:復習的出發點不是老師,而是學生,復習的最終目的不僅是知識,更是能力。
2、教學模式:打破了專題復習的一般模式“由教師解析高考的考綱、考點—由教師演示高考例題—讓學生訓練高考模擬題—再由教師歸納”,變“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先強化學生的閱讀習慣和方法,然后讓學生自行命題,學會主動質疑,學會自行解疑,再回歸高考考點、考題,從而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
3、教學環節:整體閱讀部分——先朗讀,再默讀,再交流,再歸納。重點閱讀部分——先命題,再對照高考命題,然后討論答案,再對照高考答案,最后歸納不同題型的解題思路。教學設計的層次分明,逐層遞進,學生知識的獲得“先行后知”。
4、教學手段及形式:用投影儀讓學生展示閱讀筆記,交流閱讀心得,效果真實、直觀;分組命題,形成探究學習的方式,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的態度。總的感覺是,學生突出,課堂有亮點。
所失:
1、教學目標有偏離,應試性太強。教學重點、教學環節等都緊扣“高考”這唯一的指針,容易使語文教學誤入“功利”歧途,失去語文學科的“語文味”。重技能培養,不重內涵熏陶的教學方向是危險的。
2、對文本的品讀,引導不夠。對語言文字進行咀嚼,才品得出語文的“味道”;對思想內涵反復揣摩,才悟得到語文的“精髓”。這點做得不夠,很遺憾。
3、教學內容上,關于整體閱讀“寫了什么?怎么寫?為什么寫?”,沒能引導學生去追究。對于這三個能迅速理解文本的基本問題,沒有明確提出(準確說是沒有歸納),很遺憾。
4、時間的安排前松后緊,以致于后面的教學環節過于匆促。“解題”環節,未能逐題展開討論,“解題思路”點撥環節,沒有講8個考點逐一完成。容量貪大求全,一課時未能完成,很遺憾。
5、板書寫得過于隨便,未能體現語文教師的書寫基本功。
6、朗讀占用了眼保健操的時間,違反學校管理規定。
總的來說,目標有偏差,深度不夠,容量過大。
閱讀教學反思5
通過語文主題閱讀教學,學生還可以間接地向社會、向自然、向生活、向實踐學習,對他人的經驗教訓進行反復體味、咀嚼,從中不斷發現、豐富、完善,超越自我。因此,開展語文主題閱讀教學可以說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切入口,也是學生成長的“助推器”。
語文主題閱讀教學,將課內教育教學的內容當作是點,把課外的相關閱讀當作是面,由點到面的拓展閱讀,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形成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外溢于課外的“漣漪效應”。在語文主題學習閱讀過程中,學生與學生、文本與與生活之間實現著多種視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認識偏見得以克服,產生新的視界;隨著閱讀的深入,往往會產生出更加深邃的、新穎的、富有啟發性和創造性的思維火花。
語文主題學習閱讀教學能豐富學生的閱讀量,閱讀的目的是為了在大量的閱讀中使學生接觸它們沒有經歷過的生活和體驗,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間接的獲取了生活經驗,從而獲得了對生活的豐富的認識和體驗。從這個意義上說閱讀是一種生活的學習,是一種生命的成長。此我們提倡要與文本,要與作者進行對話。為什么要進行對話呢?因為語文學習更多的是對文學的一種解讀,在解讀中真正的走進文本。
走進作者,走進人物,這樣才能體會他們的思和情感。同時,大量的閱讀積累下來以后,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形成流暢的語感。這個時候學生的閱讀、表達都能夠得到相應的提高,這樣學生的語文成績、語文水平、語文素養也就得到了提升。學生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一種接受真善美、鞭笞假惡丑,使其心靈受到熏陶的一個過程。美的的東西總會在我們的頭腦中留下印記,使我們的心靈受到震顫,使我們的靈魂得到凈化,進而使我們的精神世界得到豐富。在大量的閱讀中學生的情感得到了熏染,感悟豐厚了,他們的鑒賞能力也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升,同時鑒賞能力提升了,他們就能夠從讀書中得到一種享受,得到一種樂趣,從而才能做到如蘇軾所說的:“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而我們教師也應該讓學生把這種審美鑒賞活動的所得及時的進行交流,這樣才能讓他們得到最大的享受。
總之,語文主題學習閱讀教學更多地激發學生的上進心,使他們產生主動閱讀的內驅力,逐步養成主動閱讀的習慣;更多地激勵思考,喚起學生的尊嚴感、成就感;更多地引導學生關注自身以及他人的生存,思考生命的價值,并通過與文本、同學的相互交流、影響,汲取一切有利于自身發展的知識、信息,經過自我組織,不斷實現心靈的轉變和行為方式的變化,促進自我發展。久而久之,自己的語文閱讀水平在不知不覺中有了一個質的'飛躍。
將近一年的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我做了一下反思,其中的優點是:
第一、運用課內知識,閱讀同一主題的文章,鞏固課內閱讀的成果。從任何一篇課文中學到的知識,一般都要經過反復多次的學習,才能理解得深,記憶得牢。而反復、多次的學習,通過語文主題閱讀的形式來獲得是最便捷的途徑,主題閱讀是豐富語言積累、發展思維智能、提高表達水平的一種有效途徑,不僅不會影響課內語文學習,反而能使學生更容易理解鞏固課本教材上的知識,語文學習效果會更明顯。通過主題閱讀,學生從中汲取精華,所學知識做到舉一反三,才能收獲很多。這樣,語文主題閱讀就起了促進課外閱讀、強化課內閱讀的作用。
第二,擴大閱讀領域,培養閱讀能力。主題閱讀之所以必要,是因為課內閱讀的內容極為有限,遠不能滿足學生發展閱讀能力的需要。如果學生閱讀范圍只限于課內,那么他們的閱讀能力也就難以適應各種各樣的閱讀環境和需要。通過主題閱讀訓練,將有助于學生逐步形成一種獨立的閱讀能力。這種獨立閱讀能力可以說是一個人終身學習和發展的需要。只有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搜集、選擇、整理信息的能力,語文學習的目的才算真正達到了。這種獨立的閱讀能力與良好的閱讀習慣,為他們將來適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提高語言表達和感悟能力,發展智力。中小學生的智力發展主要是通過閱讀、寫作和計算三種基本訓練反映出來的。閱讀訓練在發展智力方面的作用,并不亞于數學課的計算訓練。通過主題閱讀,接觸大量新鮮活潑的語言材料,日積月累,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從量變到質變,有了一個質的飛躍。
第四,陶治情操,提高人文素養。有人這樣說過:不閱讀文學作品的人,即使智商再高,那也是??高智商的野蠻人”。由此可知,大量閱讀文學作品,能提高人的文學素養和文明程度。語文教師不僅要發展學生的各種學習能力,還要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主題閱讀是教師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徑。作品中蘊涵的豐富人文內涵,可啟迪人生、熏陶品德、塑造和凈化心靈。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比老師在課堂上空洞的說教更容易讓學生信服。主題學習在實驗的過程中,我有一些收獲,同時我又有幾點看法:
一、從時間安排上,我認為上課的主調應該以教材知識為主。
大部分時間用來學習課內內容,課外知識需要擴充,但時間安排上以5-10分為宜,不能喧賓奪主。學一篇文章要拓展三篇課外文章,這三篇文章就需要在閱讀課上完成,而一個單元的四篇文章要配一冊閱讀叢書,時間有點緊張。一節課時間是一定的,只有40分鐘。短短的時間內,有時完成課內內容就很緊張,課外內容怎么樣來安排呢!我認為還是需要從學校、家長、課堂這三個層面上去共同解決。
二、從學生興趣上看,語文主題學習應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開展主題學習是符合語文學習的需要的。
基于這一點,在開展語文主題學習的過程中,就應該以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為基本立足點,通過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創設和諧、寬松、民主、自由的閱讀環境,在民主的師生交往與互動中引導學生發現并發揮自己的潛能,促使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凸現自己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學生出現了很多的情況,如:在講四年級《成長的足跡》時,這本書的故事性很強,也很感人,學生在發到這本書時就很感興趣,并且問老師什么時候發下一本。可當學到第六單元時,配套的主題學習叢書并沒有寓言故事,有的文章的內容有的太深,有的與生活沒有聯系,有的語言太枯燥,沒有感情色彩,提不起興趣來。因此我認為在選定同一主題的學習材料時,應多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因成年人的生活遠離他們而難以理解,同齡學生的好文章更貼近他們的生理、心理特點,更易于消化、吸收,不妨也選擇他們的文章,從而能更好的引導他們,把他們的興趣貫穿于整個主題學習中去,從而把他們培養成能夠自主、主動、創造性地的學習主體。
三、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在主題學習的過程中。
學生不再作為知識的接受者,被動地聽從教師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夠對學習過程自我設計、自我控制,積極地帶著各自的興趣、需要和觀點直接與書本、與客觀世界對話,探求語文世界和客觀世界的規律。開展語文主題學習又特別重視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的生成,通過閱讀來獲得生活體驗,同時也避免了教師一味的苦講和機械性訓練,可以這樣說,自主學習是主題性學習的靈魂。一旦失去了學生的“自主”,主題性學習便成為一句空話,我在實踐的過程中也充分意識到了這一點,在一些課題的具體指導過程中,害怕重蹈傳統學習的覆轍,不愿過多地介入學生的自主研究。雖然也做了閱讀指導,但學生的自主閱讀也容易產生盲目性,學生做的閱讀筆記質量也參差不齊。另外,語文主題學習所涉及的內容多、范圍廣,學生的興趣不一致,同時學生的能力發展也是一個演進的過程。這就要求學生有一個從半獨立研究過渡到獨立研究,從對簡單的單一問題的研究過渡到復雜問題的研究的過程,這就更加需要教師把握學生的知識結構水平及研究內容的難度,幫助學生選擇切實可行的進行主題閱讀。語文主題學習有它的成功之處,同時在具體的實踐中又有一些困惑,畢竟生活是語文的源泉,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的語文學習就要盡量多地引領學生接觸語文材料,多角度、多層面、全方位積累文化知識,并從整體著眼解讀文本,在實踐中探索才能使其完美。
閱讀教學反思6
“群文閱讀”帶給老師什么?教學是老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在這個雙邊活動中,也可以促成雙盈,那么“群文閱讀”課堂又帶給老師些什么呢?給老師一個“思考的課堂”,從“一篇”到“一群”它意味著“教”的改變和方法的突破,讓學生自己去讀,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一節課讀一群文章”的課堂里,教學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教師要學會抓住重點、突出要點、把握難點,一句話,要學會有所放棄,所謂“舍得”,即有所舍才能有所得。為此,如何利用“群文”教學提高我們的課堂效果成了我們又一個思考。給老師一個“挑戰的課堂”,如何讓“群文閱讀”的教學價值最大化實現?突破點是在如何組合文章上,與此同時它考驗著教師的視野、眼光、智慧和對閱讀教學的理解。
這對于長期以單篇教學為主的老師們而言,何不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呢?給老師一個“學習的課堂”,課堂上,如果要讓學生讀“一群”文章,就意味著教師要去讀更多的文章,因為只有精神豐盈的教師,才能以她獨特的.魅力吸引學生。為此,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要不斷豐富閱讀積累,不斷地加強自我學習,從而提高教師個人休養,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一個普通教師能走多遠?洪宗禮告訴我們,心有多遠,路就有多遠。一個普通教師,只要有堅持不懈的追求和行動,也能成為一個教育家!讓我們大膽嘗試“群文閱讀”教學,給語文課留下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更自主、更愉悅地閱讀、理解、質疑、發現,從而達到提升其閱讀能力的效果,讓我們一起享受閱讀創造的幸福人生!
閱讀教學反思7
在英語教學和學習中,閱讀一直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閱讀不僅能幫助學生獲取信息、開闊視野、豐富語言文化知識,還能促進聽、說、寫等其他語言能力積極地發展;而且,閱讀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我們教師怎樣上好閱讀課呢?我覺得需要開展多彩活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枯燥的練習和單調的訓練將磨滅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在擬定教學設計之初,我就確定要把任務型教學活動滲透到閱讀練習中。在Pre-Reading環節中,我通過圖片讓孩子們認識東西方國家的節日,復習語言知識,導入閱讀課題。在主讀的訓練中,幫助學生概括文中的主要信息。在泛讀訓練中,我設計了尋找和朗讀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提煉概括文中信息。最后,我讓孩子們描述Halloween,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順利完成閱讀后的輸出,為后面的寫作打好基礎,讓學生有話可寫,有話想些。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吸引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閱讀中,使學生對篇章的結構、內容及融合的知識點有了較好的掌握后,再引導學生進行整體吸收和運用,引導學生利用篇章所提供的信息進行交際活動。課堂上,學生能樂在其中,在活動中靈活地運用所學語言,實現知識的正遷移作用。
斟酌閱讀材料,加強信息輸入。發展學生英語閱讀能力,重要的條件是要有合適的閱讀材料。我們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首先要考慮語言的難易程度,閱讀材料的難易程度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心理與情感。而它往往又和生詞量有關,生詞太多,學生讀不懂閱讀材料,達不到訓練的目的,并且還會對閱讀產生畏懼心理而放棄閱讀,給進一步的閱讀教學造成障礙。其次,考慮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與興趣,是否能吸引學生,閱讀材料應內容生動,為學生喜聞樂見的,選擇貼近生活的材料能吸引學生興趣。同時盡量與英語教材相結合,注意形式與內容的搭配,逐步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正是這些有趣而有效的信息輸入,讓學生在課堂上能有所得,并在活動中能交流,能展示,進而促進了語言的輸出。
采用小組合作,共同學習提高。課堂上小組共同閱讀,合作學習,使學生在平等、協作、交流、討論中,都有發言的機會、表現的機會、成功的機會。閱讀活動中,小組內先讀,先練說,書聲朗朗中每個學生都參與了活動。學生能選擇一個水平適當的角色參與交流和探討,在學習活動中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知識和情感都得到發展。小組競賽更能激發全體學生產生健康、積極向上的心理,更能保持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對提高閱讀和交際能力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當然,我在本節閱讀教學課中,也有許多值得改進之處。如教師的導語不夠清晰明確,導致學生在活動開始會出現片刻地茫然。在個別環節沒有為學生建立完善的思維導圖,沒有為學生的英語思維及時引導。這些也是一個教師的課堂教學基本功,我還需要不斷的學習和提升,提煉自己的語言,為學生英語思維和語言的發展把好脈搏。
2
這次遠程教育學習內容豐富,涉及小學英語教育的意義教學改革的方向和教學目標要求,教學方法,教材分析,教學設計,教學評價,觀課磨課活動的組織、開展等。教育專家
精辟的'分析和獨到的見解,讓我們茅塞頓開。許多平時工作中的疑惑迎刃而解。專家認為:學英語就是讓學生通過各種真實情景的創設加強英語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語感,把學母語的那種感悟能力自覺地運用到學習其他語言當中。而老師要盡可能設計真實的情景,提供信息源,制造信息差,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要因地制宜,利用好身邊的教學資源,無論城市還是農村。但像有的老師,條件艱苦,教學設施盡管不如其他學校,學生素質也不占優勢,,那么老師的任務更重,所以我們更應該立足于自己的教學陣地,為學生創造好的語言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素質。
我們教師應該樹立終生學習、終身培訓的意識,不斷更新觀念,勤于學習,與時俱進。著名的一線教師現身說法,精彩的教學實況案例,非常具有示范可操作性專家名師的精彩點評和有效建議,讓我受益匪淺。他們涉及多個真實的語言情境,采用各種各樣生動直觀的激趣的方法,將教學的各個環節看似無形卻很是科學,有機的聯系在一起。讓學生自然的跟著老師的步伐,發揮自己對語言的悟性,喚起內心對美麗的英語的熱烈追求。快快樂樂地行進在知識的海洋中。正如論語所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生為本,彰顯教育真諦!
閱讀教學反思8
在英語教學中,閱讀教學是比較難教的部分,也是極為重要的部分,其目的是培養學生快速準確地理解和獲悉外語語言的能力。在各種英語考試中,也都把閱讀理解當作主要測試項目(大約占題40%),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技能。
英語的五大基本功包括:聽、說、讀、寫。讀包括朗讀與閱讀。閱讀又分為泛讀與精讀。快速瀏覽,了解文章大意,找出文章所給信息點為泛讀;在此基礎上掌握重點單詞,短語及句型。能概括文章段落大意及中心思想,能翻譯文章為精讀。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既要注重培養他們的泛讀能力,更應該培養他們的精讀能力,注意兩種能力相結合。初中教學進入八年級以后就出現了較長篇幅的文章、大量生成的.詞匯。科技型、說明型、議論型、人物傳記型閱讀文本也日益增多,而初中學生所學知識膚淺,詞匯量小,分析問題也不夠深入。教師在較長文章的課堂教學中也要注意整體性的把握。讓文本閱讀與語言應用緊密結合。目前,英語學習兩級分化比較嚴重,我們農村的英語教學又成了初中英語教學的新問題。學生底子薄、習慣差、這就更要求農村教師在教法和對學生學習的指導上進行探索和研究。以下是我對閱讀教學的一些看法:閱讀前:
1.教師可適當介紹與閱讀內容有關的社會、歷史、人文、自然背景,特別是與我國不同的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歷史地理和風俗習慣資料;
2.摘要介紹部分有礙于課文理解的生詞。并要求學生在閱讀中如果遇到可能猜得出的生詞一定要去猜測,而不要忙于查詞典;
3.引導學生根據文章標題、插圖和有關問題討論并預測文章內容;
4.最后教師最好提出一兩個能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指導性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
閱讀時,可分為計時閱讀,快速閱讀和細節閱讀。通過幾個層次的閱讀理解培養學生的能力,強化讀取信息的意識,為鞏固和運用知識打下了基礎。
1.快速閱讀(scan)指定的內容(用眼讀而不是用嘴讀,逐句讀而不是逐字讀);
2.提問好、中、差各層次的學生,問題要圍繞中心思想(mainidea);
3.提出細節性問題,讓學生獲取有關what,where,when,why,who,how等基本事實以及start,process,end總體過程脈絡;
4.細讀:布置任務,反復閱讀課文,反復思考;
5.分小組討論問題答案,然后全班檢查答案。讀完后
1.鼓勵學生用簡略的方式表述自己對文章的見解和領會,而不是復述課文;不要糾正學生的語音、語法錯誤,哪怕比較嚴重;
2.在學生對課文理解的基礎上,檢查學生對生詞的猜測情況,既然是猜,能沾邊達意就行。
3.把語言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圍繞已學課文開展各種形式的口頭交流活動。比如可以復述課文,分角色扮演,討論某個問題,調查一個項目,采訪相關人士、仿寫與課文相關的話題等;也可動筆對課文進行改寫,列提綱、評述等。具體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
總之,教學方法多種多樣,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以學生發展為本,促進他們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閱讀教學反思9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經過上學期的學習,接觸到了一些淺顯的、簡短的小詩或者短文,對漢語言的輪廓有了初步的印象。我認為,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雖然識字量很少,理解能力也比較差,但是,這并不能否認他們對事物所具有的好奇心以及有待開發的理解力和審美能力,于是,我在語文教學中,尤其是閱讀課教學中著重通過對課文中詞語的把握和理解,來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得漢語言在他們的知識儲備里變得豐厚、美麗起來。
下面,我就以《寄給青蛙的信》一課為例,談一談我的做法和想法。
我們知道,漢語言的博大精深往往在于細節上的豐富多彩,比如說各種各樣的詞性和句子全都離不開,小學的課文中,即便再淺顯、再簡短都會包含動詞、助詞、量詞、形容詞、語氣詞、名詞等等。正是這些詞語的交叉變換構成了整個句子、整篇課文的表達意境和情感。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我會在課堂上讓學生體會一些關鍵詞語的重要作用,感受漢語言的神奇。這樣,來促使他們產生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以及自主創作的意愿。
《寄給青蛙的信》這一篇課文,主要講了小動物之間友誼的可貴和友誼帶來的快樂。里面涉及了小青蛙、小鴨、大雁三個小動物,他們都有鮮明的性格特征,語言比較豐富,表情也相對夸張,這是一篇很好的應用詞語的短文。
首先,題目。“寄”這個字是動詞,里面的知識點是“寄”的含義,在講解的時候先讓學生明確“寄”的含義,然后舉一些生活中帶“寄”的例子。
第一自然段。“青蛙每天都在信箱旁邊等信”,對與這句話的理解,先提出問題,問:通過這句話你能體會到小青蛙什么樣的心情?學生會回答:急切的、著急的、焦慮的。再次拋出問題:哪個詞語讓你體會出小青蛙這樣的心情?學生就會發現那個詞語是“每天”。接下來教師就趁機引導學生體會小作者用詞的藝術。“但從來沒有收到一封信,青蛙很難過。”先提出問題:青蛙等到信了嗎?學生回答:沒有。師問:為什么?學生回答:從來沒有收到一封信。此時,讓學生體會短語“從來沒有”的意思和它所表達小青蛙的心情。師問:用課文中的一個詞語來說一說小青蛙的心情?生回答:難過。師問:還有別的心情嗎?學生自然會想到絕望、傷心。這一個自然段詞語的重要性就體現在它能夠表達出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第二自然段。“小鴨看到了,就悄悄的給青蛙寫了一封信。”“悄悄”這個詞也可以用上一自然段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小鴨的內心,小鴨不想讓青蛙知道這件事情,而且,小鴨很認真的對待這件事情。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小鴨要悄悄的呢?
第三自然段。“小鴨找到青蛙安慰他”“安慰”這個詞它的意思是什么?這個詞對于學生來說是個新詞,但是它的含義在生活中卻常常被使用。引導學生回憶:在生活中什么情境下你會去安慰別人?你的目的和初衷又是什么?通過實例來理解課文中小鴨安慰小青蛙的心情,那就是出自真誠的關心和擔心,這是小鴨的優秀品質。以此來教育學生要像小鴨學習,如果自己身邊的人或者親近的人傷心了,就一定要安慰他。“青蛙傷心的說”“傷心”這個詞表達出小青蛙的心情,那么學生在讀這句話的時候就該使用很低甚至哽咽的聲音,怎樣讀好這句話關鍵在于對“傷心”這個詞的體會。
第四自然段。大雁把信送到了小青蛙“驚喜的打開信”“驚喜的”這個詞語對學生又是一個充滿魅力的詞,非常美。先讓學生通過上下問的情景來猜測“驚喜”的含義,也可以讓學生用動作、表情來表演“驚喜”這個詞語,然后老師解釋,學生再反復表演“驚喜的打開信”這個動作,表演之前先談一談自己對這句話、這個動作的理解,也就是體會小青蛙當時的心情,很激動、很興奮、很驚訝、很高興。只有完全體會到了,才能夠理解“驚喜”這個詞,也才能夠讀好這個句子。
第五自然段。“青蛙興高采烈的跳了起來”“興高采烈”是一個非常陽光的成語,這個詞語的講解同于“驚喜的”讓學生體會到小青蛙的心情,當它讀到了信的內容之后,發現自己并不是孤獨的,它還有它的好朋友小鴨,而且小青蛙也發現了自己對于小鴨是很重要的,其實這就是人被需要的一種滿足感和責任感。這個時候先讓學生想一想如果你是小青蛙你會有什么表情和動作呢?課文中的小青蛙興高采烈的跳了起來,它會說些什么呢?請學生當一當小青蛙,說一說小青蛙會說什么,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有助于對主人公心情的理解。更深的體會短短的一封信卻帶給了小青蛙這么大的快樂,朋友之間的這種關心是多么的重要。
第六自然段。是本篇文章的結尾,敘述了小鴨對小青蛙說的話。讓同學們反復讀小鴨說的這兩句話。教師無需講解,這個時候學生情感的升華已經能夠大體理解小鴨這句話所包含的含義,那就是朋友之間一定要關心對方,實際上關心別人也能獲得快樂。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在生活學習中,你和你的好朋友之間,有沒有發生過這樣的故事,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讓學生說一說。珍惜可貴的友誼。教師總結“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希望同學們不要吝惜付出,一定要關心他人珍惜友情。
閱讀教學反思10
大綱指出:“對閱讀有濃厚的興趣,閱讀程度適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領悟表達的一些方法,注意積累語言材料。”“能根據需要收集有關材料。”
課外閱讀中的大多數文章,不但結構嚴謹、情節動人,而且里面有許多優美的語句,華麗的詞藻。因此本節課我選擇課外閱讀上的《夏夜》和《冬娃》兩篇文章,希望通過閱讀指導,讓學生在語言文字之中體會到晚霞的美麗和小河的迷人,感受到作者對大自然和生活的熱愛,感受到世界的美好、生命的精彩。同時希望通過閱讀這樣的文章,讓學生學會作者的擬人、打比方等寫作手法,為下一次的習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學中,我指導學生自己學會生字,學會詞語,積累優美的語句,并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從而聯系到自己的文字如何變得生動、優美起來,讓學生嘗試寫話,老師加以指導,從而達到閱讀的真正目的。
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徑。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
大量的課外閱讀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背景,引發學生積極思維,以讀促思,以讀助寫。有些相關背景知識沒有引導學生去掌握。因此,語言的感悟還不是很到位。
教無定法,學無定法。課外閱讀的指導類型也應該是自由靈活,多種多樣的,我認為“學習知識的目的全在于運用”,“教是為了不教”,只有充分把握好課外閱讀的作用,搞好閱讀指導,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各種閱讀能力,為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打下堅實的基礎。
閱讀教學反思11
主題學習”實驗是依據語文學習大量閱讀的規律,以提高閱讀課堂教學效率為前提,以單元主題為一個學習整體,實現課堂上的拓展閱讀,從而使學生在大量閱讀中提高語文素養。在進行語文主題教學時,我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現將工作反思如下:
一、培養學生語文主題學習的興趣
小學生對待學習,往往偏重于興趣,而興趣又不是天賦的,是在后天環境和教育影響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的創新已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小組合作學習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主題學習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
二、精講與自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本學期我們的主題學習叢書是《情歸故鄉》和《生活是一本書》這兩冊。每一主題我都選一篇或兩篇精講,其他的學生自學,把學習心得記在主題學習本上,然后小組之間互評互改,相互改進。
三、用好主題學習自主預習記錄本
《自主預習記錄本》依據學生自己的喜好裝飾封面,命名。這樣做的目的是更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們可互換預習本瀏覽,實際上是知識的互換,知識的補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讀中悟主題學習材料的精髓
主題學習叢書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優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美妙,語言運用精妙,見解闡述獨到,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為使精彩之處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復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
隨著學生閱讀的習慣的養成,閱讀經驗的不斷積累,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與鑒賞水平也不斷提高,能夠自主探究出的東西也會越來越多。而這正是語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
閱讀教學反思12
由于種種原因,對于能否在一課時內完成教學內容沒有把握,導致上課放不開,學生的積極性不高。板書時還丟掉了一些的內容。它使我認識到,一堂課的成功是建立在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充分把握上的,只有對內容胸有成竹,了然于心了。
初中語文教學中,說明文是學生必學的文體之一。我在進行這種文體的教學時,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通過優選、提煉、概括,分考點對學生進行分板塊復習,以此提高教學質量。說明順序復習,一堂課下來,感覺有一些收獲,也發現不少問題。
經過對近幾年中考試題的分析篩選,我希望借助這節課的系統復習,幫學生總結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使學生熟悉相關的考試題型,探討、掌握解題方法,并通過練習加以鞏固。因此我把課設計為指導、練習課。
我將搜集到的材料進行了整理,從出題形式,解答的步驟,注意事項幾個方面進行了歸納。對內容的梳理比較系統全面實用。
我的總體構思是:復習說明文順序的概念-----實例分析-----明確解題思路-----實戰演練-----課后鞏固。
這樣安排,教學內容有針對性,教學環節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課程的后半部分安排了練習題,旨在加強學生的應用能力,把所學落實到實際中去。但在實際教學中卻發現了一些問題。
首先,課的整體框架考慮欠妥。
在引入新課后,我先提問說明順序的種類,意在加深學生對已有知識的把握,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可是由于學生事先沒復習,學生的遺忘率較高。特別分析說明順序時學生模糊的占多數。現在想來,如果能先后給出幾個課內的例子是屬于那種說明順序,無從下手的現象可能就有所改觀了。
其次,靈活使用材料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最初的設計中,我準備都使用中考試卷中的文段和試題,可是由于沒有找到合適的試卷,在網上找了一些資料進行篩選,說明順序的考點較少,練習時穿插了之前講的對象和特征。這樣下來訓練的力度有點不足。現在想起來,其實應該專題訓練說明順序,更細更實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訓練。
第三,沒注意錘煉導語、過渡語。
好的導語過渡語能激發學習興趣,體現課程內容的層次性,一環扣一環,引人入勝。我沒有做好這項工作,課堂始終給人一種按部就班,平平淡淡,波瀾不驚的感覺。我由“說明順序的種類”引入的,著眼于強調本節課內容的重要性,以引起學生的注意。現在想想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興趣,把學生逐步納入自己的課程中來,激發了學生的.熱情。
最后,對于說明順序的理解,說明文中的說明對象和內容直接制約著說明順序。說明文合理地安排順序是為了把事物的特點說清楚,把事理說明白,因此一篇文章采用什么樣的說明順序是由說明的內容決定的。一般說來,凡是說明事物形狀和構造的,常按空間順序進行說明;凡是說明事物的發展制作或演變過程的,常按時間順序進行說明;凡是說明事理的內部聯系以及認識事物規律的,常按邏輯順序進行說明。諸如這類的分析沒能同學生詳細分析,探究。
由于種種原因,對于能否在一課時內完成教學內容沒有把握,導致上課放不開,學生的積極性不高。板書時還丟掉了一些的內容。它使我認識到,一堂課的成功是建立在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充分把握上的,只有對內容胸有成竹,了然于心了,駕馭起來才會輕松自如。
總體來看,我抓住了重點,通過實例分析和實戰演練提高學生閱讀說明文能力的設想也得到了落實。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課程的建構不夠合理上。加上深知學生基礎差,顧慮重重,放不開手腳,留下一些遺憾。
這次活動,使我受益匪淺,感覺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無論從材料的選取、處理,教學環節的設置,對學生的引導,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促進提升。希望這種閱讀課的指導教學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進步會越來越快,教學會越來越趨于完美!
閱讀教學反思13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閱讀教學;教學實踐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基礎工具學科,更是一門情感學科;從某種意義上講,又是一門德育教育學科。要提高語文學科的教學質量,讓學生在學習、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師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材料、善辯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以外,閱讀教學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閱讀的要求是既要把握原文的本意,又要得出獨特的見解。有效的閱讀可以培養、提高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1.提高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閱讀能力的起始和基礎。理解是對事物本質的揭示和認識。在閱讀的過程中,如何把握好字、詞、句、段的含義,必須經過理解的過程。而要保證理解的質量,就必須注意語言知識的積累,善于從語言環境中捕捉內容的深刻含義,注意抓住作者的思路,應用已有的知識加以推敲。
2.提高概括能力。概括能力是一種重要的閱讀能力。概括是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用凝練、準確的文字把至關重要的意思表達出來。概括能力是一個人的語文思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考現代文閱讀中,考查概括能力就是要求學生用材料中原有的詞句或自己的話,針對題目規定的角度,以簡單明確的文字表達某一部分的意思。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加強閱讀教學,對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3.提高思維能力。思維能力是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核心環節。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是學習的靈魂。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如何去分析文章、理解文章,需要抓住文章的思路,而思路的理清又需要考思考才能達到解決。這說明,思維能力的訓練必須放在課文閱讀教學的重要位置來看待。
二、在閱讀教學中應注重的幾個問題
1.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教師與學生的角色。課堂的閱讀教學應當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活動,是兩者共同參與、協調完成溝通交流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只有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于質疑的膽量,讓他們嘗到“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甜頭,讓學生不僅主動參與學,也參與教。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嘗試著讓學生參與教學,體現真正的學習民主。
2.防止追求表面化的形式,忽視了閱讀教學的核心內容為了“適應”新課改,有些老師過分重視課堂的形式,以“標新立異”的形式來“包裝”并不生動的課的內容。比如說“小組討論”本來是很傳統的學習方式,卻被貼上了“合作學習”的新標簽大家標榜。討論題,一定要新穎、有一定的難度、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真正使學生的認識水平得以提高。
所以真正的閱讀不是對文章表面義的.分割,而應對培養學生的閱讀審美情趣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3.教學中不能重“文”而輕“言”,重“析”而輕“讀”現在的教學只求了解大意,偏重于思想感情、章法結構的賞析,淡化了詞匯的歸納積累,忽視了詞法、句法的梳理習得;偏重分析講解,輕視誦讀、精讀,但是誦讀、積累是形成語感,積淀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不“理”、不“積”、不“讀”、不“誦”,緊依靠分析鑒賞,很難真正提高閱讀質量。
三、課堂教學實踐
語文有文體之分,每篇文章又各有特點,所以不必對每篇文章作全面的分析,要大膽的取舍,在教學中各有側重。
我針對學生現狀和教材特點,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1.激發聯想,創造性閱讀。不朽的文章自然要有偉大的作者,更要有見解獨到的讀者。人們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所以不僅要解讀文本,更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創造性的閱讀。如《桃花源記》,先讓學生粗讀課文,結合自己的想象,編寫一個桃花源的故事,學生們想象豐富,有的將桃花源想象成一個自由、幸福、和諧的原始部落;有的把桃花源拿來跟現在社會比較,道出了生產力落后與不足還有的以第一人稱來寫,將課文擴展為一個精彩的故事。
2.感同身受,有我閱讀。語文要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首先就要讓學生真正的走進文章里,將自己融入到詩歌的情境中,深入的體會,這在詩歌教學中尤為重要。詩歌的主要元素是意象和意境。所謂意象、意境,就是附著著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事物和客觀環境。所以情景交融是詩歌的基本特點。理解詩歌的最終目的是感受詩人的情感。古今人類的情感是想通的,要想理解詩人的情懷,就要做到“身臨其境、感同身受”,這正是所謂的有我閱讀。
3.尋章摘句、無我閱讀。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大難題是文言文,一看到文言文就頭疼。而實際上,中國古典文學有著悠久、燦爛的文化傳統。在凝練著智慧、積淀著傳統文化的文言文的字里行間,無處不閃耀著先賢
們思想光芒,所以文言文不僅有必要學,更要學的深入、透徹。語言的傳承也有著約定俗成的語言習慣。為了解決文言文閱讀的難題,我首先從現代漢語主、謂、賓、定、狀、補的句子成分入手。在講授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判斷方式和詞類活用的規律。在學生的頭腦里先構建起文言的建構方式,解決讀懂的問題。
四、小結
閱讀教學既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培養閱讀能力、實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因為閱讀教學不僅具有獲取信息、積累知識、培養能力、開發智力的價值,也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價值。語文教學的意義絕不僅僅在于交給學生某種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的文字,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一個人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一一價值觀和人生觀。這種浸潤著人文精神的語文教育才是語文學科性質的完整體現,才能實現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
閱讀教學反思14
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因為它是和其他知識全面綜合運用的過程,是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及思想認識水平的綜合反映。所以,長期以來這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是,實際上學生對這一部分知識掌握得并不好,尤其是我們農村中學的學生。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本人一直思考著這么一個問題,即為什么在教學中花費了很大力氣進行語文閱讀的訓練,卻總是達不到基本過關的要求呢?學完這些視頻后,反思這個問題,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教師的教學理念沒有得到徹底改變。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理念雖然早就形成了共識,但真正去實施的教師并不多,它只是成為了一個口號,直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學生就對老師形成一種依賴,學生的積極性得不到發揮,只是一個接收知識的`囊袋而已。因而我們還要多學,多研究學生的心理。
二是教學方式單一。也許我們還沉于老習慣中。語文閱讀教學目前采用的大多是接受式學習,而且是采用被動式地接受學習,學習主要是接受現成的知識,思考不夠,理解不充分。教師就算設計問題,也是要引導學生從嘴里說出自己所需要的結論,但不盡人意,學生很少有真正的語言實踐。學生只能按照教師預先設計好的思路去思考。初中學生直接閱讀文章和思考感悟的時間少,不能積極去思想,去理解探究,努力形成自己的看法。所以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自然閱讀題失分也就多了。
1、教師觀念的改變。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相信學生,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知識為中心”的教育方式改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多渠道教學”、“培養能力”的新的教育思想,一切教學活動都應從學生出發,歸宿于學生。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變,但是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教師的引導能力在這時尤為重要。這樣,就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教學方式的改變。閱讀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過程,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替代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強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在閱讀教學中要正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時間。自主學習不能夠流于形式,應當讓學生發表意見,充分尊重學生想法,挖掘其閃光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
閱讀教學反思15
《月亮的味道》是一本由波蘭作家麥克·格雷涅茨創作的著名圖畫書。這是一本非常簡單的圖畫書,單看一幅幅精美的圖畫就能猜出故事大概。故事本身淺顯易懂,講述了月亮和一群小動物之間的故事。同時,這又是一本充滿童趣和智慧的圖畫書。
《月亮的味道》這個語言活動,非常富有趣味性,故事輕快幽默,富有想象力。《綱要》中指出:語言能力的發展就是要創設一個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鼓勵幼兒大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幫助幼兒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讓幼兒大膽的在集體面前表現自己的想法,用語言描述月亮的味道是我們這個活動的目標。
月亮掛的高高的,小動物們怎樣才能嘗到月亮的味道呢?他們會怎么做呢?在集體活動前,我通過問題“ 你們知道月亮的味道嗎?”讓幼兒進行了一次討論,孩子們的發言都很積極,大家都爭著發表自己想法 ,大家的.想法意見都不相同。有的小朋友說月亮的味道是甜的,有的小朋友說是咸的,有的說是酸的。我以講故事內容,讓幼兒理解故事感受故事的有趣和奇妙為突破口,邊根據幼兒的回答靈活的調整動物圖像的疊加順序與月亮圖像的變化,體會小動物們一起分享月亮味道的愉悅,最后根據幼兒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想象,用語言描述月亮的味道。通過本次活動,我也發現了自己對教材把握不夠,對孩子的已有經驗也了解不夠。相信在以后的活動中,我會更好的從多方面考慮問題,讓我們的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
【閱讀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閱讀教學反思06-12
閱讀教學反思04-14
閱讀教學反思11-14
閱讀教學反思04-14
“閱讀教學”教學反思01-07
中班閱讀教學反思07-01
閱讀教學的教學反思07-04
閱讀教學反思范文07-01
小學閱讀教學反思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