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面積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面積的教學反思1
《梯形的面積》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 由于所有學生已經有了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經驗,因此在推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我想放手讓學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學習經驗,動手把梯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并讓學生通過找圖形之間的聯系,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圖形,然后學生思考討論:想想轉化的圖形與原梯形有什么關系?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實踐活動,()學生親自參與了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維能力、空間感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鍛煉和提高。讓學生主動操作、討論,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礎上總結出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從而讓學生在探究中不僅獲取了知識,而且學會了學習。
反思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在把梯形轉化成各種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方法很多,學生的很多想法出乎我的預設,問題就是在黑板上展示多種方案中,在原先的設計中,是將重點放在“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方案上,并讓學生多多互動交流;然而,從教學的實際效果上看,學生最喜歡的并不是這種方案。那么,到底將學生全員參與的`活動安排在哪里呢?
我想還是得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合理安排,及時調整課堂設計,多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這樣效果肯定會更好。多邊形面積教學反思圓的面積教學反思梯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面積的教學反思2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這部分內容對于培養學生識別圖形,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都有重要意義,也是進一步學習幾何知識的基礎。
在教學中我力求突破傳統教學的模式,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在獲取新知的過程中大膽放手,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數方格的方法是求三角形面積的一種方法,但不是最普通適用的方法,為了引起學生對探索三角形面積產生強烈的欲望,在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基礎上,我有意出示一塊很大很大的草地,問學生還能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它的面積嗎?從而激發學生初步探究。
引導學生結合復習環節中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想到把三角形轉變成已學過圖形的面積進行計算。組織學生在操作中探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課前我請學生準備了一些三角形,課中讓學生自由選擇一種三角形(銳角,直角,鈍角三角形),用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移一移等方法進行操作、探索,在學生展示出各種轉化圖形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觀察、發現、討論、交流研究圖形與已學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系,大膽推導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經歷探索之后的獲得的成功,是另人快樂的,學生對數學的感受是美好的,這正是我們教師的期待,放手讓學生去做、去發現、去探索,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面積的教學反思3
教材將面積和面積單位這一內容分為兩個課時:什么是面積和量一量。我在備課過程中發現這兩部分的內容聯系非常緊密,于是將兩部分內容一起備,分為兩個課時上。
本課是學生在具備一定的空間觀念基礎上設計的,是學生對面的理解的加深。面積這一抽象的數學概念,是由于日常生活中的需要而產生的。設計本課時我的想法是讓學生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的大小,充分感受面積的含義。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看、說、擺、剪、折等,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領會,在活動中體驗成功。
1.首先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比較兩個物體面的大小,接著過度到比較圖形的'大小。
2.給出面積定義,讓學生摸物體的表面,直觀感受面積,讓學生初步認識面積。
3.比較封閉圖形面積的大小,進一步理解面積的含義。
4.通過畫一畫,強化學生對面積的理解。
面積的教學反思4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并會讀、寫億以內的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在課前我就有意識地請同學們在互聯網或報紙雜志等媒體上收集有關大數的信息,理解所收集的數據的實際意義。這些都是為了讓學生在實際生活背景下進行有效學習,也為本課內容的學習做充分鋪墊。
課始我進行情境導入出示我國行政區域地圖,問我國的國土面積是多少?這樣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出示掛圖主要是書上的幾個國土面積,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同時給學生簡單說一說為什么要開發大西北。
在講多位數比較大小時,我讓學生把這一組數放在數位順序表中進行比較這樣學生很快就能比較出誰大,誰小。并讓學生以組為單位總結比較多位數大小的方法,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精神。
在結合實際背景體會改寫單位必要性的教學環境中,我不生硬地直接告訴學生,而是通過我們在收集數據的時候發現,我們的國家的國土面積一些數據是這樣顯示的 960萬平方公里,仔細觀察這兩個數是不是相等?讀一讀。那么這兩個數有什么不同呢?后面的一個比前面的少了什么又多了什么?引導學生去感受,去體會,去思考,再提議他們去比較、分析數據的特點,最后由學生自己感悟出改寫單位的必要性。
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是,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自學,學生通過自己嘗試做,學生通過萬的改寫總結出去掉8個0。隨即我又出示了幾個大數。讓學生試一試, 看來學生基本上都掌握住了。個別錯誤是由于把0數錯了。緊接著我又出示了更大的數讓學生用"億"為單位進行改寫,學生大部分都知道是把8個0省略改寫成" 億"字。學生掌握得比較快。我讓學生把書打開,先把書讀了讀,然后讓學生試做書本上試一試,并指名板書,學生基本上沒有錯誤。可是此時下課時間已到,課后練一練沒來得及處理。課后有3道題目,我只能留做課后作業要求學生寫書上。課下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節課,課上又沒耽誤時間,為什么課還沒上完。按說課后練習也應處理完,前邊的內容我趕的也比較緊。
在教學中,教師應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投入到學習之中,用生動的語言、有趣的事例激發學生的興趣。
面積的教學反思5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在理解的情況下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使學生能夠正確的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并通過對圖形的認真觀察、比較和自我動手拼拼剪剪等實際操作,來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初步建立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通過剪切和平移的動手操作,充分培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實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歸納能力和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基本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講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堂課后,總體感到這節課還是成功的,但深思后也感到這節課還有些不足和遺憾,我就這堂課作如下反思:
在教學中做到了讓每個孩子都參與到學習中來,從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本堂課的教學我充分讓每個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讓學生感受到參與到探究學習中的樂趣。首先,通過孫悟空看守蟠桃園的故事導入,讓學生大膽猜測:長方形的樹地和平行四邊形的樹地哪塊大?然后讓他們每個人說明自己的理由,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驗證自己的觀點。我重點講轉換的方法。發給學生圖片,讓每個學生自己動手剪拼,剪成已經學過的圖形。引導學生自愿參與學習全過程,去主動探求知識,達到強化學生主動參與的目的,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通過割補、平移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從而找到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長方形的長的關系,高與寬的關系,根據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得到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是底×高,利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方式要求學生把自己總結的過程敘述出來,達到開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及歸納總結能力的目的。加強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初步建立空間思維,這對于培養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學習中能向學生逐步滲透“轉化”思想,讓原有積累的經驗和知識成為學習新知的堅實基礎。我在本堂課教學時引導學生采用“轉化”的思想,來分散教學中的難點,加深學生對公式的理解和記憶。我通過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與什么有關,該如何計算,然后引出學生能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學的什么圖形進行推導它的面積。讓學生能夠很自然的想到把這個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一個長方形,并探究出它們之間存在的內在關系。通過同學間探究出的圖形間的關系,使學生初步建立“轉化”思維,為以后的幾何圖形的學習奠定基礎,在充分發揮學生空間想象力的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自主創新意識和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這樣既能突出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又有效地化解了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初步掌握圖形間的相互轉化,為以后在學習過程中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時做了良好的基礎鋪墊。雖然整個教學過程算是基本合格,但在教學過程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教師在課堂上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和思維拓展能力。課堂上總結時沒有放開由學生來歸納概括。還有,由于時間掌控分配不合理,導致學生在提出問題時,沒有在課堂上及時解答,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努力改正的地方。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實際中,我會在課下多學習新的教學模式,積極主動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通過多種方式來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努力改正教學方法,讓自己早日成為一名讓家長放心、讓學生信任,并且自我業務能力過硬的一名合格的好教師。
面積的教學反思6
本節課我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點,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和多向思維發展為主線,以分層訓練為手段,讓學生經歷了數學化探索和知識回歸應用的過程,通過課后的深思,我認為本課教學力求體現以下三點:
1.目標定位準確,教學思路清晰。
本節課我的目標意識較強,以“創設情境——自主探究——操作驗證——實踐應用”為主線,探究過程細化為猜想、操作、推導和深化四個層次,教學思路清晰,重點難點突出,適時充分地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在參與探究知識形成的過程中想問題、尋方法、得結論,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操作、觀察、分析的能力和探究過程中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2.模型建構合理,方法滲透有效。
“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所蘊含的轉化思想,對學生今后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具有重要意義。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大膽質疑,不僅啟發學生把研究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的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而且著重讓學生通過畫、剪、拼、擺等動手操作的活動來讓學生親歷自主探究的過程。同時引導學生去探究所研究的圖形與轉化后的圖形之間存在的等量關系,從而導出面積計算方法,重視引領學生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背后所隱含的知識結構的提煉,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建立起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這一數學模型。
3.練習設計巧妙,知識應用深化。
本節課練習的設計目標明確、形式多樣、層層遞進,第一題的基礎練習從最基本的已知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直接計算面積開始,熟練運用計算公式計算。第二題要求學生認真審題,讓學生發現多余條件的情況下需要選擇相對應的底和高計算面積,進一步感悟底和高對應關系,并發揮此題的作用,進行逆向應用,由面積和高求出底,由面積和底求出高。第三題是開放練習題,讓學生結合平行線間距離處處相等發現等底等高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此題開放度廣,為學生今后邏輯思維的發展和解題能力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第四題是求出方格紙格中的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在數三角形面積時,初步滲透它的面積計算及其與平行四邊形的關系,為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理埋下伏筆,同時回歸學生原有的認知起點,通過用數格子方法彌補本課教學上一點缺失,以達到培養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的目的。
綜上所述,整節課的教學力求體現“在探究活動中感悟——在操作活動中合作交流——在反饋發現中總結規律——在靈活運用中拓展延伸”這一基本課堂教學流程。學生在豐富的活動探究中體驗到知識的產生、發展的過程,不僅增長了知識、提高了能力,而且獲得了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面積的教學反思7
在教《面積》這一單元,我已知道學生容易把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混了,容易把周長與面積混了,因此教時,我也沒刻意回避,而是讓學生弄清兩者的異同點。在練習時,學生還是把它們混了,但我已經反復分析了,考卷上還是有好幾個同學出錯,如600厘米=( )分米,好多學生寫6,顯然是看成面積單位,還有一題量一量下面圖形的面積,還是有10幾個同學求成周長。
課后,我讓這幾個做錯的學生看錯在哪,他們都清楚自己錯在哪?學生已經“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為何還錯呢?我把問題直接拋給學生:考卷上這兩題好多學生知道自己做錯了,可他們做題時卻發現不了自己錯了,該怎么辦呢?大家異口同聲:要學會檢驗!有學生說碰到單位換算一定要看清是長度單位還是面積單位,有學生說碰到求圖形面積,一定再次檢查到底我求的是周長還是面積。學生的話語再次提醒了我:習慣成自然,學生已經習慣了這么長時間的`長度單位和周長計算,意識決定行為,我們應該提醒孩子對于這種習慣成自然的事,要多留個心眼,學會檢查。
從本次學生練習中發現,在練習講評中,我們不應只是關注“是什么”與“為什么”,而應更多地關注“怎么辦”。
面積的教學反思8
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數學活動只是手段,不是最終目的,教師的作用是借助活動的載體引導學生去發現。案例2中,三次不同的擺:全部擺滿 形成表象;擺出部分 形成想象;先想后擺 形成規律。在這三次不同的擺中,學生想到了許多長方形,因為是自己創造的,所以在感覺上格外親切,活動中持續著高水平的操作動機。學生的.思維逐步抽象與概括,他們在觀察,比較,分析中,逐步悟出了規律,“心中悟出始知深”,對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這種知識的建構,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大量感性經驗支撐的,學生獲得的不僅是公式的推導,空間觀念的拓展,還有發現的快樂與幸福。
面積的教學反思9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會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已掌握平行四邊形的特征,會畫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對應的高的基礎上教學。我能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進行教學。
一、滲透“轉化”思想,引導探究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能夠為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提供方法遷移。“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我在教學本節課時采用了“轉化”的思想,先通過數方格求面積發現數方格對于大面積的平行四邊形來說太麻煩,然后根據觀察表格中的數據,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與誰有關,該怎樣計算,接著引出你能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學的什么圖形來推導它的面積。學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來探究它們之間的關系。這樣啟發學生設法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了創新意識。接著,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為學生架起由具體到抽象的橋梁,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邊形長方形的`轉化過程,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突出了重點,化解了難點
二、重視操作試驗,發展能力
本節課教學我充分讓學生參與學習,讓學習數方格,讓學生剪拼,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全過程,去主動探求知識,強化學生參與意識,我引導學生運用實驗割補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從而找到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長方形的長的關系,高與寬的關系,根據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得到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是底×高,利用討論交流等形式要求學生把自己操作——轉化——推導的過程敘述出來,以發展學生思維和表達能力。這樣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面積計算公式,可以有多種途徑和方法,我沒有把學生的思維限制在一種固定或簡單的方法上,我尊重學生的想法,結果學生采用幾種剪拼方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來推導面積。
三、注重優化練習,拓展思維
練習設計的優化是優化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本課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練結合,既有坡度又注重變式。
第一題告訴學生底和高,直接求平行四邊形面積,規范格式,檢驗學生是否達到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第二題出示含有多余條件的圖形題,強調底和高必須對應,學習上更上一個層次。第三題考察學生靈活運用公式求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第四題認識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現不要學生計算,引導學生撕開它們的面積相等嗎?并說明理由,讓學生明確兩個平行四邊形共底,根據平行線間的距離處處相等,它們的高也相等。本課練習能促使學生牢固的掌握新知。
面積的教學反思10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通過這一堂課我希望學生掌握什么?如果單純是學會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那么傳統的“傳遞——接受”式教學只要花很少的時間就可以做到,但是這樣的話,學生只是接受知識的一個容器,他今后再學習類似知識仍然需要老師的灌裝 ;而現代的教學更注重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因此在設計時,我把通過探究活動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希望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這些知識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而我作為一名教師在這個環節中所要做的,不是要告訴學生什么,而是聽聽學生發現了什么,做好學生學習的激發者。為了促進學生的探究,我設計了幾個環節。
首先,請學生觀察一組因長和寬變化而引起面積變化的長方形,使學生直觀感知到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寬有關,讓學生的思維有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并喚起進一步學習的需求。
接著,通過實驗來尋求它們之間的關系,先鋪滿整個長方形數出面積單位的個數。到只鋪一行一列就可以求出面積;再到沒有辦法擺面積單位了,用尺量來長、寬來算出面積。在這個過程中,希望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從直觀到抽象,自己發現規律,獲得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最后,驗證自己的發現,并用來解決問題。整個探究過程除了讓學生得到知識以外,還滲透實驗-發現-驗證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也能運用。
實際教學中,學生通過觀察能夠想到長方形的面積大小是與它的長、寬有關的。從鋪滿面積單位到鋪一行一列得出長方形的面積,學生都比較地順利找到方法,只是要在用尺量長和寬來算出面積時,學生對從比較形象過渡到抽象的思維時顯得有點困難。對此,我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是在中間鋪一行一列得出面積時,處理得不夠好,當個別人用了這種方法后,就急于希望全體學生都會用。在這個環節中,如果我在學生出現這種方法后及時追問“為什么你這樣擺就可以知道它的面積了?”“你明白他的想法了嗎?”把個別同學的思考方法與大家分享,讓其余學生在頭腦中有一個想象的過程,有一從個形象到半形象的過渡過程,一定會對接下來抽象出計算方法有很大的幫助,這樣的話更符合學生對問題思維的規律,才能真正起到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另外,在引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有些時候還是‘引’得太多,不能大膽地放手讓學生獨立去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顯得對學生有束手束腳的感覺。
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幫助他們學會學習。要做好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現在僅僅是一個開始,今后仍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去不斷的實踐。
面積的教學反思11
新課程倡導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并盡可能在有趣的情境中進行學習。教學《長方體表面積》這一課時我也在努力著,力求讓學生樂學、學懂、學會,并在教學中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思路。先是從生活實際出發,求長方體表面積的方法。。接著解決為什么要求長方體的表面積(學有用的數學),解決生活中,如:包裝盒子、粉刷墻壁等不是都求六個面的表面積的具體問題,即組織學生完成“練一練”的題。反思如下:
一、繼續抓好計算。我發現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方法懂了,計算卻出錯了,孩子們的借口是數字太大容易出錯。所以計算應是常抓不懈的。
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學生出錯的原因之一是分不清底面是哪兩條棱相乘的面積,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對長方體革面的人是沒有理解透徹。
三、進一步在學生“樂學”方面下功夫,從這一節課看數字是大點,算起來復雜些,孩子們就覺得沒趣了,有部分學生對數學有了畏懼的念頭,這是最不利于我們教學的因素之一。
四、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剪、看觀察分析得出表面積的幾種計算方法,學生能自主探索出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學習興趣較濃,且對計算方法也掌握的較好,避免了死記公式的辦法。
五、在學生掌握了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后,再出示一些生活實際應用題,既練習了實際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面積的教學反思12
《面積的含義》這一課是學生以后學習面積單位和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基礎,因此本課的學習對學生的后續學習有著很大影響。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等活動了解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面積的大小;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鍛煉數學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激發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本節課我創設了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理解含義。
二、操作實踐,比較大小。
三、分層練習,綜合運用。
四、回顧全課,小結延伸。
在第一個環節中,我先以故事導入,讓孩子通過故事中兄弟二人圈地的方式初步感知面積的大小。
然后讓學生看——看課件中的乒乓球桌面,荷葉的面,美麗的湖面。然后讓學生找教室里的面,體會物體都有面。
比——比黑板表面與課本封面哪一個比較大,哪一個比較小,體會各個物體的面都有確定的大小。
聽——聽懂"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它比課本封面的面積大"這句話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積的含義。
摸——摸課本封面和課桌面,體會這些面客觀存在,感受這些面各自面積的大小。
說——舉例說說物體表面的面積,并比比它們的大小。
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充分感受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從而使學生形成初步的面積概念。
然后再通過平面圖形認識面積。
出示這幾種平面圖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先讓他們認一認是什么圖形,再指一指它們的表面,然后讓他們比一比大小,說一說每個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各自的面積。
學生充分感受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圖形的面積。
第二環節的教學是本節課的難點,要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首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比較兩種不同顏色彩紙的面積。學生邊演示邊匯報,他們有的用的是觀察法,還有的學生想到了重疊法,(課件的演示將這一過程展現在學生面前)。
那這兩張紙的面積誰大誰小呢?(重疊)有的學生認為黃紙的面積大。有的學生認為紅紙的面積大。意見有分歧,誰也說服不了誰,于是我抓住了“究竟誰的面積大呢?”這一矛盾,向學生提出:讓我們來驗證一下好嗎?這樣把學生置于矛盾的中心,激起了學生探究的欲望,給學生一個較為寬闊的探索空間,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這時有的學生想到了用手中的學具來測量,于是以小組為單位動手實踐,有的用長方形的小紙條量,有的用正方形的小方片擺,還有的用橡皮等身邊的物品去測量,有的利用課前準備的方格紙去測量,最后通過組織匯報,引導學生總結出常用的3種方法:觀察、重疊、測量。
這兩環節的設計美中不足的是:適時的小結偏少還有適時練習的設計太過于強調周長和面積的區別對比,使本課面積概念未得到強化。應該減少兩題周長的練習,另外再增加兩題關于面積的練習。
面積的教學反思13
學生的自主探究是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的一個熱點,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深入研究。例如,什么是數學教學中真正的探究活動?如何提高探究過程的有效性?帶著這些問題,我設計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力求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一些新的數學理念,在教師的適當引導下,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大膽猜測、合作探究、概括延伸的能力,提高探究活動的效率。
明確目的性,是科學的探究活動的一個基本特征。因此,把學習引向重、難點,或學生疑惑的地方,讓學生有效地參與,是培養他們課堂自主探究的前提。在新課伊始,我設計了“玩一玩”的活動,通過“玩”激發學生興趣,將新舊知識緊密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從而自然引入到面積的探究中。經過長期訓練,學生就逐步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消除了對學習的畏難、厭煩情緒,使他們帶著良好的心態投入學習活動,學生在課堂中充分顯示自己的才華。
本節課中,我特別重視學生直覺思維的培養。因為猜想是直覺思維的一部分,教學中我在兩個環節中均注意設置猜一猜:一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大小跟哪些條件有關;二是猜一猜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跟底和高有什么關系。鼓勵學生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測,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他們思維更活躍、更發散。進而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讓學生經歷猜想、操作、驗證、發現等環節。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來龍去脈,真正體現了主體教育的原則。
本節課我力求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求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師只是一個合作者、引導者、促進者。例如,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是學生利用手中的平行四邊形紙片,利用手中的工具,采用喜歡的方式去探究,驗證自己的.猜想。并通過生生、師生的交流互動,逐步歸納、總結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要提高數學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就要做到:1.讓學生的探究有明確的目的性;2.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3.教師的有效指導;4.生生、師生的互動生成。
面積的教學反思14
圓面積的教學分估算、推導和應用三部分,重點是圓面積公式的推導和應用,在推導過程中滲透“化曲為直”的轉化思想,重視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新學期、新班級、新學生,我選擇了新教法。反思本節課的教學,以下幾方面較以前有所改進:
關注學生已經的知識基礎,重視“轉化”思想的滲透。由于圓是平面上的曲線圖形,受思維定勢影響,學生難以轉化成學過的平面圖形,所以 在學習新知前,先引導學生回憶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積淀,再現“ 轉化” 是探究新識、解決數學問題的最常用的好方法,為推導圓面積公式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結合上節課面積的估算教學,讓學生經明確:只要把圓內接正方形分割的邊數越多,就越接近圓,這樣很自然地引導學生思考轉化的方法。
動手操作和體驗讓課堂富有了靈動的色彩。由于沒有學具,課前就分組讓學生動手把所畫的圓等分成不同的等份,課堂上學生便有了更多的操作、交流空間。學生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操作過程更是小心翼翼,生怕有半點閃失,操作結果:有的拼成三角形、有的拼成梯形、有的拼成平行四邊開、有的拼成長方形。拼的過程讓學生親歷、體驗了“化曲為直”的思想,同時明確了:把一個圓平均分成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形;拼成后的圖形與圓的面積相等,只是周長發生了變化。在整個公式的推導過程中,學生始終參與到如何把圓轉化成其它圖形的探索活動中來,學生的思維空間被打開,想象被激活,給課堂增添了靈動的色彩。
自行設置習題,學生表現多姿多彩。推導完公式以后,我并沒有直接出示例題,而是讓學生根據公式說出求圓面積必須具備的條件及應該注意的問題(已知半徑、一個數平方的計算)。緊接著讓學生說出一步、二步、三步計算圓面積所必備的條件,這種練習方式不僅復習了以前學過的知識,而且更有效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發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同時也為下節課的學習打響了前奏。
不足:
1 、學生方面:有些學生在計算一個數的平方時,會算成用一個數乘以2 ;對于整十數、整百數的平方計算,出現多零或少零的現象;對于較大數的計算不會進行簡便計算;有學生使用計算器;學困生有抄作業現象。
2 、教師方面:課堂評價語言較單一;板書字體有些草,忘記板書課題。
措施:
1 、加強學生口算基本功訓練,培養運算技能、使其掌握運算技巧;經常與家長聯系,提醒學生不用計算器;加強對學困生的輔導。
2 、豐富自己的評價語言,注意評價語言的激勵性和導向性。
面積的教學反思15
新課標不僅對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提出了要求,同時也對學生學習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發展也提出了要求。新理念注重學生的學,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這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
如果我們將數學公式的教學僅僅看成是一般數學知識的傳授,那么它就是一個僵死的教條,只有發現了數學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實質,才能演繹出生動結論。這節課,我將知識目標定位為:使學生在探索活動中深刻體驗和感悟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能力目標定位為: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逐步培養學生歸納、推理和語言表達的能力。情感和意志目標定位為: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會學習數學的方法,并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整節課是圍繞著“通過學生發現梯形與已知圖形的`聯系,自主探究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斷體驗和感悟學習數學的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這個教學重點展開。并注意從每一個細微之處著手關心和愛護每一個孩子,比如揭示課題后,我便對學生進行調查:哪些同學知道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哪些同學不但知道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而且還知道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從而幫助他更好地完成學習的過程,并鼓勵每一個孩子要通過這節課的學習都能有新的收獲。
這節課學生在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探究活動中是自主的、是開放的,讓學生體驗了“再創造”。本節課的最后一道擴展題意在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面積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反思》教學反思范文07-04
面積教學反思06-12
面積教學反思02-23
面積的教學反思04-14
《面積》教學反思10-21
面積的教學反思04-14
《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反思11-27
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教學反思07-01
《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教學反思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