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冊語文《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范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下冊語文《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下冊語文《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范文1
我安排一課時講完這篇,這也是我近段時間一直都在嘗試的一種教學節奏,課前有指導性的組織學生預習,在預習中讀通讀準,初步學習生字,這也是學習能力的培養過程,今天講的這節課也不例外。雖然有預習,但是課堂上并不是拋掉字詞不管,而是更好的利用抓詞串文,以詞讀文,以讀代講。
課堂上環節緊湊,感覺的出來孩子總是處在精神集中的狀態上。師生接讀達到范讀、檢測、糾錯的目的,省時省力,在語言環境中讀,降低了孩子讀詞識字的困難,其中老師范讀也建立了課文基調。略讀是三年級孩子要逐步學會的讀書方法,走馬觀花地看以達到掌握大意的目的,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課文都寫了哪兩個場景下的事情?”以疑引讀,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滲透概括全文的方法。默讀有利于思考,在默讀中突破全文重點,圍繞陶罐和鐵罐的兩次對話,第一部分落腳于“奚落”,讀的過程抓住充分體現兩個角色特點的詞語,比如“傲慢、謙虛”等,充分讓學生品味關鍵的字詞的意思和表達的思想感情,還有利用補白想象闊詞的方法,以感悟人物的內心感受為重點,在此過程中訓練學生讀的能力和分析能力。為了給每個孩子練習的機會,不斷使用“聽呀,他讀出了挑釁”等這樣的語言引導讀悟結合。
隨文識字是本課設計的出發點之一,像“謙虛、惱怒、價值”等都是要寫的字,隨著的'讀板書出來范寫指導。文中出現的生詞,比如“懦弱”并不是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說文解字,從文字的部件結構入手思考,無形中滲透了漢字的造字規律,這同時也滲透了解詞辨字的方法。或是聯系上下文理解,或是換詞,總之就是先提供方法,然后把理解的意思送進文中讀。
閱讀教學重在讀。以讀代講,是閱讀教學的最基本方法。課堂上,通過各種形式的讀,略讀、默讀、輕聲讀、朗讀等來理解,積累、內化課文語言,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課文思想感情,學習寫作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課堂按照自己的設想進展很順,基于學生的學習水平,但是缺少小結、質疑和寫法的引導,板書凌亂,教學中讀的設計層次感不夠突出,朗讀形式單一,齊讀太多,這些都源于教學機智不靈活,要繼續提高自身能力。
三年級下冊語文《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范文2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的描寫,了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友善;理解課文蘊含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以下兩點進行教學。
一、抓住重點詞句,品味人物形象。
本節課,課文內容簡單易懂,生動有趣,學生比較喜歡。所以在課前通過讓學生自讀任務單,觀看微視頻,自讀課文圈畫重點等方法進行課前自主學習,在教學活動時教師再作適當的指導。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說話時的不同動作和神態的詞語,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比如:通過“你敢碰我嗎?”鐵管傲慢的說。“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恥,你算什么東西!”鐵管帶著更加輕蔑的神氣。可以看出鐵罐的自以為是,傲慢無理。通過“不敢,鐵罐兄弟。”陶罐謙虛地回答。“何必這樣說呢?我們還是和睦相處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謙讓寬容。抓住重點的詞句品讀,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陶罐和鐵罐鮮明的人物形象,而且給學生在習作方面以引領。
二、多種形式朗讀,明白蘊含道理。
在感悟人物性格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在朗讀環節,我不是拋磚引玉,而是鼓勵小組自我展示,其他小組評價的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學生朗讀后我又一“競賽者”的角色來挑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把朗讀時要注意的語氣、神態、動作呈現給學生,與無形的教育達到了有形的目的。在我的激勵下同學們表演的欲望更加強烈,這時學生就會主動通過演一演的方式詮釋人物形象,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可以說是水到渠成。自然對于課文所蘊涵的`道理有了深刻的領悟——“尺有所長,寸有所短”。
在《陶罐和鐵罐》這一節教學活動過程中,我學到的、體驗到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雖然還有很多不足和遺憾,但是我所學到的經驗都是我今后教學生涯的寶貴財富,作為新課程教師的我,還要不斷刻苦鉆研,看更多、聽更多、學更多、想更多,在永不停歇的學習中提高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更加優秀的老師!
三年級下冊語文《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范文3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有趣,情節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里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們的對話;第二部分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后,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消失。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
初讀教材時,我感覺對話應該是重點,以對話貫穿全文,給學生呈現一個傲慢自大的鐵罐和一個謙虛善良的陶罐。但多讀幾遍后才發現,作者的這篇童話目的不是給我們呈現兩個罐子,而是以兩個罐子的形象來說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我們應如何正確的看待人和事物。找到了人文價值,以何種形式來貫穿全文呢?經過深深思索與課堂實驗,經過全校教師的同研,我們找到了以“提示語”貫穿對話的朗讀,從而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為了讓課堂更加明晰、教學思路更加精細,我們全體語文教師進行了深深的思考。通過這節課,我也有許多的感悟與想法。
感悟一:放手有益。
每次拿過課文,我都會著急的去思考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才能想出新點子,讓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設計,但每次都沒有預想的效果。仔細想想,我忽略了課堂上最主要的人物——學生,他們才是課堂的主體,他們的興趣才是課堂的'源泉。因此,我認真聽取了岳校長的意思,課堂上放手,讓學生隨便談,隨便說,隨著學生的興趣愛好走。沒想到真的有效果了,學生的表達完全出乎我的意外,而且與我的預設也完全一樣。仔細想想,原來站在學生的立場,想想他們對什么感興趣,他們最想了解什么?會給我帶來那么多的驚喜。
感悟二:走進文本,走進學生,達到師生、文本對話之效。
記得李家棟老師說過:語文就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正如淳淳小溪流淌在課堂上。因此,以學生文本、關注學生才是我們上課的最終目的。課堂伊始,我可能沒有走進學生、走進課文,因此不知其功效。當我投入的與學生一起挖掘陶罐和鐵罐的性格,探究其價值時,我和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以學生為本,和他們同感悟、同體驗。這時我們的思想相互碰撞,心靈相互交流,讓我真正體會到了真正的課堂。
感悟三:拋開設計,以生為本。
每次講課前,我都會把教案備的滾瓜亂熟,甚至評價語我都會仔細琢磨。可是通過這節課,讓我深深領悟到:課堂是隨機的,課堂也是學生的,教案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隨著學生的發言進行教學。處處體現學生自主性,當然,這也需要教師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因此,通過這節課也讓我深深的明白:知識的儲備對一個教師來講是多么的重要。
這節課,我也深深的反思過,對于我個人來說缺乏一定的鍛煉,聽的少,練的少,因此也有些不成熟的地方,通過這次教學,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在閱讀教學方面的不足,也非常感謝岳校長和老師們的耐心細致的幫助,她們的指導大大提高我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將在以后的教學中更加虛心地向老師們請教,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再上一個臺階。
三年級下冊語文《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范文4
我在教學《陶罐和鐵罐》一課時,圍繞“考慮練習”中的問題,在教學中放手讓同學畫一畫,說一說,演一演,同學學習興趣濃厚,學習效果頗佳。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聽一聽,畫一畫,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
我讓同學聽完課文后,讓同學添畫表情后問:“你為什么要這樣畫?”一個同學說:“鐵罐在說話時十分生氣,后來還惱怒成怒,大發雷霆,所以我要畫出它雙眉豎起,兩眼圓瞪的樣子。一位同學畫完陶罐的表情后說:“我想表示陶罐當時的謙虛,說話時心情的平靜。”所以它的表情應該是笑瞇瞇的。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同學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又掌握了“人物”的內心活動,為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礎。
2、讓同學畫一畫,抓住“人物”的特點。
閱讀課文時,讓同學自由讀課文,找出鐵罐奚落陶罐的話和陶罐說的話。為了指導同學讀好鐵罐的這些話,我再讓同學畫出描述鐵罐說話時神態的詞語,想象鐵罐說話的神情。同學很快抓住了“高傲”、“輕蔑”的神氣、“惱怒”這些詞語;在理解這些詞語之后,同學再讀句子,將鐵罐的驕傲表示得淋漓盡致。
3、讓同學演一演,加深對“人物”的理解。
在同學掌握“人物”的特點、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后,我便讓出講臺給同學扮演。同學先選定自身樂于扮演的.角色,再戴好頭飾,按課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語言、表情進行扮演。教師還鼓勵他們加上自身設計的動作。同學的扮演可以是繪聲繪色,贏得了老師和同學們會心的笑。同學學得輕松愉快,同時無論是扮演者還是觀看者也都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這樣一來,課堂再不是我的獨角色,成了他們的舞臺。
在上述畫、說、演的基礎上,我抓住時機出示“考慮練習”的問題:許多年過去了,陶罐和鐵罐發生了什么變化?同學讀課文后,我先引導同學對比陶罐和鐵罐最終的結局,同學能很快找出,鐵罐已完全氧化,消逝得無影無蹤了,而陶罐卻依舊“光潔、樸素、美觀”。并說一說是不是喜歡陶罐,為什么喜歡或不喜歡。同學有的說喜歡陶罐,因為它外表光潔、樸素、美觀;有的說喜歡陶罐,因為它已是很有價值的古董;有的說喜歡陶罐,因為它謙虛,對人友好、善良。同學各抒己見,學習情緒高漲。這個環節的設計使同學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也加深了對文章寓意的理解。
在設計教學中,我嘗試了放手讓同學畫一畫,說一說,演一演,同學更主動參與課堂。
三年級下冊語文《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范文5
在《陶罐和鐵罐》一課中,我針對“抓提示語指導學生讀出對話的語氣”這一研究主題,采用了一些不同的方法。
1、利用插圖理解“傲慢”一詞的意思,與“謙虛”做對比。課上學生理解比較到位,但讀的火候不夠,下次我想改進為觀察后模仿鐵罐的表情,幫學生打開局面,烘托氣氛,免得學生放不開,不好意思帶著語氣讀。
2、通過工具書理解詞義,我把字典中對“輕蔑”的解釋原樣呈現給學生,此處理解比較到位,學生能讀出瞧不起的`感覺。
3、替換詞語感受“惱怒”中暗含的蠻不講理,表現出鐵罐一心用自己的長處和陶罐的短處相比。在一些老師的教案設計中,我發現這個環節他們會出現重復,“先問惱怒什么意思,讓學生換個詞,后來又問為什么惱怒用的好”,浪費了時間。并且,此處幾經引導學生都沒有把鐵罐的惱羞成怒讀出來,于是我講解“惱羞成怒”一詞,并板書“羞”,點出鐵罐的無理取鬧,接著范讀這句話。因為我知道有幾個孩子能讀好,可“住嘴”一讀出語氣,他們就怕別人笑,果然在我先讀后,就有學生恰到好處的模仿我讀出了鐵罐不講理,惱怒的樣子。于是我馬上表揚他,和大家一起為他鼓掌,局面一下子打開了,學生都放開了自己的拘束。
4、引導學生關注提示語。到第四組對話,部分學生已經開始有意識的尋找提示語了,但這一組恰恰沒有。于是,我加入了提示語的填空,并引導學生關注語言本身的內容和標點符號。學生以前積累過一些描寫生氣的詞語,并淺層了解它們的意思,如:怒氣沖沖、怒發沖冠、氣急敗壞等,這時,他們遷移了以往積累的詞語,并最終選擇了“氣急敗壞”這個比較恰當的詞。
通過四組對話的朗讀指導,此時學生已經關注到了提示語的作用,我就出示了填空,再次幫學生印證他們的想法。后來便水道渠成地由學生自己總結出了抓提示語中神態描寫的方法。
三年級下冊語文《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范文6
《陶罐和鐵罐》是義務教育教科書部編版六年制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國王御廚里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許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為文物,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于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本文的教學重難點是:在分角色、有感情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明白其中的道理。縱觀整堂課,有收獲亦有遺憾,現反思如下:
重朗讀、抓對話
課文內容簡單易懂,生動有趣,學生比較喜歡這篇文章。教學時,分角色朗讀,在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再作適當的'指導。課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寫鐵罐是怎樣奚落陶罐的。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說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在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時,首先采取師生分角色朗讀。在指導朗讀過程中,要求學生讀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讀鐵罐的話,語氣生硬些,給人以傲慢、蠻橫之感;讀陶罐的話,語調平緩些,語氣溫和些,給人以謙虛樸實之感。再讓學生演一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得輕松愉快,也都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在自由讀、小組讀等多種形式朗讀之后,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誰、不喜歡誰、理由是什么。雖然此時的感受是粗淺的,但是促進了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絕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鐵罐的傲慢、狂妄自大和陶罐的謙虛、善良和真誠。
不完美的地方
學生的情緒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可能由于自己有些緊張,從而影響了學生,總之感覺學生的情緒不如平時高漲,有些孩子始終不敢舉手,我也沒有及時啟發、引導,課堂氣氛不是很熱烈。
改進方法
1、看圖談話,激趣導入。
2、給足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在閱讀中,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3、然后引導學生再次走進文本,讀課文,查找、圈畫看出鐵罐的傲慢、驕傲,陶罐的謙虛、寬容的句子。引導學生多種方式讀課文,學生在一次又一次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走進了人物的內心,感悟了人物的品質,體會文中揭示的道理。
4、用好評價語。在學生匯報交流中,我做適時點撥。
【三年級下冊語文《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03-17
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07-27
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03-25
小學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07-09
《陶罐和鐵罐》語文教學反思03-14
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范文08-04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04-06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07-02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11-26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