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9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
在學習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這節課的過程中,我感覺到上圖形課與計算課有很大的不同,計算要求學生細心,而圖形不僅有這樣的要求,更多的是要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和感受各種圖形,例如練習中提到的平行四邊形的特性—伸縮性,即容易變形,可以讓學生準備四邊形的小木棒支架,拉著兩個頂點,顯示出了四邊形容易變形的特性,學生經歷親自體驗四邊形伸縮性的.過程后很容易從生活中找到原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是學生學習圖形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
在教學中,老師可以針對相應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以操作并思考討論等形式來完成。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進一步體會了多邊形的基本特征,比如折一折、剪一剪等,通過這樣的操作活動,不僅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多邊形的特征,鞏固了新知,體驗到獲取知識的樂趣,體驗到經歷合作探索、交流傾聽的過程,更激活了思維、增長了見識、積累了經驗。所以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促進學生更有效的學習。
在學習多邊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過程中,我感覺部分學生在畫多邊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過程中,不喜歡用直尺作圖,作圖很隨意,一點不規范。這些可能是在教學中作圖的時候,對學生數學作圖科學性和規范性要求不夠,在以后的學習中應該注意這些,讓學生改掉這種不好的習慣。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2
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不論是新課的引入還是練習,都有應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入手,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并最終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經歷從生活問題到數學問題的抽象過程,感受教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數學角度去觀察、分析、解決現實問題,從而激發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探索的精神,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
每個例題的情境都有是主題圖的一個局部,或是主題圖中某一情節的發展,教學時讓學生在一個比較完整的情境中學習不同的內容,有利于他們感受知識間的聯系,提高學習興趣。對于每一例題列出算式后,都要盡可能地展示出學生的所有算法,通過相互比較,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并實際算法的優化。
運用“遷移”的方法進行加、減法的計算教學。“遷移”是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一種心理現象。在數學教學中,運用遷移,使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影響,是經常采用的有效方法。教學時可采用嘗試、討論等方式學習新的內容,充分發揮知識的遷移效力,又可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注意加強估算,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能力。在算法的展示教學中,本單元教材都呈現了估算這一算法,教師要充分認識估算的作用,它是體現數學課和標準要求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這章里,通過估算可對精確計算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在練習中,也應注意提出估算的要求,培養學生的估算習慣和意識。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結合教學內容恰當、適時地運用合作學習方式。教材中結合有關教學內容,設計了合作、討論的學習情境,在進行這些內容的學習時,教師應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進行自主地探索、討論和交流。在交流中,教師適當引導,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和看法,絕不能包辦代替。
為幫助學生熟練掌握相關的計算方法,教學時設計的練習應注意形式多樣化,內容生活化,同時還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讓學生感覺計算課同樣生動有趣,一定要避免枯燥的、單調的、機械的練習。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3
整理復習的過程,就是學生梳理相關知識、形成自己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主動探索、自主建構的過程。因此本節課重在學生的主動參與,有效措施引導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整理和復習的過程中。
1、創設情景,解決實際問題
創設貼近生活、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以積極、良好的狀態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之中。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全面激活所要整理的知識內容,為后面整理知識、建構網絡做好了鋪墊。
2、回顧梳理,構建知識網絡
給予學生獨立思考、充分展示的空間,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和學習方式對已激活的.知識進行重組,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學生在此過程中,提高了數學學習能力,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3、綜合練習,靈活應用知識
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引導學生將知識廣泛應用于新的問題情境中。通過基礎練習、辨析練習和解決問題,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感受應用數學的樂趣。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4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生細節的教育,加強了雙基的訓練,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教學情況
1、復習溝通,建立聯系。在教學新知識前,先簡單復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目的在于回憶已學的知識,為遷移做好準備,加強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
2、突出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學習例題之前,我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根據情景提出數學問題,并列出算式,引出例題。
3、通過觀察、探討、交流,掌握新知。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識。
4、鞏固知識、深化練習。這樣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分層次掌握所學的知識,先進行基本練習,使學生掌握兩、三位數乘兩位數的運算方法,再通過變式練習進一步鞏固深化,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及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應用題
應用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但對于本班的情況,更是特別,絕大部分學生的應用題的理解能力都差。針對這一情況,我讓學生多練、多想、多問,從量到質,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懼怕應用題了。
三、增加實踐活動
培養學生體會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系比較緊密又蘊涵著數學問題的活動。使學生通過在活動中解決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又有利于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四、存在問題
教師:
1、在用教材上還需繼續深入挖掘。
2、在教學上,注重教學內容的平衡,使得優生在一堂課中有更大的收獲,還要讓學困生在每堂課中有所學習。
3、課堂上,要抓住學生知識的薄弱點,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學生:
1、部分學生不懂得審理,審題能力較差,不理解題意。
2、有的學生思維能力相對比較差,分析判斷能力薄弱。
3、還有的學生因為懶惰而導致了學習基礎差。
五、改進措施
1、注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在實物操作中抽象到圖形的認識。
2、加強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判斷能力的培養。
3、關注學困生,采用多種方法的幫扶,給予更多的關心,做到課堂上多提問,課下多關心,對他們的作業爭取做到面批面改。使他們進一步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全班教學質量的提高。
4、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不斷地改進教法,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將吸取經驗教訓,根據這次反思情況,制定各種有效措施,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培養學生的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同時,虛心向其他教師請教,學習經驗,爭取下學期能夠有所提高。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5
“四則運算”是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第一單元的內容,四則運算是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全部過程。其內容占小學教學知識的主要位置,可見計算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決問題與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將探求解題思路與理解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確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計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計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計算。感受混合運算順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運算順序。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1、對四則運算順序的理解
通過學習學生基本能記住掌握四則運算的基本順序,即先括號內,后括號外,先乘除后加減,單一加減或單一乘除要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學生雖說能記住,但在實際的練習中出現了以下的`問題或者說是誤解應值得教師注意。
(1)對“先”字的理解,我發現在很多學生的練習中出現誤解現象,他們認為先算的就應該寫在前面,如計算12+(13-4)-6就會這樣些=9+12-6把先算的括號寫在前面,還如12+5×6-15就會這樣寫=30+12-15,打亂運算的順序。
(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減”時誤認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減法,如計算12÷3×2寫成=12÷6=2,計算12-3+6就寫成=12-9=3。而實際所謂先乘除后加減是指乘除哪種運算法則在前九先算哪種,加減也是。
以上兩點對“先”字的理解先算出現的誤解現象值得教師注意糾正指導。
2、很多學生在解答如“326與290的差去乘18與24的和,積是多少?”一類的問題時,對“與”、“和”兩個字的含義理解出現誤解,特別是“和”的含義。在學生的練習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出現錯誤,不理解其意思導致出現錯誤。“和”在題目中是表示連接兩個數字的關系的連詞使用還是表示運算法則中的加法來使用,老師一定要給學生將清,引導學生區別,正確的理解含義并寫出正確的四則余混合算式。
3、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把算式說出來。(如x除以a減b的差。)這也為學生對文字題的理解打下了基礎。
4、遇到學生錯誤的典型例題時,進行錯誤的辨析,讓學生知其所以然。使學生在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學會用兩三步計算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6
這一單元要求學生建立比較形象具體的方位感,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體會到“學習活動是人類為了生存與發展所進行的必要活動”,從中認識數學學習的價值,增強對數學的情感體驗。
內容與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緊密相關,難點是要準確把握方向,要量出方向所偏離的角度,還要確定單位長度標出距離。為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創設大量的活動情景,為學生提供探究的空間,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合作交流,從中觀察、分析,然后獨立思考完成從方位的角度認識事物。同時,還要及時抓住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鼓勵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大膽主動地與同伴進行合作、交流。注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合作、思考、討論,拓展學生的學習思路;同時,注意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或發現的規律運用到實際中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其中根據所給的條件畫平面示意圖是這個單元的教學難點,因為學生的作圖能力普遍比較薄弱。從學生的作業來看,學生畫示意圖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方向角沒有找準,不能熟練地區分東偏北和北偏東的不同;距離的表示,沒有按單位長度換算(少數);中心點的位置沒有找準,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響;物體的具體位置沒有明顯的表示出來,或者沒有標出名字,讓人看不清楚;也有學生方向找錯了。
根據這些情況,我認為教師在教學時更應該注重畫示意圖的細節,注重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如果要補救也只能個別輔導了,集體輔導多了容易讓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學產生厭煩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學也不一定馬上改正過來。這一單元的另一個難點就是關于位置的相對性,給定兩個位置,個別學生不能很好的區分以誰為標準,所以說出來的方向剛好相反。這一點跟學生的空間觀念強弱有關,需要多加訓練。
由于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所以本單元的活動交流未能達到想象那樣的.效果。有時不得不減少活動的次數,照顧稍差一點的學生,有時又不得不為思索稍慢一點的學生的反復的重復,減少了稍好一點學生進一步的提高機會,總之,照顧到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學到自己的數學,實現學生自己心中學習數學的樂趣,還有不少的差距。努力!加油!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7
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實際狀態出發,通過質疑、猜想、例證、觀察、交流、歸納,親歷了探究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這個數學問題的過程,從中體驗了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或失敗的情感。
1.注重教學目標的整合化。
根據時代的發展和要求,數學教學的價值目標取向不僅僅局限于讓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數學教學活動中,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在教學中要處理好知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平衡與和諧的整合,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知識。在“交換律”這節課中,教師在目標領域中設置了過程性目標,不僅和學生研究了“交換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了數學問題的產生、碰到問題“怎么辦”和“如何解決問題”。花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情并提出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激勵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結構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觀察、分析,主動獲得“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既獲得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又體驗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學內容的現實性。
新課標里曾指出,教學時應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出發進行,開展教學活動。這為我們的教學改革在操作層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換律”這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1)找準教學的起點。對學生學習起點的正確估計是設計適合每個學生自立學習的教學過程的基本點,它直接影響新知識的學習程度。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在浙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分別安排在第七冊和第八冊,而在過去的學習中,學生對加法和乘法交換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認識,并能運用交換加數(因數)的位置來驗算加法(乘法),所以這節課教師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發現并用數學語言表述數學規律和總結怎樣獲得規律的方法上,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實質是交換位置,結果不變,這種數學思想在生活中到處存在。本節課教師首先引導學生用辨證的眼光觀察身邊的現象,滲透變與不變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然后采擷生活數學的實例:同桌兩位同學交換位置,結果不變。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你能舉出一個或幾個例子來說明嗎?這樣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時也激起了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
(3)改進材料的呈現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學的基本內容、基本思路,教師應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的選擇、補充和調整。本節課在教學材料的處理時,改變了把課本當作“圣經”的現象,讓學生參與教學材料的提供與組織,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創新和實踐的學習環境,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究欲望,又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種成功的體驗。另外在材料呈現的順序上,本節課改變了教材編排的順序:在第七冊教學加法交換律,在第八冊教學乘法交換律,而是同時呈現,同時研究。因為當學生在已有認知結構中提取與新知相關的有效信息時,不可能像教材編排的有先后順序之分,而是同時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8
從教學內容來說,關于“角”,學生在二年級已有初步的接觸,但是大都屬于直觀的描述,現在是在二年級的基礎上恰當抽象出圖形的特征,系統學習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類和角的畫法等等。角的分類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平角、周角,根據角的度數分類,區分直角、平角、銳角、鈍角和周角。
從教學方法來說,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形象具體思維為主,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培養。而數學來源于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廣闊天地,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因此,我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后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使他們獲得主動探究數學的快樂。
不足之處,在教學周角時,沒有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周角的形成過程,及這個360度怎么得出的,沒有和學生好好探討。如果能用多媒體慢慢演示,讓學生觀察的是它轉過的范圍。可以這樣:先轉到直角的位置,提問:現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繼續轉到平角的位置,提問:現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由此得出,周角是360度,一周角是2個平角,4個直角。
總之,關于角的分類的知識,我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通過微視頻,既有教師的講解性
學習、也有針對學生的提問,增加學生思考、操作的時間,真正實現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9
課前我先讓學生回憶幾個常見的面積單位以及其含義,板書1平方厘米=1厘米×1厘米,1平方分米=1分米×1分米,1平方米=1米×1米, 1公頃=100米×100米。隨后,我再問學生:“有沒有比公頃還大的面積單位?”學生通過預習知道“平方千米”,也知道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的邊長是10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
當學生初步得出這樣的'結論后,我又繼續引導學生進行面積單位之間的換算推導。平方千米與平方米、公頃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呢?課堂中學生有點困惑,我提示學生:能不能利用上面算式1公頃=100米×1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進行變形?這時學生受啟發,變形計算如下:1公頃=100米×1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1000000平方米,又因為1公頃=10000平方米,那么1000000平方米=100公頃。所以又得出平方千米與公頃之間的結論:1平方千米=100公頃,花了很多時間讓學生去經歷推導的過程,體驗面積單位之間的聯系,再把他們的體驗用語言描述出來。學習活動中,學生愿意自己去經歷、去實踐,這就是一種“體驗”。但是,課堂中盡管體驗過他們的推導過程,還相當一部分學生體會不到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大小,究其原因學生的年齡小,另外像1000000這樣的數學生還沒有學到,根本不會讀,再者公頃和平方千米的單位太大了,學生想象不到它們的大小。比如:我們的教室的面積大約是50平方米,大約多少個教室是1公頃?大約多少個教室是1平方千米?
在練習中,學生對于平方千米、公頃、平方米之間的進率換算非常混淆,需要花力氣去講和練。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0
本單元是在學生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更大的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掌握更大數的讀寫,認識近似數。學習的內容主要有:億以內數的認識、億以內數的讀寫、大數的改寫以及近似數的認識。這一單元學生認識的數都是一些較大的數,學生在生活中接觸比較少,這些大數更抽象,對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但他們非常樂于接受挑戰。我在本單元的教學中主要采用的是創設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體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讀寫大數的教學中,數中有零和數的末尾有零的大數的讀寫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點。
因為讀寫的時候,有時寫著的0不讀出來,有時又要全部讀出來,有時有些0要讀,有些0不讀;寫數時,所有的0又都要寫下來。教學時往往會出現少讀、少寫或多讀、多寫的情況。怎樣才能較好地解決這個難點呢?我讓學生在讀數和寫數時都畫上分級線,強化四位一級,這樣可以比較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同時針對部分較弱的學生,讓他們自己用硬紙板制作數位順序表,每次讀數和寫數時先在數位順序表中進行,熟練后再慢慢的用四位分級的方式進行,感覺效果是比較好的。但是在這里一定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分級一定要從右往左,最后一個數級不一定能滿足4個數位。這樣時間長了以后,學生掌握的還是比較好的。讓學生借助數位順序表去發現、去體會、理解這些知識。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1
學利用量角器畫角時,本節課學生學的還比較輕松。比較成功的是新知的探究:
教材畫角的例題呈現了畫65°的角,下面是畫角的步驟,看了教材以后,我想畫角是否讓學生自學教材,然后讓他們動手畫角。但是,就在上課的一剎那,我改變了預設的方案,我讓學生先獨立嘗試畫角,因為學生有一定量角的基礎,可能他們會自己摸索出畫角的方法,如果不會,再采取方案一,自學教材,基于對學生的信任,于是問:“你們會畫60°的角嗎?先想一想,自己準備怎么畫,再動手。”(沒有選擇教材的65°,而選擇了60°,我想學生可能會現不同的畫法,比如用三角尺畫。)聽說能畫角,學生比較興奮,想了一會兒,個個摩拳擦掌,興致勃勃地動手畫了起來,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匯報時學生出現了:小寧:“我是用三角尺的60°角畫的。”把他的作品反饋在實物投影上,確實是60°,但是角的頂點這兒畫的不太理想。小婷:“我是用量角器畫的`,先在本子上畫一條射線,再用量角器的中心點對著射線的端點,0刻度線對著射線,再在量角器的60°的地方畫一個點,最后從射線的端點出發,通過這個點再畫一條射線。”小婷的說法多好啊!我在心里佩服學生的能力。“你們喜歡那種畫法呢?”學生說的不一。“既然這樣,你們就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畫一個70°的角吧!”學生動手畫了起來,匯報的時候,學生都選擇了用量角器畫角,我問:“你們為什么不選擇用三角尺畫呢?”學生都說用量角器畫比較方便。學生同桌交流自己畫70°角的方法后,再讓他們看書,我說:“其實你們的畫法和書上的介紹的方法是一樣的,你們真了不起!”學生開心地喊出了“耶!”看到學生的高興勁,我知道他們此時已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那么我呢?當然也感到無比的幸福。學生看書以后,一個學生舉手了,“老師,我還有補充,畫好以后還應該檢驗,用量角器測量一下自己畫的角是否正確。多好的的孩子啊!我從心里感嘆著。
另外:當出現要求畫的角,如:75度、155度……有5度的角時,會出現問題。主要出現在,學生利用內圈刻度畫角,有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內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點,于是找不到記這個點的位置。于是教會學生要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因為內圈70度對應外圈110度的位置,內圈80度對應外圈100度的位置,內圈75度就對應外圈105度的位置。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2
新課程改革實驗以來,大家越來越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的數學課堂也逐漸變得真實而生動,教學的設計樸實而又創新,學生學得扎實而又愉快。
本節課是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垂直與平行》。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與角的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由于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系,對于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哪些線是交叉的,哪些線是不交叉的。因此我們在課中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體驗在同一平面內,不交叉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交叉里有一種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思維的層面來。針對本節課,我主要把握以下幾點:
1、準確把握教學起點,努力還學生一個“真實”的數學課堂。
本節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從復習有關“直線”知識入手,喚起學生的回憶,為新知的探究學習做了較好的街接準備。同時,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研究的'興趣,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吸引、感染學生。
2、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教學手段樸實無華。
回顧在《垂直與平行》的課堂教學中,我緊緊抓裝以分類為主線”展開探究活動,提出“在無限大的平面上同學們想象的兩條直線的樣子畫下來?”“能不能把這幾種情況進行分分類?”這樣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學生通過想一想、畫一畫、分一分、說一說等多種活動進行觀察、思考,逐步認識到: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兩種情況。這樣的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通過分類,分層理解,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有利于提高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發現數學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發現垂直與平行現象。
在處理教學難點“在同一平面內”時,我利用課件出示一個長方體,在長方體的不同面上畫兩條不相交的直線,提問學生是否平行,幫助學生理解垂直與平行關系“必須在同一平面內”,直觀到位。
3、新知的訓練點和拓展點扎實有效。除了從主題圖中找垂直與平行現象,從生活中找,從身邊找,還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通過這些練習,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進一步拓展知識面,使學生克服學習數學的枯燥感。讓學生真正參與學習過程中來,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當然,樸實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實不是為了展示平淡無奇,扎實不是簡單重復的機械操作和訓練。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要充分應用數學課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實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我們的課堂活起來,讓我們的學生動起來,讓課堂融入我們的智慧和思考,讓課堂充滿勃勃生機。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也有不少不足之處,如:
1、重難點處理速度較快,后進生沒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學中應因材施教,照顧后進生。
2、有一名學生的發言不夠準確,我沒有及時指正出來。
3、時間把握不夠好,后面還有一個小環節沒有完成,學生們也失去了一個自我小結、交流的機會,這也算是一個遺憾吧。
總之,面對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加強“新理念”的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己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新。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3
近似數在日常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與精確數不同,它僅表示某一對象的一定范圍。本課的學習是讓學生認識近似數,理解近似數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及意義,掌握求近似數的方法,即四舍五入法。能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發展學生的數感。上課時提供富有生活氣息的不同班級學生的人數,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32人大約是幾十人,并談談理由。從學生用“接近”一詞來表述理由可以看出:學生不僅體驗到了這些數的近似數,而且明白了為什么。在此基礎上引入“近似數”和“≈”,順理成章,學生非常容易接受。
1.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數學,并最終服務于生活。教材安排了兩個生活情境,讓學生讀一讀,注意劃線的數在表達時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發現“約”字,體會其表達的意思,從而引出近似數和精確數的含義。接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系本班人數說說32人大約是幾十人,并談談理由。從學生用“接近”一詞來表述理由可以看出:學生不僅體驗到了這些數的近似數,而且明白了為什么。在此基礎上引入寫法32≈30,順理成章,學生非常容易接受。
2.讓學生在比較中體驗。
比較是常用的一種數學思考方法。通過比較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便于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規律、區分出個體獨有的特征。只有經歷這樣的過程,才能使直觀感受到的經驗得以提升,進入學習數學化的過程。教學如何求近似數是本課的一個難點,我通過出示480000到490000之間的數,讓學生口答它們的近似數,并觀察比較,和同學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給他們提供一個廣闊思維的空間,鼓勵他們自己去發現數學中的一些規律和方法,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從中體會探究與發現帶來的樂趣。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們把自己個性化的想法展示出來,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4
在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教學中,我深刻認識到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運用富有情趣和激動人心的教學方法,如變換角度、探索實踐、引導聯想等,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與好奇心,讓他們在探索中享受著數學的魅力。
同時,在備課中,我注重將數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具、情景模擬以及生動有趣的例題設計,為孩子們搭建了一個直觀而有趣的數學樂園。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參與度和主動性,還加深了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另外,在課堂互動環節中,我嘗試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多樣的`互動方式,讓每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其中,分享自己的見解和想法。這種輕松愉快又富有啟發性的氛圍使得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活潑,讓每個孩子都成為了探索者和發現者。
總體來說,在這個學期的數學教案教學中,我嘗試著打破傳統框架,以全新視角去呈現和解讀數學知識。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和活動設計,讓孩子們在愉快玩耍之間潛移默化地掌握了數學本質和規律。這樣一種充滿激情和啟發性的教育氛圍不僅激發了孩子們對數學的興趣與熱愛,也讓我收獲了更多對于教育事業無窮期待與熱情。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5
在小學四年級上冊的數學教學中,我們應當像大自然中生長的嫩芽一樣,用愛心栽培孩子們未來的數學智慧。這段充滿無限可能的旅程,應該如一場美妙的音樂會般,讓每個音符獨具魅力、每個節奏躍動生機。我們要像精心烘焙的蛋糕師一樣,在課堂中激發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讓他們越來越愛上那些抽象而美妙的數字與形狀。
在過去的教學中,也許我們曾遇到雷聲般響起的難題,但讓我們擁有一顆寬容之心,對錯題不計前嫌,在錯誤中求得改進。讓我們像巧匠打造工藝品一樣,耐心細致地為每一個學生查漏補缺,指導他們找到解題之道。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寶藏,就像大海里永不停歇躍動的浪花。因此,在日復一日的教學中,請讓我們靈活變通如長風般展翅翱翔,在傳授知識同時引導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享受解決問題帶來的成就感。
最后,讓我們相信自己有著改變世界的力量,而這種力量將通過教育和引導被激發出來。讓我們共同努力,以創新與激情推動數學教育改革之舟駛向更加美好與光明的未來!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6
《認識整萬數》是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十單元的知識。它是在學生認識了萬以內的數,并能正確讀、寫和比較萬以內的數的大小的基礎上,教學整萬數,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大數目,認識萬級和個級的數位順序及計數單位,會讀、會寫整萬數。
在本課的教學中需要注意的教學知識點主要有:
1、教學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
2、教學整萬數的.含義和讀寫;
3、教學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
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萬”,并能正確地讀、寫10000。根據學生已有知識基礎。我結合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以“10個一千是一萬”為教學起點,讓學生在紙計數器上一千一千地數,數到十千,學生自然而然說成一萬,明確“10個一千是一萬”,通過學生邊添珠子,邊數數,讓學生有序的填出各個數位名稱,初步感知新出現“萬”、“十萬”、“百萬”、“千萬”四個計數單位,在數的過程中,學生充分體會每數滿10個單位就產生一個新的計數單位,感受了兩個相鄰計數單位間的進率都是10。明確“10個一萬是十萬、10個十萬是一百萬、10個百萬是一千萬”。
整萬數的寫法和讀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時,我讓學生在計數器上撥數、寫數、說數的組成,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與交流,并引導學生利用分級的方法來讀寫。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發現自己還是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體會和發現,特別是在讀數與寫數的實踐中也沒有有意識地讓學生體會方法,今后我會在這方面加以改進。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7
一、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的認識
1、教材分析
關于“角”,學生在二年級已有初步的接觸,但是大都屬于直觀的描述,現在是在二年級的基礎上恰當抽象出圖形的特征,系統學習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類和角的畫法等等。角的分類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平角、周角,根據角的度數分類,區分直角、平角、銳角、鈍角和周角。
2、學生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對常見的角的分類的知識,生活中接觸很少,顯得比較抽象。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形象具體思維為主,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培養。
二、教學體會
而數學來源于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廣闊天地,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因此,我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后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使他們獲得主動探究數學的快樂。
1、利用知識遷移引入,同時體現數學源于生活。
課堂伊始,我讓學生回憶角的概念和如何去量角等已經學過的知識,為本節課新知識的學習做鋪墊,接著出示生活中常見的鐘面,讓學生用量角器量出鐘面上時針和分針所成的度數,量出度數后提問:你能根據這些角的大小對角進行分類嗎?學生產生疑問,接著我說:學了這節課的知識,大家就能對角進行分類了。這樣順理成章的利用生活中的知識引入新課,體現知識源于生活。
2、讓學生動手操作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對于直角,學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已經有了很深的印象,因此在學習直角時,我直接讓學生利用長方形紙折出直角,然后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數,讓學生更準確的知道直角是多少度。在學習銳角和鈍角時,我都是讓學生用活動角去感受它們是比直角大還是比直角小,而對于平角和周角的學習,也是通過學生動手用活動角旋轉而感受它們的形狀,并通過用量角器量而得出度數。這樣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充分感受了各種角的形成過程,而且對度數的取值范圍以及準確的度數也有了很深的印象。
3、給予學生豐富的學習資源和足夠的學習空間。
(1)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長方形、活動角等。利用學具的直觀性特點,組織學生折一折、轉一轉,在直觀操作中體會各種角的形成。給學生提供形象直觀的課件,使學生一目了然。
(2)促使探究活動的開展和深化。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觀察、思考、歸納,經歷探索新知的過程,體會探索成功的喜悅,并在教師的恰當引導下把探索過程引向深入。
三、不足分析
1、對于教材的挖掘不夠深
對于教學平角和周角的認識這一知識時,我只是簡單的讓學生通過旋轉活動角感受了平角和周角的形狀,推導出它們的度數,而沒有更進一步的讓學生畫一畫,說一說,加深對這兩種角的認識,課后我認真的反思后認為還是自己對教材沒有很深的理解,只是注重了表面。
2、重點知識沒有講透徹
在講課過程中以及課后的練習中,我發現學生對于各種角以及度數的掌握,只是一知半解,并沒有掌握的很透徹,因此我反思得出還是自己在講授新知識時沒有很好的把重點內容講的很到位,因此導致學生沒有真正的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3、難點沒有很好的突破
本節課的難點是讓學生明白直線和平角的區別,周角和射線的區別,可能由于設計教學時只是簡單的考慮根據它們各自的特點就可以區別,而沒有更深入的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因此部分學生在后面的練習中出現錯誤。
4、教學程序出現次序顛倒現象
在教學完平角后本來應該直接引導學生探究平角和直角的.關系,而我在教學完周角以后才共同引導學生探究直角和平角以及周角的關系,在教學程序上出現顛倒。
5、教學語言不夠精煉
教學語言不太嚴謹,比如說平角和周角的概念的準確表述等等。
6、評價方式太單調
對學生的評價方面做的還不夠,不能夠很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7、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學生學習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高,可能與教學的設計以及教師的激勵有關。
四、努力方向
1、繼續深入研究教材,學習課標,熟話說“學無止盡”,確實如此,一天不學習就感覺自己落后于別人,因此我繼續堅持每天備課時認真的研究教材與教參,以及深入了解學生,結合多方面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必須做到每節課都能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合理的分配教學時間,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
2、加強教學語言的錘煉,適時合理的使用教學評價語言,通過教學我深刻的認識到自己在這方面的不足,因而,我決定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摸索學習,嚴格要求自己,爭取做到課課理用精煉的語言讓學生學會應學的知識,并且巧妙的利用評價,使學生學的輕松,學的愉快。
3、精心設計教學,教學設計關系到整節課教學的成敗,所以,我在設計教學時一定要做到考慮全面,結合學生年齡特點,結合學生認知能力等等,設計重點突出,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合理的教學過程。
4、適當的運用給予學生評價,學會教學中急中生智,合理處理教學生成資源,教學機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練就的,這需要日積月累,需要不斷的總結研究,不斷的學習參考,雖然這方面能力的練就需要大量時間,大量精力,但我會盡自己所能不斷努力。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8
這節課一開始我用估一估幾個數,讓學生回顧知識,為本節課進行的數學活動作好鋪墊,接著創設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主動參與到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的教學中去,使學生體會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我發現在教學中有幾點值得思考:
1、在估算教學中,這是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確合理的運用估算,而不能盲目套用四舍五入法。例題的解決出現了多種方案:104×49 如算成110×50,104×50,100×49,100×50,100×45。怎樣使學生能自己感受到第四種算法的`合理性,我讓學生小組討論,在討論中慢慢發現了前兩種方法的優越性。符合實際又方便計算,體會到了估算帶給我們的捷便。
2、通過練習讓學生理解,在進行乘法估算時根據實際情況有時要是把兩個因數都要估小,有時要把兩個因數都估大,有時要把一個因數估大,另一個因數估小??。
3、只有在實際情境中,才能產生多樣化的估算方法。單純地進行機械的估算訓練,是難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只有結合曰常生活進行訓練,體驗估算的方法,明確估算還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用,才能提高學生估算能力。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9
垂直與平行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與角的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由于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系,而且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無論是走在寬廣的大街上,還是坐在明亮寬敞的教室里,環顧左右應該都不缺少垂直與平行的現象。對于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哪些線是交叉的,哪些線是不交叉的。因此我們在課中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體驗在同一平面內,不交叉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交叉里有一種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思維的'層面來。鑒于此,在課的開始部分,通過用鉛筆擺一擺,讓學生在白紙上去畫不同位置的兩條直線,然后從學生的作品中選出代表性的畫法進行分類,從而引出平行與垂直的概念。再通過讓學生去找一找,說一說生活中的互相平行與互相垂直的現象,加深學生對垂直與平行的理解。最后通過找、擺等環節,在學生進一步認識垂直與平行的同時,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通過欣賞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感受數學的意義。
1、在課的開始階段,我先讓孩子們閉上眼睛想象:在一個很大的平面上出現了一條直線,接著,又出現了一條直線,那么這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會怎樣?請同學們睜開眼,把你想象到的直線的位置畫出來。這樣,以空間想象為切入點,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在無限大的平面內出現兩條直線,并要求學生把想象出的兩條直線畫下來,直接進入純數學研究的氛圍,創設這樣純數學研究的問題情境,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感染和吸引學生,并有利于學生展開研究,特別是為較深層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礎,做好過渡,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研究產生興趣。
2、讓孩子在體驗中去感悟知識。在引出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我緊接著追問了一句:為什么要加上“互相”兩個字?問題一拋出,我就后悔了,因為孩子們剛剛才對“平行”有大致的概念,馬上讓他們去說“為什么”,可想而知,學生被我問得一頭霧水,只有很少幾個學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說幾句。后來在評課的過程中,很多老師都有同感。作為比較抽象的概念性知識,必須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去感悟,如光用口頭解釋,只會事倍功半。其實,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只是在出現的時機上還應再考慮、再斟酌。我校周老師建議,這個問題其實在讓學生說了兩條平行直線的關系以后,再拋出這樣的效果就會更好一些。
3、準備的教具使用不充分,我在白紙上畫了一組平行線,讓學生觀察是否平行,然后左右對折白紙,讓學生觀察兩條直線是否還平行,由于太倉促,只有部分學生能夠看出并理解兩條直線不在同一平面了,如果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再去想象一下,效果會更好。
4、時間把握不夠好,后面還有一個環節,兩條直線互相垂直順利完成,孩子掌握不夠好。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上冊數學教學反思04-18
數學上冊教學反思04-16
數學上冊教學反思04-16
上冊數學教學反思04-18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07-02
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04-18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04-18
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04-18
人教版小學數學上冊教學反思(精選22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