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1
“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是新課程的主要理念之一,新教材又把數的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本節課的教學想通過對教材的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創設探索性和開放性的情境,讓學生在體驗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注重已有經驗,體驗“多樣化”
提倡和鼓勵算法多樣化,是數學新課程倡導的主要理念之一,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更是實現學生學習個性化的重要途徑。本節課注重引導學生從這兩方面入手,讓學生充分體驗方法“多樣化”:在學生交流不同口算方法的過程中,及時肯定、鼓勵學生的.不同想法,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實現學生學習的個性化;通過對教材的再度開發和深入挖掘,讓學生在解決“乘船問題”中,對“估一估,一艘船做得下嗎?”“大約需要幾條船?”“兩個班坐一條船,可以怎么安排?”這幾個問題的探討,充分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2、重視比較歸納,實現“優化”
方法是多樣的,但也有 “巧”方法和“笨”方法之分。在提倡和鼓勵口算方法多樣化和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同時,更應該讓學生通過對各種方法進行分析、討論、比較、歸納,吸取各種方法中的精華,悟出最佳方法;在體驗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過程中,更應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選擇最合理,最優化的方案。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2
本課時是學習筆算的起始探索學習,經歷探索、交流算理的過程形成算法,實現算理與算法的結合。圍繞這樣的目的,我準備了這節課。雖然是課上了以后還是不盡人意,有些許的遺憾,同時也帶給我深深的思索,但通過參加這次說課、講課也讓我在思索后獲益多多。
思索一:引導學生由學數學轉向做數學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的年齡特點。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手是意識的偉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創造者。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在教學中,動手操作學數學,有利于學生“動作思維-表象-抽象思維”的轉化,使學生獲得的自主構建,26+12就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嘗試計算,利用小棒拼擺,計數器擺數,進而形成豎式模型。在操作的過程中,切實感悟相同數位對齊的算理,感受到知識的生成過程,從而把“學數學”變為“做數學”。盡管課前預設到一年級孩子組織紀律會很亂,老師的課堂要求必須準確、到位、直接。但當孩子們手里拿到小棒,小棒的新奇往往大于老師的問題,以致耽誤了時間,甚至個別孩子始終沉浸在小棒的樂趣中。因此,熟知一年級的學生興奮點停留時間的長短,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點。另外,我們在課堂上,要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的年齡特點,要及時操控課堂的進程,學生的興趣一但調動起來,不能盲目的放手,抓住討論的討論點拋給學生。在放與收的過程中,實現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質的轉變,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思索二:創設氛圍使學生主動參與,在參與的過程中體現時效性和針對性
在設計時借助小朋友在大海邊沙灘上捉螃蟹、捉小蝦等富有情趣的趕海活動激起學生興趣,這樣就抓住了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通過主題圖,讓學生主動地去收集、整理信息這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首要環節。當第二個學生直接問題,我沒有及時調整思路,認為一年級學生認知水平差異大,試圖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輕松的交流氛圍,引導學生捕捉有價值的信息充分感知。正是在這個部分處理的過于拖沓,時間安排不夠合理,致使前面花的時間較多,導致練習的時間較少。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課堂設計既要體現層次感,又要在參與的過程中體現問題針對性和時效性,要明確這個環節本課時中所占的地位,要在時效性的基礎上體現環節的針對性。
思索三:利用評價,調控課堂節奏
在教學中,要注重評價的多樣性,在個體評價的同時,把每個小組作為一個評價的整體,哪個同學表現優秀,就可以為自己的小組的一顆星,這樣提高了本組同學的學習熱情,同時也會激發其他小組同學的學習積極性。一年級孩子活潑好動,評價不但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有調控課堂節奏的功效。
縱觀本課時的教學如何在有限時間內處理好課堂教學目標與學生探索能力之間的關系是值得我繼續思考和探索的問題。。通過這次活動的,也讓我對青島版的新教材,對這群閃耀著靈動、充滿著變異的一年級孩子有了更多的認識,可謂收獲多多。
收獲一: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體現計算教學的價值
通過備課,研讀教材,我明確了在第一學段的計算教學中,教師要合理處理主題圖和情景,要努力尋求算理與算法的平衡,要注意算法多樣化,注重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首先通過具體情境——直觀操作——自主建構,幫助學生建構豎式模型;其次注重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次注重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算法的過程,放手讓學生嘗試,體驗算法的多樣化和合理性,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最后注重讓學生經歷計算技能的形成過程,在提高計算準確率的基礎上,提倡適度訓練,加強基本口算,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促使學生形成計算技能,提高計算能力。這就要求我們要善于挖掘計算教學內容所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計算教學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練習,一樣可以精彩紛呈。
收獲二:好的說、聽、評、比習慣的'養成,是課堂教學的堅實基礎。
“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的,良好的說、聽、評、比等學習習慣的養成,直接為課堂中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思維能力和交流能力。通過試講,到正式講所用的都是別人的學生,兩次次上課經歷了兩次不同的閃耀著靈動孩子、演繹了充滿著變異課堂。從兩位老師身上,我也學到了不少技巧,使我對葉老的這句話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只有從低年級培養了好的說、聽、評、比習慣的養成,我們的數學課堂才能開出艷麗的奇芭,學生的數學素養才能得到根本的提高。
蘇霍姆林斯基曾言: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無痕的教育。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使數學更貼近生活,才能使學生學得主動。加強數學教學的實踐性,給數學找到生活的原型,讓學生體驗到“學數學”不是在“記數學,背數學,練數學,考數學”而是在“做數學”,我們的計算教學也會變得魅力無窮。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3
這部分的教材內容是這樣的:
教材上先呈現主題圖,一至六年級各班級的人數(每段兩個班),后面是兩道例題:33+36(不進位);39+44(進位)。例題1中呈現兩種口算的方法:一是把36分成30和6,33+30=63,63+6=69;二是“30+30=60,3+6=9,60+9=69。”之后是根據主題提兩個問題,再由學生自己提數學問題。
下午第一節課發現孩子們很疲倦,天氣悶熱,找了一首林妙可的《老師》,全班齊唱了一會兒感到大家的狀態稍好些,開始數學學習:
出示一份學校里各班級人數統計表,你能看懂這里的數學信息嗎?(三年級5個班的人數分別是45、46、44、45、46人)
生1:我們班有46人。
生2:我們三年段共有226人。
師:你們能根據這里數學信息提一個問題嗎?
吳依晨:三(4)和三(5)班一共有多少位同學?
此時,班上出現了兩種聲音:91和81,后者的聲音盡管很微弱,依然聽得清楚。
生匯報算式:45+46=91(人),很多人表示贊同。
師:剛才我聽到有人說是81,你能告訴他為什么是91,而不是81嗎?
生:40+40=80,5+6=11,80+11=91。
師:那么,這位同學脫口而出說81,你知道他可能是怎么想的`嗎?
生:他可能想,個位相加是11,就寫1,而十位相加是8,就寫8,把個位的滿十進一給忘了。
師:看來,我們得特別注意進位這種情況。
周文欣:三(1)和三(3)班一共有多少位同學?
有了上述問題的討論,這道不進位加法的難度就大為降低了。我們的教學預設總是先易后難,然而課堂的生成讓你無法料及,不過先出現進位加法也無礙,學生有能力去解決。
接下來的環節:利用教材上兩道例題當練習;之后讓學生看書,思考:書上的第一種想法是什么意思,在完成“做一做”中的題目。大部分學生還是選擇第二種方法完成口算,而第一種是遵循教材的邏輯起點,并非學生學習的真實現狀。
課至此,還有近8分鐘,讓學生完成《課堂作業本》。
發現了兩個問題掌握不好:一是進位口算;二是找規律填空——17,34,51,68,( )。
改完作業,一學生跑來開玩笑地說:“吳老師,你怎么都喜歡用學校里的東西來上課?”
“是嗎?”
“你上次用學校里的作息時間表啊”。
“哦,這樣上課你們喜歡嗎?”
“還不錯!”說著,她跑開了。
靜下心來,捫心自問:我為什么要身邊的素材上數學課?自我“辯護詞”是: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親和力”,感受到數學的實際應用性。另外,這也是對自己的另一種“考驗”,就算是吧!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4
上完這節課,感觸很多,關于學生的、自身的和新課程標準的,好的或者不好的。簡單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生活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是學生感知事物、獲取知識、追求和探索新問題、發展思維的強大內驅力,而對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最好的激發是誘發學生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在這節課上,通過創設一個完整的情境——小浪底之旅,用新鮮的話題,美麗的風景刺激學生的感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為學生的學習研究搭建良好的平臺。
關于范老師提到的此類情景創設有欺騙學生之嫌的問題,在設計課時,我也考慮到了,但只是覺得這樣創設情境不太合適,并沒有找到問題的突破口,這樣的情境對于天真、愛幻想的低年級學生來說勉強奏效,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的增加,會漸漸對此類假設性的情境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厭煩情緒。這一點也是有待于改進的地方。
二、重視基礎知識的形成和掌握,使教學目標落在實處。
一節課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是永恒的主題。在課改過程中,我們既要體現改革的基本思想,也要繼承過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學生達到基本教學目標。這節課中,展開部分主要采用算用結合,以用促算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如:首先電腦出示學生去小浪底游玩的熱鬧場景,給出每個班的人數和船的限乘人數,引出本節課內容,讓學生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
三、充分把握學生,提出多種預設。
“算法多樣化”是課改倡導的新理念之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有很多的`想法,所以課前我把學生可能會用的口算方法列出來,這樣在課堂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補充和引導。如在教學“37+38”的口算方法時,由于學生方法比較單一,我又補充一種我自己認為比較有價值的方法“37+40-2”,學生又類推出了“40+40=802+3=580-5=75”的方法,這對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的形成有促進作用。
還有一些問題是我沒有預想到的,如:在計算一年級兩個班、二年級兩班的總數之后,得出此方案不可行,我設問:那我們該怎么乘船呢?我以為學生會重新設計方案,但一部分學生馬上說從二年級的75人中抽3人和一年級坐同一條船。學生能想到這種方法有點出乎意料,我覺得提出這種方法的學生比較善于動腦思考問題。
這節課上除了以上這些情況外,還有一些問題,如:沒有根據學生的思維及時調整教學預案,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學習、研究等。我覺得這些與自身素質有關,有待于今后繼續努力,不斷提高。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5
“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基礎上學習的內容。
學生可以借助以前學習的口算方法來解決計算問題,但本節課重點是學習筆算加法的算理。反思這一節課,新課前對一年級的口算進行復習,強調算理很有必要,為本節課筆算奠定了基礎,但是如果把后面例題計算拆開擺在口算復習中,對后面筆算起到更好的作用。
兩位數加兩位數筆算(不進位加),教材創設情境如下:小學二年級四個班去游樂園,人數分別是36、30、35、34人,如果一輛大客車限坐70人,哪兩個班學生可以合乘一輛車?本節課只需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豎式,但當我提出:“哪兩個班學生可以合乘一輛車?”這一問題,經過學生的補充,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案,對于進位加的我把他們都寫在了一個角落,作為課堂最后的拓展題讓學生思考。在講解例題一的時候,我巧妙的利用了小棒圖,把小棒圖豎起來擺,使得豎式形象化,接著把形象的小棒圖再抽象成數字。
這一環節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豎式的算理。再通過練習判斷,使得學生對筆算時出現的種種情況有所警惕,從而都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但是在處理本課的時候,有以下幾點做得不夠好:1.沒有深入的解釋“合成一輛車”和“準乘一輛車”,導致在提出問題“哪兩個班學生可以合乘一輛車?”后,還有學生提出后不確定是否可以合乘一輛車。2.由于上一環節沒有處理好,所以導致時間不夠,后期練習中的判斷改正題沒做,拓展題也沒做。這是本節課最值得檢討的地方。以后備課的時候一定要備好學生,備好教材的每一句話。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6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兩位數加一位數、兩位數加整十數基礎上進行的。掌握這部分口算,不僅在實際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學習筆算的基礎。通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一、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教學時,創設適合的情境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情境能讓學生盡快地融入到教學中來。因此,課堂上由買玩具引出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這樣一方面激發學生興趣,另一方面讓學生感知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
二、注重交流,發揮學生的集體智慧
交流是學生的天性,學生總愿意把自己知道的與別人一起分享。根據這一特點,在課堂上我要求學生說說自己口算的過程,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同時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口算方法多樣化
(1)44+25
①40+20=60,4+5=9,60+9=69
②先算44+20,再算64+5=69
③先算44+5,再算49+20=69
④先算25+40,再算65+4=69
(2)25+38
①20+30=50,5+8=13,50+13=63注意:個位滿十要向十位進一
②先算25+30,再算55+8=63
③25+8=33,33+30=63
允許算法多樣化,體現數學的個性化,讓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口算方法
四、練習形式多樣化
多樣的練習形式,使學生在掌握和鞏固計算技能的同時,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享受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帶來的樂趣。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7
這周學習了《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中的加法運算,包括不進位加和進位加兩大課時,在講兩位數加兩位數的時候,大部分同學由于暑假已經預習過,所以掌握的還不錯,但是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需要改進,比如在列豎式時,部分同學數位不對齊,當其中一個加數是一位數時,有同學不認真或者是不仔細就將其寫在十位下面,或者寫在十位與個位的中間,所以關于這一點需要加強,還有一種現象,在作業本上寫豎式,由于作業本上有橫線,學生在列豎式時就不畫橫線了,忽略了豎式橫線表示等號的意義。再有在做練習時,很多學生計算錯誤,該進位的不進位,不該進位的進位了。所以對于這一點還是需要強化練習。
對于兩位數加法的筆算方法,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交流,引導學生從列豎式對位、計算順序、進位等方面加以歸納匯報,從而強化了學生對計算方法的歸納總結,淡化了計算法則運算規定的文字表述內容,有利于學生理解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總結筆算法則,實際上是促進學生對100以內加法計算過程及其方法的理性認識。對剛進入二年級的同學們來說通常有一定的難度,應當給予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回憶、交流,大家相互啟發、共同總結是十分必要的。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8
在上這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了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的豎式計算及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的口算。
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學生通過擺小棒,撥計算器,理解當個位上兩個數相加滿10時,我們就會把這10根小棒捆成1捆,變為一個十。在研究豎式計算時,我就說,對于個位上的數相加滿十時,就要把這個十“存”起來,也就是要向十位進一,并且要求這個一要寫的小一些,在十位數的右下方。孩子們可以很好的接受。
但是也存在不足之處:
1.學生在實際列豎式計算時,對于進到十位的小1的處理上不理想,有的學生將小1寫的很大,他們雖然可以很清楚的說出要求,但是并不能規范書寫。
2.還有部分學生在滿十進一時,會說,但列豎式計算的時候,容易忘記加進上來的“1”。今后要加強這一方面的豎式訓練。
通過這節課,我覺得,我在引導學生思考和讓學生自主地去討論、思索,這一方面做的'還不好。我明白當學生有了不同的想法或困惑時,教師要以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恰當點撥、引導,使學生進一步反思,找到正確的方法并得出正確答案。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9
在小學階段學好計算,形成一定的計算技能,并逐步做到計算方法合理、靈活,能讓學生終生受益。因此,教師要特別重視有關計算的教學。
傳統的小學數學計算課,往往是教師講清法則,學生牢記法則并通過模仿例題,然后進行機械的反復操作,達到計算的熟練程度。課堂枯燥,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厚。新課程則改變了原有的學習方式,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把靜態的情景動態化,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出數學問題。然后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大膽猜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方式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筆算”(不進位加)時,我利用教材中的內容創設情境如下:小學二年級四個班去參觀博物館,人數分別是36、30、35、34人,如果一輛大客車限坐70人,哪兩個班學生可以合乘一輛車?本節課只需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豎式,但當我提出:“哪兩個班學生可以合乘一輛車?”這一問題,學生們分別想到了二(1)班和二(4)班合乘一輛車,二(2)班和二(3)班合乘一輛車,也可以二(1)和二(2)班乘一輛,二(3)和二(4)班乘一輛,“這樣乘車到底行不行?”這個問題,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教材主題圖是一個開放性的情境,由此情境學生將面對進位和不進位的加法,教師要靈活的調控先解決不進位加法,把進位加留作懸念,作為下節課的開始,學生可能會更有興趣嘗試解決新問題。教材設計給予了學生許多思維的空間,讓學生在寬暢的思維空間展開多角度思維,使各方面的能力、技能都得到發展,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開發與培育,真正成為知識的發現者、探索者,例如在教學兩位數的進位加法時,有的同學用動手擺小棒的方法,有的用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口算方法,有的想到了列豎式的方法,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學生學的積極主動,興趣盎然,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最后進行算法的優化,讓學生通過多次的.驗證,從多種算法中選取學生認為簡便的計算方法,我對于本節課重點學習的列豎式計算的方法進行了重點的強調,對于列豎式計算的方法,書寫要求進行了規范,為今后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在教學筆算加法的時候,我們允許學生既可以個位加起,也可以從十位加起。為此,孩子們開始“爭吵”起來。到底哪種方法簡便呢?贊同從十位加起的學生認為,我們在寫數的時候都是先寫十位上的數,再寫個位上的數,從十位加起更符合我們的書寫習慣。而贊同從個位加起的學生認為,如果遇到進位加法的時候,先算十位,再算個位進位的時,十位上又要多算一次,這樣計算起來比較麻煩。有的孩子最后總結說,不進位的時候既可以先算個位,也可以先算十位;而進位的時候,還是最好先算個位再算十位。
這節課由于用了過多的時間讓學生討論交流,雖然練習的量少了一些,但我覺得孩子們的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這樣安排還是值得的。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10
本節課主要教學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了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的豎式及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口算加法。本節課的目標是讓學生理解個位滿十向十位進“1”的'算理,并能正確進行筆算加法。由于學生已經有了知識經驗基礎,設計這節課時,我覺得依據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學生完全可以通過小組活動,自主探究,得出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所以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提煉出問題,再進行合作交流得出計算方法。
各組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得出了多種方法,擺小棒、口算、撥計數器、豎式等方法,并且學生都能主動上臺與其他組的同學進行交流。通過讓學生觀察“例題”和“試一試”后,交流“在列豎式時需要注意什么?”這一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出筆算進位加法時需要注意的事項,不僅利于學生記憶,而且也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正確率。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啟發,相互學習,在不同觀點碰撞中產生絢爛的火花,培養他們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考交流習慣。
在練習中,學生出現了諸如從十位相加的,也有不進位的,或是進位后忘加1這樣的錯誤,在后面的練習中,加強這方面的輔導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11
兩位數加兩位數連續進位加法是在“萬以內的加法(一)”的基礎上教學的。掌握連續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是本課的重點。以往計算教學總是讓學生感到比較枯燥,為避免這一點,又順利達到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以下三點:
一、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學習計算。
《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將應用題與計算有機結合。本課就從學生熟悉的關于中國特有動物的統計表中獲得數學信息,產生數學問題進行計算解答,使學生感到計算與生活的聯系。
二、注意運用知識的“遷移”方法來學習新知。
運用遷移,使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影響,是經常采用的有效方法。學生已學過幾百幾十加幾百幾十的進位加法,本課通過對舊知的回顧,激起了學生對加法計算法則的記憶,再引導學生采用嘗試、討論的方法學習新的內容,充分發揮了知識的遷移效力,又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三、多種形式的練習提高計算的準確率。
針對計算的枯燥,在鞏固的環節中,我設計了形式不同的練習題讓學生練習,激發學生做計算的興趣。
一節下來,我發現雖然進位加法不是新知識,但學生在計算連續進位的加法時容易發生忘記加進位1的情況,造成錯誤率較高。所以除了提高練習的強度外,還要有一些針對性的練習,來強化提示學生容易忽視的問題。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12
這部分內容是在萬以內數的認識以及100以內的加減法的基礎上教學的,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是100以內口算的延續,是在100以內口算和筆算的基礎上教學的。這部分內容不僅在實際中應用廣泛,而且是以后學習筆算的基礎,必須切實學好。教材以“二年級四個班的同學準備去鳥島乘船”為素材引導學生在現實在情境中提出問題、探究算法,在多種口算方法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正確地進行口算。我班學生對“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口算掌握得較好,90%的學生能正確、快速地口算,所以我認為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對他們來說不是一個難題,能通過自已的努力自主探究口算的方法,即使最差的學生也會用想豎式的方法來進行口算。為此我設想采用“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自主探究交流完善——多項訓練 鞏固提高”的程序開展教學。通過教學不僅使學生掌握兩位數加兩位的口算方法,能正確地口算,培養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問題的能力、在交流中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并且使學生體驗運用“遷移、轉化”的方法來解決新問題的數學學習方法。
教學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92——93頁的例1及相應的練習。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在解決問題中自主探究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2、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表達的能力和計算能力。
3、在教學中滲透“遷移、轉化”數學學習方法,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學習樂趣。
教學重點: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究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教學難點:掌握適合自已的口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教學準備:課件、卡片
教學過程:
課前熱身:口算(兩位數加減一位數、整十數及整十數加減整十數。隨便選幾題引導學生說出口算方法。)
9+16 24+70 90-40 56+5 77-4 57+9 53+20 30+70
64-40 82-8 98-9 25+9 79-70 9+60 44+5 47+20
一、 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
師:你們喜歡春天嗎?我們一起欣賞春天吧!春天來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大地披上了綠裝,正是春游的好時間。瞧,春苗小學二年級四個班的同學正準備乘船去鳥島玩呢!(出示課件)
師:你從圖中了解到了哪些數學信息?
生:我知道了二(1)班23人;二(2)班31人;二(3)班32人;二(4)班39人;一條船限乘68人。
師:一個班坐一條船太浪費,他們準備每兩個班合坐一條船,你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哪些與乘船有關的問題呢?
(生提出問題,師相機板書)
生1: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條船嗎?
二(3)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條船嗎?
師:這是一種乘船方案,還有嗎?
生2: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條船嗎?
二(2)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條船嗎?
生3:二(1)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條船嗎?
二(2)和二(3)班能合乘一條船嗎?
師:我們在設計乘船方案時按順序依次考慮二(1)班和哪個班合乘,再把剩下的兩個班合乘,這樣比較有序,不會遺漏。
二、 自主探究 交流完善
師:怎樣才能知道每兩個班能不能合能一條船呢?
生:先把這兩個班的.人數加起來再與68比。
師:我們一起來看第一種乘船方案。二(1)班和二(2)班能不能合乘一條船嗎?怎樣列式?
生:23+31(生說師板書)
師:你會口算嗎?請同學們先自己思考,找到口算方法后再和同桌說說自已的方法。(學生活動,教師了解)
師:都有自己的方法了,誰來說說你的口算過程?(生交流師板書,鼓勵學生展示自己與眾不同的方法)
生1:先算20+30=50,再算3+1=4,最后算50+4=54。
生2:先算23+30=53,再算53+1=54。
生3:先算31+20=51,再算51+3=54。
師:真是人多智慧廣呀!同一道題我們找到了這么多口算方法,比較一下,這么多方法有什么相通的地方?
生:都是先把其中的一個數或兩個數折分變成以前學過的算式口算
師:你們真是太了不起了!當遇到不會的問題時能主動想辦法把新問題變成已會解決的問題,這就是我們數學中常用的轉化方法,希望你們多多應用這種方法去學習更多的知識,解決更多的問題。
師:這些方法都可以但哪一種方法簡便一些呢?
生:第二種,因為只用了兩步。
師:為什么第二種和第三種只用了兩步?
生:因為只分了一個數。
師:像這樣的兩位數口算通常采用分一個數的方法來計算。
師:看一看,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條船嗎?
生:能。
師:誰來口答?(生說師板書)
師: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剩下的二(3)班和二(4)班能合乘嗎?怎樣列式?
生:32+39(板書)
師:能口算嗎?誰來說一說你的口算方法。
生1:先算32+30=62,再算62+9=71。
生2:先算39+30=69,再算69+2=71。
師:看來計算方法和上面的一樣呀,都是先分后算。這兩個班能合乘一條船嗎?為什么?
生:不能,因為超過了71人。
師:看來這種乘船方案不合適,請同學們再看看剩下的方案可行嗎?(生獨立在草稿本上列式解決,然后交流)
師:我們猜想了這么多乘船方案,回過頭來看一下,你認為怎樣乘船最合理呢?
生:二(1)班和二(4)班同乘一條,二(2)和二(3)同乘一條。
師:其實解決這樣的搭配問題一種簡單的思考方法,誰發現了?
生:最少的和最多的放在一起。二(1)班和二(4)班同乘一條,二(2)和二(3)同乘一條最合適。今天我們一起解決了春苗小學二年級四個班去鳥島玩與乘船有關的問題,在解決問題中你們又學會了什么新本領?是怎么學會的?(揭示課題)
生:我學會了口算兩位數的加法
……
師:這節課我們學會了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并且還學會了轉化的學習方法。大家表現得非常不錯,他們邀請大家一起去欣賞鳥島美麗的風光!(播放課件)
三、多項訓練 鞏固提高
1、摘蘋果
2、連一連。
3、看圖提問并解答。
四、作業:
1、看題直接寫得數(限時3分鐘)。
53+36 37+54 67-15 34-26 32+46 15+65
74-16 83-68 34+56 100-79 46-24 90-45
2、填( )。
17+45=( ) 48-29=( )
96-78=( ) 19+76=( )
( )+58=84 70-( )=38
( )-53=38 63-( )=26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13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設計,力爭創設良好的情境,讓學生始終在情境中進行學習。縱觀這一節課,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規律和生活實際,選取學生最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內容,創設海底世界這樣一個情境,情境中展現了許多豐富多彩生動的魚類,既是對前面教學情境的延續,也是為新授中研究魚的問題作鋪墊。當學生看到在自己喜歡的事物時,馬上就產生了興趣,這樣就抓住了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生動有趣的情境一下就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和積極探索的欲望。
二、引導學生由學數學轉向做數學
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學生學習新知過程中,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學具進行操作,在小組內進行交流,驗證14+28結果到底是三十多,還是四十多。學生動腦想一想,動手擺一擺,動口說一說,切實感悟小棒滿十捆成一捆,木塊滿十排成一排,個位上珠子滿十可以在十位上撥一個珠子表示的道理。學生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感受到知識的生成過程,從而把學數學變為做數學。
三、由直觀到抽象,培養學生抽象思維
介于學生的實際年齡和認知特點,其具體形象思維好與抽象思維,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學具先來擺一擺,然后進行展示交流,滿十根小棒捆成一捆,滿十個木塊排成一排。在計數器的演示過程,通過撥珠活動,直觀的顯示個位上滿十個珠子可以用十位上的一個珠子表示,一步一步進行引導,從直觀到抽象,為后面數的'計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團隊精神
在教學中,教師注重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培養他們合作、探究、交流良好的習慣。在課堂評價中,教師注重評價的多樣性,在個體評價的同時,把每個小組作為一個評價的整體,哪個同學表現優秀,就可以獎給一朵小紅花,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小紅花的價值性,不但提高了本組同學的學習熱情,同時也會激發其他小組同學的學習積極性。 不足之處是:個別學生在滿十進一時會說,但列豎式的時候,容易出錯!今后要加強這一方面的豎式訓練!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14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了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的豎式計算及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的口算。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我依據學生已有的舊知識,通過小組活動的形式,讓學生自主探究,從而得出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本節課我放手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發現解題中,當個位上的數相加滿十時,要向十位進一,這個一要寫的小一些,在十位數的右下方。在本節課中,突出了以下兩大特點:
首先,教師角色的轉變。《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和單純的知識傳授者,教師的作用體現在引導學生思考和尋找眼前的問題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之間的關聯方面,為學生創設一個自主探究的情境與空間,讓學生自主地去討論、思索,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當學生有了不同的'想法或困惑時,教師就要以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恰當點撥、引導,使學生進一步反思,找到正確的方法并得出正確答案。在本節課中,我拋磚引玉的將問題拋出,讓學生在四人小組中通過擺小棒,撥計算器,理解當個位上兩數相加滿10時,我們就會把這10根小棒捆成1捆,變為一個十。在研究豎式計算時,我就點了一下,對于滿10怎么向十位進1,孩子可以很好的接受。
其次,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本節課注重了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學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小組討論中發表自己的想法,同時也學會去聆聽別人的意見并作出適當的評價和補充。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啟發,相互學習,在不同觀點碰撞中產生絢爛的火花,培養他們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考交流習慣,并在一定程度上訓練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數學語言。
不足之處在于學生在實際列豎式計算時,對于進到十位的小1的處理上不理想,有的學生將小1寫的很大,我問答這個1要怎么寫時,他們可以很清楚的說出要求。其次,有部分學生在自己第一次列豎式計算時出現了這樣的錯誤:
3 8
+ 2 4
1
——————6 2學生將小1自成一行。我下面要加強對學生做題的多練習,在練習中讓孩子明白兩位數加兩位數豎式計算時要注意哪些點。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15
《兩位數加減兩位口算》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第一課時,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口算兩位數加整十數、一位數以及兩位數筆算加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
這節課的知識點比較容易掌握,重點是要學生掌握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口算方法。我們知道口算是一種不借助計算工具,只依靠記憶、思維和語言進行計算直接得出結果的計算方法和方式。雖然口算的結果是外顯的,但口算的思維過程即是內隱的。也正因為口算過程的內隱性,所以也就有了口算方法的多樣性。新課程標準里也提到:“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因此,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更多的注重了對學生算法多樣化的教學。
一、“23+31”教學片斷(1)
師:你是怎樣計算23+31的?
生1:先算20+30=50,再算3+1=4,最后算50+4=54.,所以23+31=54。
生2:先算23+30=53,再算53+1=54,所以23+31=54。
生3(按捺不住):老師,還可以這樣算,先算20+31=51,再算51+3=54,所以23+31=54。
生4:我先算30+30=60,再算60-7=53,最后算53+1=54,所以23+31=54。
分析:倡導算法多樣化是基于原來的計算教學中“計算方法單一、過于注重技能的發展、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等問題提出來的,主要著眼于讓學生經歷探索運算方法的過程,體驗算法的多樣化。因此,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適當引導學生:“你是怎樣算的?”從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讓他們自主交流,為自己選擇合適的算法,這也為不同的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注重算法的多樣化,但并不是像解決問題一樣“一題多解”,算法越多越好,這也是很多人對算法多樣化產生的一個誤區,就像上面所曾顯得學生算法,雖然提出的方法很多,但是不難看出,有些算法過于繁瑣,或是思維層次由高到低,其實這與算法多樣性目的是不相符的,因此,在學生提出多種算法后,我又加強了學生對算法優化的學習。
二、“23+31”教學片斷(2)
師:剛才這幾種算法中,你喜歡用什么方法計算?
生1:我喜歡用第一種方法。
生2:我喜歡用第二種方法。
生3:我喜歡用第三種方法。
生4:我喜歡用第四種方法。
師小結:我們今天主要學習用第一種和第二種方法來進行口算,第三種方法在算理上和第二種是一樣的。現在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這兩種方法的計算過程,然后用這些方法來做下面各題。
分析:在算法多樣化的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發揮,思維處于活躍的狀態。算法有多種多樣,作為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各種算法的特點,選擇合適自己的.算法。在這節課中,學生之前所說的方法較多,可以看出,方法2和方法3是同一類,方法4在計算思路比較麻煩,因此我適時引導學生選擇運用普遍口算方法,其實也是幫助學生優化算法,正是教師的有效引領,讓學生經歷了從多樣化到優化的過程,學生擇善而從之,這是“優化”帶來的反應,是學生“選擇”的結果。
新課標指出要提倡算法的多樣化,它的目的其實也就是對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尊重,有利于培養學生高水平的數學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具體地分析具體情況”的意識。但是我認為算法多樣化不是沒有目的性的將所有算法堆砌在一起,因此在這節課設計中,我不僅讓學生體會算法的多樣化,還要引導學生優化算法,在多中選優,真正學會普遍使用的計算方法。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的教學反思06-22
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教學反思06-28
《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教學反思04-14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10-20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03-07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06-12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04-21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04-21
《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教學反思范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