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手》的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雙手》的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雙手》的教學反思1
在家休了一年多,回來教的又是自己不在行的高年級語文,真是不知道教什么也不知道怎么教,已經是愁緒萬千,還沒學到點什么,又接到講示范課的任務,本想聽完幾位老師的示范課之后學習學習再講,結果學校安排第一個講,像挨了一頭悶棍,我真有點傻眼了。沒辦法,課還是要上的,整理整理心情,我投入了艱難的痛苦的準備過程。
首先是對教學理念的準備。離開課堂一年多時間,不知道教學理念又有了怎樣的變化,每天晚上我都要翻閱兩三本《山東教育》,尋找對語文閱讀教學指導建議的文章以及一些名家大家的課堂實錄,反復閱讀,反復體會,尋找有價值的內容。經過對一些課堂實錄的研究,我覺得閱讀教學仍然是以讀為主,按照這個理念我開始了對這節課的設計。
其次是對課文的準備。我覺得自己的語文底子很差,所以首先將課文出聲地讀了好幾遍,這好幾遍只是處理了生字的問題,確信自己能將課文讀準確讀熟練,但課文的條理一直沒有理清,又讀了很多遍(真的是很多遍,記不清是否有20多遍),并反復對照參考書才理清了課文條理,掌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最后就是備課了。課文的條理理清之后,我才找到了這節課的切入點和情感點:就是通過對張迎善的手的特點的研究,發現這雙手形成的原因,感受張迎善的美好心靈。由于現在的課堂是生成的課堂,所以當導入設計好之后我就無法進行下面的備課,因為不知道學生會回答什么。于是就將這節課的目標、重點、難點反復琢磨,做到了然于胸。
課后我覺得這節課教學效果不錯,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優點:
一、這節課的設計線索清楚。抓住張迎善的手的特點將課文穿起來。著重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張迎善的手是什么樣的,二是張迎善的手為什么會變成這個樣子,在研究的過程中,升華學生的情感。
二、朗讀指導有點有面。在講讀課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抓住細節理解人物。在朗讀的'指導過程中我沒有過形式,而是抓住重點句子,重點詞語讓學生體會人物的心情,通過個人自讀自悟、齊讀、指名讀等各種方式讓學生進行更有效的朗讀。當然由于水平有限這節課還有很多漏洞比如數字計算錯誤,每月手往土里插十萬多次,而我算成一萬多次,使學生的感受大打折扣,板書中也存在錯誤,一個重要的環節在學生明白張迎善的手形成原因之后讓學生再找詞語形容他的手也遺漏了,影響了學生感情的升華。總之我需要努力的地方還很多,今后我將繼續進行教學研究,讓自己的教學水平更進一步。
《一雙手》的教學反思2
《一雙手》是四年級下冊第4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篇文章通過對林業工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迎善一雙奇手的細節描寫,透射出這位普通勞動者為綠化祖國,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獻的高尚情懷。課文兩次對張迎善的手作了特寫,第一處多次運用了比喻句,這些打比喻句,凸現了這雙手的與眾不同。第二處通過數字描寫的方法讓人感受到這雙手是天下第一號大手。
《一雙手》這篇文章盡管樸實無華,但對于四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要透過一雙手,體會出林業工人張迎善這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平凡之中的偉大,并產生敬佩之情實屬不易。在教學過程中我緊緊抓住文中描寫“手”的外形,以及形成這雙手的原因幾段文字,借助看、比手的模型這種方式,讓學生在靜心回想中調動起對鼓皮、干蘑這些事物已有經驗的體會,感受張迎善這雙手的與眾不同,引發學生的好奇之心,在探究原因的`過程之中關注數字描寫,在圈畫、演算中思考,從而幫助學生將無聲的文字變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一個看似普通實則不普通的林業工人――張迎善在學生的心目中立了起來。
在這節課中我盡量引導學生充分朗讀,以讀代講,以讀代教,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大膽質疑。課前布置學生做好預習,在預習中讓學生通過自學掃除障礙(生字、詞語意思、熟讀課文、主要內容等),初讀課文后,針對文章內容進一步質疑,并幫助學生梳理質疑,以此開放學生思維的空間,讓學生在質疑中明確學習的方向。
《一雙手》的教學反思3
在新課改中,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落實三維目標,帶給學生一個全新的課堂,能夠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提供一切有效的幫助。我進行了嘗試,從而得出了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著力落實三維目標:
一、住文本,讓學生聽起來、讀起來、說起來、寫起來
新課標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維度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提高,而知識和能力就是大廈的基座,基座穩固了,語文教學的根基才不會產生動搖,上層建筑也才能發展得越高。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結合起來,這是我們語文教學應完成的一個目標。在語文教學中,要落實的能力目標主要是聽、說、讀、寫。在課堂教學中,我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了這幾個方面的綜合訓練。讓學生大聲的朗讀課文,整體感知這雙手,讓學生用一個固定的句式說一說張迎善有一雙什么樣的手,請同學聽一聽,并且為我們最可愛的人——張迎善致頒獎詞,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角色轉變,讓過程與方法更民主、更自由。
教學過程是一個雙邊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轉變角色作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有效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拿出尺子量自己手的長度、寬度、厚度并且和主人公比一比,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起來了;在為“手建檔案”這一環節,同學們一聽檔案很陌生,非常想知道有關檔案的信息,從而也激發了他們找答案的動力。
三、隨風潛入夜,讓情感教育水到渠成
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新課程的一個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學具有教育性規律在新課程中的體現,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真心實意的“教”并且創造有利于學生感受,參與和體驗情感的機會。本節課中,讓學生拿自己的手和主人公的手進行比較,初步感受主人公的獨特之處,再通過仔細分析了“手丑”的原因之后,讓學生談感受,還認為“手丑”么?學生在入情入理的讀書感悟、交流后,學生的情感心弦被撥動,思想變得豐富起來,他們通過一雙手,看到的不僅僅是一雙奇特的'手,他們看到了勞動者的美,看到了因為勞動而獲得的財富,看到了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品質,他們由衷地想要去贊美他,所以在頒獎辭這一環節,學生有感而發,讓他們在自然而然中形成個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讓他們由這樣一位普通的勞動者而拓寬開去,看看還有哪些人和張迎善是有一樣品質的,同學們自然會去觀察,會去感恩這些默默無聞奉獻的人。同學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一雙手》的教學反思4
這篇課文盡管樸實無華,但對于學生來說,要透過一雙手,體會出林業工人張迎善這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平凡之中的偉大,并產生敬佩之情實屬不易。
圍繞這幾個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有效的教學環節:
〈一〉、整體感知,認識一雙手
在教學過程中,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手”的外形,說說這雙手給你的整體印象是什么?
〈二〉、細讀課文,解讀一雙手
(1)首先通過抓7個具體描寫張迎善的手的句子,感受雙手的堅硬粗糙,寬大以及傷痕累累。在這個環節中我要求⑴找出具體描寫張迎善的手的特征的語句,并在書上做出適當的圈點和評注。⑵說說在你的眼中,張迎善的手是一雙什么樣的手?可以用“這是一雙的手”的句式來交流。重視了學生的自學讓他們在小組交流、討論,進而理解手的特點,這樣即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把握了課文的中心。他們學得輕松,學得主動,學得扎室,在無意中體會了文章的中心。通過量我們手的大小,與和張迎善的手相同大小的圖形直接接觸對比,非常形象直觀地體會到這是一雙天下第一號大手。同時,鼓勵孩子把自己對這雙手的體會用個性化的朗讀表達出來,通過個別生讀、想讀的讀、男女生互讀、師范讀生想象后再讀等多樣化的朗讀方式深化學生的內心體驗
(2)通過學習8——19段,在學習中重點通過對“每天載一千多棵樹、手往土里得插三四千次、十天、二十天”等數字的體會,讓孩子自己動手算出張迎善的手與土壤接觸的次數是多么的頻繁,從而達到與作者的情感共鳴由衷地贊嘆這是一雙比鋼鐵還堅硬的手;還抓住“26萬,33坰,44.5坰,1300立方米,3500層積立方米”這些給人深刻印象的數字,鼓勵學生把這些抽象難懂的數字與我們熟悉的學校面積做對比,了解到張迎善造的這33坰林幾乎相當于50個學校那么大;而他所改造的44。5坰跡地林和次生林,也就將近66個學校那么大。他所生產的1300立方米木材,放在我們的教學樓里,要蓋450層!讓學生非常深刻地感受到這雙手所創造的奇跡,此時此刻,學生面對這樣一雙手,對它的認識已經比上課之初深刻了許多,以“你覺得這還是一雙怎樣的手?”這個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讓學生在自由表達中重塑對這雙手的情感建構,透過這雙手感受到這位普通勞動者為綠化祖國,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獻的高尚情懷。
〈三〉、情感升華,贊美一雙手
通過課件放映錄象將這種崇敬和贊嘆推向高潮,聯想升情。作者說:看著這雙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綠的森林。孩子們,看著這雙手你還看到了什么?此時透過這雙手學生看到的'已經不僅僅是一雙手了,是一車車的木材,是一彎彎的清泉,是一群群的小動物,也可能是張迎善以及和張迎善一樣的勞動者美好的心靈,幸福的笑臉……
〈四〉總結全文,讀寫結合
從課堂的反饋情況來看,這一教學設計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另外也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循序漸進的加深對課文內容和主旨的理解。在這四個板塊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緊扣文本進行教學,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開始的整體感知和細讀課文部分,注重聽、讀和說,后面的情感升華部分,注重讀和寫,這堂課聽說讀寫貫穿始終,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訓練。
當然在本節課中也有讓我覺得遺憾的地方。例如:在指導學生朗讀的時候,應再多給學生創設情景,必要的時候要給他們進行范讀,在體會到這雙手創造了無限的財富后,再回顧關于手的具體描寫的句子,孩子的體驗不同了,效果可能會更好。
總之,今后我會更加努力是自己做的更棒!
《一雙手》的教學反思5
《一雙手》是主要是通過對林業工人張迎善一雙“簡直是半截老松木“的手的描寫,塑造飽經風霜、無私奉獻的勞動者樸實感人的形象。課文內容簡練,學生容易掌握。學習這篇課文,重點一是學習如何抓住特征,多角度細致準確地描寫來手,進一步理解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二是學習通過手來>寫人的手法。
教后體會
一、課堂環節比較緊湊。
由《故鄉》簡捷的導入新課,展示目標,強調重點,通過整體感知,讓學生帶著問題全面了解課文,劃出重要的字詞和體現手的特征的句子。讓學生先讀書了解,然后找句子品讀體會,個人讀,小組評,交流討論,公開說法,大家補充,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完成>對手的特征的把握,以及所用的手法,理解了主人公的崇高思想,通過教師點撥進一步理解普通勞動人民的奉獻精神。通過當堂訓練拓展了主題。
二、教材挖掘比較深刻。
抓住了“描寫手的特征來突出人物”這個主要特點,學生在結合學案問題解答的過程中,既有了對人物明確的認識,又不乏樂趣,加深了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在拓展文章的主題時,又穿插了楊朔的《荔枝蜜》讓學生理解勞動者的.奉獻精神,并且由“手”展開聯想。通過比較閏土的手,父親的手,張迎善的手,讓學生比較手的相同點與不同點,聯想文章的背景與主題,來理解在新社會,在新中國的建設中勞動人民的奉獻精神,拓展了文章的主題,幫助學生能夠進一步理解結合主題來寫手的方法。
三、學生討論不夠充分。
因為時間緊迫,所以在有些地方還不是很理想。
比如:為了節省出時間讓學生閱讀后面的小短文,在處理完“通過描寫手來突出人物品質”這個重點之后,由于倉促,所以沒有來得及進一步的展開。對三雙手的比較沒來得及完全展開,學生對“手與文章主題”理解不夠。
總的來看,教授這篇課文雖然突出了重點,但是有一些細節還是應該引起思考,以便更好的服務于今后的教學。
《一雙手》的教學反思6
《一雙手》這篇文章樸實無華,但是對于從小生活在城市的四年級小學生來說,體會出林業工人張迎善這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平凡之中的偉大,并產生敬佩之情實屬不易。我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課文中描寫“手”的外形的重點句,以及為什么年僅32歲的年輕林業工人卻擁有這樣一雙手的原因的幾段文字,讓學生靜下心來研讀文本,借助看(課件出示張迎善那雙手的圖片)、摸(課前讓學生去操場旁邊摸一摸、握一握那棵老松樹,親自去感受)的方式,讓學生在靜心回想中調動起對老松木、鼓皮、老干蘑這些事物已有經驗的體會,感受張迎善這雙手的與眾不同,引發學生的好奇之心,在探究原因的過程中關注數字描寫,在圈畫、演算中思考,幫學生將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一個看似普通實則不普通的林業工人——張迎善在學生的心目中立了起來。
在這節課上,我讓學生對關鍵詞“老繭”理解,并拿生活中長老繭的人的手和張迎善布滿老繭的手比較,以便更深層地體會到他的手究竟堅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令我沒有想到的'是:居然有兩名同學談到自己手上的繭。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入情入境地讀書、感悟、交流,情感的心弦被撥動,思想變得豐富起來。當我問:“作者看著這雙手,看到了一山山翠綠的森林,你們看著這雙手,看到了什么?”時,學生們思想的火花被點燃,他們看到:張迎善正在林區忙碌的身影;一群群小動物們正在大森林中撒歡;張迎善看著小樹漸漸長大,那燦爛的笑容;??遺憾的是:由于時間關系,學生們談得沒有盡興。
《一雙手》的教學反思7
三月十二日,我講了《一雙手》這篇課文,這是一篇記敘文,從手的角度寫張迎善的巨大貢獻,贊美普通勞動者勤勞堅韌、敬業的高尚品質。這節課設計的初衷是結合學生認知實際以及四年級考試的要求來解讀文本、訓練能力,一堂課下來很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
一、激趣導入,迅速把學生引入課堂。本文是第四單元的第二課,我延續第一課的知識向學生提出了問題,“孩子們,手能傳遞親情,傳遞友愛,手還能做什么?”學生自由發言,營造了一個好的學習氛圍。接著我話鋒一轉說,有一雙與眾不同的手,你想知道主人用它干了什么嗎?順理成章的就把學生引進了課文的學習。
二、大膽質疑,本文繼續練習用“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提問?初讀課文后學生大膽質疑,針對主要人物提出了不同的問題“這是誰的一雙手?這是怎樣的一雙手?他的手為什么會似半截老松木?......”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看到孩子能夠大膽質疑我心中竊喜,知道孩子們學會了思考,我們帶著問題學習就有了動力。
三、教學板塊清晰,注重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多維訓練。這篇課文的內容相對來說比較淺顯,所以我在設計教學時分了三大板塊:1、整體感知,認識一雙手;2、細讀課文,解讀一雙手;3、情感升華,贊美一雙手。這一教學設計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另外也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循序漸進的加深對課文內容和主旨的理解。在這三個板塊的教學過程中我始終緊扣文本進行教學,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開始的整體感知和細讀課文部分,注重聽、讀和說,后面的情感升華部分,注重讀和寫,這堂課聽說讀寫貫穿始終,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訓練。
四、解題方法指導到位,教師的評價對學生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在本堂課教學的'三大環節中,每一個訓練點教師都有明確的方法指導,稍微難一點的都有示例配合講解,這樣使學生能有章可循,明確一類題的解答方法。例如,在“細讀課文,解讀一雙手”這一環節中,要求⑴找出具體描寫張迎善的手的特征的語句,并在書上做出適當的圈點和評注。⑵說說這是一雙怎樣的手?可以用“這是一雙 的手,你看: ”的句式交流。(方法:先運用文中的關鍵詞概括此手的特征,然后用文中的描寫句印證。)
如:這是一雙天下第一號大手,你看:它長24厘米,寬10厘米,厚2.5厘米。
這里既有方法的提示,又有例句的參照,指向性特別明確。也便于學生操作,學生在模仿的過程中,緊扣文本提煉內容,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表達能力。
五、抓住標點,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文章最后有一個省略號,我引導學生大膽想象,你還看到了什么?學生續寫的還好,比如“我看到了一座座翠綠的山,藍天白云,清澈的溪水在林中流淌,小鹿在河邊散步......”本環節升華了主題,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張迎善植樹的意義,在心里也更加敬佩這名林業工人了。幫學生確立了真確的價值導向。
以上這些方法在以后的教學中如能堅持,我想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解題能力必然得到實實在在的提高。
《一雙手》的教學反思8
三月十二日,我講了《一雙手》這篇課文,這是一篇記敘文,從手的角度寫張迎善的巨大貢獻,贊美普通勞動者勤勞堅韌、敬業的高尚品質。這節課設計的初衷是結合學生認知實際以及四年級考試的要求來解讀文本、訓練能力,一堂課下來很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
一、激趣導入,迅速把學生引入課堂。
本文是第四單元的第二課,我延續第一課的知識向學生提出了問題,“孩子們,手能傳遞親情,傳遞友愛,手還能做什么?”學生自由發言,營造了一個好的學習氛圍。接著我話鋒一轉說,有一雙與眾不同的手,你想知道主人用它干了什么嗎?順理成章的就把學生引進了課文的學習。
二、大膽質疑
本文繼續練習用“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提問?初讀課文后學生大膽質疑,針對主要人物提出了不同的問題“這是誰的一雙手?這是怎樣的一雙手?他的手為什么會似半截老松木?......”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看到孩子能夠大膽質疑我心中竊喜,知道孩子們學會了思考,我們帶著問題學習就有了動力。
三、教學板塊清晰,注重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多維訓練。
這篇課文的內容相對來說比較淺顯,所以我在設計教學時分了三大板塊:
1、整體感知,認識一雙手;
2、細讀課文,解讀一雙手;
3、情感升華,贊美一雙手。這一教學設計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另外也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循序漸進的加深對課文內容和主旨的理解。在這三個板塊的教學過程中我始終緊扣文本進行教學,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開始的整體感知和細讀課文部分,注重聽、讀和說,后面的情感升華部分,注重讀和寫,這堂課聽說讀寫貫穿始終,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訓練。
四、解題方法指導到位,教師的評價對學生具有明確的指向性。
在本堂課教學的三大環節中,每一個訓練點教師都有明確的方法指導,稍微難一點的都有示例配合講解,這樣使學生能有章可循,明確一類題的解答方法。例如,在“細讀課文,解讀一雙手”這一環節中,要求
⑴找出具體描寫張迎善的手的特征的語句,并在書上做出適當的`圈點和評注。
⑵說說這是一雙怎樣的手?可以用“這是一雙的手,你看: ”的句式交流。(方法:先運用文中的關鍵詞概括此手的特征,然后用文中的描寫句印證。)
如:這是一雙天下第一號大手,你看:它長24厘米,寬10厘米,厚2.5厘米。
這里既有方法的提示,又有例句的參照,指向性特別明確。也便于學生操作,學生在模仿的過程中,緊扣文本提煉內容,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表達能力。
五、抓住標點,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文章最后有一個省略號,我引導學生大膽想象,你還看到了什么?學生續寫的還好,比如“我看到了一座座翠綠的山,藍天白云,清澈的溪水在林中流淌,小鹿在河邊散步......”本環節升華了主題,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張迎善植樹的意義,在心里也更加敬佩這名林業工人了。幫學生確立了真確的價值導向。
以上這些方法在以后的教學中如能堅持,我想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解題能力必然得到實實在在的提高。
《一雙手》的教學反思9
本節課主要是引導幼兒在玩玩唱唱的過程中基本掌握游戲的規則和玩法,體驗與同伴一起愉快游戲的樂趣。
鼓勵幼兒根據歌詞內容大膽表演動作,培養其藝術表演能力,培養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體驗音樂的快樂和美。
教學亮點
《我們都有一雙手》這首歌曲我主要是以兒歌的形式引發幼兒的興趣。
在游戲中練習歌曲的節奏型:我們分別用拍手、拍腿、跺腳來練習。
教師擔當領唱,請幾位能力強的幼兒演唱齊唱部分,示范領唱和齊唱的演唱形式。
幼兒喜歡音樂,喜歡美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天生就樂與表現美,而這節課我就運用了孩子這一點,讓他們在音樂聲中充分的欣賞美和表現美,激發他們表現美的渴望,并從中培養幼兒共同創作互相交往的能力。
教學啟示
我在組織幼兒游戲時全面照顧能力強和能力弱的幼兒,膽子大、膽子小的幼兒也要輪流擔任領唱,對后者更要多給予鼓勵和幫助。
這節課的`歌曲旋律很好聽,充分體驗幼兒那種愉快的心情,所有的幼兒都融入到整節課中,充分體現了音樂帶給孩子那種愉悅。
孩子們通過自己的表情和動作把整首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問題與分析
教師與幼兒一起創編領唱部分的歌詞。
在日常活動中,教師可播放此音樂游戲的音樂,鼓勵幼兒自由選擇同伴自娛自樂。
《一雙手》的教學反思10
12月10日,我向語文組全體教師開設了組內公開課《一雙手》。這節課設計的初衷是結合學生知識能力的實際以及四年級應試的要求來解讀文本、訓練能力,一堂課下來很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受到了全組老師的一致好評。現就這堂課進行總結和反思:
一、激趣導入,迅速把學生引入課堂。四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很強,所以我在導入這一環節里,設計讓學生拿出尺子量自己的長度、寬度和厚度,并把數字報出來,看看誰的手最大、誰的手最小。學生果然非常感興趣,紛紛舉手報數。接著我話鋒一轉,把文中主人公的手的尺寸報了出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到底誰的手這么大?為什么這么大?于是順理成章的就把學生引進了課文的學習。
二、教學板塊清晰,注重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多維訓練。這篇課文的.內容相對來說比較淺顯,所以我在設計教學時分了三大板塊:1、整體感知,認識一雙手;2、細讀課文,解讀一雙手;3、情感升華,贊美一雙手。這一教學設計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另外也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循序漸進的加深對課文內容和主旨的理解。在這三個板塊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緊扣文本進行教學,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開始的整體感知和細讀課文部分,注重聽、讀和說,后面的情感升華部分,注重讀和寫,這堂課聽說讀寫貫穿始終,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訓練。
三、解題方法指導到位,教師的評價對學生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在本堂課教學是三大環節中,每一個訓練點教師都有明確的方法指導,稍微難一點的都有示例配合講解,這樣使學生能有章可循,明確一類題的解答方法。例如,在“細讀課文,解讀一雙手”這一環節中,要求⑴找出具體描寫張迎善的手的特征的語句,并在書上做出適當的圈點和評注。⑵說說在你的眼中,張迎善的手是一雙什么樣的手?
可以用“這是一雙 的手,你看: ”的句式交流。(方法:先運用文中的關鍵詞概括此手的特征,然后用文中的描寫句印證。)
如:這是一雙天下第一號大手,你看:它長24厘米,寬10厘米,厚2.5厘米。
這里既有方法的提示,又有例句的參照,指向性特別明確。可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居然還是出現了問題,有一個同學參照例句和方法的提示,完成了一個貌似正確的答案——“這是一雙創造綠色的手,你看:這雙手讓這位32歲的年輕林業個人……”。我及時抓住這個問題,給予提示,學生馬上意識到他找的內容不屬于具體描寫張迎善的手的特征的語句,盡管前面的概括是對的,但所找依據不符合題目要求也是不得分的。再如,在頒獎詞的寫作中,教師給出示例后指導寫法,學生在模仿的過程中,緊扣文本提煉內容,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表達能力。
以上這些方法在以后的教學中如能堅持,我想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解題能力必然得到實實在在的提高。
《一雙手》的教學反思11
《一雙手》這篇課文選自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的課文,這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語言細膩,情感真摯。在教學設計中,我主要抓兩點入手,通過反復地朗讀去品味語言時,先探究修辭手法,想象情景,品味情感三步走;再抓住這雙手中蘊含的情感啟發學生練習寫作,運用這節課所學的知識去寫一雙手,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通過播放《手影表演》視頻為導入,以一雙靈巧的手吸引學生,再引入課題,借助反差讓學生感受文中奇特的手。師生合作配樂朗讀全文,讓學生在齊讀中體會情感,接著自由放聲朗讀,思考探究問題。找出文中描寫這雙手的句子后,再讀,再次感受這雙手的奇特。品味語言時,我做到了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去啟發學生感受這雙手,效果比較好。在探尋這雙奇特的`手形成原因時,我以“插”、“磨”兩字入手,讓學生從體會磨損受傷的手轉向聯想這雙手的主人,感受主人公的精神品質。再設計“看著這雙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啟發學生大膽想象,明確學習作者借助一雙手去描寫人物的方法,感受這雙手升華的情感。最后讓學生帶著這份情感,運用修辭手法,大膽的想象,圍繞“我最熟悉的手”去寫一個不少于50字的小片段,通過練習,讓學生從課文走向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手,寫出屬于自己真情實感的一雙手。學生展示作品時,作品語言比較細膩,而且發現學生都留心生活,寫出了自己親人雙手的特點,大家也能感受到這雙手中蘊含的情感。在點評時,我留意學生寫的內容與情感,抓住這兩點去肯定學生,在表揚中去激發學生寫作與表達。但我發現學生在表達時也過于拘謹,如果能夠放輕松些,表達的效果會更好,在今后的日子中,我還需加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心理素質的培養。
《一雙手》的教學反思12
3月21日,我承擔了市級高校課堂實驗評估驗收公開課《一雙手》。這節課設計的初衷是結合學生知識能力的實際以及四年級應試的要求來解讀文本、訓練能力,一堂課下來很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受到了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現就這堂課進行總結和反思:
一、三單設計質量高。
“一案三單”的質量好壞會直接影響到課堂上學生自學課文的效果。在上課前,我就細致研究教材,在生成單上設計了四個問題:“這雙手的特點”“這雙手怎樣形成的”“那些數字給你留下了印象”“通過這雙手表達了什么”。問題的階梯度把握很好,逐步深入,涉及重難點。
二學生敢于追問。
語文課堂學習的內容涉及方方面面,生成單上的四個問題遠遠不能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課文,所以在實驗過程中,我一直堅持培養學生的追問能力。課堂上學生的這一能力極大地得到展示。敢問是一種能力,要循序漸進地去培養。
三、教師調控能力強
這樣的課堂雖然說回歸到學生的手里,但是老師的調控能力是不可少的。一節課所要完成的`任務,達到的教學目標老師最清楚,所以需要調控,其次,課堂中學生在展示交流的過程中,會不斷的生成問題,而這些生成問題,學生不一定都能解決,所以需要老師來點撥。
不足之處:
1、評價不能隨時隨地,應該在適合評價的時候,及時給予評價,這樣會大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而使學生在課堂中充分參與,自由發表意見。
2、時間的把握還要加強,整體而言,課堂上前緊后松。
3、學生自主追問能力還要加強培養,。時學生在愿意追問的基礎上,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以上這些方法在以后的教學中如能堅持,我想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解題能力必然得到實實在在的提高。
《一雙手》的教學反思13
一、無聲之處撥響心靈之弦,讓感悟與對話共舞。
《一雙手》這篇文章盡管樸實無華,但對于四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要透過一雙手,體會出林業工人張迎善這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平凡之中的偉大,并產生敬佩之情實屬不易。在教學過程中,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手”的外形,以及形成這雙手的原因幾段文字,細細品讀,潛心會文本,并借助看、比、畫手的模型這種方式,讓學生在靜心回想中調動起對鼓皮、干蘑這些事物已有經驗的體會,感受張迎善這雙手的與眾不同,引發學生的好奇之心,在探究原因的過程之中關注數字描寫,在圈畫、演算中思考,在師生、生生對話中升華,從而幫助學生將無聲的文字變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一個看似普通實則不普通的林業工人――張迎善的偉大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立了起來。
二、平實之中孕育情感之音,讓愛心與智慧齊飛。
“我們一起來為張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樹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這雙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這雙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張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樹?這雙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課文中還有哪些數字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來,大聲地說一說。”“看看這些數字,再想想這雙手,孩子們你又想說些什么?”在教學活動中,多用平實的課堂引導語,用愛心和情感引發學生的智慧、靈動。在老師的引導、激勵下,積極性、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入情入境地讀書、感悟、交流,情感的心弦被撥動,思想變得豐富起來,他們不再害怕張迎善那雙粗糙、奇大的手,而是用贊賞的眼光、懷著敬佩之情重新去審視張迎善的那一雙手,他們透過這雙手
看到了勞動者之美,看到了因為勞動而獲得的財富以及幸福的心情,激動之余,學生想起了爸爸、媽媽的手,爭先恐后地介紹起爸爸媽媽的手,足見孩子們對父母深深的敬意!
【《一雙手》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一雙手》的教學反思11-03
《一雙手》教學反思06-12
《一雙手》的教學反思06-20
教學反思《一雙手》06-12
《一雙手》的教學反思11-03
一雙手教學反思范文07-07
《一雙手》教學反思范文06-13
一雙手課后教學反思06-13
《一雙手》教學反思2篇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