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法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加減法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加減法教學反思1
近段時間上課一直學習有關100以內加減法的筆算,這也是本學期的'重點和難點。看起來列豎式很簡單但是卻錯誤百出。
總結孩子們列豎式容易出錯的地方。
第一:遇到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題時,容易忘記進位和退位,以及在不進位加法里出現進位現象和在不退位減法里出現退位現象。比如:45+12=,在列豎式是孩子算出的結果是67,個位5加2等于7,不用進位結果有些孩子卻進位了。
第二:馬虎是孩子最大的敵人,比如:列豎式計算34-19=,可孩子列豎式卻變成了34+19=。又如:列豎式計算45+18=,孩子列豎式寫對了算出結果是63,可是在橫式上得數卻寫成36或寫成64,等奇怪的錯誤,有時讓你哭笑不得,有時不是孩子不會,而是馬虎造成的。
第三,就是列豎式計算要求算完后要將最后結果寫在橫式上,很多孩子容易忘記,這點是最簡單,也是最最容易失分的地方,正如人們所說細節決定成敗,在這不正是體現這點嗎?
加減法教學反思2
《小數加減法》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學生在此之前系統的學習了整數加減法,對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掌握比較牢固。在三年級也曾經進行過一位小數的加、減計算,雖然進行了小數加、減計算,但沒有形成計算的法則。同時在本冊第四單元較系統的學習了小數的意義與性質,因此,學生對學習小數加減法有較好的基礎。如何運用知識遷移,讓孩子自主學習,理解小數加減法的算理,是我在備課時一直思考的問題。
為了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時我對教材進行了創造性的使用,在反復研讀教材后,大膽摒棄了教材原有的主題圖及例題,創設了購物這一情境。之所以這樣做,原因是考慮課本提供的素材----2004年雅典奧運會中的跳水成績,對學生來說,時間已經久遠,根本不感興趣,而且學生對于體育比賽中的'得分遠沒有對購物中的情境熟悉。小數加減法的難點是小數部分位數不同的小數加減法的計算,如果選用課本中的情境,無法將著這種情況體現。基于以上原因,教學時我選用了商品的價格作為本課教學的素材。
為了更好的引導學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數加減法的舊知遷移到小數加減法這一新知中,在教學時我突出了以下兩點:
一、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尋找新舊知識間的聯系。
上課伊始,先讓學生說說在哪些地方會遇到小數,感受小數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學習小數加減法是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研究的需要,從而引出課題。再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什么加減法,在算整數加減法時要注意什么?并鼓勵學生根據課題大膽質疑,提出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問題意識、質疑能力。課堂上孩子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如:小數加減法怎樣計算?整數加減法計算時要滿十進一,小數加減法是不是這樣呢?學生竟然關注到了新知可能與以前學過的舊知之間有聯系,這為課堂的探究學習指明了方向,激發了學生學習探究的欲望和興趣。
二、問題引領,教師扶放結合,引導學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由于學生已有整數加減法計算的基礎,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知識經驗,創設購物情境,出示了三種商品及價格,讓學生根據信息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在學生提出的問題中,師選擇其中一個出示,(兩位小數加兩位小數)讓學生自主列出算式,嘗試進行計算。因為三年級學生已經學過一位小數的加減法,他們不自覺地做到了小數點對齊,對于算理和算法不在此處理,僅僅通過問題“為什么用加法計算?”,讓學生了解小數加法的意義和整數加法的意義是相同的。
我把處理算理和算法都放在了“幫老師算算買一盒水彩筆和一本書要多少錢?(兩位小數加一位小數)20元錢夠嗎?還剩多少錢?(整數減兩位小數)”這兩個問題中。先放手讓學生嘗試計算,經歷學習的過程。在集體交流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1、以前算加減法題的時候都是把末位對齊,現在怎么不把末位對齊了?
2、小數點對齊就保證了什么?
3、算小數加減法時怎樣快速的把相同數位對齊?
4、小數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在把相同數位對齊時有什么不同?
5、為什么一定要把相同數位對齊?結合具體的數字說說自己的理解。
6、20沒有小數點,你是怎么計算的?根據什么?
通過這樣幾個問題的引領,引導學生理解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在這一系列學習活動中,教師不給學生任何提示,促使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去解決問題,嘗試小數加減法的豎式寫法,通過師生的交流活動將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總結出小數加減法筆算的一般方法,進一步理解列豎式時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自以為在課前充分的研讀了教材,做了大量的準備,但教學的實際效果和課前預設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如:
1、在處理為什么一定要把小數點對齊時,沒有留給學生思考交流的時間,學生不能結合小數表示的實際價格或小數的意義說出自己的理解。
2、對整節課時間的調控不好,前面的環節松散,導致后面的練習沒時間處理。
對于本課,還有一點困惑:在創設情境時,我以價格呈現,但我知道用一位小數表示的價格不規范。利用這種不規范的價格呈現會不會給學生一種不真實的感覺?通過一個什么樣的情境能將小數加減法中各種不同的情況呈現?
加減法教學反思3
本節課教學6、7的加法和減法,要求引導學生經歷根據一幅圖寫出兩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并算出得數的探索過程,感受調換兩個相加的數的位置得數一樣的客觀事實,同時也利用“一圖兩式”的學習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探索精神。
在上課伊始,我首先復習了5以內的加法口算題,復習6、7的.組成,為本課6、7的加法做鋪墊。在新課講授過程中,運用了學生自學,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教學加法和減法時,讓學生合作擺小棒,通過擺的小棒來說明圖意,并列出算式,引導學生說出:因為學生坐的方位不同,觀察的角度也不同,所以寫出的算式就不同。并利用數的組成來計算出結果。在這個環節上應該注意組織好教學,因為一年級小學生在現階段對相對性的概念還沒與建立,對左、右的概念也是剛剛接觸,所以讓學生從左至右來看圖列式有一定難度。這點在教學效果上也體現了出來,教學切不可急于求成。同時,在擺小棒的環節,更應該注重組織好教學,個別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導致學生參與氣氛不濃,這都是我引以為戒的地方。
從教學效果和目標達成情況看,本節課基本達到預期教學目標,教學效果沒有達到我的預期設想,主要是我教學時的語言還不夠精煉,課堂教學中應變能力還有待提高,在課的設計上對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了解還不夠,各環節之間聯系還不夠緊密,教學方法缺少靈活性。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重課堂教學的組織,讓學生動而不亂,使課堂活而有序,同時深入挖掘教材,進一步了解學生,使課堂教學少留遺憾,多些精彩,也期待自己有更大的進步!
加減法教學反思4
我在《10的加減法》一課的教學中,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與教師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態度和習慣,全課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引導下的積極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豐富的'數學學習活動中感受到數學的有趣與有用,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下面談談我的具體的幾點體會:
(一)教學中,我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去嘗試。
這節課課一開始,以猜為動力,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秘。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為什么,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
(二)。培養學生多元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發展。
在教學內容中我設計了“開放題”環節——巧填數,題目是:()+()=10 10-()=()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就是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有利于孩子思維發散性的發展。
(三)在比賽中增長信心,培養競爭意識。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在課程結束之前我設計“小小神算家”這一教學環節,在課件中出現關于本課的口算題卡,并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這既是對本節課內容的復習,同時又增強了他們的團隊精神,孩子們都躍躍欲試。
此時,我感受到:教師既要“教中學”,也要“學中教”,只有充分、合理地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才能教學相長,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學會學習。
加減法教學反思5
《萬以內加減法》的教學,教材安排了用多種方法計算即豎式和口算,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思想,算法多樣化是問題解決策略多樣化的一種重要思想,它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
本節課,我把主動權教給學生,讓他們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自己去探索,去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沒有設計“過度題”“樣板題”,這樣容易把學生帶入教師預設的方法中,應放手讓學生自己比較、分析、選擇合適自己的計算方法。
1、教師先讓學生獨立口算并在小組內交流,充分展示學生的.成果,體會到自主學習所帶來的成功。
2、讓學生把自己的算法說給同學聽,再讓不同意見的同學說他的理由。
3、豎式的計算也教給學生,然后交流展示。這樣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并起到了交流算法的目地。
4、結合豐富多彩的數學小游戲,寓學于樂。(1)“小小速算家”(2)我們來做“數學小實驗”。(3)挑戰“神奇的495”。(4)“交朋友”。這樣的方法可以避免純粹計算的單調,同時也給那些優秀的學生留有余地。
此節課,我深深感到,作為一名教師要有耐心,要把機會讓給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孩子在啟發中互相創新,在啟發中激起探究的熱情。
加減法教學反思6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百以內加減法的口算”及認識了“萬以內的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今后進一步學習萬以內加減法計算的基礎。教學《整百、整千數學加減法》這節課,把獲得新知的過程交給學生自己,整節課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自主探索活動為主線的思路,注意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
1。 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熱情。通過淘氣搬新家要買電器的圖片,學生感受到了數學就在身邊,增強了學習的欲望,很想了解商品的'價格戰。通過“猜價錢”這一活動,使學生學習興趣倍增,從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產生計算的必要性。例如,我先通過課件演示創設“老師家新添了彩電和冰箱,請你們幫老師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元?”這樣的情境引入例9。然后讓學生互相討論一下,該怎么樣幫助老師解決這個問題?再讓學生交流、介紹自己的算法,歸納幾種不能的算法,比較方法的優劣,讓學生挑選適合自己的方法來進行口算。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識規律,創設學生熟悉的教學情境,鼓勵每個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
2。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教學例10時,這一部分的內容,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完成,引導學生采用類比和推理的方式自己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特別關注學生自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的探索,并切實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一開放性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激發了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創設出了一個輕松,愉悅和諧的學習氛圍。
3。計算中注重了算法多樣化和優化。在解決整百、整十數的口算加減法的時候,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有的5+8=13,500+800=1300;有的用豎式;有的3個百加8個百是13個百就是1300;還有的用計數器來幫忙等。教師給以積極的肯定和評價,并強調了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減這一教學重難點。
不足:
1、時間安排把握不夠好,節奏不緊湊,導致后面的練習沒有完成。
2、語言有點平淡不夠生動形象,不夠激情昂揚,提問引導的啟發性有待加強。
加減法教學反思7
教者在備課時,充分意識到 “吃透兩頭”,才能讓在課堂上得心應手,收放自如。根據分析:“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節課在計算上幾乎完全與前一知識“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相似,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已經不是在異分母分數的計算這一環節了,而是在對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算理的理解。
(一)聯系學生,重組教材內容,改變呈現形式:
“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靈活處理教材。”是我們教師努力的方向,本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教者重組教材內容、改變它的呈現形式,更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如:由學生說出一些分數后,讓學生自己選題進行分數加減法的練習,在練習中即可以復習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在碰到問題時,在合作交流、互相討論、相互提問的基礎上又進行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新知的探索,這有利于知識的正遷移,更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
(二)素材來源于學生,體現一個“親”字:
學習材料提供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可以由教材提供,也可以有教師提供,還可以由學生來提供。但就學生個體而言,自己提供的材料尤其是自己的創造的材料總是最親切的。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初步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學生學習的材料都來源于學生自己,學生通過對材料的感知,喚起對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回憶,在回憶的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提高,激發起再創造的欲望。第一是導入階段: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一些你認為印象比較深刻的分數,為后面的學習提供可操作的材料。第二是展開階段:分二個層次進行,第一個層次是由學生自己自由選擇剛才列舉出來的分數進行分數加減法的'練習,通過教師選取典型的練習進行反饋,來復習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第二個層次也是在自由練習的基礎上,通過反饋來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以及計算方法;三是鞏固練習階段:采用互相出題,同桌互批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總之,在本節課中,本著所用到的學習材料完全“來源于學生,取自于學生,用之于學生”這一教學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索的欲望,使學生得到成功的體驗。
(三)充分開放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學的欲望:
開放性的教學對開發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潛能,切實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正真成曾學習的主人并獲得全面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本節課教師首先力爭營造一個輕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試圖開放師生關系。以開放性的內容作引導,開啟學生的思維。如:本節課采用學生自己說出一些分數,然后在這些分數上找自己會做的分數加、減法,在互相交流、爭論、合作的基礎上探求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突破為什么要先通分再計算的算理;在知識的鞏固上采用學生之間互相出題,互相批改等形式。整個教學過程充分體現開放、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給學生提供了充分參與的機會,以促進各個層次的學生進行交流和發展,努力營造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很好地體現了課堂的開放性。
加減法教學反思8
青島版六年制一年級下冊所學的100以內數的加減法包括不進位加法(兩位數加一位數、兩位數加整十數)、進位加法、不退位減法、退位減法。在初學兩位數加一位數、兩位數加整十數、不退位減法時由上冊的20以內數的加減法做基礎,學生較易掌握,計算的速度也較快,準確率也較高,進位加法中明白了算理后也較易掌握計算的方法,可是當學習了退位減法后,學生就云里來霧里去的不知所措了,比如有的同學計算87-8,有的同學等于81(用減數8減去被減數個位7再加上80得到),有的同學等于71(用減數8減去被減數個位7,被減數中十位上借走了一個十還剩7個十,合起來得到71),還有別的答案是明白算理單純的計算錯誤的,還有的同學干脆看錯數字、抄錯數的。
可以說從一年級開始計算題學生以掌握而又易算錯,我給學生的.方法是每天10道或20道計算題的練習,同時做題時做到一步一回頭,每個題目算兩遍,對學生來說這種方法進步很快,這在我們班伏曉冉同學的身上最為突出。希望我們的學生可以更加細心,做到一步一回頭,每個題目算兩遍再寫出正確的答案。
加減法教學反思9
《0的認識和有關0的加減法》是小學數學第一冊第三單元的最后一個知識點。安排的教學內容是0的認識和有關0的加減法兩塊內容。在這之前,同學們已經認識了數字1-5、學習了5以內的加減法運算,對加減法的含義有了一定認識,能看圖列加、減法算式,并能看圖說出圖意。因此,本節課的教學的重難點是讓學生初步體會0的兩個含義,表示沒有的含義和表示起點的含義,初步學會有關0的加減法。
1.創設活動情境,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安排上,首先,我先通過三幅圖展示一只貪吃猴子逐次把2只桃子吃光的過程來說明0可以表示沒有的`含義,揭示了0的第一個含義。其次,讓學生在尺子上找找0,說明0表示起點的含義,再進行0的書寫教學。最后才教學有關0的加減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0表示沒有的意思。
在教學0的書寫時,先是描述0的形狀,然后以兒歌的形式帶動全班小朋友,讓孩子說說“寫0要注意什么”,然后獨立寫0,使學生逐步形成寫0的技能。
2.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走進現實的生活主動獲取知識。
在以前學習的內容來看,加法那課學習的都是加法內容,減法那課都是學習減法內容。而在今天的這節課中加減法都有涉及。
在這里我為學生創設了2個問題情境,“鳥窩里有三只小鳥,飛走了三只還剩幾只?”“左邊荷葉上有4只青蛙,右邊荷葉上有0只青蛙,合起來有多少只青蛙?”讓學生觀察畫面,描述情景,擺出問題,
列式計算。把探究0的加減法的算理設置在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之中。
3.在這節課當中我也有一些教學環節處理得不是那么恰當,比如:
(1).對0的含義的拓展不夠。這節課學生只了解到0可以表示什么也沒有,還可以表示起點,卻忽略了其他的含義。比如:0還可以起占位的作用、0在溫度計上還表示分界線等等。可以讓孩子再找一找生活中什么地方上有0,說一說這些0表示什么,使學生的思維有一個深度的發展,對0的含義有進一步的認識。
(2).0的加減法計算,應注重讓學生多說生活中的實例來體會同數相減等于0,任何數加0或者減0都等于它自己。或者也可以請學生上臺來用老師的教具小棒
親自演示這些0的加減法的規律。這樣更能讓孩子明白其中的算理,主動獲取學習的方法。
(3).在教學一個數加零時和一個數減0時,可以同時出現,進行類比。計算出結果后再拋出問題“為什么一個數加0時和減0時得到的結果會是一樣的呢?”這樣同時比較一方面能突出0表示什么都沒有的含義,也能使孩子多舉出生活中的實例來驗證這個規律,從而不局限于只用0~5這些數字來列算式。還可以滲透到100、1000、或者用字母、用圖形來表示這樣的規律。既拓展孩子的思維能力,又把將來的知識融會貫通,體會到數學知識是一個整體,它無處不在,樂趣無窮。
(4).自身的語言還有待加強,盡量簡潔少說,感情要有起伏,語氣要有輕重緩急,不能一直都在一個調上,這樣讓學生不能感受到這節課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哪些是重難點。組織教學應更有指向性,老師一個命令下達,全班的同學都要做好它,不能強調幾次以后效果還不明顯。
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還應全面的關注學生,老師不僅僅是把知識傳遞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量體裁衣—為學生設計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才能最大程度的呈現出教學效果。
加減法教學反思10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1-5的加減法和6和7的組成的基礎上,學習6和7的加減法。
結合情境,引導學生。本課設計了參觀植物園的情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在教學過程中,解決具體情境中的問題和計算方法放在重難點。通過兩位同學不同角度的觀察,列出兩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讓學生說明是怎樣看圖列式的。這一環節感受“一圖兩式”,感知根據一幅圖可以列出兩道不同的算式。在教學設計時我設計了一個猜數游戲,這樣既能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又能復習數的組成,讓孩子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入6和7的加減法的學習。教學時,我還讓學生充分動手操作,在擺一擺,說一說,用手比一比的環節中引導學生,為學習應用題做好鋪墊。
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合理安排教材內容。在教學設計中,我把6和7的`加減法分開處理,先教學加法進行鞏固。再教學減法進行鞏固,這樣,學生能夠在很扎實的理解加法的“一圖兩式”和問號、大括線的含義的前提下,進一步學習減法。在最后的練習中,再出現加法和減法的綜合練習,使學生能夠整體、全面地理解鞏固新知識,而且練習題的設計有針對性能夠照顧到全體學生的學習水平。
在教學本課后,我覺得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還很多。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有時語言不夠簡練,提問時不夠貼近兒童的語言,針對課堂上臨時出現的一些問題,處理的不夠巧妙,有時隨意性的語言不應出現,課堂結構密度不是十分緊湊,針對個別同學的問題沒有做到巧妙、妥善的處理等。針對這些問題,我要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多學習,誠心請教,改正不足,吸取經驗和教訓,加強自己的教師基本功練習,希望自己能夠不斷進步。
加減法教學反思11
通過上近兩個月一年級的數學課,讓我深刻體會到了那句話——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小學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所以,我想今后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更注重從學生的興趣入手,運用多種方法,靈活的進行教學,使學生在快樂中扎實的學習知識。通過今天的教學,我感覺有以下不足:
1、對于5+1和1+5的同一幅圖,教材的設計意圖是根據一樣的.圖,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得出不同的算式。但是在教學中有些學生還是不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看,這時候教師應該在學生解決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到事實就是一種擺法而已,這樣有利于學生的掌握,清楚的明白一圖兩式的由來。
2、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一圖兩式,應充分利用數的組成,并引導學生聯想,看到一組還能想到哪組,這樣有助于學生在看到1+5=6的時候馬上可以想到5+1=6。還可以讓學生舉例你還能想到哪些像這樣得數是6的“好朋友算式”。
3、對于本節課的計算,絕大部分的學生都是會的,那么老師就應該選擇“你的想法、你是怎么算的”,引導學生思考計算的過程,引導學生從加、減法的意義出發,借助數的組成知識來解釋,要使學生不僅知道得數更能說出算理,在此基礎上再使學生理解“一圖兩式”滲透“一圖四式”。
4、 沒有顧及到成績不是很好的同學,其實對于一開始說圖意列算式的那些,可以給予一些引導,帶著他們說一說,并給予鼓勵,提高他們的興趣,膽量與信心,也可以運用他們說把教案引出來,避免一開始請好學生一下子就把答案說出來的現象出現了。
5、 表揚與鼓勵方式單調。好學生在回答有價值的精彩的地方,給予表揚,成績不是很好的學生只要回答問題就鼓勵,增強其學習的興趣與信心。
6、 教師說的太多,有些問題說的差不多就可以了,對于一年級的小朋友不需要深究。例;最后開放題說了差不多就行了。
加減法教學反思12
今天在多媒體教室上了這節0的加減法。與課前預想的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差距。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學生所問非所答。
如在老師提出還剩幾條魚這個問題后,有學生列出了3+0=3、0+0=0這樣的算式。從中顯而易見學生沒有經過認真思考就胡亂說出了算式。再如在提出觀察第一行題,你有什么發現這個問題后,有學生說是“交叉的”有的學生說是“兩邊的是挨著的`,中間的是挨著。”還有的說“上面的是加號,下面的是減號”……諸如此類,種.種所問非所答的現象,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學生沒有認真聽老師的話,隨心所欲想到哪說到哪兒。但學生說了,教師不能置之不理,從而出現了不必要的時間的浪費。
二、學生口算能力太差。
教學中,有的學生口算出現錯誤,還有的學生不能迅速地說出口算結果。有的學生甚至還要借助手去算出得數。
三、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學生上課有效時間短是一直以來的問題。教師對學生這方面的特點也有所考慮,所以教學時盡量把有效時間用于學習新知識。我注意到學生在看動畫時精神都很集中,看得津津有味,但到了討論0的加減規律時,很多學生根本就不去想,甚至還有的學生開始說話。
四、對學生估計不足。主要體現在發現并總結一個數加上0或者減去0的計算規律以及兩個相同的數相減的規律上。學生還不具有自己發現總結規律的能力。所以很難總結出0的加減規律。
針對以上出現的種.種情況,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認真聽講、獨立思考、勇于回答問題等。
2、加強口算訓練。采取形式多樣的練習形式,多樣的練習渠道,常抓不懈,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
3、在教學中一定要降低難度。教學設計時要關注學生年齡特點以及知識儲備。
加減法教學反思13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一學習內容是學生學習了分數的基本性質、約分、通分、小數的互化、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后的一個知識點。重點:掌握異分母分數轉化為同分母分數的基本方法,概括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形成基本的分數加減計算能力。難點:運用轉化的思想和方法探索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分數單位相同才能相加減”的算理。整節課學上完后,本人感到自己教學能力還遠遠不夠。有很多不足,卻不能用語言整理出來。以下兩點只是很多不足中的兩點。值得以后的教學中引起重視。
一、計算要講清算理,學會算法。通過整節課的分析,學生在學習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后,遷移能力特別強,所以學習起來比較輕松。老師的首要問題是讓學生明確異分母分數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比較簡單:分母不變,只要將分子相加減。這可以借助分數的意義或分數單位來理解。那么,異分母分數為什么就不能直接加減呢?本節課中,我雖然認真備課,畫了圖,但是上課過程對算理的強調還是不夠,因此使很多學生對“異分母分數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減”,不是很理解。可在學生練習中,再次用圖來演示幫助學生理解異分母分數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減。分數中的分母表示分數單位,分數單位不一樣的時候是不能相加減的,比如3斤蘋果加4斤西瓜等于什么呢?學生明白了這一點后,其他的,學生自己能思考出來。
二、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方面:就拿本節課說,我設計本節課是圍繞教學重難點來展開的,在復習引入部分,以通分和找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以及同分母分數的加減來引入,雖然這樣有幾個好處,做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不僅可以復習分數單位這個必要知識的鋪墊,而且還可以在學習 1/4+3/10 時,讓學生可以主動的去研究把異分母加減法怎樣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方法。另外,在圖形結合教學時,也可以讓學生知道分數單位相同才能相加減。不過,在這個從圖中找計算方法步驟中,教學方法把握的不都到位,不能很好的通過圖讓學生理解通分。我可以問“圖1/4+圖3/10等于是一個怎樣的圖?”這樣一個問題可以使學生對知識的思考碰撞出火花。然后經過學生的回答和教師運用圖形的講解,使學生對這個為什么要通分的過程更加清晰的掌握和理解。
本節課,設計的重點太多了,很難落實。難點也沒有很好的突破。經過這堂課的備課、上課,讓我深深地覺得:老師的教學理念很重要,把自己平時所聽到的和感悟到的滲透到課堂中去,幫助小學生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算理。另外,要想上好一節課,備的教案固然重要,還必須有嚴謹地教學內容、環環相扣的教學環節、引人入勝得教學情景和扎實的教學技巧以及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這樣才能夠不斷地進步和創新。
加減法教學反思14
《簡單小數的加減法》是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加、減法的意義及小數初步含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
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互動探究學習、遷移知識訓練的方式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倡導學生用多種方法計算小數加、減法,進而解決實際問題并從中體會和感悟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在現實的生活中,許多學生在購物時已經有了小數計算的經歷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教材設計了在文具店買文具這一例題情景,來共同探索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通過購物,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以自己的親自觀察,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通過感受生活,讓學生明確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時我結合具體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弄清小數點對齊的道理。通過學習計算小數加法、小數減法,最后歸納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使學生能夠比較熟練地筆算小數加、減法。教學中,我發現有具體實際意義的'小數的加減法學生都能較快地根據實際意義來計算,由于簡單的小數加減法筆算來源于整數筆算的知識遷移,學生過渡不存在難度。但是在練習中出現了整數與小數的加減法,這時學生對于“相同數位對齊”開始混亂了,尤其是整數找不到小數點,又無實際情境依托。只是說了一下,大部分同學都懂了,我想在下次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應該引導學生把小數放在具體情景中(以元為單位),給算式一個具體情境再討論“相同單位對齊”,數位不同,空缺的數位也就是0,將其都轉換成相同位數的小數,便于對齊相加減。這樣一來對位就較容易,學生按照這樣的方法列豎式后,正確率會明顯提高。
當然,本節課還有許多的不足之處:
①感覺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而言深度不夠,開放性的問題不是太多。
②課堂的后半部分顯得比較急躁,給待優生的機會不是太多,沒有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能稍作等待,會有新的火花產生。
③駕馭課堂的細節處理有些地方還是不到位。比如在板書的布局上,還有小組討論的設計上都要做進一步的調整。還有就是對于課堂生成性的資源不能很好的應對,教學機智還是不夠。這些問題都是我要在以后的課堂上不斷注意和改進的地方。
加減法教學反思15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與上一節課有很多相似之處。重點是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在備課時,我充分意識《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與上一節課有很多相似之處。重點是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在備課時,我充分意識到教師要“吃透兩頭”,才能讓在課堂上得心應手,收放自如。根據分析:“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節課在計算上幾乎完全與前一知識“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相似,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已經不是在異分母分數的計算這一環節了,而是在對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算理的理解。為此,我對本課的教材安排進行了改變。首先,讓學生復習分數單位和通分;然后,在出示一系列的分數后,讓學生自由的選擇分數組成加法算式并進行分類,從而引出課題。重點對1/2+1/3的算理進行講解;最后,安排各種練習來鞏固學生的技能。
回顧這節課的教學情況,我覺得在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方面還做得不太夠,仍然停留在教師讓學生做什么,學生就做什么的層面上。而且有些教學環節的設計,顯得有些多余,缺乏對總體目標的把握。雖然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已經確定,但是我卻沒有去考慮每一個環節的設計目的,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最終能為總目標解決什么。例如:在復習導入這一環節中,要求學生對一個個的出示分數回答該分數的分數單位,然后對兩組分數進行通分。對于這一環節的設計,我顯然是沒有好好的分析,因為本課的重點在通分,分數的分數單位是很早就學的知識已經沒必要在復習了。
還有在講解1/2+1/3的算理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這兩個分數相加的“算理”演示課件,但在課件中沒有講透為什么分數單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如果我在教學中設計添加這樣一環節,應該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也就是當出現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的兩個圖形時,把它們重疊合并成一個新的圖形,并提問學生現在這個圖形可以用什么樣的分數來表示了。學生自然是無法對這個既有二分之一又有三分之一的圖形用分數來表示的。這樣反過來讓學生明白為什么分母不同的分數是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了,從而也就更加深刻的`掌握了先通分在計算這一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了。
如果我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充分重視學生原有認知水平,抓住這一教學契機,有準備地計劃和選擇一些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學習材料,設置恰當的教學情景,直接拋出問題,放手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歸納、自己體驗,那肯定比教師一步一步引導發現更有價值,更能調動學生的興趣。
到教師要“吃透兩頭”,才能讓在課堂上得心應手,收放自如。根據分析:“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節課在計算上幾乎完全與前一知識“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相似,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已經不是在異分母分數的計算這一環節了,而是在對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算理的理解。為此,我對本課的教材安排進行了改變。首先,讓學生復習分數單位和通分;然后,在出示一系列的分數后,讓學生自由的選擇分數組成加法算式并進行分類,從而引出課題。重點對1/2+1/3的算理進行講解;()最后,安排各種練習來鞏固學生的技能。
回顧這節課的教學情況,我覺得在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方面還做得不太夠,仍然停留在教師讓學生做什么,學生就做什么的層面上。而且有些教學環節的設計,顯得有些多余,缺乏對總體目標的把握。雖然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已經確定,但是我卻沒有去考慮每一個環節的設計目的,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最終能為總目標解決什么。例如:在復習導入這一環節中,要求學生對一個個的出示分數回答該分數的分數單位,然后對兩組分數進行通分。對于這一環節的設計,我顯然是沒有好好的分析,因為本課的重點在通分,分數的分數單位是很早就學的知識已經沒必要在復習了。
還有在講解1/2+1/3的算理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這兩個分數相加的“算理”演示課件,但在課件中沒有講透為什么分數單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如果我在教學中設計添加這樣一環節,應該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也就是當出現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的兩個圖形時,把它們重疊合并成一個新的圖形,并提問學生現在這個圖形可以用什么樣的分數來表示了。學生自然是無法對這個既有二分之一又有三分之一的圖形用分數來表示的。這樣反過來讓學生明白為什么分母不同的分數是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了,從而也就更加深刻的掌握了先通分在計算這一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了。
如果我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充分重視學生原有認知水平,抓住這一教學契機,有準備地計劃和選擇一些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學習材料,設置恰當的教學情景,直接拋出問題,放手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歸納、自己體驗,那肯定比教師一步一步引導發現更有價值,更能調動學生的興趣。
【加減法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加減法教學反思12-06
加減法教學反思04-21
加減法教學反思01-02
10的加減法教學反思07-02
小數加減法教學反思03-28
《加減法驗算》教學反思06-13
《分數加減法》的教學反思06-22
《10的加減法》教學反思06-22
0的加減法教學反思12-05
10的加減法教學反思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