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精選22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1
通過昨天的接觸,我就發現新學年我面臨的一班孩子都比較安靜。他們不是喜形于色,他們不會唧唧喳喳,他們不會歡呼雀躍。我跟他們談論什么的時候,他們的表情都是害羞的,矜持的,畏手畏腳的。
這樣的孩子們也很討人喜歡的,因為這樣的孩子學習的時候會比較塌實認真。但是,對于語文老師的我來說,這樣的孩子對上語文課還是不利的,課堂會顯得沉悶。
其實孩子們顯得安靜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孩子天生的性格不張揚,其二是孩子們的自信心不足。
因此,今天我給孩子們上第一堂課的時候,我就定位為,激發孩子們表達的'欲望。
一上課,我就告訴孩子們,我喜歡的孩子們是什么樣的。
一、侃侃而談。
上課的時候,我希望你們能大膽地暢所欲言,想說什么說什么。課堂是大家的課堂,不是老師的課堂,不是部分學生的課堂。每個同學都有發言的權利和義務。能說就是勝利,千萬別害怕你說錯了老師會批評你,能說代表你在思考,你在努力,你在進步。因此,孩子們,老師會給你們每個同學發言的權利和任務,因此,也希望你們能用自己的聲音給老師一個滿意的答復。
二、專心致志。
上課的時候,我們每個同學都要盡量做到一心一意。老師也知道,你們還是孩子,你們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會有整整的40分鐘。因此老師也不提不切實際的要求,40分鐘都專心致志。但是,孩子們,你們必須盡量延長你專心致志學習的時間。因為,你們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了,升入初中,你們每堂課的時間會延長到45分鐘。孩子們,能力是逐漸培養的,因此,從這學期開始,培養自己聚精會神學習的能力。老師也會努力,使自己的課生動有趣,我也希望,你們在以后的學習中給老師多提要求,幫老師進步。
雖然說,開課之前我滔滔不絕說了這么說。但是,課堂上,孩子們依然比較沉悶。于是,我放慢了上課的節奏。每個問題,多讓幾個孩子回答問題,然后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而且,我把問題放低了難度,讓問題簡單化。
于是,這堂課,只能聽見我在教室里不停地說:“很好!”“不錯。”“你考慮的很全面。”“真厲害!”“你……個詞用的好。”“還有誰想說?”“誰能大膽的舉手告訴老師?”“我們男同學和女同學比一比。”“我們四個小組來比比。”今天,我幾乎用盡了贊美之詞。
整整兩堂語文課,我根本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只帶著孩子們品讀了部分段落。下課鈴聲一響,我唯一的感覺就是:好累啊!我的耳朵累,入耳的全是我的聲音,我的嗓子累,我不停地說了兩堂課。此時我只想牛飲一大杯水。但是,我的心情是愉悅的。
我通過觀察,我已經發現了班上幾個愿意表達的孩子。比起昨天民主選舉班干部的氣氛,今天要活躍多了。我也希望,通過這樣的鼓勵和贊美,改變的不僅僅是孩子們在課堂上愿意說,也能使他們在生活中變得自信。
我知道,這條路一定要堅持走下去,盡管走得很累。既已選擇,就該堅定!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2
《最后一頭戰象》記敘了在抗日戰爭中幸存的最后一頭戰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吊戰場,最后在埋葬著戰友的百象冢旁邊挖了一個坑,將自己莊嚴掩埋的故事。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
課文篇幅較長,如何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我覺得對于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養成。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在整體感知課文后,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點語句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還應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吊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為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學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體會到了戰象的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受到了教育。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3
這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導言:
上學期我們學了《松鼠》一課,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松鼠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今天我們來學習《跑進我們家的松鼠》這篇課文,看一看這篇課文描寫的松鼠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二、快速地瀏覽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讀課文,說說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
四、再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可結合學生的自讀,讓學生說說最喜歡其中的哪件事?并結合相關的語句說說自己的體會。
五、再讀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重點與上一篇區別開。同時研究文中的側面描寫,即爸爸說的話和作者的議論。
六、最后想像松鼠跑到你家里你會怎么做?把你想到的寫下來。
從六點設計分解來看:
第一點的設計讓學生學會理性學習,運用已有的學習知識,學習和感悟新篇章。
第二和第三點的設計是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第四點是勾畫、批注。勾畫、批注已成為高段學習的一種重要的思考方式,教學中要讓學生多動筆,“不動筆不讀書”。
在這一點的設計我還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在交流時,學生在思維碰撞中感受松鼠的可愛、聰明、靈巧和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在學生交流的過程同時,我還相繼指導學生讀好、悟好有關的句子和段落。使感悟和朗讀有機結合,讀體現悟,悟促進讀。第五點和第六點是寫的訓練。
此環節的教學采用了先整體感知再深入感悟,最后寫的訓練,做到了讀寫結合,此設計很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我感覺這節課上的比較好。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4
“學習,首先就是模仿,而模仿則必須要有榜樣,模仿是為了實踐”因為寫作不是空中樓閣,可以憑空出現,模仿也不是依葫蘆畫瓢完全照搬。模仿是就“發現”環節中所發現的寫作技能,將其通過模仿方式運用到自身的寫作實踐中,從而形成自如運用名家寫作技能的能力。葉圣陶曾經指出“寫作的歷練在乎多作,應用從閱讀得到的寫作知識,認真地作。”,我們就把這一觀點看作是從發現到模仿的過程。
值得一題的是,模仿并不僅僅是就發現中所得寫作知識進行模仿,而應該是一個可以靈活變通的過程。所以我們決定在上課時教師根據學生所發現的知識提供合理、合適的模仿程序或流程。最后我們也決定使用范文,但是教師在這一環節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也就是教師是否能夠及時合適地對學生所發現的知識進行模仿練習,使知識從發現的意識變成實踐能力就顯得非常地重要了。
另外,還有可能影響學生對于本次習作所發現的技能掌握程度,繼而影響學生對于寫作的興趣。也就是說,使學生對該素材有親身體驗而能夠寫出真情實感的習作來是這次習作指導的重點了。這一環節對教師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的生活體驗以及寫作的內容,教師應盡量地與學生溝通,認真發現學生的普遍的生活閱歷,并敏感地發現學生所感興趣的生活點,使之成為學生模仿習作當中的生動題材。我們認為模仿環節中可涉及的題材和環節有:
1、一般模仿。
即對于“發現”過程中所獲得的寫作思路、寫作技巧、寫作情感等以某一題材進行模仿練習。因此在此次習作時學生通過模仿范文掌握了寫作思路,先寫外部特征,再寫價值用途價值。在習作中寫出過過度句,比喻和擬人的'句子傳神而生動,介紹價值用途的句子幽默風趣,其水平比以往習作的某些命題作文要高出許多。而且通過這一次練筆,學生加強了對生活素材的發現意識。
2、特殊模仿。
對于所發現的寫作水平較差的學生,可以進行適當的范文學習與指導,這對于部分學生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中下水平的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很好的激發,尤其是認識到自己也能寫出優秀的文章會產生了“比一比”、“我能行”的心理,這次我們中下水平的學生也上交了一次高水平的習作練習。模仿還是值得商榷的。由學生自由提出,或根據學生水平與需要補充范文,或根據寫作思路進行商榷推敲,或就寫作內容補充豐富的材料。總之形式可以多樣,關鍵看學生的發現側重點。既要一定的模仿,但又防止千篇一律,這就要看教師的作文指導水平了。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5
課后反思:
一、知識體系比較嚴謹,課堂思路清晰。
按照祠者賜酒——蛇成飲酒——畫蛇添足——終亡其酒的思路,理清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使學生在學習后有一個較有清晰的故事輪廓。并且是以古文的形式勾勒的輪廓,跳出了現代文的印象之框。
二、注意滲透和貫徹古文的.初學方法。
1、單音節字,換成雙音節詞;
2、保留原詞;
3、弄清代詞代替什么;
4、直接套用注釋;
5、增加成份;
6、交換語序。
來進行一些語段的自學。在同桌互學的過程中,學生得以取長補短。
三、突出本課的知識點,教給學生歸納寓意的方法。
對本課“的”“之”幾個代詞進行了整合理解,當堂進行練習和強化。
歸納寓意時組織語言是一個難點。對于寓言所折射的道理,學生往往能意會,但又在正確組織語言表達時遇到障礙。所以,我告訴學生可以用假設關系的關聯詞連接,也可直接告訴人們“不要??”。
四、對文本的知識挖掘不足。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6
六年級閱讀訓練點是:讓學生通過朗讀,理解內容,把握景物的特點,體會思想感情。《仙人掌》一課是一篇狀物文章,通過對仙人掌的具體說明與描繪,贊美了她的頑強的生命力。本文的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據六年級學生的特點,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因此我的教學思路是讓學生運用已有的閱讀方法,通過默讀,批畫,批注,理解文章內容,然后全班交流 ,師進行恰當的引導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使學生對文章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從而更好的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一、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入,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進行導入時,我問學生 :“同學們你們喜歡什么花?為什么?”學生有的說喜歡百合、學生有的說喜歡蓮花、……原因是這些花很漂亮 。這時我告訴學生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種花仙人掌,并問她長得漂亮嗎?我接著說現代作家秦牧他就喜歡渾身是刺的仙人掌,這是為什么?這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很想往下學。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激發學生學生的興趣后,我又引導學生找出重點句。當學生找出重點句,讓學生默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畫,找出作者又是從哪幾方面介紹仙人掌的生命力頑強、奇特的。(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讀自悟) 學生能比較準確的歸納出仙人掌的四方面特點: 堅韌的性格、自我保護能力強、再生力強、花朵美麗 (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而要讓學生真正進入文本、產生自己獨特的體驗,最好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默讀。在此,老師給了學生較長的默讀、批畫時間,充分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從而產生不同的理解與感受。
三、重視學生朗讀:
于永正老師的一篇文章《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 在哪里》。文中指出,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并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的境界。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要讀,第二要讀,第三還是讀。”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因此,在學習《仙人掌》這么一篇飽含作者贊美之情的散文時,我把讀作為一個重點訓練項目,在讀中展現教師的引導,在讀中體現學生的理解與感悟。
例如課文第一句“仙人掌,嘿,這真是一種生命力頑強的奇特的植物。”先讓學生帶著理解讀,接著出示第二句“仙人掌,這真是一種生命力頑強的奇特的植物。”讓學生對比讀第二句,問有什么不一樣?學生能感受到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一個“嘿”字,更能表達作者的贊美之情。師這時告訴學生“嘿”在生字表中的讀音為]一聲,在此處因為表達的意思和情感的不同,聲調可以有所差別。通過朗讀,使學生悟到更能表達贊美之情。
例如朗讀重點句:對于活環境,似乎它從來就不講究,任你什么磽瘠的泥土,它一扎下了根,似乎就在快樂地叫喊道:“這地方好得很,你就瞧我在這里繁榮生長吧!
先讓學生在談理解的基礎上朗讀出自己的感受 ,然后師引導朗讀,首先出示課件(一株仙人掌在磽瘠的 泥土上生長,綻放著艷麗的花朵) 如果它有語言,會向人們說些什么?請同學們想像一下。 學生談自己的想像,對仙人掌在惡劣的生活環境中表現出的頑強生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出示朗讀重點句,學生自己練習朗讀,指名讀,然后引導學生讀出快樂地叫喊,最后師生對讀 ,在讀中學生對仙人掌頑強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注重滲透寫作方法:
本文字里行間飽含著作者的贊美之情,語言優美生動,表達形式豐富。在學生理解課文之后,讓學生再次瀏覽課文,看看作者運用了哪些表達方法?(擬人,對比)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語言形象生動,表達的感情更強烈。)這是老師告訴學生你在寫作中運用這些表達方法,會使你的文章生動起來。最后讓學生在讀原文《在仙人掌叢生的地方》的基礎上總結借物喻人的寫法。
五、注重比較閱讀的教學思想
由于六年級知識綜合性比較強,我注重向學生滲透比較閱讀思想。如:這篇文章與以往學過的狀物的文章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學生回憶學過的狀物文章《我愛故鄉的楊梅》描寫物體的形狀顏色大小,是外在的描寫,而本文是對仙人掌內在的描寫。在比較中使學生明白狀物文章也可以有另一種寫法,同時也積累了學過的知識。
六、注重語言訓練
在學完課文后,出示“仙人掌,嘿,這真是( )的'植物!”從課文中選擇一些詞語、句子填在括號里來贊美仙人掌。鼓勵學生積累語言的同時,表達出對仙人掌的贊美之情,在積累、運用中升華學生的情感。
不足之處:
在本課中重視了朗讀訓練,但齊讀較多,這對了解學生是否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有了一定的困難,朗讀效果沒有達到最佳效果。
在本課中能抓住重點理解課文,但文章的細節內在聯系沒有處理,如:仙人掌為什么能抗旱,這與仙人掌的針狀葉不易蒸發水分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也是文章為什么要寫仙人掌的外形的原因所在。
教學中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但學生說的還不夠多,教師引導的還不夠巧妙,還應多讀書,提高自身素養。
本文主要是贊美仙人掌頑強的生命力,在反復研讀文本和教參后,根據重點句 “仙人掌,嘿,這真是一種生命力頑強、奇特的植物!”總結出仙人掌的特點生命力頑強,并從堅韌的性格、自我保護能力強、再生力強、花朵美麗 四方面具體介紹。課后老師們提出質疑,花朵鮮艷不能反映生命力頑強這個特點,因此我認為還是應該把奇特這一特點總結進去。
總之,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要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讓學生多讀多練。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7
今天教學完了小學課文《詹天佑》的第二課時,我總體的感覺還不錯,一種愉快的感覺油然而生,這種久違了的感覺真好!
《 詹天佑 》是一篇傳統經典課文,難點較多,如何較好地突破難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主地探索學習,我采用了舊教材新教法,總體的感覺還不錯。課堂氣氛較活躍,學生學習的興致始終保持不滅。學生的這種表現是在逐步分析、理解詹天佑這個人物的品質的過程中顯露的越來越明顯和高漲。在課堂上,我與學生之間形成了積極的互動效應。我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
在講讀第五、六自然段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采用了畫一畫的教學方法。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采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后者采用中部鑿井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筆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無須多講,學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筑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其杰出才干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講解時,學生自學后畫一畫就有一些困難。人字形線路圖確實是很難畫,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小組內動手畫一畫。把個小組畫好的畫交流展示,大家評一評,在讀一讀相關內容,師生共同完成這個示意圖。在這一過程中,揭示詹天佑不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
以上是我在教學中感觸最深的地方,但也有不足之處:
1、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去挖掘詹天佑的愛國精神和卓越才能,不能適當延伸到對中國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崇敬之情。
對人物的認識只是局限在體會出人物的愛國與杰出,沒有發散學生的思維,擴展的更大范圍。
2、 在交流收集資料時,過于放松,學生對當時社會背景還是一知半解。
分析文章時因為學生對當時的社會背景了解得不多,在學習之初,學生理解不到位,所以我隨時要補充相關的資料,既影響學生的學習感悟,又耽誤了一些時間。
3、 在教學中,學生的朗讀從始之終沒有得到重視。
我只是重視了重點語句的各種形式、各種目的的讀。對于學完全文的讀,重視得不夠,對非重點內容的讀,重視的也不夠。沒有充分利用讀這一形式,助學生更好的連貫全文。擴展學生思維的廣度。
我不敢說,這就是一堂成功的課,但我卻十分肯定地知道,這堂課充滿了感情的交流,洋溢著生命的活力。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也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8
一、品讀感悟,激發情感
注重閱讀品味,是本課教學的精髓所在。課上,我讓學生找找錢學森的話語,自由談談感受,體會他的愛國情懷。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個人感悟,著力通過語言的激勵引導學生經歷獨特的、多元的體驗,使得課堂呈現出“同閱一卷書,各自領其奧”的生動局面。課中,摒棄繁瑣的分析,緊緊圍繞文中的關鍵句,將靜態的文字鏈接成動人的畫面,在反復品讀中豐富著語言的內涵,豐富著人物的精神,豐富著學生的人生體驗,使課堂充滿“故事”,充滿藝術的情趣。通過細細地品味,學生受到了思想的啟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鑄煉。整堂課,我的話語一步步地牽引著學生的靈魂沉浮于字里行間,讓學生的心靈浸染著墨韻書香。學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暢讀,獲得的是對生命的感悟,由此昂揚其率真而靈動的生命激情。
二、強化體驗,走進內心
語文教學的過程是一次人性積淀的過程,而這樣一種過程需要閱讀主體真切的感受和體驗。本課教學中,我還能引領學生研讀文本,走進人物內心,體會人物的真情實感。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和朗讀把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示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是把自己放在文本的對立面上,更不是一個冷靜的閱讀者,而是將自己和文本融為一體,用朗讀、用思考、用言語抒發感受,成為了文本意義的創造者。其中,朗讀也好,想象也好,表達也好,都成了激發學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內化情感、內化語言的形式,課堂賦予了學生的是豐富的情感體驗。
三、融合信息,生生互動
大量的`信息交流,促進生生互動,是本課又一個顯著的特點。教師允許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主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形成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傾聽、互相評價、互相激勵,縱向和橫向的多元反饋信息網。再者,本課的信息量很大,如:馮卡門的資料補充、錢學森回國的背景資料、頒獎詞的閱讀……學生們無所不談,無所不至。在這樣大的信息交流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思維靈活性、語言表達乃至個性特點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四、文以載道,潤物無聲
語文教學中講究文道統一,“道”是語文教學的魂。在教學中,我依據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時時不忘錘煉學生的心靈,引導學生尋“文”線悟“道”線,即悟做人之道。當學生借助課文的重點詞、句、段的品析,理解了人物的高尚品質后,我將話題巧妙地引向學生自己,讓學生對錢學森說說心里話,使學生在他的一片拳拳愛國心的沐浴中,逐漸成熟、成長, 從而達到了精神的恬淡與從容、思維的明晰與開闊。這樣,學生在學語文的同時學做人,于潛移默化中修身化性,于感悟品味中弘揚精神,這一定會使學生終身受益!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9
在設計這一課的過程,教案先后修改了十多次,我看了支玉恒、李吉林、蔣軍晶等名師的實錄,我知道,我在準備這節課時是不能將他們的設計生搬硬套的。
我反復讀課文,理解著課文每一句話,細細品讀,我對課文有了更深的認識。
作為一個音樂家,能來到一個偏僻的小鎮演出,肯定沒有華麗的演奏大廳,沒有那么多上流社會的人,說明他想把自己的音樂散播到每一個角落,他想讓他的音樂給更多的普通的人帶來享受。他走在幽靜的小路上,只有幽靜的地方才能聽到這斷斷續續的琴聲,在這樣偏僻的地方,只有低矮的茅屋,卻傳出的是他的音樂,這樣窮的人是聽不起他的音樂會的,卻彈奏著他的曲子怎能不讓他好奇?因此,他走近茅屋。
這對窮苦兄妹的對話又引起了我的深思。貝多芬是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曲子肯定不好彈,而姑娘沒有看譜,只是聽過別人彈過幾遍就能斷斷續續的彈,說明姑娘確實不簡單,也反映了姑娘的音樂天賦,可是彈不好曲子讓這個姑娘苦惱,她是那樣渴望聽貝多芬親自彈。姑娘的話中流露出了對音樂的熱愛與渴望,可是哥哥的話讓我知道了她的家境,這對窮苦的兄妹雖然貧寒,卻依然相互理解,互相關心。此時,門外的貝多芬的聽了這番話后會有怎樣的反應?送他們兩張門票?還是把譜子寫給姑娘?當他看到這位姑娘竟然是個盲人的時候,他唯一能滿足姑娘的就是為她彈一曲。貝多芬沒有自報家門,而是選擇了給姑娘彈琴,他認為姑娘知不知道他沒關系,只要聽到她渴望的旋律就好,在姑娘面前,他并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音樂家,而是一個把音樂的美帶給姑娘的使者,當姑娘渴望聽到的琴聲響起的時候,姑娘自然是入了神。因為只有貝多芬才能彈得這樣純熟,姑娘的音樂天賦讓她聽出這個彈琴的人就是貝多芬,可是她又難以置信,但感覺分明是貝多芬,因為她能真正體會貝多芬音樂中的感情,她對音樂的理解正是貝多芬對音樂的理解。從這里可以看出,姑娘和貝多芬是默契的,這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貝多芬沒有想到,在這樣偏僻的小鎮上竟然有如此熱愛音樂的人,也沒有想到一位盲姑娘竟然有這樣的音樂天賦,更沒有想到這位姑娘能通過音樂體會到他的內心世界。
對于貝多芬來說,這樣的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他被這對窮苦兄妹對音樂和生活的熱愛深深的打動了,胸中的感情有如波濤洶涌的大海。此時,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透進窗子,月亮是美好的象征,表達的是祝福,貝多芬在這樣偏僻的地方,這樣貧寒的人家,遇到了懂得自己音樂的人,他此時心里是溫馨的,他有太多太多的話要說,有太多太多的祝福要送給這位姑娘,借著清幽的月光,作為一個音樂家,一個以音樂為語言的人,他不需要說些什么,那樣太蒼白了,只有用音樂來抒發他內心的情感,因此即興創作了《月光曲》。
皮鞋匠聯想到的畫面是貝多芬心情的變化,姑娘腦海中的波濤洶涌的大海是貝多芬感情的涌動和傾瀉。當音樂停了,貝多芬心情平靜的時候,兄妹倆仍然在回味著音樂的意境,體會著貝多芬的心情與創作的激情,可貝多芬已悄然離去。貝多芬靜靜地來又靜靜地去,給兄妹留下地是祝福,是喜悅,是無限的遐思,是幸福的.陶醉……給我們后人留下的是不朽的音樂和美的感受。
當我真正走近了課文,才真正走進了貝多芬的內心世界,走進了《月光曲》創作的根源。同時,我查閱了貝多芬的相關資料,貝多芬自己曾說過:“我的音樂應當為窮人造福,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該多么幸福!”“我為什么要作曲,因為我有很多想法要釋放出來。”他的這兩句話更是加深了我對文章的理解,是呀,他為什么要為姑娘彈琴?一個音樂家只有富有同情心,只有他懷著用音樂為窮人帶來幸福感的心,才能驅使他為這個姑娘彈琴。當他遇到知音時,他如此的激動,他的內心世界怎樣釋放?只有音樂。
此外,我還看了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愛麗斯》的創作過程,也是為了一個即將死去的窮苦人而作,在這個窮人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他用他的音樂滿足了他的心愿,看到了他夢寐以求的美景,帶著幸福和喜悅滿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貝多芬就是這樣一個感性的人,這樣一個善良的人,這樣一個用音樂給人帶來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樂輝煌也基于此。
因此,我更要讓孩子通過《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來體味貝多芬偉大的人格魅力。在設計課的時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體驗,把《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作為了重點,而《月光曲》所表現的畫面是貝多芬感情變化的體現和釋放,當孩子真正理解了創作過程,真正跟我一樣走進貝多芬的內心的時候,我想畫面所體現的情感就不難理解了。
對于這樣設計,這是個嘗試。我想,讓孩子換位思考的方式去體驗,讓孩子帶著自己的情感體驗去讀課文,用自己的感情和聲音反射姑娘和貝多芬內心,去理解這一偉大作品誕生的過程。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10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這篇課文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實驗教材小學語文課本第十一冊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以人物姓名為題,重點寫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跡——主持修筑了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說明詹天佑是是一位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表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我覺得,如果能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了解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勇于創新、立志為祖國作貢獻的思想感情,那就能真正地進行德育教育。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筑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說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巖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敘,很有代表性。
文章的中心詞是“杰出”和“愛國”。我圍繞著這兩個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主動探索,并充分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讓學生體會詹天佑的杰出和愛國。這樣在學生的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探究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并在學生互相討論、合作、欣賞中增強學習自信心。
教學課文后,我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一、我雖然教學難點的處理采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但由于這篇課文所描述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差太遠,所以,對這篇課文的難點如“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學生理解得不夠深刻。
二、閱讀教學中以讀為本的理念貫徹不到位。我在教學中,雖然采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得還不夠。看看其他優秀老師的課堂,這點都做得很好,他們能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過程中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能做到“書讀百邊,其義自見”。
三、在教學中,關于詹天佑所采用的“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學生理解不夠深刻。在課堂上,我的學生在比較機械地跟著我的思路走,沒有什么自己的創意。所以,我感覺到,自己的啟發還是不夠的。
“整體感受——抓住核心——輻射重點語句——指導朗讀——生成語感”。這是閱讀教學,指導學生“朗讀感悟”課文內容的捷徑。在一篇文章中,我看到這樣的提法。在這里,我把它做一番剖析,以備以后的閱讀教學之用。
所謂整體感受,就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它符合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和語文教學的“整體——部分——整體”一般原則。抓住核心,即抓住文章的核心內容或叫中心內容。
關于這篇課文,我的教學步驟是這樣的:
第一課時:講解資料收集的方法與技巧,布置學生預習,認識生字,質疑問難,學生自悟。理清課文脈絡。
第二課時:學習、理解全文內容,重、難點教師點撥。感情朗讀,深化理解。總結中心。
第三課時:學習作者總分式布局謀篇的方法。鑒賞語言、吸收語言。發展技能,進行說、寫訓練。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11
《燈光》是一篇回憶往事的課文。課文通過對一件關于燈光的往事的回憶,歌頌了革命先烈的獻身精神,說明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文章敘述的故事離現在甚遠,學生對于戰爭年代的苦難歲月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學時能否找到突破口為學生理解課文作鋪墊是取得本課教學成功的關鍵。本課教學抓住兩條線,即“多好啊”和“燈光”,展開教學。
首先,抓住“燈光”這個關鍵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課文為什么以燈光為題?課文哪幾處寫到了燈光,以此引起學生的思考,打開學生的思路。圍繞寫到燈光的句子,根據學生的發現,老師做順勢引導,幫助學生逐層理解,漸漸深入,一邊讀,一邊理解。學生初步感受到郝副營長關心下一代和不怕犧牲的品質。
其次,抓重點句子認識英雄形象。緊緊抓住課文中三次出現的“多好啊”這一線索。讓學生再讀課文,想想“多好啊”這句話在課文中,分別在怎樣的情況下說的,把相關語句畫出來,深入思考,他們在說話時,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多好僅僅是指在燈光下看書嗎?讓學生從中體會思考,說出自己的理解和見解,與同學交流。
最后,對學生進行熱愛革命先輩的思想教育。學到這里,我突然把學生的思緒從戰爭年代拉回現實,“假如你就站在郝副營長的墓前,你會說些什么?”讓學生說說,我們的幸福生活是怎么來的`?對學生進行熱愛革命先輩的教育。此時,我順勢讓學生思考,學生感受到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靠千千萬萬像郝副營長的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最后,我以我們要牢記這些革命先烈,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學習,長大后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報效祖國結束本堂課。
擔心學生理解的不夠深,講解占用了過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自學、討論、自主探究的機會就太少了。在往后的略讀課文中,我會放手給學生自學、自悟的機會,讓他們盡快學會學習方法。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12
從體裁上來看,這是一篇帶有科普性質的說明性短文。文本的主角是麋鹿。為了更好地把這種奇特的動物介紹給大家,作者煞費苦心通過巧妙的編排把原本枯燥的科學性的小知識通過通俗易懂的畫面語言傳遞給了我們。就像一幕略帶神秘色彩的科幻電影,連續不斷地吸引著觀眾的眼球。
電影的開始,首先為我們呈現的是一幅十分神秘的背景畫卷:“天色微明”“晨霧如輕紗般漂浮在黃海灘涂上”。接著剪影閃現:一群麋鹿“悄無聲息”地向水塘邊走去。畫外音:人的腳步聲。結果:“警覺”的麋鹿“迅即”“蹦跳著”“遁入”草叢……寥寥幾筆,麋鹿的一些基本特點躍然紙上:群居,膽小,機敏。這一段雖然不長,但是給人留下十分鮮明的印象,在說明中加入適當的描寫,就有這樣的效果。
在說明麋鹿的外形奇特時,作者不僅寫出了麋鹿的角似鹿,面似馬,蹄似牛,尾似驢,而且和《封神榜》中的姜子牙的“四不像”進行了比較,十分有趣。第三自然段還有麋鹿外形的具體描寫。這里仍用了比較的方法,麋鹿雖然是鹿的一種,角似鹿,但是也有不同,那就是站立的時候麋鹿的角尖都指向后方,而其它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多說一句,按照達爾文進化理論來看,這或許也是麋鹿幾乎滅絕的一個原因吧。角對于大多食草型的動物來說,是保護自己最重要的武器。但是,角尖朝后,如何更好的攻擊別人,保護自己呢?難怪要瀕臨滅絕了。這是題外話。至于真正的滅絕原因,我想后面有說明,從麋鹿自身來講,那就是生殖能力很低,和熊貓一樣。
外形特征可用對比的手法來幫助學生理解,它的生活習性呢,則與它的.外形特點密不可分,長尾巴、寬蹄子都是為了適應沼澤的生存環境。尾巴長,便于驅趕沼澤中大量的蚊蠅;蹄子寬,這樣在沼澤中行動更敏捷。
麋鹿的經歷更是充滿了傳奇色彩,依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分為三個階段進行介紹:一、從3000年前就有,到1900年后在國內絕跡,其間幾度興亡,這里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的原因,但是文章中強調的不是“天災”而是“人禍”;二、流浪到各國,成為全世界的財富。麋鹿能有今天的輝煌,我覺得是否也要感謝當時的“盜鹿者”呢?如果沒有他們,麋鹿是否就真的絕跡了呢?當我們在譴責“掠奪者”的時候,是否想到過,從另一個角度考慮,他們也是一個“保護者”,當然前提不是為了自己去謀私利;三、回歸故土。想當年國破家亡,身似浮萍,現如今國富民強,幸福回歸。麋鹿的命運與國家的興亡緊密相連。
另外,作為科普性的說明文章,文章中的語言科學性也很強。文中出現的數字,都經得起考驗。關于麋鹿的生活習性也不是無中生有,而是讓人信服。經歷雖然充滿傳奇色彩,但并不是人們的恣意揣測,而是有據可查。遣詞造句也能夠注意到詞語之間的細微差別,這也是此文語言運用的一個特點。例如:“放養”和“飼養”,“陸續”和“相繼”等。雖然看著相似,但是頗有不同。仔細咀嚼,“意”味頓生。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13
《橋》是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作為一篇微型小說,記敘了一位村黨支部書記面對暴發的山洪,以自己的威信、忠于職守的信念和沉穩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在黨性面前,他一視同仁,要求同是黨員的兒子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在人性面前,他又推著兒子先走,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
他用一位共產黨員的信念和一個父親的愛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在教學時時常要借鑒名師的教學設計,蔣軍晶在設計這一課的時候,采用群文共讀的方法,在故事情節上,將課文通過分析老支書與船長做法的區別來理解人物形象,在文章寫法上,與《在柏林》進行對比,來理解微型小說設置懸念,結局意外的特點。
所以在講解這篇課文時,我也采用了蔣軍晶老師的教學設計來進行教學。在課堂上,針對環境描寫,通過對“舔”、“獰笑”、“潑”等詞語的的分析,讓學生理解當時環境的危機與緊迫,理解洪水的可怕。以此突出人物的可貴品質。在這個環節,學生暢所欲言,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在與《諾曼底號遇難記》進行比較的環節,通過讓學生對比兩人做法的異同,深層次的分析老支書的.人物形象,在這方面,學生更是從人物的身份入手,來分析人物的做法。大部分學生都可以從老支書要求不守規則的人退黨,結果所有人都按要求排隊來體會在人們心中,黨員身份的神圣,理解的更深刻。
最后,在與《在柏林》進行對比分析的時候,學生不僅體會出微型小說結尾設置懸念的好處,也模仿這種寫法,讓學生進行小練筆,進行寫法指導。對于群文閱讀的嘗試則讓我看到了課堂的轉變:不再是圍繞一篇文章的繁瑣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在第一課時初讀文本之后,結合語文要素的一個知識點,去以一篇帶多篇,讓課堂容量增大,學生接觸更多同類型的文本,學會方法的同時也能夠增加閱讀量。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14
《窮人》是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寫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艱難貧窮的情況下,收養因病去世的鄰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舊俄時代人民的悲慘生活和窮人的善良。本文對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細膩,感人至深。根據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主要通過讓學生感情朗讀、思維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內心,從而受到愛的教育。
這節課結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串講串問,有時學生脫離軌道馬上拉回來,生怕浪費一點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因此也就忽略了學生的思考時間的不足。
如在初讀課文后,我提問:你認為桑娜一家窮嗎?學生一致認為他們一家很窮,并找出文中直接描寫”窮”的內容。觀點出乎意料的單一,全然沒有我想象中的碰撞與論爭。經思考我發現主要存在著以下缺陷:教學中,學生思考的時間得不到保證,學生思考的過程沒有重視。思考時間的`不足,大大抑制了學生思維活動的展開(看書直接獲得結果,對知識的產生、發展等思維過程難以暴露,探索情境悉遭破壞,學生思維活動得不到充分展開)現成的結論從思考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系,扼殺了學生的智慧,剝奪了學生思考的快樂。
其實,教師只要給予學生充分享受思考過程的時間,將會收獲意想不到的回報。后來我在別的班級上這一課時,我提了同樣的問題,要求是讓學生1分鐘后回答。學生有了充分思考的時間,有的學生說:”老師,他們生活上很窮,但我覺得他們又并不貧窮……”有的學生說:”老師我認為他們并不貧窮,我覺得他們是富翁。””他們在生活上吃不飽,穿不暖,確實是窮人,但他們敢于面對艱難生活的堅強,關心別人的那份善良,卻是金錢也買不到的財富,他們是精神上的富翁。”……思考時間還給了學生,學生從中體會到了思考的快樂,體會到了創造的快樂。
雖然,思索的過程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著要花很多的時間,或許還會一無所獲,但,這卻是一個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需要,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與快樂。給予耗費學生思考的時間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15
《山雨》是一篇如詩的散文,課文用優美抒情的語言,先寫山雨悄然而至,由遠及近,雨聲歌謠般動聽,接著著重描寫雨中山林令人難以忘懷的綠色,最后寫雨悄悄的停了,林中留下雨的余韻。文章寄情于景,處處洋溢著對山雨、對大自然濃濃的愛和深深的眷戀,字字句句婉麗動人,極富感染力。
課前我一遍遍朗讀,陶醉于文字營造的優美意境之中,抒發著由文字牽引的心靈深處涌動的情感。靜下心來,一個疑問涌上來:孩子們能透過文字對蘊藏在字里行間的情有所體會和感悟嗎?怎樣引領孩子們用心用情暢快淋漓地淋一場山雨呢?思索良久,我的思緒又回到“情”字上。對,就用我的情去感染學生,用我的情去催生學生的情吧!
上課伊始,我深情地對孩子們說:“《山雨》是一篇很美的散文,作者用如詩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令人神往的山林雨景圖。老師非常喜歡這篇課文,課前老師一遍遍地讀,一遍遍想象著雨中的情景,隨作者一起沐浴山雨,品味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萬般神奇,抒發心靈的感動。學習這篇課文時,希望同學們像老師一樣多讀、多想、多感受,在讀中想象如詩如畫的山林雨景,感受語言中蘊含的情感。”
聽了我的這番話,孩子們的神情顯得有些神往。開始讀書了,氣氛并不熱烈,有些孩子甚至無動于衷,表情木然,顯然沒讀進去,做做樣子罷了。我不去理會他們,而是拿起書本,邊在教室里踱著步邊小聲朗讀課文,我的頭腦中不時閃現著課文描寫的情景,閃現著生活中類似山雨的幕幕往事。我讀得動情極了,投入極了,一遍又一遍……我踱過每個孩子身邊,眼睛的余光發現他們都會停下來,盯著看我入神的朗讀,我不去管他們,由他們看。漸漸地、漸漸地,教室里的'氣氛熱烈起來,朗讀的聲音越來越響亮,悄悄掃視,孩子們搖頭晃腦,從他們豐富的神情中,我發現他們都像我一樣全身心投入到課文中去了。
接下來我說:“孩子們,我給大家朗讀一遍吧,可能會讀得不夠好,但我會用心去讀,表達我的真情。”于是我娓娓讀來,雨前的悄然、神秘,雨中的美妙、神奇,雨后的清新、幽靜,我的眼里飽含淚花,將課文演繹得那樣從容、自然,孩子們有的聆神傾聽,有的呆望著我,有的閉目神思,無不入情入境,如癡如醉,課文讀完,教室里掌聲響起,詩意悄然醞釀著。
讀完課文,孩子們談了自己聽后的體會:“老師的朗讀,使雨中的山林顯得更加多姿多彩,我們好像身臨其境,陶醉在山雨那美妙的情境之中。課文讀完了,而我還在意猶未盡的回味著大自然的美,好像還沒有看夠似的,真想再回到雨中遨游。”“我感覺作者和彭老師拉著我這個對大自然充滿好奇的小女孩,一起來到了這仙境般的山林中。雨水滴落在樹葉上,樹葉顯得更綠了,我能觸摸到那嫩綠的樹葉。”“老師讀課文時,我仿佛進入了夢中仙境,老師讀完了,我才從夢中醒來。”
我將下面的時光全交給學生,讓他們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或朗讀或想像或批注自己的體會,充分與文字親密接觸,然后與全班同學盡情交流、表達自己的`感受:有的結合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談閱讀體會,有的用聲情并茂的朗讀展示自己的閱讀體驗,有的朗讀自己讀文時寫下的隨筆抒發自己的情感。如“我本來很討厭雨,讀了課文后,我知道了,雨其實很美,它是一首無字的歌謠,神秘飄渺,令人遐想;是一支畫筆,能渲染出色彩豐厚的的水墨畫;是一個鋼琴手,能奏出美妙動聽的音樂。”“山雨,淅淅瀝瀝,如流星飛下╱那樣純潔、那樣神奇╱山雨,一個屬于大自然的美。”“課堂上,老師動情的朗讀,同學們精彩的發言,靜靜地將我帶入了那美妙的情景之中。聽啦,輕快的音樂沙啦啦啦;看啦,晶瑩的雨珠飄飄灑灑;聞啦,梔子的清香沁人心扉。”“我想,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吧,不然怎么會寫得這么好呢?一定是的!”……只要孩子們的表達中能透露那么一點自己的感悟、一絲自己的真情,我就充分肯定他們。就這樣,我和孩子們與作者進行著心靈的交流,情感的碰撞,美在我們心靈中彌散,我們陶醉其間,忘記了時間,忘記了下課……
這節課讓我深深體會到:只要心中有情,就能從心底流淌出最美的聲音;只要心中有情,就能營造詩意的課堂。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16
《山雨》這篇課文。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聯想。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大自然那分濃濃的的喜愛之情。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描述的情景,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從閱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體會作者對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學的難點。
在進行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在情境中閱讀,在探究中感悟,在體驗中交流,極力營造一種自由閱讀的氛圍,讓學生在文本世界里自由馳騁。
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了“讀”和“悟”兩方面,力求在讀讀吟吟,想象感悟中引領學生進入一個詩意的雨天。
一、初讀感知
整體感知時,文本中如詩一般的文字躍動在學生的眼前,等待著學生去品味、欣賞。閱讀中,一切都以文本的原生態在對學生產生閱讀期待,尊重學個性化的解讀。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寫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閱讀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領略,原汁原味的整體感知就是引導學生自己讀進文本中,領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
二、重點研讀賞析
先教給學生賞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反復讀,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義,但要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力求通過品讀、積累成誦等多種方式的閱讀實踐進行不同層次的讀,完成全程的閱讀.在課堂中完成一篇課文的學習,不應是閱讀的結束,而應是閱讀的開始。帶著課文的學習興趣去閱讀新的作品,對課堂內容進行延續發展,才是真正意義的語文學習。那我的這節課就引著學生從課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學里,不僅是朗讀、感悟能力的培養,也是其他能力的訓練。
一節成功的語文課,不僅能使學生感受到美,同時重要的是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能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而我的這節課在語文素養的訓練上還需要加強,要讓學生對字詞句的理解、運用落到實處。課文中有很多美的詞語、句子,特別是優美的意境課堂中學生好象并沒真正感受到,一堂課下來,雖然讀了,想了,說了,但顯得很空洞。我只是著重考慮要讓學生欣賞美文,對語言文字考慮較少,但該如何在教學中不牽著學生鼻子走,又讓他們真正落實語言文字訓練,自主的感悟語言文字美?這是我這節課存在的困惑。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17
《山雨》這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是略讀課文,課文是按雨來、雨中、雨后的順序寫的。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聯想。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大自然那分濃濃的的喜愛之情。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描述的情景,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從閱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體會作者對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學的難點。
一、注重語感體驗,加強朗讀訓練
這篇文章是屬于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感情充沛,語言優美。因此在進行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在情景中閱讀,在探究中感悟,在體驗中交流,極力營造一種自由閱讀的氛圍,讓學生在文本世界里自由馳騁。引導學生想象感悟中引領學生進入一個詩意的雨天。整體感知時加強文本中如詩一般的文字品味、欣賞。閱讀中,一切都以尊重學生個性化的解讀。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寫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閱讀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領略,領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
二、賞析優美語句,加強語言積累
學習語文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加強語言的'積累,能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在我的這節課語文課上,我注重了引導學生對本文優美語句的賞析和積累。讓學生對字詞句的理解、運用落到實處引導學生反復讀,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義,但要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力求通過品讀、積累成誦等多種方式的閱讀實踐進行不同層次的讀,完成全程的閱讀.。課文中有很多美的詞語、句子,但是對于優美的意境課堂中創設的還不夠,有的學生好象并沒真正感受到,一堂課下來,雖然讀了,想了,但顯得很空洞。
三、分析文章寫法,加強寫法的引導
這篇文章的結構清晰,層次分明。課文是按雨來、雨中、雨后的順序寫的。這篇文章也是學生習作的優秀例文。我在教學中,先教給學生賞讀的方法,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我還進行適當的課外延伸。我的這節課引著學生從課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學里,不僅是朗讀、感悟能力的培養,也是其他能力的訓練。收到很好的效果。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18
繪制導圖、上臺介紹、拓展閱讀、繪制運用,課堂在學生的交流展示中讀過,充分給予動手動腦的時間,學習文本、發展思維,重點聚焦,強化訓練,習得方法在一開學就不斷強化。
尋找寫作順序,品味優美語言,在前篇課文精讀的基礎上,在《山雨》這篇略讀課文中得以運用。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清晰的結構,清新的筆調,字里行間洋溢著濃濃的喜愛之情。
檢查預習,放手自學。
本學期開始,繼續重拾課前檢查預習的習慣,通過巡視,了解學生預習情況,給予不同等級的評價,學生利用這個時間再次默讀熟悉課文內容。巡視中發現,課文分段、詞語注釋、導圖初構,完成情況比較好。
繪制導圖,交流展示。
如何幫助、促進部分預習不到位的學生,小組交流,完善導圖成了整體感知及了解課文的一個環節。在互相交流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黑板上繪制,分工合作,并進行導圖內容的介紹。今天扮演的三個小組,各有特色,一組采取的是圓圈圖,在關注結構的基礎上亮點的提煉了“雨后”以動襯靜的'寫法,教師及時評價,第二組采取的是括號圖,亮點是對雨前、雨中及雨后的特點進行了提煉,這很不容易,及時表揚;第三組采取的也是括號圖,亮點是點出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各組有相同點,也有自己與眾不同點,交流的同時啟發了其他人,完善本課導圖,個別沒有繪制的同學利用機會完成導圖。
聚焦重點,積累語言。
如果說導圖是框架的構思,是對學生概括提煉能力的培養,是整體關注的話,那局部聚焦也是必不可少的。這節課上,對山雨的“聲音”和“色彩”的描寫極為生動,朗讀,體會修辭的運用,積累好詞佳句。好文章既有好結構,又有好語言,才能呈現出有聲有色,有血有肉,這也是寫作的一種指導。
遷移閱讀,再次繪圖。
把課堂還給學生,除了課內文章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運用方法,積累語言。能否自行讀懂文章,提煉內容呢?課堂上,我補充了《雨》作者按照季節的順序寫了雨的特點,形象的比喻、擬人的手法讓表達很生動。學生能夠比較快速地抓住主線,找點春、夏、秋雨的特點。這種當堂繪制展示的訓練,就是檢測有效閱讀的方法。
利用資料,遷移練筆。
提煉結構繪制導圖練思維,反過來,有了結構如何生動描寫,相機進行補充練筆,作者沒有寫“冬雨”那冬天的雨又會是怎樣的呢?模仿續寫,期待明天的精彩展示!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19
《山雨》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是按雨來、雨中、雨后的順序寫的。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聯想,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體現著作者對大自然那分濃濃的的喜愛之情。本課教學的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描述的情景;從閱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體會作者對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學的難點。
在進行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主要抓住了略讀課文的“讀”和“悟”兩方面,力求在讀中想象感悟中引領學生進入一個詩意的雨天。本文對山雨的色彩美描寫得淋漓盡致,因此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綠之中,綠得耀眼,綠得透明的.清新感覺,比任何語言都更有感染力。我讓學生對字詞句的理解、運用落到實處引導學生反復讀,多想象,多感悟,引導學生自己讀進文本中,領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但要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力求通過品讀、積累成誦等多種方式的閱讀實踐進行不同層次的讀,完成全程的閱讀。難怪在這段的朗讀中,我班的陳依利同學說:“這清新的綠色仿佛真的流進了我的眼睛,流進了我的心胸,真美呀!”但是我覺得自己在教學中對于優美的意境課堂中創設的還不夠,有的學生好象并沒真正感受到,一堂課下來,雖然讀了,感受了,但略顯空洞。
這堂課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松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譬如,這堂課的最后一個教學活動,我將課外收集來的有關寫“雨景”的段落和金波的《雨中的樹林》讓孩子們與本文進行對比閱讀,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同時也加強了欣賞美文,正確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及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但是一節成功的語文課,不僅能使學生感受到美,同時重要的是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要讓學生對字詞句的理解、運用落到實處,我只是著重考慮要讓學生欣賞美文,對語言文字考慮較少,但該如何在教學中不牽著學生鼻子走,讓學生的自主性真正發揮出來,真正落實語言文字訓練,自主的感悟語言文字美?這個問題還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學中不停地思索。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20
一堂好課,行云流水般的結構給人以美的感染,再加上蘊涵其中的語言美、情感美、自然美、邏輯美,以及課堂內生動、和諧的氛圍,師生間平等的對話等無一不給學生以熏陶,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又陶冶其情操,一篇美文,教師處理巧妙,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語文中也享受語文,在享受語文中也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如:《山雨》這篇閱讀課文,作者用優美抒情的文字,如詩般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圖。文章雋永、生動、意韻深遠。此文對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提高學生語文審美素養益處頗多。為了讓學生多讀、多想、多感受,我以讀為本,對教學環節進行了如下設計:初讀感知──細讀感悟──賞析積累──嘗試運用。在初讀感知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學生讀準字音,再相互交流初讀后的感受;在細讀感悟這一環節中,讓學生自由組合,在小組內有感情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并說說說自己為什么喜歡它,然后指名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讀給大家聽,并說說為什么選它。
同時,教師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培養語感;賞析積累這一環節,讓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課前收集的寫雨的詩、文,要求聽的同學仔細聽,并用一兩句話說說自己的感受,然后在班上進行推薦交流,也要求聽的'同學談感受;最后,在嘗試應用這一環節,教師展示出一幅雨景圖,請同學們為畫配文,或配詩,(詩可以是自己寫的,也可以是自己課內外閱讀過的)。
這樣的處理,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再拓展延伸,創造性地處理了教材,既讓學生學習了新課,又復習了舊知;既陶冶了學生的性情,又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各有所發展;既培養了學生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又豐富了學生語言的積累;既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感受,發展了個性,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語感,加深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21
《山雨》,作者全身心投入雨中,通過大膽而又奇特的想象,寫出了山雨的音樂美。同時也帶給我們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引起我們無限美好的遐想。作者把雨中的樹木、小草、巖石比做一把巨大的琴鍵,把飄飄灑灑的雨絲比做輕捷柔軟的手指,把雨聲比做一首優雅的小曲,面對如此美妙的文章,我深深地被感染,因為我和作者一樣鐘情于大自然,迷戀于大自然,而如何讓學生感受這種情感又成了難題,在我們淳化有一個人間仙境--東溝,很多學生都游玩過,在課堂上我試圖讓學生走進課文中的'境界,走進東溝,反復誦讀精彩語句,體會文章的語言與意境美,當我引導“同學們,我們已經置身于東溝,置身于雨中,我們側耳傾聽,仿佛聽到了什么?”學生回答:“聽到了小草的滴答聲,樹葉的沙沙聲。”我笑了,“難道雨中的小草是堅硬的嗎?根據我在雨中的聆聽,小草發出沙沙聲,樹葉是滴嗒聲,而巖石是叮咚聲。”“同學們擺在你們面前的就是琴鍵,希望你們置身于雨中,用心彈奏出美妙絕倫的音樂,”于是很多學生情不自禁地在桌面彈奏起來,至于現在的琴鍵、手指、以及優美的小曲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全然忘記了。學生是好動的,也許他們關注的世界和成人根本不同,課上到這里我好困惑,學生只能體會到作者的一些情感,要他們深入作者的內心,身臨其境地感悟大自然的美妙還是達不到。學生對大自然的感悟與聆聽還是欠缺。
我利用課余調查了學生,面對一處令你贊嘆的美麗景色,你們是靜靜地觀察,還是盡情地高歌或游玩,90%的同學表示是后著,我也理解了學生的情感世界,他們小小的心靈世界是清純的,無憂無慮的,而成人平時生活的艱辛,太多的責任使他們倍感身心疲倦,偶爾走進一片絕妙的美麗境界是全身心的放松,甚至是完全陶醉,只有他們才能用心的感受大自然的賜予。
課堂是生活的濃縮,可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對大自然的感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有獨特的見解的。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22
《山雨》是本冊教材的第一篇閱讀課文,也是新入選的一篇文章。作者趙麗宏寄情于景,把我們帶進了如詩如畫般的夢境,看似一場普通的山雨在作者筆下卻變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圖。山雨是那么的美,宛如一縷縷輕絲,又像一支支婉轉優美的樂曲,在山中回蕩,讀后令人心曠神怡。
本文線索清晰,層次分明,因此,我認為重點應放在想像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上,從閱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為了突出這一重點我以讀代講,進行了如下的教學嘗試:
一、讀入聲音。
本課的摹聲狀物細致入微,遣詞造句形象生動,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特點,為了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山林中雨來時——雨中——雨后的聲音變化,我在讀上大做文章,讓學生先聯系生活實際想象“風聲”、“雨聲”、“鳥叫聲”以及“雨滴落在小水洼里的聲音”等等,然后再把這種感受帶入文本,讓學生生情并茂地朗讀。
二、讀入文本。
本文對山雨的色彩美描寫得淋漓盡致,因此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綠之中,article/綠得耀眼,綠得透明的清新感覺,比任何語言都更有感染力。難怪在這段的朗讀中,我班的李鈴育同學說:“這清新的'綠色仿佛真的流進了我的眼睛,流進了我的心胸,真美呀!”
三、讀出個性。
在本課中,我沒有大段的分析、講解,而是鼓勵學生自主練讀,讀中自悟。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有感情的練習朗讀,并說說為什么選擇這部分讀?為什么這么讀?這樣進行平等、輕松的閱讀感受交流,給了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展示機會,使學生能帶著個人的感受、體驗,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閱讀交流和賞析,這對學生是很有益的。
總之,這篇課文不僅作者寫得美,學生讀得更美。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1-02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4-19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4-19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8-01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11
六年級語文上冊《窮人》教學反思02-25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02-04
六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9-12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3-19
六年級上冊語文橋的教學反思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