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義”教學反思集合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比的意義”教學反思集合,歡迎閱讀與收藏。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集合1
本節復習課知識點較多,但是難度不是很大,主要是幫助學生整理知識
1、創設情景從生活入手,讓學生舉例激活課堂。回顧知識,讓學生體會如果簡單羅列知識點,就會顯得零亂、無序、缺乏系統性,從而激發學生“自主萌生出整理知識,梳理結構”的需求。然后,運用“課堂自主整理——集體交流點評——復習綜合提高”的步驟,通過學生之間、組與組之間、師生之間的相互討論、交流。
2、新《課標》把學習方式作為學習數學的重要內容。因此,本節課注重了引導學生歸納整理和復習的方法。在整理部分,教師鼓勵學生用合理、簡潔、清晰、有特色的形式進行整理,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了整理任務,讓學生體驗獲取知識的方法、步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3、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學習不僅僅是只注重結果,更重要的是學習的過程。在復習部分,通過為汶川地震災區捐助為主線精心設計練習,使學生始終懷著一種激情投入到學習之中,而沒有為練習而練習的枯燥感;另外,教學中教師沒有單純地為復習而復習,而是通過讓學生感受知識之間的聯系,綜合運用知識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運用所給小數給災區小朋友寫一段話這一環節,讓學生更加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突出數學的`應用,既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讓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為其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及創造性學習奠定基礎。
4、教學過程開放,讓學生主動參與整理和復習運用的過程,教師始終是參與者和合作者。引導學生產生整理的需要,自主整理,整理后的交流、補充、點評,練習中更是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營造一種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取長補短,張揚個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集合2
比的意義是義務教材第十一冊第三單元分數除法中的一個小節,是用一種新的觀點、方法來認識數量關系,不少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從比的概念可以直接導出比的基本性質和求比值的方法,比與除法、分數之間也存在著相互轉化關系;比的概念是建立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概念的基礎,因此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又是學好這一節知識的關鍵。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著重說明兩點:
(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表示,有的是用整數表示。
(2)比的后項不能是0。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和運用比的意義及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系;教學難點是理解比的意義。本節課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讓學生借助自己已有知識去獲取新知識,這是最高教學技巧之所在。”學生已經對數學的轉化有了初步的感知,這也是一個數學模型的建立過程,這說明學生有能力通過自主探索,構建比的意義。因此,我們要善于幫助學生從舊知識過渡到新知識,在學生心中制造條件,使新知識成為舊知識的延伸和發展。
學生是在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高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自學能力,所以在教學時,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2、經歷過程,發展思維,精心引導,親歷探究過程。
數學教學過程的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往互動和共同發展的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形成一個動態的教學活動主體,在這一動態的教學活動中,思維的火花得到碰撞,思維的靈感得到迸發,使每個學生得到成功的快樂,在活動中發展的目的。在學習比的各部分名稱及讀法、寫法時,采用了讓學生自學課本的方式,因為自學課本也是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根據高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教師出示自學提綱,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充分相信學生,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有利于學生思維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間的合作精神。在學習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數關系的時候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意在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講授,讓學生借助教材、板書的有機結合,總結出三者之間的聯系,實現了自主學習。
3、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指導。
比的概念實質是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倍比關系。任何相關的兩個數量的比都可以抽象為兩個數的比。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和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像這樣相比的兩個量是相同的都屬于同類量的比。例如,在教學路程與時間的比,是把比的意義進行了擴充,也正是這節課的難點和重點。為什么說這是對比的意義的擴充呢?除了同類量可以相比以外,根據實際應用的需要,不同類量也可以相比。比如路程和時間的比等。當然,不同類量的比,必須有關聯才行,這樣,比值就可以用來表示一個另一個量。比如:工作總量和時間的比就是效率,總價和單價的比就是數量。為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我應該再提供一些數量讓學生用比描述兩個量之間的關系來充實這個知識點,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體會用比描述兩個數量之間關系具有簡潔性。
一堂課下來,感覺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比如:
1、對于問題的設計,是否給予學生合理的思考空間,優化學生的有序思維,課堂中有些問題還提得欠妥。
2、改進教材是為了更好地融入學生熟悉、鮮活的生活內容,更有利于發揮學生自身的課程資源優勢,從而更好地為學生的發服務。這里,我認為教材教學的最終目標并非是回歸教材,而應該是回歸學生、回歸生活。就此而言教材既非教學出發點,更非教學的終點,而僅僅是教學的媒介。本節課可以加一些有趣的教學內容,如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比,由于時間關系而只是展示了一下。
3、時間安排欠妥。比的意義用時較長,直接占用了當堂檢測的時間,作業量不大,95%的同學能當堂完成,但設計求比值的作業較少,估計正確率不高。
通過這次“課內比較學”上課活動,我感覺到自己需要挖掘課本的知識還很多。作為數學老師,我們不僅僅要認真地上好每一堂數學課,還要在這個“好”字上下下功夫,怎樣才能給學生上出真實有效學生又喜歡的數學課?要多琢磨,要多學習,這樣才能欣賞到屬于自己的那片絢麗景色。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集合3
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還是在原來的框框里出不來,教學整體一時,學生還是認為一個就是單位“一”。而對一些事物等都可以當作單位一時,很疑惑,學習之前,我還是采用學生課前預習自學的.方式,但我發現學生并沒有深入理解,而只是淺顯表象的理解,自學卻給我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被動,我在講時學生更糊涂了,通過這節課我感受到:
1、自學內容要有所選擇。
針對教學內容選擇學生可以理解消化的知識,讓學生課前預習自學。不要盲目的一刀裁式對都要學生去自學,這樣不僅起不到自學的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2、單位“1”的處理和把握很重要。
在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帶學具(花生米或豆子),你一把能抓起多少呢?學生手舉的高高的,躍躍欲試,緊接著問這是幾啊?生有的疑惑,有的眉頭緊鎖,然后通過引導理解整體一,也就是單位一,通過學生數一數明白,原來單位一可以是20個花生米,也可以是12個,也可以是30個豆子等等,通過學習讓學生紛紛舉例子理解單位“1”。
3、理解單位1,自主概括出分數的意義
追問:能說說你是怎樣得到1/2的嗎?
學生很自然的根據自己的操作,說出了1/2的意義。
出示例題:圖中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數表示嗎?為什么?
生答因為平均分了,所以能用分數表示涂色部分。
師概括:像這樣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許多物體,我們都能看成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這個整體就是單位1,讓生用分數表示例題涂色部分,并說說每個分數的意義,然后概括分數的意義。
課結束了,或許很多學生并沒有完全轉變過來,知識需要時間去理解,去消化。我相信這節課或多或少都會有所收獲的。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集合4
講授新知
1、教師出示: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這是把什么做為單位“1”,仿照這個例子,還可以把什么看作單位“1”。(學生舉出大量的例子)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單位“1”可以是一個物體。
2、教師出示:把一米的線段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這是把誰看作單位“1”,依照這個例子,還可以把什么看作單位“1”。(學生舉出大量的例子)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單位“1”可以是一個計量單位。
3、教師出示:把6只熊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只熊貓的三分之一,這里把誰看作單位“1”,仿照這個例子,可以把什么看作單位“1”(學生舉出大量的例子)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單位“1”可以是由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它們都可以作為“單位‘1’。
自學討論
1、學生自學課本,教師引導:“把你認為重要的地方劃下來,把你不太理解的地方標上去。”
(學生自學課本)
2、學生匯報:
收獲比較多。教師隨機板書。
疑問可能在“單位‘1’為什么要加上一個引號。
3、學生分組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分組解決問題。
4、教師引導學生強調:單位“1”跟自然數的“1”含義不一樣。自然數的“1”只表示1個。實實在在的一個。而單位“1”可以是一個物體,可以是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由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所以:加上一個引號,以示區分。
分數的組成
1、請你自學書中的內容,把你認為重要的地方劃下來。把你不懂的地方標上去。
(生自學課本,歸納出分數的組成有分子、分母、分數線三部分。分子表示到這們的幾份。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數)
2、同學討論釋疑。
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就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分數的意義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2個重點問題。因此,在本節課的設計上我淡化形式,注重實質,注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為核心,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體會、領悟單位“1”的含義、進而逐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人類生活與教學之間的聯系應當在數學課程中得到充分體現。為此在課前復習的過程中,我設計了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幾種。拋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回答,以此來產生疑問進入課堂。所以就產生了分數。使學生體驗到分數是因為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數學來源于生活。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去體會“在表示分數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從而抽象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增強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意識,使學生樂學、會學、創造性的學習,培養樂創新的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在課堂上,我把一些問題引導出來,而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組織學習。并且,在課上,我走下去去幫助需要幫助的,及時為他們解決難題。
從總體上講,這堂課還算成功,但是,在教學后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學生可能對于這抽象的現象不是很能接受,因此,有些學生還摸不著頭腦。如何在以后接手班級時更好的教學好《分數的意義》,還希望大家能給我一點好的意見。
“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集合5
本節課的安排層次清楚,重點突出,把小數的讀寫法安排在課的前面是非常好的。在新授中通過揭示“3角為什么表示成0。3元”和“3分為什么表示成0。03元”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初步感知了小數與分數之間的聯系。
在教學中,孩子在用米做單位表示8毫米時,出現了“1米等于100毫米”這樣的錯誤。孩子出現這樣的錯誤是情有可原的,因為孩子平時經常接觸到的是“1米等于100厘米”“1米等于10分米”這樣的換算。對于“1米等于1000毫米”用的非常少,所以,讓孩子帶尺子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我想:如果我在出示這一題目的時候,強調一下,這里是毫米,讓孩子在米尺上找到毫米是多長,再讓孩子找到米是多長,然后放手讓孩子合作,發現米和毫米的進率是多少,這樣,效果就會好的多。
在練習中,孩子出現了一些問題,我想如果在新授中就把這些題目放進去,孩子在練習中就不會出現相應的錯誤,比如,說完了“3分為什么表示成0。03元”這個問題后,可以問孩子“4角3分等于多少元呢?”這其實是新授中的一個難點。
板書中“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三位小數表示千分之幾”這樣重要的話,應該板書出來,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概念。
練習的安排很有層次,每個練習的安排也都有它的目的性,如果講評時能有重點的進行評講,那就能節省時間解決沒有完成的兩個問題。
其實,在教學這節課之前,孩子已經學過了一位小數和分數,但從孩子的課堂表現來看,孩子已經把以前的'知識遺忘的差不多了,所以,課前有針對性的復習還是必不可少的。
通過反思,我發現孩子的情況要充分考慮到課當中去,針對孩子是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是一門非常深奧的教學藝術。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集合6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提倡合作學習,具體采用小組交流、對組學習、大組討論等形式,其核心問題注重是合作學習的實效性,通過為創設合作學習情境而體現的合作形式。教學中,我設計一個問題是:有一個蘋果,被分成4份,取其中一份是1/4,取其中2份是2/4,學生回答的'很快、很活躍。那么4個蘋果被分成4份,取其中一份是多少,取其中2份是多少?學生一下子回答不上了,老師立刻說:“下面小組4人討論一下”,學生快速組成小組,進行討論,不一會答案就出來了。4個蘋果被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是1/4,取兩份是2/4,3份的3/4,4份的4/4。老師抓住這一困惑進行了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互相探究,很快解決了問題,針對性、實效性很強,另外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我們要求:要有明確的任務和問題,而且要有一定難度,問題應有一定挑戰性,處理好集體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分配,保證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質量,小組研討要具有民主性、超越性,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機會,實施引進競爭機制及激勵性評語,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流能力。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集合7
以人為本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在這一理念指引下,數學課堂教學中應重視數學學習的個性化發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既要尊重學生的數學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學生的數學思維成果。
數學課堂教學需要結合一些生活情境,因為現實生活中也蘊涵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本節課中,我不僅注重了讓學生體驗比例在生活中的應用,更注重了“數學化”和“生活化”的結合,整節課處處透出濃濃的生活味。
這節概念課不是對知識的`簡單復述和再現,而是通過我的“再創造”,為學生展現出了“活生生”的思維活動過程。教材是給學生提供學習內容的一個文本,我們要根據學生和自己的情況,對教材進行靈活的處理。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了“再思考”“再開發”和“再創造”,真正實現了變“教教材”為“用教材”。達到活學活用的效果。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集合8
《分數的意義》這一課是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對分數進行了初步的認識,但是,沒有進行系統的理論性的認識。本節課正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進一步理解認識分數的意義,重點在于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認識,探究意義,掌握規律,完善分數知識體系。這節課重點把握好以下兩點:
1、在活動中探究,這是個開放的過程,體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理念,同時也不能流于形式,要落實到每一個學生身上,讓他們經歷學習的過程,在操作中體會分數的意義。
2、在參與中構建,這是本節課的亮點與核心之所在。分數的意義應該是學生主動構建的,學生有了操作活動,有了對具體分數的認識,更有了單位“1”的概念,那么對于分數的.意義則完全可以讓學生總結歸納,只要說得有理,說得恰當,不必糾纏于標準的定義。
不足之處:
1、關于單位“1”的建立過于生硬,沒能照顧到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引得過多,問得太碎,學生畢竟是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知識基礎,應該發揮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積極參與的意識,對于“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以及“一個整體”這些概念學生都已知道,教師只要點到即可,不必過多解釋,而且要始終結合操作活動順其自然地引出來,這也是教學藝術的體現。
2、對于分數意義的揭示也比較牽強附會,我原先的設計是讓學生操作手中學具,表示出一些分數,然后展示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分數,在此基礎上揭示單位“1”的概念。之后,卻拋開這些具體事物表示的分數,另外寫幾個分數,讓學生在沒有具體形象依托的情況說個別分數的意義,這樣就直接拔高到了一個抽象的層次,緊接著分別抽象分子、分母的意義,最后完成整個分數意義的構建,這樣做看似步步深入,層層遞進,條理清晰,邏輯嚴密,但是卻違背了新課改所倡導的“建構主義”理念,概念的建立應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主動構建的,因此,我的這套做法還是停留于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師步步引導,學生亦步亦趨,學生的回答即是教師想要的結果,機械而死板,毫無生氣,沒有給學生留下任何創新空間。
3、教師的語言不夠簡練,特別是教師不能重復學生的發言,這是數學課堂之大忌,因為數學學科本身就要求明確嚴謹,如果語言太繁瑣,則會造成學生理解上的模糊不清。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集合9
《倒數》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分數乘法應用題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理解倒數的意義和會求一個數的倒數是學生學習分數除法的前提,這節課核心內容是倒數的意義和求法,是一節簡單、清晰的課。每個人心中都有好課的標準,我認為好課不應該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而是應該加入到他們的行列跟他們一起走,讓他們能夠放松心情、暢所欲言,而我們就只要細心呵護,靜待花開。
一、處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關系:
1、結合學生的特點和知識基礎以及個人的教學設想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上的引入:通過出示一組分數乘法計算,讓學生在計算過程中發現規律:乘積都是1從而引入倒數,這樣的安排承上啟下,很自然,但是就是太順了,有點牽著鼻子走的感覺,缺少了一點味道。
自己的設計:
師出示口算題:① 4 ,②③2-1④66⑤0.254⑥ +
(生比一比誰的速度最快)
師:大家想一想,這組題有什么特點
生:得數都是1
師:不錯,誰還能說出一個得數是1的算式?(生說一說)
師:這些算式的得數都是1,有加法、減法、乘法、除法像這樣的算式能寫多少?
生: 很多
師:能寫完嗎
生:不能
師: 看來這個1很神奇,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也和1有關。
2、變教師教為學生自學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也和1有關,到底有什么關系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邊看書邊思考.
1、 你知道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是哪種運算所得的1?
2、 課本上是怎樣描述這個1的,請你找出來,并輕聲讀一讀。
設計思路:新課伊始通過讓孩子比賽口算,讓孩子的神經緊繃起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讓孩子自己說一些得數是1的算式,調動了學生的思考的欲望,揭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也和1有關,到底有什么關系呢?吊足了學生學習的胃口,通過自學課本,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的引入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而且也更加強化了倒數的概念,只有兩個數相乘的時候才可以說這兩個數互為倒數,加、減、除都不行。一箭雙雕何樂而不為。
二、把握目標,相信學生,做好扶、放、收
1、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相信學生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2、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當學生有困惑時,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集體智慧,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決困惑。
環節二:理解倒數
1、在得出倒數的概念之后,我并沒有直接的板書出來,而是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樣理解倒數的?
2、在板書倒數的概念: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之后,為了加深孩子的理解和記憶,我又拋出了一個問題: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果然在意料之中,學生把概念中的關鍵字和詞分析的特別到位,效果非常好。
環節三:如何讓學生會求一個數的倒數
基于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經驗,我沒有采用老師問學生答的方式,沒有特定的順序先研究哪種數的倒數再研究哪種數的倒數,而是引導學生:你會求哪種數的倒數,放手讓學生自己研究,教師只需要做到心中有數。學生在交流、互動和共享中學會求分數、整數、小數的倒數包括1的倒數還是1、0沒有倒數這些知識難點都變得輕松和簡單,甚至還有一個孩子想到了用除法求一個數的倒數:如0.5的倒數可以用1除以0.5就等于2,這都是思維碰撞的火花。但是帶分數一直不見蹤影,為了讓他們想到,我又提出了一個問題這些都太簡單了,誰能想出一個數可以難倒大家,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開始挖空心思的想特別的數,其中確實有了一個意外的收獲,生2:0.1111的倒數,不過由于這個數出的太突然了,就把這個數直接放到了問題銀行,讓他們下去后再研究。事后在和辦公室的同事交流的時候才想起0.1111= ,而 的倒數就是9,反思自己還是考慮的不夠全面,另外沒有留給孩子思考的時間,相信他們一定能夠想出來的,這是這節課的不足之處也是一處遺憾。
環節四:總結提升
在學生交流匯報之后,對求各種數的倒數的方法進行了總結,為了讓孩子掌握的更加牢固,我采用了兒歌的形式:倒數意義很好記,相互依存互不棄。倒數求法更容易,子母顛倒即完畢。不但可以突出本節課的重點,也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
本節課我在設計教學時根據高效課堂的模式,力求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再現知識發生的過程,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實現知識技能與學生智能的同步發展。
存在的不足:
1、在引導學生自學課本時問題不夠明了:你知道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是哪種情況下所得的1嗎?后改為:你知道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是哪種運算所得的1?
2、求0.1111的倒數由于時間關系沒有放手讓孩子去研究。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集合10
本課教學內容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43~44頁比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高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自學能力,所以在教學時,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1、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
數學教學過程的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往互動和共同發展的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形成一個動態的教學活動主體,在這一動態的教學活動中,沒有教師強塞得知識,本課的導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由神州5、6、7號發射引出課題,問題情境的創設主要立足于學生的現實生活,貼近學生的認知背景,設計形象而又蘊含一定的與數學問題有關的情境,在開放性問題情境中,學生思維活躍,并積極主動地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變“讓我學”為“我要學”。在學習比的意義的時候,考慮到學生對“比”缺乏感性上認知,所以以上面的例子采用“導、撥”的方法的基礎上又讓學生從加設的表格中找比,引導學生明確: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誰是誰的幾分之倍或幾分之幾,又可以說成誰和誰的比,加深了學生理解了比的意義,在開放性問題情境中體驗了知識的形成。整個教學過程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動,獲得了成功的體驗,鍛煉了克服困難的意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同時也樹立了自信心。
2、自主學習,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首先應體現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自學是學生全面參與學習的一種有效的`途徑,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留給學生一定的自學時間,讓他們在寬松、自由的探索空間中發現新知,探究新知并掌握新知,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在學習比的各部分名稱及讀法、寫法時,采用了讓學生自學課本的方式,因為自學課本也是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根據高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充分相信學生,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有利于學生思維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間的合作精神。在學習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數關系的時候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意在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講授,讓學生借助教材、板書、計算機課件的有機結合,總結出三者之間的聯系,實現了自主學習,并讓學生在匯報中思維的火花得到碰撞,思維的靈感得到迸發,也完成了知識的傳授。
一堂課下來,感覺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有些細節地方處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學比的意義時,對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也可以說成誰和誰的比,強調的還不夠,使學生的對兩個數相除也可以說成兩個數的比的感悟不是很深刻。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集合11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小數的意義與特征,并結合具體的購物環境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能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由于本課是學生第一次學習小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首先讓學生讀懂商品標價牌是購物必需的知識技能。又由于新年剛剛結束,學生都有一些壓歲錢,購物是三年級學生最熟悉的情境。因此一上課我就創設了購物的情境,并出示商品的`價格:筆記本3.50元,讓學生說說這本筆記本是幾元幾角,這是理解小數的意義。在認、讀、寫小數的學習過程中,都是以學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經驗為背景進行教學的,學生學起來比較輕松,易于接受。會用元、角、分說明用小數表示的商品價格,是理解小數意義的一個標志。認、讀、寫小數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學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經驗為背景,并在具體情境中進行。從課堂上看,大部分學生掌握的比較好,因為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已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老師在教學中再加以指導,學習起來就比較輕松容易,而且整個課堂氣氛也非常的熱烈,但也有個別學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16.85讀作十六點八十五,一張一角和一個五分寫成1.5元。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集合12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是在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這一內容,既是前面知識的延伸,也是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要求學生明確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小數與分數的聯系,掌握小數的計數單位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是本節課應達到的知識教學目標。對比教學設計和上課的實際效果我有如下想法。
1、猜數導入,將學生注意力引向課堂。
課始當我打開課件,呈現的是一個由多個長方形組成的一個大長方形,學生們馬上就興奮了,老師,這是什么啊。老師,這下面有什么啊。我說:這個長方形下面有一個很特別的數看看誰能猜出來。當一個個小長方形不斷飛走數字一步步凸顯一直到8。9這個數出現學生都處于興奮狀態。就此很順利的引入了小數課題。這個環節也表明:興趣是最活躍的心理成分。當學生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們就會主動地、積極地、執著地探索。
2、注重方法滲透,引導學生探究
本節課中,在教學1分米=1/10米=0。1米時前我增加了讓學生在熟悉的人民幣單位背景中探究分數與小數的聯系這個環節。具體的作法是:(1)出示一張一元的人民幣問:誰能從中拿出一角錢。有學生說去買九角錢東西就還剩下一角錢;有學生說把這一元錢換成10角錢再拿一角就行,我請這個學生上臺示范給大家看。然后再問:一角錢用元作單位用分數怎么表示,用小數怎么表示。學生很快寫出了1元=1/10元=0。1元。。(2)我又拿起一張一角的人民幣問:誰能從中拿出一分錢。將上一個環節重復。學生又寫出了1分=1/100元=0。01元。滲透了這種等量替換思想后讓學生自學書上關于1分米=1/10米=0。1米內容。讓學生感悟十進制分數與小數之間的聯系,進而鼓勵學生在學習過一位小數的.基礎上,讓學生遷移、類比認識二、三、四位小數。最后讓學生自己歸納抽象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可以寫成一位小數、二位小數使學生順利地從直觀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
3、不足或困惑
小數意義這一課屬于概念教學,如何讓學生建立準確的概念,尤其是在探索小數的意義這一環,本來用熟悉的米尺讓孩子去直觀認識,應該為學生實實在在的創設一片自主探究的天地,而我是一路扶著孩子走過來的,沒有把學習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因為自己最怕上的就是要帶著學具,希望學生能夠小組合作進行操作探究的課,學生一操作,就要花費很多時間,這樣練習時間往往不夠。如何引導全體學生自主探究,并且能夠在操作中領悟到一些什么,而且還有一些練習的時間,那該多好!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集合13
倒數的教學概念,它的定義為: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法則是:求一個數(0除外)的倒數,把這個數的分子、分母調換位置。并規定:0沒有倒數。總結有:真分數的倒數大于1.;假分數的倒數小于或等于1;帶分數的倒數小于1。
沒想到,今后幾天的練習與作業中,一但碰到應用小數、帶分數的倒數時,大多數學生的課堂反應與課后作業總是出錯。甚至小部分學生連小數如何化為分數都覺得困難。心想:這屆學生到底怎么了,連倒數這么一個簡單概念都不能掌握,那今后的教學不是更加難教嗎?基礎都打不好,又如何談提高呢?想起有位小學老師告訴我一個關于分數八分之七的笑話:老師問一個學生,八分之七怎么讀。學生回答:“我只知道上面是七下面是八。”
這樣真實的笑話可嘆可悲,對我們老師簡直是種侮辱。可是問題全在學生身上嗎?雖然學生帶有太多的小學基礎問題,可是進入初中后,學生有幸成為自己的學生,雖不能百分之百把個個學生都培養為尖子生,但是盡自己的'微薄之力教育、傳授學生總是應該的。既然學生基礎知識不牢,就只好從自己身上找對策了。今后的教學再也不能過于高估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了,自己備課時一定細致考慮全面,即使是很細微的細節也要盡量考慮到。所以就利用晚自修時間,把小數如何化為分數,如何求真分數、假分數、帶分數以及帶有負號各類的數進行補充。通過這樣的補充,學生終于把與倒數相關的知識掌握了。
通過這節課的反思使自己清楚認識到:教師需要學會全面思考,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細心聆聽,學會耐心等待,積極敢于讓學生把思維暴露出來,借助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產生對問題的分析,再進行提升和深化,才能真正的提高效率。從一些具體的事件開始,與一般的教育理論結合起來,從而能給抽象的教育教學理論一些具體案例的支持。這種支持我們可以類比在我們學習數學過程中講任何一個概念,講任何一個定理,我們都必須給學生展示一些例題,因為沒有這些具體問題的解決活動,我們通常是難以對概念和對一些理論有著比較清晰和深刻的認識的,反思的結果通常又會直接作用我們的教學實踐教學行為,它最終會導致我們形成一些穩定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教師反思的在于向自己學習,也就是讓自己學習的經歷成為學習資源,并將緘默性知識變為可以說清楚的明察的知識從而有利于我們對已有的理論進行修正,對已有的概念進行澄清,從而讓自己的行動變得更加自覺。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集合14
于是反復閱讀教材,認真研究教參,也網上搜索相關的教學設計,有啟迪亦有困惑。最后確定教學思路是通過直觀演示,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觀察、比較,總結出一位小數的意義。然后放手學生利用百格圖自主探索出兩位小數的意義,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對于三位小數的學習,是學生通過想一想、說一說、議一議等活動,推理出三位小數的意義,然后利用課件的直觀演示加以驗證。
對于本節課比較滿意的地方有兩點:
1、充分利用直觀演示,構建小數與分數之間的聯系。
對于小學生來說,形象直觀優于抽象概括,他們的思維是在直觀的基礎上理解概念的意義。所以,本節課我充分利用正方形、百格圖、正方體,通過平均分、涂一涂、數一數的方法,讓學生直觀的理解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由0.1組成;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由0.01組成;三位小數表示千分之幾,由0.001組成。有效的構建了小數與分數之間的聯系。
2、做到講練結合,及時鞏固。
課堂不是一味的滿堂灌,而是要有動手操作活動或者冷靜的思考,我認為除此之外,還要有必要的練習,尤其是數學課,必須做到講練結合。這樣不僅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也讓老師和學生自己了解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接下來的學習和教學。
對于本節課缺憾的地方亦有兩點:
1、缺乏與生活的聯系,對學習小數的意義滲透較少。
小數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數之一。學生離開學校以后,日常生活中幾乎可以不接觸分數,卻不能離開小數。元、角、分的貨幣自不必說,老式的.“幾尺幾寸、幾斤幾兩”仍在使用。“0.5千克”、“身高1米63”等現代說法都離不開小數。在這方面本節課滲透的比較少。
2、教學設計不新穎。
對本節課的教學,潛意識里存在一種模式,雖然每個環節的學習力度不同,學生學習方式也不同,但是還是感覺沒有新意,沒有強烈的質疑問題,沒有思維的拓展。
對于本節課還有一點困惑:
關于計數單位,曾學過“個”、“十”、“百”、“千”……本節課學習小數的計數單位,教材上這樣說的: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記作0.1、0.01、0.001……
也曾和幾個老師交流過小數計數單位的問題,一直沒有確切的答案,希望看到的老師參與討論。
疑惑:一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是()。
在這里填是不可以的,按照書上所說填“十分之一”是最合理的。那么能不能說一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是0.1。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集合15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說是一個全新的嘗試,各個環節注重了對分數意義的體驗,并在體驗中隨時注意總結。
1、聯系生活實際,感受數學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課伊始,在輕松的聊天環境中,引入分數,勾起學生的分數的認識。在接下來的一系列舉例中,始終都在強調“在生活中”可以把什么平均分,“在生活中”還可以把什么看做單位“1”。通過學生熟悉的事物,將抽象的分數具體化。
2、創設自主學習環境,促進有效學習。
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一些物體可以看做單位“1”進行平均分得到分數后,創設環境讓學生自己通過手中的事物進行平均分,從中得到分數。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經歷了猜測、試驗、推理、證明等環節,讓學生在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中主動和富有個性的學習。對于數學知識的最終結論,不僅僅停留在知道了,而是讓學生親手操作,在具體的試驗中,真正做到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3、以學生已有認知水平為基礎。
《課標》中指出:教師的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因此本節課從傳統的書本知識向學生的生活數學開放,把學生的個體知識,直接經驗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知識,并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努力探索新知,讓預設的`教學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開放的納入到學生的直接體驗中。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有一些不足值得改進,自己在課堂上對時間的掌控能力還有待提高,以至于不能很好的整體把握課堂教學節奏,顯得前松后緊。還有在學生進行匯報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沒能順利的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而是教師替為代之。從以上看出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還很匱乏,需要不斷地鍛煉,提高。
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課堂教學的藝術貫穿于課堂教學全過程,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講究教學藝術。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的努力學習,鉆研,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努力創設一種和諧的課堂教學結構,從而真正的把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快樂帶給學生。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集合16
頗為得意的課前準備,明確而清晰的教學思路,使我在講《小數的意義》一課頗為順利,表面上取得了成功。但課后的感覺除了“順利”二字以外,心中總有一份說不出的忐忑不安,經過反思,我的這份感覺變得清晰起來。 還記得講《小數的意義》,我信心十足地走進教室。
我做了充分準備,不僅對課做了精心設計,而且還對學生可能有困難的地方做了估計。課始的商品競猜,使學生不僅建立了小數與分數的聯系,而且興致頗高,課上到這里,我挺得意的,想今天這節課肯定會成功。 可是問題馬上就出現了。我開始了第二個環節的教學,完成幾分米、幾厘米、幾毫米的數用分數和小數表示出來后,我拋出了第一個問題:觀察這些數據,你有什么發現?這難不倒他們,學生搶著說出很多。可這些發現和我預設答案卻風馬牛不相及,很難由此概括出小數的意義。
沒辦法,只能再詳細的引:大家可以一組一組的觀察……。經過短暫的思考以后,有幾位學生舉起了手,小宇不但把小手舉得高高的,而且人已經站了起來,于是我請他回答。他站起來,得意地回答出小數的意義。他說話的.語速很快,說完以后一雙眼睛熱切地望著我,我明白他在等著我的表揚。啊,他把小數的意義完美的說出來了,如果不是在這里,放到后面他這樣說那就太好了,可是偏偏在現在。我有點不知所措,這個回答不在我的設想之中,一時之間,出現了好幾種想法:請他坐下,請別的小朋友回答,不理他;讓他說說他的想法;還是……。
在我猶豫的時候,學生都盯著我,看來想置之不理是不行了。于是,我一邊示意他坐下,一邊又拋出了問題,“你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嗎?”大多數學生都陷入了沉思,只有個別學生在東張西望,這時的課堂鴉雀無聲,我自己也很緊張。我看見有的學生在暗暗地表示贊同,有的則顯得茫然。于是我讓學生再觀察驗證,最后,讓學生在小組中交流新發現與前面發現的聯系……
“強而勿抑,開而勿達,異而勿牽。”教和學是一個學生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這個重要的過程屬于學生,也屬于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應該處于主體的地位,但這個主體地位不是教師給的,而是教師應該尊重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發揮主導作用,但這個主導作用的發揮必須圍繞著學生這個主體得到發展這個中心,只要是有利于學生主體發展需要的,就應該是我們教學需要努力的。只有把學生的發展放在心中,這才是我們教學所要追求的。才能守住教學永遠不應該改變的東西:把學生放在心中,讓學生在“教”與“學”中得到充分主動發展。
回想第一節課,成功與失誤都緣于我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能夠放手并能適時引導,而本課的精彩也由此而產生的。只要教師在課堂上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學,定能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帶來課堂上難以預約的精彩!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03-08
教學反思的意義07-18
比的意義的教學反思08-19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0-10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07-22
比的意義的教學反思01-06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08-22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07-15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0-19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09-01